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34|回复: 1

江西名老中医集萃之十九:寒温统一专家

[复制链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0-5-3 16: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万友生教授(1917——2003)是江西省全国著名的中医学术专家,国家级著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帖专家。生前曾任省卫生厅中医科负责人、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中华中医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等职,倾毕生精力提出寒温统一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在全国中医学术界独树一帜。主要著作有《伤寒知要》、《寒温统一论》(获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优秀奖)、《热病学》、《中医临床百家——万友生》四书,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他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中医急症科研课题——应用寒温热病理论治疗急症(高热、厥脱)的临床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万友生,男,别号松涛。江西省新建县西山乡人,生于1917年农历9月21日。幼从饱学儒士习文十载,爱好书、画、诗、棋。长而奉父命继承祖业(曾祖父乃商而医者,祖父仅承其商业,常以未能继其医业为憾)学医,就读于江西国医专修院,从此踏入医门。当时的同学有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等。这些当年的莘莘学子后来都成为20世纪江西中医界的栋梁、一代名医。先生在学校攻读岐黄之学三年,深得名师熏陶。由于“七七事变”,学校被迫停办,师生星散,先生在逃亡中仍不辍学,并开始了他的医学实践,并崭露头角。抗战时期,先生身为难民,抱着济世救人的宏愿,应病家之邀往返奔波于峡江、吉安、樟树等地,四处行医,扶危救厄,备尝艰辛。先生而立之年,已医名远播。
       1951年参加人民政府卫生工作,先后任江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西中医专科学校和江西中医学院教导副主任,内科、伤寒温病、热病教研室主任,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并曾兼任中央卫生部全国卫生研究委员会中医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医药年鉴》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南区中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方13省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1—3届常务理事、中国卫生法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江西省中医学会第二届名誉会长。由于他的业绩和贡献,先后当选为江西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和第四、五、六届政协常委;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代表,中国科协“三大”代表,江西省科协1—3届常委;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老盟员,曾先后担任过民盟江西省委候补委员、委员、常委、顾问。198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著名中医专家。
    先生从医执教半个多世纪,可谓桃李满天下,足迹遍神州。他治学严谨、博釆众长,尤其崇尚《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上溯内经、难经,下逮诸家,力倡寒温内外统一的热病学说。《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第一集曾以《倡导寒温内外统一的万友生》为题,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他的学术经验。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还在《伤寒论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一书中选辑了他的著名论文《欲识厥阴病,寒温合看明》。此外,对脾胃理论、阴火理论先生亦有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阐发,并在临床上有独具匠心的运用。其主要著作有《伤寒知要》、《寒温统一论》、《热病学》、《中医临床百家-----万友生》等书,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他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中医急症科研课题———应用寒温热病理论治疗急症(高热、厥脱)的临床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先生从医近60年,精研岐黄、仲景,医术精湛,不断继承和创新,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力倡寒温统一。先生寒温统一热病理论学术思想的形成,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对伤寒学说的研究及其《伤寒知要》的完成;对温病学说的研究及其《寒温统一论》的完成;对寒温内外统一的热病学说的研究及其《热病学》的完成。前后历经60余年,经历了一个深入浅出、由博返约的漫长过程。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教学实践中发现,伤寒学与温病学显系一脉同流,早在1957年就发表了《寒温纵横论》,孕育了寒温统一的热病学术思想胚芽。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先生从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内在联系的探讨中,发现二者在各自发病的外因(外五淫毒、外五疫毒)、内因(内五淫邪、内五体质)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均有密切的内在联系。1976年,先生应邀赴京为首届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讲学,讲题就是“讨论八纲、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随之发表了《关于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统一问题》和《八纲统一寒温证治,建立热病学科体系》两文,引起了国内中医界高度关注。80年代,先生先后发表了《关于伤寒与温病合编为热病学的商榷》、《寒温病因病机论》、《寒温统一的理论与临床》、《漫话寒温统一》等一系列文章,得到了国内同道的认可。1982年《伤寒知要》正式出版,反映了先生对伤寒学说的研究历程和风格特点。1988年《寒温统一论》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标志着先生这一学术思想的成熟。
  有鉴于热病不仅有伤寒、有温病等外感热病,还有阴火(包括气虚阴火、阳虚阴火、气郁之火等)和血虚、阴虚、血瘀、虫积、食积、痰积等等诸多因素导致发热的内伤热病。为此,先生明确提出了热病内外统一的学术主张。如何印证这一学术思想对现代热病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面对这个问题,先生老当益壮,带领一班人,提出并设计了“应用寒温统一热病理论治疗急症(高热、厥脱)的临床研究”的科研课题,该题被列入国家科委“七五”攻关重点科研项目。通过全省10多家各级中医院和人民医院有关科室以及中、西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在5年的时间里,对照治疗观察各种发热性疾病500例,流行性出血热413例。结果表明,以八纲统三焦、卫气营血和脏腑的寒温内外统一的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对当前热病临床实践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能启迪临床思路,提高疗效。1984年,先生著成寒、温、内、外统一的《热病学》初稿,几经寒暑,数易其稿,1990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
  2、对厥阴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内容,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该篇与其他5篇一样,有提纲条文(326)条,有主证主方(寒热虚实错杂的乌梅丸证),还有许多与厥阴相关的呕、哕、下利等方证,有生死预后等等,十分完备。一种认为该篇与其他5经病篇很不相同,作为外感病最后阶段的厥阴病本证,并非乌梅丸所能主治。故自古以来就有把这些内容另列专篇者(如《金匮玉函经》)。今人姜春华教授也赞成把这些内容或划归前面各篇,或仍归入《金匮要略》中。总之,论中厥阴篇面目不清已为大多数古今医家质疑,陆渊雷并直呼之为“千古疑案”。先生同意陆渊雷和姜春华的看法,并从寒温统一的角度研究厥阴病,发现温病学家在继承《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对厥阴热化证的研究已臻完善,正可补《伤寒论》之缺陷。故提出“欲识厥阴病,寒温合看明”的学术主张,明确指出厥阴病主症为神昏,痉,厥;病机为外感热病最后阶段,阴盛阳竭(寒厥)或阳盛阴竭(热厥)或阴竭阳脱(由热厥向寒厥转化);提出厥阴热厥的治疗应遵循温病学所论,而对厥阴寒厥的治法则仍宗仲师少阴寒厥证用四逆类方,并建议合用温肝散寒的吴茱萸汤。
  3、对阴火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出于建立内外统一热病理论体系的需要,先生以高度的事业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对历代有关文献作了系统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一套规范、实用的“阴火”理论。由其助手和学生总结其对于阴火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论文《阴火的辨证求本与遣方用药》获1992年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有奖征文一等奖。这实际上是对先生在这一领域学术成就的肯定。
  4、对脾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先生对脾胃的重视是很突出的。在脾胃的生理方面,先生强调两点,一点是“脾胃为元气之本”,另一点是“脾升是升降运动的关键”。实际上是对东垣《脾胃论》的发挥。对脾胃的病理,先生突出“气火关系失调”和“升降运动失常”两个方面。气火关系失调是脾胃病理的一大特点,由李东垣首先揭示,先生将其条分缕析,使之易学易用。升降运动失常是脾胃病的基本特点,先生在这里把东垣的主升与叶桂的主降结合起来,使之完善,有利于临床运用。在读书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主要参考资料:
【1】江西中医学院校报电子版《献身岐黄六十载 杏林育英遍神州
———记寒温统一专家万友生教授》http://jxzyxyb.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155763
【2】百度百科《万友生》:http://baike.baidu.com/view/1194991.htm?fr=ala0_1
【3】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万友生》:http://117.40.29.101/famousView.asp?id=3




上一篇:李果青医案
下一篇:奇景多从雾里看——怀念裘老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1

主题

537

积分

57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经方医学论坛的确是我

Rank: 3Rank: 3

积分
537
发表于 2012-2-28 19: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8:06 , Processed in 0.18690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