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2. 附子
附子,味辛,温。为祛阴寒,起沉衰,亢奋代谢功能之要药。
【药证要点】主治脉沉微与痛证。
【药证释要】脉沉微,指脉形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似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脉突然变得浮大空软无力,此为附子证的特征,称为“附子脉”。附子脉也有特殊情况,不见细弱,反见有力者,但同时必须具有其他症状,如剧烈的身体疼痛,身冷出汗等。经方还用附子主治痛证。一是身体烦痛;二是胁下偏痛;三是胸痛;四是腹痛。此外,后世也将附子用于治疗头痛、痛经等。附子所主治的痛证,其痛势剧烈,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⑴ 患者虽苍白虚弱,反而烦躁不安,全身疼痛而痛无定处,如一此肿瘤引起的疼痛、中枢性疼痛等;⑵ 关节疼痛、拘急而冷汗直冒,如某些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痛风等;⑶ 胁腹大痛而腹部按之无硬满拒按、而且舌不红苔不黄腻者;⑷ 胸痛彻背,四肢冰冷过肘及膝,如心绞痛等。附子主治的二证中,脉象沉微最为重要。大黄附子汤证的胁腹偏痛时,其脉紧弦,但这是疼痛之脉,待痛止则脉必沉。身体烦痛者,脉虽浮而按之多软。
胡希恕先生认为,附子有亢奋作用,凡功能沉衰、小便失禁、皮肤失其收摄的脱汗、心衰皆可用之,如通脉四逆汤就是心衰得厉害而重用附子,故此药能振奋人体脏腑,适用于功能沉衰而见于阴证者。其次,附子是温药能祛寒湿,所以,治风湿痛常用附子。无论回阳和祛风湿痹痛,多配术、附,共同祛表湿、逐水气。
【体征特点】体质虚弱,面色晦黯或有轻度水肿。多见于大汗、大下、大出血或者极度疲劳、寒冷刺激之后的患者是,也可见于经过长期疾病折磨,或年高体弱者。附子体质具有以下特征:精神萎靡、极度疲劳感、声音低微;畏寒,四肢冰冷;大便溏薄或泄泻,泻下物多为不消化物,并伴有腹满腹痛等;水肿,尤其是下肢的凹陷性水肿,有时可以出现腹水。如果检测血压,多见血压低,心功能与肾功能可能低下。
【配伍举例】下利、脉微、胸背剧痛者,附子配干姜;腹痛、脉沉者,配细辛;心下痞而恶寒自汗者,或胁腹偏痛者,配大黄;胸痛不止及肠痈腹痛者,配薏苡仁;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恶寒自汗者,配甘草桂枝;吐下后脉沉细微、四肢厥冷者,配干姜甘草;头重眩身体疼而脉虚者,配白术甘草;腹痛身痛者,配芍药甘草;头眩、心悸、身体痛、自利、腹痛、脉沉者,配白术茯苓芍药;恶寒无汗,或自汗恶风,关节疼痛、水肿、脉沉者,配麻黄甘草。
【用法用量】入煎剂,5~15克。张仲景用附子有生、炮的不同。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用生附子,必去皮,有利于解毒。制附子,多采用高浓度盐水腌制的办法,附子的毒性大大降低。张仲景用附子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为3~5枚,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或心腹大痛;小剂量为1~2枚,多用于脉沉微、四肢逆冷等。后世在附子的用量悬殊极大,每剂最小3克,最多达150克,一般5~15克。临床使用附子,宜从小剂量开始,而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及病情需要,逐渐增加用量。附子煎法很有讲究。如果用于回阳救逆,则宜久煎,可增效解毒。黄煌教授经验,用10克者,宜先煎15分钟;20克者,则先煎30分钟;30克者,则先煎45分钟。即每增加10克,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但用于止痛时,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有人提出附子煎煮新法,即将附子捣为粗末,开水煎煮10分钟以后,尝无麻味即可。煎煮附子时水一定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添加冷水进去,这是朱良春先生的经验。吴佩衡先生也主张用大锅大水长时间煎煮附子,也是这个经验。
【药理研究】具有镇痛、强心作用,能增加心搏,并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消炎作用。
【注意事项】附子有毒,对其适应证、剂量、用法、配伍都应十分注意,如用之不当会引起中毒,轻则四肢麻木,头晕,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出汗,流涎;重则心悸,胸闷,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甚则抽搐昏迷,心跳呼吸停止。另外,心脏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者不宜使用附子,如有心肌病或肝功能障碍者,也应慎用。
23. 乌头
乌头,味辛,温。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通行经络之力甚捷药。
【药证要点】主治腹中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药证释要】乌头与附子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而已,故主治与附子相似,不同者,乌头多用于痛证,主治腹中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体征特点】舌质多淡红,舌苔多白滑。若患者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者,或肤白形瘦者,乌头当忌用或慎用。
【配伍举例】绕脐痛,发则冷汗出,手足厥逆,脉沉弦者,乌头配蜂蜜;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而肿者,配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腹痛、身痛而逆冷、手足不仁,灸刺诸药不能治者,合桂枝汤。
【用法用量】入煎剂,5~10克。张仲景用乌头要用蜜煎煮。蜜的密度和沸点均大于水,在高于100℃沸点的蜂蜜煎煮中,乌头中的有毒成分很可能被破坏。因此,这个高温解毒的经验应该引起重视。
【药理研究】乌头有强心作用,对感觉及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其止痛可能与此有关。乌头煎剂对大白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消炎作用。
【注意事项】乌头有川乌头与草乌头之分,张仲景当年所用乌头当为草乌头,现在用川乌头即可。乌头毒性大,草乌头毒性比川乌头大,生乌头不可使用。使用市售的制乌头,也应配伍生姜、甘草,并应当久煎。服用时“以知为度”是关键,“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可见是经常瞑眩的峻药,用时当慎,并宜详告患者。剂量也要严格掌握,切不可过量。
24. 干姜
干姜,味辛,温。温中、温下祛寒,回阳救逆,和胃降逆止呕药。
【药证要点】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药证释要】涎唾即涎沫,即唾液及痰涎。多涎唾者,口内唾液较多,或咳吐痰涎较多,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口渴感,或虽渴而所饮不多。干姜证可出现于下列情况:⑴ 反复的服用攻下药后(凡经误下者,仲景皆用干姜);⑵ 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的脉微肢冷;⑶ 以咳嗽气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⑷ 腰部冷痛、骨关节疼痛;⑸ 部分出血性疾病。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证多见于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症状,如脉象沉微,干姜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等。附子能止身疼痛,而干姜则能除腹胀满,两者有内外之别。生姜与干姜的功用也不同,生姜主温中和胃、降逆止呕,且能发汗解表;而干姜主温中祛寒、温下止利止血,且善能回阳救逆。干姜可代生姜,生姜不可代干姜。
【体征特点】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如罩一层黏液。
【配伍举例】吐下后脉沉微、四肢厥冷者,干姜配甘草附子;下利以后身热烦躁者,配栀子;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者,配甘草人参白术;心下痞满、干呕、下利而心烦者,配甘草半夏人参大枣黄连黄芩;咳喘气逆者,配细辛五味子;腰冷痛者,配甘草白术茯苓;腹痛者。
【用法用量】入煎剂,6~20克。本品一般生用,如用于温中止泻或温经止血则以炮干姜为宜,如用于回阳救逆,腹寒痛、腰冷痛,用量可加大至10克以上。
【药理研究】具有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的作用。
【注意事项】干姜辛热,所以血热及阴虚内热而见舌红少苔、大便干结者慎用。孕妇也应慎用。
25. 吴茱萸
吴茱萸,味辛,温。温中祛寒,下气止痛,止呕药。
【药证要点】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手足厥冷、脉细者。
【药证释要】其疼痛为主证,其中腹痛、头痛较多见,也有胸痛者。腹痛为一种持续性的胀痛或钝痛(指一种性质与刺痛、刀割样痛相反,而呈不太尖锐的疼痛),部位以上腹部、下腹部多见。头痛常常出现在头项,其疼痛程度较重,常常伴有恶心呕吐,有的吐出大量清稀的涎唾,或吐出酸水苦水,或进食后即刻吐出等。也有伴有腹泻者。由于疼痛剧烈,常常四肢冰冷。患者对寒冷敏感,寒冷刺激常常引起发作。脉细是其特征。“内有久寒”,在病情上除了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外,局部温度降低而表现为寒冷感也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寒冷感既可以是病人主观感觉,也可以被医者客观探及。
白芍也治腹痛,但其腹痛呈痉挛性、为阵发性,并多伴有便秘,舌苔一般不厚;而吴茱萸的治腹痛,为持续性的胀痛,甚至胀痛如锥刺,并多伴有干呕、厥冷而舌苔白厚。细辛也治头痛,其人多恶寒,但其头痛多伴咳吐清涎,或鼻流清涕,偏于呼吸道;而吴茱萸所治头痛,多伴有呕吐清涎、胸满腹痛、偏于消化道。其干呕、手足厥冷、脉细,极似附子证。但附子证脉必沉微,而吴茱萸证则不然,脉象多细而弦。
【体征特点】舌苔白厚,或胸满。
【配伍举例】腹痛、头痛而厥冷、干呕者,吴茱萸配生姜;腹痛者,配大枣;胸痛、腹痛、头痛,痛势剧烈者,或腹痛而形瘦而肤色憔悴者,配人参。
【用法用量】入煎剂,6~30克。本品制后辛燥之性减轻;用黄连水炒制后,止吐力强;用盐水炒后适用于治疗疝气。
【药理研究】具有健胃和抑制肠内异常发酵、镇吐、降压等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不宜多服久服,如用量较大,可致咽部干燥不适,过大用量则可引起中毒,出现中枢神经兴奋,甚则引起视力障碍和错觉等。阴虚有火而见舌红苔少者慎用。
26. 薤白
薤白,味辛,温。散结化痰止痛,行气导滞药。
【药证要点】主治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者。
【药证释要】其证与枳实证、栝楼实证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枳实证偏于腹痛,而薤白证偏于胸痛,而且多伴背痛。栝楼实证偏于心下按之痛,而薤白则胸闷痛而无按处。
【配伍举例】胸痛彻背、咳吐黏痰者,薤白配栝楼;下利腹痛、里急后重者,合四逆散。
【体征特点】其舌象必有厚腻苔。其人肌肉坚紧,平时大便难解,常有胸满腹痛等。如其人肥满,肌肉松软者,虽有胸中气塞,短气等,也不可使用薤白、栝楼实等药,当用桂枝、干姜、白术、茯苓、杏仁等为宜。
【用法用量】入煎剂,10~60克。
【药理研究】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性温,如发热或阴虚内热而见舌红苔少者慎用。
27. 细辛
细辛,味辛,温。温中化饮、祛湿通络药。
【药证要点】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
【药证释要】所谓恶寒,指患者恶寒喜暖,四肢厥冷,患者往往虽夏日而厚衣,或稍受风寒则冷气入骨、全身拘急不适。所谓不渴,指口不干渴,唾液清稀且量多,甚或自觉口内有冷气,唾液咽下也觉冰冷。或咳者,痰液清稀量多,或多泡沫,或有清涕如水,或厥冷者,则四肢冷且痛,遇冷尤剧;或痛者,多为头痛、身痛、腹痛、胸背痛以及咽痛、齿痛、目痛等。
细辛与附子主治相似,两者均用于恶寒而疼痛者,但附子能回阳救逆,用于脉伏不出时,而细辛只能化饮,不能救人于危难之际。细辛证必有水,如痰涕清稀,或舌苔水滑,精神状态较好;附子证则必有寒,如关节拘急疼痛、恶寒、精神状态较细辛更萎靡。细辛与干姜均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能止痛,干姜能止吐利,前者偏于神经系统,后者偏于消化系统。细辛与芍药均能止痛,细辛主治寒痛,芍药主治挛急之痛。结合后世经验来看,细辛多用于牙痛、头痛等神经性疼痛;而芍药多用于肌肉性疼痛,如腰腿痛、腹痛等。
【体征特点】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象或缓或迟。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黄煌教授称之为“细辛舌”。
【配伍举例】身体痛或腹痛见恶寒者,细辛配附子;咳逆上气而痰多清稀者,配干姜五味子;恶寒不渴而四肢骨冷痛或头痛、胸痛、腹痛者,配桂枝当归芍药甘草。
【用法用量】入煎剂,6~15克。张仲景用细辛,入汤剂量大,2~3两。入丸散量小,仅1两。后世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源于宋代陈承著的《本草别说》,其所指者也是细辛末。从张仲景细辛配伍来看,配附子、乌头量小,多在2两以下,如真武汤(加减)仅1两;配干姜、桂枝量大,多为3两。
【药理研究】具有催眠、镇痛、镇静、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以及升高血糖、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注意事项】细辛适用于恶寒口不渴者,如身热汗出口渴者,舌红少苔者,干咳无痰咽痛者,四肢厥冷而心胸烦热者,细辛当慎用。 |
上一篇:张仲景药证札记之前言下一篇:牙痛牵头升麻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