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421|回复: 4

颜德馨学术观点汇总【3]

[复制链接]

156

主题

1715

积分

5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15
发表于 2010-12-30 12: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脾统四脏之实践运用
    清沈金鳌氏创“脾统四脏”学说,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通过临床实践,略有体会。
    (一)脾统四脏  以滋化源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皆依赖脾胃。《灵枢·五味篇》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沈金鳌关于“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有待养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安能不病……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的论述,总结了脾与其它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了调治脾胃的重要意义。脾胃是机体的枢纽,脾健则四脏皆健,脾衰则四脏亦衰。因此,它脏病变,可从脾论治,寓有治本之义。
    痰饮水湿为患,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行走,无处不至。五脏六腑皆到,周身内外俱有。随其侵淫部位不一,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凡咳、喘、呕、恶、悸、眩、胀、痛、满、癫、瘿、麻木、偏瘫、痹痛、腹泻、不孕、不育等五脏六腑之病,皆可因痰饮水湿而引起。近人何廉臣氏将痰湿分为痰晕、痰厥、痰胀、痰结、痰喘、痰哮、痰燥、痰串、痰泣、痰膈等十类,亦提示其发病之广泛性。《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朝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谓:“脾为生痰之源。”因此,通过调运脾胃,祛除痰饮水湿,从而达到治疗它脏疾病,是“脾统四脏”理论在临床应用上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从脾论治  灵活化裁
    脾统四脏,说明了脏腑之间密切关系。脾病波及四脏,四脏有病,亦波及脾,故临床有心脾、肺脾、肝脾、脾肾同病等病证。从脾论治,灵活化裁,确具疗效。
    1.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虚气弱所致病症,如胃肠功能减退,消化不良及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宜用香砂六君汤、四君子汤。
    2.升提中气:适用于脾虚气陷所致病症,如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重症肌无力等, 用补中益气汤。
    3.温中健脾:适用于阳气虚损,脾失健运所致病症,如慢性肾炎、小儿单纯性泄泻、疳积等,宜用实脾饮、附子理中汤。
    4.补益心脾:适用于心脾二虚,气血不足所致病症,如神经衰弱、贫血、月经过多,便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宜用归脾汤。
    5.温补脾肾:适用于脾肾二虚所致病症,如五更泻、慢性肠炎、肠结核等,宜用右归丸、四神丸。   
    6.燥湿健脾;适用于脾虚湿阻所致病症,如慢性胃炎、妇人带下及慢性湿疹等,宜用平胃散加味。
    7.健脾化痰:适用于脾虚有痰所致病症,如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性肝炎、小儿癫痫等,宜用二陈合四君子汤。
    8.清热和胃:适用于肝郁化火所致病症,如胃炎、肝炎、牙痛、糖尿病、小儿暑热症等,宜用左金丸、竹叶石膏汤。
    9.消食导滞:适用于食积内停所致病症,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泄泻等,宜用保和丸。
    (三)苍白二术  调治脾胃
    作者治脾胃病常用苍白二术,燥湿健脾,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作用广而用法多。如湿热并重,伤及胃阴者,可与石斛、麦冬、玄参同用。肝阳挟湿,目糊便燥者,可与黑芝麻同用。气虚挟湿者,可与黄芪同用,白术配茯苓治耳源性眩晕,苍术治耳疾、夜盲症多效,去垢腻苔尤佳,湿温口甜用苍术煎汤代茶饮之,单味白术煎汤治咯血肺痈、小儿疳积、久痢均验,据冬病夏治之义,还以苍术、白术或苓桂术甘汤防治哮喘。临床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双补气血之红参、紫河车、龟鹿二仙胶等方中加入苍白二术,利用药物吸收,促进生化之源,有利病情缓解。故应用苍白二术调治脾胃,不仅能治疗本脏的病变,还能治疗它脏病变,确有临床指导意义。
    例治姜××,男,62岁。宿患遗精,或有梦或无梦,近来发作频繁,曾服养心补肾固涩之剂无效。面恍神萎,胸闷不畅,腰膝酸软,脉细小数,舌苔厚腻根白。此乃恣食膏粱厚味,湿浊郁久化火,心火动摇,肾水不待安宁,封藏失守,此证补肾不若补脾,法当健脾化湿,使其清升浊降,精关自固。方用炒苍术、炒白术各6g  升麻3g  柴胡3g  川黄柏4.5g  橘皮4.5g  云茯苓10g  生甘草3g  法半夏6g  连服15剂,遗精止而未发。
    按:遗精多从心肾着手,但经云:“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思虑伤脾,患者久治无效,并有面恍神疲,胸闷不畅,苔腻脉细等,中虚气陷不摄,湿邪化热,扰动精室之象,故宗“脾统四脏”之说立法。盖脾气健旺,则生化之源充足,后天补先天,不治遗则遗自止。
    又如治梁××,女,29岁,产后月经不调,经事先后不一,或一月二次,或二月一次,量少色淡,已经二年。近有寒热,头昏腰楚,便溏纳呆,形体消瘦,脉细数,舌淡苔薄。脾胃不健,气血两虚,胃为卫之源,脾为营之本,卫不外护则寒,营不内守则热,治当健运脾胃,调和气血。方用潞党参12g  炒白术9g  云茯苓9g  益母草12g  大熟地12g  川芎3g  香砂仁2.4g  淮山药9g  黄精9g  生姜二片,红枣5枚。二诊;药后寒热止,大便实,纳谷馨,经事届期未至,少腹胀痛,脉细缓,舌苔薄白,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血未复,再仿原意,滋养生机。党参12g  黄芪9g  炒白术9g  当归9g  川芎3g  制香附9g  木香3g  丹参12g  益母草12g  月季花6朵,杭白芍6g同拌炒吴茱萸1.5g  服方五帖,经水来潮,三日净,日后平时服前方,经前服后方,三月后经期恢复正常。
    按:病者产后失调,气血亏损,营卫不和,生化之源不足,病在脾肾二脏,冲任二经。故虽有补脾不若补肾,补肾不若补脾之说,然脾为后天之本,脏腑百骸皆赖以营养,据理立方,以八珍汤气血双补,加山药、砂仁、姜、枣等调脾和营,使后天健旺,气血充足,冲任得养,月经始调,诸症悉减。
    又如治纪××,女,9岁。患者因发热伴呕吐,收住儿科病房,检查;体温38℃,心肺(-),肝脾未扪及,尿常规:蛋白(+),白细胞极少。血象:白细胞6500/立方毫米,中性51%,单核1%,淋巴48%,红细胞170万,血红蛋白5g。采用丙睾、叶酸、铁剂及输血等治疗,收效不著,骨片显示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眼睑虚浮,纳谷欠香。白细胞3100/立方毫米,红细胞110万,血红蛋白32g  血小板15万,网织红细胞0.1%,脉芤,重按无力,舌淡胖,苔薄,脾肾二亏,生化无权,精血亏耗,先拟健脾温肾。当归6g  黄芪30g  鹿角胶3g  菟丝子12g  补骨脂30g  炒升麻4.5g  苍术、白术各9g。大熟地拌砂仁12g  淮山药12g  党参12g  炙甘草4.5g。上方连服三周,精神渐振,血象好转,白细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30%,嗜酸5%,红细胞360万,血红蛋白10.5g  网织红细胞0.4%,血小板14.6万。守方不变,出院后门诊随访一年病情稳定。
    按:盖血象每以胃药收功,胃气一振,其血自生,治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补肾填精。方中参、术、芪、炙草、淮山药健运中洲,以资化源,归、地和血养血,菟丝子、补骨脂、鹿角胶益髓填精,升麻升提中气。寓有血随气升,气生血旺之义,使脾肾功能恢复,吸收正常,肾精渐复,从而收到血象稳定回升,证情悉减的满意效果。临床验证,逐步形成以气血为纲、固本清源的治疗法则,广泛施用于老年病、慢性病,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绩。 
 
 三、阳气为先  一身之主
    颜氏认为,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体的生命活动靠阳气。阳气者,包括肾气、元气、宗气、卫气,乃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各腑脏、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糟粕的排泄,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均起着推动作用。阳气又为机体阳热之源,人体的正常体温全靠其温煦。而卫气则为水谷之悍气,其气剽疾滑利,可入里出表,升上达下。入里即可内温脏腑,出表可外煦肌肤,升上则以养神,达下则以柔筋。故阳气布散于肌表,能抗御外邪。据此,颜老视阳气为一身之主宰,强调得之则生,失之则亡,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如将胸中大气称为上焦阳气,若胃中之阳不布,水饮阴邪凝聚,损其胸阳,使水饮久结胸中不散,伤其上焦之气,则致心下坚大如盘,遮蔽大气。皆时当用附子之属以振胸中阳气,“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表明阳气充沛布达周身,可致客于体内之邪气即可离去,这就是“离照当空,阴霾自化”之意。附子禀雄壮之质,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专振阳气,祛逐阴寒,是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如治卒仆重证,颜老着重于阳气之亏虚,强调阳虚不甚挟痰火诸邪,为阳中之闭证,宜开关通窍。若真阳离绝,乃阴中之脱证,惟宜急救回阳,速以人参附子回复其真元之气。因阳气暴脱,非人参大力不能救危于俄顷;阴脱于里,阳亡于外,独参犹恐不及,必合气雄性烈之附子,方克有济。如其阳未尽越,冷未甚,当用炮制之附子;若其阳气暴绝,冷汗淋漓,则又非生用不可。
    对肺心病、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危急病证,颜老亦常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如取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此方原治少阴感寒证,以麻黄发汗解寒,附子温里补阳,细辛散寒温经,三药合用,补散兼施,虽微发汗,但无损阳气。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由于咳喘日久,肺病及肾,正气不固,屡遭寒袭,形成肺蕴寒饮、肾虚不纳的病理状态,治疗亟当宣肺散寒、补肾温阳,麻黄附子细辛汤颇为合拍。方中麻黄虽治咳喘,但作用在肺,其效甚暂,必与附子相配,肺肾同治,内外衔调,才可使风寒散而阳有归,精得藏而阴不扰。细辛归肺、肾两经,功能温肺定喘,用量为4.5~9g  方能起效,其虽辛散有余,但合以附子,则又泻肺纳肾,攻补兼顾。若与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苓桂术甘汤同用,更有相得益彰之功。
    例1:陆×,男,70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年。近来发作,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咯痰白沫,盈盆盈碗,睑浮唇紫,胸闷心悸,手足不温,经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出入,症状时有进退,舌淡而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为太阳少阴合病,亟当肺肾同治,剿抚兼施,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青龙汤出入。药用:炙麻黄6g  熟附子9g  细辛4.5g  半夏9g  白芍9g  苏子9g  桂枝6g  五味子6g  葶苈子9g(包煎),干姜4.5g  炙甘草3g。3剂后白痰顿减,咳喘随平,续进半月,诸症悉除。
    颜老常用附子汤治疗冠心病,该方原为治疗少阴寒化之剂,用于阳虚寒湿内停,身体骨节疼痛。方内附子温阳散寒,人参、白术甘温益气,茯苓渗湿,芍药和营,诸药相配,共奏温经散寒,助阳化湿之功。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引起的胸痛,大多胸痛彻背,并伴有神萎乏力,汗时自出,舌淡质紫,脉沉弱等症。其实质多属阳虚阴凝,阳虚为本,阴凝为标,立法用药,当拟温阳为主,解凝为辅,故每以附子汤加减投之。胸闷心悸甚者,一般加丹参、葛根,胸痛剧烈者,加参三七、血竭;唇青舌紫者,加莪术、水蛭等。
    例2:吴×,女,65岁。冠心病史10余年。近日发作频繁,胸闷心痛,痛势彻背,心悸气促,神疲畏寒,动则汗出,大便溏而不畅,舌紫苔薄,脉沉细。迭进活血祛痰之剂,病情反复不已。阳虚阴凝,血瘀心脉,当拟附子汤加味。药用:熟附子12g  党参9g  白术9g  茯苓9g  葛根9g  丹参15g  赤芍15g  甘草3g  参三七粉1.5g(分吞),血竭粉1.5g(分吞)。服药1周,胸闷除,疼痛止,续服3月停药,症情稳定。
    颜氏亦用通脉四逆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该方原治少阴虚寒重证,方中干姜剂量是四逆汤的一倍,附子也选大者,温阳散寒力宏,配甘草甘缓,益气药简力专,诚为回阳通脉之良方,更对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有佳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所出现的脉象有沉、迟、涩、结、代等,当属通脉四逆汤证。其病机是阳气衰惫,寒凝血脉,故立法务必峻补阳气,逐寒通脉。投用通脉四逆汤大辛大热之剂,意在离当空阴霾自去,则脉复出。若神疲短气者,加党参、黄芪以补气;舌红口干者,加麦冬、五味子以养阴;胸闷不舒者,加郁金、菖蒲以开郁。
    例3:傅×,女,52岁。胸闷心悸多年,经常发生昏厥,经心功能检查,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面色萎黄,胸闷作痛,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口干少寐,心率40次/分,舌胖,苔薄白而干,脉沉迟时见结代。心阳不振,心阴亦衰,阳虚阴凝,心脉失畅,治拟助阳扶阴,祛寒通脉。药用:淡附子9g  桂枝9g  麦冬9g  黄芪15g  党参15g  生地15g  干姜6g  五味子6g  菖蒲6g  青葱2支,炙甘草3g。服药半月,胸闷作痛明显减轻,脉沉迟见起,结代脉消失,心率54~64次/分,昏厥未曾再作。
    颜老注重阳气,善用附子,可谓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无论严冬还是酷暑,只要辨证确切,对附子的使用始终义无反复。尤其在南方高温酷暑期间,不受传统理论的束缚,坚持振奋阳气,终取良效。1998年7月至8月,是上海地区少见的高温季节,日温甚至高达38℃以上,但颜老对阳气虚衰,心阳失宣者,续用附子而奏效。
    例4:杨×,男,73岁,98年7月9日初诊。慢性肺心心衰多年,近症情加剧,心悸怔忡,下肢浮肿,胸闷气促,动则更甚,形寒神萎,舌紫苔薄,脉沉细。心阳失宣,痰瘀交困,当取参附五苓出入。药用;附子9g  党参12g  猪苓9g  茯苓9g  桂枝9g  泽泻9g  白术9g  益母草9g  葶苈子15g(包煎),降香3g  丹参15g  苏木9g  生蒲黄15g(包煎)。服药28剂后,心衰控制,下肢浮肿大减,偶胸痞,续进14剂,以之巩固。后即赴国外探亲。
    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颜老对振阳要药附子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附子虽辛热有大毒,但其性走而不守,能通十二经纯阳。因此每治疑难病证,往往在辨证基础上辄加附子而获效。如配茵陈,暖脾化湿退阴黄。附子性大热,不仅祛寒,尚能燥湿。颜老常与退黄要药茵陈相使而用,温阳化湿,专治阴黄。颜老认为,黄疸之为病,当以湿邪为要,所谓“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性粘滞,缠绵难祛,最易遏气损阳。故黄疸日久不退,必然损伤阳气,加重水湿停滞,遂成阴黄变证。症见肤色如烟熏,舌润,脉沉。治之当在茵陈剂中加入少量附子,振奋脾阳,取阴霾自散之功。
    例5:李×,女,41岁。胆结石史多年,近来发作频繁。右胁阵痛,脘腹胀满,呕吐不食,肤色灰黄不华,巩膜黄染,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灰黄腻,脉沉细。湿困肌肤,脾阳受损,治拟温阳化浊。药用:淡附子6g  茵陈30g  山栀9g  大黄9g(后入),柴胡9g  青皮6g  广木香6g  姜半夏10g  焦山楂六曲10g(各),金钱草30g  车前草30g。服药7剂后,黄疸渐退,呕吐亦平,胁痛腹胀见减。原方续进10剂,黄疸全消,它症次第消失。
    配石苇,温肾通淋疗结石。附子气雄,擅补肾阳,温膀胱之气,与石苇等清利通淋之剂同用,则有温阳行气,通淋排石之功。石淋一证,肾虚气化失司为本,湿热蕴结下焦为标。肾主水,司二便,肾阳旺盛,气化有权,生化有序,湿热无以蕴结,结石无法形成。若肾阳衰弱,气化乏力,分清泌浊失司,湿浊无法下注而沉积为石。治疗若拘泥清热通淋,不但结石难以攻下,久服攻利,反有耗气损阳之弊。施以温肾通阳之附子,以补代通,阳气充盈,气化则能出焉。
    例6:胡×,男,46岁。右肾盂结石。腰酸,尿频尿急,面浮色苍,畏寒低热,少腹拘急,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肾虚湿热凝结,治拟温肾通淋。药用:熟附子9g  石苇15g  鹿角9g(先煎),仙灵脾30g  黄柏9g  知母9g  巴戟天9g  牛膝9g  金钱草30g  石见穿30g  甘草梢3g。服药3剂后,腰痛加剧,随之结石从小便中排出,诸症亦渐消失。
    配大黄,温阳泄浊治关格。附子与大黄相配,乃取《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之意,原治寒积实证,现则用于慢性肾炎尿毒症。颜老认为,尿毒症常表现为脾肾阳亏,寒湿内生、浊邪弥漫三焦。小便不通者曰关,呕吐不止者曰格。大黄为降浊要药,有祛浊通腑之力,惟其性寒凉,久服必伐肾阳。附子辛热,能温散寒浊而开闭结,又可制大黄寒性而存其走泄之功。二药相配,能温散寒浊,苦辛通降,通关除格。
    例7:邵×,男,56岁。慢性肾炎史20余年,年来肾功能逐渐减退。刻下颜面及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口中秽气,泛恶呕吐,胸腹痞满,血压24/16kpa。肾功能检查,尿素氮91mg/al,肌酐4.4mg/al。舌红苔垢,脉细。水浊交困,气化失司,治拟温阳化浊。药用:熟附子9g  生大黄9g(后入),麦冬10g  葶苈子30g(包),生蒲黄15g(包煎),水蛭3g  珍珠母30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茯苓皮30g  生地30g  将军干2.4g  泽泻15g  生紫菀15g  冬葵子10g  羚羊角粉3g(分吞)。服药3天后,消肿大减,呕吐止,精神见爽,血压降至17/11kPa。5天后复查肾功能,尿素氮4.6mg/al,肌酐2.7mg/al,改益气利水方善后。
    配半夏,温阳散结治厥逆。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半夏辛温燥,祛痰降逆,能开气分之湿结。二药合用,同气相求,可治寒痰致厥等疑难杂证。
    例8:孙××,女7岁。因肺炎入院治疗,误用发汗之剂,突然神志不清,喉间痰声漉漉,面色恍白,肢冷遗尿,苔薄白,脉沉细。乃阳气衰下之寒厥,当寒者温之。药用:附子9g  半夏6g  菖蒲4.5g  桂枝4.5g。1剂后肢冷随和,脉也略起;再剂神志渐清,痰声亦平。
    脾统四脏  元真通畅
    颜老认为土为万物之母,脾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人体元气的生成以及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皆有赖于脾。脾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根本的作用。故前人“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之说十分精辟。
    鉴于脾与心、肺、肝、肾在生理活动中的依存关系和协同作用,颜老非常赞赏清代名医沈金鳌有关“脾统四脏”的论述。“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有待养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安能不病。……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在此基础上,颜老进一步阐述脾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作用。指出脾健则元真通畅,四脏皆健;脾衰则元真亏损,四脏亦弱。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它脏病变均可从脾论治,寓有治本之义。如痰饮水湿为患,上至巅顶,下至足踝,随气行走,无处不至,五脏六腑皆到,周身内外皆有,随其侵淫部位不一,可出现咳、喘、呕、恶、泻、眩、悸、痛、痞、痹、瘿等五脏六腑之病证。然治疗则拟运脾健脾为主,以祛除痰饮水湿,从而达到治疗诸脏诸腑之疾。显然,这不仅符合“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生痰之源”的病因病机,更是“脾统四脏”论点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临床症情错综复杂,常常可见脾病累及四脏,四脏之病影响脾脏,从而引起心脾、肺脾、脾肾同病等兼证。对此,颜老主张从脾论治。诸如脾气虚弱所致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和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宜用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脾虚气陷所致内脏下垂、子宫脱垂、脱肛、重症肌无力等病证,宜用升提中气之补中益气汤。中阳亏损、脾失健运所致慢性肾炎、泄泻、疳积等病证,宜实脾饮、理中汤温中健脾。脾虚湿阻所致慢性胃炎、慢性湿疹、带下等病证,宜用平胃散燥湿健脾。脾虚生痰所致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性肝炎、癫痫等病证,宜用二陈合四君子汤健脾。食积内停所致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泄泻等病证,宜用保和丸消食导滞。若心脾二虚,气血不足所致神经衰弱、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证,宜用归脾汤补益心脾。脾肾两虚所致慢性泄泻、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证,则宜用参苓白术散合右归丸脾肾双补。
    例9:范××,女,9岁。因发热呕吐入院。检查发现,白细胞6500/立方毫米,红细胞17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5g%。经用丙睾、叶酸、铁剂、输血后,病情更转剧。红细胞17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3g%,血小板15万/立方毫米,网织细胞0.1%,骨髓片示骨髓受损,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遂请颜老会诊。患者面色萎黄,眼睑浮肿,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胖,脉芤。脾虚生化无权,肾虚骨髓不充,以致精血不能复生,治拟健脾补肾法。药用;苍术9g  白术9g  山 药15g  黄芪30g  党参12g  炙升麻4.5g  当归9g  熟地12g  菟丝子12g  鹿角胶6g(烊化分冲),补骨脂30g  炙甘草3g。服药2周后,面色转华,精神亦振,胃纳见佳,西药逐渐停用。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72.5万/立方毫米,血小板13.8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0.5g%,网织细胞3.5%。首已中的,续进2月余,病情稳定。10个月后随访,复查血象同前,已入学读书,并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气虚血瘀是衰老的根本原因
    人体衰老是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机制极为复杂,至今人类衰老机制之迷,仍未完全揭示。自古以来,长寿是个永恒的话题,早在《诗经》中“永锡难老”、“万寿无疆”、“如南山之寿”等美好祝词,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渴望。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哺乳类动物的最高寿命,为其完成生长时限的5~7倍。而人类完成生长期需要20~25年,按此推算,人类最高寿命为100~175岁。目前,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探索人类衰老之奥秘,寻求有效的延缓衰老之药物,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一)、抗衰老研究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以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衰老本质的研究不断深化。一系列的抗衰老研究表明,许多中西药物有延缓衰老的可能,但各种学说未能统一,也未能完整地阐明人体衰老机制。
    中医学对人体长寿以及衰老等问题的论述极为丰富,迨《内经》起,代有阐述,如(1)《黄帝内经》的肾精、气血与衰老相关学说;(2)《华氏中藏经》的阳气衰惫与衰老相关学说;(3)《千金翼方》的心力减退与衰老相关学说;(4)《养老奉亲书》的脾胃虚弱与衰老相关学说;(5)《寿亲养老新书》的气滞而馁与衰老相关学说;(6)《徐氏医书八种》的元气不足、阴虚生火与衰老相关学说等等。近代医家根据上述学说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均未能脱胎“虚损学说”之范畴。脏腑虚衰的根本原因何在?精、气、神亏损的本质是什么?均未能论及其关键所在,且多种学说互相之有机联系,尚未完全阐明。
    长期以来,由于“脏腑虚衰”学说一统天下,因此均一味从补益药中寻求延缓衰老药物,如历代帝王,为延年益寿,遍服补品,长寿者寥寥无几。可见,脏腑虚衰并不能完全反映衰老的本质,单用补益药物来延缓衰老也不是十分理想的。
    (二)、生命、长寿与气血的关系
    为了阐明人类长寿之奥秘,揭示人类衰老机制之迷,寻找延缓衰老新途径,颜氏就反复学习了中医学有关文献,合50临床所见,1980年初就提出“人体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虚血瘀”。
    朱丹溪说:“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常春”。《血证论》说: “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阳两字即水火,水火两字即气血。”所谓阴阳失调,其实质就是气血失调。气血是一切脏器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脏腑的病变,必定先由气血的失调,脏腑的虚损亦必先由气血失养所致。《内经》中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未并,五脏安定”(《素问·调经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以圣人阵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等论述,说明气血的充盈、平衡、调和是人体健康与长寿的主要因素。后世医家对此有很多论述,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指出人体“气血流通为贵”。朱丹溪《格致馀论》说:“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入”,“气血和一疾不生”,《寿世保元》也提出:“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生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耳”。《景岳全书》中说得更为明显:“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及滋脏腑、安神、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生,无非血之用也”。均说明气血对人体长寿至关重要,为应用益气化瘀延缓衰老提供了理论根据。
    (三)气虚血瘀是衰老的根本原因
    常言道:“天天动,血脉通”,“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目的在于气血的流通,气血流通则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也是长寿的保证。“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反之则“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从而导致人体趋向衰老。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的本质在于气血,离开气血就无所谓生命,正如《内经》所说的“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因此,人体生长,发育,壮盛以致衰老的过程,从中医理论角度看也即气血由弱转强、由盛转衰的过程,人的生、长、壮、老、病、死,尽管其表现形式很多,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气血的变化。
    因为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而气则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两者并行以供给人体各脏腑组织之营养需要。任何一种原因包括七情、六淫、外伤跌仆,各种疾病的发生均将影响气血的正常循行,首先出现气血失衡,流通受阻,瘀血停滞。由于瘀血的产生和存在,使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然后才出现脏腑虚衰,精气神亏耗。瘀血阻滞,气血失调,造成气的生化作用减退。气化一旦受损,脏腑的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加重气血失衡,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脏器功能衰老直至死亡。可见“虚”是现象,“瘀”是本质,“虚”是归宿,“瘀”是原因。然而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界和疾病的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由于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瘀血的阻滞,形成一种“虚实挟杂”,“气虚血瘀”的局面。所以说,人体衰老的奥秘在于“气血失调,气虚血瘀”。可以说,瘀血实在是导致衰老的因子,因子不除,补之何益?临床上也看到一些老年病人愈补愈滞,愈补愈虚之现象。根据有关统计,现在的百岁,很少是以补取得结果的。欲谋长寿之道,必需消除导致衰老的因子----血瘀。消降瘀血最妥善的方法是“固本清源”,清源者正所以为了固本,固本者亦所以为清源服务,因气行则血行,益气有利于化瘀。中医的治则中有“关门缉盗”之戒,补法之所以不效,是犯了“实实之戒”。临床所见,人体进入老年,都有明显的瘀血存在,例如色素沉著,皮肤粗糙,老年斑的出现,巩膜混浊等等,都是典型的瘀血表现。而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都是瘀血深化的体现,也是最常见的导致衰老和致死原因。经过临床证实,应用活血化瘀方法是许多传统上认为是“肾亏”的阳萎、脱发、耳聋等等,也可反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
    用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老年人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虚血瘀,表现在微循环的障碍和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各个主要脏器的血管形态变化。亦即气血平衡的状态受到破坏,导致血瘀征象,因而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合成代谢功能以及主要脏器机能均受影响,呈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出现衰老征象。通过对老龄家兔的心、肺、脾、肝、肾、脑等主要脏器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对这些脏器内均可看到脏器功能的微循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一些代谢废物----脂褐素不能排泄而沉积于脏器内,脏器组织细胞间沉积瘀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这证实了机体进入老年时,其微循环障碍遍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这种微循环的障碍,即是气血失衡状态。由于“气虚血瘀”,脏腑无以滋养,出现功能失调,精液亏耗等,诸脏腑因瘀而衰,直至死止。
    临床实验发现,老年人的血液成分,血球性状与青年相比有明显改变,老年人血浆粘度明显增高,主要表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脂蛋白、纤维蛋白元的增多,特别是脂蛋白的增多,导致血流缓慢,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出现“脉不通、血不流”的瘀血病理。也证实衰老的表现在虚实夹杂,所谓虚,即是血细胞及血清白蛋白的减少,所谓实,就是血聚集成团,血液粘度增高。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临床所见,现代科学研究均说明老年人存在血瘀。可以认为:人体衰老奥秘在于气血失衡,其失衡的关键在于气虚血瘀。
    (四)益气化瘀是延缓衰老的可靠途经
    人体衰老的本质在于气虚血瘀,因此要使机体延缓衰老,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从根本上说就要解除各脏器存在的瘀血现象,使脏器源源不断地得到气血滋养,纠正脏腑虚衰,使气血由不平衡状态转向新的平衡,以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气能行血”,“气盛则血流”,应用具有益气化瘀之黄芪、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衡法Ⅱ号”进行延缓衰老研究,以冀达到气足血活、气通血流,保持气血平衡,促使机体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院科研组做了动物实验提示:服药组老龄家兔脏器解剖经显微镜观察,可见血管组织结构基本正常,各脏器的主要结构与壮龄家兔对比基本相同;对照组老龄家兔心、肺、肝、肾、脑等主要脏器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有明显微循环障碍,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代谢废物----脂褐素沉积,细胞间瘀血等病理改变。服药组家兔二年生存率明显增高。在对小白鼠进行抗疲劳、抗寒冷试验中,服药后小白鼠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平衡气血,益气化瘀能使脏器保持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延缓衰老。
    通过各种指标的检测和150人次的临床观察,证实由益气化瘀的药物所组成的“衡法Ⅱ号”具有下列几方面作用:(1)能改善临床症状,调节血压和睡眠,振作精神,提高思维能力,改善食欲,尤对自觉症状如胸闷、心悸改善尤为明显;(2)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浆粘度,改变微血流流态,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脏器的血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3)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淋巴母细胞转化率和E玫瑰花环形成,增强抗病能力;(4)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提高血浆白蛋白;(5)保持脏器正常组织结构,有效地保持正常生殖器官的功能,维持生育能力;(6)促使细胞内代谢物的排泄,特别是脂褐素的排泄,促使老年斑的消退,减少色素沉着等。这些生理、生化、组织、免疫等衰老指标的改善,都是气血保持平衡的结果,显示益气化瘀、固本清源的法则在抗衰老方面的前景是大有可为的。 
 




上一篇:颜德馨学术观点汇总【2】
下一篇:痹证良方:改定三痹汤

1

主题

3306

积分

20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三人行 必有我师

Rank: 5Rank: 5

积分
3306
发表于 2010-12-31 06: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s:184]  [s:184]  [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2-31 1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值得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主题

8727

积分

1303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727
发表于 2012-3-10 12: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3-10 20: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一篇文章!

老年人的气虚血瘀体质, 如何来益气化瘀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6:08 , Processed in 0.19518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