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中无处不体现着变与不变
在聊天的时候,同学问我:“你说,对一个病来说到底有没有秘方啊?”
我说:“真正意义上的秘方是不存在的,即使有,它可能也只能治疗大多数,但一定有一部分不能治疗!”他不喜欢中医,也不懂中医,我不能给他解释,只有上论坛和诸师友,一诉为快!
我最先接触的中医著作是《衷中参西录》,同时也读一些别的著作,在张大明先生的《小说中医》中第一次知道黄老师有关药物命名的体质或者舌象等,我那时候可以说是很孤独的,自己沉浸在中医的乐趣中,颇不被人理解。之后在网上搜寻黄老师的有关学术,竟发现沙龙这块宝地,于是赶快注册,之后便钟情于经方,高兴之余还曾作了“一首诗”
光阴逝匆匆,杏林路遥遥。知音少弦断,月高风随影。独乐非我意,愿寻高山语。。
我很喜欢我们的论坛,很感谢黄老师和诸位版主及各位师友,在这里给我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写在前面的话。
仲景当日著书念及“坏病”的不确定性时,概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其实为万病之总法则!此不变的是逆,而变的是证。逆是病机,方根是对逆而言的,是不变的(对同类方来说),何而加减,盖“随证治之”,证是变的,是无穷的!
观小青龙,四逆散等方之“..或..或...或..”,仲景不可能见到所有临床状况,其后应有许多“..或..或...或..”,这是没有疑问的,因为一个方子在临床的应用是可以写成一部书的,诸如“..或..或...或..”,诸如《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不必详说。诸多或字,不应囿人,当要启人,其逆不变,证则各异!
观《伤寒论》中方剂加减法,不难看出,药量是变的,药证是不变的。如茯苓利小便,干姜,五味子治咳等等。
《伤寒论》中无处不体现着变与不变,有时候逆同则证异,甚或有相反证者,如肾气丸,五苓散可用于小便少而肿者,亦可用于消渴者;证同而逆异则常有之,眩晕见于肝阳上亢泻肝丸证,也有见于浊阴上逆苓桂术甘汤者。
知此,则知不存在秘方了!
之前不怎么知道《伤寒论》, 近来又重读《衷中参西录》,方知二位张老师原属一脉。观《衷中参西录》全书,特别是“第四期药物解”,“第五期第五卷”,“第七期《伤寒论讲义》”可知,先生对仲景之学研究颇深,且先生博古通今,善于试验,常发古人之未发,而其又常说“愚师仲景之意”。先生尝说:“用药以胜病为主,此中因时,因地,因证,因人,斟酌咸宜,自能愈病,安可有拘泥之见存于心中也哉”,“盖用药以能治病为宗旨,医者蔬方恒至药品二十余味,其分量....不甚差池,即将病治愈仪不知系何药之力,而愚....恒选对证之药.....”
再看先生所创的犹龙汤:连翘一两,生石膏三钱,蝉蜕二钱,牛蒡子二钱,连翘换麻黄,牛蒡子换杏仁。先生明言,此得法于麻杏石甘汤。我想,先生是深知仲景法的变与不变的!然,先生力主要参西,这无疑给后学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
我时常觉得带教老师或者患者,又或者书上所言的“消炎”是不恰当的,他们所谓的消炎就是应用抗生素。可是,炎症是什么,是机体组织受损伤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应答,以局部血管为中心,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5-羟色胺,白介素等至炎物质参与,怎么一个抗生素就可以消炎呢?我想它只能消除病原体这个致炎因子,其药理学上对5-羟色胺,白介素等没有抑制作用,此观药理书可知。
这就让我想到了中药的药理研究,而且也有报道说一些方剂对炎性介质的干扰,说明真正的消炎药还是中药复方制剂!医学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中医药方剂的药理研究必不可少,我想这对于医学的进步是有重大意义的! |
上一篇:谈谈辨“方”论治下一篇:伤寒解难:不得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