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266|回复: 6

[其他] 宋以前的“饮子”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4-5-22 18: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宋以前的“饮子”
       —— 唐宋保健“汤”、“水”三题之一
               汤一笑                  

        我分析了唐代《千金要方》、《千金冀方》、《外台》以及宋初的《太平圣惠方》,发现此四书中的“饮子”一词与一般词典中所定义的有所不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某某饮”之类也可能也属“饮子”之类,但我为纯粹计,不把它们列入“饮子”来分析,只分析方剂名称中明确有“饮子”者。此四书的“饮子”其实不能用一个意思来定义,我分析后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 很多所谓的“饮子”其实与一般的汤剂无异。用药、煎煮法、服用法等各方面都无特殊之处。使用“饮子”一词可能只是原作者的用词习惯问题。名“饮子”者,所用药味多在3—8味(已经包括生姜、葱白、薤白、豉、五谷等之一种或几种),以6味左右最多,所以我有些怀疑,古人所谓的“饮子”或有“小汤”的意思。“子”即有“小”义。《外台秘要 》卷第十八[脚气不随方五首]中,就称用于煎煮某散剂的特制汤剂为“小饮子”(四味药)。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也提到:“长安完盛日,有一家于西市卖饮子。用寻常之药,不过数味。”宋代《局方》中的[诸汤],药味也在五味左右(全部在7味以下)。但名“饮子”者罕见有单味水煎制作的。

     二、 有些用于送服丸散的特制汤液的确叫“饮子”,如《外台秘要》  卷第二十七 [许仁则淋方二首 大虫魄五味散]后有“上药捣筛为散,煮桑白皮作饮子,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加至三匕。忌酢物。”同书卷第三十八[石发大小便涩不通兼小便淋方一十六首]中有“上五味捣散,煎汤服前散”的“下散饮子方”( 桑白皮、白茅根、通草、甘草、滑石)。由此看来,把那些酒、粥饮之外用来送服丸散的特制汤水称作“饮子”,意思上还是说得过去的,这类“饮子”大概有“小汤”的意思。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直接称送服丸散的特制汤水为“饮子”的情况在四书中其实很少见,这类送服汤水一般多叫“某饮”或“某汤”,如大麦饮、竹叶饮、枣饮、姜枣汤、蜜汤等。
     因此,词典中“饮子”有“药引子”一义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但很多人认为“饮子”多指“药引子”就不对了。

     三、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饮子”确实有食物化制作的倾向。这类饮子多使用以下物品中之一种或几种:生姜、葱白、薤白、豉、小麦、大麦、糯米、粳米、米、白米、秫米、大麻仁、黑豆、薏苡仁、陈橘皮、陈酱汁等。我发现“饮子”中生姜的使用频率比甘草还高。“饮子”中使用五谷可能有口感上的考虑。我注意到两宋《局方》之[诸汤(含后增)]26方中有25方使用了盐调味(同时使用了甘草),使用姜调味的也有18方,比例69.2%(如统计的是辛辣药物,比例更高)。出乎意料,原来宋代的这类保健“汤”还是带咸、辣味的。加盐调味,宋以前方书的“饮子”中没见这种习惯。

     四、 四书的“饮子”其实有一种比较明显的特征,也许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较普遍的使用生鲜药汁和生鲜药材。如生姜、葱白、薤白、生芦根、生麦门冬、生麦门冬汁、竹沥、荆沥、消梨汁、生姜汁、生地黄汁、童子小便、嫩桃枝、嫩柳枝、生地黄、生茅根、青竹茹、鸡子清、土瓜根汁、栝蒌根汁、陈酱汁、生葛根汁、酒、薄荷汁、猪胆汁、牛乳、淡浆水、生刺蓟汁、生藕汁、生苎根、益母草汁、枣叶等。有些“饮子”使用多味鲜汁甚至全部使用鲜汁组成,但我注意到这类“饮子”并非合匀直接饮用,而是需要加热(沸或不沸)温服。既然是多使用鲜药,那这些药物自然应是些常见易得之物。这类“饮子”在《太平圣惠方》中比较多见。《太平圣惠方》虽然是宋初著作,但反映的应该算是唐后期、五代的用方情况。

     五、词典中说,“饮子”的基本意思是指不规定时间、剂量饮服的中药汤剂。以我对四医书的分析,宋以前的“饮子”整体上并未显示出具有这种特征,顶多说是具有一点这种倾向,如果将“饮”也加入考察,这种倾向还稍明显些。唐宋方书中的汤剂,“每服不计时候”其实是普遍的现象。“饮子”或“饮”中确有少数“渴即饮”、“任重合”、“频服”、“常服饮之不妨”、“随意便饮不瘥重作”者,即不规定服用时间、服用剂量的,但我看到更多的还是有所规定的。

      六、我统计了一下四医书中“饮子”的用药情况。按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大略排序如下:生姜47次;甘草45;地黄(生鲜或干)44;人参31;香豉28;葱白(含薤白5)27;麦门冬26;竹沥25;五谷类(麦、米、豆等)25;橘皮19;石膏19;黄芩19;葛根(鲜葛、干葛、紫葛)18;茯苓茯神17;柴胡17;童子小便17、升麻16;竹茹15;栀子仁15;犀角14;白蜜、蜜14;竹叶(含淡竹叶)13;生芦根13;茅根12;大黄12;枣12;香草(苏、荆芥、薄荷、藿香等)12;乌梅10;知母10;芍药10;当归10;通草(含木通)10;荆沥9;鳖甲9;白术8;桑根白皮(含桑枝2)8;桃枝7;柳枝6;桂心6;阿胶6;黄氏6;消梨汁6;(后略)。一眼望去,显然大多数是清热解毒药。这大概和唐代贵族、士大夫好服用有热毒的“炼药”有些关系。

     七、如果单从“饮子”的名称在四医书中使用频率看,出现次数两次以上的有:地黄饮子12次;人参饮子7;犀角饮子7;芦根饮子7;竹沥饮子6;竹叶饮子4;竹茹饮子4;麦门冬饮子4;茅根饮子4;葛根饮子3;桑白皮饮子3;大黄饮子3;鸡苏饮子3;石膏饮子3;香豉饮子3。

     八、一些史学者常用“饮子”一词来泛称宋代的保健饮品“汤”、“熟水”、“凉水”之类,原因是两者之间有历史延续关系,唐代长安西市已经出现“卖饮子药家”,而在宋代《清明上河图》中也画有挂着“口暑饮子”幌子的店家。实际“饮子”一词在宋代并不通行,如在宋初的《太平圣惠方》中,“饮子”一词出现了120多处,而北宋末期的《圣济总录》中,“饮子”一词我见只出现了两次。从史料看,唐宋的“饮子”还是有所变异区别的,其一,唐的“饮子”还偏重于疗疾,而宋的“饮子”广泛用于保健饮用,其用药整体上也更平和些;其二,唐的“饮子”没有宋代那么爱用香料;其三,唐的“饮子”多是煎煮,并非“点服”,也不用盐调味。




上一篇:上海经方同道聚会@五月
下一篇:宋代保健“汤”、“水”风尚的由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8: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汤、熟水、渴水之别
     ——唐宋保健“汤”、“水”三题之二
                    汤一笑

     史学者常把宋元的保健饮料“汤”、“熟水”、“渴水”等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显著区别的。读者也常想当然的以为这些保健饮品都是加甜味料的“甜饮”,其实并非如此。

      “汤”基本就是复方汤剂,所以一般载于方书,如《局方》中就有此类“诸汤”、南宋《十便良方》有“有益诸证名汤”。但大多所治宽泛,无突出的主治,大凡一般心胸胁肋腹胃不适、食欲不佳、精神不爽等皆可通用,或者用于所谓的调气顺气之类。宋人风俗“客至点茶,送客点汤”,显然已经将这类药汤当作类茶的饮料,相对于宋以前方书中偏于疗疾的“饮子”之类,当然更加“饮料化”了。不过既然是药汤,还是有稍偏于调理之意。“汤”还有其他一些显著特点,其一是用甘草和盐调味,《局方》中的“诸汤”26方,基本全部使用了甘草和盐,只有一方未用盐(可能是疏漏),单从重量看,盐常比甘草还多;因宋人朱彧《萍州可谈》说:“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所以一般学者多以为“汤”只用甘草调味,罕有人注意到其实是以甘草和盐(及姜)共同调味,作为一类药汤,高频率地使用甘草并不奇怪,高频率地使用盐才特别。甜味一般难以压制咸味,为什么要加盐?这显然是饮茶法的影响,因为古来茶就是羹粥类的食品,当然用姜葱盐等调味,唐代陆茶神虽反对茶汤加辛香料,但仍保留了盐调味,一般以为宋代饮茶是不加盐的,事实并非如此,宋代的茶还多是加盐的,黄庭坚《煎茶赋》有“去藙(即食茱萸)而用盐,去橘而用姜。”苏轼《和蒋夔寄茶》云:“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盐和姜可能正是宋代茶汤最基本的调味料。明末张源《茶录》中还在批评“水中着咸”是“点染失真”。苏诺在其博士论文《古代保健“茶汤的医学史研究》中归纳宋代保健饮料“汤”的特点是“甘香药成屑,甘草共点汤”,实际是“甘香药成屑,盐草共点汤”更准确些。苏氏诧异于此类汤多用盐,但并未将此视为特点之一,那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此类汤其实是在“模仿”茶饮。“汤”之“未有不用甘草者”也未必是因方剂“十方九草”的传统,也可能是模仿茶的表现,因为茶就有“甘草”之称,“草中之甘,无出茶上者”,而茶神陆羽又被五代士人呼为“甘草癖”,见宋初陶谷《清异录》“甘草癖”条。

     其二是多使用香药和食料。其三是药味较少,多在五味左右(含调味料)。其四是,“汤”基本都为粉剂沸汤点服,与点茶法相同,属于热饮,可见宋代的保健“汤”不论调味还是冲服法都模仿当时的饮茶。

     而“熟水”则更偏于享受和调理,一般是以单一香料(香药、香花、香草、香叶等)制作而成,属于香饮,所以有时也被称为“香熟水”。《事林广记.别集》中有“造熟水法”:“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煎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焙矣。若以汤泡之则不甚香。若用隔年木犀或紫苏之属,须略向火上炙过,方可用,不尔则不香。”又如宋代的“沉香熟水”,是用茶瓶倒置收集燃点沉香的烟气,再迅速倒入沸水密闭浸泡而成。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宋元古书中提到“熟水”的地方,大多是涉及香料的,或追求味道香美的,当然也会有例外。“熟水”更象是饮茶风尚社会背景下的“新异茶饮”。一些学者认为“熟水”是放冷后喝的冷饮,我则认为它冷热饮皆可,因为即是香饮,热饮才香,否则就不香了,而且“熟水”一词原本就是指沸水。南宋史浩《南歌子 熟水》有云“泻出温温一盏、涤烦膺。”明代《遵生八笺》中提到“花香熟水”,就是用一二盏浸花水兑入一壶滚汤中溢香饮用的。我所见资料,暂未见“熟水”有另外加入调味料的,实际是否有另加调味还有待考究。香“熟水”罕见作为方剂出现在宋元方书中,作为送服丸散的汤水倒是常见。

     至于“渴水”,多使用乌梅、杨梅、五味子、木瓜、里木(柠檬)等酸甜生津之物(多为果实)熬煮成浓浆备用,熬制时一般还要加入糖或蜜。饮用时兑水稀释服用,有时还要另加入一些香料,凉热任意,但多用于冷饮(加冰雪或入井冰凉)。显然“渴水”纯粹就是饮料了。一些文史小文常把“渴水”视为宋代饮料,这是有问题的,因为“渴水”一词大概最早出现在元初,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此词在宋代已经出现。元初佚名著作《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说“渴水番名摄里白”,“摄里白”又叫“舍里别”,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英语冻果汁水就是sherbet ,发音相同。舍里别“凡果木之汁,皆可为之”。从名称看,元人好饮此物的风尚不是学自宋人,而是蒙古铁蹄从阿拉伯地区带回来的。宋代当然也有此类饮品,但不使用“渴水”称呼,也不独自成类别。如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凉水〉中提到的鹿梨浆、木瓜汁、荔枝膏水、金橘团等,可能就是此类东西,其中荔枝膏水很可能就是《事林广记.别集》中记载的荔枝浆渴水,它不是用荔枝果制作的,而是用乌梅、缩砂仁、桂、生姜汁、丁香煎汁加糖熬成膏保存,饮则兑水稀释,可能味道类似荔枝味。鹿梨浆也可能是鹿梨加糖熬制的糖浆的稀释饮品,鹿梨果实含糖量达15—20%,且能健胃、止痢。木瓜渴水也是元代流行饮品。这些可能都具有历史的承继性。

     陈元靓元初所作《事林广记.别集》“茶果类【汤  水 果】”中,“诸品汤”、“诸品熟水”、“诸品渴水”就是同在一处分别表述的,并未混合,可见古人是在意于其区别的。关于三者的不同区别,未见有近人留意于此。当然古人在某些语境中也常有将“汤”或“熟水”用于泛指,宋人有时也将两者混为一谈,可以互指。

     宋代爱把加工过的药食称为“熟”物,如“熟药”指炮制加工过的药物或成药。沸水称为“熟水”,如《圣济总录》中,很多丸散提到用“熟水”送服,即是用开水送服,如果这种送服“熟水”是加料的,有时也会称“某某熟水”,如薄荷熟水、麦门冬熟水、竹叶熟水、蜜熟水、生姜蜜熟水、砂糖熟水等,但可能更多时候会称“某汤”或“某饮”。宋元之所以把流行的一类“香饮”也称为“熟水”,大概是因为这类香饮常可“代熟水饮之”(《局方.缩脾饮》)。而这类“香饮”能被称为“熟水”(之前一般指开水),也足见其流行程度之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2 18: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 另发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积分

46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4-5-23 17: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考据很辛苦!!!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谢谢!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

积分

12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83
发表于 2016-6-6 18: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6-6-6 18: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洋洋洒洒,引证多多。专业的太专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万

积分

1万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3202
发表于 2016-6-6 18: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一句话,饮子就是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饮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8:05 , Processed in 0.15700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