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836|回复: 8

旧京城的那些儿科、妇科、外科大夫们。。。

[复制链接]

177

主题

4845

积分

225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45
发表于 2014-11-10 12: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王鹏飞(1911年7月-1983年5月),字勋,北京市人。生于中医儿科世家,1927年毕业于北京民国大学,尔后随父习医,1933年始开业行医。1950年主持西单区红十字会工作。1954年由北京市公共卫生局(北京卫生局前身)分配到儿童医院工作,任医院主任医师,兼任北京市第二医学院儿科系教授。北京第二、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兼任卫生体育组副组长。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委员。王鹏飞先生继承祖业,后来又精心研究并发挥,终成北京地区闻名的儿科医生,享有"小儿王"的美称。
    王鹏飞先生医术家传,其祖父王润吉与父亲王子仲都是京都著名儿科医生,在北京地区深得群众欢迎,因其治疗小儿疾病疗效高、药价廉,被尊称为"小儿王",其声名流传三代而不衰。 1、先儒后医,自陕入京,针砭丸散,创"体生堂"。 王鹏飞先生之祖父王润吉,祖籍陕西,书香世家。儒业未成,进修医籍。后自陕入京,施术针砭散丸,均为精通。当时京城医业大多守经方、时方,独创之路尚乏,为此润吉老先生早年除在京临诊外,利用一定时间深入云、贵、川地区,采药、采方,并向当地的草泽医、走方医虚心学习,交流经验,接受了许多民间诊疗方法及所用"串雅"之验方、秘方,而且在当地为群众解除疾病之痛苦,亲自体验了民间医药之丰富多彩、用药之简便、疗效之神速等特色,并进一步认识到在我国广大地区的民间中,确实还蕴藏着极为宝贵的医学遗产,为他开拓在儿科方面独特的医疗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润吉先生回京后,力求诊治简单、便捷、价廉、高效。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着重在儿科、妇科两方面下功夫,开始自配成药。由于他的药独具特色,急病可以立服取效,且药价便宜,深得民意,医术影响日渐扩大。遂自立门户创设"体生堂",取体恤众生之意。润吉先生一生救危沉疴,奔波于大江南北,为病患解除痛苦,贡献终生。 2、幼承家学,儿妇兼长,汤散并重,誉名"小儿王"。 王鹏飞先生之父王子仲,生于京都苑平,自幼继承家学,勤学苦研,尽得先人心传。他经历了清末民初、日伪时期、国民党统治,直至解放。数朝更换,虽历受艰辛耻辱,但不失气节,奋发图强,立志医学,为民除病,不乏"体生"之德。尤其在儿科、妇科方面,子仲先生以用汤剂娴熟,功效显著;自配丸散效卓价廉,而医名渐噪,求医者门庭若市,送匾者络绎不绝,上至代总统李宗仁,下至乡间民妇,均有匾联高悬门楣,共誉为"小儿王"。解放前还曾兼任北平国医公会(北京中医学会前身)会长等职。 3、医传家学,儿科专长,上腭望诊,独创新路。 王鹏飞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家传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自幼耳闻目睹中医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能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立志从事中医事业。他认真学习,系统地精读中医经典著作,花费了三年时间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以及《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在经典著作学习上,以阅读理解与背诵相结合,直至背熟为止,从而打下了扎实牢固的理论基础,如《内经》的大部分条文,时隔几十年仍能清晰背出。他认为:" 死记硬背也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功之一"。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广泛地阅读了其它医学著作,如《本草疏经》、《本草备要》、《要药分剂》、《幼幼集成》、《婴童百问》等等著作。他还时常向当时北京地区名医前辈汪逢春、马佐泉、黄鹤等人请教,从中获益匪浅。王鹏飞先生一生牢记父亲所嘱:" 临诊如临阵,用药如用兵"。为此他还认真拜读了《孙子兵法》,直至古稀之年。所有这些,都使他的医术更加渊博,对自树一帜,走上成名之路,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不但继承了祖辈在中医儿科方面特出的传统,也同样继承了"小儿王"的美誉。 王鹏飞先生从医50年,积累了丰富宝贵的临床经验。1981年7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关怀下出版了《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还先后总结了治疗婴幼儿腹泻、小儿肺炎、肺脓疡、脓胸、嗜异症、厌食症等病症的经验,撰写成论文,在《中医杂志》、《儿科医刊》、《北京儿童医院院刊》中发表。其中,"脓疡散"荣获1981年北京市科技成果奖。
    继承父业,总结儿科特殊望诊经验。 自古以来,俗称小儿科为"哑科",因为小儿患病的痛苦自己不能表达出来。然而脏腑之色,皆现于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诸内必见于外。故望诊在儿科比之于闻、切二诊更为重要。王鹏飞祖辈即对诊断儿科疾病的望诊方法十分重视,除望神态、体质、面色、精神、二便、察舌苔、爪甲外,还创出一套望头顶、望上腭的诊疗方法,作为儿科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王鹏飞对这些方法逐步总结,加以提高,成为一套有理论依据的儿科特殊望诊方法,充实了中医儿科诊断学,为祖国医学做出了贡献。 (1) 望头顶"污垢":婴幼儿头顶部位如生有泥垢,成垢腻样疤块,即表现为一种病理状态。一般头顶有"污垢"的病儿,多见腹泄、消化不良或便秘,呈现脾胃虚弱等消化系统病患症状。 (2) 上腭望诊:通过观察患儿口腔上腭各部位颜色的变化及有无出血点、小凹孔的出现,指导临床的辩证诊断及用药。上腭的硬腭部位相当于人之胸部,包括肺、心;软腭部位相当人之腹部,包括了脾、胃、肝、胆、肾、大肠等脏腑所属。根据数十年的详察,细心体验,他认为按色辩病甚为准确。尤其是婴幼儿舌苔上敷乳垢或染苔不能作诊断依据时,参看上腭颜色的变化,可正确看出脏腑之寒、热、虚、实。 2、继承家传医术,用药精辟,并有所发展。 其父亲子仲先生注重脾胃调理,用药常以茯苓带头,故在药肆之间,有"茯苓大夫"的别号;而王鹏飞在祖父、父亲医疗实践的熏陶下,创出小儿疾患治疗原则,"以攻病不伤脾胃","以护元气不用辛散攻伐",遣方用药皆以"攻病而不泄,护脾胃勿用滋补"著称。他提出,小儿用药切记" 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原则。所以他的临诊处方一般不超过六味药,剂量也轻,以求药少力专,同样获得良好的疗效。
     王鹏飞先生对学术从不保守,不论是家传之医技,还是自己创新的医方,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学。随王鹏飞先生学习的,除他的子女外,尚有中医、西医学生。他在教学中以临床实践为主,以其渊博的学术和丰富的经验,从病、从检查、从证、从法、从方、从药诸方面深入浅出,详细传授,使受教之弟子、学生,能在传道解惑中深受启发,有所发展。王鹏飞从自己学医道路中总结出:"要学百家之技总为一身,切忌简单重复,更勇于创新。"王鹏飞知识面很广,从不满足于中医儿科专业上的研究。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他喜欢阅读西医儿科书籍,英文儿科书籍,也喜欢摄影、书法,会驾驶汽车,培育花草……。六十年代他已成名于北京,但还曾到峨嵋山、华山采风,搜集中草药,并向民间儿科医生学习治疗方法。在四川,听说山里人可食黄蜂治疗筋骨疼痛,他就捉了几十只黄蜂捣烂配药,经熏蒸后制成丸剂,自己尝试服用,感觉两腿发热,血流增快,以后就在处方中常用,强筋壮骨,止痛作用良好。所以不论中医学术,还是西医学术,王鹏飞均能一视同仁,以此思想贯注全程。学生们对老师也无限信任,不但在临症中能自觉使用王鹏飞之药方,体验其灵妙卓效,而且能本其精神有所发挥。 王鹏飞先生在医德方面更是后辈的楷模。他开诊所时,经常有经济困难、病情危重的小儿登门求医,他不但不收诊费,而且还施舍药物治疗,时至今日不少老人仍未忘怀。解放初期,为了解民间疾苦,救治麻疹、肺炎,他不辞劳苦到门头沟 矿区行医,亲身体会到了当时劳苦矿工的生活。 参加医院工作后,为满足患儿家长的要求,在完成病房患儿治疗与教课和院内外会诊外,尽力增加门诊人次。在发现自己患有晚期癌症后,仍时刻想念工作,想念病儿,直至生命的终点。党和领导及广大群众给予了王鹏飞先生应有的评价,但他对于荣誉和地位看得清淡如水。一生谦虚谨慎,救世救人,从不争名夺利,而最厌恶不脚踏实地的夸夸其谈。 为继承发扬王鹏飞先生高超医术,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于1989年3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成立了"王鹏飞儿科研究中心"。 1983年5月2日,这位为人民尊敬的"小儿王",走完了72年悬壶济世的医学生涯,病逝于北京。1983年子女们将他安葬在风景幽美的万安公墓,在他的墓上,摊开着一本大书,这即是他的人生,也是他的医书。
王鹏飞.jpg
王鹏飞s.jpg




上一篇:江苏名医系列(12)——无锡邹云翔
下一篇:趣记温中止血的柏叶汤

177

主题

4845

积分

225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4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2: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祁振华是一位杰出的儿科临床专家, 在解放前后四十余年的北京城中享有盛誉。他善治内妇儿杂症, 尤长于儿科。素以用药少、药价低廉、疗效卓著而称道于民众之中。
   祁老又名祁文佩( 18 9 9 一19 6 9 ) , 原籍北京东八里庄人。他幼年读私塾, 少年时立志学医,1915年拜师, 刻苦自学中医经典及历代医家著,1923年取得医师资格。1931年在京城已颇有名望, 当时设诊所于西单报子街, 前来求医者门庭若市, 应接不暇。解放后更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与爱戴, 19 5 6 年北京中医医院创建时,被聘任为儿科主任, 工作直至临终。
   在任期间, 历年工作先进, 被评为科、院里及北京市的先进工作者。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市中医院老一辈中医中最早入党的杰出代表。
1960年5月,由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及中华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联合评为全国儿童工作的先进代表, 并被授予“儿科专家”称号, 由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亲自颁复了奖状。他在世时还曾任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儿科北京分会主任委员。1963年,著名作家管桦曾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为祁老写了一篇整版的专题报道, 高度评论和赞美了祁老的高超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在处方用药上简炼而药力专攻。祁老在旧社会即服务于贫苦百姓, 他对社会底层的人民疾苦非常同情和了解, 这就养成了他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 喜欢用价格低廉且疗效高的药物的习惯。
   祁老常用的中药大都是经过自己长期临床实践反复筛选出来的, 讲究药味少而药力专攻, 药量切合病情, 如同劲兵短捷, 必能取胜, 常病药物三四味而已, 重症亦不过五、六味。我们门诊常遇到这一类事: 家长风闻祁老声望, 不顾远道而来, 就诊完毕及至取药时,又返回来嫌药太便宜了, 此时祁老则站立起来, 和善地解释说“ 药无贵残, 得当就好” , 等到病家再次来复诊, 态度就全然不同了。
  正是由于他讲究用药专攻, 故在临床上有许多自己创新的独到之处, 举例如下:
  他对风寒咳嗽的诊治, 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的外邪客于会厌, 是咽喉及气管上口受部, 此时病郊未曾入肺, 治宜清解苦降利咽。咳嗽虽然剧烈, 但药后能很快控制住, 真可谓“ 效如俘鼓” 。祁老常用的清利咽喉药, 依顺序排列, 以锦灯笼、山豆根为最多, 量为2-3克,小儿用1克即可取效; 依次为金果榄、射干、干青果, 均可苦降利咽, 前者用1克, 后二者用6-8克即可。
  对于口疮、扁桃腺炎、咽炎、喉炎等辨治,祁老主张用汤剂外, 同时用散剂, 使药力直达病所。对口疮, 他创制了鹅口散外涂, 药价低廉, 效果突出; 扁桃腺化脓及喉炎, 他喜用牛黄散类, 水调另服, 使药物能逗留于咽喉片刻,仿外用清热祛腐之意, 配合汤药确可大大缩短疗程。
   祁老虽已离世,根据生前诊疗资料为依据, 整理编写了《祁振华临床经验集》一书, 于祁老故后十六年, 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 使祁老一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他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作为宝贵的遗产得以留存于世。
祁振华s.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4845

积分

225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4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2: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艺农, 字育才(l890 一1969) ,其父杨纳庵及伯父皆业医。杨老自中学毕业后, 即随家父学医,1923年正式行医。1951年参加北京市预防医学班学习, 同年参加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学习, 毕业后参加北京市第一中医门诊部工作,1956年调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工作。他一生热爱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待人诚恳,为人正直, 作风正派, 曾被选为东城区人民代表, 区政协委员。
   杨老思想豁达, 不保守, 积极参加教学,带徒和学术讨论, 并善于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自1957 年起, 结合临床带徒数十人; 多次在本医院、医学会等处讲授黄疽、消化不良、痢疾、乙型脑炎、伤寒、儿科特点等课, 并在《中医争鸣》等杂志上发表过“ 关于中药炮制问题的几点意见” 、“ 从伤寒十七方来体会人参的性味及应用’、“ 夏季中暑及吐泻的分析和治疗”、“ 论乙型脑炎” 等多篇学术论文。1964年将个人著作二十余篇油印成册, 取名《医学札记》, 赠送同道, 书中既论病, 又论方, 并对伤寒论的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 论小儿肺炎”、“ 论麻疹的辨证治疗” 、“ 论小儿咳嗽的辨证论治体会” 、“ 关于发热疾患那正用药的几点体会” 、“ 婴幼儿消化不良的治疗经验” 、“ 论泻下药物的应用” 等六篇论文, 选登于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一书中。
   杨老医生不仅临床经验丰富, 且有较高的中医理论水平, 自幼随父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匾》、《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 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他虽以儿科为专长, 但对伤寒论精心研究, 极力推崇, 认为“ 唯是学问之道无穷, 伤寒论所蕴藏者极富” , 在诊余之暇,撰“ 伤寒论管窥若干条” , 对伤寒论的特点、读法、禁忌等提出个人看法。他认为伤寒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有法有方, 开千古用药的法门, 包括一切外因病, 传染病, 热性病,内容异常丰富, 非他书所能及, 制方用药具有精义, 如: 以人参白虎汤为例, 于人参强心补益之品加入退热剂之中, 用意非常微妙, 一方面增加人体抵抗力, 使热速退; 一方面照顾患者身体, 不致汗多亡阳, 用意极为周到, 启发后人无限智慧, 所谓中医治病有整体观念即在于此。
杨艺农.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4845

积分

225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4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2: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世杰主任医师(1919一1989) 出生于北京延庆县中医世家, 四世行医, 医术高超, 名誉一方。张老自幼受父辈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及精湛医术之熏陶, 立志学医继承祖业, 发扬医术以造福病患。自13 岁时, 课余之时即随祖父和父亲习案临证, 侍诊左右, 并发奋致学,攻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匾要略》、《温病条辨》等著作, 在博览群书的同时, 扩大了视野, 开拓了思路, 为其数十年悬壶行医,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老弱冠行医, 虽然患者云集求治, 但先生以“ 学无止境” 为座右铭, 时常鞭策自己,他不满足其所学, 不断努力学习进取。为了更好地运用学识治病救人, 他先后于1942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 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 即中医研究班) , 系统的学习了中医学院, 西医医科大学的全部必修课程, 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成为解放后全国第一批中医系统学习西医课程的36名学员之一。
   1957年张老如愿以偿, 卫生部将他分配在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工作。1961年北京市卫生局、北京中医医院举办拜师大会, 他随拜著名儿科老中医祁振华为师, 边工作, 边学习, 他虚心好学, 不断地吸取了祁老师的辨证准, 用药精的独特经验, 从而使他在中医儿科事业中再度升华, 为其在儿科临床上, 独树一枝, 开创新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术特点:张老平素处方中使用大黄得心应手, 他体会到: “ 小儿纯阳之体” 、“ 阳气偏盛” , 加之今日小儿多营养过盛。根据这一特点, 在患儿感受外邪之后, 极易化热, 临床以热证、实证为多。因此在治疗上, 使用清热解毒之方药中加入一味大黄, 可达到画龙点睛之妙。张老认为大黄味苦, 性凉, 气香, 能入血分, 破一切癖血,其气香故兼入气分, 少用亦能调’气, 其力沉而不浮, 以攻下为主, 有推陈出新, 安和五脏之功。因而张老运用大黄荡涤肠胃宿食燥屎, 除毒泻热。用于肺炎喘嗽证中, 可泻肺开郁, 使肺气得降, 邪热得泻。然而大黄力大效速, 张老临床一再强调要辨证论治, 用之得当, 功效如神, 反之徒伤正气。
张世杰.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4845

积分

225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4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2: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奉五, 汉族, 北京市人。现代著名中医妇科专家, 早年受业于名师韩一斋。曾任教于北平国医学院, 讲授妇科学, 并主编健康知识小报, 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四十余年, 曾任北京中医医院妇科副主任。晚年任教于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 现北京中医药学院)、北京市第二医学院中医系, 为多届北京市西医学习中医班( 离职) 授课, 深受学员欢迎。生前著作有《刘奉五妇科经验》, ( 在助手协助下编写)。全书约2 万字, 包括医话类、医案类、经验方药类等。本书曾受到耿鉴庭教授的好评, 受到医学界同行的欢迎, 故多次再版, 并荣获19 7 8 年全国科技大会奖。
  刘老在妇科理论方面很有见地, 重视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与妇科病的关系。他把脾胃升降的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妇科临床, 他认为: 脾胃互为表里, 一阴一阳, 一升一降, 相互为用, 脾为阴脏, 其用在阳, 不升则阳无所用, 用阳则必升; 胃为阳脏, 其用在阴, 阴主降, 不降则阴无所用。因此, 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例如在治疗闭经时, 因燥邪伤阴所致的血涸经闭, 用瓜石汤治疗, 使燥热得清, 胃气得降, 脾气得升, 冲任脉道通利而经水自调。而对于血虚经闭者, 则用归脾汤治疗, 欲降先升, 欲通先补, 阳升血足, 冲任满盈则经血自通。故“ 察其阴阳, 知其升降, 明其补泄” 方能抓住脾胃功能的要点。
  刘老不仅在妇科理论方面有独特见解, 在长期的妇科临床实践中亦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他把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灵活地准确地运用于临床实践, 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 月经失调为中医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情况复杂、治法、方药较多。刘老将其有机地归类,将月经先期、频至、量多、崩漏者归为漏经类月经失调; 将月经后错、稀发、量少、闭经者归为闭经类月经失调。漏经类月经失调者以偏热者居多, 症见心烦、急躁、五心烦热、口干、月经色紫有血块, 治疗以清经汤为主, 气郁明显加.柴胡、芥穗; 挟癖者用生化汤; 气虚所致者以心悸、气短、乏力、纳呆、舌淡, 经色淡红为主, 治以四君子汤为主, 气虚崩漏者可用归脾汤, 大崩不止加侧柏炭、地榆炭、棕炭、缎龙牡; 肾虚开而不阖漏血不止者, 用三胶四物汤( 鹿角胶、阿胶、龟版胶、四物汤) 加川断、冤丝子、山药收补之。闭经类月经失调偏寒者居多, 症以小腹发凉, 四肢不温, 行经腹痛为主, 以温经汤为主方治之; 挟郁者可用得生丹,经闭时加桃仁、红花、牛膝引血下行。若因阴虚胃燥所致血逆经闭, 则用经验方瓜石汤。肝热经闭、倒经、吐蛆、头痛、躁汗则可用当归龙荟丸加减。脾虚, 气血津液化源不足者可用八珍汤或归脾汤。血虚肾亏经闭则用经验方四二五合方。
刘奉五.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4845

积分

225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4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2: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以来, 北京地区皮外科卓有所成者有哈、赵、房、段四家。其中疮疡外科以房家为主, 房家的开山始祖房星桥是清代太医院御医, 学宗《内经》、《医宗金鉴》。房家三代都以家传为主, 房星桥传房少桥、
房幼桥, 再传房芝萱、房世鸿。房家因其在疮疡外科方面多所创见、疗效突出在同行及患者中享有盛誉。
   房芝萱( 1909—1983) 老先生是房家外科的第三代, 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的外科名家。他一方面继承了较多家传秘方, 另一方面在晚年经验日趋丰富, 又总结提炼了较多效方。在房老从医的后期, 他主要从事周围血管病的诊治, 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至今仍为人称道。业师吕培文教授早年侍诊于左右3 年, 得其心传, 对房老为人、为医所知最详,故特记其所述房老行迹于次。
   房老出身医学世家, 自幼即在严父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中医学知识, 内而《内》《难》《伤寒》,外而经史百家, 多所涉猎,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房老饱读医经, 对《内经》能背诵如流, 老而不忘; 又能写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笔字, 临床都是自己写方子, 到后期才有人抄方。房老1933 年开始独立应诊, 直至1983 年去世, 50 年未尝间断, 造福一方百姓,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经验。他热爱中医, 到老年不惜把自己所学传授子弟, 有强烈的使命感、传承感。他的《临床经验集》,虽然字数不多, 但字字精华。该书无论医案、医话、评述均出自房老之手, 体现了他本人的思想, 真材实料,弥足珍贵。其他人只是做了些文字的润饰。
   房老常说, 外科消托补三法中的补法要注意: 补中有清, 清解余毒; 补中有活, 注意阴阳转换, 活血,防瘀滞; 补中有利, 清理湿热。除在立法治疗上有独特创见外, 他还贡献出很多家传秘方, 沿用至今。如甲字提毒药粉、生肌散、痈疽膏、吃疮粉, 至今仍在临床使用, 疗效确切。
   房老临床选药分为多个层面考虑。在气血层面,房老强调: 活血药绝对要和气分药同用。认为“若欲通其滞, 必先利其气, 使之得以率行。”他始终把气血问题合起来处理。在补泻层面, 房老提出“以活为补”的观点, 他认为只要经络贯通, 气血畅达, 人体功能自可恢复正常, 相当于给了补药。在寒热层面, 房老还特别重视温通和清热的关系, 他提出: 血遇寒则凝, 遇热则滞。若不知寒热则血难通。关于养阴和利湿的关系, 房老指出: 不能简单地认为阴是血的清净部分, 湿是血的混浊部分。房老强调湿性黏腻, 单纯养阴则助湿, 单纯利湿则血更黏稠。在阴虚与湿盛并存之时, 要养阴利湿并重。房老养阴好用元参、石斛、麦冬、枸杞。他说: 这些药养阴不滋腻。利湿好用泽泻、车前、生薏米、茯苓。他说: 这些药利湿不伤阴, 而且可以健脾。
房芝萱.jpg
房芝萱s.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11-11 22: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涨知识,如能提供书籍下载就更好啦![s:18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262

积分

1266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62
发表于 2014-11-12 09: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涨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积分

30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4-12-30 17: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了笔记,谢谢分亨。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5 06:04 , Processed in 0.09450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