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6734|回复: 10

[转载] 麻黄发汗机理之探究(转)

[复制链接]

153

主题

3766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66
发表于 2011-1-10 09: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广州新市医院   王胜

----------------------------------------------------
------------
----------------------------


在健康人体的呼吸道有着寄生的病毒、细菌,但它为什么不发病呢?因为人体上呼吸道的免疫防御功能,白细胞吞噬病毒或细菌作用的制衡,能达到一种平衡。

但在淋雨、受凉、气候突变的寒冷环境中,人体的血液循环会相应调节改变,重新分配。
机体深部的热量主要通过到达皮肤的血液循环带到皮肤。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皮肤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大量开放,使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而增加皮肤散热量。在寒冷环境中则发生相反的变化,以减少体热的散失。同时,骨骼肌出现寒冷性肌紧张而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
机体因为维持体温,保护重要脏器的代谢需要,通过神经调节,收缩外周血管,减少外周血流,阻止机体深部热量随血液循环带到体表散失,却也因此降低白细胞的输送量,致使寄生状态的病毒或细菌失去制衡,繁殖致病。也就是说,因寒冷因素刺激,人体与病毒或细菌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

因病毒或细菌诱发的炎症介质、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等因素,出现上呼吸道卡他,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咽干、咽痒、咳嗽等症状。同时,因为鼻腔的预热作用减弱,寒冷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感染向下蔓延。
在治疗上,分为对症、抗菌、抗病毒。
但是,中药麻黄的治疗并非这一思路。
麻黄的药理作用,是逆转因寒冷因素所导致的局部血流异常,使血液重新向体表分布,增强呼吸道血流供应,恢复呼吸道防御功能。随着快速流动的血液带来大量白细胞,在呼吸道持续发挥其吞噬、抗炎作用,抑制病毒或细菌群落降低在安全系数以下,重新恢复平衡。
虽然药理实验证实麻黄煎剂和麻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病毒(亚甲型)等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作用,但在这里,麻黄此种直接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却不在考虑之列。毕竟,人体服用的少量药液在吸收后,通过血液的稀释、重新分布,能到达呼吸道部位的麻黄有效成分微乎其微。
麻黄是通过中枢兴奋、强心、升压等作用,使全身皮肤血管扩张,皮肤粘膜血流量增加,同时改善呼吸道血液供应,从而恢复防御功能。
发汗,只是这一过程的结果,而非目的,虽然中医说“麻黄发汗”已经习以为常。应该从生理调节的角度来认识汗腺分泌的机制,首要条件是血液的分配,发汗只是麻黄治疗作用的副产品,同时发汗也间接反映了人体的血液分布情况,如同钓鱼的浮漂。服用麻黄剂也并非皆能见到发汗效果。
桂枝能扩张外周血管,肉桂药理特别强调中枢兴奋、强心作用,所以,麻黄与桂枝配伍,能增强发汗,这也是麻黄汤、葛根汤的组方。
以上不难看出中药麻黄应用之科学性。麻黄虽然能治疗感冒,但其作用不过是调动人体自身的功能。
不含有麻黄的桂枝汤,同样具备麻黄汤的功能,改善血液分布,而适合虚弱人群。所以,并非人人皆可用麻黄,风寒感冒皆需用麻黄。见麻黄证才用麻黄,而不可等同西药,以为麻黄有如上机理,即予投用。麻黄是一味中药,非西药,也非食品。正确使用麻黄,需要掌握麻黄证、麻黄体质,而这,完全是另一种思路。即便你不懂得麻黄药理,掌握了麻黄证、麻黄体质,一样能用好麻黄。
流感病毒的感染与此有差别,因为流感病毒并非人体的寄生状态,而是传染病,毒力强,起病急,高热头痛乏力身体酸痛等中毒症状明显,而呼吸道卡他症状轻微。但这并不影响麻黄药理作用的发挥,麻黄调节人体血液的分布,是全身性的,而非局限于呼吸道。大青龙汤用麻黄6两,因为临床事实中需要强化麻黄的此种作用,方中合用石膏,说明大青龙汤治疗流行性感冒,还有更复杂的机制,而非风寒感冒那么单纯。柴胡类方的作用机理,也不可作此解释。




上一篇:牛补化石汤
下一篇:关于圆运动的一个疑问

21

主题

52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给力经方,给力中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20
发表于 2011-1-10 11: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不错。
一点不同意见:麻黄素缩血管,麻黄使得“全身皮肤血管扩张”的观点有待商榷。
补充一点:桂枝还能补中益气,在麻黄汤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扶正、拮抗麻黄副作用。
其实,从麻黄中枢兴奋、强心、升压等作用机理,我们可以推广麻黄之用,概括一下,就是“散寒、发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2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0 15: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来象是在解悉药理学,简单说来,麻黄就是通过损表之阳,使邪有路可出,从汗或从尿解。麻黄体质就是表阳郁而内寒湿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2781

积分

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781
发表于 2011-1-10 17: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文!
麻黄有它自己的特性,伍以桂枝则专力发汗,伍以石膏则清肺热,伍以甘草则利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390

积分

8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390
发表于 2011-1-10 20: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s:180] 妙哉!
我的博客http://www.gltcm.cn/28791/spacelist-blog.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224

积分

7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大道至简,行医悟道。

Rank: 4

积分
1224
发表于 2011-1-10 22: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句“服用麻黄剂也并非皆能见到发汗效果。”有理,本人服用麻黄汤、葛根汤,麻黄15g都不见发汗,只是觉得身上暖和了,小便多了。
经方医师在株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5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2 08: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中药“药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积分

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1-1-19 20: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中药的治病机理用现代的药理知识来解释为之尚早。出现麻黄证用麻黄就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069

积分

184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9
发表于 2011-1-20 09: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中药的治病机理用现代的药理知识来解释为之尚早。出现麻黄证用麻黄就是了 !
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630

积分

81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经方迷

Rank: 3Rank: 3

积分
630
QQ
发表于 2011-1-24 11: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w5855于2011-01-20 09:04发表的  :
中医中药的治病机理用现代的药理知识来解释为之尚早。出现麻黄证用麻黄就是了 !
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520

积分

10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给力经方,给力中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20
发表于 2011-1-25 11: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洪钧先生曾在《中药药理学应说清中医特色》一文中有如下见解:
1.1 关于麻黄发汗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本经》明言麻黄“发表出汗”,历代本草对此无异说。最为人熟知的发汗经方是麻黄汤。此方只有四味药。甘草、杏仁不可能发汗。桂枝暂且不论。作为君药的麻黄应该能够发汗。然而“新世纪”说:“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尚不清楚”。[4]于是,无法解释为什么麻黄汤发汗。
    看来,尽管发汗是人人都有过的切身经验,多数人也有一定的观察常识,说清发汗法治热病的医理却不容易。这也许是为什么药理专家至今闹不清麻黄发汗的作用机制。
    笔者以为,麻黄确实能发汗,而且是唯一发汗力强的辛温药。不过,它的发汗作用不是直接的,更不是直接促进汗腺分泌。
    麻黄到底怎样发汗呢?
    为了让非药理专家也便于理解拙见,有必要结合麻黄发汗,较全面地说一下关于发汗的理论问题。
    旧作《伤寒论新解》,第三章、第二节“麻黄汤新解”,[5]对有关理论问题曾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下面以简明问答方式,扼要说一下拙见,并结合中西医有关药理和热病临床,说明“新世纪”的缺憾。
    1.1.1 问:什么叫发汗?它的生理意义是什么?它对热病有何意义?
    答:作为一种疗法,发汗指通过某种方法,使无汗的病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出汗,而且出汗较多。中西医都曾经使用过物理方法发汗,本文不讨论。有的生理书上,把正常人出汗也叫做发汗,不大准确。但是,无论生理状态的出汗,还是病理情况下的自行发汗和用药发汗,都关乎体温调节。它是人体快速散热的主要手段。除了体质性局部多汗(汗脚等)、休克时的大汗淋漓和精神性出汗(如严重疼痛或恐惧时),出汗都是人体为了快速散热。所以,它必然和热病关系密切。患热病时,出汗的状态关乎病情判断和治疗原则。始终无汗,热病必然难愈。出汗过多,常使病情复杂。热病初起,是否有汗,尤其重要。中西医处理热病初起,都常设法促使汗出。中医称之为“发汗法”或“汗法”。汗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首。
    不过,需要牢记,尽管发汗的结果是散热而降低体温,麻黄发汗却不是为了解热。热病初起,也不是见发热就应该发汗。
    1.1.2 问:发汗都是药物所致吗?恰当发汗,热病就能痊愈吗?
    答:显然不是。比如,正常人处在高温环境或强力劳动时,一般要出汗而且较多。治热病时,中西医也都用过烤火和热浴发汗。热病初起,不用任何药物,是否也会自行发汗(有汗而且相当多),大概是多数人都清楚的。恰当发汗,不一定病愈,但大都能缓解痛苦。
    1.1.3 问:现代人发热似乎都要用药,可否举一个热病不用药而出大汗的典型例子呢?
    答:最典型的例子是疟疾。患者一旦恶寒,立即无汗、蜷缩、毫毛毕直并寒战,体温迅速上升。大约40分钟之后,患者转而恶热。这标志着体温升至顶点,随即是大汗出。其它热病,不这样典型,但是,从恶寒到恶热,进而出汗的原理一致。如果没有切身体会,又没有临床经验,不大熟悉疟疾,请自己看看书。
    1.1.4 问:热病表证都类似疟疾吗?
    答:只有典型表实证(即表寒实证)类似疟疾。恶寒、无汗、蜷缩、毫毛毕直,是典型表实证必有的,也有的有寒战。这时体温正在上升,多数情况下,不用药也会转而恶热,随即出汗,只是恶寒阶段一般远比典型疟疾长。
    1.1.5 问:只有表寒实证才需要发汗吗?麻黄汤怎样发汗呢?
    答:是的,只有表寒实证才能发汗。发汗属于攻邪法,表寒虚证不能用此种攻邪法治疗。关于麻黄汤发汗的详细拙见,并请参看旧作“麻黄汤新解”。
    简单说来,麻黄汤发汗,并非其药效像解热镇痛西药那样,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不是直接促进汗液分泌。相反,其主要有效成分麻黄碱,有轻微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但是,麻黄碱的拟肾上腺素作用加速产热过程,从而使体温迅速达到顶点——比不用麻黄应稍高。这时,体温调节的散热中枢兴奋(不是麻黄所致),故汗出且较多。口服麻黄碱或麻黄煎剂,其药动过程大致与表实证发热过程相对应。简言之,麻黄汤发汗,是它的拟肾上腺素作用,激化或强化表实证的急性发热过程的结果。
    再强调一下,麻黄发汗不是直接的。如果麻黄能直接发汗,使用麻黄后,应该立即出汗。出汗最多的阶段,应该在麻黄有效成分在血液中的浓度最高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这样。
    1.1.6 问:西医生理和药理说: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是使人体适应应激状态。表实证用麻黄这种拟肾上腺素药,莫非这是强化人体的应激状态吗?
    答:据我看,是的。比如,上面所举的疟疾寒战期的一系列表现,就酷似人体遇见外部环境紧急事件时的反应。这是由于大量致热原突然进入血液,人体必须紧急适应。因为典型疟疾应激反应已经很强,故麻黄不适用于治疗疟疾(本经说可以治温疟,说明曾经用过,但疗效不好或多意外,后世不再用)。表实证的反应,接近应激状态。这时用麻黄强化应激状态,就有利于病愈。其前提是,人体必须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器官功能足以耐受这种激化。此即中医所谓正气充实或未衰。表实证正是这样。
    1.1.7 问:西医有发汗疗法吗?
    和中医一样,近代以前的西医曾经使用过物理发汗疗法。自从解热镇痛药发明后,一般不再使用物理疗法。使用解热镇痛药,西医不叫发汗法,但用而有效,也常见大汗,称之为发汗法亦无不可。此类药物,也有轻微的加速产热作用。但其发汗解热机理,还是不同于麻黄汤。笔者不尽赞同解热西药的理论假说,但不宜在此讲。
    1.1.8 问:按以上所说,发汗只是为了快速散热而降低体温,麻黄或麻黄汤等为什么能治好热病呢?
    答:麻黄的直接作用不是发汗,也不是解热,按中医理论是为了驱寒,更不是为了解热。它为什么能促进病愈,上文已有部分说明。其余机理,见下文。
    1.1.9 问:汗液不是汗腺分泌的吗?为什么麻黄发汗不是促进汗腺分泌呢?
    答:毫无疑问,汗是汗腺分泌的。但是,这不等于麻黄发汗是药物直接促进汗腺分泌。有关机理,上文已经交代。其中提到,麻黄不但不能直接促进汗腺分泌,它的主要成分麻黄碱反而能轻微抑制汗腺分泌。真正直接促进汗腺分泌的药物,在西药是多数拟胆碱药。它们是不能用于治疗表证的。道理也许不必再讲了。
    至此,关于发汗和麻黄如何发汗基本说清楚了。
    不过,显然有必要说一下,是否辛温药大多有较强的发汗作用。
    旧作中曾经指出,按仲景原意,只能把麻黄汤、大青龙汤和葛根汤看作发汗方。这三个方子,都含有麻黄而且用量较大。据此,只能说麻黄发汗作用强。特别是,大青龙汤有“发之”之说。[6]此方用麻黄六两,用量是麻黄汤的2倍,故“发汗”法更是只限于重用麻黄的方子。中药教材也只说麻黄发汗力强,没有说还有比较强的。遍查历代本草,也没有此说。故“新世纪”说“大多数辛温药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不知何所据。
    1.1.10 问:如此说来,麻黄发汗,就是麻黄碱的拟肾上腺素作用,促进快速产热的结果吗?
    答:按照拙见,至少主要靠这种作用。
    鉴于近现代中药研究,至今说不清麻黄如何发汗,有必要顺便讨论一下“新世纪”和中药学的有关见解。
    2002年版《中药学》教材说,麻黄发汗是其中挥发油的作用[7]。此前各版,也多有此说。这大概是由于不能说明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L-麻黄碱(占麻黄总生物碱的80%以上)怎样发汗,就找其它成分说明。其实,麻黄中挥发油含量很少,而麻黄素适可略抑制汗腺分泌。这且不说。《伤寒论》讲麻黄汤煎法,要先煎麻黄(含麻黄的经方均先煎麻黄),而且要“去上沫”并煎较长时间。这样的煎法,不是挥发油更少了吗?
    “新世纪”采用了近代研究说法。说:“麻黄水煎剂、水提取物、甲基麻黄碱和挥发油都有发汗作用”,[8]却说不清为什么。于是,为什么表实证用麻黄汤发汗就更加说不清楚。
    如果认为,麻黄发汗的上述拙见有理有据,这个80多年说不清的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1.1.11 问:近代生药学家曾经说,麻黄素发汗需达到中毒剂量。麻黄汤中的麻黄不应该达到中毒剂量,似乎不能发汗。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呢?
    答:麻黄碱中毒,确实会出现大汗并伴有高热等。解放后亦有报道。[9]不过,据此说治疗量的麻黄不能发汗,是脱离热病临床看问题。表实证患者用麻黄,与非热病患者误用大剂量麻黄碱的前提不同,目的不同。用动物实验结果,反证治疗量麻黄不能发汗,尤其不妥。上文已经说明,麻黄治表实如何发汗,按说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坚持以实验为依据,那么,古今人已经作过无数次的人体直接试验,证实麻黄确可加速表实证发汗,应该比动物实验更可靠。如果还认为麻黄碱必须达到中毒量才能发汗,只能说持此论者缺乏临床经验,不懂中医,故摆脱不了西医药理学和治疗学的思维定势。这在近代纯西医药理学家,不很奇怪。现在还这样看问题,就有些不可理喻了。
    看来,发扬中医特色,不仅要精通中西医理论,还要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否则,即便像麻黄研究这么彻底,仍然不足以解释有关方法。
    总之,麻黄并无直接发汗作用。麻黄汤治表实,是促进正邪斗争,加快产热过程,最后机体为快速散热而出汗。这一过程,以大量、快速消耗正气为代价。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表虚证不宜用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等非典型表实证均用极小量麻黄。
    拙见充分借鉴了麻黄实验药理研究结论,而且没有发现前人未知的药理作用,但是,不了解中西医发汗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不能对麻黄汤临床应用做出现代解释。笔者认为,上述解释没有漏洞,也毫无强词夺理之处。
    1.2 关于麻黄解热
    近代研究似乎没有提及麻黄的解热作用,至今西医也从没有这样用过。为什么会有麻黄解热之说呢?这大约是照搬西医解热药理的结果。解热镇痛西药是在发汗的同时解热。于是人们猜测,麻黄既然能发汗,也应该能解热,并且通过动物模型实验证实(模型之不当,从略)。于是有关理论愈理愈乱。
    其实,如上文所说,使用麻黄之初,不但不能发汗解热,反而加速体温升高。即便正常人,服用治疗量的麻黄或麻黄素,体温也应该略见升高。表实证用麻黄汤,首先是快速升高体温。表虚证忌用麻黄,如果误用,也应该体温升高,但是常出现过汗等危重情况。
    那么,为什么恰当使用麻黄汤等,有时可以一汗而热退,不再反复呢?
    上文已经说明,麻黄的直接作用不是发汗,也不是解热,按中医理论是为了驱寒,更不是为了解热。服用麻黄汤后的出汗,不是此方可以改变体温调定点或兴奋散热中枢,而是体温快速达到顶点,于是散热中枢兴奋而出汗。人体快速散热的主要方式就是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于是体温下降。所以,发汗后虽有不同程度的热退,却不是麻黄的直接作用。麻黄真的能直接解热,西医早就这样用了。
    或许有必要说明,人体加速散热的另一种方式是皮肤血管扩张。故无论是否用药,凡热病初起急性发热,出汗前必见面色发红。若面色苍白而汗出不止,就是将要虚脱,即中医所谓过汗伤阳或虽非过汗而有严重表虚,这时要用桂枝加附子汤。
    需要顺便指出的是,麻黄碱有收缩皮肤血管的作用。故至少服用麻黄之初,是不利于解热的。
    故恰当使用麻黄汤,一汗而愈,是因为这种表面看来的发汗法,还暗含着其它作用,使热病在表证期结束病程。
    或问:所谓暗含的作用,是指促进产热,体温升高,进而发汗,就能消灭病原体吗?
    答:产热进而发汗本身不能直接消灭病原体。但须知,发热只是最容易发现的,正邪斗争或机体抗病反应的宏观表现或表面现象。发热的背后,是直观看不到的免疫机能活跃。热病早期,体温与免疫机能高低大体对应。加速产热因而体温升高的背后,是强化免疫机能。麻黄汤就是调动人体抗病机能,促使病愈的。
    总之,麻黄发汗是因为它促进机体产热。一旦机体感到热量过多了——迅速产热使体温达到顶点,人体转而恶热,于是散热中枢兴奋而出汗。古人只能看到它的发汗结果,不能说清中间过程,就说麻黄发汗。古人也企图说明麻黄可以直接发汗,猜测性假说有开腠理、解肌、开鬼门等。开鬼门略同促进汗腺分泌。现代研究证明,麻黄适有轻微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它还收缩皮肤血管,故不能开鬼门、开腠理、解肌。
    不过,即便典型表实,也不一定用麻黄汤一汗即愈。如果没有一汗而愈,这种大量快速消耗正气的治法就不能再用。即使仍有表证或高热,也不能再按表实治。故桂枝汤可以反复使用多次,麻黄汤却不能一用再用。由此可知,麻黄和麻黄汤治热病的目的和药动过程都不是直接解热。
    又,临床经验不足者,往往认为病愈或症状缓解只是药物的作用。其实大谬。这也是不能理解麻黄发汗和误说麻黄解热的重要原因。任何药物,只是协助机体抗病。若机体完全失去抗病能力,什么药物也没有用。
    以表实证而言,并非必须服药才能发汗。不服药的自然病程发汗,只是体温升高慢一些,发汗出现得晚一些,发汗可能较少。麻黄汤不过是强化或激化这一过程而已。
    1.3 关于麻黄抗病原微生物
    强调麻黄的抗微生物作用,也是企图完全用西医药理解释中药。人们想象:外感病既然是微生物所致,麻黄汤治外感初起,很可能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于是多方设法寻找实验依据。但是,有关研究不可能证明,麻黄汤那样的麻黄剂量,在活体内达到的各种药理成分浓度,在试管内会有西药抗菌素或清热解毒中药,那样明显的抗微生物作用。“新世纪”只提到麻黄挥发油的此种作用,尤其不足以解释传统用法。
    有的研究证明:麻黄汤浓度为1000μg/1ml时,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噬菌体噬斑数减少到50%以下。[10]且不说其可重复性如何。需指出,这是0.1%的浓度,相当于多大剂量在活体内达到的浓度呢?
    假如2—10g麻黄煎剂口服,在人体内达到的有效成分最高浓度,体外实验具有比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拙论即自动全部推翻。
    其实,强调麻黄的体外抗微生物作用,反而更难理解其用法。
    如上所说,麻黄汤发汗治热病只能用一次。如果中医利用的是它的直接抗微生物作用,就应该多次使用,而且不仅适用于表实证。
    1.4 麻黄为什么有那么多作用
    “新世纪”,列述了麻黄的9种作用,分别用不同的机理来解释,结果弄得非常混乱。先生这样讲,学生怎么能够听明白呢!
    其实,包括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教材中所列都是麻黄碱的拟肾上腺素作用。所谓抗微生物作用,首先应该用麻黄促进产热并调动机体免疫能力来解释。
    什么叫麻黄碱拟肾上腺素作用呢?就是麻黄碱类似肾上腺髓质激素——特别是副肾素的作用。副肾素有哪些作用?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会作用于哪些系统和器官,出现什么反应?详说请查西医生理和药理书。
    简略说来,副肾素的作用,正如常人遇见特别紧急情况时的一系列表现。副肾素的生理作用就是使人体具备这种“应激”能力。如果读者曾经仔细观察过,临床使用副肾素时(最多用于治疗严重支气管哮喘)的表现,就知道此药的一系列作用了。
    麻黄素分子结构酷似副肾素,药理作用也酷似副肾素,只是比较温和、持久。所以,麻黄平喘(暗含镇咳但作用必然不强)、强心、利尿、加速心跳、升高血压、收缩血管[暗含抗炎、抗过敏]和中枢兴奋作用都是拟肾上腺素作用所致。有的壮阳药含麻黄素,它还是运动员禁用药物,就是因为它强化机体应激能力的缘故。
    看来,不少人没有弄清什么叫拟肾上腺素作用。比如,所谓麻黄碱抑制肠平滑肌收缩,[11]就是拟肾上腺素作用必然伴有的现象。离体肠管同样受神经介质作用,肾上腺素对抗乙酰胆碱是已知的。特别列出这种作用,读者必然感到无所适从。
    在此必须指出,只有用麻黄发汗治表实时,是充分利用了它的全部药理作用。此外,大多利用它的一种作用,其它作用就成了副作用。故使用麻黄时,必须弄清虚实、全面考虑。比如小青龙汤,见喘要去麻黄,就是顾忌喘家正夺。今日虽然不必完全尊经,却不可完全按西医理解,见喘即用麻黄。外感痰喘或老慢支不能耐受麻黄者,并不少见。
    可见,治表实用麻黄,是最有特色的中医用法。纯西医很难理解这种“煽风点火”或“推波助澜”的外感初起治法。后世医家,顾忌麻黄桂枝有汗无汗、表虚表实之戒难于掌握,创制了其它辛温解表方剂。这些方子不但不含麻黄,大多也不含桂枝,发汗作用远不如麻黄汤。局方虽重辛温,用量多小。据笔者的理解和经验,不含麻黄的方子中,只有至今常用的藿香正气水[含有较高浓度的酒精],略有麻黄汤意,正夺明显时,当慎用。此方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方剂学每归入祛湿剂,显然也适于解表。
    总之,包括所谓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教材所列都是拟肾上腺作用。中医用麻黄治外感初起,并非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否则,此方就也适用于里热虚证,西医也该用它的此种作用了。
    也许应该顺便指出,中医治阴疽的阳和汤也用麻黄。所用药理,略同治疗表实证。《本草纲目》中附有几个类似方剂。详说从略。
    值得称道的是,虽然“新世纪”在解表药概述中提及此类药物的镇痛、镇静作用[12],表5—1[13]也注明麻黄的镇痛作用,麻黄正文中,却没有说它有镇痛作用。这是不盲从某些“实验”结果的明智之举。伤寒初起,表实证的头痛、身痛、骨节烦痛最严重。如果照搬西医解热镇痛药理,必然认为麻黄更应该镇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21:10 , Processed in 0.595220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