|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小土豆
我本科的专业是公共事业管理,曾经认真读过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泰勒曾经不是管理者,而是个普通工人。他勤于思考,工作中不断总结,后来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改变了美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状况,可以说他改变的不只是美国,而是全球。
同样,曾经也只是一位普通医生的他——张仲景,和他总结汉代以前的经验处方而成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改变了古今无数医生和患者的命运。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还影响了世界,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是欧美。据说,1993年,张仲景的名字被刻在英国维尔康医史研究所图书馆大厅楣梁上,成为29位世界医学伟人中的唯一一个中国医生。
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黄煌教授的《张仲景药证》(选修课)、《经方家的魅力》(讲座)激起了我对中医学的热情和憧憬。我跨专业考上了中医医史文献——经方医学研究的研究生。为此,我感到很幸运。因为复习的不是很好,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信心,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或许这就是一种缘分。
此前,我阅读了一些中医医史、医话、医案类的文献,如《近代医林轶事》、《中医临床传统流派》、《壶天散墨》、《名老中医之路》(一、二、三辑)、《岳美中医文集》、《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姜春华论医集》、《汉方医疗百话》等等,还手抄过《内经知要》、《药徵》、《伤寒论方解》(樊天徒)、《经方传真》等,我对中医药的疗效发自内心的深信不已,对经方家的魅力发自内心的仰慕不已,对于古色古香的中医学发自内心的喜好不已。
去年这个时候,开始跟黄煌教授抄方,抄了整整半年,初步体会到体质辨证、方证辨证等经方派的临床思路,亲眼看到了经方的确切疗效,还整理了一些医案。黄煌教授经常利用门诊和其他场合跟我们聊天,探讨中医学的问题。在他的提醒下,我结识了“医学捌号楼”网站。凭着一种冲动和信仰,揣着一些道听途说的事例,我在网站的讨论版和一些人开展了激烈的论争,为中医申辩,为中医撑腰。但后来自觉理屈词穷,辩论毫无逻辑,结果还被人逐字逐句的驳斥,很狼狈,败下阵来。同时,还看到了许多批判、斥责中医的文章。这是怎么了?那些人为什么对中医这么的深恶痛绝呢?我很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让我们看那个网站,看上面的文章,我很郁闷,很苦恼,难道连老师都不相信中医吗?我边抄方,边看书,但跳不出圈子。
去年9月份,我开始在西医院临床实习。我大梦初醒,为现代医学诊断的科学、精密而惊叹,相比之下,中医太原始,诊断太落后。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西医的短期疗效有,但长期看,也不怎么样,而且医疗成本很高。当然也不排除患者没有认真执行临床医生的医嘱。总而言之,现代医学还远远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国民整体素质低,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因此,现阶段,中医在一些方面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不过,这时的我,已经有些不那么迷信传统中医了。
实习之余,我仍然会去浏览一些中医文献。偶然一次机会,在和同学逛旧书店的时候,发现了一本《中医药学大师叶橘泉传》,是90年代初出的。我想起了这位人物,印象中他的思路和老师的很相近,我萌生了写篇关于他的文章,去请教了老师后,开始搜集关于他的文献。渐渐的,我开始熟悉了中医在近代的处境。我开始关注余云岫(1879-1954)的命运,开始关注章太炎、章次公、叶橘泉、陆渊雷、恽铁樵、余云岫、姜春华等人物之间的关系,开始思考为什么西医会如此反对中医,甚至于要废除中医?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我开始寻找答案。
自从上次辩论之后,我再也没去上过那该死的令我余恨未消的医学捌号楼。尽管以前把人与医学版块的文章全下了回去,但一直没仔细看。不就是漫骂中医吗?!
这次,我开始重新浏览楼里的文章。那些文章还在,余云岫的《我国医学之破坏与建设》,余后人的文章,方舟子的文章,西医师和教授们的文章等等。我渐渐感受到,中国人对于学术的亵渎!对于科学的无知!
余云岫身前、身后的骂名是滚滚而来,即使是提倡“和谐”、弘扬科学民主的现在,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身为中医的大家恐怕都会横眉冷对!但至今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这场争论背后的真相呢?恐怕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份详实、公正的调查报告公布于众吧。历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太遥远了,太陌生了!余的后人,他的儿子、孙子都有关于余的文章在网上,看得出来,他们都为世人对余的看法感到愤恨!冤屈!不平!他们一再强调,余“纯粹是学术性的”。余是章太炎的私淑弟子,言必称师的。或许有人会问,一个近代著名的西医师怎么会拜一个研究国学的“学究”为师?正因为中医!章太炎是懂医的,曾对近代一批著名的中医学家如陆渊雷、恽铁樵、祝味菊、章次公、王慎轩、徐衡之、叶橘泉等产生过很深的影响。
渐渐的,我又体会到了一种压抑,一种肃杀,尤其是看了文革期间对余的批判。为此,我曾想到过布鲁诺,想到过哥白尼,想到了那些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人们,他们很勇敢。
网上一篇《胡适对中医的态度》更是触动了我。印象中《近代医林轶事》记载了某中医为胡适先生、孙中山先生治病的情况,感觉中医在西医权威面前着实没有逊色。而《胡适对中医的态度》的作者对这段历史作了论述和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前者恰恰相反!我晕!!!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的事情。
这要从高中的时候说起了。高中语文老师经常和我们提到一个人——陈寅恪(音雀),他告诉我们,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到过很多国家留学,会很多种语言,看了很多书。侵华战争时期,曾用日语当面斥责骚扰百姓的日本兵,日本兵以为他是很有来头的人物而不敢碰他。解放后,他没有离开大陆,但却拒绝参加中共的任何会议,中共拿他没有办法。据说陈毅亲自去岭南大学拜访过他,而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的陶铸也想去拜访却遭到陈的拒绝……上了大学后开始找关于他的书看。说实话,他的原著很难看懂,而关于他的研究著作倒是不少,有《解析陈寅恪》、《追忆陈寅恪》、《陈寅恪的最后20年》等等,我都看了,我发现我很崇拜他!
后来在他的《寒柳堂集》中看到了一些他对中医的观点,很有趣。其中关于三国志曹冲华佗史迹的分析印象很深刻,他指出历史上华佗确有此人,但其真名被篡改,其开颅、剖腹等医疗行为的真实性很可疑,这些与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与大量佛教典籍(其中有许多类似内容的神话故事)的输入关系密切……原来如此!有多少人还蒙在鼓里啊!有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盲目乐观啊!
再就是回想到,还有些不太谨慎的报道和经验。
某中医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广东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论文。其中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抢救措施是中药治疗结合激素、无创呼吸机等现代医疗方法。文章指出,这些现代医疗措施的采用是为使用中药争取时机!中医方法是某补气胶囊(黄芪、党参等制剂),口服,一次2#,一天两次。得出的结论是中医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成功的,有多少例……
《碥石集》中记载了广东中医治疗非典的医案。一患者,西医补液,抗炎,热不退,某名医开始干预治疗,使用的是芳香化湿解毒之类的药,热没有退,后来抗生素改用泰能、稳可信(抗金葡菌)、大氟康(抗真菌),(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强的三种抗生素),中药略有调整,但热仍然不退,便开始逐步停西药,最后全停,中药一直不停。最后热退了。结论是中医治疗非典的效果并不逊色于西医。这是我对书上记载的治疗经过的回忆,印象中,中医的作用似乎不那么确切。
还想起了一位叫做何足道的先生,写过一本书,叫做《中医存亡论》。我从头看到尾。有一段大概意思是:对于黄疸,有经验的中医一看便知,何须化验这,化验那,使用中药非常简便,而且廉价……还把西医讽刺了一番。是啊,中医退黄有很多方啊,如茵陈蒿汤、硝石矾石散、茵陈五苓散、小建中汤等。如果是半年前,看到这里我肯定会拍手称快!但我现在不会这么得意了,我觉得还是不要这么草率和感情用事。别说有经验的中医了,就是一个没有丝毫临床经验的在校医学生,学了诊断后,查个体,看一下巩膜,看一下肤色,问一下小便,有黄疸的话他照样能看得出!没什么大不了的!尽管我没有系统学过中西医学,但如果我现在是这个病人的接诊医生,我首先是仔细询问病史,查体,想到的是要检查肝功能,看看肝脏的代谢、合成功能如何?是急性、还是慢性损失?还要做B超,如果需要还得做腹部CT等等。因为可以引起黄疸的疾病有很多,急慢性胆囊炎、胰腺炎,胆道、肝管结石、病毒性肝炎,还有胰腺肿瘤、肝脏肿瘤或是肿大的淋巴结等等都会造成胆管的堵塞而出现黄疸,还有许多病也会出现黄疸,要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之后才能进一步治疗。性命所系,怎能如此草率!
春节返校时我带上放在家里的毛泽东选集,在途中我看了他老人家的这两篇文章——《实践论》和《矛盾论》。我不断的看书,不断的思考,我试图寻找到答案。
我渐渐的发现,我们接触到的许多信息是不真实的,有很多是主观想当然的,虚假的,混淆视听的。我开始怀疑。为什么我以前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对中医表示怀疑呢?!直到现在,念完了大学,我才开始有勇气怀疑!当然,不止是对于中医,还对很多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在说,中医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这绝对没有错!但这些经验只是毛胚,是有瑕眦的,没有经过扬弃是不能在大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得到传播和应用的。更何况都已经是信息时代,后工业化社会呢!所以,早在上世纪的50年代,政府明确批示,现在要的不是中医学习西医,要的是西医学习中医!朱良春认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关键是西医学习中医!也就是说,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中医药学的飞跃。上世纪已经有不少医家是有这种真知灼见的,如姜春华、叶橘泉、章次公等等,但这些人都受到那个年代不少人的冷眼和批判。至于说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们了!还有不少人抱着一些脱离临床实际、玄而又玄的中医理论不放,穷经皓首,真辛苦啊。我现在告诉大家,杀鸡就是要用牛刀!中医这堵墙很难翻上去,要借个梯子来爬!
其实,喻嘉言早就在《寓意草》开宗明义地说:“从上古以至今时,一代有一代之医,虽神圣贤明,分量不同,然必不能受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也。故治病必先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凡药皆可伤人,况于性最偏驳者乎……”这是喻氏鉴于时人只注重药性,而忽略病情之弊,乃痛下针砭。所以有“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用药”的话。至喻氏说,自古至今,一代有一代的医学,已向我们提出了医家应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地改进。
看看清代医学家徐灵胎对宋明医学的批判。“自宋以还,无非阴阳气血、寒热补泻诸肤廓笼统之谈”“袭几句阴阳虚实、五行生克笼统套语,以为用温补之地”。看看清代医家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中说:“是书虽论伤寒,而百病皆在其中……若读《灵》《素》《难经》不于此求其实用, 恐坠入张景岳一流以阴阳二字说到《周易》,说到音律,并及仙释, 毫无下手工夫”。
再听听近现代的一些老前辈是怎么说的。
“生平治医的宗旨,理论则悉宗科学新说,治疗则采用国药古方,于此从事研究,不但理无杆格,且觉事半功倍,深信依此目标研精改进,则可使中西融合,新旧孕育,产生一种更完美的医学……日本和田启十郎曰:“理论之完备莫若西医,方剂之周到莫如中医,故余视病常征以西医之理论,而用中医之药方。”著者平素研究医学不分门户,参阅中西医书及临床治疗经验,深知西医长处在理论,短处在治疗,中医则适得其反,理论不合科学而经验的药物和治法确有良效,故对中医理论决抛弃一切旧说,而专从事斩棘披荆搜求经验效方,以国药治病而以科学说理。既久,信心愈坚,窃谓欲谋中国医药之发皇舍此莫由。”(叶橘泉《近世内科中医处方集·自序》)(叶先生身前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最后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一是“方证学”究竟是不是中医的主要特色;一是究竟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既有利于中医的继承,又有利于西医的治疗。可以看出,他从未停止过思考。)
“忆早岁肄业上海中医专校……既卒业,追随陆渊雷、徐衡之两先生,问业于余杭章太炎先生之门,倡言中医改进,举“发皇古意,融会新知”之义为大纛,其理论必须推理《内》、《难》诸经,治疗必须推翻叶天士轻描淡写之法,以为改进中医之两大鹄的。后主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部十有余年,得交西医中绩学之士……上下议论,反复研讨,然后方知中土医学不进步之症结,其主要在无精密之诊断方法,故认识证象,类多模糊影响之谈,从张仲景至叶天士,岁历千百,虽名医辈出,医籍充栋,究其实际,方药针灸而外,其学理类多空谈。深知此后中医欲图改进,以求合于科学途辙,其先务莫急于学习科学诊断(当然先要明白生理解剖各种学识),然后投以积验之方,庶可以应病也。吾尝谓中医之诊断,纯凭主观直觉,始终停滞于感性得认识,并未发展理性的认识,清代伤寒温病之争,历数百年而未已,如驴转磨,如蝇攒纸,其无补于医药之进步,可断言也。学如积薪,后来居上,此学术进化之公例也。以吾医家而论,不问病灶,不究病源,纯凭辨证用药,仲景天士具有得失。”(《章次公医术经验集》)(章先生治疗数例回归热失败后,痛心疾首,深刻反思到,再不改进中医落后的诊断法,说不定50年后中医就不存在了。令我们宽心的是,还好,中医还在!因为有诸位!只不过传递到老百姓眼里的中医已经面目全非了,补肾药品满天飞,老中医绝食,大量“疗效”神奇的“祖传秘方”充斥市场,刮痧、捏脊、美容、药膳……)
姜春华先生曾提出“时代要求我们治病要具有能够扭转截断病势,提高疗效的技能”。他认为要敢于越出雷池,从实效寻求新的理论,打破对历史人物如叶天士顶礼膜拜的颠峰论,却一度遭到了许多所谓的温病学派的笔伐。
……
循着这些中医前辈们的足迹一路走来,在他们的声声呐喊中,你难道会无动于衷吗?
如果非典的流行病学没有搞清楚,就不可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如果金庸先生不进行冠脉搭桥手术,他的心脏随时会停止跳动。如果傅彪不进行肝脏移植,大家很快就再也见不到他了……
“寅恪少时亦尝浏览吾国医学古籍,知中医之理论方药,颇有由外域传入者。然不信中医,以为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若格于时代及地区,不得已而用之,则可。若矜誇以为国粹,驾于外国医学之上,则昧于吾国医学之历史。”(《寒柳堂记梦未定稿》)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指出:“从本质上我尊重《易经》,更认同它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我和反对我的人的最主要的分歧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采取了这样的态度,认为既然《易经》对于中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那就不可以批评,甚至不可以讨论,不在乎是不是它的影响里面确有一定的负面成分。我认为这个态度要不得,不能采取感情用事的态度对待科学,应该仔细分析这样重大而且有长远影响的问题……中药是中国人的祖先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科学遗产之一,这已被全世界所公认。中医几千年的经验总结获知了很多药材,这些药经过近代科学的研究证明确实非常之重要。但是,中医的理论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而非近代科学化的。如果现在我们研究中医理论仍然坚持将二者统一起来,认为中医的理论仍要继续原来的想法,我认为中医、中医学没有前途。中医传承了《易经》中分类精简的精神,分类上坚持阴阳、表里、寒热,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架构的话,中医学一定没有前途。所以我们要抛弃中医的理论,因为其中掺杂有几近迷信的成分,而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中国中医药报)
年前正好翻看过《杨振宁文集》,他是受过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孟子》是能背诵的。
上面提到的两位,一位是社会(历史)科学家,一位是自然(物理)科学家,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对于学术的功力,我们是难以望其项背的。我想,他们应该能够比较公正的对待中国文化。所以,我现在不会轻易忽略这些观点,不会因为他们不是临床医生,就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是没有发言权的。
前些天,杨振宁教授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提出中国人太尊师重教了,前人说过的,老师说过的,孔子、孟子说过的就是对的……我想说的是,大家要思考,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对任何现成的东西都可以表示怀疑,只要你提供的证据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有人会问我,搞了半天,答案找到了没?你们说呢?
本人才疏学浅,对中医、西医都只有些感性的粗浅的认识,谈了这么多的想法,难免有不妥的地方。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都不想中医学的发展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以后如驴转磨、如蝇攒纸,眼见着许多很好的经验、疗法等任其泯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下一篇:[推荐]学用经方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