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陆渊雷认为:《伤寒论》中,六经实为六种症候群。三阳与三阴根据人体的抗病能力强弱而分。太阳在表,阳明主里,少阳半表半里;太阴为肠虚寒性疾病,少阴为心脏机能的减退,厥阴出于拼凑。
厥阴出于拼凑的说法难免有点极端。但对于六经乃是六种症候群的看法十分认同。在临床上运用六经辨证时,少阳与厥阴往往是最难辨的。如果从正面辨不出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我们不妨反过来辨。排除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即是厥阴或少阳。至于阴证还是阳证则容易分辨多了。机体机能亢进,如出现脉沉迟、沉弱、沉细或沉微无力,或伴怕冷、手足厥冷表现则多为阴证。反之,则为阳证。
陆渊雷以为:《伤寒论》中掺入了内经家的言论。内经热论篇的一些理论观点可佐证之。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以上几条条文均掺杂了内经家的言论。
根据内经热论篇观点,“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以及“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据此我们可知,少阴三急下症应该属于内经中的“少阴”,即是伤寒论中的“阳明”。以及其他条文的原意也即水落石出。陆渊雷认为这几条经文很可能不是仲景的原意,或是脱简、错简,或是后人篡改。但这也只是一个猜想而已,无法下定论。以内经热论之意读伤寒固误,经络读伤寒误之又误,气化读伤寒则又再误。
“中医教科书中把风热表证的脉象定为浮数,风寒定为浮紧,这存在逻辑与概念区界越位。”
数乃脉之至数言,紧乃脉之紧张度言,完全不存在可比性。稍微懂点医学知识的老百姓都明白,感冒发烧时机体代谢增快,人的脉率以及心率增快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脉都当是浮数。
“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引起的腰腿痛可辨证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关于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的区别:经方医学是在方证辨证确立以后,再用病因病机的理论加以解释;医经医学是在病因病机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的。
陆九芝认为:严重表寒证解表后,残余寒邪化热,这并非是误治,而是疾病向好的转归。决定表寒、表热的主要鉴别点在于恶寒的程度,表寒恶寒重;表热恶寒轻甚或不恶寒。
仲景有云: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而日本汉方家奥田谦藏则有: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冰也。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冰也”,指太阳病初起不可擅用辛凉或少用辛凉。在徐老师门诊中,老师也时常告诉我们跟诊的学生:治疗太阳病表证,很少有用到荆芥、防风、连翘、薄荷等辛凉解表药。太阳病辨证无需辨寒热,辨虚实即可。虚人予桂枝剂;实者予麻黄剂。诸症便可一汗而解。
“五运六气、季节时病、高热即是温病。这类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的错误固有观念会让人一叶障目,应该尽早摒弃。温病学说要在《伤寒论》诊治规律的基础上得以发挥才是正道”。
乙字汤(柴胡6克,升麻6克,生甘草6克,黄芩6克,生大黄3克,当归6克)。大塚敬节等人的《中医诊疗要览》中记载该方可用于各种痔病,特别对痔疼痛、出血及肛门裂伤等为适宜。
该方中有柴胡、甘草、黄芩,据此可归类为柴胡类方中,升麻可助黄芩清热,升提清气,当归为补益性祛瘀药,少佐大黄可泻热通经。患者当出现少阳病提纲之口苦、咽干、目眩、目赤、耳聋等表现,可伴胸胁苦满;也可有大黄甘草汤之口臭、唇红等胃热表现;或小便黄、大便质干或溏烂,肛门灼热感;便血多呈鲜红色;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等皆可有运用此方的机会。
香苏饮(香附10克,苏梗10克,陈皮10克,甘草3克,高良姜3克,大枣3枚)。慢性胃炎而引起的胃胀、嗳气、胸闷、口水多可辨证用之。
此方与茯苓饮(茯苓、党参、白术、生姜、枳实、陈皮)方证相似,彼此以虚寒兼气滞为主;此当为水饮兼气滞为患。方中有党参,当有心下痞硬之药证;有白术则当有便溏或小便不利等表现。
以上内容同步分享于公众号:亿点点随记(欢迎各位经方爱好者或从业者关注交流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