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夜雨寄北 于 2017-6-30 21:58 编辑
中医聊天对答录(3)
我:老卢,除了冠心病和脑梗偏瘫的,还有没有看什么比较有意思的病例
老卢:还有一些出汗异常什么的。对了,有一个病例我印象深刻。有个男的,四十多岁,很厉害的腋下出汗,说治了好多地方都不见效。我就想啊,手少阴心经出于腋下极泉穴,腋下是属于心经的位置,又看了一下病人的舌苔,舌尖红。于是就用了导赤散,开了三副,病人吃了一副就打电话说已经不出汗了,问还要不要再吃。我说,可以再吃两副巩固一下,病人就说,我已经好了,就不吃了吧。又过了一段时间碰到这个病人,问他的情况,他说就吃了一副就没吃了,现在腋下也没那样出过汗了。
我:老卢,你这经络辩证用得妙,如果是我,腋下出汗,就只想到白虎汤了。
老卢:有时候用经络辩证,确实疗效杠杠的,有机会你可以试试。
知识点8
刘渡舟《谈伤寒论与经络》
有一年我去大同,正值暑假,住在宾馆里,他那儿管后勤的部长姓张,听说是北京中医学院来了老教授,就找我来看病了。我一见他就觉得纳闷:这位张部长穿着老式的凉鞋,可前边一大条都被剪掉了,露出个大趾在外面,通红锃亮,又不敢碰,很疼。他说:“您看我连凉鞋都不敢穿了,疼得厉害。西医叫它丹毒,越到晚上疼得越厉害。”我一看,大脚趾,正是大敦穴。号号脉吧,脉弦而滑,弦为肝脉,滑是热象。大、浮、数、滑主阳,阳主热。大趾上有三根毛,是大敦穴的位置,“厥阴足脉肝所终,大趾之端毛际丛”。那地方有毛,古人就看出来了,还看清了有三根,你说古人的眼睛是不是比咱们看得都清楚,咱们还天天戴着眼镜,看东西都看不清。我就给他开了个方,“龙胆泻肝汤”加上十四克地丁、十四克蒲公英。“湿热毒火,首遇肝经”。张部长问我:“刘老,这到底是什么病,是丹毒吗?”我说:“这叫'大趾发'。大趾,就是大脚趾,发呢,你看你这个又红又肿,发了。”七副“龙胆泻肝汤”,他晚上就能睡觉了,不疼了。你说这经络在临床是不是管用啊。“龙胆泻肝汤”加蒲公英、地丁,清热解毒,肝经的火毒一清,不就见好了吗?
再说一个例子,是后背疼、脖子疼的。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葛根汤。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不管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和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妇女来看病,一来就见她满脸的怨气:“我都吃了那么多药了,怎么就不见好呢?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弄点好药。”她得的就是西医说的三叉神经痛,也不是多么重,可怎么也治不好。病人来找我,我说:“你说一说到底怎么个疼法?”她就说后头痛、偏头痛,到肩膀头儿再往下一点,就是耳角的上面一点往下来,这里痛。我一看,就用基础医学和经络学说辨证,这叫三阳经结气。脉象浮弦,稍微有点滑,我就给这个病人开了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还有点羌活、防风,三经风邪一起治,“柴葛解肌三阳病,头痛发热还不眠”。吃了药,病就减轻了,女同志也破涕为笑:“老大夫,我就吃您的药见效,不疼了。”所以说学经络这个事儿,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医学的一个伟大的组成部分。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有人腿疼来看病,我给他辨证,首先要辨经络,不辨经络怎么能下药开方呢?一条腿有左侧、右侧、前方、后方,有阴经、阳经,就要用经络给划一划。这人腿疼,晚上疼得都哭,我就问他:“你把腿搁在凳子上,给我指一指哪个地方疼啊?”他说就是大腿外侧。外侧都属阳,内侧都属阴。外侧少阳经痛,我说:“你这里面经脉不通。”“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正好行于大腿外侧。疼是因为少阳经的气火、相火被风寒凝滞了。然后我就给他开了张药方,有双花、陈皮、赤芍、穿山甲,吃了就好了。
这些例子多了,不可胜数,所以我跟同学们说这个道理,经络学说是中医伟大的组成部分,有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就活了,要不,脏腑怎么结合呢?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它是一个表一个里,一阴一阳,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我们说是有机的结合,不是生搬硬套的结合,也不是强加的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这个有机结合就是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到肾,肾的经络到膀胱,所以它们才能结合。气是相通的,肾与膀胱相表里,要没有经络学说了,把它一脚踢到门外,那肾与膀胱怎么办呢?怎么结合呢?为什么膀胱病变成少阴病了呢?为什么肾病可以出现膀胱病呢?没有经络了,就没有了一个传导的、联系的、互为影响的、物质的东西,那就不是中医的理论了。你看太阳病变有很多,用栀子豉汤、四逆汤来治,用热药来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太阳与少阴的理论,实在太阳,虚在少阴,肾阳不足出现了少阴证。在临床上,给老年人、体虚的人看病,头疼、发热,体温三十九摄氏度,这时病在太阳,浑身疼,得按阳经来治,肯定好。感冒头疼,脉不浮了,变迟了,总想睡觉,打不起精神来,一摸,手脚发凉,这是病由太阳转入少阴了,叫少阴伤寒。怎么办?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一方面用麻黄来发散寒邪,一方面用附子温理少阴阳气,驱邪培本,两方面来治,才能取得效果。所以说经络学说是脏腑学说的一个必然的辅助理论。
知识点9
经络辨证解难症
------新道少斋中医讲稿
接下来说几个运用经络辨证治疗的疑难病例。
“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古之医家把学好经络作为成为良医的必要条件之一,可叹当今中医之教学,教材中有关经络辨证的东西讲的很少,也很浅,几乎就是经文的翻译,而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院毕业后走上讲台的,缺少临证经验,对于经络辨证理解不透,讲解时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现在年轻的中医师对于经络辨证每每不能加以运用。有感于此,笔者曾著有《被淡忘的经络辨证》、《分部经络辨证理论与实践》二书,进行专题的研究。今天我们再来说几个通过经络辨证获效的疑难病例。
病案1.夜间脊痛案
这个病人是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女性患者,杨女,70岁,入院的主诉是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部位疼痛难忍,入院后主治医师进行了胸片、脊柱CT、磁共、风湿全套及免疫相关抗体等检查,未能查出明确的病因,因此也就没下出个明确的诊断来。入院半月,每日静滴“血塞通”再就是给点非甾体类抗炎药。中药予以活血化瘀的方子,治疗半月,病情毫无好转。
2011年5月6日进入我的办公室,要求我予以中药处方。通过四诊,我发现这个病人两肩胛内侧痛很有规律性。一天24小时中,只是每日夜间1点左右发作,两肩胛内侧之间部位疼痛难忍,持续2小时左右症状自行缓解,体查亦无阳性发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像这样局限于某个部位的病证,一定要学会运用经络辨证,在肩胛内缘内侧所循经的经脉只有太阳膀胱经,督脉是循脊而行,所以,就把病位定在太阳经。病在子时发作,根据纳支法推算,当是气血流注肝经之时。所以方以桂枝加葛根汤疏利太阳经气,缓急之痛,方中另加入羌活、苏木走太阳,祛风活血止痛。另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搞临床的人要时候记住,定时发病,调和阴阳,每以小柴胡汤效果最优。
桂枝10,生白芍10,羌活10,葛根60,苏木10,柴胡10,黄芩10,法夏10,炙甘草10。
未想,服药当天疼痛大减,次日病解,其后再也未发做,5剂而出院。
合理地、正确地运用经络辨证,常常使一些疑难病证迎刃而解。
病案2.痛案
2011年6月10日初诊,患者说左上臂外则剧痛难忍,以致夜不能入寐,时已半年之久,兼见左耳后抽扯疼痛,中西医治疗迭进,西医诊断为颈椎间盘它出症,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意,半年来遍求医家,推拿、针灸、西药、中药一直未断,然其病根本没有任何缓解。患者经人介绍来就诊,患者痛苦异常,除前所述症状外,尚见口干、口苦,二便可,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滑。
按照一般常用的治疗大法,大家可能就会开出一些祛风、活血、通络之类的方子来。病已半年,其类似的方子前后进服百剂,而无寸功。关于此病辨证,当把左耳后抽扯疼痛、左上臂外则剧痛难忍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前面说过,对于病位固定的局部疾病,经络辨证有其优势,《灵枢经脉》篇说手少阳经:“系耳后,出耳上角”, “循臑外上肩”。故断为手少阳三焦经气痹阻,病机即明,其治法就清楚了,当疏利少阳经气,通经活络止痛。方以小柴胡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柴胡10,黄芩10,法夏10,苏木10,党参20,白芍10,当归15,丹参15,乳香10,没药10,炙甘草10,6剂
二诊,诉服上方后第一晚疼痛加重,次日痛大减,现耳后痛愈,上肢仅感微痛,入夜寐安。
守上方7剂,其后电话告知其痛已完全消除。
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乏 ,必无捷效。”信不诬也。
知识点10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及其所联系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析经络及其相关脏腑在病理情况下的临床表现,从而辨清病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机及其性质特征等,为治疗提供依据。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循行路线
(1)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骼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4)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5)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6)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7)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支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8)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9手厥阴心包经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10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从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1足少阳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12足厥阴肝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13督脉
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
14任脉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15带脉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16冲脉
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
上一篇:二人行,必有我师焉下一篇:石室秘录 论昼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