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09|回复: 2

“石鼓夜话”经典学习系列之一——写在《伤寒论》学习前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10-19 00: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们的学习方式,美其名曰:石鼓夜话,其实就是爱好中医的一堆年轻人,自以为读了一些书,临床看过一些病,于是乎深夜凑在坐落于石鼓路上的江苏省中医院的一间地下室中共温中医经典,秉烛夜谈、各抒己见罢了。由于我们年轻,所以阅历不多,经验不足,思考不深;由于我们年轻,所以胆大妄言,想哪说哪,不避尊卑;由于我们年轻,所以可以放纵自己敏而好学,不必放下架子不耻下问(因为我们已经是“下”了,求教的都是“上”人),可以动辄引用名师名家的语录不必脸红;由于我们年轻,所以可以有时间慢慢品味经典的香醇,可以咬文嚼字的细细剖析经典,而不用去管所学是否能立刻拿来就用,不用去管花时间学习经典与看更多的病人哪一个重要,更不用去管学错用错了中医是否对得起主任的头衔。总之,我们现在年轻,可以为了理想而学中医,至于到底学到了什么,答案自然等到不惑之年以后才见分晓啦。
    “
石鼓夜话的学习以《伤寒论》为起手。为什么要先学习这本书?其实是有故事的。我们协会在正式成立之前,其实已经活动过很多次了。大家为了更好得学习中医而聚,每次活动虽然也有主题,但在众人的一番唇枪舌战之后,每每沦为抱怨中医生不逢时的申讨大会,其对于学习进步徒然无益。在一番商议之后,我们选择了《伤寒论》作为纲领性的课本来学习。一来本书影响太大,《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它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论述了多种外感病的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并且涉及到中医的药剂技术和护理知识。它创立了六经辨证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这就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且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是方剂学发展的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众方之祖。因此,《伤寒论》的问世就为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并且也是《中医药剂学》、《中医方剂学》、《中医护理学》等等,多学科发展的基础。二来我们觉得《黄帝内经》太过庞大繁杂,不说学一遍,就是读一遍起码也要个一年半载的。而后世诸家的医书又偏于一端,流于时学而不够中正。想来想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质量的学完纲领性的书,也只有《伤寒杂病论》了。于是先学《伤寒论》,再学《金匮要略》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的学习记录以纪实手法为主,红色的为条文原文,后面冠以蓝色的“某某:”,意思就是在讨论中“某某人”说的原话。由于我们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对于条文的理解需先参考各位名师先贤的语录,所以学习发言的顺序自然是“某某”名师的话在先(当然他本人不在此处,更不知我们强拉着他一起讨论吧:)),然后是我们个人的发言。在这里特此申明,名师的话属于网上转载,我们节选,所有权属于名师本人,不涉及我们侵权问题。希望名师对于我们这些小辈们多多体谅,不能亲耳聆听您的教诲,就请让我们把您的语录作为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吧。(集体叩拜九次)。

前言:

范竞:我是一个铁杆中医迷。但自从大学学习中医以来,心情一直比较矛盾。现今的人文社会环境下,没有中医的西医可以生存,没有西医的中医将趋于没落。大势所趋,非人力可以逆之。但我认为,所谓大势者,非绝我中医、断我中华文明之大势,而是汇中西科技文明于一体,继承发扬中医、光大中华文明之大势。大势所至,我辈顺道而行,不亦跃然哉!孔子曾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我觉得,不懂不可耻,不学才可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我的原则是:只要我觉得有理、有据、有用的思路与观点,都可以拿来己用,博古通今,旁征博引,以求至善,以利民生。本学习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蓝本,与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对照学习,广泛参考历代医家伤寒论注解。历代医家注解《伤寒论》者四百二十余人,典籍浩如烟海。我们是临床医生,不是《伤寒论》专业研究人员,所以我觉得学习经典还是实际一点为好,以切合临床为首要。我们医院临床上是中西医并用的,所以言学习经典之切合临床方法者,必中西合参。故我参考的主要注解为民国时期中西汇通派代表医家之书,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陆渊雷《伤寒论今释》、祝味菊《伤寒质难》、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刘绍武《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以及现代经方派名家之书,如:胡希恕《伤寒论讲义》、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郝万山《伤寒论讲义》、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刘力红《思考中医》等。希望抛砖引玉,真正了解认识伤寒论的本来面貌,还我中医求知渴望与意味,并能指导临床。

李铭:我们现在学的伤寒论注解大部分为民国时期的书,因为民国时期的衷中参西很实用,古代也有很好的书,比如: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特点是以经注经。还有《伤寒贯珠集》,《伤寒来苏集》等,我觉得比较好。伤寒这本书之前,医分为医经、经方两大派,伤寒论能把二者结合起来,也是我们选择此书的原因。其开创了医学先河。岳美中曾建议每年看一遍。伤寒论对于临床的辩证思维非常有好处。上学时学中基、中诊,感觉没什么用。但学好伤寒思维就有了脉络。

 




上一篇: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协会简介
下一篇:熟读经典,勤于临证

2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00: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协会西祠版网址:http://b1051901.xici.net 欢迎中医热爱者参与切磋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821

积分

43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21
发表于 2010-10-19 10: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37986494 倪师经方研究群
研究经方
探讨经方
学习经方
宣传经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4:39 , Processed in 0.18221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