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把三阴三阳分为表阴表阳,里阴里阳,半表半里阴和半表半里阳等三个部位和六个病证类型,是具有开创精神的分类。胡老具体说到“半表半里的部位就在胸腹的两个腔间,胸腔、腹腔”,这样讲解,把病位说的具体明白。而且说“太阳病就是太阳经发病。这个是大有问题的,……这个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怕冷。这个脉为什么浮啊?……就是血管充血,……就是血管也扩张了,……它先血管扩张,然后那里头的体液啊大量地输送到外头来,然后就出汗,它把这热也放出去了,那么我们这个太阳病啊,就是这个充血达到一个相当程度,……那么头项这个地方不但充血得厉害,而且有压迫性的疼痛,所以强痛啊。那么这个情形正是要出汗而不得出汗这么一种反应,为什么要出汗啊?就是要体表排出汗,解除疾病。……这个从作战上讲是外围作战啊,影响不到里头。……所以古人通过实践,在这个太阳病啊以发汗为原则,正是恰好适应这个病理机制,所以它叫做原因疗法吗。……我们要这么去看呢,那么张仲景这个书啊就是八纲辨证,……历代注家呀都根据这个《素问》,就把这个书整个的,说张仲景这个书啊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认为这个是毫无关系。他这个六经(伤寒论)与内经这个六经,它就不一样,它(内经)说是太阳、阳明、少阳都在表,可发汗,它在三四天入了脏腑,它说那是阴病,那可以下。那与这个书(伤寒论)哪对呀,尤其这个,它也不是先太阳,后阳明,再少阳,……所以那个六经(内经)它讲递传,仲景的这个一开始讲表里相传,这是决不一样的。”
胡希恕先生把伤寒论六病分为人体三个部位的六个类型,这样讲解简明易懂;又从人体抗御疾病的根本机制上讲伤寒论,讲出了病愈的根本原因。这都是具有开创性的讲解。读胡老的书收益非浅。
胡老说《伤寒论》六经(六病)不是讲经络,而是讲病位,这一点说的对。胡老说《伤寒论》不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也说的有道理。因为《内经》已经把脾胃、大肠、小肠的功能分的很清楚。如《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而《伤寒论》曰:“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可见《伤寒论》所说的胃中就是大肠。《伤寒论》所说的胃没有《内经》所说的胃细致严谨。
胡老关于表阴证为少阴的说法,也是需要纠正的。因为《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为“悉入在里的纯阴结”。如原文“悉入在里(为少阴纯阴结),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为半在外),故知非少阴也”。
少阴病提纲证“脉微细,但欲寐”之脉微细,就不是邪气在表的脉浮紧或脉浮弱,而是脉不浮而微细。脉不浮而细就是邪气入里了,但欲寐也是邪气入里影响心脑而出现的症状反应。
表阴证应为厥阴。厥阴病提纲证之“消渴,气上撞(冲)心”,就是上焦有热。人体正气上冲抗邪,抵御上焦之邪气侵入中下焦,这是正邪分争的反应。“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如《温病条辨》曰:“太阴风温、温热、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伤寒论》曰:“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可见桂枝汤也是治疗上焦之病的方剂。上焦之病的治法是宣肺解外。
表阴证的特点是病未入里,没有里部病证的精神反应,故表阴证不应有但欲寐的表现。所以说厥阴病为表阴证,是符合《伤寒论》原文之义的。
关于表阴证是少阴还是厥阴?这并不影响对《伤寒论》三阴三阳之三个部位和六个病证类型的确定。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非常值得一读。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中医治癌症 天堑变通途下一篇:李可经验语录36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