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
朱良春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
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
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
《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
汀,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
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
《伤寒论》一书中有关的理论,谈谈个人的临床应用体会。
《伤寒论》不是一部医学理论专著,而是一部临床经验结晶
的著作。在仲景笔下,没有一条专门讲理论的条文,但并不意味
着《伤寒论》没有理论,不讲理论。仲景是把理论与实践紧密
结合起来,融理论于实践之中,以实践体现理论。它揭示了疾病
的变化规律,把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如果这样说不错的
话,那么,也可以说,397条条文,无一不是理论。
《伤寒论》里所包含的理论,都是仲景对《内经》理论的继
承和发展。过去,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在研究仲景学说时,往往
把《内经》与仲景著作割裂开,甚至妄加褒贬。这与仲景在
《原序》中讲到的“勤求古训”及“撰用《素问》《九卷》《八
十一难》《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些话是連
背的,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客观事实。即以《伤
寒论》的基础框架——六经而论,很显然,就是从《素问,热
论》“六经”框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不过仲景赋予了它新
的内容,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从而更能指导临床实践。不看到
仲景的创造发展是不对的,只看到创造发展而否定他对前人理论
的继承,也是不对的。罗嗦说来,无非想说tDJ +点,即仲景
《伤寒论》所包含的理论,不是凭空臆想的,rj魁对《IAJ经》、
《难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天才地采用了归
纳法和类比法的逻辑方法,以六经、气血、八纲、八泌为骨:1:创
立了辨证论治的医学推理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们和实用价
值,从而被后世尊之为医圣,《伤寒论》也成为,卜医学的经典著
作。这样,我们在研究《伤寒论》理论的时候,才能脚踏实地,
做到心中有数,不致迷失方向,不得要领。所谓“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就是此意。
我认为,仲景《伤寒论》中涉及的临床理论内容很多,
比如:
1.外感热病巾“先表后里”的原则。仲景指出: “表未解,
未可攻里。”这就是外感病治疗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因为无论表
也好,里也好,都反映了正邪斗争的一定部位所在。治疗上就应
该因势利导,如果病在表,却误用攻里,就会削弱在表抗邪的正
气,从而助长邪气,为它入里创造了条件。初涉临床时,曾治一
人,症见恶寒、发热、口渴、脉洪数、身有微汗,便认为当清里
热,用白虎汤加味,结果两进而热不少退,转而考虑到前人所
谓: “一 恶寒未罢,便有一分表邪未解”,改用辛凉宣疏剂,
一药印获畅汗,表解热退。这就证实了仲景之说,确系经验的总
结。当然,仲景既提出“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
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
逆”,又指出“急当救里”、“急当救表”,明示人如果里证为急,
就可先救其里,后治其表。仲景对表里同病,也有表里同治之法
(如桂枝加大黄汤),都说明了在这一问题上他的原则性与灵
活性。
2. 《内经》很强调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仲景
虽未说明,但可以看出他在三者的关系上,强调的是人。因为时
(气候条件)也好,地(居住环境条件)也好,所影响的是人,
所以《伤寒论》对于因人制宜,有许多论述。他虽然讲了什么
情况可以发汗用什么方,但接着逐条地指出:尺中迟、尺中微者
不可发汗,疮家、衄家、汗家、亡血家、胃中冷者不可发汗,就
是充分考虑到阳虚、血虚、阴虚、中阳不足的体质。后世医家理
解了仲景的意思,于是而拟出再造散(阳虚体质兼表证者)、葳
蕤汤、七味葱白饮(阴虚、血虚体质兼表证者)这样的处方。
这些理论性的东西,仲景都是通过临床实际体现出来的,我
们不妨称之为“辨证论治理论”o而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又是
通过“六经”这个框架采展现的。当然,“六经”不仅是一个简
单的框架,而是有它的实质性内容的。下面就从“六经”的有
关问题谈起。
“六经”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什么是“六经”?也就是说, “六经”的实质是什么?这是
数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口我个人认为: “六经”与
“六经病”是不同的概念。“六经,:这个名词,早在《内经》中
就有了, 《内经》的原意是指经络。仲景之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意义有所扩大,不单指经络,而是包括了既是
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的物质基础的气、血、
营、卫、津、液在内。这突际上就代表了正常机体的实质和功
能。“六经”就是用于概括整个机体的六个生理单位,当病邪侵
犯人体时,“六经”又是具体的受病、抗病之所。“六经病”如
“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仲景已经说得很明白,就
是“太阳”、“阳明”,,,...发生了病变。机体在病理状态下,也
就是说,在正邪斗争的过程中,当然会出现若干症状和体征,而
这些症状和体征,可以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来加以本质地
概括,所以“六经病”就不再是单纯的生理概念,而是病理的
概念了。既是辨证之纲领,又是论治之准则。
如果按照这样的认识,那么,仲景的“六经病”证治的内
容,便包括了:
一、疾病所在的部位(经络、脏腑);
二、疾病的性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
三、在对疾病进行定位与定性的基础上确定治疗上的大纲
大法。
由于这三个方面都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因此,“六经证
治”在临床上就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有什么病不是脏腑、经
脉、气血、津液的病变?没有。有什么病的性质能出于阴阳、表
里、寒热、虚实之外?也没有。就由于仲景由“六经”而突出
了“证”,不同的病,有相同的“证”,可以按“证”治疗,这
就是“异病同治”,亦即是“同证同治”;相同的病有不同的
“证”,则按不同的“证”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亦即是
“异证异治”o也因为如此,所以柯韵伯才有“六经钤百病”之
说,陆九芝才有“废六经则百病失传”之说。的确,懂得了上
述“六经证治”的精神,则不仅可用以治伤寒、治温病,也可
用以治杂病、治百病。近贤刘渡舟教授说:“把《伤寒论》看作
治伤寒的专书,还不十分恰当,应该说,这是一本辨证论治的
书”o任应秋学兄也说过:“《伤寒论》实际上是一本疾病论”o
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话,确实懂得了《伤寒论》的真正份值所
在。我认为,六经的框架,源于《热论》而高于《热论》,六经
证治的内容,则是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正是
它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这是仲景的最大功绩,把理论与
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用其崭新的内容去丰富理论,指导实践,
能历1 800年而不衰,这在人类科学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迹吧。
“六经证治”在临床上的应用
L“六经”理论用于温病:清人陆九芝、近人张锡纯对温
病的认识和治疗,都遵循了《伤寒论》阳明病治法。陆氏认为
“阳明为成温之薮”;张氏对卫气营血、三焦之说,基本态度是
不接受。当然,他们的认识,不一定对,没有看到温热之学是对
仲景之学的继续与发展,但是在临床经验上,陆氏善用栀、豉、
大黄,张锡纯更以善用白虎汤著称,他以白虎汤加减衍化的方剂
就有镇逆白虎汤、仙露汤、寒解汤、凉解汤、和解汤等5首变
方,治各有主,层次井然,别具匠心,可谓戛戛独造0 1 959年,
河北石家庄郭可明大夫治疗乙脑用白虎汤的经验,就是用的张锡
纯之法。郭可明即张老之门人。更早一些的,比较系统地用
“六经”来统一卫气营血,合寒温于一炉者,则有吴坤安著《伤
寒指掌》;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先师章次公先生也早就指
出:“要能认识伤寒、温病的统一性,在矛盾中求统一,才能在
继承中取得发展。”近年来不少人主张“寒温统一”,如江西万
友生教授,又如北京的肖德馨同志,就主张用“‘六经’来统
一”o这都可以看作是“六经”在包括温病在内的急性热病证治
上的运用。虽然学术问题难免见仁见智,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
讨论,但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2,“穴经”理论用于杂病:据近代经方大师曹颖甫说:丁
甘仁先生“每当诊治,规定‘六经’纲要”, “故其医案,胸痹
用瓜蒌薤白,水气用麻黄附子甘草,血证见黑色用附子理中,寒
湿下利用桃花汤,湿热则用白头翁汤,阳明腑气不实则用白虎,
胃家实用调胃承气,于黄疸则用栀子柏皮,阴黄则用附子”
(《丁甘仁医案》序)o丁先生是近代上海名医,曹先生是丁的好
友,一读丁案,便知曹氏所言,确属事实。又曹作《丁甘仁先
生别传》,谓丁氏曾问业于汪莲石, “汪令治伤寒学,于舒氏集
注,最有心得”,可知其渊源有自。《别传》中还说丁氏“凡遇
杂证,辄先规定‘六经’,然后施治,尝谓脑疽属少阴,发背属
太阳,皆不当误投寒凉”云云,再次肯定了丁氏临证善于运用
“六经”理论指导的特点。曹氏这两篇文字,与丁氏的大量治
验,有力地证明了“六经”不仅为伤寒而设,也完全能用以指
导治疗杂证。
成都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先生,曾著《眼科六经法要》一
书,即用“六经”来辨治眼病。
江西著名老中医杨志一先生,对血吸虫病的治疗,也用
“六经”理论为指导(详见《杨志一医案医话集》一书)o
至于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近三十年来进展很大,究其基
础,主要还在于仲景阳明篇的有关论述,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事。
3.我个人的临床体会:我治病既用《伤寒论》方,也采用
时方,由于实际情况的需要,还有些自拟方。在这方面,我没有
偏见,也没有偏好。宋代伤寒大师,我们江苏的许叔微氏说过:
“师仲景心,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仲景之方”o我想这个态度是
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兹依“六经”病顺序列述临床应用:
太阳病方,一个是桂枝证类,一个是麻黄证类,一个是五苓
证类,以此三类为主,如再加上葛根汤类,就是四类方。其他有
的是变证、坏病、兼证,实际上已不是太阳范围,或不足单纯的
太阳病了。有人说,太阳篇篇幅最大,证治内容也最多,所以太
阳病也最多,这是不对的。如“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
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6条),明明说是汗后出现的病变,还是
太阳本身的病么?又如著名的泻心汤,除生姜泻心汤是由于汗后
胃不和外,都是由于误治而成,五泻心证的病位都已不复在太
阳,而在胃、脾、肠了。
桂枝汤证的特点是营卫不和。“营卫不和”之表证,是仲景
的一个新总结,要说理论,这就是一个创造性的理论:桂枝汤能
通阴和阳,调和营卫,发中有敛,以补为通。临床上根据这个特
点,我用桂枝汤治杂病的汗出异常,包括多汗、自汗、无汗,或
某处多汗,某处汗闭,以及冻疮、低热、荨麻疹、冬季皮炎、皮
肤瘙痒症、鼻炎(特别是过敏性鼻炎)等等,只要符合营卫不
和的诊断,无里热,苔薄白者,均有良效。此外,随证加减应
用,更为广泛:如本方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原治
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现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性神经衰弱、遗
尿等,可益真阴、敛浮阳、调开合。小儿支气管炎后期,体虚邪
恋,营虚卫弱,症见发热、咳嗽、多汗、面色苍白、精神萎靡、
舌淡嫩、苔薄白,而出现心阳不振之变证者,采用桂枝加龙骨牡
蛎汤以补虚扶阳,调和营卫,亦变法也。桂枝加葛根汤,除用于
表寒虚证兼有项背强痛,转侧不利者外,如重用白芍、葛根,并
加赭石、龙骨、牡蛎,对伴有头项强痛的高血压患者,能显著改
善症状,并能治疗落枕。原发性坐骨神经痛,乃风寒湿邪侵袭太
阳经络所致,可用本方加附子以温阳驱寒,加重芍药、甘草之量
以濡筋缓急,取芍药甘草汤意,对腿有缩短感之患者效佳。手术
后肠粘连引起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气土冲
者,中医责之气机不畅,予桂枝汤加重桂枝量以温通气机,气机
通畅,则痛胀自解,其剧者可加九香虫、蜣螂虫,当可速解。心
律不齐伴有胸闷者,用桂枝汤去芍药治之,因其为阳气虚弱不能
为血帅,而治节无权,遂成心律不齐,出现脉结代,伴见胸闷之
候,有温阳通脉之功,因胸闷为阴盛,故去芍药。胃脘寒痛用桂
枝汤加高良姜、香附、苏叶能和营温中,行气止痛。本方加当归
身、苁蓉、杏仁、白蜜治老年习惯性便秘,能和胃养血,润肠通
便。本方加黄芪、饴糖,即黄芪建中汤,对胃脘疼痛、喜温喜
按、暖气吞酸、大便稀溏、面色少华、神倦肢软、舌淡脉弱之脾
胃虚寒型之溃疡病及慢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有补气建中、缓
急止痛之功。本方加鹿角片善通督脉而治肾虚腰痛。本方加土茯
苓、稀莶草、地鳖虫、炙蜂房治类风湿关节炎而关节变形者,能
温经通络,泄化瘀毒,而消肿定痛。本方去芍药加五味子、干
姜、细辛治寒咳气逆,能温肺定咳。本方加佛手、砂仁善治体虚
妇女妊娠呕吐,有和营调气、安胃降逆之功。本方加附片、瓜
蒌、薤自治阳虚型冠心病胸痛,能温阳宣痹,通络止痛。本方去
芍药加黄芪、地龙、归尾、红花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偏瘫,有化
瘀通络,振颓起废之功。本方加归身、天麻,重用大枣治贫血眩
晕,有养血和营,补气定眩之效。总之,是以营卫不和(桂枝
法)、中阳不运(建中法)为主要目标。
麻黄汤的特点是无汗表实、表寒。麻黄汤是辛温解表、发汗
定喘之重剂。凡肺炎初起、上感、喘息型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者均可使用。外有风寒,里有郁热,用麻杏石甘汤,为治疗肺
炎、支气管感染、百日咳、急性喉炎等肺系疾病的有效良方。对
外有风寒里有水饮之哮喘实证,小青龙汤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
初起,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茅根、益母草有效,方中生姜可改为
生姜皮,梓白皮改为桑皮。本方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风湿在
表,一身重痛之慢性风湿关节炎、风湿性肌炎,以及荨麻疹之遇
寒即发者,得微汗即愈。岡时寒湿之邪侵袭太阳经脉,使经气不
舒,阳气不能外达而上背冷者,服此可以散寒湿,舒经气,阳气
外达,则背冷自除。本方去桂枝,加苡仁,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
汤,用于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的慢性风湿关节炎、风湿
性肌炎,有散寒、除湿、利气、和络之功。对于发热,关节红肿
热痛之急性风湿病,应加秦艽、忍冬藤、连翘、石膏、知母以泄
邪热。本方加黄芩、鱼腥草、桃仁等治疗乳幼儿病毒性肺炎,有
宣泄清解、定喘止咳之功。
以上均属太阳经证。治太阳腑证的五苓散,可用于肾炎、尿
潴留、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美尼尔氏病、鞘膜积液,能温阳化
气,健脾利水。至于阴虚水热互结于膀胱者,则用猪苓汤。
阳明病也分经、腑二证。在经者为无形热邪弥漫上、中二
焦,当清,用白虎或人参白虎,这在急性热性病中应用的机会很
多,热甚必然耗津伤气,所以仲景用白虎加参的处方,比单用白
虎者为多。清代顾松园不用参,用麦冬、竹叶。历代善用石膏
者,明代有缪仲淳,清代有余师愚、江笔花、顾松园、吴鞠通以
及近代的张锡纯。他们之用石膏,虽各有体会,但无不以仲景为
宗。白虎汤多用于急性传染病或非感染急性热病之极期阶段,如
乙脑、流脑、流行性出血热、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以清热生
津,除烦止渴,控制病情之进展。白虎汤也用于杂病,如胃有郁
热之胃炎、糖尿病、历节病之属热属实者(多见于急性风湿
热),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汤,此
二方近代多用于治疗急性风湿热之关节疼痛明显者,有较佳之
疗效。
在腑者,为热邪与燥湿相合,搏结于里,此时用清法,则无
异扬汤止沸,必须釜底抽薪,才能解决问题。三承气汤及后世的
三一承气汤(实即三个承气汤同用,其药物组成,也就是大承
气汤加甘草)、增液承气、黄龙汤等,都是临床治疗急性热病里
热实证常用之方。在杂证方面,则尤以急腹症时应用它的机会为
多,如急仕阑尾炎、肠梗阻等,均可服用之,能峻下热结,解除
梗阻。
如果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那么,少阳处于半表半里。
实际上少阳主要是以正虚邪恋为其病机,所谓“和解”也主要
是指扶正达邪的治法。和法的代表方小柴胡汤在1脑床上应用也很
广泛,如肝炎、慢性胆囊炎、疟疾、腮腺炎、低烧、鼻病、美尼
尔氏病,只要符合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胸胁苦满
(闷)中之一二条,投之均有良效。至于小柴胡汤证兼太阳之表
者,则用柴胡桂枝汤;兼阳明之里者,则用大柴胡汤。前者常用
于流感发热,后者常用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日本
学者常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癫痫,老友周康氏用此方去人
参、大枣、生姜,加桃仁、红花治疗精神分裂症,有较佳疗效。
太阴病为脾胃虚寒证,但也有热证,由于太阴属脾土,故多
为湿热。如果说太阴只有虚寒而无实热,就太绝对了。有人说三
阳为表证、热证、实证,三阴为里证、寒证、虚证,这也太简单
化了。三阳也有里证、寒证、虚证,三阴也有表证、热证、实
证,这就是事物的多样性,一般中的特殊。当然原文说过“自
利不渴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而且提出“宜服四
逆辈”,但是仅就“自利不渴”而言,原文中没有的,我认为可
在太阳篇以及与太阴为表里的阳明篇里找。如泻心汤证,就是治
脾胃湿热的方子,而不见于本篇,见于太阳篇,不能说凡是在太
阳篇的就一定是太阳病。只能说,放在太阳篇,以示其病之来路
而已,或者说是被整理者搞乱了,也未可知。
太阴病本无理中方,理中一方见于霍乱篇。临床上理中汤、
丸常用于治疗虚寒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肠炎。
太阴实热证,多为湿热阻于中焦,仲景的生姜、半夏、甘草
等三个泻心汤,以苦降辛开为组方宗旨,大大启发了后人治湿热
之法。临床用以治疗胃肠疾患湿热俱盛者,加胃炎、溃疡病、肠
炎等,都可以加减使用之。
少阴为水火之脏。水脏指肾属足少阴,火脏指心属手少阴。
少阴篇的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古称回阳救逆,实际上是强心
剂。先师章次公先生对仲景治疗热病考虑到心力衰竭这一点,曾
多次撰文称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南开医院将四逆汤改成注射
液,用于抢救休克,收到很好的效果。认为四逆汤有升压、改善
微循环、强心、镇静的作用。至于附子的用量,当因时、因人制
代(不仅是四逆汤),我的经验,可从小剂量(9克、15克)开
始,如无反应,可以递增,并宜用制附子,或先煎半小时始妥。
山西李可老大夫对《伤寒论》作过精深的研究,特别是使用附
子,大大突破常规用量,并取得显著疗效。他认为凡是有阳虚征
象者,必重用附子,不得少于45克,视病情可用至90克、1 50
克、200克。四逆汤救治心衰,确有回阳救逆之功,但他认为四
逆汤虽补阳而救脱不足,需配合张锡纯救脱而补阳不足的“来
复汤”,才能互补而臻完善。他创“破格救心汤”重用制附子、
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人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
开窍醒神,开中有补,是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
有效方。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伍以大量炙甘草,
既可解附子之毒,又可以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使温暖之力
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o(请阅山西科技出版社
发行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李老的经验,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但必须认证准确,始可放胆用之,不可孟浪
也。(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
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煎浓汁兑服,山萸肉60-120
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加
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 000毫升,5次分服,2小时一次)o
炙甘草汤也见于太阳篇,找认为应该是少阴病,其治在心。
此方的加减方,可用于急性热病后期心阴损伤,如叶天士、吴鞠
通的复脉法(即本方去参、桂、姜,加三甲);也可用于阴虚型
虚劳。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而证见阴虚或气阴两虚者,用仲
景原方有良效,可以补气滋阴,养血复脉;同时还可以用于心房
纤颤及心房扑动、风湿性心脏病而出现心律不齐,伴见心悸气
短、脉细弱结代者;也可用于手心多汗(手心为心包络所主,
心包络为心之外卫,与心并论,汗为心液,多汗乃心阴不足,故
宜益气敛阴以止汗)及舌裂(舌为心苗,阴血不足,则舌生裂
纹),亦有佳效。方中人参不宜人煎剂,而以研粉吞服为好,除
急救用大剂量煎汤兑服,其他不必用大量,一般每次以1.5-3
克,日二次。
少阴篇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都可用于急性
肾炎初起而见脉沉弱、面色苍白、舌淡的患者。而真武汤又为慢
性肾炎、心衰、肺心病常用之方。真武去生姜加人参,名附子
汤,用于心衰患者,更为恰当。
厥阴篇情况比较复杂。陆渊雷先生曾称厥阴病是千古疑案。
近阅忘年交刘力红教授所著《思考中医》 (即《伤寒论导论》)
一书,对厥阴病之阐发,可谓是“破千古之疑”了。他认为消
渴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证。三阳之渴,各有特征(太阳之渴
用五苓散,阳明之渴用白虎汤,少阳之渴用小柴胡汤化裁);三
阴病中,太阴没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饮,所以三阴只有少阴
与厥阴有渴。少阴之渴,是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
一派阴寒之象,其渴需用四逆汤类。除此四经之外的,一切不典
型的口渴,皆属于厥阴渴的范畴。凡是口渴而不具备上述四经特
殊表现的,可以大致判断这是与厥阴相关的疾病。因此,口渴,
特别是渴而欲饮,渴而能消者,对于厥阴病的诊断无疑就具有重
要的意义。而厥阴病治渴的专方,则非乌梅丸莫属。消渴包括糖
尿病在内,最新研究表明,胰岛素的不足,仅仅是一个方面,而
更主要的原因,是机体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发生障碍,血糖高,
不是糖太多了,而是机傩组织细胞内处于缺糖的状态,正是由于
不足,为了补足,所以才出现易饥的现象,实质上应该设法解决
糖利用过程中的障碍,糖尿病的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糖的
代谢、利用障碍,是土系统的障碍,而根本则在木系统,“见肝
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木又为水所生, “乙癸同源”
也,涉及到肝、脾、肾三脏,所以乌梅丸的组合,温热药是七
味,寒凉药仅三味,且重用乌梅,“将欲升发之,必固酸敛之”o
该丸除治蛔厥、久利、消渴,尚可用于巅顶头痛、睾丸肿痛等
病。这些见解,很有启迪。个人认为,厥阴病的主要病机是寒热
错杂,主要病变脏器是足厥阴肝,而影响及脾肾的。其治法,寒
热错杂者,寒热并用;热胜清热;热而实者,清而兼下;寒胜温
脏;虚而寒者,用温而兼补,大概不过如此。“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是包括心绞痛、胃脘痛、胆囊炎、胆结石等疾患的。厥
阴篇有52处言厥,厥者,手足厥冷,疼痛是最易引起厥的。对
急性热病人于肝经而见高热、惊厥、动风、伤阴者,原书没有明
确描述与方治(335条“厥应下之”,350条白虎汤,可能有关,
但亦语焉不详),后世羚羊钩藤汤可以补充。四逆散用于肋间神
经痛、胆道蛔虫症偏气郁者(加乌梅、川楝子)、泄利后重(加
薤白),以及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乳腺炎、胃炎等疾
患。白头翁汤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先师章次公先生常用此方治
痢,重用秦皮,加白槿花、木香、红茶、槟榔、地榆等,收效
更佳。
结语
《伤寒论》的理论,简言之,就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它是通
过“六经证治”具体表现出来的。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
临床实践,后世许多新的总结和新的框架,前者为八纲八法,后
者为温热病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方法,都是在六经证治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
六经证治的实质,主要包括了对疾病按照经络、脏腑定位和
按照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定性以及在达两个基础之上确定的治疗大
法。这三者构成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
六经辨证体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致性,论证立
法,以法组方,相当严谨,往往不容丝毫假借;当然,由于时代
的发展,对于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准确,治疗手段也有所发展,
新的药物和新的方剂不断涌现,大大补充了仲景之学,但仲景的
《伤寒论》不仅仍是中医临床体系的奠基石,具有历史意义,而
且其辨证论治的法度,足资后世学习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师仲
景之意,用仲景之法,得仲景之心,对今日临床水平的提高,仍
然是必要的。
《皇汉医学丛书》在“医诫十则”里指出: “医有上工,有
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要和
者,谓之上工。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
者之所失也。”要做到临证察机,使药要和,就学习《伤寒论》
来说,不仅要辨病脉证并治,还要“审察病机,勿失气宜”o我
们一般对病机比较重视,但对“气宜”则往往注意不够,也就
是对时相、运气不仅不重视,而且知之甚少,这就距“上工”
很远了,就很难成为“苍生大医”o为了深入学习《伤寒论》,
更灵活的运用《伤寒论》之方,解决更多疑难杂症,建议中青
年同道,利用时间读一读《思考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印
行)这一本书,必得大益也。 |
上一篇:关于经方药材附子,半夏等药材都要用生的感悟!下一篇:有关厥阴表虚问题请马文辉老师及其他同道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