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827|回复: 6

《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玩家天下《伤寒论》转载

[复制链接]

64

主题

8121

积分

3539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121
发表于 2010-5-6 20: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⑴西医的“真知灼见”:

    反复感冒,西医谓之“免疫力低下”,故抵挡不了细菌病毒的入侵,于是西医祭起了它的几个“无上法宝”:

    一曰“无菌室”,既然是细菌病毒入侵,那就杜绝它的来源,不让患者接触细菌病毒。很好,“顺理成章”之说。但最好是将整个地球化为“无菌室”,一劳永逸。不然人类总要受到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细菌病毒多骚扰。

    一曰,加强免疫力,如注射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流感疫苗等等。很好,同样是“顺理成章”之说!“广开财源,红利滚滚”!

    一曰,“上工治未病”,如果是一个外科病人,例如对一个将要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往往要提前两天住院,在这两天当中,除了正常“例行公事”之外(全套的X光透视、B超、心电图、血常规等等,一个最初级的民间草医也可以背得下来了。)同步进行的一个重要而且必须的,绝对不能疏忽的项目是,先给患者吊上水,吊各种各样的抗菌素,以防感染。在手术之后,患者卧床期间,继续吊水,以防伤口感染。很好,完全是“顺理成章”之说,“有中国特色的西医”!

    于是,在西医的细菌病毒学说的支配下,数以亿计的患者被忽悠了进去,数以万吨计的抗菌素被消费,注入了患者们的血管。数以亿计的金钱被投入。于是,制药企业空前繁荣昌盛,利润滚滚而来,中间销售环节红利红得发紫,胀破了各级药商的钱包包。生产与销售两旺,推动国家生产GPT指标不断飙升,这真是一派空前繁荣发达的大好风光啊!“民病而国强”!

    但笔者在央视节目中也看到了西医们的苦衷,一位西医门诊大夫对着镜头如是诉说:往往患者们会主动提出要求注射抗菌素,而一位感冒患者的门诊,如果大夫不给他开上几百元的各种抗菌素,患者就会提出强烈地抗议!甚至于直接将门诊大夫告上法庭!真的叫人晕过去了。大夫该开出何种抗菌素,是口服,例如阿莫西林等,或者是注射初级廉价低毒的青霉素,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夫自然会按照用药规范用药(除去丧尽良知为赚取提成的大处方外),但这种规范性的用药,却往往会使患者觉得不过瘾。真的叫人实在是看不懂,这个世界是不是发疯啦!

    超档次、大剂量、连续性的使用抗菌素,会最终导致细菌的抗药性,会发现在使用若干次相同品种的抗菌素完之后,往往不再灵验。于是新一代的抗菌素的开发势在必行,而开发新一代的抗菌素是一项长周期、高投入的项目,而项目搞成之后投放市场,随着滥用,其抗药性很快产生,其生命周期又有多久呢?是三年,还是五年?新时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有了期的全民游戏,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推进着。

    这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震住了无数的患者,同时也震住了传统的中医们,自惭形秽啊!古话说“强龙压不住地头蛇”,可以在医疗行业中,“强龙偏偏压住了地头蛇”!而且偏偏“压你没商量”,这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全民性的共识!

    ⑵某些中医如是说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当前随着抗菌素的广泛、甚至是滥用之后,中医传统上的“伤寒”,却已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与层面上被就地掩埋了。

    是故,居然会有中医认为,现在上有房屋遮蔽,身有暖裘遮体,伤寒在当前已不成为一个问题!(《伤寒论》可以束之高阁,或者“就地掩埋”?)

    而笔者却以为,在当前,在伤寒方面,不仅还存在着问题,而且还问题多多,在抗菌素时代,中医当如何发掘《伤寒论》的无限魅力所在,是摆在每一个地道中医师面前的绕不过的大问题!

    ⑶正宗中医理论如是说——“轻轻的一个吻”行踪透析——外邪入侵的因果链:五行平衡失调→真气内虚→外邪入侵→局部组织的气血循环受阻→病毒细菌伺机揭竿而起造反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汙,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按上文论述,当人体内在的平衡破坏之后,人体必然正气虚亏。于是各种外邪就会乘虚而入,不留行迹地给你“轻轻的一个吻”,结果导致风寒侵入肺经,就会反复感冒,引发气管炎、鼻炎等。病毒侵入肝脏会引发肝炎,侵入肾脏会引发肾炎,侵入心脏引发病毒性心肌炎等等。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而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情志失调而导致气虚之后,人体极易为外邪所乘,在不慎之中被它“轻轻的一个吻”,居然就能“如入无人之境”而长驱直入,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反之,外邪的入侵会进而破坏五行的平衡,就会进一步削弱各内脏的功能,为以后外邪的反复入侵提供了条件。如气虚者往往容易反复感冒。

    因为,外感风寒之后,机体为风寒所侵,伤寒意义上的六经辨证的所谓的“证”会必然出现,人体经络的运行必然会遭到阻滞,带来了相应的气血运行失常。也就是在“气血营卫”的各个层次的运行上出现失常,由《内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我们知道,外感风寒的机制是:先有真气内虚在先,再被外邪所乘在后。再由外邪(包括风寒湿等等六淫)所乘,进一步造成整体上的,或某些局部部位的气血运行失常,及气血的局部供应不足。于是在该部位的细菌与病毒(还可能有其他的致病因子)伺机“揭竿而起而造反”,进而在该部位出现“发炎”和“感染”的细菌与病毒繁殖现象。

    故必须指出,所谓的“感染”与“发炎”是否存在呢?不错!每一个传统的中医也不得不承认,这些确实是存在的,细菌与病毒也是有的。但那些不是第一位的,而是次生性效应。居第一位的,是真气内虚在先,外邪所乘随之,进而局部的气血循环机制被破坏,然后是局部的气血虚亏与不足续之,最后才是细菌、病毒之类的因子乘机繁殖。

    如果要刻画出一个因果链的话,不妨表达为:

    真气内虚→被外邪所乘→局部气血循环机制破坏→局部的气血虚亏加剧→细菌病毒伺机造反与繁殖。

    以传统中医的观点分析与治理,是驱除外邪,调治局部气血循环机制(《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的应用),细菌病毒之类的造反,就可以不药而愈!

    本文以论述情志致疾为主题,外感及伤寒的问题将在今后再撰专文论述(等待——精彩继续)。这儿仅举出笔者得以初步切入《伤寒论》方法的心得介绍,与两个临床小插曲供读者欣赏。

    ⑷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对治伤寒系列疾病的“专家系统”兼“临床速成速战手册”——《伤寒论》的“10%与90%原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学计算机的“10%与90%原理”说起——计算机从科班到玩家——玩家天下计算机

    记得在十多年以前,计算机普及刚刚才开始起步的时候,各种各样计算机书也都是厚厚的大本大本的,什么“硬件”、“软件”啊,操作系统啊,“DOS”的几十条上百条命令啊,“计算机语言”啊,等等,铺天盖地一股脑儿地袭来,每一本书都足足有两公分厚,一时间让众多门外汉慌了手脚。

    这时候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谭浩强教授鉴于公众的畏惧与神秘心理,为了打破对计算机的迷信,提出了一个著名的“10%与90%原理”,就是说,“用10%的命令,完全可以解决90%的计算机问题”。进一步的意思就是,那个10%的基本命令,总共只有十多条,就是日常计算机操作过程中最常用的基本命令,而用这些基本命令,完全可以搞定计算机操作过程中90%的问题,就可以将计算机驾驶起来了。而其它90%命令中的一小部分,完全可以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逐步地慢慢地熟悉,至于另一部分,可能就永远也用不上啦!

    其实笔者当年初学计算机时,也经常是望着那厚厚的一大本100多条DOS命令发怵!也是硬着头皮一条一条地硬啃,当然是先啃排位在最前面的,边啃边用,很快也就把电脑给玩转了。但就是没有想到去总结总结这当中的什么原理与什么规律。再后来,在当年的《电脑报》上面看到了谭浩强教授的这篇文章,觉得真是妙不可言啊!自己不也就是这么起步的嘛!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么奇妙的“原理”呢?高人,毕竟就是高人嘛!不管什么事情,经过了高人的脑袋一转一点拨,再品味起来,那其中的味道可真的就是不一样!

    再后来,大概是1995年,笔者所供职的石化总厂培训部为了加强培训力量,将笔者调入培训科工作,一报到就发现,偌大一个重点部门居然没有电脑!部门经理说,原来是有一台电脑,因为都不会用,打入冷宫日久矣!

    原来培训部一向很重视对本部门教职员工进行计算机培训,每年至少要大张旗鼓地进行一次全员的计算机培训。培训班的教师就由本部计算机教研室的教师们担任。例行的课程,照例是千篇一律的BASIC语言[1],学员们学一通语言,然后学习编写程序,上机运行通过,就算是大功告成,毕业!

    但是,面对着培训工作中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如一期期的新学员报名登记造册,发给学员证,培训成绩登记,发给毕业证,再把学员成绩造册上报各分厂、总厂、总公司等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中,还是依然如故地由人工抄写。整个培训部门,一年到头的都陷入到抄抄写写的最最低级的重复性劳动当中。如何用计算机解决办公自动化的实际问题?从上到下,乃至传统的计算机科班教师,都不会做,甚至于都没有想起过这种情况有什么不正常?

    总厂权威培训部门教职工的计算机培训,由本部门的计算机教师执教,在进行了若干年之后,居然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将计算机用于日常的管理与办公自动化!

    笔者在报到的第一天,就将电脑从仓库搬回了办公室,开始着手解决办公自动化与计算机在管理方面的应用。大概进行了两三天,发现当年微软的视窗软件并不好用。最后锁定在了使用当时一款著名的国产软件CCED,与数据库软件FOXBAS联合运行,就可以解决当时所有的管理与各种证书报表的打印工作,往昔动员全体人员抄写若干天的工作,用笔者设计的应用软件组合,可以迅速规范漂亮地打印完毕。

    但是笔者从来也没有接受过历届的计算机培训,也不会编程,而被培训过的人员,学习了计算机编程,却没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发生在何处呢?

    原来,历次的员工计算机培训都是遵照科班模式的学习计算机语言,编程等等步骤,名之曰培训,实际上还是“学习”。这个是计算机的科班的“正路子”。

    笔者的野路子,仅仅是学会了十条左右的DOS命令,把当时现成的应用程序玩转起来,就搞定了一切。

    两者的区别,一个是“学习”,会死背,能通过考试,就是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个是“玩”,要会玩,具有玩的能力,但是未必就能通过考试。

    至于再过了几年之后,已经充分地体现出,计算机世界,就是一统玩家天下!就和玩游戏差不多。

    ○用“他山之石”,来攻一回“伤寒之玉”——《伤寒论》潜台词揭秘——伤寒棋谱(百宝箱)——培训模式显威力——临床与条文并进模式——过程永远比目的更重要

    再后来,笔者也开始“玩”中医了,尤其是开始“玩”这个《伤寒论》,居然发现这里面也有完全类似的战略性“原理”。于是就充当上一回“搬运工”,将谭教授所传授的计算机方面的“原理”也好,“锦囊妙计”也好,搬到了中医学习《伤寒论》上面来。用“他山之石”,来攻一回“伤寒之玉”!其结果的确是灵验无比!

    其实,医圣留下《伤寒论》的良苦用心,他并不是要求后人在起步的时候,一开始就完全理解并掌握《伤寒论》中的所有条文,不管是你理解也好,暂时不理解也好,“暂时不理解的,可以在执行过程中加深理解!”只要能够按照其中的条文,照本宣科、对号入座,将患者的“证”与之对号入座,那就一定能够将伤寒方面的问题逐步搞定。这个是绝对性的。这就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告诉后人的“潜台词”!

    “伤寒玩家手册”:也可以把《伤寒论》说成是“伤寒类疾病用户端速查速战速上手手册”,这个说法虽然是繁琐了一点,但是能比较形象地刻画出《伤寒论》这本书的性质,说得再通俗点还带上点调侃,就是“伤寒玩家手册”,也可以将它看做是“伤寒棋谱”,它其实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伤寒病临床备急实用手册”啊!

    破除对科班的迷信:当前学院派的教学模式,是将《伤寒论》作为一门子知识,将其所有的条文从头一竿子戳到底,一股脑儿统统灌输给了学生,且不管学生们是否能接受与消化。其实这种模式的本身,就完全违背了医圣张仲景的初衷。对《伤寒论》的接受与消化,必须是在一个与临床诊治密不可分的同步过程中推进。就是说,《伤寒论》的切入面,其本质就应当是一个前文所提到的完整的能力培训全过程。全社会对“培训”的忽略,是导致科班中医毕业生不会用《伤寒论》的悲剧性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失守街亭斩马谡——中医不够,西医来凑:对切入面性质把握的失误,弄混淆了“学习与培训”的差异,势必导致了可悲的结局。就算是一个最最有天赋的学生,能够将医圣113道伤寒方横啃倒背,纸上谈兵的结果,到最终还是无法面对临床病例的挑战,屡战而屡败,这不就是批量生产出当前中医界里面一批批苍白无力的“失守街亭斩马谡”的根本原因?于是,中医不够,西医来凑,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当前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最后的必然大趋势!

    ○“攻玉”全程秘籍——秀才学医,笼中捉鸡[2]——笼中捉鸡大展宏图

    这个过程如果说得稍微专业一点,就是相当于现在的“计算机专家系统”运算过程,其运算过程要求掌握的语言水平,拿古代的要求是“秀才”,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文化程度,能读懂《伤寒论》的条文即可。在高中语文中已经学过了不少的古文,绝大数的人,还会看过了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有这样的古文根柢就完全够用了。下面,我们就可以尝试着如何来完成“笼中捉鸡”的大业。

    ①临床医生将自己所面对的对象(即患者)“比较正确与相对完整”的条件(即症状)输入;

    【重要提示】在找不到合格的原生态中医师时(绝对不能轻易地将自己交给了科班的,或者是中西医结合的中医),患者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充当上一回野路子“中医师”的角色,笔者当年学伤寒,也是从“一身而二任”起步的。学中医,就先从利益自己起步!与其把自己交给“贴着中医标签的西医”,还不如把自己直接交给医圣张仲景,让自己直接与医圣对话!这既体现出患者的自信,也体现出对医圣的信心。

    ②经过《伤寒论》“专家系统”的“运算”(就是检索与比较),对号入座,如果你输入的条件比较完整而且无误(这个就看医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患者本身就掌握着最最完整的信息,一旦患者外感之后,整天被一系列痛苦的症状纠缠着,能不完整而且准确吗?),与“专家系统”的条文逐条的比较过程无误(这个与医生对《伤寒论》的熟悉程度,临床经验是否丰富有关。作为笔者的经验来看,与其劳驾别人,还不如劳驾自己,不妨自己多多地翻阅几次《伤寒论》的条文,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呢,就是老朋友啦!唯一缺乏的,就是患者对《伤寒论》潜台词的理解与信心!)

    ③好了,这就一切搞定,结果就会立即输出,是太阳证当中的桂枝证,还是麻黄证,还是二者的并证,还是阳明证、少阳证、少阴证,等等……

    但是这个还是太繁琐,不便于刚刚起步的初学。那就再进一步简化……

    ④一般在考试临战前,老师总怕学生们抓不住科目重点,总会给学生们来来回回地划个重点呀,范围呀,这《伤寒论》当然也蛮可以大大地划出重中之重的重点。

    纵观《伤寒论》,按现在公开流传最广的宋·成无己注本总共是十卷本,我们的办法是“雷公打豆腐,专挑软的先来”。

    第一卷“辩脉法平脉法”等等,固然是相当的重要,但是这一般不是初学就可以问津的(不排除将它粗粗地浏览几遍,更不排除对里面个别原则性问题,给予特殊地关注,总之不要绝对化)。开始起步阶段完全可以不用的内容,就把它当做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放在来日慢慢地啃也为时不晚,劝君暂时先放在脑后不顾。

    第七至第十卷,共四卷,是讨论各种伤寒的变证,那些内容啊,就算是一个科班老中医,恐怕也是一辈子很难用上一两回,基本可以永远地放下。(除非你想做一个伤寒方面的全国性权威,或者是《伤寒论》的博士论文撰写者。)这已经是掐头去尾,一共去掉了五卷,只剩下一半的内容了,多爽!

    卷五,阳明病,就是有高烧,伴随着吐泻的那种,要是伤寒出现了高烧吐泻,也不妨先看看,没遇到,尽管可以暂时束之于高阁。因为《伤寒论》就是一本“临床实用手册”,就是给大家临时抱佛脚用的,用到哪儿,就抱到哪儿。暂时用不到的,就暂时往后面靠靠。实用主义万岁!

    卷六,是完整地讲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经”的病,现在少阴病其实很多,可以单独拎出来重点消化消化(见下文的寒咳汤条目)。其它内容嘛,暂时也可以“束之高阁”。

    ○选择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起点——重中之重的两道方剂——与请下神坛的张仲景并肩论道——破除对中医的迷信

    这么一划重点,仅仅就剩下了卷三、卷四专门讲太阳病的两章,就算是这两章,可千万别什么都看,只要一多看,包管你发晕。为了避免发晕,就要选择一个好的容易成功的开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起点。这起点非常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一个好的起点,就是成功的一半。”在《伤寒论》之中,当然也就是排在了《伤寒论》最最前面的,也就是最最常见、最最常用的桂枝汤(卷二的第一个方),麻黄汤(卷三的第三个方子)开始起跳。

    卷二·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共五味。方子后面紧接着交代了适应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你就冲着这八个字下手操作,这“头痛发热汗出”,相信大家不难理解,而这“恶风”,就是说“怕见风”。凡是见到了这八个字,一查“临床手册”,没错儿,就用桂枝汤。就连什么切脉啊,都可以放下不管。(按:俗话说:“心中没鬼,不怕鬼敲门。”怕见风,就是说自己已经进了风了。同样,凡畏寒者,从外应的角度看,肯定是进寒了。)

    出奇、出奇,原来医圣张仲景并没有交代后人,学中医必须是从切脉开始的,以切脉作为起点的!接着就能恍然大悟,原来中医的起点是一个人人都可以试着跳一跳,都能够到的起点!哎呀!这么便宜的事情,怎么早不知道啊?!也难怪清代经方大家陈修园说《医学实在易》啊!又有人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接着再看伤寒第二最重要的方子,麻黄汤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共四味药。方子上方文字交代太阳病的适应证是:“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同样也不需要切脉。

    下面再来比较太阳证当中的“桂枝证”与“麻黄证”的异同。

    “头痛发热”、“恶风”两者一样,是太阳证的共性部分。关键性的差异是,桂枝证有“汗出”(即伤寒虚证),而“麻黄证”是“无汗而喘”(汗未出,即是伤寒的实证)。

    心动不如行动:辨证清晰无误,那就“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去抓药吧,准没错。要是错了,那就拿医圣张仲景是问!

    抓回药,吃上一剂,头也不痛了,感冒好了,人也一下子轻松了。这下子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威力!建立起了对《伤寒论》的信心!这时,当你积累几次的经验之后,你就可以满有把握地对亲朋好友开方下药了。包管也是一试就灵。其实,这个时候,你的中医水平就肯定已经超过了坐在医院里面穿着白大褂的科班中医师。据笔者所知,科班中医师里面,不知道是否能有1%的人,掌握了桂枝汤、麻黄汤的辨证使用。

    头痛感冒,阿司匹林一包:宗萨仁波切在《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一书中说:“一种病,就唯一地给患者一种药,是对着下根的患者。同样是一种病,给患者几种药,让患者具有选择权,这是面对着上根的患者。”记得小时候有一个顺口溜说:“头痛感冒,阿司匹林一包。”这个就是西医的治感冒典型的方法。没有辨证,更无有任何选择,一刀切!这个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迷信。

    辨证施治——中医的活的灵魂:而《伤寒论》的最最起码的起点,就是“一种感冒,两种选择。”把辨证与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然随着我们辨证能力的逐步加强,慢慢地就学会了《伤寒论》当中的若干种感冒的辨证,那你绝对地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一流中医!不会辨证施治,就算是开出最正统的中药方,都不能算是中医。

    伤寒头痛细商量:再回头看看为何二者都会有头痛,原来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过了头顶部。故两者都会出现头痛症状。反之,如果外感伤寒数日后,头已经不痛了,那就肯定已经不是太阳证,意味着外邪已经离开了太阳经,传变到了其它经络,要从其它方面及角度来考虑了。(如阳明证是高烧吐泻症状,头绝对不会痛。又如“少阴证”条下曰:“脉细微,但欲寐,小便清长。”也没有头痛,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就是《伤寒论》里面的一个潜台词,弦外之音比放在纸面上的可能更为重要。)

    中医之难学,难在中医看问题,对病情的掌握与观察,一切都是在变动之中,绝对不存在一个静止的对象。也就是本文提到过的四法印当中的“无常观”。

    笔者当年,就是这么“提纲挈领,删繁就简”,绕着弯子抄捷径,连玩带着忽悠,用这两道方子,撬开了《伤寒论》的大门!

    单纯性单一的伤寒的“证”,很容易“对号入座”。甚至于不要求医生能够切脉(但对于并证,能够切脉当然更好,增加了一个条件,误诊的机会相对地就更少一些。)

    有时甚至于不要求患者信息的“完整性”,如在“小柴胡汤证(少阳证)”条下,医圣一连开列出了14种症状,宋·成无己注云:“但见一证便是。[3]”清·尤怡《伤寒贯珠集·小柴胡汤证九条》更注云:“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也。”意思就是说,这14条症状,不必全部到齐,只要见到其中的一条,就可试着用小柴胡汤。[4]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有更多的症状能够对上,那无疑更是增加了诊断的准确性。若在对他人进行问诊的时候,“但见一证”不妨可以看作是问诊的起点,然后根据这个方向,反复问诊,深入追踪,将患者所有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悉加搜罗,以期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保证诊断准确无误。这也反映了医师的责任心所在。“大医精诚”嘛。笔者在下面跟着的藏族少阳证病例中,就是先通过患者口述主要症状,发现他很可能是“少阳证”,再接着就朝着“少阳证”的症状系列有意识地提问,最后加上切脉,脉证相符,将他所有有价值的症状全部捕获,一网打尽,通过“望闻问切”的完整过程,完全确定了他的确是“少阳证”无疑,就发给小柴胡颗粒三小包,立即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效果。

    再从本文开头部分提到的“思维技法”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先发散,后收敛”,发散与收敛思维综合运用的例子。在中医里面,这是一种广泛又反复运用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思维主旋律”!

    ○伤寒的“10%与90%原理”——化神圣为平凡

    就是说,用10%的伤寒经方,完全可以解决90%以上的伤寒病例。再明确一点说,《伤寒论》113方,如果能掌握了其中的十个左右关键性的经方,就完全可以解决临床中90%以上的常见伤寒病例!

    如太阳病条下的麻黄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头痛发热,是太阳病的通证;无汗而喘,是麻黄证的特征,麻黄证是伤寒证之中的实证,故不见汗。见汗之后,就是太阳证之虚证,就是桂枝证。患者可以先面向解决典型证,然后渐渐推广到非典型证。

    但是有时也会遇到需要灵活应对的情况。

    笔者曾遇一例藏族患者,在秋末上山修法期间外感风寒,经过了一个冬天的闭关(大概是经过了一百二十多天之后),到了出关后,仍然是头痛不止。不出汗,但也不发热,仅头痛而已。考虑其有伤寒史,予麻黄汤一剂,即“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各六克,不到一元钱。嘱煎服两次,不须再煎第三次。回访,他说觉得这个药特灵验,故而先后煎服6-7次,到最后居然连同药渣渣全部都嚼了吃下去了。这个就是伤寒太阳证的不典型证,起用麻黄汤治愈的例子。

    急用先学,活学活用:这种非典型伤寒,也可以作为临床攻关秘籍中“第二跳”的发展目标。至于其他的各种“第二跳”的目标,可以是“小柴胡证(少阳证)”,也可以是“阳明证”等等……总之,一切从实用出发,“带着问题学,学了就要用,急用先学,活学活用”(得自于当年学习《老三篇》的“座右铭”),始终是一个深入掌握《伤寒论》的不二法门。

    在学伤寒“第一跳”的目的得逞之后,我们可能就获得了 “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自信,此时,不妨将《伤寒论》卷三四太阳证,以及卷五阳明证的条文,在平时空暇之时反复阅读玩味,“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事到临头,“临时抱佛脚”,平时烂在了肚子里面的条文,或许就会使我们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从而起现妙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伤寒并证:比较麻烦的是各种伤寒“并证”,如太阳阳明并证,太阳少阴并证等等。这种“并证”的确诊,就需要过硬的辨证本领,会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有可能熟练地搞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即膀胱与肾两者相表里),太阳证极其容易传变为少阴证,遂形成太阳少阴合证,造成了伤寒证久治而难愈的局面。

    都是西医惹的祸: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抗菌素的大量使用,使得本来属于太阳证的病例,通过使用抗菌素消炎后,似乎已经治愈,但是患者所感受的风寒却愈加得以潜伏下来,向着深层潜伏,伤寒的表证不复存在,但是转变成更为麻烦而且深刻的伤寒里证,这个里证,是进一步引发诸多难治难愈的疾病一个重要因素,如各种包块,肿瘤,以至于癌症等等。此是后话,暂时按下不表。

    ○《伤寒论》进阶——脉象篇——拎着三个手指走天下——“平时多烧香”与“临时抱佛脚”——脉法演练从自身起步

    随着对《伤寒论》系列疾病的深入了解与掌握,相信读者对中医的脉法一定会产生无比的兴趣。“拎着三个手指走天下”,那可是中医最最具有折服力,同时也最最能体现出中医人性化的招数,确实是令人无比地神往!

    好在医圣先知先觉,老早就体谅到了两千年后,他的崇拜者的心愿。笔者特提供几条蛛丝马迹,以备同好按图索骥,作攻关之用。同时也作为“跳一跳,够得到”的最低限度概念。

    ①三部九候:脉分三部九候,寸、关、尺,谓之三部,意即三个部位。每一部又分做浮、中、沉三种状态。三三得九,故对于每一只手来说,共有九种脉象状态需要鉴别。而两只手就共有十八种状态需要鉴别。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信息量。(按:实际上还远远不止这十八种,因为在每一种脉象上面还可以重叠有其他的脉象,如浮脉,除了可以与“紧脉”相叠加,同时还可以与“弦脉”叠加。而成为“浮紧弦”脉)故而形成了“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的极其复杂的脉象格局。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易学所能表达的复杂程度。是故易学大师可以满天飞,而脉法大师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对比于八卦里面的重卦,每一个重卦一共有六爻,每一个卦爻只能分作阴爻与阳爻两种状态。故整个重卦具有十二种可供辨别的信息量。

    ②阳脉与阴脉:《伤寒论·卷一》中的“辩脉法”与“平脉法”给后人留下了“脉法真诀”。在“辩脉法第一”中,医圣提出了脉有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这段文字被冠于全卷乃至全书之首,那肯定是无比的重要。很需要把这阴阳共十种脉渐渐地弄清楚。这是脉法的总纲,所传递的是阴阳两个极端的脉象状态。

    阴阳和平之脉:“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是对上一条作进一步清晰化,交代了位于阴阳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状态的脉象。对这一个大类的脉象,当平时当在自身多多反复体验。此属于“平时多烧香”的日常功课。

    ③“紧”脉的脉象,及其三部九候对应法:对于伤寒系列疾病,特别要充分注意“紧”脉的识别,因凡是受寒,肯定会出现“紧”脉,反之“紧”脉的出现与受寒直接关联。

    大家都知道“热胀冷缩”这个道理,这个是自然界的通则。西方科学的物理学,曾给出过物质的热线胀系数。例如说一米长的钢材,温度在升高1℃之后的伸长部分,与原来长度(即一米)的比例,就叫做该种材料的热线胀系数。假如说钢材的热胀系数为3‰,就意味着当温度每升高1℃,钢材的长度(即沿着纵向)会增加3毫米。反之,当温度在降低之后,钢材必然会有相应的收缩度。虽然各种物质的热胀系数各有差异(定量分析),但是“热胀冷缩”的定性却永远不会改变。物理学之中,线胀系数指的是钢材随着温度的变化,其纵向尺寸的伸缩变化。

    由此而推知,当人体受寒之后,其脉象也会出现相应地改变,即随着受寒,脉管将会出现了相应的收缩。但是这个收缩与物理学中间的收缩有所不同,不是指的在脉管的纵向,而是指的在脉管的环向会产生了一个收缩,即在脉管的圆周方向出现了收缩。这是一种把脉管从外面“箍紧”了的感觉。脉书上对“紧脉”的描述是“如转索”,就是像绳子被拧紧了的感觉。这就是“紧脉”所对应的那个“象”。

    “浮紧”,就意味着寒在表。“沉紧”,意味着寒在里。

    当“紧脉”出现在右关,就意味着寒气进入到了脾胃。进而,如果是“浮紧数”,就意味着寒气在胃部(腑)。如果是“沉紧迟”,就意味着寒气进入了脾脏,因为“迟”对应着“脏”。(详“辩脉法第一”)。

    从“紧脉”与“三关九候”的对应关系,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察知寒气所侵犯的部位。

    ④紧脉与弦脉的鉴别:[5]这两种脉象往往令初学很感困惑,紧脉的脉象成因已如上述,下面进一步交代弦脉的脉象。前文已经交代过,是肝郁导致了非正常的弦脉的发生,而肝郁是一种内在的紧张状态,肝又与筋膜一类组织相关联(肝主筋膜),故而会在脉道上面引发相应的紧张,但是这种紧张状态是沿着脉道的纵向发生。

    故只要将紧张状态从纵、横两个方向上面加以体察区分,即可很容易地区分出“紧脉”与“弦脉”的不同。至于更为细致的各种弦脉状态,读者可以参阅本页下的脚注,似可作为脉法之长期进阶的目标。

    到了玩家伤寒掌握了一定的脉法技能之后,又反复地玩味了《伤寒论》卷三、卷四,及卷六“少阴病脉证”的相关内容后,对于伤寒系列病证,不但是“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而且肯定能“横扫千军如卷席”!这是医圣仲景夫子告诉我们的,也是医圣为千秋万代的子孙们打下的一片江山。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玩家伤寒倒觉得是:“创业非易事,守业谈何易;倘若伤寒失,社稷怎安身?”

    当然,也绝不应当过分地夸大《伤寒论》的应用范围,从《伤寒论》书名看,医圣已经将其定位于伤寒系列疾病,及伤寒所引发的疾病。若是说可以用《伤寒论》通治天下一切病,那也似有不妥。《伤寒论》是医圣向后代们展示的“六经系统”,而更为波澜壮阔的“阴阳五行系统”还有待于后人们去“淘宝”!

    ⑤叫板西医,叫板科学:很希望西医能用最最现代的科学仪器,像X光、B超、CT,或者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给出寒气侵犯机体之后的部位、脏器等等的详细资料。笔者将拭目以待!当然,如果西医若能提交出弦脉方面的系统作业,则相信更能令人赏心悦目、心悦诚服。

    设若不能,那笔者只能是不无遗憾地说,你西医那些坑蒙拐骗的玩意儿,还是到一边呆着去吧,骗得过初一,骗不过十五。彼等西医,还没能到达最低限度的中医的“小小儿科”的水平!何谈其他乎?

    ○以《伤寒论》作为切入中医“敲门砖”的理由最完整与最单一、最常见与最容易、最固定与最集中、最具中医特色的《伤寒论》。

    ①最完整与最单一:崇拜《伤寒论》的热情之所以将近两千年来久盛不衰,就是因为医圣张仲景建立起了一个绝对完整的伤寒病六经辨证体系。伤寒病的“证”相对比较单一,容易被规范与确诊。如太阳证,阳明证,小柴胡证,少阴证等等。这些已经被医圣张仲景规范性地列出,基本上都有章可循。而各种合证,在《伤寒论》之中,如太阳阳明合证等,也已经尽可能详尽地加以规范性描述。

    ②最常见与最容易:几乎每一个人一年都要感冒上几次,感冒频繁的人,就像是“每周一歌”那样地“每周一感冒”。更别说还有那种典型的“感冒坯子”,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感冒”。治感冒,说难也难,说容易也确实容易。笔者首次出手治疗的一个典型“天天感冒”类型患者,服药前,天天戴着帽子,围厚厚的围巾,走出三步“气喘如牛”,“汗下如雨”。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将近二十年。但是笔者按照《伤寒论》的一整套“攻略棋谱”运转下来,大约只服用了十多副汤药,到了闭关前的十一月份,就可以光着脑袋,只穿着单件毛衣在外面跑来跑去。一位“每周一歌”类型,按照《伤寒论》“速战手册”速战速决后,完全可以达到半年之中远离一切感冒的长期战略目标。

    ③最固定与最集中:伤寒证,每证所包括的症状相对比较固定、集中,被《伤寒论》规范性地描述之后,比较容易辨别出不同的证,或者进而再辨别出同一证之中的不同分型。如上述太阳证之中可以再细分成麻黄证与桂枝证两种。

    ④最多变与最灵活:伤寒证之变证,变化多端。如感受了太阳证如《伤寒论·卷三》的第一个方子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而太阳证典型证“麻黄证”反倒屈尊排在了第五个方子。观葛根汤全方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芍药、炙甘草各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共七味药。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重用葛根、麻黄,加重其发汗力度。其葛根为颈项之专药,特针对风寒实证,恶寒无汗,项背强痛所设。此时未见有头痛症状。从卷三的“排行榜”分析,仲景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故多为伤寒所中,葛根汤证,是针对脑后中风寒的情况。“神仙也怕脑后风”嘛。

    其中的:“项背强几几”,证名。颈项、背部牵强不舒,俯仰不能自如。由病邪在表,津液不达,太阳经脉拘急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有表虚表实之分。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宜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伤寒明理论》卷上)。参见项背强、项脊强等条。笔者怀疑,现在所谓的颈椎病特别多,很有可能就是伤寒的葛根汤证当时没能解决,所遗留的后遗症。驱除该部位的风寒,加以适当地活血化瘀,可以很快地根治。(参考本文示例中的“圆空师”一例。)之后向下传变,传经多变莫测,是伤寒的长期进阶目标。

    ⑤最具中医特色:《伤寒论》虽然远不足以概括所有的疾病,但是《伤寒论》所提供的诊治方法、过程、手段,各种传变、并证的进退处理等等,集中地体现出正宗的中医特色,可以借鉴于诊治其它各类杂病。故曰:不治“伤寒”,不可谓中医。《伤寒论》是进阶中医的第一个台阶。

    ⑥导致各种各样复杂杂病之起因——抗菌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伤寒病的种种传变,到最后深入潜伏,往往是导致各种各样复杂杂病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例如,现在抗菌素与西药退烧药的大量广泛地使用,造成了人体本来具有的,依靠调动正气而发热来驱除外寒的机制被抑制,抗菌素虽然是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造成了患者痊愈的假象,其实引发外感的风寒并未被驱除,反而进一步向着机体的深层潜伏下来,并累次叠加。而寒气的作用是收敛性凝聚性的,会造成局部的气血循环障碍,多年寒气反复在体内叠加积淀之后,最终必将导致瘤块的形成。当医师熟知这一过程之后,在诊治过程当中,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即可明显地提高诊治效果。

    ⑦所谓“心脏病”,中医给说法:例如《伤寒论·卷四》的最后的一个方子“炙甘草汤”所对治的证:“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经文所描述的症状只有区区六个字:“脉结代,心动悸。”

    宋·成无己注云:“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气血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气血而复脉。”

    这个“结代之脉”,所对应的是西医所谓的“心律不齐”,“早搏”等等症状群。按西医的标准解释,心肌的脉动起因于心脏窦房发出的电脉冲,心脏窦房担任着发出电脉冲的重任,但是电脉冲在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所谓的“阻滞”,不能传导到心肌,故而心肌的脉动出现了跳跳停停的反常状态。

    (按:就不知道西医是否能给出更为精确的说法,窦房电脉冲在传导过程中,为何居然会发生“阻滞”,究竟是在何处“撘错了筋”?如果说不出来,就只能说是西医们的大脑进水,撘错了筋!相信“传导阻滞论”应当属于“舶来品”,是出自于彼岸的高级医学研究部门。国内西医们不过是人云亦云而已。)

    而中医一如既往地从“气血”二字给说法,全是气血不足惹的祸,补上了气血,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是故炙甘草汤又名曰“复脉汤”,盖因其能使中断的脉动,断而复来。这是《伤寒论》治疗虚多邪少的第一个要方,笔者用之,屡建奇功。(参见本文“曲扎活佛的病例。)因而这也是《伤寒论》从伤寒通向杂病的一个主要通道。

    ⑧患者就是最好的老师——“临时抱佛脚”抱之有道:玩家们所面对的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的老师,咱们可得谦虚谨慎地向他们请教。试想,如果没有他们,咱们又如何能将《伤寒论》里面的死条文,变成了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仲景精神的显身?在初步对《伤寒论》的条文有所了解之后,再加上对《伤寒论》卷三卷四的反复反复切磋,我们就能够把对条文的理解,向着老师当面请教,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疑问?把一个个“疑似”病例,通过老师的核实而敲定,转化为“非疑似”病例。如果核实无误,那的确能做到“弹无虚发”。

    玩家充当着“死条文”与“活患者”之间的桥梁。玩家对条文的理解正确与否,能够有决定权的,唯一只能由患者说了算。如果在患者面前无法交代,那就算玩家能将条文倒背如流,终属无用。

    面对着患者,最初最大的困惑就是,似乎患者的症状,与所有的条文都很“疑似”,好像许多的方子都能对得上去,当这个困惑渐渐地被一个个的老师们所化解之后,就会出现一次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这样,玩家就会沿着仲景翁所指引的阶梯,步步向上攀升!

    玩家的一大优势是,从条文到达患者之间的距离很短,经历两个患者之间的时间间隔也短,当一个个的患者在我们面前出现并走过时,就逼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条文,不得不去“临时抱佛脚”,日积月累地“抱佛脚”,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死条文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仲景精神。玩家所遵循的是“短平快”的“培训模式”。玩家所收获的,是“渔”,而不是“鱼”。

    而科班大学的学习过程,课堂与临床之间的间距被拉开很长很长,就算是每个学期能有一次临床实习的机会,当学完了条文,过半年之后再去实习,可能条文早就还给了老师。科班采用的是长线“学习”模式。更何况,当一大群学生围着一个老师、一个病人,这些学生永远是“僧多粥少”的营养不良者。

    而《伤寒论》恰恰不是一门可供学习的学问,而是一整套的“棋谱”套路,试想,离开了棋盘,棋谱又有何用?半年前背了“棋谱”,半年之后再去“下棋”,恐怕只能是“棋与棋谱两相失”!

    故而最后的结论是,经常能吃到老师“小灶”的玩家们,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

    我们所高呼的口号是:“玩家天下《伤寒论》!”

    玩家天下《伤寒论》,当仁不让于科班生!当仁不让于中西医结合的“半吊子”中医!

    当然,最最当仁不让的,就是那些自己捅下娄子,却最后要让中医买单的西医!

    [示例]:小柴胡证治验

    某藏族出家僧,50余岁,主诉患头痛5-6年,头痛部位在两侧,亦有寒热往来。

    脉诊:两手弦紧。

    问诊:感冒头痛之前,是否有生气之事儿发生?答:与人打架斗殴,被管家捉起来打了数十大板,甚觉冤枉。不久后感冒,落下头痛顽疾,多经诊治服药无效。问:两胁下痛吗。答:也痛。

    遂与小柴胡颗粒三包,嘱:下午及晚间睡觉前各服一包,次晨服一包。

    后回访,答道:那天下午及睡前服药后,睡到半夜剧烈头痛,抱着头打滚,叫爹叫妈的痛。但到次晨头痛忽解,寒热也没了,后来再也没有发作。

    按:以笔者的经验,小柴胡证往往与肝郁相关,生气之后往往胆经为风寒所乘,盖因肝胆相表里故。前后遇到若干病例,均以两三包“颗粒”治愈,却有“手起病愈”之效,但必须以精确地辨证在先。

    这个是小柴胡证与杂病肝郁证的合证!

    又:现在小柴胡颗粒为家家必备之非处方常用药,真可谓铺天盖地。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后流感高发期间,许多患者都喜欢拿着“颗粒”胡乱“品尝一番”,但每见患者抱怨说:“吃过啦,一点也不灵!”盖因《《伤寒论》所提供的是“一颗子弹必然消灭一个敌人的狙击手”类型的方剂,有何种敌人,就要寻何种子弹。敌人看错了,就算是用机关枪朝天乱扫一通,也未必就能命中敌人啊!这也算是目前中医“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吧!?

    还有,笔者研究肝郁证多年,发现为何多用小柴胡汤奏效之奥妙。肝郁者,胆经亦虚,因肝胆相表里故也。有肝郁在先,后小柴胡证续之。患者往往病发之前有一段肝郁史。这是笔者多年的经验谈。小柴胡证解后,不见得肝郁解,尚需在解肝郁上下功夫,方保无虞!小柴胡汤运用对证,一两剂搞定无疑。甚至,用目前的冲剂,两三包也能搞定。

    [示例]:过猴山——笑话一则

    还记得儿子小的时候为他买了不少小画书,其中有一本《过猴山》,因为经常要为儿子讲故事,故现在也还记得。

    故事说的是一个卖眼镜的老头,挑着眼镜担子过猴山,到了半途累了,就在一棵大树底下放下担子休息,不久就呼呼入睡。

    岂料这棵树上住着一大群猴子,这猴子们看到这一大担子眼镜,好奇心大发,于是纷纷下树来拿眼镜,等到老头睡醒一看,发觉一担子的眼镜居然不翼而飞,再向树上看去,只见那大大小小的猴子们,一个人手中一个眼镜,正在来回比划着那,有挂在鼻孔上的,有穿在耳朵孔中的,有咬在嘴巴里面的,还有将眼镜用来挠痒痒的……

    这老头气不打一处来,竟然敢乘人不备,搜劫一空,那是正人君子干的事儿吗?于是老头与猴子们理论理论。岂料,这一群猴子们不理这茬,照样在树上我行我素。

    这老头终于发现,对牛弹琴是不成的,对猴弹琴同样是个错误。最终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妙招。老头把他自己鼻子上的眼镜取下,往地下那么一丢。于是猴子们也纷纷学样,把手中的眼镜向下一丢。

    那猴子们,就是不对证吃药的众生(以身试药),或者是不知对证开方的医生(拿病人试方、试药)。

    那老头子,就是能对证用药的中药师!

    猴子们固然是天性淳朴、可爱无比,但是现实中的人们往往比猴子们还要淳朴可爱!

    [示例]:长咳不止是何因,疑似肺癌遇中医

    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按《伤寒论》对证,肯定是一副见效,若一副搞不定,肯定是诊断上欠准确。这种情况,往往是属于两经三经并证的情况,就需要在经文上再下点功夫,把“并证”的“经”找到,双管或三管齐下,也就能一副见效!这个是确定无疑的!要不然医圣还要留下他那113经方作何用?

    现在抗菌素滥用,伤寒之后,出现了发炎症状,就一概吊抗菌素,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也是悲剧!炎症消退,寒气尚在,一次次的反复积累,最后终于发展成结块,于是西医向患者抛出一记“杀手锏”,也是最后通牒——癌症!

    笔者“拎着三个手指走天下”,无意之间“歪打正着”,治愈一例所谓“肺癌”经过:2007年4月底,同学南京聚会,遇深圳某公司总经理胡同学(女,63岁,就是本文案例中“问题女孩”的妈妈。)长期感冒不愈,咳嗽,吐白色痰,排痰不爽,不出汗,但是人感到特别难受,脸色煞白,断为少阴、太阴两经并证,给她开了方子带回。但是该同学回去后并没服用,可能还是对笔者还欠缺信心吧?

    到了去年(2008年),咳嗽转重,西医检查手段检查的结果发现肺部纹理粗糙,有阴影,被诊断为肺癌。建议放疗、化疗并用,胡不接受。到了这生死存亡的节骨眼上,回想起还有笔者的那张“锦囊妙计”的药方在她手里。就拿出来一连服用六剂,咳嗽停止,遂停服。

    不久咳嗽复发,再次服用,一连服用十多副,咳嗽告愈。

    后经拍片复查,说是癌症不翼而飞了!?

    不见棺材不落泪,绝路逢生遇中医!

    后话:后来这事儿在深圳同学中传开,说是笔者能治好癌症,那本事可就大了去了,故在2009年4月底的北京校友聚会,时任深圳市政协主席的同学陈君夫妇俩,一定拉住我,让我为他两诊脉开方调理。

    其实,笔者心知肚明,天知道的事情,胡就一定是那个一听起来就足以使人窒息的病吗?很难说很难说!到时候就看患者的运气了,时也命也运也!

    启示一:癌症就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吗?

    启示二:医圣仲景方具有不可思议的现实意义,具有深度开发的巨大价值!盖因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深重,照套仲景翁某一个原方力量往往不够,此时则需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以仲景经方为基础,作深层次开发,方能奏效!

    患者能遇到一个略懂中医的正宗中医,往往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容易搞定,如果交给西医去搞,那就难说了……

    伤寒非小事,待到取命时,放疗加化疗,如同地狱苦,皆因我等众,藐视中医术,以及古医圣!

    [示例]寒咳汤——对治少阴、太阴两经并证王牌方——打遍天下无敌手那方子是:《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通脉四逆汤等方的合剂,是笔者数年前精心开发的伤寒通用方:

    寒咳汤:麻黄6  制附片6  细辛3  炙甘草6  桔梗6  杏仁6(去皮打碎)  五味子 干姜 白芥子(打碎) 各3-6  黄芪12  (单位:克。)

    水煎服。日一剂。儿童酌减,十岁左右的两天一副,五岁左右的四天一副。

    [方解]:此方为《伤寒论》对治少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桔梗汤”(专治咽痛方)、“通脉四逆汤”,以及治痰饮的“小青龙汤”合剂。当感冒发展到咳嗽、咽痛,邪已入少阴矣!盖区区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咽喉为“众阴之会”。

    [功效]:升阳散风,祛寒解表,止咳化痰。

    [加减]:口咽干燥,口中津液缺乏者,加麦冬9-12克。夏季多汗,麻黄减到2-3克,服药毋使大汗淋漓为要,若大汗淋漓,则必不愈。余毋加。

    [适应症]

    ⑴初感受风寒,邪在肤表,还未发展成感冒时当即少量服用丸剂(九克丸服1/4丸),即可迅速祛除风寒,避免发展为感冒,殊效。

    ⑵风寒侵入较深,发展成咳嗽,吐白痰,头不痛时。即少阴、太阴合证。

    ⑶用于受寒感冒后迁延不愈,转为急、慢性气管炎、肺寒吐白痰者、老慢支等。

    ⑷加白芷、辛荑可治急、慢性鼻炎。

    ⑸不适用于头痛、身痛、发烧、脉浮紧类型之热症。此时应按《伤寒论》太阳脉症之桂枝、麻黄汤症辨证论治。

    ⑹本方对感风寒所致的流感,经临床考验,证明具有特殊之疗效。有一年春季在雪域高原流感大流行,吊水、各种国产进口感冒药使用无效后,凡使用该方者,一剂好转,三剂痊愈。

    ⑺对多年反复感冒咳嗽引发的所谓“肺癌”,或可尝试使用。(笔者郑重声明在先:癌症乃世界性医学难题,在此仅提供某种解决思路,而非成熟之法,若有患者愿意尝试,应当持此方与当地中医师共同切磋,以中医望闻问切辨证之后再行试用,方保无虞。至于若有无效,甚至出现某种副作用者,笔者概不负责!)

    ⑻用于咽喉气管部位怕受风寒,一受寒就感冒咳嗽反复复发者。

    ⑼用于气管炎一类疾病的冬病夏治,凡是风寒积累所引发的,在夏季三伏天连服数剂。或者是初伏服用一剂,中伏服用两剂(每隔十天服一剂),末伏服用一剂。盖夏季毛孔疏松,寒邪易于驱除。

    ⑽对于幼童,往往要照顾其特点,才可能根治。幼童脾胃稚嫩,小学功课太重,思伤脾。嗜好冷饮,寒伤脾。大人批评太多、唠叨病,引发小儿肝郁,木乘土而伤脾胃。过食油煎等不易消化之垃圾食品,“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等等等等……故伤寒证愈后,必须重点治理脾胃,方保无虞!方取六君子、四逆散,制香附等合方,培土生金,扶金克木为要。

    ⑾或为丸散,做上三至五剂,一受风寒,立即取服1-2克,即收驱除风寒之效。这个已为大量临床使用所验证。

    [禁忌]:禁忌一切生冷、冷饮,及寒性食物(如海带、黄瓜、绿豆、西红柿、冬瓜等)。阴虚阳亢者慎用。(不是不可用,注意控制用量即可。)怎么样,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不妨试一把瞧瞧看吧!

    [示例]寒咳汤治验圆淳,男,40多岁,高原修行者。

    大概是2005年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吉祥贤于藏历11月15日,圆满了此世间的利生事业,示现了幻化游舞之色身摄回法界而圆寂。几天后的一天凌晨,约 3-4点钟,在雪域高原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举行荼毗仪式(海拔4000多米)。于是在那天的凌晨,数万名四众弟子前往与法王告别。然而那天凌晨天气出奇的冷,冒着凛冽的寒风,仪式之后,不少四众弟子患上了流感,发烧、咽痛、咳嗽等症状一时袭来,医院为满。吊水,各种进口、国产感冒药全部用尽,都未能奏效。

    圆淳是上千流感患者之一,当时也经过了以上各种治疗手段的“修理”而无效。后来他突然想起了笔者给他的寒咳汤处方,就抓了五剂试服。岂料一剂服下,明显好转,三剂服毕,流感彻愈。于是就将该药方贡献于寺院医院,以便众弟子同享,以抵御猖獗之春寒流感。

    寒咳汤的药方是此前我抄给他的,他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中。当时关照他说:“凡有需要此方者,只要为利益社会,而不以个人牟利为目的者,均可广为传抄,上供下施。”

    而药方的使用情况及效果,则是他事后告诉笔者的。

    [1] Basic 是一种高级语言,它的英文含义是“初学者通用符号指令代码”,是在1965年5月,由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库尔兹研制出来的。10多年后,(现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把它移植到PC上。三十多年来,BASIC语言一直是初学计算机语言者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高级语言。它能进行数值计算、画图、演奏音乐,功能十分强大,而学习起来又是非常容易。 BASIC语言的主要特点是:(1)构成简单。 BASIC语言的最基本语句只有17种,而且它们都是常见的英文单词或其变形,如READ、END等,很容易学习和掌握。(2)是一种“人机会话”式的语言。通过键盘操作,用BASIC语言编写完的程序,可以在计算机上边编写、边修改、边运行。而且还可以在运行中向人们提示信息的指出错误,要求人去改正,即实现了人和机器的对话。(3)BASIC语言应用广泛。许多中、小学以至于大学都开设BASIC语言。

    [2] 来自“新浪新闻”(http://news.sina.com.cn/c/cul/2006-11-27/100910607421s.shtml):古时有一句逗笑的话,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是说那些无缘跨上仕途的穷秀才们为了谋生转而学医,很快就能够入门,成为不错的医生。这是为何?因为中医和《易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具有相同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内中有许多共通的东西。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我也偶尔翻阅一些中医书籍。我个人理解,中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字:经验加哲学。

    [3] 《注解伤寒论》,宋·成无己注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4月第一版,p87。

    [4] 《伤寒贯珠集》,清·尤怡著,中国古籍出版社,p112。他把《伤寒论》做了一个系统梳理,令条理清晰。

    [5]《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上一篇:能大大地启迪你中医思维的书
下一篇:请问《汉方主要处方解说》一书中记载的药量为何都那么小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5-6 20: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玩家天下《伤寒论》

思路清晰,操作简单,哈哈,好文!读了很受启发!谢谢L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7 07: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我所思,想我所想,精彩的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7

积分

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17
QQ
发表于 2010-5-7 09: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新现象,有许多理工好的 玩电脑玩通的人 学中医就非常得心应手 都能对整体有清晰的认识 既能从细节出发现隐患但又不拘泥于局部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0-5-28 07: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不错,很有实践经验的说。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94

积分

1109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94
发表于 2018-2-27 09: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很受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5883

积分

323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883
发表于 2018-3-3 22: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玩家天下《伤寒论》转载




輕輕鬆鬆學習傷寒論,
輕輕鬆鬆運用妙經方。

深入淺出,風趣生動。
詳細周到,意義無窮。

8064E549-EBAA-4805-825D-A2F7C033D115.jpe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39 , Processed in 0.275080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