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tong162305 于 2017-7-27 06:48 编辑
医苑杂谈
明代医家张景岳为温补学派代表人物,擅用“大补五脏真阴”的熟地,且多有奇效,人称其为“张熟地”。他称熟地、人参、附子、大黄为“药中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温病学家陈平伯 把小柴胡汤加减变化出二千多个方子,方方不离柴胡,后世叫他“陈柴胡”。
清代刘鸿恩对乌梅情有独钟。在其所著《医门八法》中对乌梅推崇备至并自号为“知梅学究” ,后人称誉之“乌梅先生”
清代医家陆懋修: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与张景岳的“药中四维”相比,陆氏不看好熟地,看好石膏。用药习惯耳。看好石膏者,非独陆氏,还大有人在。
近现代中医名家张锡纯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张锡纯在治疗瘟疫、痧疹、寒温等实热证时擅用石膏,视石膏“为寒温第一要药”、“为药品中第一良药”。张氏曾云:“愚临证四十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证当以数千计。有一证用数斤者,有一证而用至十余斤者,其人病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他被乡里称为“石膏先生”。
现代名医祝味菊先生受“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的影响,临床上善用附子,甚至在外感病中也常以大量附子为主药,常可出奇制胜,屡起沉疴,故被誉为“祝附子”
名为“吴附子”的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与张景岳、陆懋修相比,他的药虽多,独缺人参。吴佩衡身为名医,主帅之药无人参,自有他的道理。
沪上儿科名医徐小圃喜用麻桂二药辛温解表,这在当时成为“异类”。明清以来,不少儿科医家往往因麻桂性温力猛,易于化热助火,亡阳劫液,畏麻桂如蛇蝎。徐氏却不以为然,大胆使用麻桂于各种外感风寒病证,乃至湿温、麻疹、肺炎等疾患的治疗中,且取效甚佳。“徐麻黄”名声在泸广传。
名医何绍奇: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乃“百药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