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前 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临床经验总结,作为中医经典,受到历代众多医家的推崇,书中所载方药历经千年,为防治疾病和促进百姓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医家均研究过张仲景的用药经验。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最先引用张仲景原文作为药物主治运用的佐证。清代黄元御的《长沙药解》、邹澍的《本经疏证》、周岩的《本草思辨录》等,在本草学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均详于义理,而疏于证治。日本古方派的吉益东洞及其后人邨井杶,虽摈弃义理,通过对张仲景方证的分类比较,研究了药物的使用指征,著成《药征》及《药征续编》,但其多从方剂主治得出药征,推测性较大。当代医家也不断致力于研究张仲景的用药规律,但亦多从方剂主治推测张仲景用药规律,有较大的推测性。同时,某些药物的药证归纳并不齐全。有鉴于张仲景用药规律的研究尚有欠缺,本书从《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入手,首次通过原文中的“加减”,类方条文对比等方法,总结归纳张仲景临床常用中药的具体指征和证据(暂不包括舌象、脉象)——即仲景药证,以探讨张仲景临床用药的部分客观依据,作为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一)各药药证
1.药证相应条文(《伤寒论》条文以原文数字序号在条文后标示,药证内容的字体以“加粗”形式标出)
(1)原文有明确加减者,如:悸者,加桂枝五分,悸即为桂枝的药证。
(2)类方中药物差别有条文对应者,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31)。与桂枝汤条文对比,第31条多“项背强几几”,当为葛根的药证。
(3)某方剂中其余药物的药证已经明确,根据条文探得所剩一味药物的药证。
(4)药对药证:不能归纳单味药物的药证者,以药对的形式提出药证。如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29)。“脚挛急”不能归纳为芍药或者甘草的药证,便将“脚挛急”归为芍药甘草药对的药证。
2.药证归纳及解释
将药证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形式归纳为“适应证”和“非适应证”两类,并参考《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说文大字典》、《中医名词术语选辞》、《古医籍词义》等解释药证。
3.比较分析
将得出的药证与《药征》、《药征续编》、《张仲景50味药证》中的相关论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本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异同点,以加深对仲景药证研究的理解。
4.方剂及条文分类(药证在各条文中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加粗”的形式标出)
将含有某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及相关条文根据药证分类,便于理解和记忆方剂、条文。不能按已归纳药证进行归类的方剂和条文,按推测所得的药证进行分类。
5.病案举例
附举我们临床具体应用药证的典型病案(因研究时间限制,临床应用药证时间较短,典型病例有限,因此只能将部分药证附上病案举例)。
(二)相似药证比较
将数味药物的相似药证进行比较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方剂和条文,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三)药证应用
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条文,尤其是历代有争议或者难以解释的条文,从药证的角度,解释条文。
1.以药测症
条文内容过于简单者,以药证的方式推测出该方剂对应的可能出现的数个症状、体征,便于理解条文和记忆方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药证对应
从药证角度,将方剂中的药物与条文中的“证”进行一一对应,有助于记忆方剂和理解条文,有助于临床“有是证,用是药”。世上的事物,按现代人的认识,主要有三大内容:实体、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我国早期的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对疾病的认识偏重于属性(如阴阳、五行的属性等)及其相互关系。由于时代、技术的限制,至今我们对于大部分的事物属性还难以量化,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者的思维往往非理性(主观意愿)的部分容易占优势,其极端的说法即有“医者意也”。为了减少中医临床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主观性、片面性,我们遂萌生并完成了本书的编著。本书突出的理念是临床用药须有一定的具体指征和证据。疾病的发生、发展既有矛盾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矛盾变化发展的一面;既有显性一面,也有隐性一面;既有现象也有本质。上述理念虽然对于克服我们临床中的主观、片面性方面也许有益,但与我们期望的在理论和实践中全面地认识、治疗疾病的目标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本书能对中医初学者、经方爱好者有所帮助,对中医临床用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以便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使经方得到更准确、更广泛的使用,更好地发挥其简、便、效、廉的优势。编者才疏学浅,书中难免会有不当或遗漏之处,恳请同道和读者指正。 史亦谦
2011年8月2日于浙江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