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09年4月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评选产生了我国首届30位“国医大师”。作为《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系列丛书 之一的《国医大师陆广莘》一书,全书只介绍了四例治验,也是点到为止,医话形式。 |
+ D) F' C8 m% s) i$ _' t |
病例1:一个20多岁的青年人,高热5日不退,抗生素、退烧药均罔效,地塞米松用上以后体温可短时下降,而后又反跳性升高。就诊时病人体温40度,血中白细胞升高,咽部可见脓点。陆老查看病人后分析,古人云:“用药如用兵”,用兵需分清敌我。白细胞升高,体温上升,咽部脓点是机体对抗疾病的反应,这说明机体在奋力抗敌。一味地降体温,降白细胞,把抗病反应当敌人打,这是不对的,应该给邪以出路,帮助机体赶走外侵之敌。于是,他给予一剂柴葛解肌汤和升降散去大黄,病人体温很快恢复正常。 |
病例2:一个80多岁的老人,多器官功能衰竭后肠梗阻,大便数日未解。陆老认为,老年人正气不足,贵在以少量药物鼓舞正气,而非以大量药物替代人体之功能,故改用四味药物:川椒3g,川军3g,川附3g,吴萸子3g予以灌肠。不到1小时便出现肠鸣音。 |
病例3:1978年曾于陆军总医院治一女19岁SLE肾病综合征,尿蛋白(++++),肾衰合并心衰,经大量激素冲击,撤之不下。名医遍至,有人预言活不过三个月。陆老以三个月撤完激素,调治数载,病人1982年结婚,今子已20余岁。陆老认为,这是人体的奇迹,不是医生创造的奇迹;功在病本,不在医标。如云有功,在战略不在战术;不是哪张方子的功劳。 |
病例4: 7岁左右男童,腹部剧痛,大汗淋漓,弯腰捧腹,哭喊不止。仓促无药,予醋煎花椒饮之,腹痛立止。此化裁乌梅丸、椒梅汤法。所谓“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
' K' G, j1 y9 j9 J- X |
全书汇集了2000年以后陆老近20篇文章。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和在中医学术上的探索和思考。分思考篇、理论方法篇、临床感悟篇、养生和健康生态学篇,仅其弟子在大师风采篇中,介绍了四个病例。 |
/ n/ `! L9 t, ]- Q& \ |
作为临床经验系列的书,一本书只简单介绍了四个病例,是我所仅见。其意何在?在于上述病例3中的一句话:在战略不在战术,不是那张方子的功劳。是否体现了陆老,传“学”,重于传“术”,传术重于传“方”的思想呢?是要强调“战略”比“战术”重要,“战略”的正确决策是“学”。学术,学决定了术,以学驭术。 |
我们看名医的临床经验集,当然总想看看大师们是如何在具体病例中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作为国医大师级的,每个人只出一本书的,临床经验系列书,陆老岂不明白我们想看什么。既然如此安排,必有深意,意在要把它认为最重要的中医之道,介绍给我们,是首重“传道解惑”的意思吧。是意在提醒后学不仅仅简单模仿某某名医的具体方药。意在要我们学习、重视的“点石成金”的“法”,而不要仅仅盯着那根“点石成金”的“指”不放! |
不是具体病例、方药不重要,是“道”比其它具体病例、方药更重要。当然学还是要靠“术”来实现的。没有实际效果的“术”来保证,学,就成了“说嘴郎中无好药”啦! |
四个病例,也是为了反应陆老的学术思想特色,所做的注释。 |
|
上一篇:名医武简侯的晚年岁月 (转帖)下一篇:章次公 九个字 真中医 《----陆广莘》读书笔记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