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医方面的书多,学者难以选择,选择不好,常被误导。一腔热血学中医,埋头苦学若干年,到落个“我误中医,中医误我”。这都是选书不当,学习不得法之故。我抓药时,跟一老大夫攀谈起来:
老大夫:中药好啊!
我:中药怎么好啊?
老大夫:西药治标,中药治本;西药副作用大,中药副作用小。不过就有一点儿,中药慢!
我:我认为,中药不对证的话,副作用比西药还大;中药对证的话,往往一副见效。
老大夫:我当一辈子中医了,也没听说过中药一付见效。
这时来个女患者,患者说自己血压高,老大夫示意患者把手伸出来把脉。把完脉后,老大夫就开始开方。整个诊治过程就这样结束了。仲景还“脉证并治”呢,而这个中医大夫,以脉定证就敢处方,比仲景还高?他的方有效就是撞大运了,还想来的快,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样的中医再老都不值钱,正因为这样的中医太多了,所以中医没落。都报怨中药材质量不好,我倒认为不是中药材质量的问题,根本就是大夫辨证不准、处方不精,方不对证之故。
还有很多老大夫开方,常常是3g、6g、9g、12g、15g、18g、21g,根本就不知道,书上的6克、9克那是从“1钱=3克”换算出来的。除个别特殊药物外,现代开药,很多药的用量没必要再开6克、9克、21克,直接开成5克、10克、15克、20克,这就很好。
我就不信了,药村质量批批都相同。上批药材质量差,你开21克,这批质量好你还开21克,这药材的效能连1克都不差吗?药材质量没那么稳定吧!就算药材的质量极稳定,患者的病也不至于被医者把握的极准确吧,医者对“证”的寒热程度应该没那么精确吧,对药的寒热力量的把握,也应该没那么准确吧。谁敢说50克的石膏与51克的石膏到体内的退热作用有区别?谁认得清这个证当用石膏50克,那个证当用石膏51克?估计连仲景都做不到。石膏如此,绝大多数药都是如此。
见人开桂枝汤:桂枝9 白芍9 甘草6 生姜4片 大枣4枚。
尚不论此大夫开的方对不对证,就凭他死读书的样儿,就知道这是个不知变通之人。一个不知变通的人,能学中医吗?我看是学不好的。
直接桂枝10白芍10甘草5生姜10大枣5枚,这就行了。
以上都是选书不当、学习不得法所致。
我判断一个中医好与坏,有两个标准:
1.医案来大多数是不是2付药见效:多数医案做不到2付见效,名气再大,他的书都不可读。总有一些书引用别人的医案,我们读书时看到一个很精的医案,就在网上查此人的资料,看他从医过程,看他都有什么著作,然后从网上下载他的医案。看医案时,不用看是何证,不用看他如何辨,就看他开的方药味多不多,量大不大,几副见效。如果一开就是30味左右,一开就是7付,然后就是一诊、二诊、三诊,最后来个“基本痊愈”,这人的书就不可读了。如果一看医案,很多情况都是只开2付,并且2付后都见效,甚至2付药都解决问题了,那这个人的医学水平是真高明,他的医学理论才可以学,他的医书才可以读。
2.医学理论是否符合仲景精神:符合仲景精神,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连仲景精神都不合,根本称不上“医”。比如王正龙,他的很多东西都不符合仲景精神,他的书绝不可以读。符合仲景精神,又能在仲景的基础上细化、发挥,这样的医家才是真正的医学大家,这样的医书才是最可读之书。比如“蒲辅周”,他就是这类高明的大夫。
符合以上标准的医家有多少呢?我试着列举一下:
张仲景、胡希恕、蒲辅周、岳美中、柴浩然、何任。
胡希恕的整体思想是最符合仲景精神,最适合中西医结合,他是最没有杂说的纯粹中医。但他的书仅留下两本《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胡老讲的时候,已经很条理了。不过由于是随口讲解,不可能回头修改,肯定会有很多东西给拉下,我们后人学习时能明显的感觉到他的东西不完善。不完善在哪儿呢?很多方证、药证方面的论述较少,在温病方面,胡老几乎没讲。而他的《胡希恕温病条辨拾遗》是他早年之作,当时他的学术理论还不成熟,还未定型。值得庆幸的是,胡老在讲座中不只一次的讲了他的治学方法,有的虽是只言片语,但亦如天上的闪烁的星星一样迷人,很是珍贵。比如胡老说“中医不再于怎么说它,妙就妙在治疗的方法方式上”;“他这个书也奇怪,你非熟不可,熟它就给你用,不熟不行”;“关于他这个书啊,你总得自己整理,就算不打算给别人看,自己整理一下子,也有好处”;“比如论血的地方,你都给集中一下子,再找些后世书补充补充,我相信,总得比王清任的那个书要好”!这类淳淳教诲式的语句太多太多了,太弥足珍贵了。胡老不但把他的结论给后人,把他的治学方法都给了后人,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对学习太有帮助了。很多医家说,“读仲景书应先从白文入手,以免被作者误导而不自知”。我就不认同这个观点。难道你一个初学者自己理解就不偏吗?学习总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人家胡希恕一辈子治《伤寒》、《金匮》,80多岁高龄录了两本书的讲座,一辈子不知修正多少回。胡老自己都说了“我从开始看《伤寒论》到现在,也不知有多少改变”。有句话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成为伟人”,我们学医,何不一开始就接受胡师经过一辈子修正后的结论,何必再自己瞎摸索呢?读《伤寒》者不知多少人,最终读明白的不多,我们能保证自己能读明白?对于中等智力的学医者,我认为先以一家入手,读熟透之后,自然能发现不足,发现不足后,再从别家补,再修正,这应该是最快、最简捷的学医方法了。
胡希恕在方证方面论述未到处,我们可以参考《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挈要》、《伤寒论译释》、《经方躬行录》、《长沙方歌括白话解》、《皇汉医学》,可以找一些论药性的书自己整理药证,找一些经方医案,自己总结方证。这就可以补胡师方证、药性未备处。
胡希恕在温病方面论述较少,我们可以读蒲辅周的书,把他的书全买来,精读。再精读《温病浅谈》、《温热经纬》、《寒温条辨》、《重订通俗寒论》、《感症宝筏》、《重订广温热论》,这些就已经不错了。
有了这些书的底子,再参考后世医书,再看《内经》都能很快把握里面的精髓。但有一点儿,仲景书要“始终理会”。如何个始终理会法?每一年都要抽时间坐下来,一条一条的自己注解一遍,哪怕不给别人看,每注解一次都是一次更深层次的理解。有人说,开始对《伤寒论》用功最深,真要明白《伤寒论》,往往是在明白《金匮要略》之后,我看这话说的极有见地。想更深刻的理解《伤寒论》,就必须把《金匮》理解好,所以每一年都要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合起来理会一次。
对于那些从不理会仲景书的医家,我们可一票否决;那些只理会《伤寒》不理会《金匮》的医家,水平不是极高;只有《伤寒》、《金匮》都精的人,方是真高手。如此高手之书,含金量必高,必值得精读。
对仲景书用功深,自然可以练成慧眼,自然知道各家之长短,再读医案,自然可以看出端倪。
如此下来,一付见效,并非遥不可及。 |
上一篇:腰椎横突骨折后。。。下一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