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902|回复: 3

“当代需要什么样的中医”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0 22: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什么是铁杆中医?怎样才能成为铁杆中医?铁杆中医铁在哪里?现代中医教育能否培养出铁杆中医?铁杆中医在现代社会和现代医学科学系列中占据何等位置?这是每一位中医人都不得不面对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彭坚教授的讲稿——《我是铁杆中医》的撷要,以“现身说法”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拜读后深感对中医发展的思考和抉择不无裨益,特转发供共赏。





深圳市民文化大课堂
我 是 铁 杆 中 医
          ——兼谈中医养生保健心得
时间:2009年7月26日
地点:深圳龙岗文化中心音乐厅  
主讲人:彭坚
主持人:尊敬的彭教授,各位观众大家好!龙岗图书馆到今天已经有4年了,4年来我们图书馆本着为龙岗人民服务的理念,以建设精神文明为主题,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众文化,丰富市民生活,形成为主体,先后邀请了很多的名人来这里,已经举行了40多场大型公益讲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深受市民的欢迎,对丰富人民的文化活动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今天的讲座是2009年的第8场,我们请来的主讲嘉宾是彭坚先生。彭坚先生是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委员,政协湖南省第九届、第十届常委。
这次讲座得到了深圳南山图书馆和龙岗文化中心管理处和龙岗书城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下面有请彭坚教授给我们做报告,大家欢迎!(掌声……)
彭坚:大家好!我首先感谢大家这么热的天都来听我的讲座,我非常感动,感谢在场的所有的听众,感谢我们龙岗区图书馆的各位领导,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就是我的书的题目—《我是铁杆中医》。这个名字作为书名,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奇怪,为了这个书名,这本书在2007年11月份出版的时候,我跟“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编辑还发生了争论。“人民卫生出版社”是我们医学界非常高档的一个出版社,从来都是以出严肃的学术著作而著称,他问我为何选择这个题目,这又不是小说,又不是科普作品,完全是你几十年的学术经验的总结,他们都觉得很难以理解。但是在我的坚持之下,最后还是以这个题目作为我的书名。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我写这个书的年代,甚至出版的时候,中医界很不平静。
解放以后,尽管我们做了几十年的努力,但是中医的道路一直是艰难曲折。中医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间最宝贵的一部分遗产,我曾经把中医形容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活的化石、活的熊猫”。唯一的一门从古代流传至今天的一门科学。但是,现代社会读不懂她的科学语言,中医遭遇了很大的艰难。所以,中医进入现代一个最大的悲剧,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我们花很大的精力,来发展中医事业,效果并不理想,到上个世纪末及本世纪初的时候,中医事业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人才,中医科研拿不出真正的成果,中医的临床和管理都是西医的模式化了。老百姓有意见,到中医院去找一个好的中医非常困难,找到看病的中医,多半都是中不中,西不西。也像西医一样地,做大量的检查,花费昂贵,同时治病的效果也不好。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是中医内部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外部环境的问题。
甚至到了2006年的时候,有人在网上公开号召要联名取消中医。其实主张取消中医的人,不是一个人,有很多搞哲学研究的人,也有很多科学家,比如像何祚庥,他就是搞科学的,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还有方舟子,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提出取消中医。第一个提出要联名取消中医的,是一个湖南搞自然辩证法的,叫做张功耀。他们提出中医是不科学的,要取消中医,尽管我们的政府态度非常坚决,坚持要发展中医事业,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中医到底是不是一种科学?中医治病到底有没有疗效?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在哪里?中医的前途如何?为什么我们的中医事业这么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人出来进行解释、进行解答。我在中医界是小人物,我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名气,但是我深感自己有责任。其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中医界有一个叫做邓铁涛的国医大师,他是广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他多年以来一直呼吁,为中医事业而奔走操劳。今年他九十三岁了,老伴、一个儿子相继离世,自己中风,一身的疾病,但几十年来对中医事业忧心忡忡。发表了大量文章,写了很多的书,号召中医,凡是学中医的人,要做“铁杆中医”。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就觉得,像我们父辈一样的人,为了中医事业都这么呕心沥血。而作为我们这一代的人,我们的历史责任在哪里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出来勇敢地承担这种历史责任呢?在思考这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尽管只是一个普通教授,在中医界名不见经传,但我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经历,把这些重大的中医问题进行一些学术清理。同时以我自己的经历、我的思考,我的临床经验来说明中医的问题。所以当时我就坚持用了这么一个题目,叫《我是铁杆中医》。
这本书临出来之前,出版社还是接受了我的意见。而且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以非常高的规格,以很夸张的封面设计把这本书推出来了。这本书出版一年多以后,还是受到了很多方面的欢迎。但这本书从标题来看确实不像是学术著作,所以也有人误会。我们是想读一本学术著作,这本书具有挑战性,像一个文学作品。也有人因这个书名而错过了读这本书的机会。广东省的中医学会的金世明秘书长说,彭老兄啊,天下敢说“我是铁杆中医”的,可能是没有几个人啊!换句话说,你凭什么说,你有什么资格说你是铁杆中医呢?你不学西医,不怕出医疗事故吗?这与我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在书中讲,我是三个“铁杆”:我是天然的铁杆中医;我是当然的铁杆中医;我是必然的铁杆中医。
为什么我是天然的铁杆中医呢?因为我的起步是一个中医学徒,我没有读大学,我的老师就是我的伯父,是湘雅医学院的中医顾问,我出身于中医世家。而他恰恰又是湘雅医学院的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导师,在这么一个家庭里面,我从小看到中医治病的疗效,看到中西结合所取得的成果。当时那些父辈,他们那些人在中医和西医之间互相地敬重,互相地协作所取得疗效我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所以我对中医的疗效毫不怀疑,我对中西结合也是坚定不移的。所以我是个天然的铁杆中医。
我是个当然的铁杆中医,为什么呢?我一开始是中医学徒,后来我读了研究生,是研究医学史的,我常年从事的就是讲授医学史课程,既讲中国医学史,又讲西方医学史。中医和西医从古到今,它的发展的历史脉络,我自己作为医史研究者,当然比较清楚。那么中医和西医发展到今天,为什么西医在成就辉煌的同时,出现很大的不足?这与它学科的发展历史有关。为什么中医遇到很大的挫折,今天仍然存在,尤其在国外呼声越来越高?这个我也非常清楚。中西医结合有没有必要?它的前途如何?这个对一个从事医学史研究的人来说,那我是可能有更多的看法。再加上我每年给学生讲课,学生都是中医学院的同学,你学中医,我首先要说服你相信中医是科学的,相信中医有它自己的疗效,相信这个学科的前途。不然这么一个古老的学科,到现代社会还要学来干什么呢?如果我连学生都不能说服的话,我怎么能够当这个老师呢?所以我说我是个当然的铁杆中医。
还有,我是一个必然的铁杆中医。因为我是从来没有学过西医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学中医的人啊,到中医学校读书,一定要学西医的解剖、生理、生化,这一系列都要学,然后再学中医。我不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有学过西医的解剖、生理、生化。然后,我是经过我的老师指点,读了几本中医书之后,然后老师带我上临床。几十年了,我能看病,而且疗效还很不错。很多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的病,在我手头都获得了很好的疗效。那么,我得扪心自问:我坐在那里看病,怎么可能不出医疗事故呢?你连解剖都不知道,都没学过,你怎么不会把人家治死了呢?经过多年的思考,我得出个结论,因为中医教会了我一套它独到的治疗方法,所以说,我是必然的铁杆中医。我不能依赖西医,也没有必要依赖西医的知识,能够独立治好许多疾病。
所以出于这样一些考虑,我把几十年来,我当学徒,我从事医学史的研究,我从事临床治病的所有东西进行总结,我希望通过我的医学的历程,使很多热爱中医、怀疑中医、反对中医、批判中医的人都来读读这本书。以我为研究对象,来看看中医到底是怎么治病的?中医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希望对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这就是我之所以要取《我是铁杆中医》这个书名的缘由。这本书大概是60万字,前20万字是学术篇,专门就中医的重大问题,大家都感兴趣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学术清理。后40万字全部是我的临床经验,我专门写我在临床中间中医有优势或者有部分优势的这些疾病,通过我自己治病的病案,我的临床心得,包括用方心得、用药心得来说明中医的疗效,证实中医的优势。所以应当说,这本书是理论和临床互相结合的著作。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中医是怎么看病的?他的科学道理在哪里呢?找中医看病,我不是说我们现在中医院的这些“现代派”的中医,是找传统的老中医看病,估计大家都有切身体会。老中医看病他不做什么检查,他就是看脉,望、闻、问、切。看舌,问问你的情况。然后思考一阵,他就拿笔来开处方了。管你是艾滋病、癌症也好,什么病也好,你不管是什么病他都开得出处方出来,但是有的疗效好,有的不见得怎么样。那么这套不借助于任何仪器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换句话说,西医这个学科,它为什么一定要借助仪器?而且现在我们的仪器越来越先进,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昂贵。随便一个什么病,到西医院去看病,要做大量的检查,验血、验尿这些都是最基本的,X光、B超、CT、多普勒、磁共振等,越来越多的检查都越来越昂贵。这可以说是西医跟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结果。那么,古代没有仪器,就不能看病了吗?
古代的西医怎么样?古代的西医同中医几乎是一模一样,古代的西医也不用仪器检查的,古代的西医和中国的中医一样,都是属于“哲学医学”,或者叫“自然哲学”。他也是通过这种人的感官来了解身体的变化,然后加以哲学思维,然后运用一些经验的东西来治病。中医不是经常讲阴阳五行吗?阴阳五行被人家批判了100多年了,古代西医虽不讲阴阳五行,古代的西医却讲地、水、火、风,四大理论学说。讲“四体液”学说,黄胆汁、黑胆汁、黏液、血液,他也是采取平衡的方法来治病,放水疗法、药物疗法、日光浴等等这些方法,古代的西医和中医基本是思维水平差不多。但是古代西医到1543年的时候,有个叫做维萨里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人体之构造》,画了600多幅图画,开始扭转西方医学的这个方向,把医学建立在人体解剖之上。那个时候过了200年了,其实还没有很大的动静,到18世纪的时候,人们还是应用那个“四体液”的学说来治疗疾病,一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个时候西医开始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本质变化,什么东西?就是显微镜运用于医学的临床观察,显微镜最开始在19世纪是发现了细胞。所以19世纪的三大学说中有细胞学说。19世纪下半叶,德国一个著名的细菌学家科赫,他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结核杆菌,这是个伟大的突破。结核病大家知道,在古代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慢性传染病,死了很多人,从来不知道原因何在,这次在显微镜下锁定了,原来是结核杆菌在作怪。所以显微科学从此进入了医学领域。
近现代的仪器进入了医学领域,在使用了,这是真正的中医和西医分道扬镳。中医还保持着古代的宏观学说的方法,西医进入了微观的领域。然后,到20世纪的时候,西医在药物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西方医学中间,只有10种药物能够有肯定的治病的疗效,包括阿司匹林。但是在20世纪发明了抗生素,发明了激素,发明了维生素之后,整个西方医学就改观了,正式进入了治疗的领域。换句话说,真正的西医,在内服药治病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在20世纪之才开始出现的。在这之前,西医主要是在外科方面比中医强,其实在中国古代在内服药治病方面远远高过西方的医学。那么西方医学自从进入微观的认识之后,自从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以后,西方医学突飞猛进。所以我们到了20世纪中叶之后,西医发展是一日千里,各种各样的先进仪器,都用于西医的诊断,西医在疾病的认识越来越细化,越来越清晰。西医在治疗方面也与现代科学手段结合得比较好。所以在外科手术方面进入了微观手术的领域。一直到人类基因图谱,绘制成功以后,近代科学的微观认识达到了顶峰,达到了登峰造极。到20世纪,西医跟中医的差别就越来越大,两者之间分道扬镳。
那么,中医它治病的道理又在哪里呢?中医跟西医的差别在哪里呢?我曾经用两个字讲到中医跟西医的差别,一个是“死”,一个是“活”。西医是“死”的,中医是“活”的。这是什么意思呢?近代西医建立在“解剖”的研究基础之上。他研究的是尸体,从解剖的研究开始出发。这个方面还要提一个西医重要的人物,我刚才介绍了,16世纪的时候,有个叫维萨里的,他把西医的方向扭转了,奠定在人体解剖之上,尽管如此,但是在16世纪、17世纪、18世纪人们还是用的古代的“四体液”的西方理论来指导看病。但是18世纪出了一个著名的解剖学家,这个人叫莫干尼,也是意大利的,这个人他生前解剖了600多具死尸,他发现了一个现象:所有的病人,他只要生前有症状出现,死后一定在某一个位置上面能够找到,在解剖上能够发现他的病因,能够发现他的病灶。所以,后来他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书,叫做《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他都是根据那些尸体解剖所见到的身体有什么疾病表现,死后解剖所见到的全部记录下来,每一个解剖的实例都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包括我们讲的冠心病,冠状功能粥样硬化,就是这个莫干尼发现的。他怎么发现的?一个青年妇女,经常心绞痛、心口痛。刚刚结婚那天,她丈夫带她去威尼斯登船去旅游,想缓解她的病痛,结果上船后第二天就死了。死的时候,这个轮船在意大利另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个著名的大学叫做“巴丢阿大学”进行解剖,主持解剖的就是莫干尼教授,解剖以后,发现她心脏上面的冠状动脉被堵塞,这个血瘀积在里面,而把这血管解剖开一看,很多像煮稀饭的颗粒粘在上面,叫脂肪粒,所以他命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他命名了很多的病,我们现代可能还是引用了他当时的名称。这个人提出,任何疾病在死后都能在解剖上面找到位置和原因,他这个指导思想影响了西医的200多年,直到今天。
我们发明所有的西医检测仪器,都是干什么?目的都是要从解剖上、从形态学上找到疾病的原因和位置。所以一旦能找到发病原因和位置,现代医学能治他一般都就治了,一旦找不到这个发病的原因和位置,那么他就很难治疗。所以总的来说,西医是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科学,近代科学采取一种还原论的科学方法,换句话说,近代科学是伽利略和牛顿他们奠定的。他们创造的这种科学方法叫做“还原论”,任何复杂事物都还原成最简单单元,然后采取一种静止的、隔离的、实验的、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他。所以,近代科学的目标就是追究清晰,追究一种实在。一定要看到实在的东西,能够清晰地找到它的原因,这是近代科学所追求的目标。从这些角度来看,近代西医所采取的,主要是一种静止、隔离的研究方法,以“还原论”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这是近代科学方法论的核心。
中医怎么看病的?为什么中医看病,往往要面对面地要看脉,要望舌,要望、闻、问、切呢?这是一种什么研究方法?这是一种“活体”的考察方法,他不是建立在解剖基础之上,中国古代曾经有过解剖,但被淘汰了,没人用它了。有人说是封建儒家思想导致的,不是的。为什么说不是呢?因为中医自己找了一种方法来了解人体的疾病,和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它不需要进行解剖。所以自然地在中医体系中间,解剖没有位置了,被淘汰了。当然这也导致中医不足的一面,就是中医之所以在外科手术方面远不及西医,与它本身淘汰了、扬弃了解剖有很大的关系。
那你没有解剖,不用检查得了什么病,不用看体内发生了什么改变,你怎么去治疗呢?中医采取动态研究的活体的考察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两部伟大的著作中,即中医的经典。一个叫《黄帝内经》,一个叫《伤寒论》。中医望闻问切是干什么的呢?这是一种收集人体信息的方法。比如说,人只要有病了,这个活的人,无论是健康或是有病,身体在不断地每时每刻地在发出一种信息来,对不对。天气这么热,很多人穿着短袖,哪位会穿着棉袄坐在这里?穿着棉袄,你看他脸色发白、嘴上发乌,还在四肢发抖啊,这个人肯定有毛病了,什么毛病呢?多半是受了寒的。那赶快回去,你熬一碗姜汤喝了,然后盖个被子,出一身大汗,第二天你的棉袄揭了,脸上又红润了,又穿短袖了,跟我们一样了。那么也说明你没有病了。那么他这个大热天穿棉袄、四肢发抖、脸色发白、嘴上发青,这都是他身体里面发出的信息,旁人一看就知道他是有病。这个信息出来以后,我让你回去吃姜汤,这是向身体里面输入一个信息,这样的话,第二天,你棉袄脱了,说明信息的收集和输入都对上号了。这个疾病就得以治疗了。
中国古代的医圣叫做张仲景,他的《伤寒论》就是采取这种方法。《伤寒论》共有397条条文,只把症状一讲马上有个方子,比如说他中间的第十一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你作为一个医生,他告诉你了,你看一个病人,头痛、发热、出汗、怕风、不是怕冷,而是恶风,你就可以给一个张仲景的“桂枝汤”,“桂枝汤”是什么东西?就是五味药,桂枝、甘草、生姜、红枣,这些药我们大家都知道,还有一味药,就是芍药,就是芍药花的根。这五味药组成的“桂枝”汤,让你喝了以后,吃点热稀饭,让你微微出汗,然后这疾病就好了。所以他是一种信息的处理方法,不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这种科学道理是一种活体考察方法,是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
我们讲的望、闻、问、切,中医光靠切脉是假的,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考察方法。病人一般在有病的时候,脸上的气色不正。从病人走进诊室,医生第一眼望去,诊断过程就开始了。一般的中医有几句俗语,叫做瘦人多火,胖人多痰。比较瘦的人,往往是火重。什么是火?什么是寒?等一下我都会讲到。比较胖的人,他的胖是假胖,他是虚胖,胖人多痰,痰是什么呢?是体内分泌的多余的分泌物。胖人多痰,瘦人多火,这个是很明显的。有的面色黄白的人,多半是中医讲的阳气虚。而形容枯槁、头发枯燥的,多半是血不足。还有的人脸上有黄褐斑的,这个妇女多,脸上有黄褐斑的,十个有九里面有湿热,甚至会有盆腔炎之类和卵巢囊肿之类。往往有青斑的、发青斑的,都会有瘀血,要检查,多半有子宫肌瘤或者是经血不畅。这种东西,往往有经验的医生他通过患者收集到这些信息。除了望面色,还望舌头,中医望舌是非常客观的,舌头伸出来,西医一般不望舌头,中医望舌头太重要了,舌头伸出来,红的,干红没有苔的,这是阴虚。又红又有黄苔的这是有火。舌头比较胖的,胖而淡的,这是阳气虚。胖淡又有很厚苔的这是有湿,有白苔的是有湿,有黄苔的是有湿热,这都是望诊中间看到的。“闻”,听一听你声音的高低,再闻一闻身体的气色。一般地,中医分虚症和实症,实症的人往往气色很重,胃火重啊,身体发出的气色是比较重。虚症的人多半淡而无味,身体没有什么味道出来。所以有的人气味重,这不是坏现象,青春期的时候更不要说了,一般气味重的人属于实症,身体不虚。而清淡没有气味的人都是虚症。当然还要“问”,中医的问诊很多,要问大小便啊,要问饮食啊,要问怕冷不怕冷,等等。很多人把切脉说得很神,其实不是那样。切脉是“望、闻、问、切”中间的最后一种。也是最后一种加以印证的,脉这个东西看不到的,往往要去领悟,去体会才能准确把握。
其实脉主要是分阴阳,中医有24种脉,27种脉,寻常看到的没有这么多,就是两大类,一类是“大浮数动滑”。又大又浮又流利,又来往很急促,这就是属于实症,阳气旺。一类是“沉涩弱弦迟”,又沉又细又艰涩,又没有力,又缓慢,这就是属于阴脉,主阳气虚,寒气重。中医其实所有的诀窍就是分阴阳,阴阳分好以后,其实中医的看病就很容易了。
这些东西讲来讲去,中医治病最重要的,就是一种活体考察的方法,是一种信息收集的方法。通过这种信息的收集,然后加以判断,诊断清楚后开方治疗,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这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大家耳熟能详。实际上是我们现代科学中间所运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曾经有一本书,大家可能读过,叫《第三次浪潮》,托夫勒写的,他曾经讲到,人类的文明史上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时代产生了古代的科学,包括我讲的中国的中医和古代的西医,那个时代哲学和科学是不分家的。哲学对科学有很高的指导作用。因此,中医至今还讲阴阳五行。第二次浪潮,是近代的工业文明社会。第一次是农业文明,第二次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直接就产生了近代科学。这时候,科学已经从哲学里面单独独立出来了,作为近代科学代表就是伽利略和牛顿,他们发明了这种“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科学。近代西医就是近代科学的产物。所以西医,直到今天还是运用这种“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人体。他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就是越细化越深入。越深越深地研究,最后连人类基因图谱都绘制出来了。可以说,微观学达到了登封,达到了登峰造极。在另一方面他又出现了缺陷。即在宏观联系方面有所缺失,往往只注意到局部的问题,看不到整体的联系。实际上我们今天,已经生活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今天为止,我们人类其实已经进入了信息文明时代,我们不再是近代工业文明,也不是农业文明,我们已经进出了信息文明的时代。
这个时代哲学又回到了科学中间来了。这个时代的真正的科学是什么呢?是系统论。我们不能把人体,不能把所有的复杂的事物都割裂开来研究,应该综合起来研究。应该把微观的和宏观的结合起来研究,这就是系统论的时代。这就是真正的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方法。但是中国是一种古代的科学方法,是在农业社会的自然哲学的方法。它固有它的长处,当然也有它的短处。但可惜的是,近百年来,随着西方科学的传入,“五四”运动之后,很多向西方看齐的人,又遵照西方的科学方法来作为衡量标准。用西方的科学方法也就是一种还原论的方法,作为否定中医科学性的法宝。以至于中医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经艰难。甚至被戴上一种不科学的罪名要加以否定。
其实放远来看,从人类的长远来看,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它有它的科学道理,有它的科学方法。我们刚才讲的,伤寒论的信息的方法,中医的辨证论治,你的证候表现出来是疾病在表、在里、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辨清楚以后才加以明确地治疗。这种辨证的过程是一种信息的收集过程,他使用的方法就是“望闻问切”,论治的过程就是输入信息的过程,他使用的方法,就是开方、扎针灸、搞按摩,搞这些东西。包括拔火罐、搞按摩,它也要讲道理的。拔火罐、扎针灸是疏通你的经络,又讲是你的湿气很重、寒气很重、瘀血很重,这套道理都是中医的解说的方法。所以,实际上中医的《伤寒论》教给我们的就是这么一套,我们以前讲过的辨证论治,我认为这是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所以我回过头来问我自己,我没有学过解剖,我没有学过西医的生理病理,我怎么能够看病?就是因为《伤寒论》教给了一套这个信息处理的方法,你只要把信息收集得正确了,你输入的方子对上了路,疾病就能够获得治疗了,所以我们没有学过这种东西也能够看病,当然我不是说我不学西医就好。我就是为了说明什么?为了说明中医有一套自己独到的、行之有效的、始终如一的方法论。它不依赖西医,不依赖近现代科学的方法,他能看好病,能独立处理好疾病,我要说明这一点。倒不是说我要反对去学西医,不是这样的。一个中医能够掌握一些西医的知识是很好的,特别是临床实用的知识。西医的检测对临床的诊断,检验它的疗效都是有好处的,这为什么不能吸收呢?我不是要说明不学西医,我是说明你不学西医,依靠中医独到的方法论,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病效果,而且这个方法论至今没有变。
德国一个著名的科学家,这个可能不知道还在不在世。德国慕尼黑东亚研究所的所长叫满晰博,他作为一个搞方法论的西方人,就很不理解中医怎么能看好病。中医看病根本什么仪器都不要,就看看你的舌头,问两句你就开方子出来了,到底怎么可能取得疗效呢?他当然知道中医有疗效,他在中国考察了20年,最后他得到一个结论。结论是:中医有自己的方法论。而且他下了定义,就是刚才我说的,“中医有一套独到的、行之有效的、始终如一的方法论”。“独到的”,最可悲的在这一点。中医这套方法论到了现代社会根本没有人用了,为什么没有人所用呢?因为中国所有的古代科学都被淘汰了,经过近代科学的冲击之后,我们古代的很多的成果。例如,英国的李约瑟曾经有说过:14世纪之前中医至少有100多项成果走在世界前列。还不光是四大发明,但是中国经过近代科学的冲击,所有的成果都全部被推翻了,被近代科学取代了,或者不需要了。唯独中医保存到今天,所以我讲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活的“化石”,活的熊猫。你当熊猫了就很可悲了,你的生存环境就成问题了,为什么呢?都与你不相适合,没有哪一个科学,没有哪一个其他学科跟你用一样的方法,你没有参照物,所以人家就认为你不科学。比如,中医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明明是中国古代、甚至是人类历史上两种伟大的哲学体系,仅仅因为当代人读不懂它的语言,就但被当作“伪科学”被骂了一百年,至今还有许多所谓科学家、哲学家在攻击它。
曾经有这么一个怪事,50多年以前,那个时候乙型脑炎(流脑)在北京死了很多人,这个流脑,根本就是没办法用西医治疗。包括SARS病、也包括这次甲型H1N1流感之类的,遇到病毒导致的疾病,西医是没有办法的。为什么呢?因为还没有药物可以杀死病毒。西医这门学科他主要是对抗治疗。近代文化的背景就是一种征服文化,近代科学赋予了西医的是一种对抗治疗的方法。我刚才讲的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发现了结核杆菌的之后,当时欢欣鼓舞,这么一种严重疾病的元凶被锁住了。然后大家想办法消灭他,过了几十年,果真发明了抗生素,之后是青霉素,然后是链霉素。一系列的抗生素,都是采取完全对抗治疗的方法,发现青霉素是无意中间的举动,一个叫弗莱明的生物学家发现青霉的衍生物所在的地方细菌都死了。这样,就建立了一个观念,一种细菌的衍生物能够杀死另外一种细菌,这就是青霉素的诞生的历史。使人们看到一点,原来可以利用一种生物来消灭另一种生物,这就是抗生素。知道今天为止,所有的抗生素都是这么一个原理。
对抗治疗成为西医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发现癌症,杀癌细胞,发现寄生虫,杀寄生虫,发现螺旋体,杀螺旋体,发现细菌,杀细菌。但发现了病毒就无能为力了,为什么呢?因为病毒它有一个很厚的膜,药物进不去。另外,病毒变异得非常地快。所以刚才讲的,我们的H1N1流感,我们现在还在研究的时候,他都已发生变异了。特别是2003年的SARS病,SARS病引起的那场风暴,造成了中国死亡了很多人,SARS病已经离开了我们,至今药物还没有发明出来,而且在离开的时候,在最后阶段已经变异了,即使发明出来也对抗不了了。但是,回过头来看,在50多年前的时候,那场乙型脑炎,死了很多人,当时周恩来总理很着急,正好有一批老中医调到北京去。周恩来令当时一个叫蒲辅周的老中医,带着一个医疗队,到下面去治疗,抢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这个老先生亲自救过的,从死里救活的病就180多例,所用的方子有好几十种。中医是辨证论治的,你不能一个方子大家都用,根据不同的情况,用的方子也是80多个。当时卫生部的副部长说,即使把人救活了,但是不科学。为什么呢?因为不符合统计学的原理。根据西医的方法,一种药物,至少30例以上有效,才能说它符合统计学原理。你这个老先生,一首方子治好两例病,不符合统计学原理。虽然治好了病人,但得不到科学的承认。这样的悲剧, 在我们几十年的中医发展历程中,屡见不鲜。好多老中医治病有疗效,但他就是总结不出来科学道理,或者很多人善于写文章,发表科学成果,但治病疗效一点都没有。我们几十年来,按照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也导致中医科研和教学的笑话百出,也给中医带来了很大的危机。刚才讲到,我们《伤寒论中》的这种看病方法,是一种信息处理方法。
另外,《黄帝内经》中间也有很著名的哲学思想,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这是大家知道的。这个“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运用得非常多,但被骂了100年,说是不科学的,荒谬、无稽的。第一个骂的我能找到资料的是陈独秀,当然更早的还有。从陈独秀到胡适,到鲁迅,很多人对中医的哲学思想进行攻击。他们说现在已经是什么时代呢?已经是细菌时代了,中医也不搞解剖,还用什么“阴阳五行”来蛊惑人心?这个东西完全应该被唾弃。
阴阳五行被骂了100年,他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呢?“阴阳五行学说”到底是怎样的科学道理呢?只有具有中医临床经验的人才能体会到他的科学道理。凡是站在外面看的人,没有深入到中医实践中的人,根本是不可能知道的。我去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讲到我们中国的哲学思想,刚才讲的,中医在农业时代,农业文明的时代,那个时候哲学对科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中医的阴阳五行是两种非常伟大的学说,其中的五行学说,西方根本没认识到。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来的?阴阳五行学说都是中国的夏代和殷商时代,观测天文现象而发现的哲学思想。中国是农业国家,观察天文非常重要,当时人们就发现地球自转一周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会出现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有白天黑夜的交替,白天是光明的,晚上是黑暗的。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底。认识到了有这么个昼夜的变化规律。地球上所有的物体,包括人、动物、植物都是随着地球而旋转的,他们一定都有这种“二分”的共同的规律。比如说,向上的属阳,向下的属阴,男的属阳,女的属阴,温暖的属阳,阴冷的属阴。这又是一种什么思维呢?是一种“二分思维”。任何事物都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反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是阴阳学说,其实就是古代的二分思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用得太多了,我们经常讲,中医看病的第一个重要诀窍就是要能够分阴阳。阴阳分错了,那么治病就完全反了。怎么分阴阳呢?《黄帝内经》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气旺的人,他比别人要怕热得多,阳盛则热。阳气虚的人,阴气重的人,他比别人要怕冷得多。阳虚的人他穿衣服比别人多,阴虚的人,他手板心脚板心总是发烧。而这个我们经常能见到的,按我们老百姓的话,具体从寒热之分,你是属火体还是寒体,这一点太重要了,这不容易吗?凡属火体的,一定是经常口渴,口干,大便干结,吃不得一点辛辣的东西。凡属寒体的人,一般都是大便经常偏稀,小便清长,口不干,比别人怕冷,尽管家里吃姜、吃胡椒、辣椒,他觉得是舒服,没有感到不舒服。这个规律掌握不好,那你这个中医就不用看病了。比如,中医经常用人参治病保健,人参是个好东西,至少有七大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体能、预防癌症、保护心肌等等作用。而且还不增加能量,有的人以为吃了就会变胖,不会的。它能够提高人体的体能,但不增加人体的热量,是相当好的东西。然而,人参中有高丽参,其中最好的是太极参,有西洋参。高丽参是温阳益气的,西洋参是益气养阴的,两者性质不同,必须根据患者的不同的体质来用,不能用错了。但根据现在的化学分析,两大类人参的主要成分都是人参皂苷,没有什么区别,更没有什么寒热之分。
但是学中医的人,你用人参用错了会出大问题。中医一定要分寒热阴阳。高丽参也好,太极参加也好,这一类的参以韩国的为最好,那是温阳的,阳气虚的人,用了一点问题都没有。平常怕冷的人,基础代谢低的人,体温低,血压低,这种人吃了非常好,能够振奋阳心气。阴虚的人不能吃,血压高、高血脂、经常口干,大便干,尿黄的人,你吃了以后,少则出鼻血,厉害点血压升高,再厉害点就是中风、脑溢血。当然,你说西洋参给阳气虚的人,他能吃,但效果不会太好,还不如像高丽参之类的。所以阴阳在中医的临床之间是这么具体的。上午属阳,晚上属阴。白天经常打不起精神的,一般是阳气虚,下午晚上不舒服的多半是阴虚。这些东西在中医临床上分得非常细。我们老百姓吃东西也是,像广东这个地方天气炎热,广东人好吃,什么都吃,但我很少看广东人吃狗肉。什么原因呢?因为狗肉是上火的东西。我们下农村的时候,经常过年打一条狗,晚上吃一顿后,整个晚上都发烧。狗肉是上火、性温的东西。广东人再好吃,我估计是没有爱吃狗肉的。鹿茸是个好东西,鹿茸在广东来卖,想挣大钱,我估计那可能会血本无归。广东人因为这个地域、这个气候环境,大部分人是阴虚火体的这种情况,我在汕头待了几年,那个地方,动不动就吃清补凉,动不动喝生地蜜,就是把生地熬了放点蜂蜜。还动不动吃青草,实际就是板蓝根、一枝黄花、蛇舌草等,熬的又苦的东西,当地人经常喝这个东西,不然就喉咙痛。像我这种湖南人,是久经考验,湖南冬天就冷得要死,夏天热得要死,春天又潮湿,秋天干燥。什么没经受过,我到广东反而不上火。广东当地人,一定要吃那些东西,什么生地蜜之类的,他才能够滋阴降火,才不会出什么问题。
所以阴阳学说,具体来说是一种“二分思维”。二分思维是什么东西?有人认为是人类第一定律,任何事物都有相同、相反的,相统一的两个方面。二分思维,说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一分为二。西方认识到这个规律是2000多年前的黑格尔,他建立了对立统一学说,再早一点的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莱布尼茨,他跟牛顿齐名。莱布尼茨是从中国的八卦图发现了二进制,不是阴就是阳,八卦是由阴爻、阳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他从阴阳八卦图中发现了二进制,所以当时还写了封信给我们的康熙皇帝,说中国人很了不起。我们知道,二进制就是我们今天的计算机的技术,这是中国古人的二分思维,在中医理论中至今保存着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二分思维,即阴阳学说。
五行又是什么呢?五行也被人骂得一塌糊涂。五行也是对天体的观察,当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候,万物出现的变化。中国是农业社会,天文学是为农业服务的,当时种庄稼春种秋收,我们古代就认识到了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夏代就已经知道了,非常了不起。除了这个之外,发现一年生的庄稼有五个阶段变化,叫做“生、长、化、收、藏”。春天万物萌生,夏天万物长大,秋天万物收获,冬天万物收藏。这是一年生的作物,一年生的作物有生长,夏秋之间有个变化的阶段,我们中医叫做长夏,即八九月份的时候。除了一年生的庄稼,它有“生长病化收藏”的五个阶段之外,因为地球上的所有东西都随着地球的旋转围绕太阳而旋转的,所以这个规律也存在于所有的事物中间。只要世界上的东西都在运动的。所以古人进而认识了几乎所有的事物,有生命的,甚至无生命的,他都有萌生、长大、变化和衰老、死亡的过程。不过人不只活一年,人活了几十年,人活到100多岁还是要由生长变化到衰老死亡,这五个阶段的变化存在于所有的事物中间。这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太重要了。天文学的观察到了周代的时候,人们要用自己熟知的事物来概括这五个阶段,来说明这五个阶段的特征,运用了什么呢?运用了五行学说。五行——水金火木土。“行”是运行的意思,是活动的意思,运行的状态的意思。《尚书》中说:“火曰炎上”,火苗是炎热的,往上的,象征着夏天,万物的茂盛,或者是繁茂的景象。“水曰润下“,水是清冷的,象征冬天的寒冷和万物的潜伏。“木曰曲直”,木头它是有柔性的,不断地弯弯曲曲地生长,象征着春天的树木生长,象征春天的欣欣向荣。“金曰从革”,金这个东西,只有中国古人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在青铜时期的金用来作为生产工具,金是收获的,象征着秋天万物处于收割的状态,还有一种叫做,“土曰稼穑”,土是滋生万物的,万物在土中不断的变化,最后成熟。这个阶段恰恰在夏秋之间的长夏。实际上用五行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的生命的五个的阶段。古人后来把五行的思想推广到几乎所有对事物的认识中去,成为一种古代的“系统论”。古希腊、古印度、古埃及有所谓“四大”学说,即土、水、火、风,都没有认识到金即金属工具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何况“四大学说”指的是四种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不是像“五行”学说那样,既是指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元素,更是指五种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比其他文明古国要高明得多。
所以为什么中医看病,特别强调气候季节变化对身体的影响,西医是不讲这个的。中医看病,你懂得了季节、气候对身体的影响,那你就掌握了大部分病了,一到秋天,有的人流鼻血吓的不得了,以为是得癌症了,还有的人一把把掉头发,找到我这里来了,我说:这是秋天气候干燥,大便干、出鼻血,都是“燥邪”所导致的,喝点生地加蜂蜜就行了,至于掉头发,这个季节鸟不都掉毛吗,有什么关系?你过了季节还掉头发再来找我。这是季节环境对人身体的影响。然后,冬天寒冷,容易得流感,春天风多,容易得过敏性皮肤病,夏天炎热,容易中暑、发烧,长夏潮湿,容易得肠炎等,所以中医治病,一定要考虑季节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地域环境的因素,这实际上就是受到了五行学说的指导和影响。
古人还用五行学说来进行运气的推算,换句话说,古人认识到所有的传染病,它都有一个60年作为大周期的这么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有没有效,我不太相信。但是上次SARS病的时候,确实起了一点作用,本来SARS病爆发,可以说是中医开始翻身的很大的契机,在SARS病之前,中医一直走向低谷。换句话说,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是非常悲观的,都已经看到低谷了,看不到出头的时候,SARS病来了。最开始的时候,SARS病是在广东,但很快得到了控制,后来到了北京,但北京没有什么很大重视,结果大规模蔓延的时候死了很多人。当时的我们的国家领导着急了,主持这个工作的是吴仪副总理。当时广东有一个著名的老中医,就是邓铁涛医生,这个老先生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号。他当时写了一封信给胡锦涛主席,他说在广东的时候,我们中医对SARS控制得很好,为什么到北京之后不让中医进入呢?因为SARS是个传染病,在北京不准中医进入,是归西医治疗的,结果绝大部分是西医治疗的,效果非常差。地坛医院的院长李兴旺他写了一篇文章,他总结SARS病治疗的经验,他说我们80%都是误治的。邓铁涛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广东省中医院一共接受了67例病人,一个没有死,一个没有传给别人,一个没有后遗症。对比当时的钟南山所在的呼吸病研究所,50个病人死了7个人。这个事情被中央知道了,从那个时候中央最高领导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现代医学在到今天来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原来以为中医很软弱,没有什么发展余地。现在看来中医它有它的很不错的地方,所以吴仪退休的时候,她说我要“裸退”,什么职务都不当了,但退下来之后,第一要学中医,第二要读《黄帝内经》。当时江苏南通一个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把我的这个书寄给吴仪了。SARS病还没有过去的时候,吴仪就提出来了:SARS病到底还有多久啊?是不是又会卷土重来?正在这个时候,就是已经开始对中医开始重视的时候,好几个国内有名的《黄帝内经》的专家,他们写了文章,不约而同地根据这个运气学说,也就是五行结合六气的学说,“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水、金、火、木、土,




上一篇:徐迪华《中华脉诊的奥秘》再版
下一篇:当代续

1

主题

0

积分

2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10-14 13: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再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2-10-1 17: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47

积分

13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47
发表于 2012-10-25 15: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确实要好好地思考--------当代需要什么样的“中医”?!是改头换面,不中不西的中医(或者说现代化了的中医),还是原滋原味,依旧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用传统方法立法方药的中医?

    作为一名手拿“中医师”执业证证书的中医从业人员,面对患者首先是现代医学的各种法宝使尽依然无效,方才拿起中医古籍寻方检药,把中医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还是起先就按照传统方法平脉辨证?

   彭教授的书中应该给予了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23:42 , Processed in 0.15538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