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8496|回复: 48

“三部六病”学说是对《伤寒论》辨治法则的发现、运用和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0-3-27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伤寒论》是“三部六病”辨治而不是“六经”辨治
三部即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六病即太阳病、阳病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2、三部实证主用攻法,三部虚证主用补法
如表实“麻黄汤证”;里实“承气汤证”、半表半里热“白虎汤证”;表虚“防己黄芪汤证”、里虚“理中汤证”、半表半里虚“四逆汤证”等。
3、虚实夹杂者,主用攻补兼施法
如表部虚实夹杂“葛根汤证”;里部虚热夹杂“三泻心汤证”;半表半里部虚实夹杂“小柴胡汤证”等。




上一篇:桂枝是厥阴证主药
下一篇:经方的故事(十)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07: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4、葛根甘草汤,用于表热证
葛根解肌邪、发表热,效能独具。如“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条之表未解,是桂枝证误下之后,引邪入里,而表邪仍在。
桂枝证是营弱卫强、胃气偏弱。营弱则生虚热,卫强则致表郁,虚热增时则汗出烦闷,表郁重时则恶寒无汗,其证表现为寒热错杂。
引邪入里,在此条,是引邪入里化热,同时表邪亦由寒变热。桂枝证胃气偏弱,不敌入里之邪气,故“下之,利遂不止”,符合厥阴证“下之利不止”的特点。
5、麻黄甘草汤,用于表实证
麻黄解表实,发水气,功专于此。如“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者一身尽疼,是表有邪气;日晡所剧,是里有邪气。
日晡时属阳明,阳明之时,其人阳明里气借助天之阳气,欲祛逐邪气,故“日晡所剧”。可见此风湿之病,“风”气客于外,属太阳;湿”气居于内,属阳明。此风湿之病,太阳之邪由麻黄发之,阳明之邪由薏苡利之。薏苡走里,由“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主肠痈可证。“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中为何重用炙甘草?其旨应是扶人正气,因为“湿家”正气不足,麻黄、薏苡伤人正气,此病性质偏热,故以炙甘草固其人正气,以达到祛邪而不伤正之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3: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6、桂枝甘草汤,用于表寒证
桂枝解肌、温通关节,凡寒邪郁表胃气偏弱之气上冲、关节寒实疼痛者,必用桂枝。如“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本是伤寒,误吐、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又虚其人胃气,气不化水,故水气向虚处上冲,此证以桂枝祛表邪,茯苓白术祛里邪,甘草扶正气。再如“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条“肢节烦痛”是桂枝证。又如“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与146条之“肢节烦痛”互看,可知“骨节疼烦”之“烦”,是疼痛不解的意思。此条“骨节疼烦”是桂枝证;“掣痛不得屈伸、恶风不欲去衣”是附子证。
7、黄芪甘草汤,用于表虚证
表虚当为卫虚,黄芪益卫气,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此证脉浮为卫气虚浮,卫虚水停,故以黄芪益卫气,防己、白术利水气,甘草扶正气。表有水气,不用麻黄发之,而用防己、白术利之,其人卫虚无疑。麻黄、桂枝皆损卫气,故俱不用之。
当归主益血气,血气为营为脏,如乌梅丸中当归用于脏寒,又如“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脉细欲绝者,亦主营血亏虚,其证用当归,可知当归益血气。故当归甘草汤,当主营气亏虚;而表虚证,表虚脉浮、自汗、恶风、无水气者,法当黄芪甘草汤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5: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8、大黄甘草汤,用于里热证
里热乃胃气热,大黄用于谵语胃热,如“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07条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124条之抵当汤中大黄之用,皆为清泻里热。
胃中有邪热,必伤正气,“壮火食气”,故以甘草协大黄,攻邪而不伤正。抵当汤方不用大黄,是因其证热在下焦,甘草滞中,有碍药力下达,故不用甘草。
9、芒硝甘草汤,用于里实证
里实乃肠胃实,消化道中有实邪停蓄,或食瘀、或血瘀、或水瘀。芒硝用于潮热里实,如“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可见柴胡加芒硝汤中,芒硝之用,在于清泄里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06: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10、干姜甘草汤,用于里寒证
里寒证是胃阳虚,气不化水,口不渴,故以干姜温里祛寒,如“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丸之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四味药中,只有干姜具有温里祛寒的作用。又如“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29条之证,误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则“厥愈足温”,证明干姜,其功用为温里。
11、白术甘草汤,用于里虚证
里虚证与里实证相反,为里部气虚。里部气虚难以运化水液,故里虚则水停。白术行水,如“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枳术汤中,枳实行气,白术行水。理中丸证之寒多不用水,其方药中,白术之用,也是行水。
12、黄芩甘草汤,用于半表半里部热证
半表半里部热证,是热邪蕴积于半表半里部,如小柴胡汤中黄芩之用。用于清解半表半里部之热的药物,不止黄芩一味,其类药有黄连、黄柏、栀子、石膏、知母、玄参、竹叶等
13、柴胡甘草汤,用于半表半里部实证
主证:胸中满闷,脉弦紧
类证:善太息,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急躁易怒
治则:疏解气实
主方:柴胡甘草汤
方药:柴胡75g、甘草30g
类药:香附、苏梗、乌药、郁金
煎服法:上二味,以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去渣,再煎至三百毫升,每服一百毫升,分温三服。
柴胡乃疏解半表半里之实良药,较之他药更胜一筹。临证缺失,可用香附等药代之,皆疏解之类药,但其药效稍逊,用时可适当调整剂量,以全其效。(《三部六病》)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胸满胁痛是柴胡证。“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胸中烦而不呕,是柴胡瓜蒌证。“胁下满、…小柴胡汤主之”,胁下满,是柴胡证。
14、独附汤,用于半表半里部寒证
主证:背恶寒、口中和
类证:身寒倦怠
治则:温心阳
主方:独附汤
方药:附子15g
煎服法:上一味,劈开,以水八百毫升,文火煎取三百毫升,去滓,每服一百毫升,分温三服。
“背恶寒是心阳虚的先兆,无论何证,属阴或属阳,如见背恶寒,即可选用附子,以温心阳,挽救其急。除背恶寒外,口中和、倦怠无力、面色光白皆为心阳虚寒之外现,寒证之类也。”(《三部六病》)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0 08: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赞同刘老的临床,有所收益。对他的三部不很了解。
请李先生简单谈一下刘老是如何归纳的,好像说少阳主表证。
觉得有必要重新学习刘老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0 11: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部六病学说”与胡希恕先生讲述的疾病的六个类型,在对于疾病部位的分法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三部六病学说”认为表阴证是厥阴证,胡希恕先生认为表阴证是少阴证。
少阳证是半表半里部实、热证。
皮肤、肌肉、骨骼和肺属于表部;消化道属于里部;介于表部和里部之间的部位属于半表半里部。其实,半表半里部是人体真正的里部。只是因为《伤寒论》是将消化道作为里部来论述的,刘绍武先生是根据《伤寒论》的论述,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1 08: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让人去买这书了。
半表半里阴证是少阴?
就是因为厥阴主表,桂枝汤属厥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8: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证符合厥阴病提纲证的要点:“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桂枝汤病证,有气上冲和消渴的证状,消渴的表现是渴欲得饮,虽饮却不解渴,若饮多,就会变成水入则吐的蓄水证。若下之,又会利不止。我遇到过一例桂枝汤证患者出现心中疼而烦的证状。桂枝汤病证,病人出现烦热者不难遇见,其与里证烦躁者不同,虽烦却不躁动。出现心中疼而烦证状者,我只见过一例,客观上,发热病人首选中医治疗的已经为数不多,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吧。
心、肾、肝、胸膈、子宫等部位,不属于皮肤、肌肉、骨骼的表部,也不属于消化道的里部,只能属于半表半里部。
表部疾病可以用汗法;里部疾病可以用下法;半表半里部疾病不能汗下,汗下之法均不达病位,徒损正气。半表半里热,可用栀子黄芩石膏竹叶知母等清解其热,半表半里寒可用附子温其寒。
《三部六病》到目前为止,都是用于内部学习交流,没有外售。市售的可能只有《三部六病精义》(刘惠生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641

积分

323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苏方达

Rank: 8Rank: 8

积分
3641
发表于 2010-7-11 23: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8楼(李国栋) 的帖子

《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
《伤寒论三部六病师承记》
《仲景学术观与仲景证治观》
《刘绍武: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三部六病医学源流》
《三部六病医学讲稿》
《三部六病医学辑要》
《三部六病医案集》
《伤寒论阐释》
仲景经方,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06: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供书目!
《三部六病》一书,是刘绍武先生的弟子根据刘老的口授和讲课稿记录,经整理而成。初版由郭维峰同志执笔,历时三年,于1979年完成,全书八万字。再版由宿明良同志执笔,于1985付梓,全书约二十万字。

刘绍武先生说:“古往今来,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是不分古今、中外、你我,是则是,非则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三部六病》的出版,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刘绍武),是刘绍武先生一生的临床实践对《伤寒论》的体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641

积分

323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苏方达

Rank: 8Rank: 8

积分
3641
发表于 2010-7-12 12: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1楼(diyiduitu) 的帖子

上边那十本书当当网上全部都有的
仲景经方,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17: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的是苏庆民主编的三部六病医案集。
不知哪个主编的最反映刘老的学术?
我观察桂枝汤没有消渴,最多有点口干。李先生说的心中痛指胃痛,腹痛,还是心痛?
我很重视刘老的临床经验,既然李先生说厥阴主表,我觉得自己有必要重新看一遍伤寒,当复习。
李先生和汤先生、秦淮的文章让理论讨论热闹起来,只要李先生不讨厌我有时与你截然不同的观点,我很愿意讨论!
只要大家开心,谈点不同看法,对大家都有好处,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2 2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的说,由刘老的弟子主编的有关“三部六病学说”的著作,都从各自不同的认识角度,反映了刘老的学术思想。“三部六病学说”认为,《伤寒论》是把疾病分为三个系统(三部)和六个类型(六病)来论述的,凡是以“三部六病”为思想基础来著书立说,就是反映了刘老的学术思想。刘老对弟子无论是男女老幼,都一视同仁,是鲜有的忠厚谦和的人。刘老对弟子的著述,都是以肯定成绩为主。虽然这些著述都有不足之处,但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正常的。若没有不足,就没有发展了。《伤寒论》也是要发展的。《伤寒论》不是方证学说的终端。但是发展的前提是继承,继承的前提是弄懂。
桂枝汤证患者,若渴欲饮水,只能少少与饮之,若饮水过多者必喘,甚或水入则吐。心中疼不是胃疼,是心疼,病人被怀疑为心脏病。
厥阴属表不是我的发现,是“三部六病学说”这样认为的。
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怎么会讨厌不同的观点呢?要说讨厌,说实话,我是真有点讨厌“陪玩”的态度和看不起悟性不高的态度。悟性是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提高的。悟性高的人若论点不对,那就是不对;悟性低的人若论点正确,那就是正确。悟性不等于是非。是非的判断靠的是证据,而不是悟性。
希望讨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感谢各种不同的批评意见!但不要以嘲讽作为出发点。“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下台。”个人下台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中医各派,不要在互相拆台中,一起下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7-13 21: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1楼(diyiduitu) 的帖子

卓越网有刘绍武德《三部六病精义》、《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我刚刚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3188

积分

166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Rank: 8Rank: 8

积分
3188
发表于 2010-7-14 07: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18643-1-1.html《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简介
学以致用,重在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7-29 21: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为了一个所谓的学说,不惜曲解!居然说:桂枝汤证符合厥阴病提纲证的要点!
    我如果说所谓的厥阴病提纲实际上是“冲脉”的提纲,你会怎么想?
  不相信!我会证明给你们看,离开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而自创新说,都是荒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9 21: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网友,言辞这么犀利,不知为何?也没有人强加于谁认可“三部六病”学说,所以没有必要这么激动吧?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你一定要否认桂枝汤证具有气上冲的厥阴病特点,那也没有人反对你,你有这样认识的自由和权利。但是桂枝汤证“气上冲”是《伤寒论》明确的,别人也有学习和认识的权利,你说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7-30 20: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证“气上冲”是《伤寒论》明确的??
————————————————————
   治疗“气上冲”应当只是桂枝的功效!上面所引也是误治后人体气机的反应——可外解!与厥阴有什么关系?
   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因为谬误太多,一言难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21: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leiyuanmo于2010-07-30 20:21发表的  :
桂枝汤证“气上冲”是《伤寒论》明确的??
————————————————————
   治疗“气上冲”应当只是桂枝的功效!上面所引也是误治后人体气机的反应——可外解!与厥阴有什么关系?
   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因为谬误太多,一言难尽!
    
“治疗‘气上冲’应当只是桂枝的功效!”,那么“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应该是“可与桂枝”,为什么《伤寒论》是“可与桂枝汤”呢?
“上面所引也是误治后人体气机的反应——可外解!”这应是桂枝汤病证经误下后,桂枝证仍在者,仍可与桂枝汤。如同“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是一样的道理,即柴胡汤病证经误下后,柴胡证仍在者,仍可与柴胡汤。
既然坚决反对别人的观点,那就最好拿出依据来。空口反对,言辞再激烈,也缺乏说服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14: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方证特点,是“有是证,用是药”。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外解!”,可外解的方药很多,如麻黄汤类方、葛根汤类方、桂枝汤类方,而对于此证“其气上冲者”,《伤寒论》不是用麻黄汤类方,不是用葛根汤类方,也不是用桂枝汤类方,而是明确“可与桂枝汤”方,你能否认“气上冲”是桂枝汤证吗?你能否认厥阴病证的特点有“气上冲”吗?你又有什么依据否认“气上冲”与厥阴病证没有关系呢?
你说“谬误太多”,烦请指出,我的态度是有错必改,对确实帮助我改正认识上之错误的人,我必怀感恩之心!因为这不只是在帮助我一个人改正错误,我的观点在论坛发出,多少也会有与我持相同观点的人,这是在帮助我们改正认识上的错误,必当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7-31 20: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有言:奇经八脉不系于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为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经。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 冲脉为病,气上逆而里急,脉当浮虚而数,治属太阴……


   如此,拘于六经者,岂非缪哉?
   仲景怕后人不易理解,执简驭繁,反而导致后人误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31 21: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错把叔和当仲景了吧?
“拘于六经者”,确实缪哉。

“三部六病”学说,是坚持“六病”,即《伤寒论》原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而不是“拘于六经”。“六经”是指经络,“六病”是指疾病的部位。你能从《伤寒论》方证条文中,找出一条方证其疾病的定位,是属于经络吗?比如太阳病证,其病位在表,那么哪一条经络是只走表部的呢?六经的每一条经络都循行表里,若按六经划分病位,那么疾病之表部、里部的病位就无法划分。柴胡证之半在里,半在外的疾病部位归于哪条经,也无法确定。难怪《伤寒论》之六病方证条文,没有一条是以经络论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8-1 16: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错谬之极!
  上面条文说的很清楚,三阴三阳就是经络!所以千年误解、无解,是因为仲景执简驭繁和其本身的局限!后人自作聪明,乱创新说,将《内》《难》和《本草》《汤液》打成两截!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是不是证明?
   但是,仲景的太阳证包括太阳经,另外主要为表证(营卫)。提纲也是表证!后人如何能够理解与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19: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其经尽之“经”,应是“经界”之“经”,不是“经络”之“经”。
“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太阳病是指表部病,以“头痛”为表部之征。七日是太阳病自愈之期,以“发于阳者七日愈”为证。若欲作再经者,应是太阳病不了了,欲在太阳部位即表部经界内再经。针足阳明,使胃气通畅,阳明正气充盈,以助太阳正气祛除客邪,使邪气不得再经即愈。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本条是主张经络学说的代表条文,宣传按日传经的观点。原文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是辨证观点的代表条文。必须出现阳明少阳证才算传,证不见为不传。研究《伤寒论》的各医家,根据两种学说形成了两个学派,争论不休,相持不下。”(《三部六病》)
“《伤寒论》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第八条亦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上述两条原文论述了病邪循着一定的经络而传变,沿着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厥阴经、少阴经而逐次传变。在病邪循行过程中,仲景则用“病”字来概述机体中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证候群,以示区别“经”与“病”两个不同的概念。经络是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经络可以受病,但感受病邪之后,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分。病是一种病性的一组证候群,如果把经说成病的概念,那就错了。另外,经络在针灸时有感传现象,循着感传的方向可以循经取穴。经络分布周身,贯穿上下,沟通表里,使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信息联系。它有特定的循行路线和对机体的特殊作用,这是祖国医学中独特的地方。所以说经与病的含义是不相同的。以太阳病和太阳经为例,太阳经是一条经络线,各条经络在体表都有分布,不独太阳经一经。太阳经不能包括体表,同样也不能代表体表。太阳病是表部的阳性病,可以作为表部阳性病的代表。再者在太阳经循行部位上的证候有寒、热、虚、实之别,并有循行路线上的差异和变化,由此而知,经与病无论如何不能相提并论。
宋本《伤寒论》有文字作依据,我们要尊重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初步统计,全书中有太阳病者五十三条,言阳明病者三十八条,言少阳病者一条,言太阴病者二条,言厥阴病者二条,言少阴病者四十一条,共计一百三十九条,而单言太阳、厥阴、阳明、太阴、少阳、少阴者计有六十七条,谈及太阳证、阳明证二条,无一条言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厥阴经、太阴经、和少阴经。言《伤寒》者九十七条,与经字有关的条文共占十四条。其中一四三、一四四、一四五三条的经为“经水”之经,与六经无关。第三十条“附子温经、亡阳故也。”此处温经是描写附子的功用。第六十七条:“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是谓误用发汗剂而伤动经脉,其证即“身为阵阵摇”,此处谈误汗的病理变化,此经指经络之经,非指病属何经。第一百二十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之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此条之经,指经络而言,是指太阳病的病理变化,即循经传入里部而出现“少腹当硬满,下之乃愈”的病理变化,根本不是什么太阳膀胱经。第一百六十条:“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此指经脉的症状,全身经脉跳动,惕惕不安,而不是谈病在何经。上述四条经文或谈药理,或讲病理,或叙症状,都不能作辨证之“经”的根据。
第一零三条和二三条的“太阳病,过经十余日,”第一零五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第二一七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此四条原文之“过经”均指太阳病已罢,然不称太阳病已过。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辨证只称太阳病或仅称太阳而不言经,二一七条虽为阳明病,其过经仍指太阳病已罢,所以说“过经”是指经过经络传向它部,根本不能作“六经”的立论依据。
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第一一四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第三八四条:“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但反矢气,仍下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上三条所述之“经”,仍为经络之经,指病邪沿经络循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到达机体各部,出现各种病理变化。通过正邪交争,在不同部位上可以自愈,可以再传变。所述“必清血”“不能食”等表现,都是指经络上的病邪传变而在不同病位上的反映。不应以日数为据,而应以证候为准。病邪按日相传,一日传一经者,临证多年从未见。按“六经”周而复始的传变情况,这种学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仲景《伤寒论》中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四条亦说:“脉若静者为不传,”由此可见,仲景是以证的出现与否,定证候是否传变,从而批判了日传一经之说。仲景的辨证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言脉言证,随证而治,不知后人设立六经辨证其理由何在。《伤寒论》原文谈及“六病”之处比比皆是,而六经之词在书中无处可见,六经之说在《伤寒论》中根本就不存在。学说岂容无中生有,张冠而李戴?”(《三部六病》)
“经与病在《伤寒论》一书中为本质不同的两种概念,需要辨别清楚。首先应该肯定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无论在生理功能上、病理变化上还是诊断治疗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一切疾病不论在病理变化还是在转化过程中都有经络的参与,不容置否。因为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是病邪出入的道路。但是决不容许把病邪传变的途径与证候类型的划分混为一谈,经络辨证自有其独立的内容,与《伤寒论》的三部六病的辨证方法很不相同。
六病是不能按经络的循行去划分的。
总之,经与病的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无病时其存在依然如故。六病是病理的,是三部中不同阴阳属性的六组证候群,无病则六病不复存在。经络无论外在体表或内在脏腑均为线段的,致其病象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属经之脏腑;而六病的表现为全身性的。经络的阴阳是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的结构属性,由脏腑的不同及经络体表部位的区别来划分阴阳,而六病的阴阳是用于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体、所决定,包括了寒热虚实的内容。经与病本质绝不相同,《伤寒论》的六病不同于六经。
学习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践,理论知识要用实践来检验来修正,一个传统的错误要想修正很困难,习惯势力的阻力是相当大的,但我们相信,通过医疗实践,医界有识之士一定会对《伤寒论》的学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三部六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8-1 19: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1、病邪按日相传,一日传一经者,临证多年从未见……批判了日传一经之说。仲景的辨证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首先,经脉相传是常态之自然,有出现,你未必认识或有体验(因为六经提纲本身有问题,如上面说所);出现越经、内陷、多经、并病是变态,故仲景如是云。
2、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是病邪出入的道路……经络无论外在体表或内在脏腑均为线段的,致其病象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属经之脏腑;

   但是依据你们的派别,经络是摆设或虚设,除了经络循行路线上面的皮肤病和痛症,恐怕经络没有用!
  又谁说经络就是线段式,知道经络的组成吗?我上面所引的仲景原文: 仲景有言:奇经八脉不系于十二经……,是什么意思?
   还是认真临床实践好,别创什么新理论,做诬蔑先圣的事情!会用电脑就好,至于电脑工作机理,还是尊重原创者,不要乱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20: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刺的主要传感途径是经络,而药性的主要传感途径,并不是经络。若经络接受口服药物和接受针刺经穴都会起到同样作用的话,那么服用汤药后,也该出现酸麻沉胀的感觉了。
再次提醒:别把叔和文当仲景文。
在这里没有看到谁诬蔑仲景,倒是看到有人诬蔑仲景的三部六病经旨。《伤寒论》明明没有一处“太阳经”之词,“太阳病”之词倒是比比皆是,不知道为何硬要把“太阳经”之名套在仲景头上?这才是不尊重原创,无中生有的乱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8-1 20: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道微茫致曲全 ,由来学术诬先贤!
   “三部六病”何时成了仲景之旨?

   “针刺的主要传感途径是经络,而药性的主要传感途径,并不是经络。若经络接受口服药物和接受针刺经穴都会起到同样作用的话,那么服用汤药后,也该出现酸麻沉胀的感觉了。”
   谁说针刺一定会产生酸麻沉胀的感觉?  而药物是依靠什么途径?
   又经络是什么结构您知道吗?人体的生理层次有几重您知道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20: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邪气客于外部,邪气客于内部,邪气客于半在里半在外部,从来都是仲景之旨.
"谁说针刺一定会产生酸麻沉胀的感觉?"作此提问,已经不是在讨论学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3: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若不思求经旨,就不会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千古名作《伤寒杂病论》。仲景之作是勤求古训在先,博采众方在后。在临证上勤求经旨,是经过思考产生飞跃的过程,在临证上博采众方,是经过验证加以发展的过程。
若硬要把《伤寒论》比作电脑,那么电脑的制作者就是医生,电脑的使用者就是患者,电脑软件就是方药,办公软件就是煎药锅。
自己不尊仲景训去思求经旨,反而诬蔑尊仲景训去思求经旨者,不知用心何在?!典型的“拉大旗作虎皮,打着红旗反红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8-2 2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比喻完全错误!日本人讲究方证相应,不注重机理,有些名家甚至反对讨论机理,认为无用,但是他们的临床能力很好!也就是说,这种医生只是依葫芦画“好”瓢的使用者!他们相当于认为研究电脑机理没有必要,甚至多余!
   另外,《伤寒论》中关于“半在里半在表”的条文,可以用“小柴胡汤”,但是并非说少阳为半里半表,也非说还有专门的此部!
   人体真正的三部是表、中、里,六病是三阳三阴,还有特殊的老阳、老阴与中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2: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见一证之吴茱萸汤证

“8.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呕而胸满,当为虚寒之满。因实热之满,呕而邪去,胸满当愈。此证呕而胸满,为呕而邪不去,必为虚寒之满。乃胸中阳气不足则津液停蓄化为湿邪,反阻遏胸中之阳气运行,故胸满而呕,呕而水减,正气不复,水虽暂减而又复聚,故呕而胸满。方以吴茱萸苦温祛中上焦之寒,生姜辛温散胸膈间水邪,人参大枣补虚益胃,使邪去正复,胸满则愈。若不以参枣补虚,则祛邪伤正,正虚饮复聚,必胸满益甚。
“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上条之“呕而胸满”,是呕时有声有物吐出。此条之干呕,是呕时有声而无物吐出,干呕后,吐清稀涎沫,并伴头痛。
胃中无物故干呕。干呕不已,浊阴上犯于头,故头痛。
干呕,是指呕时有声而无物吐出。吐涎沫,是指干呕时无物吐出,干呕后,吐出涎沫。此因肺脾两虚,胸膈虚寒,肺不布津,脾不化湿,以致水停胸膈及胃上脘。水湿上壅则恶心干呕。干呕不已,则湿邪逆气上冲巅顶,阻遏头部气血运行,正邪分争,故作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表现出吴茱萸汤证的气上冲。吴茱萸汤方,吴茱萸生姜辛苦温燥,暖胸膈、散水湿以降逆气,人参大枣甘平补气津,益胸膈而防邪复。上条之呕与本条之干呕,水湿之源同出于胸膈;上条之胸满与本条之吐涎沫,水湿之巢亦同在胸膈,故皆以吴茱萸汤主之。从此二条之论,可知吴茱萸汤,其病位是在上中二焦之胸膈和胃脘,其病源是出于上焦胸膈,故其病位之属,应是厥阴。其功效,是温散水湿、补虚平逆。吴茱萸汤方之吴茱萸生姜,攻泄卫强,人参大枣,补益营弱,有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意,故吴茱萸汤证,病属厥阴。
《伤寒论》曰“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胃脘有水湿邪气,谷入于胃,激动水湿,水湿欲上泛,故食谷欲呕。
其“属阳明也”,是谓之病状的反应部位属阳明,呕吐是消化道的反应,故曰属阳明,或属阳明中寒。但阳明中寒者,不能食,病性应属太阴。阳者,热也。阳明病的性质应是属实、属热,虚寒者自然不应属于阳明病性质。所以,将消化道疾病之属虚、属寒者,归为太阴,之属实、属热者,归为阳明,对于方证之应用,于理于法,皆简而明之。
吴茱萸汤证之患者,干呕之表现剧烈。为什么会剧烈干呕?因为其病源是在胸膈,胃中无邪,故呕而无物,而胸膈中之邪未出,故干呕。干呕,是人体之正气祛邪的生理、病理反应。通过剧烈干呕,使胸膈中之水湿邪气由干呕而通透于食道,从而吐出。吴茱萸汤方,是辛温散邪、补血止逆之剂,而不是涌吐剂,也不是温里止泻之剂。理中汤方之用干姜三两,重在温里而止泻;吴茱萸汤方之用生姜六两,重在散水祛邪而止呕。吴茱萸汤方之吴茱萸与人参相伍,佐生姜大枣,是散邪补血,以攻邪为主,补虚为辅,与理中汤方以补虚为主之方义不同。理中汤证的病位是在里部之消化道,吴茱萸汤证的病位是在里部消化道之外而偏上的胸膈腔。“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吴茱萸汤证的病证表现是干呕,吐涎沫,其病位应是在膈上。胸膈上客居水邪,“水不沾流”,走于上脘,所以干呕,吐涎沫。胸膈虚寒有水湿,方以发散水湿、补益血虚为法,故属于厥阴病位,故吴茱萸汤方应属厥阴方。
《神农本草经》: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少阴病,内外俱虚,上吐下利为阴寒至极,阳不摄阴。躁烦者,是阴阳俱竭,阳竭则躁,阴竭则烦,四肢逆冷,甚于手足厥逆,“吐、利、躁烦、四逆者”,此为有阴无阳,故曰死。
少阴病之躁烦者,是以躁为主,肢体躁扰而动,是“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与吴茱萸汤证之“烦躁欲死”者截然不同。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胸膈虚寒,水走肠间,故吐利;阳被邪郁,不达四末,故手足逆冷;正邪分争,相持不下,故烦躁欲死。吴茱萸汤证常见吐多,若病重者,水走肠间,则可见吐利并作。要点是“烦躁欲死”,与四逆汤证之“但欲寐”不同。“烦躁欲死”是描述病人的表现,烦躁特甚,要死要活,不得安宁。烦躁甚,是阳气尚足,鼎力与邪相争,与少阴病证之阴阳俱竭手足躁扰者截然不同。
吴茱萸汤证之“呕而胸满”,“干呕,吐涎沫,头痛”,“食谷欲呕”,“ 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等证状表现,都是属于上中二焦虚寒之病机。故都以吴茱萸汤主之,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8-11 20: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食谷欲呕”到 “呕而胸满”,再到“干呕,吐涎沫,头痛”,最后“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的确是一个病机,但不是上中二焦虚寒,而是“冲脉虚寒”,并且是越来越重。
   显然,不会悉俱!与“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无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22: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茱萸汤证之患者,与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等一样,病人不同,病状反应不同;感邪轻重不同,病状反应亦不同;得病季节不同,病状反应还是不同。如果你见到的桂枝病证、麻黄病证、柴胡病证、吴茱萸汤病证的病患者多了,见过的各病各型的病者多了,相信你的看法就会有所改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22: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阳太阴合病之半夏泻心汤证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肠鸣”,呕者是膈上有热,膈上之热下迫胃脘,激惹胃脘之水气上冲,故呕。肠鸣者是膈下有寒,寒水走于肠间,故肠鸣。肠鸣为动,无动不鸣,动则为热,无热不动。热激水气则呕,呕而邪去者,当无“肠鸣、心下痞”。此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是呕而邪不去,膈上热、膈下寒,水走肠间,胃气虚弱,呕而邪虽有所去,而复又聚,故“呕而肠鸣,心下痞”。
膈上之热当清泄,膈下之寒当温散。半夏泻心汤方,黄芩黄连苦寒泻火,清解膈上热结;半夏干姜辛温祛寒,温散膈下寒结;人参甘草大枣培补中气,以消痞塞。法为温清合用,攻补并施,以平阴秘阳,使阴阳得和,诸证得解。
少阳与太阴合病,少阳实热当清泄,太阴虚寒当温补,理法昭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0-8-12 20: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就是针对  手少阳  之小柴胡汤证的,因为手少阳三焦的确分上中下 三 焦,范围广泛,或然证很多,三部不同,所以才有如此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2-8 19: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病在阳,应以汗解之”,以经解经,可以明鉴,经言“发于阳”是发于表阳病,“发于阴”,是发于表阴病。那么,表阳病,是表部的实、热病证;表阴病,是表部的虚、寒病证。由此可明,《伤寒论》所论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是以人体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之部位划分,而不是以经络划分。三部是指表、里、半表半里部,而不是指上中下三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1-4-7 16: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少阳当是指三焦。自腠理到内脏。 (借用西医一句话:肺上有炎症,引起膈的不适,导致不想饭,有人会有想呕的情况。)
少阳病临床有肺、心、肝、胆、胃、脾这几个部位的病变。
太阳病麻黄汤证主要表现为皮表方面临床反映,少阴病会有一些心脏上病理特征。
阳明实为肠中有宿便。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主布散水谷精气,如同雾露蒸腾(肺与心的血管?)。“中焦如沤”,形容中焦主腐熟水谷,化生精微,如同沤物浸渍(肠道对水分、精华的吸收?)。“下焦如渎”,形容下焦主排泄水液和糟粕,如同沟渠水道(肾至膀胱的通道?)。
二、厥阴当指脏寒(少阴表虚寒→太阴脾虚寒→厥阴脏寒,且表、脾皆寒),寒之后机能不振,通道不畅,产生寒热错杂的现象。
少阴主要方剂:四逆汤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里解表。
太阴主要方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四逆辈。带一点点通下温里情质。
厥阴代表方:乌梅丸、吴茱萸汤。温中解表补虚。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289

积分

85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89
发表于 2011-4-7 17: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绍武 的书我买过一本,感觉很乱,我买了很多关于经方的书,这是我最不满意的一本。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8: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部六病”学说,是有别于以经络定六病,提出了以部位定六病的汤方治病的理论概念。从三部来说,是界定人体的表、里、半表半里等部位的空间位置;从六病来说,是明确疾病的寒、热、虚、实等病理性质。
三部六病学说,是刘绍武先生一生研读伤寒论,从毕生临证经验中总结升华而来。其对表热证的特征,提出了“发热恶寒”的主证特点,并且在大量实践中,创立了表热证的主方“葛根甘草汤方”。葛根甘草汤方之葛根与甘草的比例为6/1,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和发明。表热证之所以发热恶寒,是因为邪气客表,葛根用量是甘草的6倍,是发挥葛根透热出表的作用,若葛根用量不足,则达不到宣透热邪的效果。经大量临证检验,麻杏甘石加葛根汤,其效果优于银翘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博采众长

积分
0
发表于 2011-4-10 23: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各位的观点,出发点不一样,看问题的结果也不一样,不要将一个人的思想强加于另外一个人就行了。
学术之争利于学术的发展,就看你对他的认可度了。
三部六病的处方我用过多个,疗效不错,内部版资料买过,很实在,就是差点拨运用之人了。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只认可有疗效的东西,不管你的理论来源如何,只要把病治好了,随便你说就有理,这是我对中医理论的一个比较实在的观点。
所谓学术,就是把自己最鲜明的观点拿出来展示世人,别人的异议能够促进其发展。中医本来就是百花齐放,争论避免不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术观点学习,深研,你会成为一代名医的,至少你会成为一个区域内的领跑者,就是所谓的名医罗,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06: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ghsxx先生心平气和的评论,这才是讨论的态度。
以部位定病证,明治法,不是发明,而是发现,是结合临证认真研读伤寒论的发现。比如,经言“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复强调了表阳病的治法是汗法。少阳、阳明不得发汗。阳明病证,法当或吐或下。少阳病证法当清解。三部阳病,治法清晰明见。
前文所述三部单病种治法,还缺半表半里虚证,现补于此:
15、独参汤,用于半表半里虚证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方人参之用,是在于心阴虚,心阴虚者,其背微恶寒,是心之阴血不足以温养其背所致。“微恶寒”与“恶寒”,虽只一字之差,而阴阳表里之别殊矣。
“心阳衰微,而现虚寒。心阴虚,心阳独亢,可见动悸、心中惕惕不安、虚烦不得眠,心虚则力不支,故见短气,此皆心虚之类证。半表半里之虚,虚在心脏。心病者,多以动悸常见。(《三部六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1-4-13 16: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书,一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中医先行者。
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_刘绍武著.pdf:
http://www.docin.com/p-114587039.html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ocin.com/p-114587039.html
怎么找到这个网址的?太有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1-4-14 09: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1890

积分

39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890
发表于 2011-6-5 18: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s:185]  [s:185]  [s:185]  [s:185]  [s:18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乘风破浪飞也去,方知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2-11-1 00: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凌晨看到您去年和一位网友的辩论,虽然对方和您专研的深度、涵养有一些差距,却意外的让我这样一位普通临床医学生在这享受到了一份丰盛的精神晚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3

积分

24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3
发表于 2012-11-3 19: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医至今,有这样一点感受,中医发张脉络当分内经派伤寒派,这是两种不同的解读,内经者顾名思义内观返照也,在临床运用中,是把临床症状抽象到机理中,把药物功用亦抽象到机理中,所以期用药思维有别于伤寒派,伤寒派是直观取意,内经是抽象取意,各有功力,学内经者当含蓄内收,返身一探,故需多年功力,伤寒者直观直觉一是一二是二,倒是一种捷径,但二者各有理致,可互补不可互斥。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当珍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4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春夏秋冬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1-8 2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李国栋 的帖子

李国栋:10、干姜甘草汤,用于里寒证
里寒证是胃阳虚,气不化水,口不渴,故以干姜温里祛寒,如“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丸 .. (2010-07-10 06:53) 
太宝贵的学习经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21:11 , Processed in 0.38877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