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787|回复: 12

转载 中医的学术体系与发展史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积分

1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4 13: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医的学术体系与发展史

        刘志杰



   
中医的学术体系,可以用“两大派别,三大体系、四大辨证”来概括。
两大派别,就是医经派和经方派。《汉书·艺文志》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并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首先,医经派,包含了全部的中医基础理论,这个理论,就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框架理论模型,以及气血、经络、脏腑等解剖、生理、病理等。这个基础理论,是三大学术体系的共同基石,为后来的中医学术分类,打下了伏笔。
于此同时,医经派又系统研究论述了五脏辨证理论和经络辨证理论。五脏五纲辨证,重点以五行学说的框架理论模型为依托,以脏统腑,以五脏虚实补泻立法,纲要简明、理法方药具备,立足方证对应,运用灵活,疗效显著。形成了系统的五脏五纲辨证体系。因其采用药物方剂治疗,因此,其理论虽为医经理论,但是也把他称为经方。
另外。又对经络辨证和治疗的理论,做了系统总结,对经络采用阴阳分其类,五行、营卫气血论其理,以八纲辨证为依托,在辨证上,分为经络的“六经辨证”和“十二经(奇经八脉)辨证”,强调“穴证”和“穴症”的对应,选穴及其配伍,相对灵活。
五脏五纲辨证和经络辨证,又时常合并运用,针药并施,提高了疗效。这是医经派的特色。以《黄帝内经》和《辅行诀》经典为代表。
经方派,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汤液药物治疗疾病的学术。以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远古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为圭臬。这个学派,以阴阳的三阴三阳为理论模型,用六纲框架为基本辨证工具,结合阴阳、卫气营血与五证病机,采用汗吐下温等方法,辨证清晰灵活,方剂配伍严谨固定,强调方证对应,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广义的经方派,泛指运用药物来治疗疾病的学术体系。包括医经派的五脏五纲辨证体系。狭义的经方派,单指六纲辨证体系。
归纳一下,就是两大流派:医经派和经方派。三大体系:五行理论体系、阴阳理论体系、经络理论体系。四大辨证:五脏五纲辨证、三阴三阳六纲辨证、经络十二纲(奇经八脉)辨证、经络六纲辨证。
这四大辨证的理论,各自有其单独的系统理论,不能彼此混淆参杂。自王叔和开始,就没有看清这个问题,理论彼此混淆夹杂,出现了对古经典的臆断乱解,中医的理论和疗效,由此逐渐步入没落衰颓。

   下面,用我的学生程刘海医生总结的一片文章,简要说一下中医发展史。
中医的历史
    认清了中医的历史,才能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如何?认清了中医的历史,才能知道古中医的学术问题?正所谓:学术,需探其源,切勿随其流。惟有源头活水来嘛。
现在的中医发展历史,多数人采用了中医医学院校的说法:雏形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元,鼎盛于明清,问难于南京,苏醒于中华。这些都在中医课本上可以见到的。
其实,这种观点多属于赞同中医理论的复杂化,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具有可观性,并没有临床性的,也就是说:没有从中医自身发展来考虑。中医的自身发展,可以说就是取决于中医的疗效,疗效的变化决定了整个中医发展的命运。这一点从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明,要不然也不会有“取缔中医”闹剧发生。而这个闹剧到现在都还没有停止过,反而愈演愈烈,几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局面。归根结点,就是我们中医的疗效“变质”了。
我认为:实际上,中医的发展,就是雏形于《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发展成熟鼎盛于《汤液经法》、《内经》,散落于《千金方》、《辅行诀》……(这里面我只是把具有代表性的书籍说了一下。)以下,我分成四点来说一下。
一、中医的雏形。
首先要明白,中医的形成,并不是通过当代实验室而来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结晶。其里面含有千万英魂的生命,可以说,中医进行的是人体实验,是不折不扣的循证医学。更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千百万年(当然这个数字只不过是大概的,具体的如何,已经无从考证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用药经验。而这些用药经验保留了下来,最终被我们的神农炎帝根据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进行了分类,编写出《神农本草经》,这个也是经方体系的形成,为后来经方体系的发展、完善、鼎盛,奠定了基础;退一步来讲:就算是托名的,也说明了有这样一个有志之士在对前人经验进行总结。如此庞大的用药经验,不仅被炎帝所采用,还被另外一个圣哲——“桐君”依据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那《桐君采药录》就应运而生,这个可以说是医经体系的诞生,也为后来医经体系的脏腑方证成形播下了种子。从这里看得出来,中医学说除了起源于阴阳,经方与医经两个不同的体系还都利用了五行形成了各自的雏形。这个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五”。要注意,这个时候的“五”,并不是以后五运六气学说的“五”;从这里还可以看得出来,中医的雏形的源泉可以说是一样的,都是实践和本草,只不过后来各自的发展有了变化而已。这个就是中医的雏形,或者说中医的起源,也形成了经方和医经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的成熟发展成熟鼎盛。
在经方和医经形成后,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也有所不一样。这段时间也是非常漫长的,一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经方体系和医经体系。
在《汉书□艺文志》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又有“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并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
这样就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不同之处:经方体系,其理论就有隐藏性,重视用药经验、方证辨证;医经体系,可以说其就是致力于基础理论方面研究的一派,往往就是有证无方。上面说了,这个医经体系以桐君为先祖,从《桐君采药录》发展出脏腑方证,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在《内经》中就有相关的脏腑方证,但是有证无方,或者说是证全方缺,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针不重汤(针,就是针灸,也就是经络辨证;汤,就是汤液,属于方证,分为六纲辨证(方证)、脏腑辨证(方证))。
中医从用单味药物发展为组合成复方治病,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客观的例子就有当代: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即是先秦时代的经方著作。复方,可以说就是我们所言的“汤液”。这个也是中医的发展成熟的标志。其大概时间就是商周时期。
第一,从中医这个“醫”的繁体字来看,古代的医疗行为与酒有关,所以有人认为:古代中医的汤液治疗起源于酒。酒,作为一种汤液存在,倒不如直接说:中医医疗行为已经与汤液有关,成熟于此。这个看起来像是一种推测,实际上也是如此,因为第二点可以说明;
第二,在周王朝中,已经出现了完善的医政系统。这个从《周礼》中可以看出,其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鉴、八珍之齐”;疾医则是“掌万民之疾病”。可以看出已经有了分工。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完善成熟的医疗系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医疗人才,一个是医疗书籍,缺一不可,而医疗人才必须掌握系统的理论与经验。举个例子,秦汉以前医学发展的情况,其中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但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一套疾病传变的理论,扁鹊把齐桓公的疾病发展过程划分为腠理、血脉、肠胃、骨髓几个阶段,并说:“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这种疾病传变理论与《内经》中的传变理论十分相似,这个说明了医经体系的理论架构是已经完善、成熟的,当然还有很多相类似的例子,这个就是人才的问题。对于书籍的问题,在《汉书□艺文志》就有:医经七家,其代表著作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但仅有《黄帝内经》一书承传下来;经方十一家,《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金创方》、《汤液经法》等。可以看到,在当时的环境下,应该还有一些经传不见其名的医疗书籍。这两个条件,同时说明了,商周时期,中医已经有了成熟的发展,并且鼎盛。中医要鼎盛,要存活,必须有强大的医疗系统,有过硬的医疗效果,而方证就是医疗效果的体现。
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也不会有一个完整的医政系统。随着西周的衰败,战争的不断,本来已经完善的医疗就会随战火消亡。这个也是上述诸多医籍不能保存下来的原因。经历了战国以及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能留下来的已经是零零散散了。医经体系当中,就是一本《内经》,其里面也已经错简、脱简、阙文严重;经方体系中,最有可能留下来的就是《汤液经法》,这本书在后来流传中更是破烂不堪,到了汉末,出现了张仲景,他把《汤液经法》和收集到的经方文献进行“广论”,这就使得经方体系得以重见天日,可以说,仲景不愧是经方大家。这个年代,也是经方体系由“五”发展到“六”的时期,这个“六”就是“六纲”,最开始的就是叫做“六微”。
看一下这一则古代的医疗故事:《后汉书》记载:“郭玉者,广汉雒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闲,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着针经、诊桩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高亦隐迹不仕。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阳右阴,桩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这里就出现了“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这个是关于“六微”的最早记载了。真是无独有偶,能说明故事中的“六微”就是:三阴三阳,在《六微旨大论》。其里面就有提及。我们都知道,一个完整的辨证体系,不可能一天形成的,必须通过多代人,长时间的努力。
可以推测,如果仲景见到了《汤液经法》,那就是六纲辨证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如果仲景看到的不是完整的《汤液经法》,那六纲辨证最晚出现也不会是东汉。所以,张仲景的出现,使得经方疗效得以稳存,同时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那医经体系,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就是在已经错简、脱简、阙文严重的《内经》中补充理论,有着不少重复,不少错误。在这个时候,完整的脏腑辨证已经面目全非,已经是证不全、方不存的境况,开始着医经体系的衰落前奏。
三、中医的散落与没落的开始。
首先说说医经体系的情况:必须要指出的是,王冰。自从王冰将运气七篇参进了《内经》,就标志着医经体系的没落,同时也是时方派的开始。为何这样说?要知道,在王冰之前,运气七篇就已经独立存在,但是不属于医经理论的内容,七篇的参进,切底改变了医经理论的架构,在已经含糊不清的《内经》里面占了主导位置,到了金元时期,四大家更是参入了宋元理学,大谈运气,根本就已经脱离了医经理论的宗旨,更脱离了方证,其疗效可想而知。这时候的疗效是呈80度下降了。到了明清时期,这时候的人又根据运气学说搞出形形色色的理论,什么“温补派”“温病派”之类的。一直到西医的入侵,对这个没有方证观念、疗效的中医理论进行了冲击,就使得其疗效可以说成垂直下降。这个时候的中医又在忙些什么?原来是参进西医,进行结合,这个就是“学院派”的始祖之一。本来已经没有什么疗效的中医,搞得被百姓看成了治不好病的东西,人人喊取缔。
总结一下医经体系的变化:(医经)内经——金元四大家——温补派、温病派等——中西医结合学派——学院派。
那经方体系的命运如何?命运多舛。自从张仲景之后,经过了多年战争,《伤寒杂病论》也开始了散落,虽然出现了王叔和,将仲景之书进行了整理,但是其将并非经方体系的东西——内经、脏腑之类加进了《伤寒杂病论》,里面的伤寒例、平脉法、辨脉法、杂病例就是,包括现在的序言,里面也有王叔和加进的东西,这个使得本已经命运多舛的经方变得更加杂乱,也使得后人误解了《伤寒杂病论》是从内经来的!从而出现成无己之类。这就是后人所言的“经典伤寒派”,也是“学院派”的始祖之一。包括当代所谓的“伤寒八大家”也是“经典伤寒派”之列。而到了清朝,又有人将《伤寒杂病论》与“温病派”理论相结合,就发展成了“通俗伤寒派”,例如《寒温条辩》等。这个就是完全变质的了,毫无经方体系可言了。这个也是他们使用经方治病无效的原因。因为指导理论都是有错误的,当然乏效。还好,从张仲景之后,还有一部分真正的经方流入民间,这就为日后经方派的苏醒作了铺垫。流入民间的经方,有一部分经过了孙思邈的整理,就成了《千金方》;还有一部分经过陶隐居的收集,就成了《辅行诀》。这些都是散落的经方。当然还有些民间中医秘传的了。这三部分的经方,缺一不可。
四、经方体系的苏醒。
这个简单说一下就行了,经方的苏醒,除了方,还要有证,当然还有经方体系中隐藏的经方理论了。这个首推的就是胡老的传学:胡老的学术,属于民间经方秘传的部分,他在中医危急的关头挺身而出,用方证对应、用疗效说明了中医的不可代替的地位,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伤寒杂病论》属于经方体系,而使得仲景千年的冤屈得以昭雪。其弟子冯世伦先生更是不遗余力的对经方进行传播,特别对经方的考证方面,可以说是功勋之臣,使得迷途羔羊重返坦途。同时,又有一支属于民间经方秘传的队伍出现,就是刘志杰老师的传道。刘老师不计个人得失,对其弟子毫不保留的传授其经方理论、经验等,不顾自身的旧疾,呕心沥血为其弟子讲课。并且为了经方的进一步强大,在网上免费普及经方理论和《伤寒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才能促使中医的强大,才能扭转中医当前的形势。这个就是中医新史,只有认清了,才能抓住其本质,才能学好。修学法要,当守“六依”之戒,(依古不依今,依简不依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上一篇:邓铁涛教授对目前中医现状的分析,非常实在
下一篇:医林齐名人物简介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8-24 14: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篇转帖,作者是刘志杰先生。篇尾出现“又有一支属于民间经方秘传的队伍出现,就是刘志杰老师的传道。------” 如此给人印象似乎是个人宣传广告,套上《中医的学术体系与发展史》牵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8-24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转帖时出现问题?是他人所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4 15: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一段文章是属于《中医发展史》里的最后一段,作者是刘志杰先生的弟子程刘海医师,文中已经有说明--“下面,用我的学生程刘海医生总结的一片文章,简要说一下中医发展史”,你看文章都不仔细。程医师称自己的师父为老师正常得很,汉传中医师承论坛经方临床有程医师的医案,欢迎前去学习。
而楼主所转的内容就是刘志杰先生所著《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中基础教学篇--绪论第二节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积分

1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5: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xiaozheng于2010-08-24 14:45发表的  :
是否转帖时出现问题?是他人所作?
是转贴,作者刘志杰。后半部分是作者引用程刘海先生总结。——“下面,用我的学生程刘海医生总结的一片文章,简要说一下中医发展史。”
转自: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viewthread.php?tid=5551&highlight=%D6%D0%D2%BD%B5%C4%D1%A7%CA%F5%CC%E5%CF%B5%D3%EB%B7%A2%D5%B9%CA%B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0-8-24 20: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jiyuan于2010-08-24 15:42发表的  :
那一段文章是属于《中医发展史》里的最后一段,作者是刘志杰先生的弟子程刘海医师,文中已经有说明--“下面,用我的学生程刘海医生总结的一片文章,简要说一下中医发展史”,你看文章都不仔细。程医师称自己的师父为老师正常得很,汉传中医师承论坛经方临床有程医师的医案,欢迎前去学习。
而楼主所转的内容就是刘志杰先生所著《金匮要略增补师承课堂实录》中基础教学篇--绪论第二节的内容。


  正是我看仔细了才发问,既然作者做了说明,也就没什么可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看看热闹,别嫌浅薄。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5 14: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没有什么新见啊。说的也都是些众所周知的东西,也不算差。

只是老师引用学生的文章,而学生的文章中又特别把老师放在历史的高度,这样有王婆卖瓜的嫌疑,还是避免为好。

另外,读这篇文章,感觉和倪海厦的学问宗趣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推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可是你们这群人非常好吵闹,弄的这个论坛很嘈杂,这样不好。

如果你刘志杰真有料,定然能够吸引一帮追随者,开宗立派,不在话下。自己也开有博客,开了论坛,自然有人来。又何用专门整人家倪海厦的黑材料?也不用跑到黄煌老师的论坛来争闹。我也奇怪这里的版主竟然任由人胡闹而不封贴?

章太炎《论式》推崇魏晋文章,认为“要其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矣”。现在做人老师的,也要有宗师的气度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5 14: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诺爸于2010-08-25 14:05发表的  :
也没有什么新见啊。说的也都是些众所周知的东西,也不算差。

只是老师引用学生的文章,而学生的文章中又特别把老师放在历史的高度,这样有王婆卖瓜的嫌疑,还是避免为好。

另外,读这篇文章,感觉和倪海厦的学问宗趣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推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可是你们这群人非常好吵闹,弄的这个论坛很嘈杂,这样不好。
.......


为什么要揭穿老倪的真面目?


可怜的倪粉们!倪大虾吹嘘的疗效你见过吗?或者你验证过吗?你们就喜欢说,汉传中医通过打击老倪来抬高自己,实在是笑死人了,哈哈。。。

我们为什么要揭穿老倪的真面目?理由有两个:

1.为了尚未沦为倪粉的中医初学者和患者不受其误导、从而耽误宝贵的岁月和生命!
2.为了中医免遭祸害而灭亡!老倪狂妄自大、以中医救世主自居,却信口开河,任意歪解经典。后果会是什么?往轻的说,会误人子弟,最终令广大的爱好者和患者对中医失望;往重的说,在这中医濒临灭绝的危急关头,任由他这样胡说八道(参见《倪海厦戏说中医雷人语录集》、《如何揭开国际游医倪海厦的真面目 》、《江湖教主倪海厦见风使舵的投机嘴脸》等文章),更会给那些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人以口实,甚至使中医遭到被取缔而灭绝的命运。所以,对这一类打着弘扬中医的旗号,其实是祸害中医、祸害经典的妖人,必须揭露,让人们看清其以中医为幌子进行敛财的真面目。

老倪一贯以贬低西医和大陆中医作为引起别人注意的手段,言语雷人而尖酸刻薄。我们这样揭露他,并欢迎他现身来作学术交流,然而,他始终没有露面,莫非是自知理亏而选择性聋哑?要不然以他尖酸刻薄的性格,他还不得马上跳出来开骂?奇怪的是,他自己不敢公开露面(不排除暗中换上马甲来和我们捣乱),而大量的倪粉则满口喷粪,对我们进行围殴。大家说怪不怪?

经过这段时间的辩论,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倪粉中毒已深,无可救药。能够幡然醒悟的只是个别人。

渐渐地,我们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老倪及其粉丝涉嫌组成了一个非法传销的庞大网络,传销的标的为他非法出版的光盘和非法自制的汉唐系列药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言论如此出格和雷人,还偏偏有那么多人执迷不悟地信他。身陷传销漩涡的人都是很偏执和不可理喻的!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我们发现,原来除了我们汉传中医,还有其他地方的人也曾经揭露过老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5 16: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来,
你们对倪医师已经不是正常的学术分歧讨论,而是达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


这个论坛的宗旨是什么?"立足临床实践,研究经方现代应用"


你们不好好分享或者探讨自己临床的经方使用心得,
却一直发布帖子攻击别人。
“神棍”“骗子”之用词,和文革的大字报有什么不同?


我不是医生,我如果作为病人,对你们这种医师是肯定不信任的。
因为你们的心不够安静。你们口口声声“恬淡虚无”,你们自己做到了吗?
贪嗔痴三毒,至少嗔心够大,医学水准可想而知。


我也纳闷这个论坛没有管理员吗?
本来很欣喜找到一个很好的论坛,不过却遗憾因为几个人弄得心浮气躁。


建议大家还是: "立足临床实践,研究经方现代应用"
踏踏实实提高水平,去切实的帮助病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5 16: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8楼(zhangwf) 的帖子

正是因为现在群魔乱舞,歪理邪说深深的毒害了中医,祸害众生。末法时期总会有人批露歪理邪说。你既然不是医生,分不清中医是非真假不奇怪。难道老倪口出狂言说人家西医如何如何不好,说中国大陆没有中医,或者有也是一个半个。
请问这么多老中医,大教授们,你们就都承认老倪说的狂语了吗?“贪嗔痴三毒”用在老倪身上我看最合适。歪理邪说一大堆,攻击西医,谩骂中国大陆中医。他老倪就天下第一,把人家“胸腔积水”说成所谓“肺癌”。人家去做过切片后的就说一概不治。试问不做切片你老倪如何就确诊人家是癌证?为何确诊是真正的癌证就说治不了了?把责任推给西医了,这不是忽悠病人,而在造假提高自己的名声吗?这不就是“贪”?
在这个非常时期,有人站出来指出魔头的歪理邪说,指出他的“贪嗔痴三毒”。反而就被自认不是医生的人说三道四的。请问你们又为何不去看看老倪是怎样狂言乱语的?你们看了吗?都认可老倪的狂言乱语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5 17: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批露倪海厦歪理邪说,就是为了讨论。为何倪粉们,都不跟我们探讨一下他们的理论?都在出口便是骂人。理论上的东西他们一直避而不谈。为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34

积分

116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道法自然

Rank: 3Rank: 3

积分
634
发表于 2010-8-25 17: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为医销得人憔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5 17: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不来探讨理论,我们只有不停的批露他们的歪理邪说了。批露邪说也让人说成攻击,他们出口便骂人就不是攻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5:03 , Processed in 0.13829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