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从经方的“起源、组成、气味”看其“饮食养慎”的本质
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记载的{经方十一家}包括: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瘅十二 病方》四十卷、
《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
《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
《金疮疭瘛方》三十卷、
《妇女婴儿方》十九卷、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可惜这些经方医籍原书俱已佚失,唯张仲景伤寒金匮中博采的200多首经方得以流传后世,因此《伤寒杂病论》被称之为“方书之祖”。
但从书名上看,{经方十一家}多提及“藏府”而未言“方证”,其中《汤液经法》和《神农黄帝食禁》明显与“饮食”相关。
周代已有医政的设置和医疗的分科。医生分为“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四类。
其中“食医”的地位最高,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相当于现代的营养师。《周礼·天官·食医》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从医生的分类上看,周代非常重视帝王的饮食摄养,因此食医的地位比疾医、疡医还要高。
《汤液经法》名义上的作者是商代的伊尹,他利用向商汤进食的机会向商汤分析天下形势,商汤很欣赏他,便取消了他的奴隶身份,并提拔他为宰相,可见伊尹为“厨师”出身。
而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也的确多为“汤剂”,比如[小柴胡汤]、[大承气汤]。
经方的气味大都香甜适口,因为它们来源于古代宫廷的“汤羹饮食”,很多经方中都含有“生姜、大枣、甘草、桂枝、小麦、饴糖”等日常食物或者辛香料。
然而这些“日常食物”如果“使用得当”却能“治大病、起沉疴”。
从这个角度来看,足以说明一日三餐“合理饮食”对于一个人“养生防病”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人早已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这样的智慧,而西方营养学界直到1996年才提出了“功能性食品(Function Food)”的概念。
二、从伤寒金匮条文附方中看“将息养慎”对防病愈病的重要性
1、《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四条指出了“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节制劳欲”、“避免环境伤害”对于养生防病的重要意义,与现代医学的健康理论一致: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2、《伤寒论》第398条指出:疾病初愈之后胃气还较弱时,应节制饮食避免油腻和过量,才有利于更快康复: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3、《伤寒论》第152条后附[十枣汤方]药后养护法中指出:大病加攻伐重伤胃气之后,应当喝“半流质”的谷物稀粥来调养:
4、[大建中汤]的服用方法,提出了这类证候患者的“汤药”与“一天的饮食”,在“时间”和“量”上如何搭配安排,以及“注意保暖”的“将息”方法:
“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5、[桂枝汤]方后,提出了详细的饮食禁忌:
6、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麻黄汤]的药后护理法中,均提到了“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尤其是在[葛根汤]的药后护理法中,明确指出:“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说明经方饮食禁忌的广泛性,也说明应用经方治病时必须有“将息养慎”的配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从《伤寒杂病论》序言中看仲景对“将息养慎”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既是“方书之祖”,也是为中医学奠定“临床理论基础”的经典医籍。但仲师在其序言第一段中,并不是主要谈“辨证治则、方药服法”等医术上的问题。
仲师除了表达对先贤的钦佩和对世人不重视“医药方术”的遗憾,更着重批评了世人为追逐名利而劳形、为攀附权贵而伤神,不顾身体健康和精神修养的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导致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四、从《备急千金要方》及孙思邈的医学思想和临床实践中
看“将息养慎”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方疗效的“决定性作用”
1、《千金食治》为《备急千金要方》的{食治方}篇。
其<序论第一>的第一句话就说:仲景非常重视“将(息)养(慎)”对保健防病(“人体平和”)的重要性,进而孙思邈提出了自己对于“将息养慎”与“药(经方)之投疾”之间的“本末缓急”的关系:
仲景曰: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河东卫汛记》曰:扁鹊云;人之所根据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抚危者,医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
2、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消渴第一>中揭示了“消渴病”的“得病根源”在于“生活方式(饮食起居等)出了问题”。
并强调了“经方(方书医药)(在对证使用的情况下应用于消渴病等慢性生活方式病时)是否能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于“患者是否能做到将息养慎(其如不慎者何?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蚱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
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
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孙思邈是最早提出用“饮食养慎”(戒酒、限盐、忌面等升糖指数高的精细主食)来治疗糖尿病的医生,西方直到1796年才使用“饮食管制”的方法治疗糖尿病。
五、临床运用经方时嘱咐患者“将息养慎”的现实意义
如今“慢性生活方式病”已经取代“感染和外伤引起的疾病”成为“现代疾病谱”的“绝对主角”,建立并乐享“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生活方式,是维持健康获得长寿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广泛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们平衡膳食、适度运动,80%以上的冠心病、百分之90%以上的II型糖尿病、以及1/3以上的肿瘤(中国的肿瘤病60%与生活方式相关),都是可以预防的”。
对于五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冠心病、脑中风之类的慢性代谢病而言,经方(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的疗效,与患者的生活方式是否有所改变直接相关。
患者每天的吃下去的“药量”大不过“饭量”,且药不都能坚持长期吃,而饭每顿都要吃,如果患者不管住嘴、迈开腿、调心态,纵然你的辨证再准,用药再精,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六、重视“将息养慎”是经方医生的精诚之道与明智选择
记得小时候我感冒了经常被爷爷带去看一位老西医,那时候还没流行输液,他也很少要求打针,开的药又特别便宜,在本地口碑很好。
每个感冒的患者他都有句固定不变的医嘱:“忌油忌蛋”!
现在想来很有道理,高蛋白会加重发热,多用退烧药更伤正气,高脂肪会将气血调动到肠胃去消化,表卫能力减弱,感冒会迁延难愈。
难得这位老西医的医嘱不讲“补充营养”,反而暗合了《伤寒论》中的“糜粥自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现在“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明确的提出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
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当代医生的重要职责,有不少卫生部健康教育科普专家在各大媒体上不遗余力的宣传!
在这样的时代,做为一个经方医生,对患者多一句“养慎”的嘱咐,多一句“将息”的指点,能为您的“辨证用药”助力,使临床疗效大大提高,既让患者更快的康复从而少承受病痛的折磨和经济的负担,也将为您赢得更好的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