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樊蓥按]张简斋,乃民国后期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四大名医之首,是当时全国中医的旗帜。我原先所在医院是南京市中医医院(也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有他多个弟子,其中濮青宇(嫡传四弟子之一)、傅宗翰(嫡传)曾经任副院长、院长,是全国著名中医;侯席儒(嫡传)、汪六皆(嫡传)、谢昌仁(师传)曾任大内科主任。名中医丁泽民、《江苏中医》杂志原编辑张义堂都是张氏早年“国医传习所”的师传弟子。我早年曾因病求医,就诊于傅宗翰、谢昌仁先生;后来在该院从医16载,有一段时间服务于干部病房(高级别病区),傅宗翰先生因病住院,我是主管医生,傅先生的嫡传弟子武霞当时是我的上级医生(我当时是内科住院医师,她曾经是我的主治医师),当面领教,并时常谈起张简斋事迹。谢昌仁是我在该院时的大内科科主任,每周查房一次,接触很多。我是民主党派成员,在市里学习的时候,接触到张简斋的孙女婿廖宇阳先生的回忆张简斋的内部资料,现综合所有资料、结合我个人的记忆,重新加以整理,本文应该是目前最全面的纪念文章。
张简斋后人曾经与我所在医院商量,打算在该院里开辟一个纪念张简斋的地方(比如张简斋雕像),因当时卫生主管部门没同意,也就作罢。这两年南京市有关部门想把张简斋医术申报文化遗产,听说因为有些弟子的后人不太团结,致使该工作不了了之,有些可惜了。
张简斋(1880~1950),名医,祖籍安徽桐城,生于南京中医世家。30~40年代末,曾任中国国医学会理事长,南京、重庆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南京中医学校校长,行政院卫生署中医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自古以来,人们常常以“杏林高手”、“誉满杏林”等称赞救死扶伤的医生,这“杏林”一词就源于南京。传说三国东吴时,建业(今南京)城里有位郎中(医生)叫董奉,他乐善好施,解贫济困,为穷人治病不收分文,只要病人康复后在他的住处栽棵杏树以示纪念。数年后董奉的家园成了一片杏林,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来赞誉医生的美德。民国年间南京中医张简斋就是一位杏林名医。
张简斋(1880—1950),祖籍安徽桐城,生于南京。三代行医,得其真传,年轻时医术就崭露头角,在医界颇负盛名,有“南张北施(施今墨)”之称,当年民国诸多达官名流都投医门下,如孔祥熙、陈立夫、陈果夫、于右任、何应钦、陈诚、程潜、谷正伦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题“当代医宗”匾额致赠,以示褒奖,故张氏有“御医”之雅号。
张简斋精通中医,尤擅长内科、妇科、儿科和一些疑难杂症。陈果夫的肺病、孔二小姐(孔令俊)的妇科顽症都是他治好的。据说他有次开给一位久泻不止病人的处方中有三分砒霜(剧毒中药,一般只用一分),吓得药店不敢抓药,他说照发不误,病人只一剂药就泻尽治愈,可见他用药大胆,药到病除。张先生的生活习惯也与众不同,他每天中午起床,洗漱用餐后门诊,多达百人。晚上出诊,次序按路程远近或病情缓急,许多要人派车来接,数辆车子穿街走巷,如长龙一般。
传说张简斋能双手同时为俩病人搭脉,口述处方,由人代记。他医德高尚,病人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到平民家诊治,不厌其住处脏乱,认真“望闻问切”,家境困难者,还不收其诊费,深受南京百姓称道。他谆谆告诫弟子要“救人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还自撰对联:不谏往者追来者,尽其当然听自然。”
张简斋还与城南颜料坊名医随翰英创办了南京国医传习所。后于1948年迁居香港,1950年去世。其弟子王祖雄将当年所得张氏处方汇编成《南京名医张简斋经验处方集》出版。
“不谏往者追来者,尽其当然听自然”。此为民国时南京“首席名医”张简斋亲撰。张氏医名颇盛,军政官商大员求诊者门庭若市,张简斋以一布医之身周旋于军政要员之间,洁身自好,谨言慎行,常告诫弟子:“君子不为天下先。”自撰此联以表心迹,请陈立夫先生亲书于客室,铭之座右。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起点。不要过分地追忆过去,不要太多地憧憬未来,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地过好现在。只有把握现在,忘却过去,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未来。
张简斋身材瘦矮,右脚有点微跛,貌不惊人,但他记忆力之强和精力旺盛出人意表。他对任何人的态度都谦恭和蔼 |
上一篇:未来十年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时期下一篇:请教:乌头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