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771|回复: 17

[推荐] 医林齐名人物简介

[复制链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0-8-25 16: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楔子
       平时喜欢看武侠,经常能看到武林中人对于齐名这个称呼,如北乔峰南慕容(乔峰和姑苏慕容复),逍遥二仙(杨逍俊和范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东海桃花岛·黄药师、西域白驼·欧阳锋、南方大理国·段智兴、北方乞丐头·洪七公、中央全真教·王重阳,又称江湖五绝),桃谷六仙(桃根仙、桃干仙、桃枝仙、桃叶仙、桃花仙、桃实仙),武当七侠(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莫声谷),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江湖中人都比较忌讳齐名的,因为很多人都想超过对方,但也正是这些齐名让我们对于这些武林人物的印象更加深刻,对这些人物有了对比,有了比较,有了自己的喜好。
           同样的,医林中也有很多齐名的人物,但是相关零散资料却散落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不经意间被我们遗忘了。这个文章是医海拾贝,希望可以把这些齐名人物的生平做个简介,仅此而已。




上一篇:转载 中医的学术体系与发展史
下一篇:医学衷中参西录自拟歌诀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6: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医林齐名人物简介一: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扁鹊(公元前五-四世纪)
       战国时医学家。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通晓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精于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于推究病源。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著述多以失传,现存《难经》《扁鹊心书》《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华佗(约公元145-208)
       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华佗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后汉书》和《三国志》均为他专门立传。现存《中藏经》《华佗五禽剑》《华佗五禽戏》《华佗神医秘传》等皆为后人托名之作。目前尚有尚启东撰辑的《华佗考》可全面真实展示华佗的医疗内容。本书作者尚启东先生历数十年繁琐考证之辛苦,潜心古籍,钩稽史乘,使湮没于古籍中的华佗之学重现于世,虽是一家之言,却使华佗之学庶几近于完璧也。可惜识此者不多。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名机,生于河南南阳县,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经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所倡六经分证论治原则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宝践的基本准绳,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李时珍(公元1518-1593)
         明医学家,字东壁,号濒湖,湖北蕲春人。被称为药圣,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 ,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它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等流传于世。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745

积分

1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45
发表于 2010-8-25 17: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渡舟 陈亦人有南陈北刘之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主题

6061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版主

守拙

Rank: 8Rank: 8

积分
6061
QQ
发表于 2010-8-25 19: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前后,南冉北张。
莫道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5 21: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岐黄
岐伯和黄帝,《内经》的主角,也被后世医家认为是医道之祖,也被来借代中医

金元四大家
金元之际的四位著名医生: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龙砂八家
江阴龙砂(华士)出现的八位著名中医

朱氏一门三杰
朱少鸿、朱莘农,以及朱少鸿的儿子,三位名医

南臧北黄
臧某某和黄元御,两位山东名医

中医四大金刚
黄煌教授的四个老师:叶秉承、夏奕钧、邢鹂江、陈嘉栋

……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08: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各位提供诸多资料,我会慢慢整理的,希望可以给大家供一份可口的精神零食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1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6 11: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湿病泰斗有南朱北焦之称  南朱 (南通)  国医大师朱良春   北焦 (北京)焦树德 已故 著名中医药学家
留神医药  精究方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积分

2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http://www.elyoo.cn

积分
0
发表于 2010-8-26 13: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整理师承薪传
易莲精舍 www.elyoo.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09: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明了于2010-08-26 13:54发表的 :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整理师承薪传

呵呵,这方面已经有中医药管理局他们在做了,偶就不参与了,呵呵,况且我也参与不了。发这些帖子纯粹是看武侠之后觉得好玩。就是心血来潮弄一下,跟武林中的齐名人物对比一下。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09: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sunchao于2010-08-26 11:13发表的  :
风湿病泰斗有南朱北焦之称  南朱 (南通)  国医大师朱良春   北焦 (北京)焦树德 已故 著名中医药学家  
多谢提供资料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68

积分

5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大道至简

Rank: 2

积分
168
发表于 2010-9-9 14: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臧为臧枚吉,北黄为黄元御
碑宗汉魏帖法晋唐 谨遵仲景参悟岐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0-9-10 09: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15: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林齐名人物简介二:广东近代伤寒"四大金刚&qu

作者:刘小斌 

  岭南阐扬仲景《伤寒》、《金匮》经方者,亦不乏其人。清代有香山麦乃求,东莞陈焕棠;近代有新会陈伯坛,顺德黎庇留,南海谭彤晖,鹤山易巨荪,号称“四大金刚”。  
  陈伯坛(1863—1938年),号英畦,广东新会人,近代岭南经方派医家,着作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等。陈氏自幼刻苦好学,聪敏过人,博览经史,精通《周易》,尤笃好医学,22岁时开始悬壶济世,后为光绪甲午(1894年)举人。1905年受聘于广州陆军医学堂,任中国医学总教习,主讲伤寒论。1924年在广州书坊街设中医夜学馆,该馆学员大半为广州执业名医,白天行医夜间切磋技艺,可见陈氏为同道所推重。1930年于香港文咸东街创办伯坛中医专校,传授长沙之学,在此期间,香港一度痘疹流行,西医认为痘诊是疮科一类,要从外治,一见灌浆,即加洗刷,以此十不一生,而经陈氏用中药内服救治者多所全活,由此名噪香江。又因其治病所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敖,药味奇辣,而服之奇效,故人多称之“陈大剂”。《读过伤寒论》与《读过金匮》代表陈氏学术成就,他认为两书的关系是:“论合卷亦合,分之则书亡……伤寒分卷不分门,金匮分门不分卷。”所以《读过伤寒论》终于卷十八,《读过金匮》始为卷十九,二书相应如合璧,读之相应宜互参。学术上陈伯坛采用“以经注经”及以临床经验注经的方法研究伤寒金匮,他强调阴阳的理论,指出仲景《伤寒论》实以阴阳二字为核心,知阴阳为法眼,治阴阳为手法;他阐发气化学说及标本中气的理论,以体现中医整体观的特点;他对仲景经方运用灵活且能结合实际,如用治疗阳毒的升麻鳖甲汤加减治疗当时广东流行的“疫核症”,也就是鼠疫,活人无数。  
  黎天祐,字庇留,广东顺德人,儒而通医,学术上专师仲景,为广东近代伤寒名家之一。光绪甲午年(1894年)任省城十全堂医局医席,民初在广州流水井设医寓“崇正草堂”,大厅悬挂“振兴医风,挽回国命”对联以自勉。他为人襟怀广阔,鄙视权贵,常与人说:“人生最可贵者,莫过如尽己之力,为病民服务,何必孜孜为己?”故毕生以济世活人为务。黎氏临症,均以仲景大经大法为本,善用经方救治危急重症,以此着名于时。晚年积其所学,着书立说,撰《伤寒论崇正编》八卷。同一时期依照黎氏伤寒崇正篇体例,随仲景原文注解发挥者,还有台山伍律宁《伤寒论之研究》三卷2册,南海赵雄驹《伤寒论旁洲》二卷1册,番禺陈庆保《伤寒类编》1册。可见黎庇留的着述对广东近代伤寒研究影响也很大。黎庇留还有大量据经方治验的医案手稿,解放后由肖熙等人整理,以《黎庇留医案》名出版。黎氏医术传儿子黎少庇,少庇曾于民国35年(1946年)在广州流水井医寓处办医学传授班,有门人汤仙州等28人。  
  谭彤晖,号星缘,南海人,举人出身,儒而通医,近代伤寒临床医家,常与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等人谈论医学心得。中医绝对几何着作,文字深奥,非儒者不能精通其说,仲景《伤寒》、《金匮》方药济世,尤为儒医所推崇。故清末岭南读书人出身的中医生,其时均以通晓仲景圣贤书为时尚。谭星缘、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四人以文会友,经常在一起畅谈讨论仲景医学心得,后人描述四人“为心性之交,每于灯残人静酒酣耳热之际,畅谈《灵枢》、《素问》论略之理”,故得“四大金刚”之美誉。谭氏毕生忙于诊务,未见着述存世。 
  易庆棠,号巨荪,鹤山人,近代岭南着名经方派医家。易氏出身医学世家,幼承祖父庭训,即嗜读神农黄帝扁鹊仲景圣贤之书,谙熟中医经典着述。成年后,执业于广州西龙津桥脚,后迁往小半甫,榜其门曰:“集易草芦”,兼客串省城十全堂赠医局医席。易巨荪诊务繁忙,但对治验案例多有记述。光绪甲午(1894年)冬至,将其辑录成书,名曰《集思医案》。集思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古人云:“集思广益,而功不必自己立。”《集思医案》即集中众人运用仲景经方智慧,推而广之使其效果更大更好。易巨荪读仲景书着重领会其精神,临症治病于无字无方处阐述发挥;又对金元四大家时方有所长者融会吸收,可见易氏治学态度严谨且又客观。《集思医案》共记录病案62例,其中内儿科46例,妇产科9例,鼠疫6例。医案之书写,文句朴实简炼,主证重点突出,其所治病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危重病;二是急性流行传染病。在岭南地区敢于运用仲景经方治疗以上两类疾病尤其是温疫热性病,没有坚实的临床基础及过人胆识,实难以做到。 
  清末民初,广东专研经方的易巨荪、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四位伤寒名家一起切磋医术,治病救人,传道授业,被世人尊称为伤寒“四大金刚”,也是岭南中医的重要医家,共同撑起了当时岭南医学的半壁江山。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3a20100hm29.html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7 15: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林齐名人物简介三:陈大剂与孔小剂

作者:郑大鹰

   大剂小剂持之有故
  清末民国,广州名中医辈出,最有特点和具传奇色彩的,当数陈大剂与孔小剂。陈大剂即陈伯坛,其方剂中的单味药常以两计,甚至上斤,所以人称“陈大剂”。孔小剂即孔沛然,其方剂中的单味药常只用二三钱,甚至数分,一剂药总量不及一两,所以人称“孔小剂”。

  陈大剂与孔小剂的用药剂量,不仅迥异于一般的中医,也悬殊于中医经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人整析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成,被称为“方书之祖”)里的经典剂量,一个超过200%,一个只有20%。

  对于为何大剂用药和小剂用药,各人言之成理。

  陈大剂说:“治病譬犹捕贼,知有五贼而仅遣警察三人掩捕,贼多兵少,必致漏网。若派警二十围捕,即可一网成擒,百无一失。所以治病必用大剂,始能一击而中,一举便把贼邪歼灭。”

  孔小剂则说:“小剂可以疗病,何必用大剂?药能杀病菌,亦杀细胞。药能攻邪,亦伤正气,故用药之量,当适可而止。过量即难免有害病人之体质矣。”

  在实际用药上,大剂往往一击而中,病人便觉其医术神奇,但如果偶然药不对症,那后果也较严重,但这种事在陈大剂身上很少发生,这也是他著名的原因。

  而小剂量用药,疗效肯定较慢,但可保证无大过失,如偶然药不对症,为害不大,还可调整补救。医术稳重可靠,这是孔小剂闻名的原因。

  陈大剂和孔小剂所开的药亦迥异,陈大剂喜用贵重的药,如参茸、附桂、羚羊、犀角,一个方剂的药常要银数两。

  而孔小剂则不喜用贵药,认为“贱药”可治病,不必用贵药。一个方剂的药往往只需百仙(相当现在的几元),所以药店喜陈大剂而不喜孔小剂。

  大剂亦好小剂亦好,两人均医术不凡,救人无数,成效卓著。

  大胆用桂枝

  陈伯坛(1863-1938年),广东新会县外海乡人,他自幼禀赋独厚,聪颖过人,光绪甲午科,考取广东第七名举人。

  早年陈伯坛在书院念书时,见一同窗学友每晚必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实这位同学并不爱好医学,只是遵从父命而背诵,读得味如嚼蜡。陈伯坛借来同学的书一读,竟被书中精辟的医理深深吸引了。

  自此之后,他废寝忘食地钻研医学。当时书院内有一棵玉兰树,陈伯坛经常在树下苦苦思索,探求医学奥秘,在不知不觉中,顺手扯下枝叶,日子一长,玉兰树的枝叶竟被他扯得零落殆尽。他曾说:“余读仲景书几乎揽卷死活过去。”

  陈伯坛的父亲本想要他继续考功名,见他立志学医,也不再争持了。

  22岁时,陈伯坛在广州书坊街设医馆行医。他善用《伤寒》和《金匮》里的方剂,以使用大剂量的药见长。

  陈伯坛行医不久,名声便起。两广总督谭制军患外感,缠绵一月不愈,谭的朋友推荐陈伯坛为之诊治,并叮嘱陈说:“谭曾经服过三分桂枝便流鼻血,你切不可用桂枝。”陈伯坛到诊,时值初夏,见谭却穿着棉衣,汗则涔涔出而不自觉。切脉后发现其脉象浮弱,便诊断为伤寒桂枝汤症,于是大胆以桂枝汤原方,主药桂枝加量至九钱。

  在场的人都认为谭不可用分量如此重的桂枝,陈伯坛当即写脉论,洋洋千言,谭看完脉论,极为信服,并说:“此公下笔千言,定有真知灼见。”于是煎服此剂一饮而尽,次日痊愈。

  广州近郊有妇人得病延治,送到陈的医馆已气若悬丝,陈让人取了盆水,将妇人头发浸于水中,不一会被吸了大半,陈说:“有救了。”于是取来大剂中药,让人分次灌之,后痊愈。人皆说陈能起死回生。

  从不检看诊金

  陈伯坛用大剂,社会上讹传他开的中药均要用牛头煲来煎煮(即广东人煲粥的大型粥煲),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陈伯坛在方剂分量的掌握上,是应重则重、应轻则轻的。

  有些病症,一旦判断准确,就投以重剂。重的时候,比仲景方的剂量多150%至200%。例如,治疗胃肠大寒症,《伤寒论》“大建中汤”原方为蜀椒五钱、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一升,但陈伯坛常加大剂量,达原方总剂量的160%,其中单是蜀椒就用八钱,但往往一服而愈。

  陈伯坛使用“小柴胡汤“,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小柴胡汤“中的主药柴胡,陈常用八钱,大大超过一般的医生用量,故药店曾经不敢配药,后来陈伯坛就在处方的左上角写一特殊符号代替签名,药店见符号,知道是“陈大剂”的处方,就不再怀疑,大胆配药了。陈伯坛书写的处方,字体流丽,犹如一幅好书法。

  陈伯坛既是出众的临床家,又是理论家,著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及《麻痘蠡言》三本医书,共计80万字。陈伯坛能写能讲,上世纪初,广东设立陆军军医学堂,聘请陈伯坛为总教习。未几又为中医夜学馆主任。后在香港开办“伯坛中医学校”。陈伯坛桃李满省港,加之著作大量刊行,其医术与“大剂”方法颇为流传。

  在广州行医期间,陈伯坛每天上午开诊5小时,按当时名医的门诊收费定例为小洋2角(广东铸白银辅币),但他任由病人用红纸包好放置案上,从不检看,所以贫苦大众也可就诊。出诊诊金则较高:老城(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以北地段)4元,东山5元,西关6元,河南10元。

  1924年,因马路扩建,医馆要拆迁,加之接到强盗5万元的勒索单,陈伯坛遂移居香港,在永乐东街设馆开诊。

  在香港时,他经常参加中西医会诊,不少西医感到束手无策的病人,常被陈伯坛几剂中药便救治过来,成为香港医学界的传奇。

  港英卫生当局也钦佩他的医术,派人用其处方,执了中药,进行化验研究,但受当时水平所限,未能化验出结果。后来,港英卫生局向陈伯坛要相片,说是寄到伦敦去,要宣传中国有一位了不起的中医师。

  陈伯坛喜欢麻将,晚上没事总爱玩八圈,常输,但乐此不疲。

  1938年,陈伯坛病逝于香港,终年75岁。

  消毒饮平息瘟潮

  孔沛然(1854-1945年),番禺人,清朝附贡生,自幼承父志,广读医书。现在的番禺诜敦村,还有孔氏家族的祠堂。

  1887年,精通医籍的清廷考官汪柳门作为广东主考来粤取士,他特设“医学经古”一科。孔沛然应考,汪读他的文章后,惊为奇才,放于案首。孔沛然的医名遂起,并在广州豪贤街及榨粉街设医馆行医。

  1891年春,广州瘟疫流行,孔沛然以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的“普济消毒饮”方,加减各味药量,免费提供,治愈了数千人的瘟症,于是名声大噪。孔沛然还曾到博济医学堂学习西医。用中西医术为人诊治,孔沛然在南粤应为第一人。

  孔沛然也善用《伤寒》、《金匮》古方,但经常是减去其中的药味和剂量。

  孔沛然喜用《伤寒》“黄芩汤”(黄芩、白芍、甘草、大枣)治疗肠热、杆菌性痢疾和急性肠炎,常生奇效。使用此方,孔沛然是去掉大枣的,他解释说:“黄芩能消炎杀菌,白芍可载药缓行肠中,以助黄芩之功。白芍能和逆气且止痛。去枣者,因枣有利于细菌滋生。”

  他还大幅减少“黄芩汤”中的药量,原方黄芩、白芍、甘草分别用三两、二两、二两,孔将其减为钱半、三钱、八分,比之原方各味,分别减至20%、60%、16%,平均为32%。

  有一产妇患有产褥热,孔沛然为其开出《金匮》“竹叶汤”,但减去了原方的防风、葛桔、桂姜枣、甘草。原方中的竹叶,用量为二两,他只用一钱,仅及原来的5%;原方党参,用量为一两,孔只用一钱,只及原方的10%。

  孔沛然擅治瘟病,但他常用的药竟是茅根、梨皮、竹叶三味。有时去梨皮加银花、连翘、甘草,有时只用茅根、竹蔗二味,有时仅用雪梨一个或雪梨浆,这些平淡至极的药,让无数瘟病患者转危为安。

  他开出《金匮》“清络饮”,竟用茅根一味,代替了原方中的鲜竹叶心、西瓜翠皮、甘草、桔梗、麦冬、知母六味。

  一般来说,孔沛然用药剂量约等于仲景方的20%。

  每天免费号10个

  当时治疗疟疾,古方多无效,孔沛然在治疗这个病时,除了用西药奎宁外,他还听从药农的教导,以“路兜勒”为主药,配出了路兜勒汤(黄芩二钱、路兜勒三钱、槟榔五分),服用二三剂便可愈。

  在疾病诊断上,孔沛然极为严谨,病人如是步行到诊,他一定令其休息10分钟后才施诊,以免脉象有假。除用望、闻、问、切手法外,还采用西医的听诊、扣诊、触诊。

  孔曾被陆军军医学堂聘为军医长,兼医学教习,主讲生理卫生学及急救法。孔沛然的医术虽独到有效,但他既未像陈伯坛那样刊印自己的著作,亦没有广传徒众,到了晚年,才将自己的医术传于两个儿子,但他们都仅窥堂奥,而未能登堂入室。孔沛然的医名慢慢便湮没无闻了。

  在广州行医时,到他医馆就诊者极多,为避免诊症不周,他每天上午(7时到12时)只诊60号,每人恰好5分钟。

  诊金开始时并无规定,任病人送红包。后定为小洋2角,之后渐升为4角、6角,优先号则收1元,免费号每天10个(为贫苦者设)。出诊收费较贵:老城诊金1.5元、东山2元、西关3元、河南5元。

  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孔避居香港。开馆于利园街。

  孔一生除浸于医籍外,对佛学也深有研究,尤精于《楞严经》。孔还擅长围棋,朋友到访,一定拉住下棋方才意足。

  1945年,孔沛然病逝于香港,享年91岁。(来源:羊城晚报)

转自:http://www.ngotcm.com/forum/foru ... &archiver=1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4845

积分

225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45
发表于 2011-1-7 16: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黎小裕版主 我看了你介绍江西中医的文章,求教你江西近代中医界“四大金刚一尊佛”,是指哪五位医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7 17: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风三张:张伯龙 张锡纯 张山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7 17: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初三家:张璐 吴谦 喻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主题

3528

积分

803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经方方证,六经相应

Rank: 8Rank: 8

积分
3528
发表于 2011-1-7 20: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是积淀的,近代多不可全凭[s:184]:伏羲、神农;岐、黄;伯高、少俞、鬼臾区;雷公、桐君;医和、医缓;秦和、齐扁;郭玉、李助;华佗、张机(内外两科);金元四家;温病四家;葛可久、张景岳(百艺皆同,尤精医武);孙奇、林亿;许澄、姚僧垣;董奉、韩康(仙医);葛洪、陶弘景(道医);二甄:甄权、甄立言;二徐:徐之才、徐之范;一门八医:徐熙传子徐秋夫,秋夫传长子道度、次子叔向,道度再传子徐文伯、次子徐成伯,叔向再传子徐嗣伯,文伯再传子徐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3:12 , Processed in 0.20727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