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915|回复: 2

[其他]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第07讲 太阳病提纲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4-12-15 12: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们上次课给太阳病篇作了个开头,就是讲的太阳病的大概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太阳病的"概说",我们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随后我们讨论了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太阳病的病机,我们复习、回忆了太阳的有关生理,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我们刚才说过的,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和三焦向体表输布,所以《黄帝内经》才有"三焦者,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的话。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阳气在体表的不断消耗还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来不断的补充能量,所以我们说太阳的阳气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向体表输布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肺气的宣发,才能够均匀的布达于体表,完成它在体表的这种温养,这种调节体温,这种防御外邪的功能,所以我们又说太阳的阳气宣发于上焦,我们上次课就讲到了这里。
我们可能在《中医基础》里或者在《黄帝内经》学过这样的一段话,"卫出下焦,卫出中焦,卫出上焦。"我们现在说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太阳的阳气和我们在《中医基础》里说的那个卫气是什么关系?应当说,太阳阳气输布于体表就是卫气,所以古代医家说"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它的阳气输布于体表,在体表的阳气又叫卫气,所以说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当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那你当然把它叫做太阳病。这是我们上次课所讲的内容。
       下面在太阳概说的第四个问题,我们谈一谈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从太阳病的证候分类来说,总体上我们分了三大类,一类是本证,一类是变证,一类是类证。所谓本证是发生在太阳经脉,发生在太阳所主的体表,发生在太阳膀胱腑的本经、本腑的病变,我们把它叫做本证。当然这个本证这个词,也不是张仲景的命名,而是后代医家给它说的。
       变证是太阳病误治或者失治以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异常变化,而新变化的证候又不属于六经病的,不能用六经的名称来命名的,就把它叫做变证,这人变证是由于太阳病失治或者误治而来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病的变证。还有类证,它属于杂病,是在这种病的病程中,有些症状类似于太阳病,所以也列在太阳病篇,便于和太阳的本证相鉴别。就太阳本证来说,有邪气偏于浅表的,有邪气偏于内脏的。邪气偏于浅表的我们习惯把它叫做太阳表证,又因经脉循行于浅表,所以医家也把它叫做太阳经证。这里所说的"经"不是专门指经脉,而是指浅表的意思,和这个脏、这个腑相对而言的。对于说是太阳表证也罢,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太阳经证也罢,基本上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有汗的,一类是无汗的。
      因为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它是管理汗孔开合、调节体温的,所以太阳被风寒邪气所伤,它管理汗孔开合这种功能受到了影响,有的时候汗了开而不合就表现为有汗,有的时候汗了闭而不开,就表现为无汗。有汗的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证,无汗的把它叫做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在治疗上用桂枝汤,桂枝汤这张方子我们在学《中药学》的时候,学《方剂学》的时候,都学到过。无汗的就用麻黄汤,太阳表证就是这么简单。
      可是在《伤寒论》原文中还涉及到和桂枝汤、和麻黄汤有关的许多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与这两个方子有关的其它适应证。这两张方子除了治疗太阳伤寒以外,其它还可以治疗什么证候。在太阳病篇有许多这样的其他适应证的条文。除此之外还有这两个方子的使用禁忌证,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用,还有这两个方子的加减应用举例,就是加减方证。这样的话就把文章给铺开了,所以它由简单的两个证候引出了两个方子,由这两个方子引出了这两个方子的其他适应证、使用禁忌证和加减应用举例,文章就展开了。
      有汗的用桂枝汤,不可以用麻黄汤。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用麻黄汤,不可以用桂枝汤,无汗不可用桂枝,似乎中风和伤寒之间,桂枝汤和麻黄汤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可分,而不可以混淆。可是当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另外一种情况,这个病的病程时间已经很长了,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而在表又有轻度的寒邪闭郁,你说这个时候用麻黄汤吧,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而闭郁的这种邪气又不太重,用麻黄汤觉得发汗太过头。用桂枝汤吧,桂枝汤是个辛甘温的方剂,发汗力弱,又怕不能够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发越出去,所以单用桂枝汤也不合适,单用麻黄汤也不合适,因此张仲景就创立了麻桂合方,像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三张方子,前两个纯粹是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合方,用于表有小寒不解,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而后一个方子是表有小寒不解,内有阳郁化热,证候又不如大青龙汤证那样严重。这三张方子我们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小汗方。这都属于太阳表证的范畴。
       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以出现膀胱的腑证,因为经脉和脏腑都是相联系的,经脉既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播的通道,还是治疗信息传达的通道,所以当太阳经表有邪,邪气不解,就可以循经入里,邪气进入膀胱之后,可以出现气分证,也可以出现血分证,出现气分证就是气化不利,就形成了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膀胱气化失司,废水的排出功能发生了障碍,就可以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津液不能够化生,津液不能够输布上承,在上面就出现了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这样的津液缺乏的证候。水蓄下焦,阻遏下焦气机,病人就有少腹苦里急的这种感觉,同时,这种证候是从太阳表证邪气循经入里而来的,如果还有太阳表邪不解的话,还可以有脉浮,或者说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一个表证,这种证候叫做太阳蓄水证,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这是太阳腑证的第一个证候。
      太阳腑证的第二个证候是血分证,是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大家说了,膀胱是水府,哪有什么血?膀胱壁不是有血液的循环吗,整个泌尿系统不是有血液的供应吗,所以蓄血证它是整个泌尿系统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障碍。所以血和热结于下焦,病人就在少腹部表现了或者少腹急结或者少腹硬满这样一组证候。又由于太阳膀胱经的经别散布于心,所以当下焦血热瘀结,瘀热邪气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出现如狂,或者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治疗就根据瘀血的轻和重来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者抵当丸。比方说,热重的,热势也比较急的,瘀血也刚刚形成的,在治疗上应当以泻热为主,化瘀为辅,那就用桃核承气汤,以泻热为主,如果瘀血凝结的程度比较重,瘀血的病势也比较急,而热邪已经收敛,这个时候就用抵当汤,以破血逐瘀为主。
      如果瘀热互结,瘀血虽然已经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去非常和缓,热邪虽然有,但是热势却非常轻微,这个时候我们就用抵当丸化瘀缓消。
所以上述我们讲的表证有腑证,它的病位都在太阳经和腑,或者说在太阳所主的肌表,因此都属于本证的范畴。
      至于太阳病篇的变证,我们刚才提到过了,太阳失治或者误治以后,证候发生了变化,而新变化的证候又不属于六经病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变证。太阳变证的类型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者在脏、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变化多端,对于这类的证候怎么治疗?那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确定的、固定的治法。所以在《伤寒论》的第16条里,对变证的治则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我们在讲原文的时候都会给大家讲。
      至于太阳病篇的太阳类证,它举了什么悬饮的例子,痰浊郁阻胸膈的例子,在这些病的病程中,有些表现类似于太阳表证,放在这里便于和太阳病作鉴别。
       这样的话,我们把太阳病的大概情况就介绍完了,下面我们讲具体的原文。
       我们这次用的教材是五版教材,我们虽然是用五版教材,但是我们主要是用五版教材中的原文,我们并不是讲教材中后面的讲解。打开讲义第9页,我们首先看太阳病的纲要,第9页第一行,"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后面有个小括号写了个"1",小括号写这个"1"是个什么样的序列号呢?是按照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并治上"的第一个条文,不过我应当说明的是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原书上并没有序列号,后人为了学习方便,把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条文按照原来的那个序列,编了1、2、3、……,一直编到398条。我们的讲义是打乱原文的次序,重新归类编排的,为了使大家知道这个条文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原书中的次序,所以后再用个小括号标上它的号码,这号码就是这么来的。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太阳病篇的第一条,它以"某某之为病"这样的句式来描述,其实"太阳为病"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主谓词组,指太阳这个系统发生了疾病,把这个"之"字加在这里,它有什么意思,什么作用呢,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这不引起了下文,必须要说太阳为病以后,得了病以后,它会有什么要的表现呢?有脉浮,有头项强痛,有恶寒这样的临床症状,所以以后每一经的病,我们遇到"某某之为病"的时候,那就提示我们这就是这一经病的提纲。
      所谓提纲,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作为一个提纲,说明这经病它的主要证候、主要内容是什么。比方说太阳病,它的主要证候、主要内容是表证,因此它应当以一个表证的条文作它的提纲,这是一个条件,就是作为一经病的提纲,应当提示这经病的主要证候、主要内容。
作为一经病的提纲它应当表述出来主要证候的或者是临床表现,或者是病机的本质,或者是病变特点。这是不固定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学后面的内容,比方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提纲,它就说明了这是一个表证的临床特征,它说明太阳病主要是表证。而作为表证来说,它的主要症状应当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两条就够了,它就可以作为一个提纲。以后我们讲到其它病的提纲的时候,我们就检验检验它够不够这一经病提纲证的条件。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脉浮"。我们在学《诊断》的时候都知道"轻取即得,举之有余,按之少力,如水漂木",这就是脉浮。它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病理变化呢?它体现了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因为脉象是反映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当血气浮盛于外时,这个脉必然应之而浮。所以浮脉主表,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后世医家就有一种说法:"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不过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个脉的浮与不浮,应当和这个人的基础脉象相对照的。比如说有的人他比较胖,皮下脂肪比较厚,平素他的脉,一个很胖的人的脉,你要使劲往下按才能摸得着,他得了表证,正邪抗争于表,你轻轻地按照摸一般人的摸脉的方法,轻轻一摸,你摸不到,因为他的脂肪太厚了,再往下按的时候摸到了,你不能说他的脉不浮,因为和他生理的脉象相比较,他可能已经浮出来了。而对于一个很瘦的人,皮下脂肪很少的人,你甚至把胳膊放在这,能够看得见动脉搏动的这种人,他既没有表证的表现,你一摸他有脉,轻取既得,你就说他是表证,这个就不一定,不一定能够作为一个诊断依据了,所以脉的浮和不浮,这主要是以他本人的基础脉象作为参照。相对来说脉浮可以主表,这是一个我们要注意的。
      另外,浮脉主表,必须是"举之有余","有余"就是有力,他提示了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而不是轻取既得,一按呢,就是中空,那就是芤脉那种脉象。或者是呢,轻轻地一摸有,稍稍地一按,一点力量都没有,那有可能是虚阳外浮,我们都不能把它当作主表的浮脉。另外,这个浮脉主表,在临床上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过去我总觉得就是我年轻的时候,我觉得感冒了之后,脉经取既得这才叫浮脉,实际上表证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
      1976年,唐山地震前夕,当然我们那个时候,并不知道7月份要发笑生地震了,我们那个时候是4月份吧,我和刘渡舟老师带着我们74级的同学,75级的同学到唐山地区开门办学,那里在唐山地区的抚宁县,然后呢,有一个同学得的是荨麻疹。荨麻疹我们现在好多人都读荨(xún)
      麻疹,所以现在国家规定的读音呢,后来我就问国家的管理语言机构,我说这个字应该读荨(qián)麻疹,你们为什么改成荨(xún)麻疹?他们说了一句话,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了。这个字原来应当读成荨(qián)麻疹,可是现在你听我们医生都读荨(xún)麻疹,而且病人也都读荨(xún)麻疹,既然这么多人都来走这条路,所以我们就规定读荨(xún)麻疹是对的,读荨(qián)麻疹倒有点心虚了。
      我们这个同学得的是荨麻疹,每天晚上痒得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开始找我看,我就用一般的凉血的、燥湿的、袪风的、止痒的,吃了三天药,这小伙子还是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到了晚上就痒。因为我和刘老师住一个房间,然后这个小伙子又去找我了,说老师,吃了您三付药了还是不好。我说让老师给看看。让刘老师给他摸脉,刘老师给他摸脉,摸完脉之后问我说,你说这是什么脉象呀?我说,这小伙子瘦,这个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他说,什么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你说它是不是浮脉?
      我说老师,他没得感冒,能说他是浮脉吗?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他说,没有得感冒就没有浮脉了?这个小伙子什么地方痒呀?我说皮肤痒呀。他说皮肤是表还是里呀。我说皮肤当然是表啊,不是里啊。既然皮肤痒这是表,你承认,脉又轻取既得,当然是表证呀。我说老师这是表证呀?他说是呀。我说,那怎么办呀?表证就该发汗啊。我说这个病要发汗呀?他说是啊。我说那用什么方子呀?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的方子,湿热在表。好,开了麻黄连轺(yáo)赤小豆汤以后,我写方子问老师药量,你把药拿过来之后,白天不用吃的,每天晚上临睡觉之前,你吃上之后多喝一点热水,盖上被子发汗,连发三天汗。治荨麻疹我还没有采取这种方法。连发了三天汗,这小伙子荨麻疹不起了,那个地方洗澡也困难,后来我发现他身上脱了好多屑,荨麻疹就好了,这个小伙子现在在一个部队医院工作,因为他当时就是军人。
      唐山地震以后,我们回到了北京。有一天,协和医院的一个我们中医学院的毕业生给我打电话说郝老师,我们儿科住着一个小儿肾炎的病人,这个化验的尿的指标总是不能改善,时间也比较长,我们用西医的手段,似乎看不到很快见效的希望,能不能找中医来看看。我说你们协和医院咱们祝老就是你们医院的啊,他说祝老现在在日本。我说你们想找谁看。他说我们想找刘老师看看。那我就陪着刘老去了。孩子呢,头面水肿,尿的化验很糟糕。老师摸脉,摸完了,我也摸,老师问我什么脉。我说,他的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他说轻取既得,就是浮脉。我说老师,浮脉怎么办?浮脉发汗呀。我说他没有感冒呀。他说你看看他,头面肿,脉轻取既得,头面不是表吗,上半身肿者发其汗嘛,浮又肿。
       我说老师用什么方子?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啊。我说发几天汗?他那个时间发长点,发七天汗。你看,这个人发七天汗。后来,我听协和医院的大夫给我打电话说,从发了这七天汗以后,这个孩子头面水肿逐渐逐渐消了,化验呢,也逐渐逐渐改善了。
      我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中医学院院里走着,突然来了一个女孩,很年轻也很漂亮走过来说,十郝大夫,你还认识我吗?我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你呀。她说你忘了,我就是在协和医院住院的那个得肾炎的那个小孩,那个时候脸肿得我根本就不认识,是那个样子,我怎么也不可能和她现在那种苗条的漂亮的身材联合起来。我说我怎么记得住呢。她说您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你和刘教授,我现在在中医学院参加一个培训班,我总是想拜访你们两个,结果在马路上就碰到了。我说你现在怎么样呀?
       她说从那回好了之后,我的肾就一直没有再犯过了,现在我在中国银行工作。你看,这就是作为一个转机。
又过了一些日子,地坛医院我的同学给我打电话说,我们这里有一个黄疸的病人,已经好几个月了,黄疸不能退。按说不应当这么长时间。我说你想怎么办呀?他说要请刘老来看一看,那我就跟着刘老就去了。
      这个病人是阳黄,急性黄疸性肝炎,又是大夏天,敞着胸,那个黄的颜色,鲜黄如橘子色,你只要看上一次你会终生不忘,那种黄就是黄如蜡染。对于一个传染病我总是胆怯。刘老师说你摸摸脉,摸摸脉。我就大着胆子摸摸脉。膜完脉了,回到医生办公室,老师说脉怎么样啊。我说这脉有点浮,那脉浮怎么办呀?我说他现在是黄疸性肝炎,湿热在里,没有表证,你说他身上痒不痒呀。我说他身上痒。他说身痒、脉浮,这就是表证,我想他是黄疸性肝炎,胆盐沉积在皮肤,刺激那个神经末梢,他当然身上痒了。可老师就把这种身上痒就把这种脉浮当作了表证来看待。我说老师怎么治疗?他说你会治疗啊。我说我会了,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老师说,啊,这才学会,所以我学会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三遍,老师经常说,你的悟性够差的。其实这么个人,也就是用这张方子发了7天汗,从此黄疸指数一天比一天低,一天比一天低。当时那个病人是北京园林局的一个干部,据说这个人前几年还在世。
      所以脉浮主表在临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要认为只是感冒才叫表。皮肤病、皮肤的过敏、身上瘙痒,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癣,我们都可以,只要脉浮,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来治疗。所以脉浮主表是泛指表证而言,并不能够限定在它就是太阳表证。光是脉浮,那可能是太阳表证。它是表证,它都是脉浮的。所以要想诊断为太阳表证比较有第二个症状,头项强痛。头项强痛就是"头痛项强"的意思。"头痛"主要是后头部疼痛。"项强"主要是后项部拘紧不柔和。后头和后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这是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的一种表现。因此,这个症状,才是诊断太阳病的一个定位性症状。没有头项项痛,你不能够诊断为太阳证。比如说这个人有脉浮,有偏头疼,有耳聋,有目赤,脉轻取即得,带有弦象,这个时候你可能诊断为少阳经脉受邪,诊断为少阳头痛。如果这个人是脑门疼,目痛鼻干,满脸通红,脉轻取就得,那是阳明经受邪。那是阳明经的表证。所以只有头项强痛兼有脉浮的,我们才知道是太阳经脉受邪,这才可以诊断为太阳表证。
       最后一个症状"而恶寒"。这个"而"是一个连词,但它不是一个表并列的,而是表层进的,它是一个进层连词。我们在翻译成现在汉语的时候,就应当这样翻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它有"而且一定"的意思,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因为太阳表证是风寒邪气伤人体阳气的证候,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气不足,温煦肌肤的功能失司,所以他自然就感到怕冷。太阳阳气有什么功能呀?温养肌肤,现在太阳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温养肌肤的功能不足了,当然,第一个信号,人体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怕冷,恶寒就是怕冷,所以后世医家认为:"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但是当肾阳不足,表阳失助的时候,那个时候真正的是表阳虚,他也可以有恶寒,所以这个恶寒是外寒伤表阳呢,还是里阳虚导致的表阳不足呢?那一定要结合脉象来看,脉浮的这肯定是外寒伤表阳,所以只有这三个证结合起来。
       "浮"提示邪在表,"头项强痛"提示邪在太阳经,"恶寒"提示了外来风寒邪气伤了太阳的阳气,只有这三个症状结合起来,我们才可以判断这就是太阳表证。因此作为太阳表证来说,这三个症状都应该具备,缺一不可。单独一个都不能够诊断为太阳表证。之所以把它作为提纲,首先,它体现了太阳病的主要证候是表证其次,它体现了太阳病的表证应当以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为主要临床特征,符合这两个条件,所以可以把它作为太阳病的提纲。我们应当特别提醒大家的是,作为一经病的提纲,它只是说这一经病的主要证候,你比方说,太阳病它还有腑证,还有变证,还有类证,这个提纲就不能够包括它的非主要证候,像腑证,像变证。它主要是代表了、包括了它的主要证候--表证。当然对于太阳病来说,寒邪伤表以后人体的阳气奋起抗邪,阳气出现病理性的亢奋,病证呢会出现发热,所以对于太阳病,在它的整个病程中,它一定会有发热的。后世医家说,作为太阳病的提纲还缺少发热,没有发热怎么能说是太阳病呢?实际上因为太阳病的发热有的可以先出现。因此在提纲里头就不再提它了。有这三个症状,只要脉浮,也提示正气可以抗邪于表,这就可以作为太阳病的提纲了。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也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有差别,所以太阳病就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就看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第9页的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个太阳病,这个发热,他把"发热"放在前面,说明这个证候--发热是先出现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风邪和阳邪相比较,风为阳邪,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阳气是什么呀?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释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人当然就要发热。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就发热,所以就出现了发热的这个症状。张仲景又把卫阳因为抗邪而出现这个病理性的亢奋,叫做卫强。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个卫强,并不是卫气的真正的强盛,而是指的卫气的一种病理性的亢奋。
       第二种症状就是汗出,为什么会有汗出呀?是因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性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排泄。我们洗衣服的时候,如果这个衣服没有拿洗衣机来甩干,我们挂在房间里,如果房间的窗户开着,有对流,空气是流通的,这个衣服干得就快一些。如果这个房间的门窗是紧闭的,没有空气的对流,这个衣服就干得慢一些。所以,所谓风主疏泄,就是说风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体,包括人体的津液蒸发。风邪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邪有蒸发津液的作用,使津液蒸发于体表,这就变为汗,所以这就是汗出的病机。汗出的病机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第二个是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面为汗。我们说,在前面讲《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要对第一个症状的病机都能够了解,理解它的病机,在治疗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太阳中风来说,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就是这个汗出,所以我们对汗出的这个病机要特别的关注。
      第三个症状是"恶风"。其实恶风秋恶寒,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在病历上写恶寒,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写恶风呢?深居密室,把门窗都关起来,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减的,我们一般都写恶寒。所以恶寒是怕冷的重证。
     "当风则恶,无风则缓的,我们一般就认为这就是恶风。有空气的流动,他就感到冷,没有空气的流动,他就不感到冷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恶风。所以恶风和恶寒都是怕冷。病人主诉都是怕冷,只不过是怕冷轻和重的差别、程度的差别。我们今天在写病历的时候,区分比较严格。
     但是我们应当提醒大家的是,在《伤寒论》里,恶风和恶寒这两个词常常混着用的,它区别不是太严格的。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该用恶寒的,他有时候也用恶风。对于桂枝汤的适应证,该用恶风的,他有的时候也用恶寒,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当注意。
       为什么会有恶风寒这样的临床症状?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主要是风寒邪气伤人表阳,表阳被伤,温煦失司所造成的,所以它有怕冷的这个特征。
最后一个症状,"脉缓"。这一条是在"太阳病"这三个字的前提下讲的脉缓,它应当包括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三个症状。
      因此,这里的脉缓应当是脉浮缓。脉浮主主邪在表,主正邪相争于体表,气血浮盛于外。这个缓,不是指的脉搏的节律快和慢,而是指的脉博的形态松弛柔软,指的柔软。这是和和太阳伤寒表实证那个寒主收引,血管紧张度高,所出现的紧脉相对而言的。因为太阳中风证它有发热,有发热脉搏就快,所以这个缓不是指的脉搏的节律的快慢,指的是血管松弛、柔软。为什么松弛柔软,一个是说明它没有寒邪,再一个说明它汗出伤营。因为汗是阴血所化,汗出伤营,伤了阴血中的津液,营气不足,所以这个血管按下去就是松弛的,就是柔软的。所以张仲景呢就把有汗出,营气被伤,脉搏松弛柔软叫营弱。所以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我们可以看成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这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所以仲景就把它命名为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就叫中风,这个中风的证候当然和后世医家所说的脑血管意外所导致的突然出现的偏瘫那个中风是两回事。这个中风指的是一种表证。
     我们这节课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中风的提纲。




上一篇: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第05讲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1
下一篇: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第06讲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2)

14

主题

1003

积分

100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道法自然

Rank: 4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4-12-15 15: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道法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3713

积分

1967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713
发表于 2014-12-15 2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我们刚才说过的,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通过太阳膀胱经和三焦向体表输布,所以《黄帝内经》才有"三焦者,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的话”
         
           哪位给解释解释上面这段话。 太阳经的气,就是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气化而来?果真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36 , Processed in 0.32323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