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为了更好地证明经络本质,我们须先证明一下五行学说的科学性。
对中医的五行学说,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或言之为封建糟粕,故弄玄虚;或说其牵强附会,不符科学。对我们而言,五行学说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思维工具,用来学习中医,方便顺手,就像我们吃面条用筷子好使,何必非要换成叉子呢?但是,有些运用五行学说一辈子的人其实也说不清一个理,也难怪人家发牢骚。
现在,我们现在就来说个理吧。由于在论述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不同领域的学术,所以如果您有些地方看不明白,请跳过去,待看完整篇论文时您自然就清楚经络的本质是什么了。
目录
开篇五行学说的证明
一、从气的本质说起
二、经络的解剖结构
三、经络的微波特性
四、对穴位的再认识
五、经络现象的解析
六、关于经络的演化
七、经气的循环规律
八、内证实验舍利子
九、交通宇宙的穴位
十、穴位的演化进程
十一、经脉的流注循序
十二、络脉的取穴特点
十三、穴性探研
十四、开穴规律
十五、养生大法
开篇:五行学说的证明
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源自于祖国医学数千年的经验归纳与推理,它的正确性早已经历数千年的验证而为世人所肯定。本书的主要理论都是构建在五行学说之上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证明。
宇宙世界是向多元化发展的,颜色有七彩,味道其实也有甘、咸、苦、辛、酸、淡、辣、涩八种。中医谓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组成的。那么,中医所重视的气呢?以光为代表的阳性物质呢?可见,世界未必就只是五行而已。但另一方面,五行却是宇宙世界的主体。同样的道理,五味是主体,其余的三种味道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我曾多次直接地证明五行学说,都不尽我意。到了最后,我不得不有违传统理论地首先提出六行学说来。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问题需待解决。例如,为什么火与心对应,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呢?又如,中医所重视的脾脏,并推之为“后天之本”,但在解剖的范畴里,脾脏甚至可以手术切除。这些与现代科学有不同理解的地方,中医理论的解说显得多么的空泛与无奈啊!这到底是我们上古的圣人们的差错,还是后世医者的误解呢?所有这些问题困惑我已经很久了,现在,我在这里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论证它。
一、六行学说的提出
在中药理论的范畴里,归属于五行学说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如果以阴阳分之,则酸苦咸为阴,甘辛为阳。既然阴阳学说认为宇宙是按不规则对称的方式进行演化,那就应该由终极统一的无味演化出三阴三阳的六味来,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却只提出五味呢?
事实上,淡味就是五味之外的一个重要药味。虽然有不少医药学家都认为淡味只是甘味的一个派生味,它就像辣味附属于辛味一样,但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所有味道稀释到一定程度都会变成淡味的。
同时也有不少医药学家认为淡味是中药的第六味。其中,刘完素在“三消论”中认为,淡味是五味之本,但它也有着独自的药理作用:淡渗利窍而解渴。
既然有六味,也有六腑,那么,是否有六脏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胰脏。
很自然的,与之相对的应该是“六行学说”。《易经》里的卦象为什么就用六爻?南怀瑾说:“因为一直到现在的科学时代为止,宇宙间的事情、物理,没有超过六阶段的。一切的变,只能变到第六阶段,第七个变是另外一个局面的开始。以现代科学证明,物理上、化学上,电子、原子的变,都是六个阶段,只有化学的变有七个阶段,可是化学的第七个阶段是死的,没有用的。”
今天我们之所以推用五行学说,那是因为五行是自然世界的主体。任何物质一旦演化至六行,它将由五行的量化演化迅速地进入质变的演变阶段,因而六行的稳定性就不如五行那么好,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推导,但在实际应用上却不可取。例如,人的一生先后经历了出生、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这五个量化而稳定过渡的五大阶段后,便进入了死亡阶段:先是经历了一个很短暂的回光返照的进程,之后便质变地由生演变至死。
我们认为,宇宙世界是按六程演化律的方式而进行演化的,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我们即将提出的“六行学说”。因土与地其实是同类,地只不过是土的派生物之一,它并不能像土那样而作为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组成元素,所以,本论谓之“类五行学说”亦可。
现在,先看一下五行学说的前身——六行学说的表述内容吧!
六行 土 水 地 火 金 木
六脏 脾 肾 胰 心 肺 肝
六腑 原始肠 膀胱 胃 小肠 大肠 胆
六味 淡 咸 甘 苦 辛 酸
六位 极 北 中 南 西 东
六气 清 腐 香 焦 腥 臊
在这里,我们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第四列的内容,首先作简要说明如下:
1、地球仍未形成之初,最先出现的是土,土与地同中有异,其区别详见下文;
2、脾其实是人类最早拥有的内脏,而土是地球最早拥有的基本物质,由脾来对应土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稍后我们将为此展开详尽的论证;
3、原始肠其实是人类最早拥有的腑,由它与脾相表里必定的,这一点我们稍后亦会作较详尽的论证;
4、淡味是无味与甘味的演化过渡味,它比甘味出现得还要早,因此淡味就必定归于脾脏;
5、地球上最早形成的要算地心这一极点了,这对于排在最前面的气来说,由极点来与它相对应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了;
6、地球在形成之初,水是无色的,土其实并无什么强烈的气味,所以就以清气来对应土。在六行的概念里,清淡就成了土的主要属性。
上表第二列中的每一项都是地球上最早演化产生出来的,它们的对应关系完全符合宇宙进程演化中的程对应原则。
二、六行学说的证明
证明:为了方便论证,我们将“六行学说”中的前四项摘录于此,即:
土 地 水 火 金 木
脾 胰 肾 心 肺 肝
原始肠 胃 膀胱 小肠 大肠 胆
淡 甘 咸 苦 辛 酸
首先要证明的,是上表每行的各个相关项都是按宇宙进程演化产生并自左向右在时间顺序上作先后排列。
如果上述论题得证,那么,根据宇宙演化规律的段程原则,在相同阶段演化出的自然物质,具有最大可能的比较性与相容性。这就是程的对应原则。
由宇宙无限膨胀论可知,在地球形成之初,温度很高,以致整个世界都以气的形式存在。当时的土,也只是飘荡的灰尘而已。当然,一开始也没有水,同时也没有水蒸气,只存在着氢气与氧气在空中运动,后来氢气与氧气才合成为水。
后来,当温度冷却降到一定程度时,水就出现了。
水的出现,会使土更加凝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才有了地球的出现。在经历亿万年之后,逐渐形成了陆地与海洋的局面。
水与土在宇宙力量(如光)的作用下,又产生了一个基本物质——火。这个时期,海底的火山爆发可以说是家常便饭的事。
火山爆发过后的岩浆,自然就成了后来的金石。虽然在地球形成之初亦存在一定量的金属元素,但它们并不是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类似气态的形式游离在空气中的,因而还不能算作是六行学说中的“金”。
直到最后,在地球的海洋里,便出现了原始的植物生命,这就是六行学说里的“木”的概念。
所以说,六行的先后顺序是:
土——水——地——火——金——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直引为证明的宇宙无限膨胀论其实并非是指宇宙真的永无休止地膨胀下去,只是在时间的概念里相对来说要长久很多并趋向于无限而已。宇宙是没有永恒的,没有绝对的。
我们知道,甘味是地球上出现得比较早的味道,随后,甘味克于咸味而生咸味,咸味克于苦味而生苦味,依此类推,即的五味产生的先后顺序为:甘咸苦辛酸。将甘味的前身淡味纳入其中,则易得六味产生的先后顺序:
淡——咸——甘——苦——辛——酸
药味相克相生的道理,就好像摩擦而得到正负电荷一样,它们是相互克制,但又彼此相生的。淡味由土化所得,咸味是水气所生,甘味是水与土气合化所生,苦味是火气生,辛味是金气所生,酸味是木气所生。至于五味的具体演化,请参看下一节中的“五味生化论的证明及其应用”一文。
脏腑的产生是个进化的过程,其线形联系如下:
消化器官——泌尿器官——血液循环器官——呼吸器官——储藏器官——淋巴器官。
依次表述如下:
<1>消化器官
消化器官无论在个体发育或是种系发育上,都是最先演化出来的器官。
单细胞的动物,只存在细胞内消化,全动物性营养细胞,只能以简单的伪足或胞口来摄食。并形成暂时的食物泡来进行消化个吸收。
多细胞动物,如腔肠动物水蛭,已进化出了内、外两个胚层围成的囊,即消化环腔,相当于消化管,具有一定的细胞外和细胞内消化的功能。消化腔只有一个开口,兼口与肛门作用。
到了线形动物,如线虫,已进化出了完全的消化管,有独立的口和肛门。且消化管能明显地分出前肠、后肠和中肠三大段。而到了环节动物,如蚯蚓,已发展成三胚层,进化出真正的体腔。消化管有了象样的肌层,能蠕动,提高了消化力。同时也为消化管的再进一步进化准备了物质基础,同时,消化腺体逐渐形成,消化管的尾端与尿生殖道还合二为一,直到哺乳动物才完全分开。结论如下:
在所在器官演化中,消化系器官是最先进化出的器官。脾、胰、胃、肠,是首先产生的消化器官。其中,脾与肠是最早演化出的器官。只有当以流质饮食为生的动物,进化出以干燥颗粒食物为主的动物,才在消化管的中端,演化出一个仓库类的器官——胃。而脾脏,作为与消化密切相关的内脏,无疑是最早进化出的器官。
<2>泌尿器官
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泌尿器官是仅次于消化器官进化而来的脏腑器官。
在单细胞和腔肠动物,都是通过体表的细胞膜进行排泄。只有到了三胚层动物,才进化出了专门的排泄器官。而消化器官在两胚层的腔肠动物水蛭中,就已进化出来。在两胚层动物的线形虫,已经进化出有完全意义上的消化腔。这就有力说明了,泌尿器官的演化,从进化论角度上说,是明显落后于消化器官的。在脊椎动物中,进化出肾管,如文昌鱼,有了泌尿功能的肾及排泄管。硬骨鱼就进化出了膀胱。泌尿器官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故可得出如下结论:
泌尿器官从进化的时间先后看,是仅次于消化器官而演化出的内脏器官。
<3>血液循环器官
生物进化出环节类动物,如蚯蚓,才进化出血和血管。并出现了有典型节律博动的心脏。从鱼类开始,才有了静脉式的心,它有两个内腔,即一个心房一个心室。到了两栖类动物,如青蛙,已进化出了三个内腔的心,即两个心房、一个心室。到了爬行类动物,心才初步具有了四个内腔的心,有两个心房,两个心室。这又说明了,以心脏为代表的血液循环器官,是较消化与泌尿器官进化得晚的器官。心脏和脉管系统,进化得比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要晚。即:
循环器官比消化器官和泌尿器官进化得都晚。
<4>呼吸器官
进化出鱼类,才开始用腮呼吸。水通过腮裂时和毛细血管相接触,进行气体交换。但鱼类早已演化出了象样的一个心房、一个心室的心脏了。到了鱼儿爬上了陆地,进化出肺鱼和两栖类动物,才出现有实质意义上的肺循环,产生出昂贵的肺脏。但此时的爬行类动物,心脏早已进化得两室两房,发达得很。因此可得出结论:
呼吸器官肺是比循环器官心进化得更晚的器官。
<5>储藏器官
消化、泌尿的问题解决了,动物产生的血液就可以藏在肝中。为什么肝是在呼吸器官肺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呢?据进化论可知,爬行类动物在陆地上生活之初其实是很不适应的,因为在水中运动花费的力气很小,但在陆地上却要花费数倍的功夫才能得以像水中那样的正常生活,这就要求动物们要有更多的能量支持运动。肝在这个时期就应运而生了。因此,一个人的体能如何,与肝功能是密切相关的。现代医药早已证明了,肝确实能储藏一些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还可将血糖转化成糖元,贮藏在其内。
<6>淋巴器官
淋巴器官是随着动物演化为适合生存而产生的一类具有防御功能的一类器官。它们可以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淋巴结特化产生的脾,是主要的淋巴器官。
脾在种系发生史上是进化最早的器官。从原口类动物开始,在肠壁上就出现了一团多孔的组织,这就是脾脏的原始状态。鱼、蛙和龟的脾的结构是一个长方形。它们在肠系膜内,贴近肠管,并与肠管平行。
动物种类不同,脾的位置也不同。有的在肠管前段,有的在中段或后段。而在有尾两栖类、爬行类(龟除外)、鸟类和多数哺乳类动物,它们的脾都位于胃的附近。
人类的脾是一个长而略带卵圆形的实质性器官。脾的主要功能已经由最初的消化器官,演变至今天的具有防御功能的淋巴器官了。它的主要功能,在早期的胚胎,能造血。而它也有破血功能,衰老的血细胞就是被脾产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论证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人类六脏产生的先后顺序如下:
脾——肾——胰——心——肺——肝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本论开篇时提到的第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中医的先哲们不依照宇宙的对称原则提出六行学说呢?
问题就出在胰脏与脾脏这里。
中医认为肾为人的“先天之本”,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的繁殖需要精子与卵子,它们都出于肾脏。而在八卦的认识里,卵子象于太极,精子与卵子相结合后就已有阴阳之分,代表两仪。所以,肾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人的“先天之本”。另一方面,正所谓“天一生水”,此水亦代表着人类的肾脏,其排行第一,谓其为“先天之本”也是有根有据的。
而脾脏,它作为人类第一个演化出来的内脏,被誉为人的“后天之本”亦合情合理。并且,脾应土而能生化万物。在人类起源之初(或动物起源之时),它确实承担着消化运行的重要任务。在心脏出现之后,它又具有造血之能。在人的胎儿时期,在这与动物或人类的初始状态有一定对应关系的时期,脾脏还感应地保留着它的造血功能呢!
胰脏与脾脏很相似,它对应着地,才是人类真正的“后天之本”。胰脏是在土与水都出现之后才开始演化的,所以它排在肾脏之后。土与地相似,脾与胰相似,植物的块茎与茎相似,它们确实出现在演化史上,却又因为它们的相似而被中医理论所合并,这才有了更为完美的五行学说的出现。
关于土与地,我们在这里说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在八卦学说里,坤卦就代表地,表示地也属纯阴的一类物质。但这显然是不妥的,地中有地热,有火山爆发,又怎会是纯阴的呢?有人认为地热的存在是阴吸引阳的结果,就像磁吸引铁一样。这还说得过去。问题是坤卦六断,与地之相连有不象之处。土性松散,遇水才得以相聚而为地,所以坤卦应与土相配合才合理。
土地,先有土而后出现地。但是,地球一旦形成,土就变得不再重要了。所以,胰脏出现以后,脾脏便开始退化。解剖下的脾脏,现在已经不再是消化器官了,并且可以手术切除。所以,脾脏的“后天之本”的身份已移主于胰脏了。现在,胰脏才是重要的消化腺体,它才是真正的消化器官。万物都在变化,中医理论又怎能永远停留在历史的时代上呢?脾脏已经换位,胰才是真正的“后天之本与气血生化之源”。中医经络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迷团,那就是拥有实质的三焦经却找不到的实在三焦器官来。事实上,我们认为,所谓的三焦就是胰脏,因为脏属阴,所以不应该叫手少阳三焦经,而应该是手厥阴胰经。对应地,心包经才应该叫做手少阳心包经,因为心包在本质上只是一个空腔性器官,是一个具体的腑。这样一来,经络学说就有些地方要修改了。例如,中医经络理论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足太阳膀胱经中没有胰腺的背俞穴,在膈俞和肝俞两个俞穴之间是一个空缺。而这个空缺,正是胰俞。另外,相应的经络也要作一修正,即原来的手厥阴心包经所循行的路线就是现在手厥阴胰经的经络路线,而原来的手少阳三焦经就应该由现在的手少阳心包经所代替。
三、 关于六腑与五行学说的推演
早在《素问•五藏别论》中,中医的先哲们就对腑作了以下定义: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也就是说,六腑都是空腔器官。而空腔性器官的最大特点,是器官本身内部有空间结构。由于六腑与六脏存在表里对应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推知,六腑产生的先后顺序与六脏相互对应。据此以及上述论证,我们又可知道六腑产生的先后顺序为:
原始肠——膀胱——胃——心包——小肠——大肠——胆
原始肠与脾脏同时作为最早出现的器官,同属于宇宙演化进程中第一个进程里的产物,它不与脾脏对应成为表里关系还能与什么脏相表里呢?这一点相信大家都会想得明白。并且,原来的肠是不分大小肠的,大小肠是后来演化出来的。问题是:是先出现脾脏,还上先出现早期的肠腑的呢?
我们认为,最先出现的是肠腑。不仅如此,所有的腑都要比它相对应的脏要出现得早。早期的肠是吸收与排泄器官,它拥有完整的具有生命特征的新陈代谢功能。脾脏只不过是消化器官,它是在动物在吸收分子营养物质时才需要并演化出来的器官。
据此,我们可知脏腑的演化顺序是:胃-脾-膀胱-肾-心包-胰-小肠-心-大肠-肺-胆-肝。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表只表示演化的先后顺序,并不代表后面的脏腑一定要等前面的脏腑演化完成才开始演化,其实他们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各自的演化,彼此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在演化的进程里存在这样的先后顺序而已。
另外,严格地说,心脏也只是一个空腔性器官,它的实质不外就是心外的心包组织与心内的血液。所以说,心包是一个具体的腑。而心脏其实还没有完全演化成型。中医谓心主神明。神明是一种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其客观存在却又无法真实地感知。难道中医所谓的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却又无法被感知的内脏么?
我们的祖先的头额上都有一个丘突形的小东西,相传是用来感知万物的。大家都有“说曹操,曹操就到”的经历,其因就在于我们或多或少地保留那么一点第六感的能力。难道人类的真正心脏已经与那个丘突一起退化而消失了么?所有的奥妙与迷惑,又再次涌上我的“心”头来。而这个心头具体在哪里,我真的找不到。五行当中惟有火是没有实质的形体的,而与之对应的心也是没有实质形体的么?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根源于《洛书》,古圣人观于《洛书》而知天左行,地右行,一年各行五步,故谓之五行。所以,习惯上认为五行是宇宙世界的主体。如果把“六行学说”中的“土”列置换“地”列并按习惯将脾胰互换,则有:
木 火 土 金 水
肝 心 脾 肺 肾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酸 苦 甘 辛 咸
东 南 中 西 北
这里的脾代表的是解剖上的胰脏,因为它是胰脏的先天,在功能上将胰脏的功能划分归其所主,亦未尝不可。如果按宇宙演化进程排列,则是:
土 水 火 金 木
脾 肾 心 肺 肝
胃 膀胱 小肠 大肠 胆
甘 咸 苦 辛 酸
中 北 南 西 东
这不,上述这副五行架构图与老祖宗所描绘的不就一模一样了吗?还是先哲们够高明,我们算是落后五千年啦!
四、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规律
木的位置在东方,与春季相对应。木是由于阳气的推动而破土生长的,而它又由于水的东流才能滋润生长,所以说水生木。木上发而覆下,是一种自然的形态。
有人会问,君不见草木都是在水与土的环境中生长的吗,为什么只谓水生木,而不说土生木呢?事实上,生木的是水,长木的是土,我们不能混为一谈。草木之种子有水则可生,无水则断不能生,所以说水生木。并且,在远古时代,本无草木生物,后来在大海的水环境里才发生藻类植物,故谓之水生木。另一方面,因为木的成长须吸取土中精华物质,所以就说木克土。
火的位置在南方,与夏季相对应。火焚烧万物,同时也使万物发生变化。火一般没有形体,它的形体是木,也就是俗话说的“钻木取火”的意思。所以,火是因木而生的,故谓之木生火。
土的位置在中央,同时又位在西南,与夏末相对应。土含吐万物,万物生于土而又回归于土,所以说土是万物之家。土应夏末,其上与盛夏之火相接,所以土是因火而生的,即火生土。
金的位置在西方,与秋季相对应。金由于阴气的作用,由万物收敛凝聚而成,而且都藏于沙土之中,所以说金于土而生,即土生金。金生于土而又有别于土,这是自然的造化所致的。
水的位置在北方,与冬季相对应。水属阴,阴气濡润,滋养万物。水从西流向东,西是金的方位,所以说水因金而生,即金生水。水流曲折,顺下而达,是自然的一种性质。
上面已经谈到了木克土的情况,这是五行相克的内容。此外,因为土是实的,水是虚的,实可以战胜虚,所以说土克水。又因为水是阴性物质,而火却是纯阳之体,阴阳互为根而相生,但阴亦可以消灭阳,所以说水克火。当然,火也可以反过来克水,这已经是五行学说的另一个内容了。同时,火是烈性之物,而金则是刚硬之体,烈可敌刚,故谓之火克金。坚可制柔,木柔而金属最坚,故谓之金克木。
有人会问,金虽善断木,但火也能使木尽烧为灰,为什么就不说火克木了呢?别忘了,中医崇尚的是自然之道。木生火,木是火之母,火乃木之子,哪有子敌母的自然道理?因金克木,所以才有火克金的出现,那是因为子报母仇啊!
所以,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其实就是自然规律的高度集中的集现。五行之内更相转换,顺就相生,逆就相克,相生相克,事物就如此变化不息。
综上所述,则有: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由五行的演化顺序:
土——水——火——金——木。
可得到这样的规律:排在前面的每一项都克制着紧跟在它之后而演化产生的那一项。对应地,上述每一项只与它的逆反方向且相隔一位的那一项有着相生关系。
至此,我们基本上证明了五行学说的相关内容及其规律。但值得一提的是,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是源于而高于现实世界中的木火土金水的。祖国医学的先圣们是本着唯物主义的精神从现实世界中朴素地认识木火土金水这五大基本组成物质的,而后便归纳出宇宙万物都具有这些属性,而这些属性所表现的东西,就叫做现象,或简称象。例如,我们的心脏并不是火,而是象火,它的卦象是离,离火外实而内虚,心亦外实而内虚,因为它们有着属性上的象,所以便归为同一类物质中去,也就是五行中的火。 |
上一篇:洪钧医案下一篇:钟知霖对话方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