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717|回复: 5

朱良春《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碥石集8

[复制链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0-9-15 15: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
    朱良春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
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
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
《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
汀,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
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
《伤寒论》一书中有关的理论,谈谈个人的临床应用体会。
    《伤寒论》不是一部医学理论专著,而是一部临床经验结晶
的著作。在仲景笔下,没有一条专门讲理论的条文,但并不意味
着《伤寒论》没有理论,不讲理论。仲景是把理论与实践紧密
结合起来,融理论于实践之中,以实践体现理论。它揭示了疾病
的变化规律,把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如果这样说不错的
话,那么,也可以说,397条条文,无一不是理论。
    《伤寒论》里所包含的理论,都是仲景对《内经》理论的继
承和发展。过去,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在研究仲景学说时,往往
把《内经》与仲景著作割裂开,甚至妄加褒贬。这与仲景在
《原序》中讲到的“勤求古训”及“撰用《素问》《九卷》《八
十一难》《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些话是連
背的,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客观事实。即以《伤
寒论》的基础框架——六经而论,很显然,就是从《素问,热
论》“六经”框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不过仲景赋予了它新
的内容,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从而更能指导临床实践。不看到
仲景的创造发展是不对的,只看到创造发展而否定他对前人理论
的继承,也是不对的。罗嗦说来,无非想说tDJ  +点,即仲景
《伤寒论》所包含的理论,不是凭空臆想的,rj魁对《IAJ经》、
《难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天才地采用了归
纳法和类比法的逻辑方法,以六经、气血、八纲、八泌为骨:1:创
立了辨证论治的医学推理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们和实用价
值,从而被后世尊之为医圣,《伤寒论》也成为,卜医学的经典著
作。这样,我们在研究《伤寒论》理论的时候,才能脚踏实地,
做到心中有数,不致迷失方向,不得要领。所谓“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就是此意。
    我认为,仲景《伤寒论》中涉及的临床理论内容很多,
比如:
    1.外感热病巾“先表后里”的原则。仲景指出:  “表未解,
未可攻里。”这就是外感病治疗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因为无论表
也好,里也好,都反映了正邪斗争的一定部位所在。治疗上就应
该因势利导,如果病在表,却误用攻里,就会削弱在表抗邪的正
气,从而助长邪气,为它入里创造了条件。初涉临床时,曾治一
人,症见恶寒、发热、口渴、脉洪数、身有微汗,便认为当清里
热,用白虎汤加味,结果两进而热不少退,转而考虑到前人所
谓:  “一  恶寒未罢,便有一分表邪未解”,改用辛凉宣疏剂,
一药印获畅汗,表解热退。这就证实了仲景之说,确系经验的总
结。当然,仲景既提出“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
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
逆”,又指出“急当救里”、“急当救表”,明示人如果里证为急,
就可先救其里,后治其表。仲景对表里同病,也有表里同治之法
(如桂枝加大黄汤),都说明了在这一问题上他的原则性与灵
活性。
    2.  《内经》很强调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仲景
虽未说明,但可以看出他在三者的关系上,强调的是人。因为时
(气候条件)也好,地(居住环境条件)也好,所影响的是人,
所以《伤寒论》对于因人制宜,有许多论述。他虽然讲了什么
情况可以发汗用什么方,但接着逐条地指出:尺中迟、尺中微者
不可发汗,疮家、衄家、汗家、亡血家、胃中冷者不可发汗,就
是充分考虑到阳虚、血虚、阴虚、中阳不足的体质。后世医家理
解了仲景的意思,于是而拟出再造散(阳虚体质兼表证者)、葳
蕤汤、七味葱白饮(阴虚、血虚体质兼表证者)这样的处方。
    这些理论性的东西,仲景都是通过临床实际体现出来的,我
们不妨称之为“辨证论治理论”o而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又是
通过“六经”这个框架采展现的。当然,“六经”不仅是一个简
单的框架,而是有它的实质性内容的。下面就从“六经”的有
关问题谈起。
    “六经”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什么是“六经”?也就是说,  “六经”的实质是什么?这是
数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口我个人认为:  “六经”与
“六经病”是不同的概念。“六经,:这个名词,早在《内经》中
就有了,  《内经》的原意是指经络。仲景之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意义有所扩大,不单指经络,而是包括了既是
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的气、血、
营、卫、津、液在内。这突际上就代表了正常机体的实质和功
能。“六经”就是用于概括整个机体的六个生理单位,当病邪侵
犯人体时,“六经”又是具体的受病、抗病之所。“六经病”如
“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仲景已经说得很明白,就
是“太阳”、“阳明”,,,...发生了病变。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也
就是说,在正邪斗争的过程中,当然会出现若干症状和体征,而
这些症状和体征,可以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来加以本质地
概括,所以“六经病”就不再是单纯的生理概念,而是病理的

概念了。既是辨证之纲领,又是论治之准则。
    如果按照这样的认识,那么,仲景的“六经病”证治的内
容,便包括了:
    一、疾病所在的部位(经络、脏腑);
    二、疾病的性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
    三、在对疾病进行定位与定性的基础上确定治疗上的大纲
大法。
    由于这三个方面都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因此,“六经证
治”在临床上就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有什么病不是脏腑、经
脉、气血、津液的病变?没有。有什么病的性质能出于阴阳、表
里、寒热、虚实之外?也没有。就由于仲景由“六经”而突出
了“证”,不同的病,有相同的“证”,可以按“证”治疗,这
就是“异病同治”,亦即是“同证同治”;相同的病有不同的
“证”,则按不同的“证”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亦即是
“异证异治”o也因为如此,所以柯韵伯才有“六经钤百病”之
说,陆九芝才有“废六经则百病失传”之说。的确,懂得了上
述“六经证治”的精神,则不仅可用以治伤寒、治温病,也可
用以治杂病、治百病。近贤刘渡舟教授说:“把《伤寒论》看作
治伤寒的专书,还不十分恰当,应该说,这是一本辨证论治的
书”o任应秋学兄也说过:“《伤寒论》实际上是一本疾病论”o
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话,确实懂得了《伤寒论》的真正份值所
在。我认为,六经的框架,源于《热论》而高于《热论》,六经
证治的内容,则是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正是
它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这是仲景的最大功绩,把理论与
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用其崭新的内容去丰富理论,指导实践,
能历1 800年而不衰,这在人类科学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迹吧。
    “六经证治”在临床上的应用
    L“六经”理论用于温病:清人陆九芝、近人张锡纯对温
病的认识和治疗,都遵循了《伤寒论》阳明病治法。陆氏认为
“阳明为成温之薮”;张氏对卫气营血、三焦之说,基本态度是
不接受。当然,他们的认识,不一定对,没有看到温热之学是对
仲景之学的继续与发展,但是在临床经验上,陆氏善用栀、豉、
大黄,张锡纯更以善用白虎汤著称,他以白虎汤加减衍化的方剂
就有镇逆白虎汤、仙露汤、寒解汤、凉解汤、和解汤等5首变
方,治各有主,层次井然,别具匠心,可谓戛戛独造0 1 959年,
河北石家庄郭可明大夫治疗乙脑用白虎汤的经验,就是用的张锡
纯之法。郭可明即张老之门人。更早一些的,比较系统地用
“六经”来统一卫气营血,合寒温于一炉者,则有吴坤安著《伤
寒指掌》;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先师章次公先生也早就指
出:“要能认识伤寒、温病的统一性,在矛盾中求统一,才能在
继承中取得发展。”近年来不少人主张“寒温统一”,如江西万
友生教授,又如北京的肖德馨同志,就主张用“‘六经’来统
一”o这都可以看作是“六经”在包括温病在内的急性热病证治
上的运用。虽然学术问题难免见仁见智,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
讨论,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2,“穴经”理论用于杂病:据近代经方大师曹颖甫说:丁
甘仁先生“每当诊治,规定‘六经’纲要”,  “故其医案,胸痹
用瓜蒌薤白,水气用麻黄附子甘草,血证见黑色用附子理中,寒
湿下利用桃花汤,湿热则用白头翁汤,阳明腑气不实则用白虎,
胃家实用调胃承气,于黄疸则用栀子柏皮,阴黄则用附子”
(《丁甘仁医案》序)o丁先生是近代上海名医,曹先生是丁的好
友,一读丁案,便知曹氏所言,确属事实。又曹作《丁甘仁先
生别传》,谓丁氏曾问业于汪莲石,  “汪令治伤寒学,于舒氏集

注,最有心得”,可知其渊源有自。《别传》中还说丁氏“凡遇
杂证,辄先规定‘六经’,然后施治,尝谓脑疽属少阴,发背属
太阳,皆不当误投寒凉”云云,再次肯定了丁氏临证善于运用
“六经”理论指导的特点。曹氏这两篇文字,与丁氏的大量治
验,有力地证明了“六经”不仅为伤寒而设,也完全能用以指
导治疗杂证。
    成都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先生,曾著《眼科六经法要》一
书,即用“六经”来辨治眼病。
    江西著名老中医杨志一先生,对血吸虫病的治疗,也用
“六经”理论为指导(详见《杨志一医案医话集》一书)o
    至于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近三十年来进展很大,究其基
础,主要还在于仲景阳明篇的有关论述,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事。
    3.我个人的临床体会:我治病既用《伤寒论》方,也采用
时方,由于实际情况的需要,还有些自拟方。在这方面,我没有
偏见,也没有偏好。宋代伤寒大师,我们江苏的许叔微氏说过:
“师仲景心,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仲景之方”o我想这个态度是
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兹依“六经”病顺序列述临床应用:
    太阳病方,一个是桂枝证类,一个是麻黄证类,一个是五苓
证类,以此三类为主,如再加上葛根汤类,就是四类方。其他有
的是变证、坏病、兼证,实际上已不是太阳范围,或不足单纯的
太阳病了。有人说,太阳篇篇幅最大,证治内容也最多,所以太
阳病也最多,这是不对的。如“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
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6条),明明说是汗后出现的病变,还是
太阳本身的病么?又如著名的泻心汤,除生姜泻心汤是由于汗后
胃不和外,都是由于误治而成,五泻心证的病位都已不复在太
阳,而在胃、脾、肠了。
    桂枝汤证的特点是营卫不和。“营卫不和”之表证,是仲景
的一个新总结,要说理论,这就是一个创造性的理论:桂枝汤能
通阴和阳,调和营卫,发中有敛,以补为通。临床上根据这个特
点,我用桂枝汤治杂病的汗出异常,包括多汗、自汗、无汗,或
某处多汗,某处汗闭,以及冻疮、低热、荨麻疹、冬季皮炎、皮
肤瘙痒症、鼻炎(特别是过敏性鼻炎)等等,只要符合营卫不
和的诊断,无里热,苔薄白者,均有良效。此外,随证加减应
用,更为广泛:如本方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治
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现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性神经衰弱、遗
尿等,可益真阴、敛浮阳、调开合。小儿支气管炎后期,体虚邪
恋,营虚卫弱,症见发热、咳嗽、多汗、面色苍白、精神萎靡、
舌淡嫩、苔薄白,而出现心阳不振之变证者,采用桂枝加龙骨牡
蛎汤以补虚扶阳,调和营卫,亦变法也。桂枝加葛根汤,除用于
表寒虚证兼有项背强痛,转侧不利者外,如重用白芍、葛根,并
加赭石、龙骨、牡蛎,对伴有头项强痛的高血压患者,能显著改
善症状,并能治疗落枕。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乃风寒湿邪侵袭太
阳经络所致,可用本方加附子以温阳驱寒,加重芍药、甘草之量
以濡筋缓急,取芍药甘草汤意,对腿有缩短感之患者效佳。手术
后肠粘连引起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气土冲
者,中医责之气机不畅,予桂枝汤加重桂枝量以温通气机,气机
通畅,则痛胀自解,其剧者可加九香虫、蜣螂虫,当可速解。心
律不齐伴有胸闷者,用桂枝汤去芍药治之,因其为阳气虚弱不能
为血帅,而治节无权,遂成心律不齐,出现脉结代,伴见胸闷之
候,有温阳通脉之功,因胸闷为阴盛,故去芍药。胃脘寒痛用桂
枝汤加高良姜、香附、苏叶能和营温中,行气止痛。本方加当归
身、苁蓉、杏仁、白蜜治老年习惯性便秘,能和胃养血,润肠通
便。本方加黄芪、饴糖,即黄芪建中汤,对胃脘疼痛、喜温喜
按、暖气吞酸、大便稀溏、面色少华、神倦肢软、舌淡脉弱之脾
胃虚寒型之溃疡病及慢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有补气建中、缓

急止痛之功。本方加鹿角片善通督脉而治肾虚腰痛。本方加土茯
苓、稀莶草、地鳖虫、炙蜂房治类风湿关节炎而关节变形者,能
温经通络,泄化瘀毒,而消肿定痛。本方去芍药加五味子、干
姜、细辛治寒咳气逆,能温肺定咳。本方加佛手、砂仁善治体虚
妇女妊娠呕吐,有和营调气、安胃降逆之功。本方加附片、瓜
蒌、薤自治阳虚型冠心病胸痛,能温阳宣痹,通络止痛。本方去
芍药加黄芪、地龙、归尾、红花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偏瘫,有化
瘀通络,振颓起废之功。本方加归身、天麻,重用大枣治贫血眩
晕,有养血和营,补气定眩之效。总之,是以营卫不和(桂枝
法)、中阳不运(建中法)为主要目标。
    麻黄汤的特点是无汗表实、表寒。麻黄汤是辛温解表、发汗
定喘之重剂。凡肺炎初起、上感、喘息型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者均可使用。外有风寒,里有郁热,用麻杏石甘汤,为治疗肺
炎、支气管感染、百日咳、急性喉炎等肺系疾病的有效良方。对
外有风寒里有水饮之哮喘实证,小青龙汤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
初起,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茅根、益母草有效,方中生姜可改为
生姜皮,梓白皮改为桑皮。本方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风湿在
表,一身重痛之慢性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炎,以及荨麻疹之遇
寒即发者,得微汗即愈。岡时寒湿之邪侵袭太阳经脉,使经气不
舒,阳气不能外达而上背冷者,服此可以散寒湿,舒经气,阳气
外达,则背冷自除。本方去桂枝,加苡仁,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
汤,用于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的慢性风湿关节炎、风湿
性肌炎,有散寒、除湿、利气、和络之功。对于发热,关节红肿
热痛之急性风湿病,应加秦艽、忍冬藤、连翘、石膏、知母以泄
邪热。本方加黄芩、鱼腥草、桃仁等治疗乳幼儿病毒性肺炎,有
宣泄清解、定喘止咳之功。
    以上均属太阳经证。治太阳腑证的五苓散,可用于肾炎、尿
潴留、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美尼尔氏病、鞘膜积液,能温阳化

气,健脾利水。至于阴虚水热互结于膀胱者,则用猪苓汤。
    阳明病也分经、腑二证。在经者为无形热邪弥漫上、中二
焦,当清,用白虎或人参白虎,这在急性热性病中应用的机会很
多,热甚必然耗津伤气,所以仲景用白虎加参的处方,比单用白
虎者为多。清代顾松园不用参,用麦冬、竹叶。历代善用石膏
者,明代有缪仲淳,清代有余师愚、江笔花、顾松园、吴鞠通以
及近代的张锡纯。他们之用石膏,虽各有体会,但无不以仲景为
宗。白虎汤多用于急性传染病或非感染急性热病之极期阶段,如
乙脑、流脑、流行性出血热、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以清热生
津,除烦止渴,控制病情之进展。白虎汤也用于杂病,如胃有郁
热之胃炎、糖尿病、历节病之属热属实者(多见于急性风湿
热),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汤,此
二方近代多用于治疗急性风湿热之关节疼痛明显者,有较佳之
疗效。
    在腑者,为热邪与燥湿相合,搏结于里,此时用清法,则无
异扬汤止沸,必须釜底抽薪,才能解决问题。三承气汤及后世的
三一承气汤(实即三个承气汤同用,其药物组成,也就是大承
气汤加甘草)、增液承气、黄龙汤等,都是临床治疗急性热病里
热实证常用之方。在杂证方面,则尤以急腹症时应用它的机会为
多,如急仕阑尾炎、肠梗阻等,均可服用之,能峻下热结,解除
梗阻。
    如果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那么,少阳处于半表半里。
实际上少阳主要是以正虚邪恋为其病机,所谓“和解”也主要
是指扶正达邪的治法。和法的代表方小柴胡汤在1脑床上应用也很
广泛,如肝炎、慢性胆囊炎、疟疾、腮腺炎、低烧、鼻病、美尼
尔氏病,只要符合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胸胁苦满
(闷)中之一二条,投之均有良效。至于小柴胡汤证兼太阳之表
者,则用柴胡桂枝汤;兼阳明之里者,则用大柴胡汤。前者常用
于流感发热,后者常用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日本
学者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癫痫,老友周康氏用此方去人
参、大枣、生姜,加桃仁、红花治疗精神分裂症,有较佳疗效。
    太阴病为脾胃虚寒证,但也有热证,由于太阴属脾土,故多
为湿热。如果说太阴只有虚寒而无实热,就太绝对了。有人说三
阳为表证、热证、实证,三阴为里证、寒证、虚证,这也太简单
化了。三阳也有里证、寒证、虚证,三阴也有表证、热证、实
证,这就是事物的多样性,一般中的特殊。当然原文说过“自
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而且提出“宜服四
逆辈”,但是仅就“自利不渴”而言,原文中没有的,我认为可
在太阳篇以及与太阴为表里的阳明篇里找。如泻心汤证,就是治
脾胃湿热的方子,而不见于本篇,见于太阳篇,不能说凡是在太
阳篇的就一定是太阳病。只能说,放在太阳篇,以示其病之来路
而已,或者说是被整理者搞乱了,也未可知。
    太阴病本无理中方,理中一方见于霍乱篇。临床上理中汤、
丸常用于治疗虚寒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肠炎。
    太阴实热证,多为湿热阻于中焦,仲景的生姜、半夏、甘草
等三个泻心汤,以苦降辛开为组方宗旨,大大启发了后人治湿热
之法。临床用以治疗胃肠疾患湿热俱盛者,加胃炎、溃疡病、肠
炎等,都可以加减使用之。
    少阴为水火之脏。水脏指肾属足少阴,火脏指心属手少阴。
少阴篇的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古称回阳救逆,实际上是强心
剂。先师章次公先生对仲景治疗热病考虑到心力衰竭这一点,曾
多次撰文称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南开医院将四逆汤改成注射
液,用于抢救休克,收到很好的效果。认为四逆汤有升压、改善
微循环、强心、镇静的作用。至于附子的用量,当因时、因人制
代(不仅是四逆汤),我的经验,可从小剂量(9克、15克)开
始,如无反应,可以递增,并宜用制附子,或先煎半小时始妥。

山西李可老大夫对《伤寒论》作过精深的研究,特别是使用附
子,大大突破常规用量,并取得显著疗效。他认为凡是有阳虚征
象者,必重用附子,不得少于45克,视病情可用至90克、1 50
克、200克。四逆汤救治心衰,确有回阳救逆之功,但他认为四
逆汤虽补阳而救脱不足,需配合张锡纯救脱而补阳不足的“来
复汤”,才能互补而臻完善。他创“破格救心汤”重用制附子、
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人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
开窍醒神,开中有补,是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
有效方。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伍以大量炙甘草,
既可解附子之毒,又可以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使温暖之力
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o(请阅山西科技出版社
发行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李老的经验,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但必须认证准确,始可放胆用之,不可孟浪
也。(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
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煎浓汁兑服,山萸肉60-120
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加
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 000毫升,5次分服,2小时一次)o
    炙甘草汤也见于太阳篇,找认为应该是少阴病,其治在心。
此方的加减方,可用于急性热病后期心阴损伤,如叶天士、吴鞠
通的复脉法(即本方去参、桂、姜,加三甲);也可用于阴虚型
虚劳。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而证见阴虚或气阴两虚者,用仲
景原方有良效,可以补气滋阴,养血复脉;同时还可以用于心房
纤颤及心房扑动、风湿性心脏病而出现心律不齐,伴见心悸气
短、脉细弱结代者;也可用于手心多汗(手心为心包络所主,
心包络为心之外卫,与心并论,汗为心液,多汗乃心阴不足,故
宜益气敛阴以止汗)及舌裂(舌为心苗,阴血不足,则舌生裂
纹),亦有佳效。方中人参不宜人煎剂,而以研粉吞服为好,除
急救用大剂量煎汤兑服,其他不必用大量,一般每次以1.5-3

克,日二次。
    少阴篇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都可用于急性
肾炎初起而见脉沉弱、面色苍白、舌淡的患者。而真武汤又为慢
性肾炎、心衰、肺心病常用之方。真武去生姜加人参,名附子
汤,用于心衰患者,更为恰当。
    厥阴篇情况比较复杂。陆渊雷先生曾称厥阴病是千古疑案。
近阅忘年交刘力红教授所著《思考中医》  (即《伤寒论导论》)
一书,对厥阴病之阐发,可谓是“破千古之疑”了。他认为消
渴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证。三阳之渴,各有特征(太阳之渴
用五苓散,阳明之渴用白虎汤,少阳之渴用小柴胡汤化裁);三
阴病中,太阴没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饮,所以三阴只有少阴
与厥阴有渴。少阴之渴,是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
一派阴寒之象,其渴需用四逆汤类。除此四经之外的,一切不典
型的口渴,皆属于厥阴渴的范畴。凡是口渴而不具备上述四经特
殊表现的,可以大致判断这是与厥阴相关的疾病。因此,口渴,
特别是渴而欲饮,渴而能消者,对于厥阴病的诊断无疑就具有重
要的意义。而厥阴病治渴的专方,则非乌梅丸莫属。消渴包括糖
尿病在内,最新研究表明,胰岛素的不足,仅仅是一个方面,而
更主要的原因,是机体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发生障碍,血糖高,
不是糖太多了,而是机傩组织细胞内处于缺糖的状态,正是由于
不足,为了补足,所以才出现易饥的现象,实质上应该设法解决
糖利用过程中的障碍,糖尿病的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糖的
代谢、利用障碍,是土系统的障碍,而根本则在木系统,“见肝
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木又为水所生,  “乙癸同源”
也,涉及到肝、脾、肾三脏,所以乌梅丸的组合,温热药是七
味,寒凉药仅三味,且重用乌梅,“将欲升发之,必固酸敛之”o
该丸除治蛔厥、久利、消渴,尚可用于巅顶头痛、睾丸肿痛等
病。这些见解,很有启迪。个人认为,厥阴病的主要病机是寒热
 
错杂,主要病变脏器是足厥阴肝,而影响及脾肾的。其治法,寒
热错杂者,寒热并用;热胜清热;热而实者,清而兼下;寒胜温
脏;虚而寒者,用温而兼补,大概不过如此。“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是包括心绞痛、胃脘痛、胆囊炎、胆结石等疾患的。厥
阴篇有52处言厥,厥者,手足厥冷,疼痛是最易引起厥的。对
急性热病人于肝经而见高热、惊厥、动风、伤阴者,原书没有明
确描述与方治(335条“厥应下之”,350条白虎汤,可能有关,
但亦语焉不详),后世羚羊钩藤汤可以补充。四逆散用于肋间神
经痛、胆道蛔虫症偏气郁者(加乌梅、川楝子)、泄利后重(加
薤白),以及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乳腺炎、胃炎等疾
患。白头翁汤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先师章次公先生常用此方治
痢,重用秦皮,加白槿花、木香、红茶、槟榔、地榆等,收效
更佳。
  结语
  《伤寒论》的理论,简言之,就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它是通
过“六经证治”具体表现出来的。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
临床实践,后世许多新的总结和新的框架,前者为八纲八法,后
者为温热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方法,都是在六经证治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
    六经证治的实质,主要包括了对疾病按照经络、脏腑定位和
按照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定性以及在达两个基础之上确定的治疗大
法。这三者构成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
    六经辨证体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致性,论证立
法,以法组方,相当严谨,往往不容丝毫假借;当然,由于时代
的发展,对于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准确,治疗手段也有所发展,
新的药物和新的方剂不断涌现,大大补充了仲景之学,但仲景的
《伤寒论》不仅仍是中医临床体系的奠基石,具有历史意义,而
 
且其辨证论治的法度,足资后世学习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师仲
景之意,用仲景之法,得仲景之心,对今日临床水平的提高,仍
然是必要的。
    《皇汉医学丛书》在“医诫十则”里指出:  “医有上工,有
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要和
者,谓之上工。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
者之所失也。”要做到临证察机,使药要和,就学习《伤寒论》
来说,不仅要辨病脉证并治,还要“审察病机,勿失气宜”o我
们一般对病机比较重视,但对“气宜”则往往注意不够,也就
是对时相、运气不仅不重视,而且知之甚少,这就距“上工”
很远了,就很难成为“苍生大医”o为了深入学习《伤寒论》,
更灵活的运用《伤寒论》之方,解决更多疑难杂症,建议中青
年同道,利用时间读一读《思考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印
行)这一本书,必得大益也。




上一篇:关于经方药材附子,半夏等药材都要用生的感悟!
下一篇:有关厥阴表虚问题请马文辉老师及其他同道解惑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5: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颜  德  馨
    颜德馨,男,全国著名中医学家,1920
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的中医世家,尊翁为
颜亦鲁名中医,幼承庭训。1 939年夏毕业于
上海中国医学院。悬壶后屡起沉疴,不坠家
声0 1 949年后调入铁路中心医院主持中医业
务0 1992年创建上海铁路中医技术中心。历
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
学客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及长春中医学院特聘教授、铁道部专
家委员、评委、中医专业组组长等职。现任同济大学教授、中医
药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医心脑血
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他主持的“瘀血与衰老”科研
项目,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颜氏学说拍
摄的《抗衰老》科教片,参加国际生命科学电影展览并获奖。
已出版《餐芝轩医集》《气血与长寿》  《医方囊秘》  《颜德馨诊
治疑难病秘笈》等1 0余部著作,其中《衰老和淤血》一书英文
版在全世界发行。多次去美国、加拿大、泰国、  日本、印度尼西
亚及港、台等地讲学。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有些
论文曾获国际会议金奖0 1 999年用奖金和稿费建立“颜德馨中
医人才奖励基金会”,每隔年在全国征文评奖一次,对培养中医
人才彩响深远。曾获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成就贡献奖及美国名
人传记学会20世纪成就奖。
    颜教授医德医风,所至有声,在医务界产生深远影响。具有
世界权威性的固际传记学会特邀其为会员。1999年荣获上海市
  


第三届最高级的医学荣誉奖0 2003年因参与抗非典做出贡献,
获中国科协特别荣誉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先进个人及成就奖。市
卫生局特为之拍摄《歧黄一杰——颜德馨传记》电视片,记录
他一生为中医事业探索的经历,反映颜氏虽年近九十,仍不断为
祖国医药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16: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病例谈杂病证治
    卢化平
一、何谓杂病
    中医历来是以治疗杂病为特长和特色的,论其历史,则源远
流长。杂病之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杂病第二十六》内
列厥、心痛、嗌干、喉痹、疟疾、齿痛、聋、衄、膝中痛、腰
痛、腹满、頗痛、痿厥、项痛、腹痛等十几种疾病,虽与内经所
论三百余种病候相比,仅占很少一部分,但为最早称其为杂病
者。其后如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编次为《伤寒
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金匮要略》就专论杂病证治。后
世许多医著以杂病为名,如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王肯堂
的《杂病证治准绳》,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杂证谟》,吴谦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及日人丹波元坚《杂病广要》,都
是有较大影响的专著,多以介绍内科杂病为主。历代医学大家,
无不是治疗各科杂病的高手。综上所述,可见杂病之说一是指疾
病之多而繁杂而言;二是言其病情复杂,或诊断疑难,或治疗棘
手,或久治不愈,或病状罕见者;三是除外感热病(伤寒、温
病)及各科有系统规律可循的,或以手术、手法及特殊方法治
疗的疾病之外的其他疾病;人无分男女老幼,病不论轻重缓急,
皆可归人杂病范畴。也就是说杂病跨越分科,以内科为主,兼顾
其他各科疾病。也包括目前所称酌疑难病、难治病、久治不愈
病、奇难杂症、疑难杂病等在内。为此称治疗杂病者亦有时遭人
讥讽,但依我看来,这颇有些现代全科医学的味道,也最能体现
和反映中医之特色和精髓。
  21 2


二、医案举例
    (一)发热
    患儿某,男,1 1个月0 1 969年8月1 1日。患儿因高热、咳
嗽、喘息,门诊以肺炎收入儿科住院治疗,经用抗生素静滴三
日,咳喘稍减,但高热不退,仍在39.5℃左右。主管医生甚为
不安,知安宫牛黄丸可退高热,遂与之服用。每次半丸,每日两
次,连服三日。高热不但未退,反增饮、食即泻,完谷不化,食
乳则泻下如乳汁样便,服药则泻下棕褐色药汁或清水中夹有药物
颗粒,饮水即泻下清水,遂请中医科会诊。见患儿面色咣白,闭
目踏卧于母亲怀中,诊时不哭不闹,抚之腹软,肌肤尚温,但不
热,手脚发凉,舌质淡白苔少。观此患儿脉证,显系过用寒凉,
阳气大伤,阴寒内胜,虚阳浮越之证,为今之计唯有回阳救逆、
益气固脱之法可用,急用参附龙牡汤加味:红参S g、制附子5 g、
干姜3 g、茯苓5卧生龙骨lOg、生牡蛎10队炙甘草3g开水急
煎,取汁lOOml,每隔1小时服lOml,至晚服下60ml,儿科诸位
医师均以高热不用清热而用大量温补药为不解,但甚为配合。患
儿初服药时仍便下药汁,但至晚服下之药汁及乳汁均已不随即便
下,体温已降至38.4℃。第二天上午又会诊,测体温38℃,患
儿面色转润,手足已温,早晨一次稀便,精神较前大为好转,珍
时已不如昨日安静,舌质转为淡红,嘱原方再服一剂。至第三日
体温已正常,为37℃,神情活泼,嬉戏如常,诸证均已好转。
又观察一日出院。
    按语:该例病人患肺炎喘嗽,伴有高热,原属实热证,但小
儿稚阴稚阳之体,不耐寒热,医者不辨其证,只认为安宫牛黄丸
可清热退烧,而大量使用。过用寒凉,致该患儿阳气大伤,阴寒
内盛而见下利完谷不化,格阳于外而仍是高热不退,治疗颇为棘
    21 3


手。虽有高热,但患儿洞泄不已,后天来源断绝,四肢逆冷,浮
越之阳不回,势必阴阳离绝。选用参附龙牡回阳救逆势在必行,
因其无汗,故选用生龙牡以“镇摄飞越之阳气,戢敛簸摇之阴
气”(岳美中),安阳以归阴;洞泄不止,增干姜、茯苓温脾阳,
利水止泄。服后阳回阴敛,阴阳谐和,身热得退。临证见发热病
人,需分恶寒发热,五心烦躁,往来寒热,但热不寒、壮热、潮
热、微热等,辨析之法不可谓不全。然亦有未网络其中者,如本
案之发热,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列入身热肢寒类,验之实
际,亦有身热不甚者;该书将气虚发热列入潮热证,并称之为脾
胃气虚潮热,但临床所见气虚发热并非都是潮热,也不都是该书
所谓气虚发热以低热为主,故为医者除好学外,尚须深思,尤须
结合临床深思,切不可死守书本,对号入座,乃至觉“无方可
用”。
(二)关格
    某男,87岁,1 995年8月7日。平素除大便三四日一次,
需服润下通便药外,别无他苦,5日前中午即觉脘腹饱满而不欲
食,后则觉腹中隐隐作痛且胀,疑因大便不通故也,自服芦荟胶
囊,便不通,腹乃胀,且愈来愈甚,家人下班将其送往医院。查
其腹稍膨隆,按之软,无明确压痛点,叩之无移动性浊音,肝脾
未及,初疑为肠梗阻,拍腹部平片亦未觅有液平,先予服木香顺
气丸,并行肛管排气,肥皂水灌肠,均未奏效,腹胀更甚,只愿
斜倚床沿站立地上,卧床则胸满气促。晚11时拍腹部平片可见
右侧升结肠有液平,气泡,诊为肠梗阻,因梗阻部位较高,在回
盲段或小肠,是否因肿物压迫,或肠扭转?但腹片未见异常,仔
细追问病史,知其就诊时已三日未便,早餐进食一袋莲子糊,何
以梗阻?难以解释。只好在急诊科继续观察,因此时腹胀甚,呼
吸喘促,且小便亦点滴难下,因而予以吸氧、导尿,静脉滴注抗
  21 4


生素,并补充能量、电解质、氨基酸等维持。每日两次保留灌
肠,再予胃肠减压,冀其梗阻能通。至第三日仍无点滴效果,且
症状愈加重笃。请外院外科专家会诊,以期手术治疗。但会诊后
认为年事已高,且目前血压也高,平素血压ll0/70mmHg,现竟
达190/130mmHg,静滴硝普钠等亦不能降下,  目前不宜手术,
建议保守治疗。除现行对症处理外,可从胃管注入石蜡油,每次
10-20ml,一日3次,看能否奏效。如此二日,仍不见通。患者
昼夜烦满不安,不时将插管拔除,治疗颇为棘手。如此下去,何
时可愈?此时家人决意中医加入治疗,我视病人,虽已5日不饮
不食,日渐消瘦,但体质尚可,其腹膨大,拒按,鼓之如鼓,呼
吸喘促,面赤烦躁( T38. 9),小便依赖导尿,若导管脱出,则
点滴不下,无大便,脉滑数大,舌质深红,苦黄厚而干。病已成
关格,当务之急,需通腑泻热,予大承气汤加味,处方如下:大
黄12g(后下)、芒硝IO{l;(冲)川朴lOg、枳实12 s、瓜蒌1 5 s、
莱菔子15g、木香1 08、玉片12g、大腹皮1 2扒台乌15g、桃仁
1 0卧赤芍108、白芍1 2乱炙甘草lOg,嘱两煎取汁500ml,从
胃管每次推人20ml,2小时一次,若脘腹脹甚则用胃肠减压器抽
出,其余400ml分二次,每次200ml,加入温水共500rnl保留灌
肠;如此连用3日。到8月10日中午灌肠时,随灌肠液流出一
发白色之物,如大蚕豆大小,家属以水冲洗后发现乃一块猪肉,
询问病人,曾于发病当日下午炖红烧肉,为看其是否炖熟时尝了
一块,因其尚未炖烂,自己牙已不全,亦未嚼碎便顺口吞下。晚
问又灌肠一次,未见有异物,值此方知梗阻乃因一块猪肉引起。
医生听诊,其腹部偶有肠鸣0 8月1 1日又诊,仍用此方去芒硝,
将大黄与诸药同煎,二剂,用法同前。晚2时许,陪护人员闻其
有排气声,翌日告知主管医生,腹部听诊肠鸣音活跃,腹胀较前
大减,呼吸亦较均匀,夜间能安静入睡,血压亦降为150/
90mmHg,停止吸氧、导尿、胃肠减压,8月1 3日再诊时,腹已
    2 1 5


不胀,血压恢复正常,病人已可进少量米汤,但体质虚弱之极,
原较丰腴之体已变瘦弱不堪,已不宜再用药剂,嘱先以米粥养
胃,待食欲恢复后再行调理。
    按语:本例病人以望九之年,本已脾胃虚弱,运化腐熟之力
均差,先因便秘,晨食莲子糊,虽健脾但涩肠,午后又吞一未咬
碎之猪肉块,致使肠道阻塞、腑气不通,上致肺气上逆而喘促,
下使下焦不通而大小便不利,中焦不利而脘腹胀满疼痛,虽用各
种方法,均不奏效。中医以其腑气不通为重点,治时本着“急
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投以通腑泻热、行气消胀之
品,因其禁水禁食,故少量鼻饲,大量灌肠,以期腑气通畅,后
终于排出梗阻于肠内之猪肉,而使病人获救。治病之标本先后,
《素问,标本病传篇》早已明示,就本病而言,病人虽日久未得
饮食,但脘腹胀满疼痛,胸满喘促、面赤烦躁、大小便不下,经
云:“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
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o故而断然予
攻下,使梗阻得通,三焦气机通畅,疾病得愈。张景岳曾对此段
经文作了圆满的解释:“盖中满则上焦不通,小大不利则下焦不
通,此不得不为治标以开通道路,而为升降之所由,是则虽曰治
标,而实亦所以治本也。然亦谓其珂取者,则在缓急二字,诚所
当辨。”
    患者已是87岁高龄,当初采用中医治疗时,医生与患者家
属均已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否则只有等待,且前途未卜。在用
药时也颇费思量,不攻则梗阻难通,攻之又恐病人正气不支,不
耐攻伐。思虑再三,决定使用攻下,且不攻则已,攻则必下,故
处方用量也较大。而且病人禁水、禁食,如何使用,也是仔细考
虑了的。口服与灌肠同用,无非是希望多吸收些,尽管口服多由
胃肠减压抽出,灌肠也仅能保留不到十分钟,但此方气味俱重,
虽如此,历经三日,终于排下了梗阻之物。病人正气无甚损伤,
  2 1 6


也因邪去而气机通畅,诸证得除。正是祛邪即所以扶正,“有故
无殒亦无殒也。”
  (三)便血
  某男,65岁,1982年6月25日。三日来每于便后出血,或
有便意,但便时纯为血液,一日四五次,其色黯红或鲜红,无腹
痛及肛门疼痛,致使精神疲惫,寝食不安而来就诊。见患者面色
萎黄、行动迟缓、气息稍粗。询之患者患痔疮多年,曾有过多次
便血,服药后均可缓解,但便血量总不如此次之多。诊脉细缓略
见滑象,舌质淡苔薄白。因思其原有痔疮,此次也应为痔疮便血
无异。予槐花散加味:槐花1 2S、侧柏叶12g、生地榆1 2氏防风
10乱当归108;、白芍1 0趴枳壳log、芥穗1 0趴艾叶1 0s、阿胶
lOg(烊化)三剂0 6月28日病人又采复诊,云服药后便血量减
少,但每日仍有三四次,仍觉体倦无力,稍动则气短,诊脉细
缓。细思槐花散治肠风下血,其效甚佳,为何此次效果差?问病
人,并无肛门坠胀疼痛之症,忽忆及此人乃自来水公司维修工,
无论寒暑,均在检查井中劳作,井中多有积水,需着水鞋水裤作
业,即使无水,井中也阴寒潮湿。寒湿伤阳,日久脾气受损,失
于统摄以致血从肠道而下,再参以患者面色萎黄、体倦无力、劳
则气短、脉细缓等证,断为寒湿伤脾、中焦虚寒。随即改弦更
張,处以《金匮要略》黄土汤合柏叶汤化裁,处方:灶心黄土
120g、附片6g、白术1 2卧干姜10g、生地15g、侧柏叶12g、黄
芩IO趴阿胶lOg(烊化)、艾叶10{l;、炙甘草lOg三付。唯灶心
黄土药房不备,嘱其到农村寻找烧柴之灶或土炕中之已烧透之土
坯取回,因其不便称量,可将土块打碎放人桶中加清水浸泡搅
拌,静置二小时后,用澄清的水煎药即可口如法服三剂后来
云,服至第二剂便血即止,精神较前好转,又与理中汤方调理
善后。
    21 7


    按语:本例病人病情简单,但医者亦不可小觑。初诊即因自
己不能从病人全身情况出发,只着重于病人原患有内痔,断定此
次便血必是痔疮出血,处以槐花散清热祛风凉血止血,虽有寸
效,因药不的对,便血不止。前贤治便血之法甚多,但总不能够
离开病人之见证辨治。二诊时考虑了病人工作所处环境对其身体
之影响,辨为寒湿伤阳、中焦虚寒、脾不统血,而选用《金匮
要略》黄土汤合柏叶汤而取效。黄土汤见于《金匮要略》,原
谓:“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是治虚寒便
血的主方。柏叶汤亦是《金匮要略》中的处方,原文云:“吐血
不止者,柏叶汤主之”。乃是治中气虚寒吐血方,虽云治吐血,
但本案便血属中焦虚寒,故亦可用之。黄土汤用灶心黄土为主
药,许多人认为其荒诞不经,然以中医药理观之,黄土人脾,又
经长期柴火煅烧,正如《本草便读》所言:“具土之质,得火之
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人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
之意。凡诸血证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柏叶汤
中原用之马通汁微温,止血且行血下行,今人多嫌其腌賸,或以
童便代之,或弃之不用。本例证明轻贱之物如灶心黄土等,只要
对证,一样可以愈病,不一定非贵细之药不可,药无贵贱,愈病
便足好药,正如张景岳所说:  “天下之方,活法虽多,对证
则一。”
    (四)抱头火丹
    某男,68岁,1 978年1 1月1 5日。邻居李某之父,患者近
日常觉牙痛,渐至右侧牙龈肿胀疼痛,服牛黄解毒丸及抗生素已
三天,今晨从单位乘大卡车到县城开会,站立车头部位,自觉车
行时风甚大,下车后即觉右侧头面冷痛甚,勉强支持。散会后到
女儿家,午后即觉全身发冷,继之发热,与服解热镇痛药后热稍
减而入睡,及至晚饭时呼其进食,方见其右侧额头头皮及右颧部
  2 1 8


及右耳前后皆肿起,其色掀红,其女赴家中请我为之诊治。入见
病人如其所述,右侧头面部掀红肿起,右眼亦肿胀不能开视,肿
处抚之烫手且疼、发热,头痛甚,自述因牙痛进食略减,但食量
仍不少,大便已三日未行,诊脉浮大而数,舌质红绛,苔黄厚而
干。处以清瘟败毒饮加减,处方:生地1 5趴元参1 5卧连翘
15g、黄连1 2扒黄芩12g、山栀1 2趴知母1 28、赤芍12g、丹皮
1 2趴生石膏30卧升麻1 2趴板蓝根1 5 6、大黄lOg、生甘草
lOg,二剂。嘱于夜10时前服完二煎,明日再服一剂。第二日中
午其女又来,云药已服完,症已大减,请我再与诊视,随其至家
详细询问之,方知病家误听医嘱,至晚将二剂药全部服完,药后
大泻三次,量甚多,因公厕无灯,所泻下之物色质均不清,但臭
秽之极。今日热已退,头觉昏痛,望之仅剩头角一块尚有红色,
其色已淡,抚之已不痛,余处均已消退,牙痛亦止。诊脉浮缓,
舌质淡红苔薄黄,与普济消毒饮化裁,处方如下:生地1 0卧元
参lOg、连翘1 5 g、黄芩lOg、知母1 0卧丹皮1 0扒升麻l os、薄
荷6卧防风lOg、板蓝根12g、僵蚕l08、生甘草10g,三剂,一
日一剂,分煎分二次服,告之切不可再一次服一剂。后其女告知
其病已怠,返回家中。
    按语:本例病人抱头火丹之诊断明确,此病又称之为大头
瘟。《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治风邪热毒壅于上焦,专治大头
瘟。但查此病人先是牙痛三日,大便又三日未行,内热已甚,乘
车受风,风邪引动内热上攻,发为头面丹毒。观其证已是上中下
三焦热邪俱盛,虽属大头瘟,应用普济消毒饮治疗,但普济消毒
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用于清解热毒充盛于内,则嫌其力稍
逊。故而选用余师愚《疫症一得》清瘟败毒饮化裁,因病人神
识清楚,故去犀角、竹叶;大便三日未行,增大黄1 0g泻热下
行,板蓝根15f;清热解毒,升麻1 0g解毒散邪。因病人年届七
旬,以上处方已居中等剂量偏上,谁料病人误将服一剂二煎认为
    2 19


服二剂,于4小时服完。但药后大泻三次,内热得随之而下,致
病势大减,故二诊时仅余额头处稍红,故予普济消毒饮清热解
毒、疏风散邪以收全功。临证之时,辨证虽然正确,但经方时方
纷陈,又有大量专病专方,如何选方用药却也颇费思量。杂病以
专病选用专方为宜,但前人用时亦多强调因人、因时、因地随意
加减药物。遇急重病人需有胆有识,即孙思邈所说:  “胆欲大而
心欲小”,但胆从识中来,有胆无识,盲目行动,必致偾事;有
识无胆,畏怯不前,贻误时机,既要敢想敢干,当机立断,又要
小心谨慎,周密思考。如本例选用清瘟败毒饮中量偏大,但病人
误服,变为重剂,虽歪打正着,病得康复,但类似此等量方及前
文介绍的高热用参附龙牡汤,老人关格用大承气汤加味攻下等峻
剂猛药时,绝不可孟浪行事,应中病即止,以免酿成大祸。
  (五)支饮
  某女,65岁,1977年1 1月25日。有吸烟嗜好,咳嗽痰多,
每于冬季即发咳嗽喘息,年初丈夫故去,生计因而艰难,此次患
感冒已1 0余日,亦未予治疗。引发旧疾,致咳嗽痰多,喘促不
得卧,及至浮肿。因系旧邻,方托其邻寻我求治。至家见其倚被
坐于床上,面部虚浮,面色青黄,咳嗽频频,咳吐白色黏痰及泡
沫痰,量甚多,喉中痰声漉漉,气息喘促,畜语断续,两下肢及
足肘高度浮肿,皮色发亮,按之凹陷,为其检查时发现腹部亦高
度浮肿,胸部按之亦有凹陷,纳少,胸部满闷,口唇及爪甲青
紫,小便量少,大便不爽,量亦少,脉滑数,舌质青紫,苔少。
乃索有伏饮,此次因外邪引动,饮邪流行于四肢胸膈所致,予小
青龙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处方:麻黄1 0趴桂枝1 0趴赤
白芍各lOg、细辛3 8、干姜lOg、五味子1 0S、半夏l og、葶苈子
1 5卧茯苓12趴川朴10氏杏桃仁各10趴炙甘草lOg、大枣七
枚,三剂。三日后往诊,见其已下地行走,仍咳嗽,有痰,但明
  220


显减轻,云服药后汗出较多,大便日三四行,为稀便,小便量亦
增加,面部、胸腹及下肢浮肿明显消退,仅胫、踝及足尚肿,仍
有胸闷,口唇爪甲及舌质均转暗红,脉细略滑,仍予上方二剂嘱
每剂分4次服,每日服2次,二日服完一剂,病得痊愈。
    按语:本例病人证见咳嗽痰多,色白黏稠,且喉中痰声漉
漉,气息喘促不得平卧,似可诊之为咳喘;又见面目、四肢、胸
腹皆肿,按之可凹,似又可诊之为肿胀。但仔细分析发病原因,
结合病史,可知病由外感风寒引发,寒邪袭肺,肺气闭郁,通调
水道功能失职,水气不得输布,因而一身尽肿;因素有痰饮,停
留于胸膈,得外邪扰动,饮邪阻碍肺之气机,宣肃失常,以致病
人咳嗽气喘,倚息而不得平卧。  《金匮要略》云:  “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本例病人以诊为支饮为
宜。其治法当然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o就支饮而言,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给出多种治法:膈间支饮用木防己汤治
之,心下有支饮用泽泻汤治之,支饮腹满者以厚朴大黄汤治之,
支饮兼呕者小半夏汤主之等。且在第35条指出:  “咳逆倚息不
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是指用之以治外邪引动内饮,饮在胸膈
的支饮的正治,本例病人病机正是如此,所以用小青龙汤解表散
寒、温垦化饮。本篇24条又云: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
汤主之”,饮邪阻于胸膈,痰涎壅塞,肺气不利,可见胸闷喘
咳,呼吸困难。查葶苈大枣泻肺汤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
嗽上  病篇中治肺痈证见“喘息不得卧”、  “胸胀满,一身面目
浮肿,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正与此例病人病症相合,故使用
小青龙汤和葶苈大枣汤泻肺汤加入茯苓健脾利水化饮,因咳喘且
痰涎壅盛,又增入川朴、杏桃仁以收全功。临床治病贵在识证,
尤其临床表现复杂者,其病因病机亦相对复杂,究竟为中医何病
症?必须细审。因中医病名虽多以症候命名,若诊为该病,则其
中寓有主要症状及病机,其治疗大法亦寓于其中。再辨明症候,
    22 1


治法的对,自然取效。若识证不明,则胸无定见,  “朝寒暮热,
忽攻又补,是治杂病最忌讳的。”(岳美中)
    (六)嗜睡
    某女,36岁,1 999年6月8日。发作性睡眠三年,加重二
月。患者三年前无明显诱因而常觉困顿不适,需稍事躺卧方可,
渐至无论坐卧劳作,即突然睡去,以致瘫倒,手中器物亦随之释
手,少时即可醒来,一如常人,仍可继续劳作。初时一日一二
发,渐次增多,近二月来发作日益频繁,一日竟十数发。患者为
陕西人,喜面食,在擀面、切面、下面时多次发作,随即睡去,
手中工具脱手,莱JJ数次险些掉到脚上,汤锅险些打翻,为此家
人已不许其做饭,以免发生危险。经人介绍到我处就诊。诊见病
人形体丰腴,面部虚浮,自述食纳尚可,常有四肢困重之感,喜
卧,二便可,舌质淡红,舌体略胖,苔薄白,脉缓,证为脾胃虚
弱,湿邪困扰,以健脾益气、化气渗湿法治之,方用六君子汤加
味:党参1 2趴白术los、茯苓lOg、半夏1 0队陈皮10趴藿香
10趴砂仁68、桂枝10卧菖蒲12g、生苡米10乳通草6乱甘草
6g,三剂。
    二诊(6月11日)患者服上方后,自觉精神较前好转,虽
有时发作睡眠,但次数已明显减少,睡眠时间也变短。药已明显
见效,不必更方。上方党参增为15g\生苡米、茯苓增为12g,
以加强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之力,再服五剂。
    一周后,其夫来告知,病已痊愈。
    按语:本例疾病乃西医之“发作性睡病”,属罕见疾病,病
人多因症状较轻而不就诊。中医古籍对此类疾病早有记载,称之
为多寐、嗜卧、善眠、喜眠、多眠睡、多睡等不同名称,但治法
甚少,先贤之医案中记录亦很少,亦足以证明此病之罕见。《中
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将此症分为脾经有湿,心脾两虚,阳虚
  222


阴盛,髓海不足四种类型。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认为
主要为痰湿中阻,或脾虚不运,或脾阳虚。以平胃散、六君子
汤、附子理中汤治之。此患者虽无食后困顿思睡症状,但常觉四
肢困重、喜卧,因而断为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不行,必致水湿
停滞、阻滞气机、停滞日久、化为痰饮,上蒙清窍,致神识一时
蒙昧不清而睡去。故方中加入了醒脾芳化的藿香、砂仁,通阳化
气的桂枝,健脾渗湿利水的生苡米,以及化痰开窍、安心定志的
菖蒲,使数年之病很快治愈。但健脾利湿之法并非万能。余在临
床还曾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一农妇因劳碌,夜寐欠踏实,且情
绪不佳,而多于行走中入睡,但并不瘫倒病例,首次治愈,半年
后又发,二次来诊,除前述症状尚感极度疲乏,懒于劳作,我予
健脾益气化痰利湿法治之,却不效。又予疏肝胆、调气血之柴胡
加龙骨牡蛎汤治之取效。可见一己之得,并非随时可用之经验。
前贤所论及所传名方,经后人长时间实践验证,行之有效者方可
信。其余均需思辨,  “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理尤切”  (张景
岳),合乎医理,才可用之临床以冀能有所得。
    (七)痹症
    某女,35岁,2005年4月25日初诊。全身关节疼痛三年,
加重伴活动不利半年。患者三年前出现全身关节走窜疼痛,井逐
渐加重,但口服双氯芬酸钠可以缓解疼痛,未经正规用药0 2004
年1 0月全身关节疼痛加重,伴关节红肿、屈伸不利,曾住院经
抗炎镇痛及活血化瘀治疗稍缓解。但出院后病情很快反复并加
重,发展至周身骨节疼痛剧烈,不能翻身,夜间更甚。生活不能
自理,甚至因疼痛而出现昏厥。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起坐、行
走均需人协助,伴汗多、畏寒。就诊时头戴毛线帽,身着棉衣,
穿一条毛裤、两条棉裤。已闭经半年。形体消瘦,双侧腕关节、
指间关节红肿、发热,伴有全身大关节如:肩、肘、髋、膝关节
    223


屈伸不利,皮肤瘙痒,划痕征(+),舌质红,苔黄,脉细缓。
查抗“0”、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36 IU/mlo证属风寒湿邪
瘀阻,日久化热,耗气伤阴,营血不和,筋脉痹阻,
    治宜益气和营通痹,清热化湿。处方:生黄芪25g、桂枝
lOg、防己l 5s、茯苓12g、苍术1 2趴生石膏25乱知母l0趴怀
牛膝12g,赤芍12趴当归12趴生地15个、木瓜l2g、生苡米
1 5趴仙灵脾1 5乱元胡12g、生甘草1 0g,三剂。
    二诊(4月28日):药后自觉周身关节疼痛稍减,脉细缓,
舌质红,苔少,前方加蜂房15g,七付。
    三诊(5月9日):关节疼痛程度减轻,关节发热减轻,月
经来潮,行经三天,量少。右胁下有轻压痛,皮肤瘙痒,脉细,
舌质暗红有瘀象,苔薄白,前方去生石膏、知母,加五加皮
12g、生姜皮12g、蜈蚣2条,七付。
    四诊(5月19日):双手指间关节、腕关节、肩关节又感发
热、疼痛、屈伸不利,右侧肩关节疼痛,抽至上臂,大便不成
形,脉细,舌质暗红,苔白,予4月28日方加乌蛇10氐秦艽
1 29、去生石膏,七付。
    五诊(5月23日):小关节晨起仍感疼痛,活动后痛减,大
关节及肩关节痛减轻,已可自行翻身,晨僵减轻,近日周身汗出
腥臭,觉浑身发冷.关节红肿已全部消退,关节发痒,四肢开始
脱皮,脉细滑,舌质淡紫,苔薄白,上方加附子6g,七付。
    六诊(5月30日):药后周身暖和,能自己翻身转侧,关节
部脱皮,手指关节有时活动不灵,左肩关节偶有活动不利,晨起
周身发僵,纳少,脉细略滑,舌质暗红,苔少,上方加砂仁6g、
白芍lOg,七付。
    七诊(6月6日):3 1日月经来潮,量可,行经时关节疼痛
加重,尤以左肩、两膝足底为甚,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前
方去附子加川乌6g(先煎),七付。
  224


    八诊(6月13日):疼痛大减,起立、行走、转侧均较灵
活,棉裤已脱去,着单裤即可,汗多,饮水即汗出,脉细缓,舌
质深红,苔薄白,上方茯苓增为30g,七付。
    九诊(6月20日):关节仍偶感僵硬,左肩活动时偶有锁定
感,汗多,脉细,舌深红,苔少,上方加忍冬藤1 5乱白术12g,
去赤芍,七付。
    十诊(6月30日):左脚肿胀疼痛,近来天阴下雨疼痛未加
重,仅不能安睡,6月23日摄片,双手指关节间隙变窄,双腕
诸骨骨质变薄,肩关节无异常,脉细,舌质深红,苔少,上方加
夜交藤15g、海风藤15g,去忍冬藤,七付。
    十一诊(7月1 1日):左脚肿胀已愈,现感双前臂发木,下
楼时膝关节觉不适,侧卧时锁骨下紧绷感,余无不适,脉细缓,
舌暗红,苔薄白。予4月25日方去生石膏、元胡,加白芍12趴
蜂房1 5卧乌蛇1 2扒砂仁lOg,茯苓增为30g,五付,三天服
两付。
    十二诊(7月18日):月经已50天未行,两臂时发麻,下
蹲困难,原采因夜间关节疼痛凌晨5时方能入睡,现已改为夜间
1 1时上床可睡到清晨6、7点,活动较灵活,纳食增加,上方十
付,每两付分三天服完。
    十三诊(8月1日):7月28日行经,量少无血块,行经前
一周觉疲乏,关节不适,前脚掌、膝美节疼。现下蹲时略觉不
适,纳食增加,夜寐安然,二便调。近日天气变化亦无不适感
觉。前方继服,每二日服完一剂,十五付。
    按语:痹症之发,本就复杂,内经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就
是说其病邪不是一种而是复合为病的,且因脏腑气血功能受损,
其邪才能舍于内而发病,其治也应分别寒热虚实。本例病人病已
三年,病情日渐加重,此次就诊时已是春末,阳气生长之时,病
    225


者却裹首衣棉、畏寒,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僵硬,夜间更甚,
难以转侧。看似寒邪较重,实则气血营阴俱不足,且涩而不行,
不能荣筋则骨节屈伸不利,  “痹,.,,,,在于筋则屈不伸”。郁而化
热则见骨节红肿疼痛,舌质红苔黄等证。分析其为阳气不足、风
寒湿邪犯人日久,耗气伤营,筋脉痹阻,外邪郁而化热之象,目
前之治应益气和营通痹,清热化湿,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白虎
加苍术汤为主,又增养血健脾、化湿、温阳、活血通络诸药以助
之,成了一个1 6味药组成的大杂方。该病人先后十余诊,始终
围绕该方出入,又增入虫类药蜂房、乌蛇祛风解毒;三诊时病人
闭止半年之月经来潮,热象明显减退,则去生石膏、知母,也证
明营阴已渐渐恢复;五诊时病人阳气不足之症明显,觉周身发
冷,增附子;六诊时云药后周身暖和,纳少,增砂仁,白芍;七
诊又因行经气血暂不足,寒气偏胜而大关节及足底痛甚,  “痛
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故去附子加川乌;至八诊时关
节疼痛大减,行动灵活,已着单衣;九诊、十诊症状逐步减轻,
因左足肿胀增疏风活络药;十一诊时因病情已稳定,症状轻微,
故将首诊方调整为补益气血、调和营卫,并参以虫类药,减量服
用,至8月底停药。
    此病诊治过程中处方用药增缯减减,至多时达22味药之多。
对于复杂疾病,不必拘于药味之多寡。病情复杂,自然需要多种
药物配合应用,既可选用古人所制之临床疗效显著的大方,亦可
根据病情选择效方复合而用,还可依据组方配伍原则自行组方,
但组方药物绝不应各自为战,而应互相协作监制,共治一种病,
突出的功用只是一个,针对病人的病情病机,  “合众力而一路攻
也”。但绝不应是“广络原野”之法。
    此病先后治疗近4个月,基本守方未变。患者病已三年,治
不得法,渐渐加重,其病成也渐。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
如抽丝”,其治疗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
  226


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医生和病人相配合的,  “病为本,工为
标”,“标本已得,邪气乃服”o慢性病在治疗的过程中,其变化
有时在短期内不能为医者所觉察,甚至有些病人因长期受病痛折
磨,一时也无太大感觉,一个辨证准确、对症的药方,可能初期
看不到什么效果。此时医者若无定见,再加患者久病在身,多冀
求速效,往往容易改弦更张,致使前功尽弃。更有甚者,朝攻夕
补,忽寒又热,则恐横生枝节,  “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旧病未
已,新病复起”,必须切记。因而在慢性病的诊治过程中,守方
也是一个要紧功夫。
    慢性病的诊治过程中,用药也是需要注意的,是药必有偏
性。本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在配伍时注意药性的相须相使之
外,还慎用毒性较大的药物,非用不可时,中病即止,如方中用
附子、川乌等即是。病久患者正气亦虚,因此不能长期大量用
药,否则易耗伤正气,后期恢复阶段药量宜轻,嘱病人二日服完
一剂,药量较前减少一半,以期缓缓恢复。我在治其他慢性病
时,在主要病证明显缓解后,若还需调治,往往改用丸剂或作散
与服,效果亦佳;若无明显不适,径令其停药。谨宗内经:“大
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
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之旨;即使
是补益药,也不可长期、大量使用,因“久而增气,物化之常
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八)皮下气肿
    某男,36岁,2005年7月2 1日。半月前发干咳,咳不甚
剧,赴某院就诊,经拍胸片诊为自发性气胸而入院,经胸腔插管
引流后证减,胸片复查气胸已消失,肺组织无异常,并发皮下气
肿,予激光照射治疗已半月,云别无他法,约需二三月方可吸
收。病人不愿等待,遂出院寻求中医治疗。诊见病人体瘦,询之
    227


现无明显不适,仅在说话稍多时突发抽泣样呼吸,需深吸气方可
继续说话,右侧胸胁部觉不适,查右侧胸部锁骨中线第六肋至胁
下有明显握雪感,脉左细缓、右细弦,舌质淡红,苔白。予以补中
益气、理气通络法,药用生黄芪30趴党参1 5 8、白术12卧茯苓
1 2趴枳实12g、丹参1 5卧赤芍12g、丝瓜络10乱路路通1 0乱肉
桂5趴草果lOg、炙甘草lOg,四付。
    二诊(7月25日):皮下气肿范围缩小,自觉精神好转,仍
有气不接续感,需深吸气,但间隔时间延长,脉细缓,右细而有
力,舌质淡红,苔薄微黄,前方加姜黄6g,三付。
    三诊(7月28日):皮下气肿明显缩小,偶有气短,需深吸
气,双足底发胀,后背自昨日起发胀,脉细有力,舌质淡红苔薄
白,前方加羌活1 0趴防风iog,四付。
    四诊(8月1日):皮下气肿已吸收,今觉颈部不适,仅每
日偶有1-2次,觉气短,转瞬即逝,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上方去羌活、防风,加川朴6g,四付。
    按语:本证西医亦无病名,只是一体征而已。中医更无记载
可资借鉴,论其部位,似为“息积”,但症状、病程不合。本人
亦未治过此病,然而结合病史认真思考,病人先有干咳,即肺已
有病在先,继而发为气胸,胸中大气与外来邪气混为一体o又经
插管排气,随胸腔中邪气之排出,大气亦随之外泄,因而出现说
话多时气不接续,需深吸气方可稍缓。但在插管排气过程中,邪
气也通过切口流行进入胸壁肌肤腠理之间,积于右胁部,按之可
感到气在皮肤肌肉之间。《灵枢》五味篇说:  “谷始人于胃,其
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
名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故呼则出,吸则人”。说话感到气
不接续,显系胸中大气虚陷之证,用四君子汤合生黄芪补之。因
气在胁下皮肉之间,故参以行气活血通络之枳实、草果、丹参、
赤芍、路路通、丝瓜络等。其中草果芳香走窜,破滞气宣透伏
  228


邪;肉桂通血脉利九窍,散结气,引逆气归于丹田。因而三剂后
即有小效,又增姜黄,  《本草蒙荃》谓其“破血立通,下气最
捷”o又服七剂皮下气肿全部吸收D
    此病虽无先例,病人求诸于门,如何应对?只有面对病人所
表现的症状,以中医之理以度之,  “观其事”、  “求其属”o  “医
者,意也,为思虑之精者得之。”(王好古)决不是“医无方术,
以心意治病”,“愈疾之功,非疾不能以知之”(王安道)只有取
得好的疗效,才能取信于患者。
  三、一点心得
  近年来,因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变革,就
医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就医疾病谱也
发生了明显变化,药物的滥用又导致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变成
了难治病或久治不愈病。有条件的病人直接找到了大城市、大医
院、名医生,他们接触这类病人的机会较多,治验多,经验也
多。因而其介绍的诊治思路和方法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可以学
到不少东西。但各种理论和经验要想起到作用,就要在病人身上
使用,而且要会在病人身上使用。一般医生多以接诊常见病、多
发病为主,但因现时贫富差距加大,基层医院也可遇到不少因贫
患病而不及时就医,及至拖到重笃,方来求治的急重疑难病例。
这正是自己一展身手的时候,病无论大小.应一律认真对待,
“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非苟得,以瘳者之口为据
依”。要善于思考,不要把别人的东西简单拿来套用,古人云:
“享其成者,便于用而昧于因,掘其隐者,艰于行而明于本”o
自己心中了然,才能从容应对。坚定中医信念,不为其他因素干
扰,即使是在疾病诊断不明,病名不清时,亦不要过于纠缠,面
对病人的临床表现,牢记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
治之”之言即可。有人称其为十二字真言,我亦有同感。  《灵
    229


枢}曰:  “夫五脏之有疾也..,,..疾虽久,犹可毕矣,言不可治
者,未得其术也。”清代曹仁伯也说:  “医者存心,须视天下无
不治之病;其不治者,皆吾之心未尽耳。”
    最后以我院已故百岁名老中医雷声远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夫医道之学,首贵洞悉生机,明辨病机,继而精求药性之专
长,处方之规范,而后运筹于临证,操必胜之权,随心所欲而不
逾矩。若只拘病名,执验方,刻舟求剑;守成说,不化裁,胶柱
鼓瑟;竟或侥幸病愈,亦即盲狸捉死鼠,守株待兔而已。”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2296

积分

80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杏林小子

Rank: 5Rank: 5

积分
2296
QQ
发表于 2010-9-15 21: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仲景门墙,平脉辨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3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15 23: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此文章教益良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461

积分

178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

Rank: 4

积分
1461
发表于 2010-9-16 09: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3:41 , Processed in 0.07918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