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xiaofeng 于 2016-6-18 21:35 编辑
通常用来防治腹泻的苦寒类中药黄连素,近年被发现了一种意外的功效:降低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的团队历时4年研究,近日终于揭示了其中的机理:俗称黄连素的小檗碱,是肠道中175种“坏细菌”的“杀手”,而这175种“坏细菌”恰恰和糖尿病有关;同时,小檗碱能促进另外93种“好细菌”迅速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也就是说,小檗碱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而防治着糖尿病。 小檗碱治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 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广安门医院的仝小林教授,在临床上大量使用黄连素治疗糖尿病。他认为糖尿病起源于“肠道内热”,因此尝试用黄连等大剂量苦寒药,结果疗效显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领衔的团队新近研究发现,中药黄连素可激活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组织的生热作用,能够调控机体的能量平衡,在肥胖治疗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该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证实小檗碱对糖尿病确有好。
专家介绍,脂肪组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白色脂肪广泛分布于皮下组织和内脏周围,主要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能量并分泌一些影响能量平衡的激素和细胞因子。棕色脂肪则主要存在于人类新生儿和幼小的哺乳动物体内,它们作为机体的“加热器”通过线粒体的脂质氧化解耦联产热从而消耗能量,同时也可分泌少量的脂肪因子。近年来,促进棕色脂肪形成并发挥功能,被视作一种有前景的抗肥胖策略。
黄连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是我国应用很久的中药,可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植物中提取,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宁光团队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证实,黄连素可以提高肥胖小鼠的能量消耗,限制体重增加,改善小鼠的耐寒能力,以及提高棕色脂肪的活性。黄连素显著诱导了腹股沟而非附睾脂肪库中形成棕色样脂肪细胞。此外,黄连素还能提高白色脂肪、棕色脂肪等生热基因的表达。
但宁光教授在做完这一临床试验后非常困惑:在很多关于小檗碱作用机理的体外研究中,小檗碱的使用浓度都是毫克级;但大量的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小檗碱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很低——病人口服小檗碱后,有效成分并不进入血液循环,基本都以原药形式形成粪便排出体外,血药浓度只是微克级。
按照西医药理学观点,一个药物如果不能进入血液循环则不能发挥作用,因为药物作用于细胞,需要通过血液输送到细胞靶点。故而,虽然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表明小檗碱对代谢性疾病有较好治疗效果,但对其作用机理颇多争议。 肠道菌群失调,是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小檗碱的有效成分并不进入血液却有确切疗效的“不合常理”,让一些学者猜测:有些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有着密切关联,而小檗碱因为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而产生疗效。但这一观点此前没有实验验证。
赵立平教授介绍说,2004年以来,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可能会造成内毒素进入血液,诱发慢性炎症,从而破坏胰岛素受体、损伤血管、干扰脂代谢过程,最终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赵立平团队以大鼠作为模型,用高脂饲料诱导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同时给其中一些灌服一定剂量的小檗碱。结果发现,虽然一样摄入高脂饮食,灌服小檗碱的大鼠的体重和健康状况没有变化,而未灌服的那些体重迅速增加,血糖和血脂迅速升高,2个月后出现胰岛素抵抗症状,患了糖尿病。
随后,赵教授的博士生张旭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实验动物的肠道菌群结构,从6000种细菌中鉴定出在小檗碱作用下发生变化的268种,发现其中175种细菌的数量因为灌服小檗碱而下降或消失,其中大部分是有害菌;93种细菌的数量上升,都是有益菌。研究团队还测定了血液中的内毒素载荷量和各种炎症指标,结果表明:小檗碱能显著降低血液中内毒素含量、明显减少炎症。
肠道中数量上升的细菌中,有两类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赵立平教授解释:“近年有很多报道称,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丁酸可以跟肠道的G蛋白偶联受体41、43结合,调节免疫、减少炎症。因此,小檗碱可能对肠道菌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减少免疫毒素,又增加抗炎因子,两者都能抑制炎症——由于炎症是造成代谢损伤的重要免疫过程,抑制炎症就能免或改善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代谢性疾病是吃出来的 今年6月出版的《科学》杂志介绍了赵立平教授和同事们正在进行的这项研究。赵教授说:“虽然我们发现了黄连素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但到目前为止,了解到的仍属表面现象;黄连素作用于肠道菌群后,菌群的变化究竟如何影响身体中的胰岛素水平等,现在还在研究。”
据介绍,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很多,不少患者可能有基因缺陷,但是不是基因缺陷造成了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导致糖尿病?或者是饮食不当导致菌群失调而引发糖尿病?对此赵立平团队正在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
“其实大多数病是吃出来的。”赵立平教授说,一般来说疾病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0%取决于先天基因,70%由后天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决定,而且后天因素肯定是疾病基因的“触发者”。新的证据表明,大多数代谢性疾病都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赵立平课题组在研究代谢性疾病时已发现:“好基因+坏饮食”,发病最厉害,其次是“坏基因+坏饮食”。因为越是健康的人胃口越好,坏食品可能吃得更多,于是肠道里的坏细菌也就生长得更快更多。 ----------------------------------- 宁光,男,1963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所长、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和上海市内分泌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委、国际内分泌学会执委会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总编、Journal of Diabetes联合主编。
仝小林,男,1956年1月5日出生,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来源:《文汇报》 2012.8.13 头版
父亲用黄连素治糖尿病
“30年前,我刚上大学时,曾看到家父用几分钱的黄连素片给小镇子上的人治疗糖尿病。”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宏才教授说。
王宏才的父亲王发祥,是陕西宝鸡当地一位名医,今年已80岁,擅长糖尿病及内科疑难杂证治疗。“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只有一个爱好,那么到七八十岁时,这样的积累会多么实在。”王宏才评价他的父亲说,老人一辈子只会干一件事,就是看病。
黄连素用来治疗糖尿病,近年已得到研究证实。王宏才当时问父亲,为什么黄连素能治糖尿病。父亲说,可以清热。
其实,中医讲的清热解毒、泻火就相当于西医说的消炎。王宏才说,如今2型糖尿病病因中有一种炎症学说,简单解释,就是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脂肪细胞增生、肥大,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从药理上说,黄连素含小檗碱,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如今,黄连也成为了王宏才开方子的“常客”。他说,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如不愿吃西药,可试试每天吃5~10片黄连素帮助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轻度腹泻,无碍。但服用以不伤“胃气”为原则。
过去的医生总是想办法给患者开最便宜的药,王教授回忆,父亲还曾给患者开过一种免费的“药材”——瓦松,就是许多农村的屋顶瓦缝里长的一种植物,耐旱耐寒。
当时,为了给穷人看病,王老想尽办法就地取材。一次在采集回来的药中,发现一味叫瓦松的药在经历一个夏天的酷暑后仍郁郁青青。
在中医取类比象法则的启发下,王老将此药用于糖尿病热盛的患者,结果效果很好,后来,王老用“清热凉血、生津止渴”总结瓦松在糖尿病中的治疗作用。 (本文刊登于2011年8月8号《健康时报》疾病防治-糖尿病版) 王宏才,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