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7340|回复: 34

《伤寒论》之现代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发表于 2015-11-20 10: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恽子愉先生简介


恽子愉 1927----2005,台湾中医学界先驱,中国医药学院教授,乃清末上海名医恽铁憔之孙子,其父恽道周亦为江苏名医,自幼窥其祖父之遗稿而即怡然神往,曾出银请家仆服其所处方药以观其效,传为趣闻。中年时报考当时的中国医药学院医学系,兼具中西医术之长,在台北从医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而闻名一时,其在学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西方生理学的原理来解释中医理论,又同时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诠释西方医学,强调理论与临床的结合,其性情豪爽耿直,认为“医不分中西,病不分阴阳,药不分寒热,一以治病愈疾为先”,以一人之力,重新注解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书,对于台湾中医学界的教育传承,有着重大的影响。





上一篇:聊聊“了了”
下一篇:学经典医著须“猛火煮”“慢火炖”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10: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         序
     中国医学表面上看来非常粗陋,阴阴阳阳非但与现代科学相违背,更绝难使接受现代文化洗礼的读者能接受,其实如果对现代科学及医学认识较为精确一些,捐弃成见,悉心体会,可知其内涵极为奥妙,涵义极为精深,甚则远远超过现代所知者很多,大部分的精义都落在现代医学尚未发展到的境界,目前崇尚时风,研究原子雷射电脑者众,更无人去注意到这一门又旧又烂的学问,殊不知此学问虽是旧瓶装的却是新酒,远超出你想像之外,此乃时尚关系,原不足深怪,等到有一天风转潮回,自然渐渐有出头日子。
          在这庞大而古老的学问领域中有三种人真可称之谓圣贤而值得推崇,第一种人学问精深,技艺超群,但平日济世救人,诊务极忙,实在无瑕写书,偶然留得一鳞半爪已被后世尊为绝唱,例如扁鹊先生,仓公淳于意先生,华佗先生,他的书称《青囊医书》,传说被人烧了,这亦不过说说而已,真相恐怕未必如此,诊务工作的忙碌,已使进餐睡眠都要不足了,无时写书了,即使近代如叶天士先生,名遍大江南北,仅存的一本《临证指南》还是门人集体记录,此书亦不甚高明。又如我的老师于立忠先生才学渊博,冠绝一时,临床技艺之精,尤称一代高手,他也不愿写书,盖希腊医圣希波克拉提曾云:一个医生,当他开始做医生为人治病,开始学习做学生,一直到临死之前的一刹那仍需要学习。我老师谦逊恬淡,一如当年德国的数学王子、大数学家高斯,虽有很多发明,却不愿意发表,盖雅达超拨,雅不愿置身是非之场,为后世多带口舌之争,写书不过白纸落黑字如此而已,较之音乐及绘画容易得多,不屑为之。
       第二种人是学问功夫是确实有一套,临床功夫亦相当精湛,并非不甘寂寞而沽名钓誉,但此等人,性情虽不如前面第一种的潇洒,但却相当直率而热心,于是将毕生心得全部写出,全凭良心,实际经验,让后世读者多少可以知道一些治病方法,以便济世救人,如《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先生即是一例;其他有吴鞠通先生他的《温病条辨》,说理虽有舛误,处方甚佳,读之使人能治病,得益匪浅;尚有俞根初先生的《通俗伤寒论》,取材丰富,方亦有效;还有傅青主先生,他的《男女科》名字不好听,但处方别具心得。即以近代论之有张锡纯先生,他的《衷中参西录》处方有效,且临床经验极为丰富,虽然理论老派,但不论老派新派,只在乎开药精、处方妙,真能济世救人,总是一代名医,事实无可否认。兹在论及我的祖父恽铁憔行医治病于上海,治愈过不少难病,也救了不少的病人,亦是当时的名医,但他立意较新,很想将旧式的传统医学,使之更新,使读者易读,而学者更易学,则不致于误人,则多多病人可以得救,故他的著作除《伤寒辑义按》之外还有很多,也都是实事求是,临床心得绝对公开,绝对诚实,治愈就是治愈,失败的也就老老实实说治疗失败,决不强词夺理,学者风度本当如此。
       第三种人本非医生而且根本不懂医,但是按照我国古训,忠厚传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们极为诚实,自称不懂医,但家财饶富,乃召集一班懂医且能治病的好手,聚腋成裘,将古方一一传录,细心保存,绝对客观,不作任何置评,例如王肯堂先生集成的六科准绳,汪昂先生的《医方集解》都属于此类。
     中医界之所以能存在到现在,苟延残喘者,这三种才艺绝顶,经验丰富,古道热肠的人帮了不少大忙,也可以说是中医界的中流砥柱,嗣此以后,据我记忆所及中国医学,便愈来愈退步僵化而渐渐没落了,究其原因之始,是大家都想写书,其实我早就说过写书不过是白纸落黑字,可以说毫无困难之处,难在著书的人是否医界高手,是否临床治病能得心应手,是否临床经验丰富等等重要条件,似乎都可以统统不管,只要写书印书就将出名,说其为沽名钓誉,似也不以为过。更有一班人随便将西医书上的套语抄上一阵,硬是削足适履塞到中国医学中去,一味强词夺理而自己从不治病,写到这里不禁使我想到一位先生,即陆渊雷先生了,陆先生先是拜在朴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门下学训诂之学,章太炎先生亦即章丙麟先生与我祖父相交莫逆,尤其佩服我祖父的医道,彼此互相推崇之余,陆渊雷先生即由章太炎之介绍拜于我祖父门下学医,章先生是当时一代大儒,既经介绍只能接受陆先生乃随我祖父学医,按理是我的师伯,是我的长辈,不料于民国二十五年,我祖父逝世之后,陆先生乃出版《伤寒今释》、《金匮今释》,作书的方式与原则,完全模仿我祖父的形式,而对我祖父攻击不遗余力;学问之道,各有所见,阐述自己理由便已足够,又何必须以攻击逝世的老师为能事,大概当时在上海,我祖父虽已谢世,但影响力仍很大,如能攻击他,自然是高出一筹之意罢。别人可以,以学生攻击老师为能事者,我读的书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可能还是很少很少以致寡闻少见,遍视中外古今,大概只有陆渊雷先生一人而已,也许可以按西哲柏拉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吾爱吾师”在陆先生的眼里是根本谈不上了,但即使在吾爱真理方面来讲,恐怕问题亦相当多,而更不及其老师罢,因为《伤寒论》此书含义精深,即使现代医学发展到如此地步,尚能勉强知其真相之一部,尚不敢说贯彻全部,何况当时在四五十年之前的西洋医学,在现代之进步阶段看起来不啻是破铜烂铁,如此中西夹杂,硬拼硬凑,强词夺理说是非常科学,实在有问题。我祖父当年想贯会中西医学无疑地是行不通,因为当时的西医学说和发明还不足以之作彻底的解释,但是我祖父还有一点好处,非常实在,能解释就解释,不懂亦就是不懂,更引证了很多临床治疗实例为凭证。学问之道不拘新旧,诊案案例是事实,只要是事实不论老派新派总不能否定它罢,故张锡纯先生的医案,我祖父的临证笔记,临证录,幼科,神经症候治疗,都有确实的疗效,总还值得一看的,否则若不是事实,则张仲景先生的《伤寒论》又有什么意义呢?陆渊雷先生当时住上海牯岭路人安里我知之甚详,他一辈子很少看病,或者可以说从不看病,以卖上述之书及在上海的中医学校教书为本,那时候做医生要比现在容易得多,中医执照随便申请,考试一了门面,甚至不考试,只须有名人士介绍略为参问便可获得,西医执照有的是军医,有的也有学徒制的,不过正统的医师当然还需医科大学毕业,当然陆先生非医科大学毕业,亦未经西医实习临床亦非西医,夫自己不看病或不会看病,可以写书教人看病,一如自己不会开车,不会烹饪,却教人开车,教人做饭,虽是小事自己不会要想教别人去行不通,但自己不会看病却能教人看病,在中医界可以行得通者何也?盖医道非常复杂,可以随便乱“盖”,即使学生开药不灵,亦不致于怪我也。
       在中国医学院以前有一位吴国定教授是教《伤寒论》的,吴国定先生学问很好(但学问是别人的经验,自己的经验才是自己真正的学问),吴先生对陆渊雷先生推崇备至,谓其书已经科学得不能再科学了,如今吴先生于二年前已经过世,本来陆渊雷先生墓木已拱,吴国定先生已经作古,若再加褒贬似乎有伤忠厚(不过吴先生我是不知道,陆先生视其所作所为,恐怕“忠厚”两字不在他的辞典中),但是有些事实我不得不讲,否则对买书而喜欢读书的人士是一种不公平,公私两相矛盾心理之下,我只能舍私从公照事实直说了;吴国定先生与我在同一学校教书,几达十数年,吴先生事实上是现陆先生相同之处是,他们都很少很少而几乎从不看病的,所以我建议,凡买一本书必须先知道作者之底细,尤其是医书性命攸关,非同小可,若此作者作一本著作,更有一本著作论治疗论病、谈临床的,可知作者确是临床医师,是一位临床治病的医师,读其书自然可以济世救人,若拿古书东注西注,本身并无临床经验,甚至根本没有一篇文章谈及治疗及治验医案者,读其书不但浪费精力,假若误入歧途,害人害己则更为遗憾。自陆渊雷先生为滥觞之后,中医界著书者多如雨后春笋,著书者比读书者多,写文章者比看病者多,看病者又比病人多,盖中医师年年考试有出,病人有病都是先看西医的,请中医看看无非抱着幸中的心理,故诚心求治的病人有限,岂非医者比病人多乎?正如一支部队官比兵多,兵比枪多,枪比弹药多,真正令人扼腕不已。
        本书出版草创,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不尽其处,尚乞各界大雅,不吝赐教为感。
                                                       恽子愉        谨识于自寓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总         论
             就现代医学观点对《伤寒论》的释疑和评价
                                              (此文脱稿于一九七七年四月七日)恽子愉  著
   中国医学自古以来有数千年历史,一般为前人所推崇备至者可分为医经及医方二门,前者多谈病理和经络,如《灵枢》、《素问》、《难经》等等,是以经络学说为主,偏重于针炙的治疗,虽然《内经》中偶见有少数方药,多为简单的单味药;后者是以《伤寒》、《金匮》为主,实为后世方剂的原由。尤以伤寒部独立称之为《伤寒论》。历代注家近百位,各持己见,各有千秋,莫不以尊经尊古为主题,称之为天经地义的经书,为后世治医者所必读,更称《伤寒》、《金匮》的方剂谓经方,其所以别于后世医家所开的时方。《伤寒论》
非但我国古今治中医学者奉之为圭臬,而日本东瀛医家不拘是古代或近代,甚至明治维新后的新医者,都对此书具莫大的兴趣,而致力研究之。现代医学学者所以对此书的向往因此书具有与一般中国古医书特别不同的优点。是:
此书对病直接论症,绝少谈及五行六气种种玄奥的理论,使人便于研究,因为论症比论脉更可靠得多。此书虽然论及脉理,但对脉理、脉学种种,玄妙模棱、徒乱人意的辞句,似乎有意尽量避免,所以相当实事求是,与后世医家大谈阴阳脉理以治病的方式,迥然不同。
     书中所载的方剂与辨症,相当严格,都能丝丝入扣,处方甚为简洁明瞭,有是症用是药,随症加减绝不含糊而临床应变又极为灵活,可作后世治医者的典范,更便于治现代医学学者的研究,因其有路可循,有案例可辨。
   《伤寒论》既是中国医学皇皇典藉中的一部出类拔萃的好书,所以此书的著者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更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伤寒论》可以治万病,按理说应该对后来的治医有很大的帮助了,但是事实上并不如此,这一部好书变成了令人不解的奇书,因为临床上及研究阅读上发生了很多疑问,概要言之可分为下列数点:
    1.    用《伤寒论》法则治病有时可一方而愈,但大半都是用《伤寒》方之后,非但病不能痊愈反而病势加重,我国传统一向尊师重道,薄今而厚古,对古人述说极其尊重,不敢怀疑古圣的不对,认为此病非属“伤寒”,乃是医生自己诊断错误,当然治疗就发生问题。
    2.    认为与地区有关,乃扬言江南无真“伤寒”,只有“温病”,大凡“伤寒”之发都在山高水深、人烟偏僻的地区。
    3.    认为与病人的体质有关,故“伤寒”方只适宜于粜藿之体而不适宜于膏梁之躯,也就是说适合于贫穷的患者而不适合于养尊处优环境良好的病人。
    4.    《伤寒论》所述的各种症象,除了部分常见的之外,部分症象都为后世少见的,更有好多奇怪的病如结胸及厥阴篇的热三日、厥二日等等,不一而足,甚为费解。
    《伤寒论》整部书对处理误汗、误吐、误下之警语甚多,散见于各篇,因而误以为凡病都由误下、误吐、误汗而起,于是后世医者畏汗、畏下、畏吐,假之以借口云,某医用药错误,某药太冷,某药太热,某药太尅伐,甚至某药太补,相互攻讦,盈篇累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治病不负责任,以不死不活为原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以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伤寒论》所说的伤寒绝非指我们内科或传染病学所讲的肠窒扶斯的伤寒,也非指一般现代医学所讲的传染病,古医师将“伤寒”归诸曰发热类门,所谓“伤寒者皆热病之流亚也”;有人认为《伤寒论》所说的“伤寒”颇像流行性感冒,但流行性感冒在内科的传染病学中至多不过十几页,便可交代清楚解说明白,何至要如此长篇大论,使人坠入五里雾中,莫明其所以。
    1.    因之中医尽管大捧而特捧《伤寒论》,尊之为经典,但是大都均口是心非,真正用伤寒方治病的少之又少,一般都用时方或者温病方,而对用伤寒方治病的“傻瓜”称之为“经方家”,其中含有明褒实贬之意,认为专唱高调,不切实际也。
    2.    《伤寒论》对病之变化叙述至为详尽可称费煞苦心,而后世所见此种种情况绝少,即使误汗、误下、误吐,也不致于严重到如此程度,未免使人横生疑窦,而病情变化的转机又极不易明瞭,所知既不彻底,所行就难免错误而生曲解。
    3.    《伤寒论》以六经为分类,其症状仿古之经络例先后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阶段,以论病变化的程序,自不同于《内经·灵枢》经络的命名,但何以整本《伤寒论》大半本几乎占全部的二分之一以上,都讲的是太阳病,阳明病就讲得很少,其他四经尤其是厥阴篇,几乎都是略为交代,便称了事,其篇幅极不平衡,此种现象究以如何解说。
以上几点不过概其大要而已,事实上疑问之处正多,凡对中医稍有涉猎之人,心存的疑点恐怕还不止此数,若要解说此种种问题,老是在古人的注解上下功夫,在故纸堆里翻跟斗,没有办法得到结果,于是不得不就现代医学的观念加以分析,庶几可有较为明确的答案。
凡研究《伤寒论》首先要注意的应该是《伤寒论》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生活情况,使我们能知道当时的病人和以后的病人甚至现代的病人,有什么不同,才能解决种种疑点。
张仲景是东汉末期的人,与华佗同一时期,正处于东汉与三国的交替时代,汉民族在这一个时期,可以说是最艰苦的时期,历经兵燹(音xian)、饥荒,人口锐减,整个汉民族几乎濒临消灭的边缘,根据史家的考证,当时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因为人口稀少,曹操破匈奴之后将北地的胡族迁居中国北方诸地,华胡杂居中原以后,到晋代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故当时的情形,即在民间最流行的小说《三国演义》中也可以看到人民挣扎于生死边缘的惨状,生活困苦达于极点,终年饥馑,营养不良,当时一般达官贵人也是朝不保夕,古人既不知营养为何物,凭当时情况来判断,营养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凡长期营养不良,其可能发生的情况,大概可归纳为:
1:维生素缺乏;
2:蛋白质摄取量的不够,尤其是动物蛋白;
3:慢性营养不良性贫血;
营养不良并非单指缺乏某一种物质,某一种物质不明显的缺乏可能又影响其他物质的代谢,因此使其他物质亦缺乏。就依维生素缺乏来讲,症象明显的单一种维生素缺乏症,除在文化落后的原始民族见到之外,很难发现。我们临床所见是(1)根本毫无症象,诊断须持特别的程序和试验;(2)症象完全不像维生素缺乏症,当然诊断的动机都无由开始;(3)确实诊断为维生素缺乏病的《内科学》所论及者,都为极度缺乏,非临床的材料。而维生素中以维生素乙(VitaminB)之种类最多,而其着见的缺乏现象反而较少。维生素乙为代谢之辅酶,维生素B12更为脊髓神经及神经鞘安定之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质,又是恶性贫血所缺乏的因子之一;维生素丙(VitaminC)是抗坏血病的因子,VitD对钙之代谢,Vit A之对眼结膜及上皮细胞的角化具有关系;Vit K与凝血酶原协同为抗出血因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生化代谢章中条列分明,因篇幅所限,不复赘言;但是真正发生急性贫血或出血时,我们就无暇来考虑缺乏何种维生素,总以输血为上,因为健康人的血液中有各种正常因素可以暂时帮助病人度过难关,可知整体性的治疗远较分门别类的来的急须而管用,循上所述,《伤寒论》中的患者究竟缺何种维生素,我们不能知道,但在条文中所记载的病变,有好多可以从他的症象上推测而得之。
至于蛋白质,则动物蛋白较植物蛋白更适合于人体的营养,我中华民族对动物蛋白的摄取量本来就少,目前尚且如此于古为更烈,故不及食肉的游牧民族的强捍而具冲动,是以七亿人口的文明大国,一连再三的受制于北方少数的游牧民族,令人十分感溉,整个民族的蛋白摄取量虽非主要因素,但也不失为可参考的资料,《伤寒论》的时代当然更为缺乏。蛋白质本为氨基酸键所构成,人身上有八种氨基酸自身不能制造,必须由食物中摄取之,为八种主要氨基酸,主氨基酸之摄取也不能单凭某一种缺乏而专补某一种,必须同时补充,让身体自己发生调节作用而重新调节,否则效果就差或竟无效。而蛋白质为身体组织结构的必须物质,更是组织修护和成长的必须物质,血红素是蛋白质,血浆是蛋白质,其他酵素、内分泌、抗体基因无一不是蛋白质;蛋白质更影响渗透压的变化,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的平衡,内分泌又影响人身电解质之平衡,如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ADH))更对水分的保持和排泄具有莫大的关系;再深一层来讲,人体之结缔组织及细胞间质等皆由蛋白质所组成,在生化方面,往往一有变化牵连全局,即使科学昌明的今天,其不很了解处仍很多,然而一般蛋白质的缺乏,若非极度缺乏,在身体代偿充足的条件下,可以无病,其人只能用一句笼统话言之,所谓身体比较虚弱,其抗病力自较常人为低,一旦生病或受感染,到代偿失败,败象毕生,变化极多,《伤寒论》的病人就是如此,而我们目前在医院看到的贫病在不生病时照样工作如常人,一旦患病,各种不足现象于焉丛生。
复次谈到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情况不同,随地理、随食物营养之摄取条件而异,除了属于急性出血及溶血所致之外,营养性贫血,一般可分为血球变小性贫血及血球变大性贫血,前者是铁代谢不良,后者是维生素B12及叶酸之不足,铁离子降低使某种细菌的活力及侵染力增强,如白喉菌及痢疾菌即为一例。
   维生素B12缺乏所造成的贫血实非维生素B12的缺乏,其主要因素,乃在胃液中之人在因子之缺乏,故无论任何一种营养性贫血,都与肠胃道的吸收机能有密切的关系,肠胃道的消化机能,目前已为现代医学所确认者是与情绪有关,与年龄有关,与气候有关,肠胃因是自律神经的主要分布区,故对血流,对心脏即所谓心胃症状,对胆囊,有时胆囊结石与心脏所发生的狭心症,殆几不可分辨,现代医学均知甚详;同时消化机能又随胃肠道之粘膜壁的生理状态及消化酵素的生化状态而变动,凡此又与平时摄取食物的种类及其长期的习惯性有联带关系。例如婴儿因多饮乳汁其凝乳酶就较成人为多,消化酶之多寡则以其人的饮食种类及习惯自动调节,肠胃的粘膜亦具自动调节的功能,因营养摄取的不注意,调节功能即降低而失常,所以偏食可以使人致病,而感染之种类常因其食物不同而不同。轻度慢性的贫血虽不如血液骤然减少之症象立显,因为身体有代偿机能的存在,仅有或全无些许轻微的症状,然胃肠之衰弱乃成其必然之现象。
(甲)平时轻微的症状一旦患病可立转严重者
(1)组织之缺氧-----组织之氧气本为血液所供给一般体能组织,如肌肉其能量供给的糖代谢本来是低氧状态,与心肌之高氧状况不同,如今贫血而氧之供应更少,则氧分压降低,使乳酸增加,所以肌肉容易酸痛,代谢产生之酸刺激呼吸中枢运动时生呼吸困难,故《伤寒论》常有头痛、关节疼痛不可近者、四肢烦痛、四肢难以屈伸等语。
(2)大脑因动脉氧之低下而呈过敏状态,其人常有头重脚轻之感,更有失眠不安感、精神紧张等症伴见《伤寒论》中具有日夜烦躁不得眠、心中懊侬反复颠倒,夜而安静(因夜间代谢降低所需之氧相对的需要减少)。
(3)末梢神经缺氧,使人有麻木沉着之感,而《伤寒论》有身重、四肢沉重、振振欲擗地等句。
(4)缺氧恒令人生消化道失常之症象如胃口丧失,腹部不舒,《伤寒论》有腹胀满、腹大满、不能食、食即吐等语。
(5)肝脏及肾脏在长期慢性贫血的缺氧状态下,由机能测验略见机能障碍的现象,故《伤寒论》有小便难、胸胁苦满、腹满时减、减不足言等现象。
(乙)代偿的机转因为需要使组织得到充分氧气,则心脏血管系统大概可分三种方式作代偿:
(1)末梢血管扩张;
(2)心脏搏出的反射增强;
(3)增加血液中之氧使之尽量进入组织;
要满足以上的条件,则心脏的收缩力及心跳率必然须加强,俾使收缩压加强,而末梢血管之抗力降低,又使舒张压降低,心脏的跳动非与脉搏之搏动为一致,乃生所谓脉浮缓的现象,盖收缩压高轻取而得谓之浮,舒张压低脉管之紧张度降低乃谓之缓,加以末梢表皮血管有时常呈扩张之趋势,故容易出汗而体温扩散,己身之代谢低而热量产生不足,一旦感染而发热,汗因蒸发而使之物理性的表面温度降低,则成了汗自出而恶风,凡心跳率高而脉搏压低之循环则称之为动量过高性循环,病人恒感心悸、胸部不舒感,故《伤寒论》有心下悸、脐下悸病人双手自冒心(军按:当为叉手自冒心为是)、心烦等现象。
   贫血者的循环变化是心脏及大血管产生涡流现象,促成其产生之因素有二:(1)心跳加速则血流加快;(2)血液浓度低亦即血之凝滞度低而血液密度亦 较低,其与血浆的相互关系渗透质的配合,是不同寻常的,在此特别的条件下以及前述种种条件下,其血球较一般健康者为脆弱,感染后由于病源体的毒素等关系,则易生溶血现象,则成为《伤寒论》所谓的发黄、阳黄、阴黄等现象。
    以上所述种种,若经误下则因钾发生变化,误吐、误汗因钠发生变化再配合脱水的变化,乃生肌肉无力,腹部膨满,肌肉痉挛,大便不通,复因盐类及水分的失常加上细菌毒素则成神昏谵语、循衣摸床;脱水使血液循环滞流,静脉回流受阻,乃生血管循环系统衰竭现象,重者《伤寒论》称之为亡阳,轻者称之为阳不足,当急温之云云。
     如是观来,则此人平时所以无症状,并非是健康者,不过是得代偿条件,看起来无病而已。为维持这代偿的代价,则其人的内在环境,早已不同于健康的正常人了,其肾上腺素的分泌及活动力也比较差,简言之即疾病的抵抗力及应变力都不如常人,不要说以现代人生活水准来评论当时人 ,即以明清时代,或竟三国时代以后的人,其生活水准即远较当时为佳,所以伤寒方用之治一般“热病”,往往不效且祸不旋踵,因云伤寒方皆热药(热药都是兴奋代谢,促进营养价者)适宜于虚寒的“伤寒”,而不宜于化热的“温病”,(原因为《伤寒论》中别有一条提到“温病”,认为“伤寒”与“温病”是两种不同的病,那末,“伤寒”与“温病”是否两者而一呢?倒也未必尽然,因为中国医学代有创作和发明,不可以说他毫无进步,清代的温热学派,治病的手段及用药的广泛,已较《伤寒论》为进步,只是所作的书如《温病条辨》、《广温热论》等充满阴阳玄理,穿凿附会则远较《伤寒论》为差,中医从来就没有病的观念,只是以症论治,与现代医学的以病论治,实事求是的谨严态度,相差太远,硬要辨别,徒争口舌而已,平心而论病人的体质及环境的不同,要占极大的部分。)
     张仲景时代的人,体质既如此之差,平时勉强维持,若一旦有病,或者既一旦发生感染,不论是何等感染,因为没有病的观念,可以说随便什么感染,流行性感冒?或者轻得如日常所谓的伤风感冒那样的病,其体能之应变条件已经非常有限,便可以变端莫测,试想当时的医学程度,当时的“宝贝”医生又喜欢用简单而峻猛的方剂,予之以妄发汗、妄吐、妄下,更乱加针炙(当时的针多用火针,当时的炙乃着肉炙,其痛苦与炮烙之刑相差几希)。甚至以火薰之,以冷水灌之,几乎像以酷刑逼供的犯人,而不再是病人了,病人若不延医诊治,或许还可能自己不药而愈,若请医生则医生与屠夫相差不远,于是纰漏百出而一塌糊涂,难怪张仲景本人在他的《伤寒论》自序中也感溉万千了。于是他乃“勤求古训,博采群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卒病论》。(其实这是古时士大夫的习惯,喜欢尊古,借此以壮声势门面。张仲景的方剂必是根据当时临床实验而来,似非从《素问》、《八十一难》等古书推断来的,否则无此实效),书中大部着重于救误、救逆,所谓逆、误,无非针对误汗、误下、误吐,误被火针而汗下吐等,结果在一般病人似乎没有《伤寒论》所说的如此严重,所谓汗不过是促进循环,以散体温之高热,下不过是使大便通畅,去肠中宿粪,亦即使病原体所产生的毒素部分滞留于肠内者,一导而清除之,借以调节其肠内之细菌及大肠杆菌之过分繁殖,减轻肠子的负担,消除肠壁的紧张;吐法今已少用,针炙已离内科方剂而别具一格。总之并无对病原体,直接发生消灭和扑救的作用,所施的手段都为间接的,或者说是旁敲侧击的,所以根本不能在实验室的试管内产生效果,也不能用动物试验而证明其有效,虽然有些方剂也不乏有些消炎抗生的作用,但力量有限,与现代抗生素的力宏而效速,使用范围的广大,相差何至千里,因之实在很难为治现代医学者和医师所接受,盖现代医学源出欧州,自十八、十九世纪以还,巴士德和威尔逊等名家辈出,其发轫乃针对欧州历次大疫研究的结果,所以对细菌及病原体感染之研究极为精细,以解剖、组织、生理各科为手段而求其变化之道,重点在病原体的感染,发炎的处理,公共卫生,预防免疫,到今为止,虽然因抗生素的辉煌发明,细菌得以确实广泛地控制,而传染病学已不若以昔的重要,但仍为其重点殆无疑义,《伤寒论》既以“热病”为标榜,而“热病”多半为感染之病,而连发病、致病的病原体都不知道,又如何能治病?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伤寒论》的方是能治病的,不单能治小病且能治大病,用方绝精,还能治我们认为不能治之病,我们认为须开刀动手术的病,灵活运用汉医方剂,无一可以不动刀圭全部治愈且无后遗症(这不过是偶见的事例,并且还要汉医高手方克办到,一般卖祖传秘方的江湖郎中不在此例),事实不容否认,真理只有一条,于是我们认为中国医学其医书满纸玄理,实不足取,所以能治病有效者必是药的关系,我们应该集中全力去研究药;中药的研究自民初肇始直到现在,虽然略有收获,但结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所费不菲,所得有限,不禁使我们望洋兴叹,爱莫能助了,实则两者的基本立场颇有距离,其中的障碍和误解当是:
(1)中国医学之治疗,非单味性精专的治疗,乃多元性配合所得的复杂效果,我们研究实验的是单味药,即使是单味原药,其成分十分复杂,我们所讲的是有效成分,其他一概摒弃,殊不知摒弃的成分中尚有很多作用,因为我们的生化程度还不能真正了解它的涵义,而此种作用正为中国医方可资利用,以作配合调节以治病者。例如麻黄一味,我们知道有效成分为麻黄素,有扩张气管以定喘,收缩末梢血管可略升高血压,力量亦很有限,升压作用远不及肾上腺素,如此而已,效果虽显,利用范围变狭,如麻黄之效果仅限于麻黄素的范围中,恐怕即使精于用麻黄的高手如张仲景辈处方治病也要捉襟见肘,一筹莫展了。
(2)汉方所得的综合治疗效果,非直接扑杀某病的病原菌,乃对发病后,身体之调节,使发病所发生的逆生理现象解除而达治疗目的,其用药复杂,每一味药的力量不需极重,而今我们用单味的浓缩剂或者提炼有效成分剂,使之于受实验的小动物,其致死量降低,致死率升高,无怪除了发生些许效果之外,动物先兴奋后麻痹,最后死亡,对临床帮助不多,而对此药使用的涵义也莫明其妙。
(3)动物的头脑,生活环境远较人类为简单,可以用作为细菌感染及血清免疫的研究材料,但不能用之作慢性病的研究材料,例如消化道溃疡,以前曾想尽办法都不能使之生溃疡症,直至最近用电刺激其大脑皮层后方始生溃疡;人类的情绪,生活条件,应变环境极为复杂,单用动物试验似未能尽如人意。
(4)中国医学是医药混为一体的产物,而我们医药分立,研究药的不一定懂医,研究医的更不懂药,于是产生隔膜,无法得心应手,相辅相成,也无法诏发研究的灵感。
(5)中国医学的治疗标准是以人与病的综合关联为前提的个别治疗,非一般性治疗,易言之某方对某甲有效,对生同样病或同样症状的乙可能效差或竟全然无效,必须另起炉灶,理由是乙之体质条件与甲不同,此话怎讲?其实这种情形我们是屡见不鲜的,例如某“特效药”临床效果优良达90%则为什么这10%无效?我们无法说明。又如消化道溃疡,据统计在幽门与十二指肠接口为最多,胃小弯次之,胃大弯最少,这种现象,我们也无法说明,只能说统计如是而已,汉方之所以错综复杂,便是一种暗示,同样的一种病有数十张方剂,同样的一张方剂又可以治不同的病。
(6)现代生化学及生理病理学尚在发展阶段,尚不足以穷病变之理,汉方是集数千年对人试验的结果,乃是医与药相辅而成的产物,并非单论药物治病,如今天的针炙,可以不用药也能治病,其理由迄今不明,可见我们的学问尚不能达到某一深度。
     同诸种种问题,实极难得一结论,然而要明白其真相的“近似值”,则对中国医学的了解可奏事半功倍之效,而《伤寒论》为了解中国医学的门户,《伤寒论》以六经为分类亦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述病的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并一定尽见,一般来讲只有三个阶段,太阳、阳明、少阴而已,前人亦谓三阴合一,实即即为少阴,而太阴、厥阴是其备份的分支,又云“三阳皆实,三阴皆虚”,但何以太阳篇,篇幅如此之多,其他五经很少,厥阴篇只略具数条,依古书作解释,前人的注释盈筐盈笼也无法讲出其所以然,此即中国医学渐渐没落的主要因素,若以实证的方法来看便可有一个较清晰的观念。
     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对外界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为了适存,都有应变的能力,此能力的产生乃恃肾上腺素的分泌,根据syles氏的立论,凡任何刺激包括病的感染,应变能力的产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1)抑止期:凡突然受到疾病的侵袭,肾上腺素,一时不能立刻应变而产生抑制现象,体质愈差,抗力愈低,则反应力亦愈弱。
(2)发扬期:对抗病力增强,肾上腺素受侵袭的刺激,开始分泌以抗病,抗病力旺盛。
(3)衰竭期:疾病旷时日久,内分泌呈衰竭现象,抗病力随之而低落。
以上之点可谓条例分明,《伤寒论》虽不若如此的清晰,但是处处隐约的显示有此种现象,故六经之六个阶段,其实只有如syles氏所说的三个阶段太阳、阳明、少阴,何以太阳症占如此广大的篇幅呢?大概可以认为是:
  (一)太阳可以说是各种感染的前驱期,疾病种类很多,古人又不认识病,当然捉摸不定,变化可以随时发生,其症状复杂,故不得不厌其详的来论述之。
  (二)太阳病,中医认为是足太阳膀胱经,其实与《内经·灵枢》的足太阳膀胱经风马牛不相及,不过习惯沿用其名以解释其“水道”、“水分”分利的问题,当时人身体条件差,所谓syles氏所述的抑制期亦较长,夜长梦多,更加以蛋白质缺乏,血液循环不良,病毒的侵犯,如火燎原,而误汗、误下、误吐复火上浇油,发生前述的脱水,钾、钠、氯的代谢紊乱,血管循环系统失常甚至衰竭,产生神经及血管种种症状。
(三)蛋白质失常,营养不良,平时勉强维持,疾病促发其极限,肠胃机能本来衰弱,复加肝肾机能之障碍,乃生各种并发症,或者本有伏病,乃一并发作,故其病变极繁不可思议。
(四)由于轻度贫血之氧的不足,复加疾病侵害的细菌毒素以及代谢毒素乃生酸血症,胝氧现象更为明显,大脑缺氧而生种种之虚性兴奋。
      《伤寒论》乃根据种种变化,逐一谋取对策,故太阳篇包括将近全部《伤寒论》二分之一的篇幅,那么其他五经呢?其他五经不可以与第一经之太阳经作等量观,不是说太阳经有那么多,其他五经必须等量,或至少也须差不多的量,若作如此想,那么张仲景是江郎才尽了,无奈医学不是文学,不可以持才创作的,乃是实事求是的,其他五经实已包括在太阳篇内了,其他五经之设,不达意犹未尽处,再加以申述而已,五经中除了阳明症按中医历来的立说都认为是实证,很象syles氏所说的发扬期之外,内中带有部分论及肠胃机能及黄疸之症象,以及少阴症的泛论代谢低落,脑力衰竭期之外,少阳、太阴、厥阴之经不过是备文而已。
   《伤寒论》中的条文,条条若仔细分辨,与近代医学吻合之处甚多,今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详述,故不失为一部好书而非玄奥莫测的奇书,故《伤寒论》乃对各种疾病发生后,病人因而产生代谢、酸碱平衡失常,盐类及体液、循环及肠胃肝胆机能紊乱而予以作调节的一本书,现代医学对此也非常注重,不过《伤寒论》所注重的范围较广,应变的处方较为灵活,所以然者则又不得不归功于药,但药须源自方,方子虽出于经验,却能对现代的生理病理的变化丝丝入扣,故能有效,如以现代的解剖、细菌、免疫、内外科教科书来衡量它,《伤寒论》可谓一无是处,无怪现代医学学者认为它不能治病,若以生理病理生化、神经作用、血液循环、血管调节等种种情况来观《伤寒论》,则《伤寒论》的确头头是道,其唯一无可避免的缺点乃是古人对病的不认识,只能求诸于症,知病治病易于解决,就症治病,情形就愈演愈复杂,故较为难,其方效果明显,药力峻猛,因以症象诊断没有把握,故一般中医都不敢轻用,现代医学界所努力以赴的最大目标,也是要建立症状与病的关系,欧美诸大医学家在著书立说的序文上都有如此的要求期望;常读《伤寒论》可使我们的思想活化,对我们的医学教育由背诵而理解大有帮助。
    从前人生的病,现代人可以不生,诸如传染病、营养不良病,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包括营养、治疗、公共卫生、免疫、预防医学早已将之解决,从前少见的病,现代人患之者,比比皆是,诸如精神病、慢性病、神经衰弱症、高血压、心脏病及代谢失常症等等。《伤寒论》或更广泛一些来讲中国医学,其发轫之初,反颇和现代病的标题相接近,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中华民族,智慧甚高,是一个善于发明的民族,其发现之 深与精奥,现代医学有时尚不足解释之,故非为不科学,乃落在科学尚未发展到的阶段上,现代医学进步愈深,则愈与其接近,针炙即是一例。我们读古医书,其说理固然屡不可解,其所述的症象是可靠的,其用的方剂是有效的,若以科学医药补其不足的论说,则无异是一个正待开发的宝藏,尚请研究新医学诸贤,开明豁达诸公,摒弃门户之见,则必有所成也。总之,张仲景之不幸,乃碰到那些“怪里怪气”极难侍候的病人,费尽心机,伤透脑筋;张仲景之大幸者,乃对此种种病变都有处方以应付,这些处方应用于后世的患者,真是集其大成,所以尊之为医圣。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10: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及《内经》等古医书都以六经作分类,内涵的意思很深,以后当一一详论之,如今在开始的时候不适宜作详细的讨论,所以可用六经的分类当作现代医学的分类,例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相仿佛,但后者易于学习了解,前者不易掌握,然而亦有他的好处,在临床时候,有统一联贯之妙,不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对初学者而言,更是莫明其妙。
古人认为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谓之三阳经,太阴、厥阴、少阴谓之三阴经,阳主外而阴主内,故阳症为轻,阴症为重,又以为太阳主人一身之表,阳明主人一身之里,以为风寒感染先由太阳受病谓之外感,再由外而渐渐传至内部,先皮肤而肌肉而内脏,至内脏后称为阳明,其实乃是想当然的说法。为便于初学者而设,因为一般人均可以体会到凡人受风受冷之后,便发感冒,似乎是风寒从皮肤侵袭的,其实人之所以受感染,不外由于下列几种途径:
        1.        上呼吸道感染——此种最为普遍;
        2.        肠胃道感染——此种亦普遍,但一般人不认为是感冒;
        3.        泌尿生殖器感染——此种较少,例如性病;
        4.        皮肤接触——更少;
   风寒之侵袭,实在是其人早已经有感染,一般多为病毒感染,再加以受冷,经过感染后抗体已经下降,受冷使抗体更下降,症象乃见。
   既已感染,人体发动抗力,其唯一的手段当然是发烧,如此代谢率因发烧而增加,大凡体温增高一度脉搏增速十次,假若脉搏之频率增快,振幅与平时相同,显然地脉搏跳动力增强,如此则医者较易于测候到似乎脉浮在皮肤上一样,所谓轻取而得谓之浮。(浮脉乃脉搏强而容易体会,脉搏强度=脉频率X脉振幅,如今频率增加而振幅不变,当然脉搏的强度大大的增强。)脉搏的测候有许多的条件,并非单候脉就可以知道某病如何云云,真正欲知道病况,必须除脉之外尚须参照许多条件,的以《内经》云合色脉可以万全,《难经》亦云见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神圣工巧,以巧为最差,亦就是说候脉的参考力最不足考,即使现代医学的X光、心电图等也要参考病人的条件才能下断语,否则难免流于妄测,单凭脉断断不能确定病,必须配合临床条件及经验,乃可作参考,以后会更详细的论及,兹不赘述,所以至少在候脉的时候,要看看病人的体质,是简单的要求,例如妇人体胖,脂肪沉积者,手臂上都是油肉,当然脉沉;体瘦者脉较易候得,可称脉浮,常运动者筋肉型体质者,脉亦浮,断不可一概而论。
项强头痛,则发烧时一般以鼻子受感染为最多,因为诸凡感染正如前述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普遍,而鼻子乃首当其冲,故在发烧的时候,鼻炎是最初的感染,病毒非独使鼻粘膜发炎,且在鼻中隔之处的细胞能分泌大量的组织胺,鼻炎多涕,其鼻涕并不一定从鼻孔外流,多半从鼻后腔返流到喉头,甚至波及扁桃腺而生扁桃腺炎,鼻粘膜下之微血管循环受抑制,可以波及眼睛由泪腺管受感染而泪多,或从喉粘膜渐渐下降,沿上鼻腔之粘膜,而喉头而气管,甚则旁及耳咽管,各部分充血,病者感觉有火辣感;由于代谢升高,代谢物一时排泄不及,更由于组织胺及病毒之随体外血管循环之扩散,乃使环项肩背肌肉均生酸痛,又因发烧,身体之温度突较外界四周环境的温度相对的较高,乃有怕冷恶寒的感觉。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10: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处发热较前一条发热更低,因为有汗可以疏散部分体温。所以体温亦不至于太高,脉搏不至于过速,神经应变之刺激不大,所以脉和缓。
一般的出汗大概可以分两种:
热汗:可疏泄体温,一般人都能了解;
冷汗:非疏泄体温之汗,乃是神经紧张所致。
在真正神经紧张的时候,肾上腺素和正肾上腺素因应变应急即大量分泌以应付当时紧张之环境,故使末梢血管收缩,使肌肉血管因应表皮末梢血管收缩而自然的扩张,故反而不出汗,如以图解来看时,应该在a阶段上而紧张状况一直上升至最高点p后,开始和缓,所以经p顶点后下降,乃从和缓而进入镇静,是渐渐的平静期因紧张状况已经过去,在此时则大量出汗,俗所谓吓得我一身冷汗,在讲此话时,必然惊吓紧张已经过去,然后表皮血管缓和,肌肉血管扩张的血液,循环迫使的向外推,乃至浑身是汗,这种汗是冷汗,冷汗一般情况多出在手底心或脚底心,如今全身出冷汗,可知其人紧张度偏高,一般身体虚弱如《伤寒论》时代的人,蛋白质摄食不够,内分泌系蛋白质所构造,例如磷笨二酚的量不够,亦即是说肾上腺素分泌量不足以应付一时感染的刺激,同时亦不够刺激肝脏,使之把糖转换面葡萄糖,以应付紧张之必要,故血糖骤然不够,易出冷汗,现代人感冒身体差者也有这类情形发生,但仍属少数:
老人:肠内蛋白质不正常,异性蛋白增加;
小孩:水分不易保持,易脱水,故糖分亦不易保持;
妇女:神经质者居多,且内分泌每个月有更动,不及男性之稳定。
有时还可以见如此情形,晚上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常会引起腰酸背痛,故妇女老人常见此症。
恶风与恶寒情况又有些不同,盖出冷汗,本来已感觉全身发冷,所谓毛发直竖,毛骨耸然,如果再加风一吹,使汗蒸发,而蒸发再夺去部分体温,病人自必极为恶风、怕风矣。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10: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本条的“伤寒”及上一条的“中风”均为《伤寒论》中特有的名词,与脑中风的中风和肠热病的伤寒完全不同,“伤寒”、“中风”并非是病的不同,实则是二者而一的病,不过症状不同而已,产生症状不同的理由为伤寒者,肾上腺素反应快,肝释放葡萄糖快,有应变充分条件,人体的紧张度提高,大凡紧张度提高,不须认是病理情况,但就生理方面的健康人而言也有上述种种症状,例如,彻夜不睡,必然为浑身酸痛、怕冷、头晕、恶心,何况再加病之侵袭,故知“伤寒”与“中风”不同处乃是“中风”的肾上腺素分泌不够,所以一感染便成衰竭现象,而“伤寒”感染是有肾上腺素大量分泌,故脉阴阳皆紧,发热必然恶寒,不发热而将要发热之紧张亦可使之恶寒,体工以发热的手段使免疫力升高,以抵抗病毒,端视病情严重与否而定,病情的严重与否,又需视病毒毒素的厉害与人体的抗力充分与否而定,同样的发热恶寒,有发高烧而恶寒很厉害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多发于骨盆腔中,女性较多如肾盂炎、肾炎等等,比较轻的如普通感冒之类。
体痛呕逆的机转,总括言之无非是感染——发烧——循环加快——代谢加速,葡萄糖由而代谢成二氧化碳及水,或乳酸,乳酸对肌肉是一种刺激——体痛,而呕逆为——(1)鼻涕倒流入胃;(2)发烧时,白血球对胃壁有浸润作用,于是乎胃口大差,呕逆发作。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9

主题

9099

积分

566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躬行者。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9
发表于 2015-11-20 10: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民族,智慧甚高,是一个善于发明的民族,其发现之 深与精奥,现代医学有时尚不足解释之,故非为不科学,乃落在科学尚未发展到的阶段上,现代医学进步愈深,则愈与其接近。
我们读古医书,其说理固然屡不可解,其所述的症象是可靠的,其用的方剂是有效的,若以科学医药补其不足的论说,则无异是一个正待开发的宝藏。

先生之语,乃金玉良言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4899

积分

643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99
QQ
发表于 2015-11-20 1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早就说过写书不过是白纸落黑字,可以说毫无困难之处,难在著书的人是否医界高手,是否临床治病能得心应手,是否临床经验丰富等等重要条件,似乎都可以统统不管,只要写书印书就将出名,说其为沽名钓誉,似也不以为过。“

当今著书立说者,可以对照自省。
中西医生 医学讲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85

积分

776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85
发表于 2015-11-20 12: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国内有出版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733

积分

182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33
发表于 2015-11-20 14: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王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518

积分

2944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518
发表于 2015-11-20 16: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5-11-20 19: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不分中西,病不分阴阳,药不分寒热,一以治病愈疾为先”,甚妙!我加一句为“医不分中西,病不分阴阳,药不分寒热,方不分经时,一以治病愈疾为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08: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上面第一节已经讲过,古人认为病是由外面皮肤传入内部的,一般人似乎常常说受了风寒而发病,事实上由外面肌肤感染入内者相当少,大都是由上呼吸道最多,消化道其次,传入人体经过血液,或淋巴的散播乃至全身而使病发作,都是由内向外发的,不是由外向里传的,清代的温热派无论处方以及理论都较《伤寒论》高明多了,他们认为温病由口鼻入,与现代医学所持(观点)相同,现在姑论《伤寒论》的说法,假设病是从外传向内的,则太阳主人一身之表,故太阳先受之,假如脉搏很平正,没有其他症象,则证明人体之抗力能将病毒克服,或感染很轻,当不足以引发疾病。
   假设是欲吐,脉搏急数,人很躁烦,正如前几条所述的情况,须知病势已经升高了,但是《伤寒论》需要符合他的学说(军按:恽氏这句话就有失偏颇了,我们从仲景先生所留下来的文字当中无法看到什么为了维护自己的什么学说而去不顾临床事实的理论痕迹,恽氏这样讲是不负责任也有失公允的,从此来看,任何大学问家尽管其在某些方面有较为独特的见解和认识,然而在其著述的过程当中,可能其本人不太觉得,但是却似有若无的挟杂了自己的某些主观的论断甚至情绪因素,于此可见其一斑矣。)说病势已进为传经,所谓传经与不传经如此而已,并无很深的含义。
我们现代医学远较古人所述为精细,一定要硬说传经遵古遵圣,似乎无此必要,救治病人才是第一要务。(军按:恽氏此语真的是一句大实话,也更是肺腑之言了;其实我们要是回过头来仔细的阅读一下仲景的此条原文,根本不存在什么仲景是为了自己的什么学说或者说法而写下本条原文,而只不过是提醒我们后学在实际临床当中,患者在什么情况之下其病情会从当下目前要求出现转变,而让我们未雨绸缪而已,当然,仲景在本条所列举的一些症象,只能代表他本人在临床当中所看到或者说是他自己在临床当中总结出来的而已,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个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再大的名医,其所能够亲身经历的仍然是有限的,无论他说得有多么的全面,而从另外一个人或者一些人的角度来看却依然是不全面的和零碎的甚至会认为是错误的,而且作为仲景本人来讲是那么的忠于临床事实,绝对不可能会为了某种所谓的“学说”去杜撰造假欺骗后学,所以我们在学习前人经验的时候要学会客观的全面的分析,切不可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片面武断的妄肆品评是有失学者风度的,更是对学习乃至传承不利的。)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本条已经讲得很清楚,无须再加以释义,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即在医学方面很多情况都只具或然性,必然性必须要条件很多方能确定,并不一定二三日阳明病(肠胃现象)、少阳病(神经、肝胆症状)不见就是不传,此条备作参考而已,并非不易的经典。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08: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此条提到温病,却使后世医者掀起轩然大波,中医分成温病派和伤害寒派,互相攻讦,聚讼纷纭,殊不知所争论的都不是病的不同,只是症象不同而已,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笔墨,因为中医根本就没有病名,只凭症象治疗。事实上发烧一定会恶寒怕冷,仅时间长短不一而已,伤寒怕冷时间长,温病怕冷时间短,病人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感觉怕冷,仅感觉精神委靡不振,一过之后便发热而怕热,此非病不同乃是病人对病的反应不同,原因有二:(1)气候不同(地理条件);(2)人事不同(营养条件、生活条件);东南沿海气候温和,营养好劳动少,生活复杂,蛋白质摄取量多,所谓膏粱之体,中医认为是阴虚火旺,病一发便作火化热化,亦即所谓温病,动量少者肠胃动量随之也差,生活较为散漫,蛋白质已多摄取,一旦感染,在肠胃内迅速发酵,而发生的症象,自然较血糖不足、营养差、蛋白少而劳动多的人,或者在内陆气候,体温与气候有明显差异的情况所发生的症象,大不相同,此类病症称之为温病,以别于伤寒。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08: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7: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理发汗本为退烧,因出汗后体温必然因疏泄而降低,如今发汗后带动代谢之升高,肠胃道之发酵,使大肠杆菌大量增生,肠中细菌共存之生理条件为之不平衡,故知用药退烧,其用药之本质,很有问题,如用消炎、镇静、退烧剂,不至于发生这种现象,若用《伤寒论》太阳病之方剂,此等方剂本属调节血液循环,增加抗体之兴奋剂,当然不一定适用;一般人诟病《伤寒论》方服之使人病情反而加重,在前言序文中已有提及,创江南无正伤寒之说,其实真正的癥结,乃在古人的由表传里说,没如现代医学知道明确的病情传播路线,可知病毒及一切感染经由淋巴血液循环传及全身,由内而外者,再用刺激剂,增快带动传播,势必如火燎原,一发而不可收拾,故经发汗后身体灼热,病情就此而加重,脉阴阳俱浮,汗自出,代谢高度兴奋,因病而兴奋,药又加之再兴奋,体温升高,高烧病人,当然极为困倦,身重多眠,喉中悬壅垂下垂,一如常人白天辛苦工作后晚上鼾声大作,并无两样,语言懒得讲,若用温病方可以立刻见效,其消炎、退烧,或如用点滴也可以奏效于一时,若大量用点滴高烧可以降低,但烧却一地直长时间不退,其理由以后再详细解释。按理肠胃有积不清,可以用消导清里药,使渐而有大便则烧可以退清,如用猛剂泻下,古时用泻药均甚峻烈,结果积滞不出反而因泻而脱水,使紧张度更升高,肠胃道的动量因下后而降低,脱水而小便不利,则直视,为排尿尿道扩约肌紧张,失溲则略有遗尿,而真正尿却有排不出之感。
        被火即是用艾炙,古时炙法是将大把艾放在皮肤上着肉炙,在国画上有一张炙艾图可以见一斑,病人如受炮烙之刑,极为痛苦紧张,紧张之极血管强烈收缩,再加疾病的高烧,血液中开始溶血,红血球大量崩溃,胆红素大量溶出,则成溶血性黄疸;神经剧烈震撼乃有如惊痫时,瘈疭等恐怖惊骇现象,若再用火烤之治病,非再是治病,简直是谋杀,如此医生,不看作其自然发展还比看医生要好,不但古时候如此,方今情况也差不多,误治一次,还能苟延残喘,再误治便将送命。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08: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8:病有发展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怕冷的原因,不外乎有下列几种:(1)前述的发热与外界环境之差异乃怕冷;
(2)因病变而肾上腺素起以抗病,即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表皮血管因紧张而收缩,故怕冷;(3)感染来势急速,应变能力来不及应付,血糖来不及大量制造而怕冷,此时用糖最好,其实一般性感冒用赤砂糖,鼻涕多、过敏,用挥发性的葱白,再加生姜几片使血管扩张,畏寒情况降低,紧张亦随之而降低,此即中医所说的透发,使血液循环重获平衡,抗体于焉而产生,伤风感冒即用即好,不必看医生以劳师动众。
        不发烧而怕冷:(1)代谢率降低,如心搏力不足,肝机能降低,胃肠道消化酵素不能发挥作用,不吸收;(2)体内水分不调节,来自内分泌不调节,多半由于气候关系,气候剧变,病者自律神经不如常人反应之快,无法适应其速率,因为人体所需的能量为ATP,一天的需要量几乎近十五公斤,而全部能量用于细胞内外液渗透及血管渗透上几达百分之六十以上,用于日常生活活动不过其余的百分之四十而已,由此可知其关系人身安危的重要性。
       至于发于阳,发于阴六日、七日等等,乃古时候流行阴阳五行的通说,于今早已不必耿耿于怀了。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09: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9: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此又是一条外感之变例,头痛、发热、鼻塞、喷嚏、咳嗽,中医认为是外感中的表症,所谓太阳主一身之表,嗣后见高烧、便秘等一切肠胃症象,云由表传里,病由太阳而传阳明,其实根据现代医学观之其理甚明,所谓表症无非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感染的条件,决非单纯外来的风寒因素,乃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后,由淋巴、血液由内达外,更因上呼吸道感染,涕痰很多,不一定全由喉头、鼻孔向外排出,乃至倒流入胃,为感染性的异性毒蛋白,故继而发生肠胃症状,若成头痛,良久又无肠胃症状,外感不会一直持续不退,身体自行调整而痊愈,此不过是较轻度普通感冒而已,假如略有肠胃症状,不很严重者,调节肠胃道之动量即可奏效,故针足阳明,就针灸而言,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是针灸的大穴,用处正多,不如以足三里为主,随症配穴,当可济事;针足三里可以安定肠胃,因为(1)蠕动之不正常使肠内化学成分随之而变化,例如肠中菌落之变化,大肠杆菌异常繁殖,可使高烧,一般平时由肠壁渗出影响妇人之内生殖器可以白带不断,光用冲洗及外塞白带片,使阴道粘膜多生刺激,而粘膜抗力更降低,使白带不断;(2)肠内含有大量多胜肽类等,此类物质之分布不单单在肠内,在脊髓、在脑部都有密集的分布,假如不调节,肠子逆蠕动上及肝胆而呕吐,肠子膨胀多气,增加腹背压力,乃至腰酸背痛。
       流行性病毒感染有其有利及不利之条件与人体之抗病力、气候及一切环境条件,互为利用,互为因果。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09: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10: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人们都知道中国对气候时间的变化非常注意,以前认为玄而不可思议,如今已被一一证明,并非空中楼阁,先对中医的时间观察加以说明,较有意思。中医对于一年廿四节气(农历),以前部分高手中医见病危的病人都可预先测知其死亡的时间,百不爽一,中医尤其对一年中四大节气,特别强调二分二至,所谓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在一天中比照一年也分四大时间,即黎明、中午、落暑(或黄昏),以及子夜,现代学说发现人的脑中有时规设定,其对自主神经、内分泌及各种酵素的活动均有一定的影响,而用药促发的难易度以NAS(自主神经系统)最容易,内分泌次之,酵素则更难,以后会详细论及。
        影响自主神经因素有:
     (1)内在环境--受外来环境的影响,诸如天气、气候、情绪等影响,在《内经素问》中讲得很详细。
      (2)生理上变化--月经,故妇女影响较男性为多,月经来潮时,心理相当的变化,影响生理变化,产生诸多妇科方面的困扰,又可因生理变化,月经来时,女性荷尔蒙分泌亢进,其平日可保护血管,强健心脏,故女性在生育年龄,得心脏血管病者甚少,但此种内分泌物可使钠滞留,连带水分停留,钠更可使小血管产生收缩现象,因之情绪不良,睡眠不好,更多过敏病如皮肤病、香港脚等,经来时必然大发。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很容易看出,若论酵素在消化道常见食后饱胀、泻等,在其他处很难看出,女性常患的红斑狼疮,如对以上三者的关系有明确的了解,用中药亦可不难控制之,通常医生不论中西医都对《内经》的强调气候的七情六欲,如何伤人,未免过甚其词,一般情况判断决无此类情况发生,固然不错,在正常的健康人自己身体能调节,但在病人,尤其是严重病患者,则必然加重,台湾的节气变化少,不若大陆变化之巨,例如夏季天气炎热,代谢较低,甲状腺荷尔蒙分泌因之而减少,故《内经》云:“夏至一阴生”,又云“天气热人体应之以寒,冬季则反之,代谢高,甲状腺分泌旺盛,以对抗外来之寒冷,所以寒带的动物,内分泌丰富,碳蛋白高,都为中医的上品滋补之物;夏季时肝机能低落,甲状腺机能却降低,所以湿使抗力差,热使代谢率低,湿热并发,夏季生肠胃病,肝炎的特别多,反见冬季因表皮血管循环低落,内部代谢又高,脑中风、脑血栓者较多,而今已经确实证明人体上经过归类,有两在类物质与时间很有关系:
     (1)血管兴奋素:简称为磷笨二酚,来自肾脏,中医所谓肾者先天之气,肾气当上升;
      (2)血管抑制素,简称VDM,来自肝脏,中医早已谓肝气当条达而下降(军按:恽氏这里把西医所称的肝脏等同于中医的肝的概念是不够正确和严谨的。)此二者用之于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扩张,更从而调节人体之血压。
       所以中医之治高压不以降血压为能事,因为降血压,未必能治高血压,若从以上两处入手,血压可以调节得头头是道,以后再说。
      吾人知道,儿茶酚胺中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对人体的活力及抗病力具有很大的关系,此物的分泌从早上八点开始渐渐升高,一直到下午三、四点时之后则渐渐下降,到半夜则降为最低,俗云天亮前后,特别黑暗,也有其内在影响,所以脑卒中、肾脏病、心脏病,半夜死亡率较高。
     血管抑制素在黄昏时最高,同时黄昏落暑时肝机能最低,吾人可见黄昏时,有人精神大差,昏昏沉沉。
      故一般疾病不止是所谓的太阳病欲愈时刻,大致在早晨过后一直到黄昏以前那段时间中。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09: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11: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在中医中涵盖范围极广,故云风为百病之长,风数行而善变,正如在现代医学中炎症的炎字,范围一样的广,而二者之间确有非常密切而微妙的关系,例如外风,受外来之邪,像病毒体之传染;内风,凡是中医以为郁生湿(炎症血管扩张,血流滞慢,血浆蛋白及白血球从血管壁渗出,乃肿),湿生火(由血管血流滞郁乃生热,生红乃痛),火生风(由于炎症产生各种症状,尤其是神经症状),由于二氧化碳积聚,氧代谢较低落,则火大生风;所谓风除了炎症之外,当有许多过敏性、免疫性疾病统统称风,用风药谓之风能驱湿,其理不喻自明;有些肝炎在大风大雨之后触发;进行性肌肉萎缩症,由病毒引起,神经性病毒有时可潜伏于人体达24年,说不定在24偶然伤风感冒而发病,又如肺炎,倘若不调理,身体功能极差而难愈,以后再详述之。
       风家,可知家者乃常常之意思,即病人常常患感冒之意,此类人本来抗体不足,经屡次感冒,感冒虽愈,但脑中仍迷迷糊糊,精神不爽,可知病后脑所需之代谢基准物不够,亦即氧与糖不够,脑之用氧用糖率为全身器官之冠,,经过感冒发热,当未全部恢复,如果随其自愈需要十二日之久,张仲景时代如此,后世医学大为进步,根本不必硬等十二日,一如现代医学对一般病之善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打营养针,吃些维他命等等,与张扬仲景时好不到哪里去,倒是后世的中医对此有大大的突破,缺氧及糖,必用补中益气汤或清暑益气汤可以理解治愈。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09: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古医书的说理,大部分有问题,以现代医学眼光视之,当然是笑话,但以今笑古实在无多大意义,吾人坐飞机笑古人骑马,用枪炮和原子弹作战笑古人舞刀舞剑,此人本身似乎是问题,兹不赘述,但在症象上则可以作参考及研究。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当然不足取。(军按:恽氏此说不然,看来他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仲景之所以要写这条条文的真正含义之所在,其实以余意度之,仲景之意正在于提醒我们临床医者要善于通过表面的现象去分析和看待表面现象背后的问题真相,而不要总是被这些表面的东西所欺骗和蒙蔽,而恽氏直接予以否定此说,从学术态度上来讲是不够严谨的。)
       身大热反要得衣(阳极似阴)即所谓是客观的,而我们所认同的热,体温急剧上升,乃极严重的感染,极为厉害,可使人发高烧,此类细菌,多在人体之下焦,比较脏的地方,如肠子、骨盆腔等,如发生骨盆腔炎,或肾盂炎等肾病,可以高烧恶寒,脸色青白四肢冰冷。一般言之,素食者肠中多革兰氏阳性菌,肉食者则多革兰氏阴性菌,故常发盲肠炎等及以上之疾病。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为心脏病及肺心病,心收缩搏动力降低,血液集中在中枢、腹腔,致末梢血管收缩,静脉回流降低,此时肾上腺素等分泌均降低,脉快而强,为心力衰竭之前兆,肾衰竭也有此现象,所谓阴极似阳也。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98

积分

81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98
QQ
发表于 2015-11-21 22: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序言很爆料啊!
学无止境,乐在医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754

积分

298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心是一朵花,一花一世界

Rank: 3Rank: 3

积分
754
发表于 2015-11-23 23: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没搜到,孔夫子旧书网卖169元,成文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1043

积分

183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43
发表于 2015-11-24 13: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胤宗说,连医生都不要随便写经验之书。

可是医生如果都不写,医道可能就绝了,所以好歹还是写写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的开宗明义治疗第一方,当详细讨论之,首先从更广的医学范围作讨论。阴阳二字,一向非但为现代医学家所诟病,更为中国文化解释一切自然现象所诟病,亦是妨碍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至少很多人士认为如此,阴阳可以随便翻滚几无止境,直言之可以说毫无责任感,立论说法不负责任,无法使人信服,无法使人学习,其实考察古人的环境,便可知晓古人是先发现有某种自然现象,也就是说先发现事实或许有某种结果,理由不明,有些事实,即使现代科学如此发达,理由仍属不明,但现代学者较为诚实,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古人却不是如此,硬讲一套道理,阴阴阳阳,随便胡讲一通,对学生可谓敷衍失职到极点,而古代的学生,恪守于传统的尊师重道,不敢说一个不字,“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只有希腊学者帕拉图教法,东方学者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所以只能囫囵吞枣,认为老师的学问真正了得,我等智慧不及,只能叹然存之了。但是老师愈说愈玄,说到连自己也不懂,反正没人反驳,没人敢发问题,全部照泡,于是天昏地暗,一塌糊涂。后世读其书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好在张仲景还比其他学者好得多,只有前面几句阳浮阴弱(军按:这个阳浮阴弱说不定是王叔和这个老鬼加上去的,看看他写的狗屁脉经,除了抄袭一些前人旧说余下的就只有屁话了)~~阴弱者汗自出之后,论的都是症状及病情,发热自汗,恶风鼻鸣,、干呕,自是事实,太阳中风前面条文已有相当的解说,如今更作深层探讨。
       中医之所谓太阳,所谓表症,实则是任何感染的初步,感染的病因可以任何原因,在上呼吸道首当其冲时,从鼻子到喉头的粘膜面,先鼻腔而渐经喉头,由发炎而充血,粘膜的底面因密集的血管(吾人可见正常的粘膜呈深红色可知血管密集的程度),因充血而循环不良。血管因充满轿而扩张,血液因血管扩张无力而滞留,粘膜面上分泌细胞因氧气供应不足,而大量分泌粘液(吾人可见人在临终的时候喉头痰声漉漉实则呼吸渐渐因呼吸中枢衰竭而缺氧,粘膜分泌细胞产生大量分泌而致此),故而痰多、涕多,鼻子、喉头呈灼热感(因充血而灼热,因而二氧化碳增加,颅外的血管更为扩张而血液滞留),人非常的疲倦因为相对的缺氧气,此处所谓缺氧非绝对的缺氧,不过因呼吸受碍而略呈低氧而已,若说一定要找到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氧气浓度低下的话,则此人早就呼吸困难要戴氧气罩了,有时我们必须体认到,我们永远落在病的后面,我们对疾病只有盾牌防守,被动挨打的份,我们没有矛枪作积极的攻击疾病,而且老是病行走三步,我们只走了两步,老是落后,此种局面的形成乃是我们坚持要有证据,待x光上、化验报告有了证据,疾病早已远超过我们或竟一发而不可收拾了,所谓上工治未病即寓意于此,否则没有病还要你医生来治岂非笑话了?故而鼻涕多而鼻鸣,加以涕多不及全部外流而大量倒流入胃,尤其是小孩子根本不会吐痰,全部积聚于胃中,发烧乃使胃中组织胺增加,更使白血球浸润,于是鼻鸣干呕、啬啬恶风、翕翕发热,在中风节中已经谈过,但是翕翕发热的意思是热不甚高,因为有汗出故热不高,出的汗是冷汗,一派衰萎现象,全由于血糖之不够,一方面责成于肾上腺素不足以应交感性兴奋而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胰岛素的突然升高,使糖分解不足以应付胰岛素之消耗,血糖不足则出冷汗而畏冷,针对之治疗乃是用桂枝汤。
       桂枝汤是补剂,营养调节药,略带有去风寒之角色,人身所需营养的三大要素糖、蛋白质、脂肪,脂肪对人的影响是间接的,蛋白质需长期病的消耗时,方发现不足,属慢性病例,唯有糖可以即时发生病变,故低糖病者,必畏冷,出冷汗,生虚脱现象,《伤寒论》时代病人体力差,即使一旦受轻微之感冒,肾上腺素之糖解仍不足应付,亦即体内之代谢无法立时使肝中之肝糖原转化成葡萄糖,桂枝汤即针对此而设,更佐以热粥以辅助其药力,所谓发汗实则是顺生理作用而已;桂枝汤纯用在发汗上,一般糖不够为压力使神经紧张,但过度则出冷汗,前几条已述之甚详,容易产生紧张者体内非独糖不够,平时蛋白质摄取亦不够,因为主要氨基酸在人身亦为转化成糖的重要环节;脉缓是副交感神经紧张度升高之故,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胃肠蠕动亦增加,其后果使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等增加,胰岛素因之而增加以分解血糖,乃使血糖益形不够,故桂枝汤为对肝肾调节之大方。
        (1)桂枝:扩张表皮血管,运健肠胃,根据人体之条件而调节,当时情况在出汗则有汗能止,当时情况无汗则无汗能发(何以有此情况容后当更详论之)。
        (2)生姜:兴奋血管运动神经,其味辛辣使血管神经反射增强(一如吾人食辛辣之物汗必大出),使儿茶酚胺增加,因为扩张表皮血管,不失为对中枢神经镇静之一种间接方法,与直接镇静中枢神经方式不同,条件亦不同,但效果显著,故与桂枝配合用。
        (3)芍药、甘草:镇静血管,尤其对静脉血管效果显著,故如人爬山运动后疲劳素亦即乳酸之积聚于肌肉,使腰酸背痛,单用大剂芍药、甘草即可奏效,此处与桂、姜配合同用,使该兴奋处兴奋,使该镇静处镇静。
         (4)大枣:增加糖分,其效果绝妙,非一般葡萄糖iv可以比拟,盖更有对血小板、红血球有很大作用(容后述)。
        桂枝汤是张仲景最拿手善用之方,盖当时营养一般性缺乏也,故为营养调节剂。
      老年人:营养缺乏,当今饮食非营养物之缺乏,乃营养物之不能代谢,善用桂枝汤可改善之。
      小孩:(1)生长快速,营养需求大;
                   (2)小孩子细胞间隙大(随年龄大而间隙变小,越老则越小),水分进出容易,常因发热生病,使水分调节度下降,容易脱水,桂枝汤用之于先可避免后一步的不利现象;
                   (3)内分泌系统尚未健全发展,抗体发育、免疫力亦未全部长成;
       女性:大部分在生产年龄的妇女,不拘在工业先进国家营养有多好,总常略有贫血现象,原因是:
       (1)月经关系:月经之血虽非正常之血,但对血红素,多多少少会有影响;
         (2)缺铁离子:由月经少量流失之故;
         (3)胃口总较男性为差,蛋白质摄取量较男性总是少些;
          (4)活动量亦较男性为少且小;
        以上均为无可否认之事实,故而一般社会上部分女性,尤其国人,常见脸色苍白,血管神经反射较差,产生脉搏软弱,易于出汗,多恐与紧张,甚至常出冷汗,白带多,眼冒金星,头眩,冷热调节不良。
       诸如以上等等,桂枝汤都能得心应手治愈之,如此说来假令患感染,真正发热发烧的病人用桂枝汤,非但不能治愈,反而加重病势,自是不错的了,中国医药治病的条件非常复杂,乃凭生理变化之势而发,故药力的作用与治疗的效果并不一致,这也正是之所以研究现代医学者绝对不能承认理由之一,用实验室动物实验绝对无法获得结果之原因,乃是二者条件根本完全不相同,出发点亦不同,几乎南辕北辙,但是真理只有一条,欲明瞭其真相更须再作详尽之评述,兹不嫌赘篇幅,从远处着手,我们不要先从《伤寒论》的桂枝汤,先谈谈中医妇科方面的一张非常有名的方子名保产无忧散,俗名十三太保,此方的功用是生产困难时可以催生,有流产威胁时可以保胎,保胎和催生是绝对的两桩不能相容的事实,吾人知脑下垂体的后叶的分泌素作强烈收缩子宫,为催生用,黄体素作安定抑制子宫收缩,用于治疗流产,此二物,水火不容,岂能同用?保产无忧散以现代医学眼光看之,实在非常可笑,可称荒唐无稽,但是精细深辨之,有其精彩不易之深理,事实上妇女在生产时其生理现象即有将胎儿排出体外之趋势与努力,她本身并没有垂体后叶素,如果没有此物何来子宫收缩发生之阵痛?流产情形则反之,当流产之际,胎儿未成熟,母体必然竭力保护之,此非没有黄体素,如果没有黄体素,则无法着床,授胎发育胎儿,由此可见非无以上诸分泌激素,乃在紧张当口激素却派不上用场,作用受抑制而已,如果分析保产无忧散中既无黄体素,亦无垂体后叶素,不过有促进骨盆血液循环、镇静脊椎神经等等轻描淡写的药物,能收如此宏效者,乃当时之局面,所谓生理之势使然耳,无非在紧急帮助其激素一臂之力而已,而且只要如此就已足够,根本无须劳大驾猛打黄体素或垂体后叶素,所以中药之用乃见势而发,以环境不同而用药不同,正如下棋、柔道决赛般,先须看对方情势而定,故医者处方对生理病理变化之熟悉,要高人一筹,全靠活变,与现代新药实验制作方式完全不同,岂可以偏概全,一笔抹杀之乎?由此可知桂枝汤之有汗能收,无汗能发,自须看病人病势之趋向而定,生理条件与一般的物理条件不同,活体血管先扩张则以后的反应必为收缩,反之亦然,神经先抑制嗣后必兴奋,先兴奋嗣后必抑郁,此即所谓调节,乃生物活体必具之现象,桂枝汤不过从而帮助之而已,并非真正有此作用,此所以治中医较为困难之理由。
       中药之有效决非单味药,将单味药分析无一是处,而且现代生物化学的程度尚不足以全部贯彻,中药之所有效者乃在其方剂,而方剂之所以有效者,乃由于当时情况之判断和决定,决定的条件是由于精窥生理病理变化的细则,正如开始列出诸学问之条件而来,例如说某药A 有阿尔法、倍他、嘎吗,治疗的几种条件,但是效果都很弱,或竟几乎令人无法置信,因为在实验室及动物身上无法证明,我们复发现另一种药B具有另外的多种效果,要达到明显的效果,A、B同用则阿尔法、倍他效果极明显产生优良的治疗作用,中医药的效果是综合而非分析,综合许多药物产生的结果,在数千年历史案例上有精确的事实记录,临床活用有各自的经验,阴阴阳阳可以随便乱讲,但是发现的事实多半为真,从而分析自然可以得益非浅,故以上桂枝汤的各种药物功用,并非从中药分析中得来,乃是从中国古医藉及一般名医临床方案,再加自己经历的经验方剂对病的分析而得来的,复再配合现代医学较精深的书本及最新的精神中得来,决非随便在西医书中弄几个新名词任意套用,硬充时髦,或者本身根本无临床经验也不能治病,随便弄几本书来移西补东,以钓名沽誉,医学之道日新月异,我等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但所述所书要有根据,才是真正的临床者,乃敢一布腹心,决不可欺蒙读者也。(军按:恽老前辈真乃大家风范、大医境界也,后学深然感佩之,当为吾辈之楷模也。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1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常有一个习惯,即某一症象或病症连续数条讨论之,此处自不例外。头痛显然系颅外血管充血所致,原因为鼻涕因鼻分泌液因感染而分泌旺盛,无法排出,因而鼻纵隔处的细胞肥大细胞多,含大量组织胺及5—羟色胺,使人发汗脸红,此二者可使血管壁细胞释出前列腺素而致头痛。若喉头扁桃腺肿发炎,直接者可使喉头痛,乃喉头粘膜炎肿,间接由上述的血行流动关系,使颈项后牵痛,以桂枝汤调节血行,缓解紧张,但唯一条件为汗出恶风,是属紧张血糖降低或为冷汗。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1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此处有一点前条未提及必须一提者,古时之度量衡制度远较现今者为少,古量一两大约抵现在的七分六厘,此点不可不知。
      项背强几几,问题在头项部肌肉有强直感,原因为鼻粘膜肥大细胞大量分泌过敏的组织胺而引起,能影响鼻粘膜者,并非是鼻子本身,鼻子受凉,很少发生抗力低下受感染现象,最能触发鼻子感染过敏之风,乃在风直接吹在肩背上,后项肩背,风池。风府大都在此,对冷极敏感,吾人突然受凉,不知不觉双手会交叉搭在肩背上,围巾、披肩之所以特别在此处要保持暖和,人人都有此共识,此处受寒立刻打喷嚏。葛根具抗过敏作用,组织胺由肥大细胞中分泌出,肥大细胞多分布在血管交叉处,现代医学用抗组织胺剂以对组织胺生竟争作用,不使组织胺先与血管结合,而不产生过敏症状,此竟争作用看似非常有效,但血中组织者胺始终存在,故虽用之有效,不用即无效,愈用则效果愈差,乃致影响到脑中、全身之组织胺,组织胺之存在并非只有坏处,而且益处多于坏处,唯组织胺之存在乃使大脑保持镇静、清醒,今大量用抗组织胺,使组织胺之功用在脑中大为降低,于是病人精神不振,终日昏沉,而过敏情况依旧存在,旧病不去,又加新病,前门不能驱虎,后门更引狼入室,未受其利先蒙其害,如此治疗法似不很理想,吾人原知组织胺乃由于鼻纵膈之肥大细胞在受感染缺氧、缺糖之环境刺激而大量分泌,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先安抚肥大细胞改善其附近微环境,方克奏效,葛根之抗过敏力量很小,远不及吾人所用的抗组织胺药品,所以较新药奏效速而效果优良者乃在对血管本身条件加以改良,其改良方法,乃是麻黄桂枝同用,且加桂枝汤的副药,扩张血管,血管壁之神经产生反射,而血管再收缩,如此一收一放,使分叉血流之变化及改善远较不在分叉处为大,吾人可以想象得见肥大细胞之环境因之得改善,组织胺不再溢出,而达其效果,由过敏而论及糖和脂肪不可能使人过敏,唯一使人发过敏者乃蛋白质之变性而成为了异性蛋白,故无论在上呼吸道及肠胃都是如此,但是蛋白质之结合处前面都带有糖键,在生化方面论及必先糖键有变化蛋白质方成过敏性蛋白,一般说来细胞膜上的循环AMP发生问题方能致此,桂枝汤中加麻黄、葛根均对糖有影响,如何影响法以后会有详细讨论,今不复赘,故以之治疗过敏有效且效果远较抗组织胺高明很多,且无副作用,故以之治疗鼻过敏,非常有效,过敏性眼结膜炎也药到病除,中医药之妙用极为精细,非一般人所能想象也,但葛根因作用力小故用量必须大,非八钱一两无法有效,且有大枣配合辅助糖之作用。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16: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其气上冲乃心跳过速导致呼吸急促之谓,病人主观感觉有一股气从腹中直冲胸中,故云气上冲,心跳过速呼吸不能配合在一般身体较弱或神经质的人,尤其是女性稍受刺激即可发生,更不必用泻剂刺激也,吾人可以想象《伤寒论》时代的人营养不良、贫血、蛋白摄取量低,平日要维持其生理平衡,脉搏跳速快,如今用泻剂,古时泻剂均极为厉害,泻下之后,肠胃紧张度增加,水分经泻而脱水,而这种人蛋白不够又极容易脱水,肠液中所含的大量钾离子,因泻而流失,心跳加速以为代偿,末梢血管收缩,肠胃因刺激而蠕动略增加,病人极度紧张,生理、心理两方面都紧张,若用桂枝汤缓中和肠胃,扩张末梢血管,使镇静,辅助血糖,使心跳情况因糖、因肾上腺分泌应急而改善,可称头头是道,当立可使泻止,心跳静下来,气不再上冲,若气不上冲非不得与之,与之无益也。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1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发病盲目乱医,反不如不医,听其自然要高明得多,人身之变化极为复杂,即令科学发达如今天亦不能知其万一,略有小病,体工自行反应而愈,其机转之精细,科学,医学远膛乎其后,均非虚言,乱发汗,滥吐、滥下,对身体之滥伐变化极大,太阳篇以后种种变化都为此而设,此处只作一总纲,坏病者,无法下论断治疗也。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8: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肌者乃解除肌肉之疲劳酸痛,桂枝汤本有此特色,前节中论之甚详,但用桂枝汤之唯一标准乃血糖不足,肾上腺素不够,代谢不足,经一过性兴奋作用以达治病之目的,如今其人脉浮而紧,可知肾上腺素反应强烈,发热汗不出,热度、紧张度在持续升高中,亦即代谢亢进而旺盛,桂枝汤乃兴奋代谢之剂,得之是抱薪救火也,当然不可用,此条在于非桂枝不可用,乃桂枝汤不可与,后世医者误解,乃至畏桂枝如虎,衹死不用,良可叹也。
19: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桂枝汤味甘是不见得,酒客即长期喝酒者,大脑、皮肤长期受麻痹,末梢血管长期扩张(有人喝酒后脸青乃起初反应不同,结果仍是末梢血管扩张),组织液体与微小血管之交换量差,乃致发所谓湿疹,香港脚及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湿重。
     酒强迫兴奋代谢,使代谢率升高,一些该代谢物未能完全充分代谢,肝受迫强行代谢,肝功能衰落,以后生肝病,而致肝硬化,酒又使胃刺激,胃粘膜充血,若用桂枝汤再扩张血管,使血液集中末梢,中枢血液减少,则必心跳加速,以自救济,如其人营养差,复加贫血,自律神经不平衡者易醉,如女性为多,所谓多愁善感得之必大醉而呕吐,若ANS稳定者醉后喜大睡。
       总之凡人生病具血管扩张倾向者“不喜甘”不宜用桂枝汤,若具缺盐倾向者“喜甘”宜桂枝汤,若具电解质不平衡者“喜咸”应与六一散、泽泻、茯苓、术等。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喘家作,桂枝汤厚朴杏仁佳。
      喘家非真正之气喘,不过呼吸困难而已,有二种条件:(1)URL上呼吸道感染,有痰,鼻及咽喉过敏,生一过性之痉挛;(2)肠胃积滞,由发烧而来,开始胀气上顶横膈膜,使呼吸困难;用桂枝汤调节血液循环之外,复用杏仁含微量与蛋白结合之氰,对呼吸中枢及咳嗽中枢有镇静之效,厚朴为镇静肠胃运动神经,盖肠胃因气体内容物之刺激,产生痉挛,厚朴能抑制平滑肌之过度兴奋也。
21: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从略。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22: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发汗而漏不止,是肾上腺素功能差,末梢血管不能控制,肝机能、造糖机能差,血糖低下,汗大出,汗漏不止,小便必然困难,小便之水分都由汗排出,且情况紧急,小便当然困难,汗多心跳速则上焦充血,下焦远处,反而血液循环下降,小便更困难,肾上腺素减少,与蛋白质摄取减少,则此人内分泌及酵素均不够有关。
        案例:曾治一老妇人高龄约七十余岁,感冒发烧,医院有高蛋白营养剂点滴后,感胸闷欲绝,腹大胀,原因是:
(1)高年心脏负担太大了;
(2)因有感冒;
(3)肠胃积滞;
强迫点滴乃发生此现象;后用防风通圣散加人参、附子一方而愈。
       四肢微急者非强急痉挛,而是有内缩的倾向,乃大汗出造成,尤以钠离子影响最大,若以点滴方式补充钠离子,可能有两种反应:
(1)过多点滴体内水分负荷过高,常会造成心肺过度负担,肺水肿或脑水肿;
(2)发热要退烧,全恃细网组织细胞的反馈抗病能力,今该细胞因水分过多,力量太差,可以久烧不退。
        附子强心,强心之后,自然循环改善,肾脏利水功能恢复,排尿畅通,附子能兴奋代谢对钠离子及钙离子均有作用,钙之代谢不良是痉挛型,而钠之代谢不良是收缩扭曲型。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7423

积分

255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活法圆通医家诀,不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0: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23: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下之后,钾离子流失造成低钾症,此因个人体质不同所致,此类人平时氯离子就较常人为低,略有胃中酸度下降的现象,盖氯与钾常是相伴存在,下之后(1)肝脏机能受抑制,为一般所谓氯脱;(2)心脏机能受影响钾离子下降,见促脉心电图上见到相应现象,心跳率全恃钙与钾比率的平衡,钙、钾对心肌的收缩率维持有关,钾对传导电力有关,故高钾症脉迟振幅大,低钾症心脏传电降低,搏出量减少,心跳促急——静脉回流差——淋巴循环下降——胸满闷,钾乃平滑肌蠕动所必须,今钾下降,肠胃肌肉无力,动量减小,间接影响满闷。
      钾下降多因细胞内液钾下降,不可用点滴,最好用含钾的食物如柳丁、香蕉补充。钠低落,钠属于细胞外液,可用点滴补充,钾有毒,最好点滴少用,利用红血球的钾来补充体内缺钾现象,西医用皮质醇强的松龙来改善,作用太强,中医芍、甘同用调节静脉,今去芍药,盖芍药具有抗痉挛作用,肠胃缺钾,本已趋缓,何来痉挛?去芍药使甘草单独完全发挥力量,加姜枣以奏全功,故当红细胞在其外稍微留久些,多少可补回些钾也。
24: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微恶寒乃大下后,肝机能低落,亦即代谢低落,更兼心脏脉促,因脉促必胸满,故去芍药,加附子强心而兴奋代谢。
学经方,用经方,学致以用,用经方,学经方,学用结合。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ngfangrens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5-11-27 09: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在学习
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86

积分

732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86
发表于 2015-12-1 19: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颇多真知灼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5-8 15: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颇多真知灼见!期待后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085

积分

4089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085
发表于 2022-5-8 22: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汤一笑 于 2022-5-8 23:26 编辑

恽子愉对陆渊雷的非议比较奇怪。陆氏临床较少应该是真的,但也不是纸上谈兵之徒。恽铁樵的师傅汪莲石的情况其实也跟陆渊雷差不多,汪是富贵人家出身,也不专以医为业。祝味菊一代临床大家,对弟子云陆氏“姣姣人杰”“颇有卓识”,也绝非客套之词。

我见陆氏《伤寒论今释》,并未见陆氏有直接攻击恽铁樵的话语,一般就是就事论事的学术讨论,不知恽子愉非议陆氏因何而起?或因别的文章?

后学学术上敢于非议自己的师父,才是真民国风范。民国时代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不限于医学界。民国时代的学术风气远优于如今,当时很多名医家都坦坦荡荡地讨论自己的失手败案,今日可有这样的“大师”?


日本近代汉方界学风也很好,敢于非议自己的师傅,非议张仲景的也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5:22 , Processed in 0.118433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