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318|回复: 5

吴佩衡之《伤寒论讲义》少阴病部分选编

[复制链接]

177

主题

4845

积分

225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45
发表于 2013-7-10 14: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吴佩衡先生对《伤寒论》的学术思想研究特色,现将《伤寒论讲义》中的少阴篇附录于下:
                                            第五章少阴病

      《内经》云:“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手少阴以君火主令于上,属心火;足少阴以癸水从令于下,属肾水。水火不同气,而以君火统之,此十二经司化与从化之关系也。缘少阴以‘肾水而化气于心火,无病之时,心火下降而交于水,肾水上升而交于火,水火互根,阴阳交济,二气合为一气,故心火不上热,肾水不下寒,及其一病,心火上炎而为热,肾水下润而为寒,水火不济,遂成冰炭矣。少阴病但见其下寒,而不现其上热者,以水能胜火,而火不能胜水,病则水胜而火负,一定之理也。水之所以不胜火者,全赖乎中州之土,防其阴邪,则寒水不至泛滥,而君火不至渐亡,盖胃之燥土旺,则水邪不作,少阴不病也。中气一败堤防崩溃,寒水无制,侵凌君火,上则飞灰不燃,下则坚冰不解,虽有四逆真武之法,第恐阳神已去,阴魂徒存,挽之末路,桑榆难追,故少阴之死证,总因中土脾胃之气败也。更有进者,少阴心肾虽主水火,而实化生气血,气生于肾统于肺,其在脏腑则日气,而在经络则为卫。血生于心藏于肝,其在脏腑则为血,而在经络则为营,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故太阳受病,为营卫不和,少阴受病,是气血不调与水火不济,因此,太阳与少阴之关系极为密切也。至共外卫皮毛,内温肢体,充实脏腑,化生津液, 一消化饮食,吸收与输送营养,排泄糟粕,皆为气血之作用。因为气旺则血旺,气行则血行,气衰则血衰,气滞则血不行,气虽无形而能控制有形之血,故应以气为主,血为辅,由此可见,心肾为气血之本,性命之根,其在人身之重要可知矣。所谓心属火,是形容其热,肾属水,是形容其寒,故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之分,有经病脏病之别,但因水克火之关系,其病始得之,易从寒化,至于此病之源,有外邪直中者,有由太阳次第传入者,亦有因误治而传变者,其法自又不同,特按各条分析于下。
                                                 第一节少阴病提纲
一九四、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出少阴

提要:少阳病提纲。
解释:欲知少阴之为病,必先知少阴脉象与病情,其脉薄而不厚为微,窄而不宽为细。肾病则气虚,气虚则脉微,心病则血弱,血弱则脉细,其病情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神志昏迷,精神疲乏,但见其欲寐而不能眠,此为少阴心肾两虚影响神志不宁之病情也。凡少阴病应以此脉为准。
一九五、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出少阴

提要:少阴亡阳证。
解释:太阳少阴两经之病,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之分,其不符者,即应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不得执一,须当鉴别,而免误治,本条病人脉阴阳俱紧,是太阳表实证之脉象,但表实证应发热,恶寒,无汗,头体痛,此则无恶寒,发热,头体痛,而反汗自出,且阴证不得有汗,如汗自出,多为亡阳之徵,此非太阳表实证而为少阴寒极亡阳之候,亦即脉证不符,应舍脉从证之义也。因其人素体虚寒,阳不卫外,腠理疏泄,复感外寒,直入少阴,阴寒内甚,逼阳外亡,故反汗自出,有欲脱之势,法当以四逆汤扶阳抑阴而顾虚脱,否则阴寒内逼,上逆下趋,而复吐利。盖少阴经脉循咽喉,络舌本,虚阳上浮,故咽中痛。此际急应以通脉四逆汤加桔梗、半夏、肉桂、茯苓,始为对证。

按语:本条阴阳俱紧之脉,各注有谓阴阳是指尺寸而言者,亦有谓是指沉浮而言者,编者以为后一说比较正确,盖阴寒内甚而阳将外亡之际,其邪盛之脉,不独尺寸俱紧,而沉浮亦皆紧也。
                                         第二节少阴寒化证

一、少阴太阳两感证
一九六、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出少阴
提要:少阴太阳两经同病之证治。
解释:凡肾阳素虚之人,外寒易入少阴。邪入少阴,本不应发热,此病始得之而反发热者,是寒入少阴之经而兼太阳之表,亦即太阳少阴两感于寒之证,因少阴水脏,‘肾阳内虚,故其脉自沉而不浮。此证虽有少阴里虚之脉象,但尚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逆之候,且外寒闭束,两经合病故反发热而脉沉,并应兼见恶寒头体痛,倦卧无神,但欲寐等情,法当以麻辛附予汤温经解表,辅jF除邪,使得微汗而两经并解,此特效之良剂也。

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以昧辛苦性温之麻黄,开腠理发汗,而解太阳之表寒。得味辛苦、性大温之附子强心温肾,补命门之真火,以驱少阴之里寒。再得辛温之细辛,直入少阴,协附子纳阳归肾,以温散其经络骨膜之寒,使太阳少阴两经之寒邪,一鼓而退,从汗而解,汗后毫不伤J下,且精神振奋,效力宏伟,诚妙剂也。

尤在泾日:“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于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之表里,’‘其气相通故也。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与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系少阴则脉不浮而沉,故以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经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此注阐述经旨,比较透彻,特选录于此。

按语:在本论中,用本方者,仅此一证,因方中三味药品,其性较猛,业斯道者,若畏其猛而不敢用,舍此而另用他方,必治愈者少,治重者多,甚至变证莫测,而有生命之虞。盖附子无麻辛,则不能开腠理而解表邪,易致发热不退,反之,用麻辛而无附子,则不能固肾阳,易致大汗虚脱,因此,本方组合,相互调协,对少阴经有表证者,服之其性纯而不烈,发汗而不伤正,稳妥之至,可谓尽美又尽善也,根据编者临床实践,如能掌握辨证论治规律,灵活运用,其适应范围,实不只此一证而已,兹略举披端于下,以供临床采用。

一、治偏头风痛或头疼如斧劈,久治不愈精神缺乏者,属寒伏少阴,清阳不升,头部经络不通,以此方加天麻、羌活治之。若浊阴不降,上逆于胃,心翻呕吐,再加干姜、吴萸、半夏,可服数剂,其效卓著。
二、治鼻流清涕,喷嚏不止,或兼恶寒头痛者,亦系寒入少阴以此方加生姜治之,一剂立效。
三、治涕稠,鼻阻已数月或数年之久,不闻香臭者,属风寒内伏,阻遏肺。肾之气机不通,以此方加葱白、干姜、辛夷、连服数剂即愈。
四、治目疾,凡目痛初起,多因外感风寒,凝滞目内血络不通,以致赤丝缕缕肿痛,流泪多眵,涕清鼻阻,或则恶寒头痛体疫,甚则生翳,舌苔多白滑,不渴饮,即应以此方加生姜、桂枝、羌活,服一、二剂,得微汗,立奏奇效,此证决非风火肝热所致,若照眼科专书通套之方,以平肝泻火,或滋阴补水,则病益增剧,易成瞽目,因此傍云:“眼不医不瞎。”实为经验之言。予非专习眼科,但以六经辨证,每治必效,且常问瞽者,始患目疾时,所服何药,所点何药,即可证明多为寒凉药物所误。至于肝热风火眼痛者,应见目眵稠粘,红肿痛甚,鼻阻涕稠,口苦咽干,舌红而燥,多喜饮清凉,并无恶寒,涕清,体疫,舌白滑,不渴等情,则此方决不可用,又当泻肝火而清风热或滋阴补水以治之。
五、治咽喉疼痛(即扁桃腺炎或喉头炎),凡咽喉疼痛初起,多见红肿,或恶寒头疼,舌苔白润,不渴饮,或痰涎清稀,属风寒闭束少阴经络不通,以此方加桔梗甘草生姜,甚则加肉桂,服一、二剂无不效如桴鼓,若误用苦寒清喉火之品,必致肿痛益甚而成喉蛾,壅阻不通,气机窒息,每有生命之虞。
六、治骤患声哑失音,此证每因感冒寒入少阴,夹湿痰凝滞,壅闭声带发音不宣,以致突然声哑,其证必痰多恶寒体困,舌苔白滑,不渴饮,脉沉细或沉紧,以此方加生姜、桂枝、半夏,服一、二剂,得微汗,各证即可消失,声音恢复正常。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10 收起 理由
传说 + 10 优秀文章,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蔡老谈话录(三)——理中汤为伤寒论核心方
下一篇:转载:医医金针先生在2013全国经方论坛的发言稿

177

主题

4845

积分

225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4845
 楼主| 发表于 2013-7-10 14: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治牙痛,凡牙痛龈肿,并见恶寒,困倦无神,或则涕清舌苔白滑,不渴饮者,亦系寒入少阴,盖牙属肾,肾属虚,寒邪凝滞牙龈,血络不通而肿痛作,甚则腮颊亦肿痛,此非实热邪火所致,及应以此方加生姜、肉桂、甘草服一、二剂,得微汗,即愈,其效无比。
八、治初犯腰痛。由于寒入少阴,阻滞腰背经络不通,以致腰痛如折,畏寒体困,甚至难以转侧,舌苔白滑,不渴饮,脉沉细,或沉紧,以此方加桂枝、生姜、茯苓、甘草服一、二剂,得微汗即霍然而愈(此证可能为急性肾脏炎)。若误用寒凉或滋阴、补水之剂,则易成腰背常痛之慢性肾脏炎。
九、治风湿关节痛。凡身体较虚之人,易得潮湿,复受寒风袭入,以致风寒湿三邪阻遏经络,关节不通而疫痛者,初起即以此方加桂枝、苍术、苡仁、羌独活、伸筋草、石风丹、五加皮、甘草等,灵活加减治之,连进数剂,无不奏效,若方中夹杂滋补清凉之剂,不但无效,且易酿成慢性关节炎,顽固费治。
十、治妇人乳痈初起(即乳腺炎)。每因产后乳妇气血较虚,抵抗力弱,易患此证,痛苦异常。本证良由哺乳时,乳房外露易受风寒而成,在初起时,乳房
内肿硬作痛,畏寒体疫困,或则发热头体痛,舌苔自滑不渴饮,办有涕清鼻阻者,如感风寒较轻,乳肿痛不甚者,倘医药不便时,可用热毛巾随时温之亦效,若风寒较重,头疼体疫,或恶寒发热,肿痛较甚者,即以此方加桂枝、通草、生姜、甘草、香附,服一剂汗出表解肿消痛止,最多服两剂即愈。如表解乳痛止而肿硬未全消,再以白通汤加细辛、通草服一、二剂,无不奏效,倘外敷清火消肿之药,内服苦寒泻火之剂,必至红肿溃脓,痛苦万状,抑且影响哺乳及母子健康。若已红肿有脓,服药不能消散,即请西医开刀排脓为妙。
十一、无论男妇老幼,感冒风寒(包括流感在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头昏或昏痛,体疫困,脉沉细,舌苔薄白而润,不渴饮,或喜热饮不多,神倦欲寐,甚则头体皆痛,脉沉而紧,此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用此方酌予加减分两,以温经解表扶正除邪,其体痛者加桂枝,舌白或呕,加生姜、甘草,咳嗽加陈皮、半夏,服一剂得微汗即瘳。据《内经·素问·热论》篇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死。”但仲景用本方治太阳少阴两感于寒之证,不但必可免于死,而且疗效确捷。可收药到病除,复杯而愈之效,编者屡治屡验,特介绍以作参考。再者,对本证而用本方或他方,若杂以清凉之药,则引邪深入,或误加温补之剂,犹闭门逐寇,必致变证百出,且有生命之虞,正如《热论》所谓“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也”。
十二、治产后伤寒(即产褥热)。因产后气血较亏,腠理疏泄,一旦受寒,则易入少阴,证见或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无汗,头昏痛,体痰困,脉沉细,精
神缺乏,甚则头体均痛,脉沉而紧,舌苔白滑,不渴饮,即渴而喜热饮不多,此亦系太阳少阴两感证,即应以此方服一剂,汗出霍然而愈,如用药稍杂,则易变证危笃费治。
除以上十二证外,麻辛附子汤之圆通应用,治效尚多,容俟另著详述之。再按本方之分两,以编者之经验,麻黄由五分至五钱,细辛由五分至三钱,附子由五钱至三两,视其人之老幼,身体之强弱,病邪之轻重,于临床时灵活掌握,变通加减,使之能多发汗,少发汗,微似汗出,或不令汗出,或反收虚汗,有此五种之作用,均能奏效而不伤正也。
一九七、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302)出少阴

提要:少阴阳虚有太阳表证之治法。
解释:本条与上条合参,上条是寒入少阴之经,联系太阳之表,故用麻辛附子汤温经解表。本条得之二三日,脉必沉细,反发热,恶寒,头痛,体疫困,此为邪在太阳之表,而见少阴。肾脏阳虚之脉象,但邪未入少阴之经,亦无吐利厥逆之罩寒证及心烦不得卧之里热证,故用麻黄解太阳之表邪,附子温癸水之寒而补坎中之阳,以辅正除邪,使发微汗而解。不致过汗伤正,且邪未入少阴之经,故不用细辛之过散,而易甘草培己土以和中也。
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一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少阴里寒证
一九八、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出少阴
提要:少阴病背恶寒之治法。
解释:阳气素虚之人,虽微感寒邪,易入少阴,但得之一二日尚未深入于里,仅郁遏于督脉脊背之间,督脉通于。肾,命门火衰,阳不足以运行,以致背恶寒,邪从寒化,无燥热灼阴,故口中润和而不燥渴,法当先灸鬲关二穴,以温督脉之寒,灸关元一穴,以助元阳之气,再服附子汤温肾阳之虚,灸药并施,其效尤捷。

据《图经》云:鬲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又关元一穴在腹部中行脐下三寸,特附录之。按语:少阴证背恶寒,是肾水寒,真阳虚,督脉之阳不宣,证见口中和,阳明证背微恶寒,是邪热盛真阴虚,太阳表邪未尽,证见口燥渴,必须辨别清楚。再按此大温大补之方,治。肾水寒中土湿,。肾阳不足,肾脉亦虚,无力镇摄身后之阳,不论发热与否,仅见其背恶寒,而非周身恶寒之证,颇有疗效,但如阴寒内盛者,方中参、术、芍药之壅补寒邪,似不相宜,余详前面阳明病清法白虎加人参汤证,希互参!
方剂: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
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同三服。
方解:方中附子温癸水之寒,补命门之火,以助督脉之阳,芍药入肝而清乙木之风,参、术、茯苓补中气而利水湿也。

一九九、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出少阴
提要: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之治法。
解释:本病是水寒土湿内滞,阻遏身体经络关节不通,阳气内虚,无力运行通达于四末,以致身体关节作痛,手足寒而脉沉。
按语:少阴病身体疼痛,与太阳病之身体疼痛,容易误认,盖太阳病是外寒闭束之表实证,必见恶寒,头痛,发热,无汗,脉浮紧,此则为寒湿阻遏之里虚证,故见手足寒,不发热而脉沉,两证根本不同,治法悬殊,表寒外束,无里证,即当辛散发汗;寒湿阻遏,阳内虚,无表证,则应扶阳补虚,必须鉴别,以免误治。
二0 0、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出少阴
提要:交通心肾,扶阳止利之治法。
解释:少阴病下利,是生死之关键,其水负土胜者生,水胜土负者死。盖少阴脉微细,但欲寐之病,仅见下利,未兼他证,或舌苔白滑,不渴饮,人无神等情。在病理上是为水寒土湿,心肾阳虚,寒湿盛于下,以致君火不得交于’肾,阳被阴格,上下不交,故成少阴寒湿下利之证。应以白通汤交通心肾之阳驱寒湿之阴。在本方中,附子温肾水之寒,启坎中之阳上系于心,葱白引君主之火下交于肾,干姜温中土以通上下,使上下交通,水火既济,中土转运,而本证自愈矣。
方剂: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按语:寒入少阴,阴盛格阳于上之病,皆宜用本方,其效显著。
二O一、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出少阴
提要:承二oo条服汤后的证治。

解释:本条分三段解释:第一段从“少阴病”至“与白通汤”止之解释,已详上条(原文三一四)。
第二段自“利不止’’至“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止,根据症状,实较白通汤证尤重。服汤以后而利不止,反见厥逆无脉,是由邪阴过甚,真阳过虚,邪阴上逆而见干呕,虚阳飞越而心中烦,此非白通汤之误也。盖阴寒盛极格阳于上,致心阴亦虚,故骤投热药,有格拒之势,必以热因寒用之法,从阴引阳,取其反佐作用,故于通阳之白通汤中,佐以咸寒苦降之人尿、猪胆汁以养心脏之阴,降心主之火即随成味而真交于肾,肾得君火之助,则肾脏温而生阳之气升,又得附子温肾水之寒,补命门之火,启坎水上升以交于心,而心脏凉,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尚可转危为安。第三段,服白通加猪胆汁汤后,有两种不同之机转,脉暴出者;是阳根己绝而外脱,犹灯光之回焰,故主死;脉微续者,乃阳根未断而徐回,故主生也。
方剂: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昧,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方解:(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据陈元犀云:“白通汤主少阴水火不交,中虚不运者也。生附启水脏之阳,上承于心,葱白引君主之火,下交于肾,干姜温中土以通上下,上下交,水火济,中土和,利自止矣。”据陈蔚云:“白通加猪胆汁汤,张令韶之注甚妙。令韶谓脉始于足少阴肾,主于手少阴心,生于足阳明胃,诚见道之言,少阴下利脉微者,肾脏之生阳不升也,与白通汤以启下陷之阳,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心无所主,胃无所生,肾无所始也,白通汤三面俱到,加胆汁人尿,调和后入,生气俱在,为效倍速,苦咸合为一家,入咽之倾,苦先入心,即随咸味而直交于肾,肾得心君之助,则生阳之气升,又有附子在下以启之,干姜从中以接之,葱白自上以通之,利止厥回,不烦不呕,脉可微续,危证必仗此大力也。若服此汤后,脉不微续而暴出,灯光之回焰,吾亦无如之何矣。”

以上两段方解颇佳,特录出,希学者熟读,以资临床运用。 按语:白通汤除少阴病下利外,凡寒伏少阴;阴盛格阳于上,证见头脑昏痛,面赤无神,午后夜间发热而不渴饮。又如寒邪内伏,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证见涕清不止,喷嚏时作,恶寒头昏,精神缺乏。又如鼻阻已久。涕清或涕稠,不闻香臭。又如久患夜虐,寒多热少,屡治不愈,精神疲惫。又如失眠已久,或眠少梦多,头昏无神。又如久患目疾,目光昏瞀,或迎风流泪,或阴翳雾障等等,皆能治之,此方应用颇多,兹特略举数证,以作临床之一助,如能按证施治,无不特效。
再按白通加猪胆汁汤之作用,凡寒入少阴,屡治无效,致阴盛格阳,上热下寒,证见发热不退,晨轻暮重,或日轻夜重,唇焦舌燥,或舌黑生刺,食物不进而不渴饮,或喜冷饮一二口,多则心内不受,沉迷倦卧,身重无神。此证如服寒凉之药,下咽立毙,若服温热之剂,亦不免于死,惟有此方互用,调燮阴阳,始克有济,缘心肾之阴阳两虚,服后则阴阳调和,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汗出热退,津液满口,犹枯木逢春,实有起死回生之效。余已屡治屡愈,特提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主题

3649

积分

1419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呼吸顺畅,是我努力要

Rank: 5Rank: 5

积分
3649
发表于 2013-7-10 16: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错。好东西!类似于《医法圆通》。。。
呼吸顺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058

积分

56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钱塘江畔参气立,侣山

Rank: 4

积分
1058
发表于 2013-7-10 18: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还自己打出来了?。。。
经方者,水火之剂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3539

积分

87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539
发表于 2013-7-10 20: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的经验,大家心得,细细体会!
济舟堂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1-30 13: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书参考价值很高,吴老的经验很好,孔夫子上要价太贵了。不知道楼主能否扫描成电子版共享?谢谢!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7:07 , Processed in 0.167556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