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797|回复: 7

转载:医医金针先生在2013全国经方论坛的发言稿

[复制链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3-7-11 10: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医的源与流

中医的“源”。

      医者,小道也。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繁衍不息,就在于能连续不断地传递两项种子。一项是身种,即基因,于是远古以来,我们民族就有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说法。而为了能更好地活着与繁衍后代,我们民族又有了仅为我们所拥有的用于养生疗疾的华夏医学。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民族之亿年享,它将伴随我们民族直到永远。自五四以来,在华人社会学领域,虽然一直是高天滚滚洋流急,但仍能不断地感觉到,有大地微微土气吹。经典中医的传承表面上虽已寂灭,实际是隐藏起来了,大道隐现有时,他不会灭亡也不可能灭亡,把心放在肚里。
  种子传递的另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文种。文种作为一个人的名字,春秋时曾是越王勾践的重臣、忠臣与能臣,因为不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尽,谋臣亡”的道理,在勾践灭吴之后,没有听取范蠡的劝告而迅速退隐,终被勾践所杀。看来文种是不明进退,不知易有曰:“或跃在渊”,更不晓道亦曰:“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华夏文化的种子是道与易,不是儒,更不是后来的佛。孔子当年曾向老子请教,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仁义的论述是这样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天下有道,处处是道,豈有仁义之可言乎。大道废弛,社会就退而求其次,舍本求末,选择仁爱以挽颓风。仁爱的有为推广,带来智巧与机变,于是欺瞒、奸诈、伪善、诡谲纷纷出笼”。
      老子在道德经中关于道、德、仁、义、礼,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德者,得也,明道之人于人天相应的积累,是谓德。有人不居其德,所以为上德,也更有德行。有人凭其积累,傲视群侪,则为下德,所以无德。上德对于违反自然规律的从来不做,对于依从自然规律的则无所不为。下德施造,以为有作为,实际是人为即伪。大道废,有仁义,仁爱之人广施善举而又能谦逊地对待赞誉,是为上仁。不能施仁的热血之士看重忠义,而又常为之。仁与义皆不具备的人就去做面子活,去讲究礼仪。由于礼仪仅是表面功夫,所以没人响应,于是就捋起手臂扬了出去--去你们的。这样,失道后而有德,失德后而有仁,失仁后而有义,失义后而有礼。礼,专注于粉饰表面,内藏不忠诚与不守信,其实是滋生动乱的罪魁祸首。
      修道之人较同道先有了识见,以布道演讲来进行夸耀,使人面上看出道之华彩,而实际是自己愚蠢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处世宁可稳紮稳打,把问题看得复杂些,也决不将问题简单化。只能依据客观本色,决不可华而不实。
      道是道路之道,行在路上,有了饥饿疲劳与艰辛,就有了心得。道理,是缘于在道路上行了多少里,行得多,走过的里数就多,道理也就多。行在路上,我们发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的盈缩与轮回,我们心中就有了它们的影儿,逐渐建立了它们运动的象以及数,对此心怀感悟,我们就有了理,这就是象数理。象是动态图画,数是象的排序,理是我们的感悟,象数理就组成了我们对客观的认识框架。象数理的代表是河图、洛书与易学。

河图


洛书

1)。河图与洛书仅仅是教学工具,因为河图只言生的一面,洛书只言克制的一面,而现实是生克一体,互用不离,所以仅用一幅图去对照现实就缺了一半。教学中先讲生的情况,再讲克制的情况,将意思都懂了,再将两幅图的意思合起来,再去对照现实,这样就能行得通了。
2)。生克。生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一个灭亡的过程。生与灭同处在一个过程之中,最后的结果是,一个生长出来,另一个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母壮子幼之时,子随母气,及至子壮,母已衰也。子的生长伴随母的衰亡。
克,实际是一个生的过程。克是引领、规范,是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使当其位,这样才能更好地生长。克不是限制、利用、改造,不是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不是对付不共戴天的敌人。例如土能克水,就是将土筑成两条堤坝,让水在堤坝中间流,按引领的方向前进,不要漫出来。例如金能克木,是将多余的木气,尽快尽多地引领出来,使之进入金水收敛,不是对木气迎头痛击。
逻辑思维的特点是浅薄简陋、粗糙僵化。平常我们说3大于2,2大于1,那么3一定大于1。而对于中医,我们说,金能克木,木能克土,那么按照逻辑推理,金一定能够克土,可实际不是这样。
名相与概念是可以省略的东西,因为名可名,非常名。同样,二元论也应该被清算,因为二元论简单主张非此即彼。
3)。河图言生,12345是生五行,678910是成五行,因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等等。再往上,因为儿子要生儿子,所以成又变为了生。就这样,生成,生成,生成,无有穷尽。12345金木水火土转完,又接着金木水火土,就这样循环无端。
先由天一生水,火随水行藏于六,得元,元亨利贞之元,地二生火接着天三生木是木生于水而长于土,上行化为心火。地四生金是进入收敛,收敛是随天一下降而得藏于六,这样完成一周。土气居中,己十左旋上奉,戊五右转下行,十加入二八,五加入四六。
我们坐北朝南,左手为东,右手为西。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这是顺时针方向,也是河图方向。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堪舆中,宁叫青龙高千丈,不让白虎上一上,就是说的左升右降的势。伤寒论太阳篇中有,大青龙兴周天云雨,云行雨施;白虎汤清金润燥,肺降胃降,就是运用的河图知识。
4)。洛书言制。洛书图形以火金易位、己土外溃为特征,河图顺时针看,而洛书则逆时针看。己土从中心土位出发,向下克阳水1(一点,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再阴水6克阳火7,阴火2克阳金9,。。。到最后阴木8克阳土5,再接上阴土10(己土)克阳水1。克制就是这样循环无端。
5)。 河洛的点数与伏羲的卦画有一一对应关系,按先天卦数,乾九、兑四、离三、震八、巽二、坎七、艮六、坤一,以此来对号河图横列的九四三八,于卦则得乾兑离震,合于伏羲八卦一二三四之位序。其纵列之二七六一,于卦则得巽坎艮坤,合于伏羲八卦五六七八之位序。后天八卦之卦数,较先天有所不同。
   
      为了理解象,圣人引入了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圣人因指而得月的手指,它绝不是月,仅是我们认识象时采用的工具而已。再者,以阴阳的简单分法,将二元论引入了象的讨论,会使我们对象的理解打折扣。但毕竟以阴阳为手段,对象进行讨论的办法,是最简单的方法。除此之外,对于变动不居、整体协调、可巨可细的象来说,我们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这就是,使用一种方法在有很多方便的同时,也会有若干局限与不便。
  大自然之为道,一气周流,循环往复,经久不衰。在一气运行中,上升、发散、出使、卫外而固为阳;下降、敛聚、守定、藏精起亟为阴。阴与阳是描写一气运行的两种动象,不是阳为功能,阴为物质。一气之中是,是处皆阴,是处皆阳;是处皆开,是处皆合;是处皆升,是处皆降。阴阳小无其内,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是根本没有办法分开的,因此将阴与阳分开讨论就要注意了。例如纯阴、纯阳,这个“纯”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只是书本上为了教学,硬是先搞出一个纯阴与纯阳来,再让它们相交,其过程就是著名的乾坤三索。这仅是教学时的表达,为的是揭示阴阳相参的原理。
  一气运行之时,阴的形态有开、合、枢转,阳的形态也有开、合、枢转。阴开为太阴、枢转为少阴、合为厥阴。阳开为太阳、枢转为少阳、合为阳明,以上为三阴三阳。在宇宙天地与万事万物之中,是三阴三阳之为天;三阴三阳之为地;三阴三阳之为人;三阴三阳之为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有个象,这个象就是三阴三阳的象。
      如何运用象,如何理解象?我们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取类比象。例如使用葛根疏降阳明郁满的胃气。当太阳阳明合病之时,阳明之气郁满,府中根本盛不下,致成非呕吐即下利。这就像两个胖子出门,谁也出不去。于是我们就用葛根对胃府郁气进行疏理,使其条畅,于是很快就导通下行,阳明郁满解除。
      中医诊断最重要的,是要能识藏府升降,而藏府升降的理论基础就在伏羲横图。在伏羲横图的第四层,一共有八个卦象,由震离兑到乾为阳进,阳行降,是天气下降为雨。由巽坎艮到坤为阴进,阴行升,是地气上升为云。震胆、离心、兑肺、巽肝、坎肾、艮膀胱。于是心降、肺降、胆降、肝升、肾升、膀胱升。

      以易学指导糖尿病治疗

      用易学八卦、六十四卦能指导具体病症的治疗吗?能。让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就说糖尿病吧。糖尿病本来是个小病,就是厥阴不疏,疏开不就好了吗?现实情况是跨国资本为了利润,世卫组织收紧标准,再加上本族精英的崇洋媚外,都是为了钱,无利不起早,硬是把糖尿病搞成天大。
      血糖高是因血中的糖向细胞进行解付之时发生了障碍,血中的糖运就像高速公路上的大卡车,卡车上装满了方便面,在日夜不停地运转就是卸不下来货,而路两边站满了饥肠辘辘的民众(就是细胞),方便面卸不下来,民众因此而饿肚子。糖尿病的实质就是血中糖高,而细胞处于饥饿状态,因此解付问题就成为治疗的关键。

      下面是文王八卦的阵列图:

文王八卦图

      血糖的输送与解付过程象革卦。
      革卦卦辞: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革卦卦义:革,上兑泽,下离火。按一元盈缩(顺时针),由离到兑为革,中间遇坤,坤为土,坤土即己土。空间上:兑金生于己土,己土生于离火。革是变革,金曰从革,革是革故,是更改。时间上:更者庚也,己日在庚日之先,故先有己日之孚,而后有庚日之更也。孚是孚信,土德曰信,四象皆土德所化,所以金火之革,遇土乃孚也。此具元亨利贞之象,顺,所以悔亡。
      在革卦中,坤为重点,故治疗中每步、每方必对戊己予以关照。按一气流行,一气左旋至离,由离到坤再到兑,这样一直向前。行进中只有坤(己)孚,革才能完成从离到兑的变革,兑才能完成兑付、交换,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才能降下来。
      兑金有兑付、交换之意,就是送进葡萄糖、氨基酸、氧气,带走二氧化碳及各种废料。由动脉毛细血解付,再转入静脉毛细血,这中间的交换、兑付场所就是细胞,也是为细胞所需。全身细胞组成坤土,细胞无时无刻不在新陈代谢,这就是坤土用虚。
      以前儒家的解释,是将兑解释为悦,喜悦之悦。试想不进行交换,整个社会都会没吃没喝,没吃没喝哪来的喜悦呢?
      糖尿病六方:
1)坎艮:水寒不能生木,真武汤。
2)震:血寒肝不能升,当归四逆理中汤。
3)震巽:乙郁甲逆,中气不足,柴桂茯苓四逆汤。
4)坤兑:胃降则肺降,柴芍陈夏茯苓四逆汤。
5)巽离坤兑:水寒土湿,相火在上,麻黄升麻汤。
6)离坤兑乾:金水不收,金匮肾气丸。(以上使用的全是经方)。

      我们现在所受的教育是以二元论与逻辑思维为纽带,对名相与概念进行编织所组成的围城。它适宜培养百工,就是让所有念书人的书都是为不读书的人念的,工具而已,不知自在。因此如果我们决定要学习经典中医,也是为了活人要活个明白,那就让我们暂时放弃全盘西化,看看我们华夏古之先贤他们的心法是怎样的。可惜的是,现在绝大多数人在决定学医之前或之后,都没有去补习这项基础课程,他们一心想建筑一座没有根基的高大楼房,这是不可能的。
   
      三个认识层次

    (1)悟空  客观的根本属性是变化,宇宙天地之间没有不变的事物,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变则原有格局必然打破,使原来的既定基础与既定关系发生变化。变则吉凶祸福相互倚伏,使之不断出现新的倾向。变则使原有的一切不断成空,只在我们的观察与记忆中留下印象。我们要想观察研究客观事物,就只有观象,象即是空,因此我们只能是站在现象的后边对原象进行思悟,我们必须站在这孙子辈的位置上,这就是孙悟空。
    (2)悟净  目前的西医仍是建立在十九世纪的组织学与微生物学的基础上,方法是机械唯物论。西医研究是以实为基,非实不认。西医诊断是按图索骥,对号入座。西医治疗是靶向医学,定向歼灭。西医的研究者与操作者们整日想着如何能将肌体组织搞得细致与清楚。临床发现症状就一定要找出元凶或替罪实体,其治疗是将所谓的有害者论个、轮群地清扫干净。现代中医杀小白鼠,搞有效成分,也是在强调实体,追逐物相。西医不承认“无”的存在,例如不承认经络的存在,也不承认有无相生的道理。他们就像须弥山中虔诚的功课沙弥,整日欲将恒河河中的沙粒数清、淘净,这就是沙悟净。
    (3)悟能  三百年来的中医主流学派,其认识实质是将阴阳简单地概括为阳为功能,阴为物质。说阴就变为说物质的多少,说阳就变为说物质的功能、说运动的能量。

  先说辨证施治。辨证施治这个词让人一头雾水,证是求证,是一个求索的过程,是动词而非名词。一个病人被抬到面前,没有人告诉你是什么证,你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应,藏之心意,合心于精。”(素问语)。可见诊病就是一个弄明白的过程。繁写的证,是言字旁加一个登山的登,是将思维达于语言,在思维的攀登中这才叫求证。
  辨证的辨字,怎么能是辨别的辨呢?证又不是物,又如何去进行辨别呢?但别搞错了,这里要介绍的就是辨别的辨,这里是将“证”先变为名词。就是将“证”变为物,并做出许多证,许多物,再将这些物组成一个比对群系,以便于与我们手中正在瞧的这个病进行比对。对号入座,我们先有了电影院,有了座位与编号。按图索骥,我先有了图,并有了许多图,这不就能进行辨别了么?
  按图索骥的这么多图形凑合起来,就组成了我们的藏府辨证论治体系。藏府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模式是这样的:先将五藏六府+气血阴阳+寒热虚实,进行格式化横向排列,然后连接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诸如肺气寒、肝血热、心阴虚、肾阳实等概念,去除其中认为不通的,如肺血虚,就去掉。对其说法感到别扭的,如肝阳实,就改为肝阳上亢。有了这一系列经过筛选的名称,再各自附上一串脉象、舌像及症状,在这些症候后面再跟上治则、跟上方剂与加减。(名称、症候、治则、方剂、加减),这算一幅图,这样一幅幅完整的图形就出来了。你临床看到一个病,你看其症候象它们这些图形之中的哪一个?你认为像那个,确定了,那么你看的这个病的名称、治则、方剂与加减就都出来了。这是在将藏府作为物质的基础上,分析总结藏府在气血阴阳方面的寒热虚实特征,是着重探讨其功能。其大胆排列,小心求证,憨态可掬,良心不泯,这就是猪悟能。
  
  近代中医说物质与功能,实际就是要对实象与实体加强认识,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在于将读者引入有形,欲使后学之人,不能得经典之真传,直以譬象为真实、以阴阳为男女、以有为为搬运、以无为为空寂,皆认后天有形有质之物,不知先天无形无相之真。以一盲而引众盲,埋没先贤度世之婆心,使后之学人惑于傍门邪说,而不知圣贤大道,每多空空一世,到老无成,呜呼哀哉!

中医的“流”

      先说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于一个活体来说,阴与阳应该是相应的,若任何一方有差,差少则为病,差多则为死。当阳气不足之时,我们就应温阳,温阳以驱阴霾,使之与阴相应。当阴气不足之时,我们就应补阴,补阴以泻阳强,使之与阳相应。
      当我们对温阳有所研究的时候,我们就形成了温阳学派,当我们将温阳应用到得心应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其应用范围进行扩大,以致于逢人附子,这就过了。这些人不知“阴者,阳之守也”的训教,不知无阴也无阳的道理,不知甘缓与滋腻可起沉疴,有大用途。
      当我们对温病有所研究的时候,我们就建立了温病学派,当我们将滋阴泻火应用到得心应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将其应用范围进行扩大,以温学手法治疗所有内伤,以致于逢人生石膏。热药不敢用,干姜5克都怕过了,附子更是敬而远之。这些人不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此则折寿而不彰”的训教。
      以日常生活为例,打个熟悉比喻,温阳学派多用于冷库低温作业,温病学派多用于高温炉前工作业,都别出自己的范围,都别不自量力,这样也许会好些。
      彭子益的园运动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不都是说的一个东西吗?而且彭的说法更浅显易懂,深得初学者的青睐。但若经过深入研究,便可以看出,彭子益是高中毕业教高中,而黄坤载是博士毕业教高中,二者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之上。
      学医要看发心与起点。这就好比捕鱼,在潦水浅沟之内,可以抓到虾蟹泥鳅,在池塘围堰之中,可以网到鲫鲶鳖鳝。进一步在水库湖泊之中,可以捕到鰱鲤鲈鳜,再进一步在大海大洋之中,可以捉到鲸鱼和大白鲨。而在云蒸霞蔚之中,可以缚住蛟龙。燕雀鸿鹄,各有甘苦,燕雀不知鸿鹄之苦,鸿鹄每见燕雀之甘。
      不要神化经方,要将经方的偶像,从自己心目中的神位上拉下来,以平常心来看待。经方是仲景在不断变化的象中,依据六经运行、藏府升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列之。仲景是以示范方来垂范法则,象万变方剂亦万变,但法则不变。仲景是以列方来教训吾侪,增强对法则的理解与运用,重点是法则,而不是方剂。




上一篇:吴佩衡之《伤寒论讲义》少阴病部分选编
下一篇:蔡老谈话录(一)——从治疗肝性脑病看中医的思维方式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0: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医医金针先生在2013全国经方论坛的发言稿(二)

3.《伤寒论》太阳寒水与本病坏病
  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有两经:足太阳膀胱水与手太阳小肠火。火水异气,而太阳以寒水主令,因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为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此为坎离交会,是皆水火并统,而太阳之气外闭,故总以寒水统之,以寒水而命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闭藏为性,正常人壬水闭而癸水藏,火藏于内而水闭于外,故壬水清凉而癸水温暖。
      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因癸水温暖,故里气常温,癸水温暖则乙木生萌。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肺降胃降,故表气常清,金收为清凉而水闭为寒也。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
      木火主里,自内生长,按素问关于生长的论述,由厥阴即由一阴、二阴、到三阴。再由一阳、二阳、到三阳,三阳即太阳,故太阳在外。按素问运气主气的顺序,终之气为太阳,故寒水主终主藏。
      人之经脉,厥阴在内里,当春乃发生,是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木上行化为心火,心离为夏,夏曰蕃秀,是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阳明为燥金。燥金变序,白露宵泠。衰草怀籽,霜林欲醉,是秋气肃杀之外收也。万物至于秋冬,其春夏生长之气各归其根,待雪荡莽原,皆归于无处。是以外闭内藏而为冬候也。
      壬水在外,癸水在内,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
      临床上常遇到下寒需用附子的情况,虽然下寒,但当壬水热而癸水寒之时,先不能用附子。要先清壬水,待壬水清后,才可以附子暖水。  
      1。1)太阳本病。
      1。1。1) 外感风寒是卫闭营郁。
  什么是营呢?就是营运不息。全身的血液在不停的流动,将水谷精微、氧气源源不断地送往全身,在与细胞交换、解付之后,又将细胞的代谢废物以及二氧化碳从细胞组织中拿出去。通过静脉回流,将二氧化碳从肺的交换中换出来,再从呼气中鼓出去。将各种代谢废物通过出汗排出皮肤、通过大小肠肠壁,回送到大便中去、通过肾的过滤,将废物过滤到尿中。
  血在藏府以及大血管中叫血,在小血管、毛细血管中叫营,书本上统称营血。
  什么是卫呢?是保卫护送全身血液能够正常地营运。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相随。在皮肤表面,血液将各种养分运送扩散到皮肤表层之下,卫气在表面上布开,把住表皮及汗孔。根据皮肤表面的温度、湿度与风的流速,来决定汗孔的开大与开小,来决定皮肤是舒缓还是皱起,以此来保护内部运作环境的相对稳定。当天热时,内部热量散出缓慢,这时汗孔就会开大,营中的水汽以及水液带着体内的热量以及废料会从汗孔中出来,这就是汗。当天冷时,汗孔会缩得很小,以阻止体内热量的散发。而当突然遇冷时,皮肤急剧收缩,会突然生出一身鸡皮疙瘩。
      气在藏府叫气,在经络细处叫卫。
      春夏之时,天气逐渐转热,汗孔会逐渐开大以散发体内热量。此时若在体表刮一阵风,因风性散达、风性发扬,会风袭毛窍开。但此时环境温度高,汗孔是开的,被袭开大也没关系,因此不会因风袭而得病。但若偶遇低温环境,汗毛孔会立即收缩,此时若再遇风吹,风袭毛窍还会被开,但毛孔不能再往大开,是为了防止风带走更多热量,为此毛窍必然会欲合。风再继续吹,风愈袭,毛窍愈欲合。就在毛窍被外风折腾的时候,体内血流欢腾,营在皮下运输正忙,可毛窍缩起来了,欢腾的血流,繁忙的营运,向外的代谢,立刻被遏郁起来,走行艰难了。营的力量与势头没处泻,就郁而化为热,这就是营郁生热。这是因外伤于风,在古时候的书上叫外中于风,简称中风。这是因风伤卫,引起营血被遏而致生热,即营郁生热。
      秋冬之时,天气逐渐转冷,汗孔会逐渐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此时若体表感受寒冷,寒主收引,寒主闭藏,汗孔会加剧收缩。但因此时环境温度低,汗孔原本就是收缩的,再收一下也没有关系,所以不会得病。但若此时偶遇温度高一点的环境,汗毛孔会立即舒张,此时若再有一阵寒凉过来,会迅速穿过汗孔,直接去冰冷温暖的营血。本来汗孔因营分的温暖会适度小开,此时汗孔因营被冰冷,却会过度地闭合。这是因外感于寒而营血被伤,在古时候的书上叫伤寒,这是因寒伤营而卫闭恶寒。
      那么在秋冬就没有中风了吗?有,不过较少。在春夏就没有伤寒了吗?有,不过较少。道理与病状都与上述是一样的。因此也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伤寒,一年四季也都有中风。因是天地之气感于体表而生感冒,体表是营卫的事,体表是为人体六经之中的太阳经所管辖,太阳主营卫,所以感冒初期病尚在体表,就统称为太阳病。
      1。1。2)太阳病的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因病在体表,脉中血液外涌以抗病,故脉搏跳动也向外挪,手指面初到皮肤即可感到脉的跳动。不过也有因元火不足、肝脾阳陷而脉浮不起来的,甚至有脉沉微、微弱的。太阳经的走向从头下项,走背,病则太阳经气流动不利,故头项转动时会感觉不舒,甚至疼痛。太阳病,营郁卫闭,卫闭而束于外,卫气清凉收敛,故体表感到寒冷。只有出汗才能解除卫闭。所以只要不出汗,即使加盖再多的衣服,也不能解除寒冷的感觉。这就是恶寒与畏寒的区别,畏寒也怕冷,但加一件衣服就不冷了。
      发热恶寒多同时出现,这是因营郁会发热,卫闭会恶寒。也有只恶寒而不发热、未发热或少发热的。也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中风之初必先发热,伤寒之初必先恶寒。中风内热,营血不宣,必续见外部恶寒。伤寒外寒而卫气外束,遏闭营血必续见发热。
      1。1。3)太阳中风
      太阳病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以风伤卫遏其营血则发热,卫为风鼓则汗出,汗出卫泄,是以表虚而恶风,汗出经气发泄,营和则脉缓。治以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30生白芍30生姜30炙甘草20大枣12枚
      方义:桂枝疏营中之郁,白芍清营中之热,生姜宣经络以调脏腑,甘草、大枣补脾精以养肝血。
      服法:将两煎合一,分成三份,先服一份,服后吃热小米粥一碗,以助药力。盖衣服或被子捂汗,捂两个小时左右,令通身明显汗出为宜。但不可过汗或大汗,因过汗大伤阳气,过汗它还大伤津液。两小时后,若明显汗出则止后服。汗出则热退,热退即进入观察。若不汗或少汗,即服第二份,吃热粥覆衣如前法。至第四小时,若明显汗出则止后服。不汗出则服第三份,如前法,“半日许令三服尽”。一小时后再观之。若明显汗出则止后服。不出汗再服第二剂,如前法,汗不出,热不退,病症犹在者,继续。若汗仍不出,可服至第三剂,一日一夜连服。忌生冷、荤腥、辛辣、酒浆、奶酪、臭鱼、臭豆腐、洋垃圾食品。
  一两服后不能明显汗出,热退,有以下原因:a)认证不确,药材质量不好,煎煮不当,不忌口,不喝热粥助汗,或入阳明、少阳。b)不出汗,是营分亏虚,精津不足,营本于脾。出汗的动力来自胃阳,不出汗是胃阳不足。当双益脾胃,加四君子、黄芽或理中。c)平时肾水寒冱,尺脉弦,发热时下半身比上半身凉,脚凉等,当暖水,加附子。d)肺胃之气下降不利,出现痞闷嗳喘,或平时痰多。有食滞就消积食,有痰饮就祛痰饮,有寒祛寒,有湿祛湿,可加二陈、平胃、保和、小半夏一类顺降肺胃之气。甲木上逆会致胃气不降,又当疏降少阳,加柴胡、白芍。
   桂枝汤是治疗风证之祖,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
      太阳中风,头疼,因头为三阳之汇。太阳不开,足三阳不降而壅于上,以足太阳为最。
      太阳中风,发热汗出,寸脉浮是因热发已达于体表。尺脉弱,是因汗出于营,汗出来了,需要消耗力量,消耗营中水分,带走营中热量。发热汗出,汗出热减,病家以为好了,没有,过一会体热又慢慢爬升上来,这是因为卫气被风捉弄,郁勃不和所致。病人内里无病,体表太阳却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汗出营气和,营气和却卫不谐,此即所谓营弱卫强。
      不要固执于桂枝汤,在医家心中牢牢认定的应该是太阳中风这个法,解决手段似桂枝汤意,而不是拘泥于桂枝汤这几位药,换换也行。而在实际病例的治疗中,几乎不能原封不动,而需易味加减才能悉合病情。就像我们在外地说某人在北京,我们去找他,他不可能住在北京城的正中心,即住在天安门城楼中。到了北京以后,我们就要换乘公汽或地铁,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或怀柔,或大兴,或房山,或顺义。我们准确到达了目的地,却离天安门甚远。
      桂枝辛温,对于营郁生热,在使用桂枝使营气疏缓以后,热气流经,或向内,或向外,或去向他处,我们预先都要看好,看看会不会造成冲击,能不能解除病情?
    (1)若脉浮紧、发热、无汗,是外寒伤营,束其卫气,在表层束了一个壳。此时当用麻黄开泄卫气,破其壳,再继续以桂枝疏营,使经热得泄。不然,仍用桂枝汤原方,表寒不解,卫郁莫泄,会反益经热。风家用桂枝汤,所以不助经热者,以其皮毛无寒,孔窍不闭,无需麻黄开表。以桂枝辛温,通其经络,同时佐以芍药酸寒,泻其营血,血热自可外达,无需卫分药也。
    (2)营分之热,若果不消,不可能停在体表不动,其必向里进,而入阳明。所以在求识太阳证时,一定要注意有无阳明证。若已现阳明经腑之证,当治在阳明,或治在太阳,兼有阳明。此时若只投桂枝汤原方不动,必将更益阳明燥热,桂枝不中与也。王叔和有桂枝下咽,入口即毙,其实是将阳明证错当成太阳证,而用桂枝汤所致。罪在于医者,而不在桂枝汤也。
    (3)患者先有胸膈郁热或湿热郁蒸,例如酒客,其金水一路不能降。此时若服桂枝汤,营热一开,因胃气不降,必会益其膈热,又会上逆为吐。此当发表之时,又要兼清降肺胃也。
    (4)阳明腑气不通时,脉浮大,问其但觉便硬,未至痛满,而表证尚在。此时当先以发汗解其表证,不能先以下法通阳明腑气。太阳病尺脉微弱,大便数日不行,得汗不解,是阴虚肠燥,下窍堵塞,必下之通其燥结,使胃热下泄而后解。若纯为阳明腑证,阳明腑热从内蒸发,汗出蒸蒸如炊笼,汗出必表证瓦解。现太阳病表证未解,必是内热未实。内热未实,不必急下,宜先以汗法衰其表证,再于汗后以调胃承气下胃家燥热。
      1。1。4)太阳伤寒
      恶寒、体疼、呕逆,或已发热,或还未发热,左脉尺寸俱紧,或左尺部沉紧,是太阳病伤寒的候。寒者,闭藏之气,皮毛未合,寒气内入,伤其营血,于是窍合而营被遏闭。但营性温动发,营欲泻而寒闭之,阴气外束则恶寒,卫闭则无汗。营郁则视其正气,或已发热或还未发热。寒闭皮毛,经气郁闭,壅遏而为痛,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卫闭君相之火不降,于是浊阴上逆,发为呕逆。肺气不降,发为喘促。治以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30桂枝20杏仁30炙甘草20
      煎两次,合一,分成三份,温服一份,覆衣取微汗,一般不吃热粥助汗,其余同桂枝汤法,也是两小时一次,汗出症退,止后服,不汗再服,至明显汗出止。禁忌同桂枝汤。
  方义:桂枝左路由阴出阳疏营郁,麻黄在上,开其卫表。肺合皮毛,以杏仁泻降肺气,复右路金水收降,由阳入阴。甘草补脾以助左路,补胃以助右路,居中土以协四象。
  一两服后不能出汗有以下原因:a)认证不确、药材质量不好、煎煮不当、不遵医嘱。b)不出汗,是营分后继乏力,营本于脾。或胃阳不足。c)平时肾水寒冱,尺脉弦,脚凉等,当暖水加附子。d)右路不降,右关大,呕逆,或肺逆喘促,加二陈一类敛降肺胃。若胃家有恙,又当和降胃气。E)尺脉弱者,营分不足,发汗时必须吃热粥以补脾精、暖胃气。尺紧者,汗泄血中温气,汗后可能会出现肝脾阳虚,汗大出后又会有亡阳之虞。
  临床上,为了能更快治愈感冒发烧,需要根据脉症,在麻桂的基础上再加入补益中气、暖水温阳、消食化饮、温降或凉降肺胃之品,将左路木火与右路金水都照顾到。于是在临床之上,我们就经常见到下列以经方为基础的方剂:如麻黄黄芽,麻黄理中,麻黄二陈,桂苏陈夏黄芽,桂枝理中,桂枝二陈,柴桂苓甘五味姜辛,柴芍茯苓四逆,或各加附子等。
      寒伤营血,寒束卫闭,必然壅遏,壅遏在上必头痛,卫郁莫泄,冲击鼻窍必致衄,衄行卫泄则病愈。衄前当用麻黄汤泄其卫分,则不致于衄也。
      伤寒寒伤营,卫分郁闭,服了麻黄汤以后,卫泄窍开汗出,但过几小时以后,出现心烦,体温升高,此时不能再服麻黄汤,因卫分已开。在卫分已解之后,营分郁结尚未全解,就变为桂枝汤证,可服桂枝汤再发汗,即可痊愈。
      在太阳症求索之时,是否入阳明是个大问题,有如分水岭一般。若阳明病,小便当黄赤,若小便自清,则病不在里,犹在表也。此需发汗,以麻黄汤。若头痛,必衄,以桂枝汤泄营郁,使卫气松缓,则衄证免也。是否口渴?渴而能饮是肺胃有燥热,是已入阳明或有少阳。口不渴,肺胃无热,病不在里,是在表也。
      1。1。5)太阳风寒双感
      太阳病,中风伤卫,用桂枝汤;感寒伤营,用麻黄汤。若风寒双感,营卫俱伤,应以麻桂合用,营卫兼发,使风寒俱去。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又见发热,又见恶寒,若发热多而恶寒少,是风多于寒,此卫伤颇重而营伤较轻。上不呕、下不泄,是中气未伤。若寒热一日两三度发,其状如疟,是风寒双感,营卫俱伤。寒伤营而营欲泄,风伤卫而卫欲闭。卫气敛束为寒,使营欲泄而不能泄,营不能泄则为热。发热恶寒虽同时出现,但彼此又有消长,及其卫衰营血外发而为热,又束卫气而为寒。营衰卫气内敛为寒,又遏营血营势蓄发而再为热。此频与邪争是正气颇旺,脉微而和缓,是邪气渐退,为欲愈也。
   (寒热一日两三发,不呕不泄状如疟,脉微和缓正颇旺,邪气渐退不需治。)
  若脉微弱而恶寒,脉微弱是营阴不足,恶寒是卫阳不足,当忌用寻常汗吐下法,或不可更以他药汗吐下。汗则伤阳、损津。吐下伤及中阳、更伤水津。在阴阳俱不足时,当别图。此时可温里啜热粥以积累正气。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不弦紧而弱是正气颇虚,虽无阳但热多。宜用两倍桂枝重泄营血,再加生石膏以清肺胃之热,而辅以单味小量麻黄轻泄其卫。这就是桂枝二越婢一汤。另外,服桂枝汤后,汗大出,脉浮较大,此卫分已开,营热未尽,热向阳明,也适合采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1.热多寒少脉来弱,2.桂后汗大脉浮大,适用桂枝二越婢一。)
  若外不恶寒,面上反有热色者,是阳气蒸发,欲从外解,而表寒外束,未欲解也。若有小汗略出,使阳气通达,则面无热色也。今正气颇虚,连出一点小汗都不能,致阳郁皮腠,其身必当发痒。治疗上在以小量桂枝疏营的同时,再辅以小量麻黄开泄卫分,营卫两方都帮助一下,以弥补正气之不足。这就是麻黄桂枝各半汤。
  (外不恶寒热色面,正虚无力没有汗,阳郁皮腠身发痒,营卫两帮麻桂半。)
  如果寒热如疟,日仅可再发,不能二三度发,脉不大,是因正气不足,不能频与邪争。若寒多而又正气不足,寒主收引,是不会寒热如疟的。这是因为风邪多而寒邪少才会如此。治宜两倍桂枝重泄营血,一倍麻黄轻泄其卫。这是桂枝二麻黄一汤。
  (热多寒少日仅二,正气不足脉不大,两倍桂枝一倍麻。)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6白芍6甘草6生姜2片红枣四枚   麻黄6生石膏6
      水煎服
      麻黄桂枝各半汤
      桂枝15白芍10生姜2片甘草10红枣四枚  麻黄6杏仁10
      水煎服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15白芍12生姜3片炙甘草10红枣五枚  麻黄6杏仁6
      水煎服
      1。1。6)太阳本病的其他情况
      (1)大青龙证与白虎证   
      太阳中风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头痛,汗出,脉缓而不烦躁。此为卫气得风,郁勃不和,卫未全敛而营未透泄,是以有汗而风邪不解。二是卫闭而营不能泄,证现脉浮紧,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而烦躁。此卫阳素旺,气闭而血不能泄,卫气遏闭则无汗、恶寒。经气凝涩则身疼脉紧,营郁热甚,故见烦躁。
     太阳伤寒主要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伤寒表现为脉紧,身疼,无汗,恶寒,此为寒伤营血。表被寒束,经气壅塞,营血欲泄而为寒所闭,欲泄不能。二是虽为伤寒,但脉浮缓而不紧,身不疼但觉体重而已,而且乍有轻时。此不是外寒之微,而是里热隆盛,里热化脉紧为脉缓,化体疼为但重。
  以上两种的第二种情况,都适合大青龙汤。
  (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兼,一是中风,身发疼痛热恶寒,浮紧无汗兼躁烦,二是伤寒,身,不疼但重乍觉轻,脉浮不紧营势缓)。
      大青龙汤
      麻黄30桂枝20杏仁15生石膏20生姜30甘草20大枣12枚
      煎两次,合一,分三份,温服一份,覆衣取微汗,汗出多者,以牡蛎粉扑身以止汗。一服汗出止后服,否则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是表已泄而里阳不足,治当泄营温少阴,用桂枝附子汤。不可以此方重剂麻黄加石膏以兴周天云雨。服之则汗出亡阳,四肢厥逆,筋惕肉瞤。因四肢秉气于胃,阳亡土败四肢失温所以逆冷。阳亡水寒中败土湿,于是木郁风动,故筋脉振惕,皮肉瞤动。以真武汤救治。真武汤是桂枝汤去桂,另加暖水补阳的附子,燥土补中的白术,以茯苓、生姜泄水气。以上两种在确认适合大青龙之前,当审确无少阴证。
      胃阳素盛之人,一被感伤,即经热内蒸,津液消烁。初胃火未盛,而肺津先伤。不清经热,晚则成阳明下证。故一见渴证,即要凉金泄热,滋水涤烦,使膈热肃清,而不致入胃。
      中风表闭里热用大青龙,伤寒表寒里热亦用大青龙。表解后而里热盛,所治则专在清金,用白虎汤。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表解而里热隆,也用白虎汤。大青龙之生石膏与白虎汤之石膏与知母皆是清里热凉金。
      外感,四肢凉,背恶寒,脉见迟涩,是为里寒。脉见滑,远见肢凉,或近见背微恶寒,是里有热。脉滑外见肢厥与背寒,是燥热内盛,侵夺阴位,阴气外退,居于肢节与背等阳位所致。脉浮滑,是阳气郁格之象,审无表证,用白虎汤。若表寒未解,不可用白虎汤。仍是麻桂。若表未解,脉浮,发热,无汗,此合用大青龙双解表里,不可用白虎汤但清其里。脉浮,发热,汗出,可用桂枝加生石膏。也不可但用白虎单清其里。
      汗出表解后,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加人参益气生津止渴。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此表解后,肺胃燥热伤津,投白虎凉金,加人参益气生津止渴。若汗出热退,表已解,需立即停投白虎,以防膏、知伐阳。
      白虎汤
      生石膏150知母60甘草20梗米30
      煎两次,合一,分为三份,日三服。于汤内加人参30为白虎加人参汤。
      方义:石膏清金退热,知母润燥泄火,梗米,甘草补中化气,生津止渴。
      白虎汤是将来之大承气证而里热未实者,是过去之大青龙证而表证已解者。表证已解,故不用麻黄;里热未实,故不用硝、黄。
     (2)小青龙证  
      平素之人,内有痰饮宿水。或渴饮凉水,停滞不消,或喜嗜茶水、喜嗜啤酒。小儿自落地即滥用各种疫苗与抗生素伐阳,造成脾阳败陷而中湿。一遇外寒,表不解而宿水或里湿发动。水湿阻肺胃降路,胃气上逆而生干呕,肺气上逆而生咳嗽,气阻肺胀而为喘,火逆金燥而为渴。相火不降,外有寒束而见发热。浊气上嗳而为噫,清气下陷而为利。土湿木郁,小便不利而见少腹满急。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麻黄30桂枝30白芍30半夏30细辛30干姜20炙甘草20五味子45
      煎两次,合一,分成三份,服一份,覆衣,得汗。
      方义:麻桂开卫表,芍药清风木,半夏降逆止呕,姜辛味降逆止咳。
      加减:寒水侮土,浊气上逆则为噫,若噫,去麻黄,加炮附子20。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40利水。若喘,去麻黄,加杏仁80(去皮尖),杏仁利肺止喘。渴去半夏,加天花粉30,以半夏燥湿,而花粉生津。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水邪侮土,致微利,加芫花以泄水气。服汤已而渴者,表寒已解而里水已去,里水化汗已外泄。
   
      太阳病,小便利者,津液渗泄,易感口渴,则频饮水。饮水多则难散出,水留不去,土湿木郁,必致心下动悸。木郁不能泄水,致小便少,水积少腹,必苦里急,用小青龙。
      大青龙,表闭而内有热;小青龙,表寒而内有水。外之解表则同,内之温清大异。故大青龙兴周天云雨,云行雨施:小青龙发沟壑潦浆,土燥水利。
     (3)五苓散证  
      中风发热,六七日,经尽不解,外现发热是有表证,内现烦渴欲饮水是有里证,由于先有里水停淤,渴而饮水,内有旧水又得新水,两水相恶,故又现水入即吐。用五苓散。
      五苓散
      茯苓7猪苓7泽泻12白术7桂枝5  
      为末,开水和服一汤匙,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病。表证未解,内有火气,用大青龙;表证未解,内有水气,用小青龙或五苓散。小青龙表药用麻黄发汗以泄水,五苓散表药用桂枝,又兼用二苓、泽泻利水以发汗。观其表药,则知所适之风寒各异。小青龙是外感寒,五苓散是外中风。外寒内水,究当以温药首散其寒与水。外燥内水,只能以利水剂,利其中下之水,燥土而兼交山泽。所以小青龙大便下利时,方用芫花,小便不利时方用茯苓。
      中风家内热,燥渴甚于伤寒。当燥胜其湿时,火偏旺,传阳明,用白虎,是燥盛。当湿胜其燥时,水偏盛,传太阴,用五苓,是湿盛。
      伤寒多传太阴,病水者多。中风多传阳明,病水者也多。温病、温疫与寒疫因发热燥渴而多饮水,水入不消而病水者最多。
      太阳病蓄尿、蓄热、癃闭
      太阳病小便不利,是太阳经病兼腑证。太阳腑证之中,(a)小腹满,尿短赤不利,口渴者,是三焦相火下陷,水不能化气而聚于膀胱。水不能化气,甲木相火上逆灼津,于是口渴。治以五苓倍桂。(b)若仅口渴,尿赤而小腹不满,是三焦相火下陷,丙火涸其壬水,治以五苓去桂加滑石,或用猪苓汤。(c)癃闭,是小便点滴而下或不能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虚则遗溺,实则癃闭。相火下陷,或气不化水,或水不化气,故癃闭。治则:外解太阳,内顺其一气运行。
   

      茯苓甘草汤
      伤寒汗后,口不渴。汗出耗津却口不渴,是原有内湿,发汗时内湿蒸动化而为汗,补了津耗,故不口渴。用茯苓甘草汤。
      茯苓20桂枝20生姜20炙甘草10
  两煎合一,分三份,日一剂  方义:苓甘燥土,桂枝疏木,生姜散水气。
      临床常见使用苓甘燥土,使用桂苓疏利中下水湿。茯苓甘草汤是疏转中下水气的祖方。
   
      若伤寒汗后,阳虚湿动,致使君相二火不能下降,二火浮升,产生燥渴。汗后上燥中湿,用五苓散。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表寒已解,里水化汗外泄,津耗故口渴。渴是寒去欲解也。五苓散亦是伤寒、汗出、口渴者,五苓散主之。上是伤寒汗后由不渴到见渴为已解,下为伤寒汗后见渴为未解,此处的分别在于,渴而能饮,饮后无不适,苔薄、脉缓为欲愈。渴而不欲饮,或饮亦不多,苔腻、脉濡或弦,为中湿尚在,要用五苓,为未愈。
      五苓散证,水饮在内,郁格经阳,而生外热。病在阳当以汗解,使里水化汗,病可立愈。若外见发热,不用表发之剂,却以物理降温,而被冷水。皮肤遇冷,汗孔皆阖,表热被冷水冰激,不得外出,于是更增烦躁。卫郁欲发而外寒阖闭,不能透发,于是冲突皮肤,皮肤上粟粒凝起。经热内蒸,烦热作渴,意欲饮水,而停水在内,反不渴者,是水轻湿少,正在蒸动,所以不渴。以一味文蛤散开水和服,文蛤利水去湿。若不愈,是水旺湿多,单一文蛤力轻,不能胜任,仍用五苓散交通山泽,利中下二焦。
      文蛤散 文蛤50 为末,开水打糊,每服一汤匙。
   
    (4)小陷胸与白散证
     若表邪已退,外无热证,而内里寒邪上逆,逆于胸膈阻上不降而致胸膈结实、肺郁生热,宜与小陷胸汤。黄连、瓜蒌泄熱涤郁,半夏降逆开结。或投白散,其中桔梗、贝母泄肺清其虚热,巴豆温破其寒实,令其涌泄而去。
      小陷胸汤  黄连10瓜蒌30半夏50 水六杯,先煎瓜蒌取三杯,去渣,入连,夏,煎成两杯,分温三服。
      白散   桔梗1  贝母1  巴豆0.3去皮心膜,研如脂
      桔、贝为末,入巴豆,臼中捣匀,开水和服。体壮之人每服1.5克,弱人量减为1克。服后,寒实之结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泄而下利。不利,食热粥一碗,利下不止,食冷粥一碗。
      身热,表面皮肤上皮粟不解,而又欲引衣自覆者,是内寒。内部水气一升,胸膈必生寒结。身热,或以冷水冲皮肤,闭其皮毛,热增无汗,弥生躁烦者,内部水气一升,也生寒结。以上两种情况一并适合白散。因下寒,汗出阳泄而致腹痛者,是风木克土,加白芍30克清其风木。
     (5)太阳病膀胱热结蓄血
      太阳病,表证不解,经腑相连,经热内蒸,会感于膀胱之腑。若膀胱素有湿热,表感内应,表热会随经深入,结于膀胱水腑。热结膀胱,必入血室,血热心神热扰,会其人烦甚,以至如狂。热瘀血室,若血自下,热随血泄,可自愈。不下,可攻之,用承气导海,再加破血之味,以走下焦血分。若表证未去,尚未可攻,攻之恐表阳内陷,而成太阳坏病。当先解表,表解再与攻里。若小便不利,以五苓散加茵陈,清膀胱瘀热,亦可酌加桃仁、红花、泽兰、茺蔚利水活血。若表证解,小便自利,但余小腹急结,是血结无疑。病浅未深,先用桃仁承气汤攻之,破其结血。
      桃核承气汤
      桃仁15桂枝20大黄40芒硝20甘草20
      煎两次,合一,分成五份,一日三服,当微利。
      若热结下焦,日久病重,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满,其血海已结燥,桃核承气不能胜任也。然此时仍需先验其小便,若小便不利,仍是膀胱湿热之瘀,用茵陈五苓散。若小便自利,其人如狂,乃可确认为血结,用抵当汤。
      伤寒身有热而少腹满,多是木郁阳陷,疏泄不行,应当小便不利。今小便反利,当有血结,用抵当汤。少腹满而未硬,抵当减其分量,变汤为丸,以缓攻之。
      太阳病六七日,传经经尽之时,其脉微而沉,已无表脉。若寸浮关沉,病当结胸,今反无结胸,其人神志扰乱,外现发狂,以热不在上焦,而在下焦。热结下焦,少腹当硬满,若小便自利,是热结下焦血分。用抵当汤。
      抵当汤
      酒大黄30  桃仁30粒  水蛭(熬)30枚  虻虫(去翅足)30枚  煎两次,分三份,温服一份,不下,再服。
      抵当丸
      大黄30 桃仁25枚水蛭25枚虻虫20枚  为末,分四份,温水煎服一份,12小时内当下血,不下再服第二份。
      少腹石硬者用汤,满而不硬者,要以丸缓攻。
   
      1。2)太阳坏病。
      太阳风寒,麻、桂二汤表疏营郁卫闭。阳偏盛者,恐异日入阳明,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治法得当,则不会入阳明也。阴偏盛者,恐异日入三阴,有小青龙、五苓散预去其湿寒。治法得当,则不会入三阴也。若治法失当,虚其虚而实其实,阳盛泻其阴,阴盛而泻其阳,变为亢阳孤阴。阳盛则入阳明,阴盛则入三阴也。至此,太阳本病变复杂,变坏,故曰太阳坏病。
      东汉当时的人治感冒常用发汗,涌吐,泻下的方法。由于发汗耗阳气,耗津,所以首至阳亏并至津乏。涌吐法耗伤中焦阳气,每至中阳不足,泻下法损伤中下之阳,同时吐泻也耗伤津液。除汗吐下外,用热针扎向身体,用火熏病人的身体,用艾火灸病人的身体,用火热熨其脊背,也是常见的方法。这些火热的方法,使病人外热陡增,外热内感,有关经络及部位热气增加,这就搅乱了身体内的一气运行。当然上述方法用之得当,可以愈病,若使用不当,则会使病情变坏。例如,风寒外闭,宜辛温发散而不宜泻下,泻下会使身体更寒。燥热内结,宜苦寒攻下而不宜汗,汗之津伤则阳更炽。若表邪未解而里邪复盛,宜先解表而后攻里,先汗而后下。若里邪急迫而表邪轻微,则又当先下而后汗。
      1。2。1)汗下后小便不利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可能是津液亡泄。若果如此,别无热渴之症,则其燥不甚,不用施药,俟津液续复,小便一利,则愈也。小便不利,有土湿金郁,气不化水;与土湿木郁,木不行水等情况。小青龙、五苓散证之小便不利,是土湿水停,必因湿旺。小青龙是外感中湿、阴邪上逆。五苓散是湿旺木郁、山泽不交。汗下之后小便不利,阳虚之人则阳亡而病湿;阴虚之人则津伤而病燥。阳亡当湿动,治宜温阳利湿,若小便不利,可用真武汤;津伤必燥起,治宜清热生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汗后阳虚,饮水过多而小便不利,是湿旺水停,用苓桂术甘汤。
      1。2。2)汗下后发喘
      汗后亡津液,因燥渴而饮水太多,饮入之水不能消散,水停则肺气壅遏,必喘。或汗后燥渴,身体阳虚,因而饮冷水不能消,隔阻肺气不能降,气逆作喘,此为寒喘。用五苓散加桔梗、杏仁祛其停水,止喘。
      汗后里热未消或生外烦,因用冰块敷之,或以冷水擦之、浇之,希望降其体温。皮毛遇冷寒闭,肺合皮毛不开,郁其内热作喘。外寒内热,此为热喘。治以小青龙加石膏汤。
      中风外无大热,汗出而喘,此表邪未解,营卫壅遏,肺气阻逆而不降。治宜发表散肺郁、泄热降肺逆,用麻杏石甘汤。
      1。2。3)汗下后昏冒
      汗下之后,阳气阴液俱耗。里阴虚则阳气内陷。表阳虚则阴气外束,阳冲不开,因之昏愦眩冒。冒家若汗出,卫气得以外发,经脉得以条畅,阳气宣达,表和则愈也。在表和之后,若里未和,然后下之,可以考虑调胃承气汤。
      1。2。4)汗后恶寒恶热
      汗之耗阳气、伤阴津。所以阳虚之人,汗则亡阳恶寒,气泄而阳虚,须防入少阴,可投桂枝附子汤。阴虚之人,汗则亡阴,不恶寒而反恶热,以其津伤而阳实故也。或已入阳明,故考虑以承气治之,阳亢已害,承气乃治。
      若汗后脉浮自汗,恶寒不甚,尿数心烦,脚挛不伸。脉浮是病仍有在表,自汗是腑热外蒸,小便数者,大便必硬。燥土之热上熏,故心烦。恶寒不甚是表证将罢。脚挛者,是津伤木燥筋缩。此已成阳明腑证,因表证将罢,故治以调胃承气涤府。
      若医以脉浮自汗,外象中风,未察里之阳明,投以桂枝加附子汤,致大汗而亡阳,致生厥逆咽干,烦躁吐逆,胃燥肠结,谵语不清。不知寸口浮大,是阳明腑证,而非太阳之表寒。桂附泄汗亡阳,热度是减了,但燥却增加了,燥加致胃气不能和降,使胃逆而火升。此时亡阳、中燥,上热而中下皆寒,宜投甘草干姜汤,温中回阳而迎降逆上之热气,以暖中下。再投芍药甘草汤,敛阴津滋木荣筋,使脚挛自伸。不要忘了胃燥肠结,致生谵语,再投调胃承气汤,下其结粪,则谵语自止,诸证全廖也。
      1。2。5)汗下后再投桂枝汤的宜与忌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脉仍浮,疑内有阳明腑证。下之,脉浮仍不愈。若内有阳明腑证,然此时表证未罢,应当先解表,表解然后攻里,则愈也。解表用桂枝汤。攻里用调胃承气汤。若阳明腑热未实,或根本没有阳明腑证,此时表不解而遽下之,将伤及中阳,若细查尚无其他变证,是里阳尚可支持,而脏阴也未盛。脉浮是表证仍未罢,再用桂枝汤解表。
      太阳病汗后已解,半日许复烦,是卫分和而营郁未尽解,可更发汗,投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下伤中阳,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现疼痛为表证未罢。然救里阳为急,因里阳得固,表可续解。不然表邪内陷,变证丛生,所以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里阳得复,然表证未罢,所以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大下败其中阳,复发汗而又伤阳气,致中虚不能枢转,里阴上逆,君相之火不下,所以心下痞满。外见恶寒者,是里阳不振,阴气外束,此表未解也。阳郁不达,内热痞郁,法当攻之,然表未解,不可攻里之痞满。当先解表,表解后再攻里痞。解表用桂枝汤。
  仲景于宜攻之病而有表证,皆先表而后下之。
      发汗与攻下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表寒束肺,致肺郁不开,营热已郁,热蒸皮毛,窍开不得透泄,所以汗出而喘。热为汗减,所以热度不高。此时若再投桂枝汤,桂枝辛温,营热开宣,弥荡胸中,必更增烦躁与发热。宜用生石膏清肺金之热,表寒未尽,继用麻黄、杏仁泻肺平喘,此即麻杏石甘汤。不可再用桂枝汤。此似大青龙证,但大青龙是太阳无汗烦躁,此时有汗,毛窍已开,但肺郁一时不得透泻,故仍用麻黄佐杏仁宣泄肺气,而不用大青龙汤。
      服桂枝汤发汗致大汗出,因里热不衰,津液耗伤,故大烦渴。证现里热蒸蒸如炊笼,致外表大汗出,汗出表邪必四散瓦解。表已解,而里大热、大汗出,因而大烦渴,因肺为水上之源,肺与阳明大热大渴,将致水涸津枯,故当急清肺金而救其阴津,用白虎加人参汤。此已无表证,不可误投桂枝汤。
      伤寒吐下之后,中气伤而津液耗,因缘腑阳盛、津液耗伤之后,经七八日,续使燥热内盛,又自里达表,致表里俱热。热盛伤津而大渴、心烦、舌上干燥,恨不得一下子就饮水数升才解渴。汗出窍泄而时时恶风,此时阳明燥热、肺胃热盛津伤,当先清肺胃之热并急救其阴津,用白虎加人参汤。因汗出表已解,故不再考虑用桂枝汤。
      只要阳明经腑热盛,即不可再用桂枝汤。
      1。2。6)火法伤正
      脉微数,营血亏虚,慎不可灸。营血不足而表未解,灸之会加剧阴气之已虚,因灸之为火,同时又会加剧阳火之原实。虚其虚而实其实,致君相之火不能敛收,产生烦躁而气逆。灸火虽微,而循经内攻,力却强大,致营血消耗,焦骨伤筋,日就枯槁,营血难复也。
      脉浮,身热甚,当以汗法向外解之。不用汗法而用火灸,致使邪气无从外出,内之实热因外火而大动,伤及阴气,上会致咽燥而吐血。一旦阳集于上,阴就会痹于下,发生从腰以下重浊而痹塞的症状。
      太阳病,当以汗解,不得汗,以火熏之,仍不得汗。致使病人内热增加,情绪躁扰。到经解之日,仍不能解,热滞伤及血分,必出现便血。
      太阳病,二日反躁,本是仅有表热而无里热之证,二日才传阳明,怎么可能一下就热躁起来?必胃阳素盛无疑。此时治当清凉,却反用之,以火熨其背部,致大汗出。火热内干,致燥热伤胃,胃中水竭,产生烦躁,燥热熏心,必发谵语。若十余日后,微阴续复,阴复阳退,忽振栗而自下利,是胃热下泄,此为欲解也。当时熨背取汗之时,火热入胃,火性炎上,必上热而下寒,从腰以下无汗。因大汗伤津,小便乏源,欲小便而不得尿液。又因阳火向上升泄,下部膀胱无阳约制,又因津枯而大便干硬,胃气不能和降,反而上逆,必会上出现呕吐,下反欲遗尿,欲尿而无尿,以及足下逆冷而恶风寒的症状。待到上文所说振栗而自下利之时,阳热随便通而下行,腰以下及脚会暖热起来,谷气宣畅而四达,胃热随之瓦解,阳气上散,会出现头痛。
      太阳中风,以火法发汗,外火与内郁之阳相合肆虐,致血气流溢,外现身体发黄。火性炎上,阳气上燔,致口干咽烂,欲流鼻血,但头汗出,际颈而还。肺气壅遏,微喘,腹部胀满。火盛烁津,身体枯燥不润,致小便难,或不能大便。久之卫郁莫泄,胃气上逆,而为呕哕。阳明热扰神明,发为谵语,心情郁闷,懊憹烦乱,甚或手足燥扰,捻衣摸床,此是表里壅遏,湿热郁蒸而不能泄。治宜辛凉,双清表里。以麻黄,石膏泄表热,大黄,芒硝泄里热,半夏,生姜降肺胃之逆,猪苓,滑石渗利泄其湿热。若小便尚利,则阴气未绝,可治。
      1。2。7)汗吐下后土湿阳虚
      太阳病,汗后耗阳耗津,对于素体阳盛之人,耗津就成为主要事情,会造成阳明腑燥,肺胃燥热。而对于素体阴盛之人,耗阳就成为主要事情,会造成阳虚土湿或阳亡土败。若大汗后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想喝水,因汗后阳气新虚,只宜少少与饮,若燥热未甚,得少水和胃,则烦渴自愈。若燥热已甚,少饮不救盛火,则投白虎汤。若现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是因表证未解,阳格于外,是以脉浮。湿动于内,木气不达,是以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耗伤肺津,是以消渴。此是因湿盛引起的消渴,只能消小饮,不能大消,故热微。用五苓散。若发汗后,脉浮数,烦渴,是汗后阳虚土湿,肺胃不降,君相之火升逆在上,火烁肺津,是以烦渴,脉浮数,用五苓散。若无汗脉浮数烦渴,则是大青龙证,而不可用五苓散。
      发汗后,病人脉数,数为热,当能食,今不但不能食,反而呕吐,是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客热升浮,所以脉数。阳气升浮至胸中热而腹中虚冷,水谷入而不能消化,故而呕吐。
      汗后,水药不得入口,是因阳虚土败胃逆。若更发汗,则阳虚土败更甚,脾陷胃逆,吐利更作,病入太阴,无有止期也。
      太阳病,吐之,应恶寒而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是因吐伤胃气,里阳上逆,外达于表,此为因吐令阳火离根故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医用吐法医治,反令身自汗出,不发热恶寒,关脉细数。是因吐伤胃阳,里阳升浮,外达于表,故自汗出,反不发热恶寒,胃伤则关脉细数。病一两日吐之者,吐之伤轻,只是腹中觉饥,因胃气伤,反不能食。病三四日吐之者,吐之伤重,先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是因病深吐之胃伤颇重,里阳浮动,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虚冷,阳火大亏,故食谷不化,出现朝食暮吐。
      汗吐下温针诸逆之中,唯吐为轻。凡胸中心下,腐败壅塞,阻碍阳气通行,而至郁闷懊憹,头痛心烦,吐之清升,即刻畅安。但吐伤胃阳,过当会至中虚内烦。
      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是因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故脉现沉迟。汗泄血中温气,致经脉凝塞,风木郁遏,故身现疼痛。用新加汤。
      新加汤
      桂枝30白芍40生姜40炙甘草20大枣12枚人参30
      方于桂枝汤中加白芍,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桂枝疏营郁,增重白芍泻营血,增多生姜疏通经络,加人参助肝脾之阳。
   
      太阳病,桂枝汤证,有表证而无里证,治当解表发汗。而医反下之,败其中阳,致利遂不止。此时治当温里。医下之时,表阳乘里虚而内陷,然下伤胃阳,里阴上逆,逆阻内陷之上阳,致胃气上逆,肺逆不降而为喘,肺郁生热,气蒸而为汗。表证未解,表里束郁而脉现为促脉。虽内有四逆证,外有桂枝证,然因热在胸膈,二方皆不能使用,故用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
      葛根80黄连30黄芩20炙甘草20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两升,再纳诸药,煮取两升,分温再服。
      方用葛根外以解表,内以条畅阳明之郁,使之能降。此虽桂枝证,然桂枝辛温,不宜胃气不降的肺郁生热与喘而汗出的胸膈郁热。芩连清君相之火,胸膈肃清,然后可议温中下之寒。
      太阳病,下之后,现脉促胸满,是因下之后伤及中阳,阳衰胃逆,浊气冲塞,是以胸满。表里束郁,是以脉促。此证较上述葛根芩连证,无喘与汗出之胸膈郁热,亦无上证之胃腑莫容的下利表现。因表证仍在,仍用桂枝辛温以疏营郁,但因阳伤,故去白芍之酸寒。若微恶寒,则不止脾阳已虚,而且肾元已寒,故以桂枝去芍再加附子。
      太阳病,表病攻里,虚其里阳,使里阴上逆,而表邪未解,致肺气郁阻,发而为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破壅塞而下冲逆。
      平素喘家,胃逆肺阻,投桂枝汤宜加厚朴、杏仁,破壅塞而下逆气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30白芍30生姜30甘草20大枣12枚厚朴20杏仁25
      桂枝各加减汤因要解表,服药及取汗皆需尊桂枝汤法。
      服桂枝汤后,或又下之,仍感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另外又感到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因为土虚湿旺木郁,木郁不能泄水,故而小便不利。脾陷则易胃逆,胃逆甲木不降,故心下满痛。浊气冲塞,故头痛发热。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白芍20生姜30甘草20大枣12枚白术30茯苓30
      依桂枝汤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五苓散、小青龙以及后面的真武汤皆有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因土虚湿旺,在加入茯苓、白术燥土利湿的同时,还应加桂枝疏木以助疏泄。但在用药之前,症状中就已有: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痛等外束、中阻、阳明气盛不得降等症状。胃无降路,若此时再加桂枝疏营,热气一开,必会冲塞胸膈、头项,致使更加不堪。所以去桂仅用芍泄营血,而以术、苓、生姜、甘草、大枣燥土,土燥则水利,水利则金清,金清则右降。小青龙、五苓散证之小便不利,都是土湿水停。小青龙是外感中湿,阴邪上逆。五苓散是湿旺木郁,山泽不交。小便不利,有土湿金郁,气不化水;与土湿木郁,木不行水等情况。真武汤证是水寒木郁,水不化气。
      发汗后,汗泄中阳,因中阳虚而湿旺,中阳虚、湿旺致脾陷胃逆,胃逆致胸胀,脾陷致腹满。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复枢消满。
      炙厚朴56半夏25生姜25甘草20人参35
      煎两次,合一,分成三份,日三服。
      下伤中气,脾虚而致腹满,浊阴不降,腐败壅塞,君相不降,出现心烦,烦极则卧起不安。用枳实、厚朴消满降逆,栀子清不降之君相。胸膈条达,在上之腐败瘀浊会引而越之,呕吐而出。
      若以丸药大下之,致中气败甚,阳气大伤,浊阴上逆,瘀生腐败,阻隔君相不降而留于上、退于外,出现身热,微烦。用干姜温中复其枢轴,栀子清君相之聚,条达三焦,在上之腐败瘀浊也会引而越之,呕吐而出。
      栀子厚朴汤
      栀子12姜厚朴42炒枳实15  分成两份,先服一份,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干姜汤
      栀子12干姜20   煎两次,合一,分三份,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汗下败其中气,胃土上逆,浊气填塞,君火不行,致烦热、胸中滞塞。用香豉调中气开滞塞,栀子条达三焦,清热除烦。中气调与三焦畅,在上之瘀浊亦会引而越之,呕吐而出。
      汗吐下后,土败胃逆,君火不降,君火炎于胸中,会致虚烦不得眠。剧者,浊瘀填塞,浊气熏心,会出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用栀子豉汤。少气者,加甘草益气。用药前,即有呕吐症状者,是胃逆之甚,加生姜下气通神明。用药后,因中气与三焦之条畅,在上之瘀浊仍会引而越之。但此呕吐已非彼呕吐也。
      栀子豉汤  栀子12豆豉42   
      先入栀子煎25分钟,再入豆豉煎20分钟。分三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豉甘草汤  栀子12豆豉42甘草20  
      煎如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豉生姜汤  栀子12豆豉42生姜54
      煎如前法,得吐,止后服。
      1。2。8) 太阳经病土负水胜
      平素肾水原寒之人,水旺火衰,一病太阳,表阳外郁,内寒即动。或经汗下温针,致阳亡土败,寒水无制。治宜扶阳明而抑少阴。
      汗泄卫阳,不能卫外而固,于是皮毛失敛,出现汗漏不止,汗出表虚而恶风。肾主五液,入心为汗,肾中元阳,乃诸阳之本。漏汗致肾中阳根泄而不藏,出现元阳亏虚。汗亡血中温气,木郁不能行水,出现小便难。中阳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出现四肢微急,难于屈伸。要用附子暖肾水益阳根,桂枝汤疏木以助生长。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30白芍30生姜30甘草20大枣12枚 炮附子20
      煎服如桂枝汤法。
  汗泄血中温气,致木气亏,表病不解,反感恶寒,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白芍清风敛营血,附子暖水温阳,甘草益土荣木。
      芍药甘草附子汤
      白芍30炙甘草30炮附子20   一煎一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是癫症、痫症、自闭症治疗之祖。  
  新加汤症状: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是因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故脉现沉迟。汗泄血中温气,致经脉凝塞,风木郁遏,故身现疼痛。方于桂枝汤中加白芍,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桂枝温疏营郁,增重白芍泻营塞,增多生姜辛温疏通经络,加人参入五脏,以助肝脾之阳。芍药甘草附子汤是汗泄血中温气,致木气亏,表病不解,反感恶寒,故以附子暖水温阳,甘草益土荣木,白芍敛营血。
  新加汤虽脉沉迟,症状未至恶寒,脉迟身疼痛是营中温气乏甚,加之表未解,致营脉凝塞,脉凝塞致风木郁遏。所以重点是解决凝塞,故加用生姜一两辛温通络,人参三两助肝脾之阳,再加桂枝温疏,辅以增加一两芍药增泄凝塞。芍药甘草附子汤有恶寒,但无脉沉迟,更无身疼痛,是太阳阳气不足而无明显营郁,汗出又致营耗。故以附子暖水,芍药甘草敛营清风木。
      吐下伤中阳,吐伤胃阳则病上逆,下伤脾阳则病下陷。中土不能枢转,胃病上逆致浊气冲塞,心下逆满。阳气升浮,出现起则头眩。病下陷则脾陷木郁,脉现沉紧。木郁风气现,风木上行,证现气上冲胸。此时若再发汗,再亡经中之阳,脱泻血中温气,木枯风动,会致身体发生振摇。水旺土湿木郁风动,治以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42桂枝21白术21炙甘草21   煎两次,分温三服。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是因阳虚之人,汗多伤其阳根,中阳一衰,土败阳飞,残阳上越,则感觉其人身仍发热,阳越于上,则感头晕目眩。阳根败而水寒,中阳衰而土湿,水寒土湿则风木郁动。风性动摇,则生悸动,根本动摇,则悸在脐间,枝叶摇动则悸在心下。风动神摇而残阳不固,就想立刻把地劈开一个缝子,自己跳进去,让地把自己夹起来。以求一固。治以真武汤。
      真武汤
      炮附子20白术20白芍30茯苓30生姜30
      两煎合一,分三份,一日三服。
      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
      方中术,苓利水而燥土,生姜降浊止呕,散水气。白芍清风而安振摇,附子温肾水以固阳根。若咳,加干姜10,细辛10,五味子51。若小便利,去茯苓。若大便下利,加干姜20。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共前84。
      发汗过多,汗亡心液,亡血中温气,火泄神虚,宗气不足,要以右手按压左胸,方得静宁。土败木郁风动,浊气填塞,风气上行,阻于心下,故心下动悸,投以桂枝甘草汤,以桂枝疏木安振摇,甘草补中培本。
      桂枝甘草汤
      桂枝42炙甘草21  水煎两次,合一,顿服。
      凡汗多阳亡,其人欲叉手自冒其心者,清阳虚于上,浊阴必然上行填塞,清窍为浊气所闭,率多耳聋。
      一般脉候浮数,外感法当汗解,若误用下法而败其脾阳,致身重而心悸,则不可再发汗,若再汗必致阳亡。当啜热粥养中,俟其自汗而解。此时尺微,里阳又原虚,故不能再汗,需待阳气渐复,经气外发,自能汗解。凡尺脉迟微者,皆不可汗,因营候于尺,汗化于营,汗耗血中温气,脉已迟微,故不可发汗。
      太阳病,使用下法之后,感觉有气自下而上冲,是奔豚发作,用桂枝汤疏风木而降奔冲。不冲则不用桂枝。
      太阳病,发汗后,其人出现脐下动,是奔豚欲作。奔豚,仲景之脐上筑,肾气动;扁鹊之肾之积,曰奔豚,皆以为肾邪。实是汗亡血中温气,阳亡水寒,风木郁动,木气奔冲上腾状若惊豚也,本是水寒而标是肝气。风性动摇,产生悸动,根本动摇则脐下振悸,枝叶不宁则悸在心下。风木奔冲,起于少腹,直犯心胸,序及腹胁心咽喉首,其痛不支,喘呼闭塞,七窍火升,病热必恶,莫此为剧。
      脐下悸者,用苓桂草枣汤,桂苓泻寒水而疏乙木,草枣补脾精而养肝血。
      苓桂草枣汤
      茯苓54桂枝54炙甘草30大枣15枚
      甘澜水,先煎茯苓20分钟,再入诸药煎30分钟,两煎合一,分三份,日三服。
      凡用烧针取汗者,汗出表泻而阳虚,表冷针孔被寒,核起而色赤者,是营郁风木郁动,必发奔豚。 治宜先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散其外寒,再投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20,疏风木而降奔冲。
      桂枝加桂汤
      桂枝50白芍30生姜30干草20大枣12枚  煎服同桂枝汤。
  伤寒脉浮,当以汗解,然用火法劫汗,致汗出过多而亡阳。中阳亏虚,土败胃逆,阳不下根,则起卧不安。胆木失根则惊生, 肝木郁动则悸作, 浊阴越关上填右路,清阳被压缩于上,残阳不降不开则狂生。投桂枝汤疏木下冲,去白芍之泻阳,另加龙、牡敛收神魂,纳降右路,蜀漆豁迷痰以坦降途。
   同为治奔豚,苓桂草枣是既有水气,又有脾精不足。桂枝加桂是营郁甚,又无热,因而桂枝加量。
      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汤
      桂枝30生姜30甘草20大枣12枚蜀漆30生龙骨42生牡蛎50
      蜀漆先煎20分钟,入诸药,煎30分钟,滤过,分成三份,先温服一份。
      太阳经病,误用火熏,助其经热,是谓火逆。火熏是热在表而不在里。火逆之后,因见病不解,又用下药,虚其里阳。再加烧针取汗,又虚其表阳。阳根欲脱,阳气上行而不归,遂致烦躁不安。用桂甘龙牡汤培土疏木。左路少量桂枝疏木,加较多甘草补脾使阳气发荣,右路大量龙牡敛神归宅,重在金降而辅以木疏则烦躁除。
      凡汗下之后,病不解而生烦躁者,皆为土败水侮,阳根欲脱。用仲景茯苓四逆汤,即附子黄芽汤。方以参草补中气,姜附暖水土,茯苓泻肾邪。
      汗伤表阳,下又伤里阳,致表里阳虚。白昼天地之间阳气生发,病人阳不得敛,阳飞而生烦躁。夜间天地之间阳气敛藏,病人微阳得敛,安静无扰,若不呕不渴,是无里证;外无大热,是无表证。用干姜附子汤以温中下之阳。
      若平素汗多,阳亡寒生,再重发其汗,使残阳失根,必致阳神不归,恍惚心乱。发汗伤阳又伤其津,小便后阴管作疼,是阳亡木郁而又津亏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0甘草20龙骨20牡蛎20  两煎合一,分三份,日三服。
      茯苓四逆汤  (附子黄芽汤)
      炮附子20人参10干姜15甘草20茯苓30
      两煎合一,分温日三服。
  干姜附子汤  干姜10生附子20  水煎20分钟,顿服。
   
      1。2。 9)太阳经坏病结胸证
      太阳经病,风伤卫,在经不解,经热内传于阳明经腑。方其在经,可汗之而解,及至入腑,方可议下。阳明经热之时,表热未解,而胸热先生。此时不用发汗方法以解其表,反用下法以攻其里,虚其里阳,致体内中下阳负而阴盛。里阳骤虚必致表阳内陷,内陷合于胸中经热,则胸间热隆。下之中虚,土败胃逆,碍甲木降路,必致甲木逆冲。胃应和降,遇胆之客气,两相格拒,于是胸中作痛。相火郁发,外无泻路,于是息短胸盈,烦躁懊憹作也。经阳外束,下有逆冲,于是胸热内郁,致经腑之气,闭塞坚凝,证现心下硬满疼痛,按之坚硬如石。肺为水上之源,肺热不降则生湿,湿与热合邪于胸膈,气滞湿聚而生饮,致成结胸。用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
      大黄84芒硝51甘遂末3  先煮大黄30分钟,滤出,入芒硝,煎一两沸,入甘遂末,搅匀,温服一半,得快利,止后服。
      结胸下连胃腑  结胸,下寒逼热在上,病但在胸而不至少腹。今结胸已成,又遇误治,重发其汗而又复下之,致津亡胃燥,舌干发渴,日晡之时,小有潮热,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敢近。是邪热已深,湿将化燥,结胸下连胃腑,是结胸而兼阳明腑证。阳明腑证当用承气,但潮热非甚,腑邪尚轻,而胸中饮热坚凝,故不用承气,仍用大陷胸汤。
      结胸上连颈项  汗下伤津,津涸筋燥,湿热熏蒸于上,现颈项强直,项常反折,俯则病甚,状若柔痉。治宜釜底抽薪,用陷胸。但虑汤下速,而在上之邪,不能速解,故变汤为丸,丸以缓之,用大陷胸丸。硝、黄、白蜜,润燥通腑,荡其结热。甘遂、杏仁、葶苈泻肺涤饮,去湿也。
      大陷胸丸  
      大黄84芒硝51杏仁84葶苈子(熬)51
      大黄,葶苈子为末,入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取如弹子大一枚,别捣甘遂末1克,白蜜一小杯,水两杯,煮取一杯,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忌如常。
      结胸之证,上阳下阴,寸浮关沉,之所以以下法可愈,是因为下焦之阳未致拔根。以下法将上焦之阳下推,回火归元,使接下元阳根。若寸脉浮大,绝无沉意,是下焦阳根已断,绝不可下,下之则死。若结胸证迁延日久,证日剧而见烦躁,是阳根尽泄,上热已极。无治。
      结胸证轻者名小结胸,小结胸亦在心下,按之痛,不按不痛,大结胸是不按也痛。小结胸脉候浮滑数,而大结胸脉候是寸浮关沉。此亦湿热郁蒸,用小陷胸汤,连清、蒌涤、半夏降逆。
      小陷胸汤
      半夏50瓜蒌50黄连10
      先煎瓜蒌30分钟,去瓜蒌,入诸药,煎20分钟,分温三服。
      若不成结胸,但头上汗出,余处无汗,际颈而还,是湿郁热气熏蒸。湿旺木郁,下见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证,表热不解而传胃,下早致阳明经之热郁于膈,君相不降,上阳下阴,故病湿热。治宜外解皮毛之邪,内清胸膈之湿热。使内陷之表邪,仍从表出,上郁之湿热,荡泻而下。仲景之大陷胸汤,但泻上焦湿热,而不用表药,是救急之法。此处黄坤载拟法以麻黄、石膏、甘遂、枳实双解表里,构思甚妙。程倩郊用枳实理中丸效亦甚佳,欲破坚结,可再加黄芩,瓜蒌,牡蛎。
      太阳病,两三日,正传阳明少阳之时,出现不得卧、但欲起的外烦症状,是阳明不降,心下必结。此时若脉见微弱,必是寒气在内,格其阳火。治当温散中寒,而反下之,致脾阳败陷,必当下利。若利止,因中寒未去,阻其胆胃和降,致二气壅塞于上,必发结胸。若利未止,脾气方陷,四日见外热愈甚,而复下再败脾阳,则里寒增而利更甚,阳气外浮而外热更剧。内寒协和外热而下利,为协热利。
      结胸与协热利,皆有寒邪在内。中寒上攻,胃逆而为结胸,中寒下泄,脾陷而为协热利。二者标异而本同。
      太阳病,下之,小败其中阳。因当汗而用下法,致表不能解,在表之经热不能外达,然亦未内陷。中阳小败,君相降缓,致表里热盛而脉促。经热郁隆于表,必当外发为汗,此为欲解。若大败其中阳,阴邪逆冲,致膈热郁迫,致成结胸,寸脉必然浮。若脉紧,是表热被束,邪火上行熏于咽,必苦咽痛。脉弦者,木气不疏,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水寒木郁,营运不足,遇热而数,因而脉细数。水寒阴邪冲逆,胃胆不降,阳不下秘,升浮无根,必现无休止的头痛。脉沉紧者,里阴束郁,胃腑莫容,随上行必作呕吐。脉沉滑者,乙郁不升动于下,沉主里、在脏,必协和外热而下利。脉浮滑者,乙郁不升动于下,浮主表在经,合经热鼓动,必下血。肝候于左关,肝木郁于土中,则候于右关,郁于水中,则候于尺。
      1。2。10)太阳经坏病痞证
      病发于阳,多入阳明而为热,待表解内热实而方可议下,此时下不为早。下早则表阳内陷,而为结胸。病发于阴,多入太阴而为寒,始终不可用下,误下则里阴升而为痞满。误下伤及中气,坏其升降,浊气上逆,则生瘨胀,清气下陷,则生飧泄。太阴之证,腹满自利,腹满者是痞之根,而未成痞也。误下中败,里阴上逆,而现胸下结硬成痞,痞为太阴之坏病。太阴脏寒,温宜四逆,阳旺自可寒消。但成痞阻于中,君相不降,而成上热下寒,上热不受四逆,宜用清上温下,寒热并用,故泻心一辈应运而生。
      太阳病,表不解而数下之,败其中气,外热不退而内寒亦增。内寒协和外热而下利,利遂不止。清阳下陷而浊阴上逆,浊阴填于胃口,而成心下结硬。用桂枝人参汤。解表之中,降阳中之浊阴而痞自消,升阴中之清阳则利自止。
      桂枝人参汤
      桂枝40人参30干姜30白术30炙甘草30
      后四味先煎30分钟,入桂枝,再煎20分钟,滤出,再煎一次,合一。分温三份,日两服,夜一服。
      桂枝通经发表,人参汤温补中气,复升降之枢。
      伤寒,大下后败其中气,又复发汗亡其阳。亡阳阴气外束,外现恶寒,表未解也。表未解内必发热,中败升降不行,胸下必成痞也。内热痞郁,可攻,但表未解,尚不能攻。因在汗下之后,解表用桂枝而不用麻黄,表解之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20黄连10  以上两味用沸水浸泡15分钟,分温再服。
      痞证,阳气格郁,君相不降,必生上热;阴气凝塞,必生下寒。寒热二气搏结,出现心下石硬,脉寸浮而关沉。若诊之关上脉浮,按之心下自濡,是气痞。虽上郁生热而下寒未生,胃阳不降而浊气湮郁,故关脉现浮。治不用温中下,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上通腑。若下寒已动,关脉不浮而心下亦不濡,此时上热蕴蒸,别无出路,必开其皮毛,泄而为汗。下寒已动,加之上部汗出以后,身必恶寒。用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附子20大黄20黄芩10黄连10
      单煎附子30分钟,过滤。将大黄,芩,连以沸水浸泡15分钟,过滤。上两种滤液合一,分温再服。
      伤寒汗出表解后,胃中不和,陈宿不消,心下痞硬,浊气上逆,现干噫食臭。甲木郁于土,土虚不能治水,致水郁于胁下,土败乙木郁荡,腹中雷鸣而病下利。用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生姜40半夏50黄芩30黄连10干姜11人参20甘草20枣12枚  煎25分钟滤出,将滤液再煎25分钟,分温三服。
      伤寒,中风,表不解而医下之,败其中气,致升降倒行,脾陷乙木郁荡,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甲木不降,致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君相不降而上炎,致心烦不得安。医以痞为结热,复下之,再败中阳,致胃中虚,客气上逆,使其痞益甚,进而结硬。治以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42半夏50黄芩30黄连10干姜30大枣12枚
      煎服方法同生姜泻心汤。
      痞利五苓散证
      误攻致心下痞满,当与泻心诸汤,而服后痞不解。其人心下痞满,下利不止,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是土湿木郁水停,先燥土利水,行小便。土燥中土枢转,清升浊降,痞硬自消。用五苓散复其中土枢转使痞利兼医。
      伤寒汗吐下后,外证已解,而汗下伤中,土败胃逆,甲木不降,致胃口痞塞,清气郁蒸而化痰涎,戊土壅遏,证现哕噫。用旋复代赭汤。半夏,姜赭降逆气,旋复花下气行痰,参枣草补中。
      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30(包煎)半夏51生姜51代赭石末10(包)人参21甘草30大枣12枚       水十杯,煎取六杯,去药渣。再浓煎,取三杯,日三服。
      伤寒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后,下利如故,医谓内热,又下之,利不止。又谓内寒,与理中,其利益甚。是因心下痞满仍然存在,甲木戊土壅塞于胃口,不能和降,理中温中补虚而欲复,却不能使胃土和降。胃不能降则脾不能升,胃肠得理中之热,必往下倾,因此其利益甚。利甚急则治其标,宜先固下焦之脱,用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168(为末,包)禹余粮168(为末,包)
      水六杯,煎取两杯,分温三服。
      痞证胃逆脾陷,下利呕逆。心下逆满,肺胃不降,清气郁凝而为饮。浊气升塞,头痛干呕短气,心胁痞硬作疼。而升塞外逼则汗出而不恶寒,是表解而里未和。宜泄其里水,用十枣汤。
      十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等分为末  取大肥枣十枚,水两杯,先煮枣,得煎液大半杯,去枣。向煎取液中加入上三味药末,强壮之人加2克,体弱者加入1至1。5克,平旦温服,若下少,明日平旦再服原量,得快利后止后服,糜粥自养。
      痞证,心下痞硬,寸脉微浮,气冲咽喉,不得喘息,浊阴填塞,肺郁化痰,停瘀胸膈。在上者引而越之,故可用吐法,用瓜蒂散。
      瓜蒂散
      瓜蒂0。3赤小豆0。3  研末,先以淡豆豉10克,水煎大半杯去渣,将上两味药末的一半加入药液,混匀,温顿服之,探吐。不吐者稍加之,得快吐为止。
      汗吐下伤阳伤津,致中阳大伤,阴津消乏,阳虚不降而生烦,阴津消乏而脉微弱。土败阳亡,中土失枢,浊阴上逆,胃胆不降,致使心下痞而胁下痛。肺胃不降,浊气上冲咽喉,升浮旋转,使头目眩冒。木郁风动,是以振摇,三阳不舒,浊气冲塞,是以经脉郁动。营亏筋脉失养,阳亏筋脉失煦,久之筋脉萎废,而成痿病。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者,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冲为血海,又为经络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会于宗筋。中阳败亡而亏伤阳明;阴津消乏而亏伤营血。于是宗筋弛坏,变为痿也。
      1。3)脏结证
      病有结胸,有脏结,各是什么情况呢?结胸是寸浮关沉,按之痛。脏结是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浮,关脉细小沉紧。脏者,腑气内通于脏,以阳煦阴;脏气外济于腑,以阴濡阳。关者,阴阳之通衢,今关脉细小沉紧,脏阴沉结不能过关以上济于阳,致阳残。残阳浮于上焦,不能过关以下煦于阴。关及以下,浊阴填塞,故寸浮,如结胸状。阴结而未冲,故饮食如故。浊阴中下,土湿脾陷,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火败金郁,右路无阳,是为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是因阳动阴静,一定之理,其人反静是无阳也。阴盛当阳复,阳复当热,阴盛又寒,是谓往来寒热。今无往来寒热,是阳不能复,为无阳也。脏阴结聚,阴不能化阳,故无阳证。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木生于水而长于土,上行化为心火。少腹、阴筋是天三之处,胁下,肝经之分野。肝气痞结,阻滞天三生木,木郁克土,脐旁乃戊己之地,是木不能生于水而长于土。久之,阴气结而不能出于阳,形成脏结,有阴无阳,则生无望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楼主| 发表于 2013-7-11 10: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医医金针在2013全国经方论坛的发言稿(三)

4.从温学的论述看温病之太阳病

仲景与岐伯所列的两个六经提纲  是所有学医者的行动纲领。

仲景伤寒六经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2)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岐伯热病六经提纲:

(1)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其脉连于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2)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3)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4)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5)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6)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温病阳有余而阴不足,故泻其阳而补其阴。泻其阳,泻之则热去;补其阴,补之则汗出。其在三阳,未入藏者,是热邪尚浅,补其经中之阴,补阴以濡阳,阳得发泄,则汗自出,汗出热退。其在三阴,而已入于藏者,是热邪已深,非泻其藏中之阳,则热不去,热不去则藏阴涸,藏阴亡则人死也。因此,藏阴未亡而人不会死,藏阴已亡而人必会死,所以生死之判在于藏阴还存有多少。)
(1)(藏阴尚充者,七日来复之后,症状逐渐变轻:)
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2)(藏阴近于涸者,阳强不密,阴气衰绝,其太阳之寒,随少阴而化热;太阴之湿,随阳明而化燥;厥阴之风,随少阳而化火。故一日之内,两经皆病,因表里同气,故感应神速。三日六经皆病,营卫不行,五藏不通,阳亢阴涸,阴消阳因而不能独存。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其血气当盛,现阳亢阴涸,水浆不入,昏不知人,三日其气当尽,如此则知阳明之气三日会全消,是以再三日,人必死也。)
一日巨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口干而烦满。
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
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黄坤载  温病太阳经证

头痛热渴
太阳一经,足太阳以寒水司气,手太阳以丙火化气,阴盛则壬水司气而为寒,阳盛则丙火化气而为热。温病内原有热,火旺水亏,故病感一日,营郁热隆金燥,即发热作渴。热从内发,阴弱水亏,卫敛不足,故不恶寒。
太阳为人体之藩篱,故感之先病。太阳一经,自头下项,行身之背,故病感即现头项痛而腰脊强。
一日太阳之治,凉金补水,以助其金水收藏,而收藏为阴,可以改善阴弱水亏。营热郁隆,当清营热,以消其火旺。而开其皮毛,在太阳之表,使之凉宣,一则有助于左路泻营热相火、又可在右路散泻肺热,以成就卫气清凉收敛。
玄霜丹  (黄坤载)
浮萍9  麦冬9  元参9  丹皮9  芍药9  炙甘草6  生姜两片  大枣一枚   
流水五杯,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少汗。
(治一日太阳温病,发热作渴,头项痛,腰脊强)。

戴天章  温热病的五种分辨方法

一辨气  风寒之气从外收敛入内,病无蒸气触人。间有作蒸气者,必待数日后,转入阳明府症之时(按:阳明症蒸蒸发热,汗出蒸蒸如炊笼)。温热及湿温症,其气从中蒸达于外(按:温病内原有热),病,即有蒸气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按:临诊入室首嗅),非鼻观精者不能辨之。
按:本节辨气,实为辨气嗅,因寒性收引,病气必敛;热性挥发,病气必散。通过入室即嗅病人汗蒸气臭,即可查其,若为伤寒是否太阳已入阳明经府,或是温病。
二辨色  寒主收敛,敛则结,面色多绷结光而洁。温热主蒸散,散则缓,面色多松缓而垢晦。人受蒸气,津液上溢于面,头目之间多垢滞,或如油腻,或如烟熏,望之可憎者,皆温热之色也。一见舌黄烦渴诸里证,即宜攻下。
按:以寒热对举,来列出病人受温热之时的面色形状。
三辨舌  风寒在表,舌多无苔,即有白苔,亦薄而滑。渐传入里,方由白而黄,转燥而黑。温热一见头痛发热,舌上便有白苔,且厚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粗如积粉,或兼两三色,或白苔即燥。又有至黑不燥,则以兼湿挟痰之故。然必按之粗涩,或兼有朱点、有裂纹,不可误认为是阴寒里结也。
按:温热挥发,肺胃不降,转而热蒸向上,致使心液多积,故“温病一见头痛发热,舌上便有白苔,且厚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粗如积粉,或兼两三色,或白苔即燥”。舌苔燥白为肺部燥热,燥黄为胃部燥热。若遇挟湿挟痰则舌苔虽黄、虽白、虽黑,但却不燥,这是因为温热有兼湿挟痰之故。但终因温热热蕴于内,舌苔扪之必感粗涩。舌苔之上会有朱点或裂纹等表现,是因内有热聚以及伤阴。
辨舌总纲:
舌者,心之官,心属火,火性炎上。天地之间,万物生长壮老是得阳气下降、阴气上升为顺,因此在人,火降则通畅,不降则湮郁。火郁则心液瘀结,舌为心之苗,心液瘀结则舌苔生。心火下降不利则郁,火郁于土则苔黄,郁于金则苔白。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水者火之敌,水胜而火负则舌苔黑而滑,水负而火盛则舌苔黑而涩。凡舌苔光滑滋润细腻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舌苔厚而板结,扪之粗涩,但舌面望之不燥者,多为温病是湿蒸热蕴;凡舌上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结也。
心主言,而语言之机关则在于舌。舌之屈伸上下灵活自如者,是筋脉之柔和也,而筋司于肝。肝气郁则筋脉短缩,出现舌卷不能言。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于唇舌,出现舌萎人中满。少阴脉系舌本,少阴不足,会出现口燥舌干而渴。
足三阴之脉皆络于舌,凡舌病疼痛热肿,皆因君火之升炎。若其滑涩燥湿,挛缩弛长诸变,当于各经求之。中风舌强语拙,或杂症舌萎言迟,是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

四辨神  风寒之中人,令人心知所苦而神自清。如头痛寒热之类,皆自知之。至传里入胃,始或有神昏谵语之时。温热初起,便令人神情异常而不知所苦,大概烦躁者居多,甚或如痴如醉,扰乱惊悸,及问其何所苦,则不自知。即间有神清而能自知者,亦多梦寐不安,闭目若有所见,此即谵语之根也。
按:阳降方能神清。一是风寒中人,至传里入胃,会出现阳明燥热。而温热从里向外发,一开始就可能会有阳明症状。阳明燥热向上熏烁,阳不降自然不能神清。邪阳上攻,会出现神昏谵语、昏聩不语,甚至出现登高詈骂、打人毁物、脱衣奔走等情况。心主神,是神不清故心乱,神不清的原因不在神,更不在心,是在于阳明燥热熏烁或阳明不降。泻降阳明经府,君相之火会随之下降,阳降则神清。
五辨脉  温热之脉,传变后与风寒颇同,初起时与风寒迥别。风寒从皮毛而入,一二日脉多浮,或兼紧,兼缓,兼洪,无不浮者,传里始不见浮脉,然其至数亦清楚而不模糊。温热从中而出,一二日脉多沉,待自里出表,脉始不沉而数,或兼弦,或兼大,然总不浮,其至数则模糊而不清楚。凡初起脉沉迟,勿认作阴症,沉者邪在里,迟者邪在藏也。脉象同于阴寒,而气色舌苔神情,依前诸法辨之,自有不同者。或数而无力,亦勿作虚视,因其热蒸气散,脉自不能鼓指,但当解热,不当补气。
按:风寒初感,邪在太阳,太阳主营卫,营卫在表,因内原无热,内安无事,所以脉仅现浮,浮为在表。兼紧为寒、兼缓为风、兼洪为热,俱是反映表之兼象。陆九芝曰:“太阳病之用桂、麻者,以其脉之浮缓、浮紧也。紧与缓皆阴脉,而治之以辛温则不死。于太阳病用姜、附者,以其脉之微弱、沉微也。微与弱皆阴脉,而治之以辛热亦不死。而于宜辛热者,不得仅用辛温可知”。本节辨脉文中说,风寒外感,脉“无不浮者,传里始不见浮脉”,实际是多数患者是脉浮,少数患者脉却不浮,不是无不浮者。
温病伏气在里,在初发一二日的时候,伏气隐伏,尚未大动,故其脉多沉,沉为在里。因感受诱因而发作之时,才自里出表,脉始结束沉象,因未全出表,故脉虽不沉但总不浮。伏邪性温故脉数,兼弦是伏气在阴中,兼大,大为阳。其至数则模糊而不清楚,是因温气局部郁遏或涣漫充斥于经府。
“凡初起脉沉迟,勿认作阴症”,是的,因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这里面只说了位置,没有说是寒或是温,所以还要看脉之兼象,另外还要看病人气色舌苔神情,综合分析应该很容易分辨。脉数而无力,是因热蒸气散,气不能抟聚,脉自然不能鼓指,而且至数与边际也较模糊。伏气在里之脉虽然无力,但绝不同于寻常无热的虚脉。

陆九芝  温病及太阳病论述的分析

九芝曰:伤寒、温病何以辨之?则仍辨以《伤寒论》太阳、阳明两经之证。以经言之,太阳在外。阳明在内;以证言之,太阳为表、阳明为里。伤寒由表入里,其始仅为太阳证,温病由里出表,其始即为阳明证。苟非能识伤寒,何由而识温热?苟非能识伤寒之治,何由而识温热之治?人苟于太阳、阳明之部位,既从两经历历辨之,再勘定其人之所病,或仅在于太阳,或已在于阳明,而寒与温之分途,自截然而不爽。故必能识伤寒,而后能识温热也。
按:以六经识伤寒,以六经识温病,离开六经识不了感证,感证是天有六气,人有六经,人以六经来运行六气,人感天地之气因不适而后病,这就是感证。所以辨感证必须识六经。六经的背后是阴阳,伤寒与中风,原无内热,若表邪不解,阳盛则传阳明之府,阴盛则传太阴之藏。但若阴阳平和,则不入藏府,而始终在经。六日经尽,则汗解也。温病营郁热蕴,相火升炎,太阳蛰藏之令被伤,使其阴弱或阴涸。其内热素积,不得外泄,三日外必会传于藏府。内原无热与内原有热,这是伤寒、中风与温病的根本区别。
伤寒、中风与温病,其在太阳经的症状各有不同。伤寒与中风已如仲景六经提纲所述,而对于温病,仲景有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是温病。阳明经的症状表现也各有不同,这可从上述两个六经提纲中看到。温病不是由里出表,感证全是由表入里,六经传遍,不可能倒过来。温病其始也有太阳经症,但温病因内原有热,初始即现发热而不恶寒,很容易会使诊断者误会,而把太阳经忘掉。
一日太阳之治,凉金补水,以助收藏,可治阴弱;营热郁隆,则清营热,可消火旺。而使用辛凉,散其皮毛,是在太阳之表使其凉宣,一是有助于泻散左路营热、一是有助于泻散右路肺热,可使肺气、卫气清凉收敛。在表凉宣,对于温病有一个左右承转的关系,不是所谓的解表,因为此时表未郁闭,又何须开解?
温病内有热蕴,只要补阴,补阴则阳有阴可加,阳加于阴谓之汗,则汗自出,汗出热即撤退。汗出热退是因为补阴,补阴以泻阳强,这与所谓的辛凉解表没有关系。
九芝曰:用药之法,伤寒起自太阳,唯辛温始可散邪,不得早用辛凉;温热起自阳明,唯辛凉始可达邪,不得仍用辛温。寒与温皆称汗病,病之初皆当汗解。而辛温之与辛凉则有一定之分际,而不可混者。故必能识伤寒之治,而后能识温热之治也。
按:太阳病卫闭恶寒,治以辛温,是以辛开表、以温暖寒。当然不用辛凉,不是不得早用的问题。只有伤寒变成温病,在表才可议用辛凉,但此时的辛凉不是用于解表,因表未郁闭不需开解。辛温是用于开恶寒之表,温病有恶寒之表也是用辛温。当然白虎证的肢厥、背微恶寒,以及阳气郁格之脉浮滑,皆是内热逼阴远居,不在此列。
温病一般没有恶寒,所以在表只以辛开,以凉宣其内热,而不需以温暖寒。
温热不是起自阳明,是因营郁蕴热,相火升炎,金水敛收不足,戊土燥热与己土阴烁,而出现阳强阴弱的内部局面,所以笼统称为内原有热,不是起自哪一经。在大多数温病的初期及随后,阳明症都表现得非常明显,此时清阳明之经,其效果又立竿见影,所以,说“温热起自阳明”,对于糊涂医工来说,是有棒喝作用的。寒与温皆称汗病,是因为病之初皆要从太阳用汗法而解,所以俗称汗病。

为什么陆九芝将温热病与阳明证拉得这么紧呢?
这是因为温病冬水失藏,相火升炎,致胃津几槁,脾精近亡,太阴化气为阳明之燥。又加此时病感,其表卫阳遏闭,营热郁发,其内土燥金燔,致使燥气愈甚。阳明燥热在经,迟则胃府积热。府热一作,藏阴渐枯,即埋下异日死亡之机。所以三日之内,于其府热未动之前,要及时凉泻阳明之经。
温病原有内热,其内热素积,不得外泄,必会传于胃而使胃府积热,以致于胃府燥热。三日之外,当为三阴受病,而藏阴被烁,三阴受伤,是皆因胃热为祸之根本,故五藏六府皆受病,而阳明胃府燥热实为疾病之总纲领也。温病是阳明之燥,劫夺太阴之湿,所以温病治法的总则是,滋太阴之湿而泻阳明之燥。
盯住阳明是九芝慧眼,这比其他人不知高明了多少倍,所以于当时多疗效惊世。因哀黎庶不幸,在他将其他庸医骂得无地自容之时,其他人没词回话,只能说他是个妄人,因为其他人根本批不倒他。
但是,说温热之病为阳明病,将温热病全圈在阳明经府证之内,方法上是简单了些。为了教育愚顽,说辞上也是有些过激了。就像急性子老师在督导一群差生,记住!烧红的铁一定不能用手去拿。

九芝曰:且夫伤寒论之有青龙白虎也,盖因伤寒初起,失用温散,寒邪内传,便成温热。治必改就寒凉,故两方并用石膏,而其分则在一用麻桂,一不用麻桂。有麻桂者,不可用于温热病专属阳明之候,但可用于伤寒病欲转阳明之候。无麻桂者,则可用于伤寒病已入阳明之候,又可用于温热病发自阳明之候。盖其时阴为热伤,伤津伤液,唯寒凉之撤热力,始足以救阴。热之不撤,阴即有不克保者。所以芩连膏黄,皆以治温,非以治寒。只除去起首麻桂二物,则伤寒论中方,大半皆治温治热方矣。

按:大青龙证:(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太阳病,营郁发热,卫闭恶寒,营欲发而寒闭之,故脉紧而无汗。营郁致经气不舒,故身疼痛。卫气遏闭,营郁热甚,故见烦躁。此卫阳素旺,气闭血不能泻也。以麻桂泄其营卫之郁闭,生石膏清神气之烦躁。
(2)伤寒,但脉浮缓而不紧,身不疼但觉体重,而且乍有轻时。此不是外寒之微,而是里热隆盛,里热化脉紧为脉缓,化体疼为但重。大青龙汤主之。
阳盛之人,表寒里热,故用大青龙。表寒解而里热盛,于是有白虎清金之法。白虎汤有以下几种运用:
四肢厥逆而脉滑,是里有热也。是燥热内郁,侵夺阴位,阴气远退,外居肢节,外居故厥逆,内郁故脉滑。以生石膏清金退热,知母润燥泻火,粳米、甘草补中化气,生津止渴。
脉滑里有热,厥者表有寒。若不言厥,而诊脉浮滑,浮滑者,是阳气郁格之象,是表寒外束,里热内郁。此之表寒,乃阴气之外浮,非寒邪之外淫。若里热外发,则脉变实缓,不复浮滑也。
胃阳素盛之人,阴虚火旺,一被感伤,经热内蒸,津液消烁,即成阳明下证。而胃火未盛,肺津先伤,是以一见渴证,先以白虎凉金泄热,滋水涤烦。
服桂枝汤后,汗出表解。然大汗之后,津液亡而里热增,津亡大渴,
热增大烦,是以大烦渴不解。亡津气泄热增,是以脉洪大,用白虎汤。
吐下之后,气夺津伤,七八日不解,燥热内盛而自里达表,表里俱热,热蒸窍泄,时时恶风,舌上干燥而心内焦烦,欲饮水数升之多,投以人参白虎,清金泄热,益气生津。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是表未解也。此合用大青龙双解表里,不可与白虎汤但清其里。
白虎证,即将来之大承气证而里热未实,从前之大青龙证而表寒已解。表寒已解,故不用麻桂,里热未实,故不用硝黄。
不是“寒邪内传,便成温热”,寒邪它进不来,是感之。感后经气变化,经热内传。
“而其分则在一用麻桂,一不用麻桂”。而其分则在一有卫气郁勃而致遏其营血,或寒营伤致卫闭,一无此类症状,有者用麻桂解表,无者则不需用麻桂,这是实质。
“所以芩连膏黄,皆以治温,非以治寒”。热者寒之,芩连膏黄性寒凉,所以用于治温。但对于一些上热下寒症候,欲治下寒,必用芩连石膏清降上热,甚至用大黄破阳明府滞,以使阳明顺降。阳明降则上热得降,中下得温,下寒得愈。

九芝曰:凡伤寒发热者不渴,如服桂枝汤已而渴,服柴胡汤已而渴,不恶寒反恶热,始初恶寒,一热而不复恶寒。凡伤寒欲解时,寒去热已罢。若寒去而热不罢,汗出仍热而脉躁疾,皆温病之的候也。
凡伤寒发热者不渴,是病在太阳而津未伤。服桂枝汤已是表示太阳经经症已解,服柴胡汤已,是表示少阳经经症已解。而渴是里有热,里热烁肺伤津。不恶寒是卫闭已解,反恶热是表解里有热。始初恶寒是有卫闭,一热而不复恶寒,是表开而里有热。伤寒欲解时,应表解热去身凉脉静,现在却是“寒去而热不罢,汗出仍热而脉躁疾”,是因为内原有热,这时候温病的面貌就浮现出来了。
九芝曰:病之始自阳明者为温,即始自太阳而已入阳明者亦为温,是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盖上五字为太阳,而下之“渴不恶寒”即阳明也。
按:感证没有始自阳明者,发病都是从太阳开始。病有所谓的潜伏期,而病人首诊或者是在发病后的第几日也不一定,所以这个“始”是要有一番斟酌的。始自太阳而已入阳明者也不一定都是温病。还是要看有无营郁热蕴、胃燥脾阴被烁、金水不收以及阴弱精涸等其他情况。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这是仲景的原话。太阳病,营郁热发出现发热。相火升炎,烁肺伤津出现口渴。阳强阴弱,卫敛不行,而不恶寒。其内一派热象,这就是温病了。

陆九芝为温热病选方:
(以下这些方剂,已能覆盖温热与湿温的全部治疗,且疗效甚好。这不同于叶桂、吴塘与王孟英经常所用方剂)。
葛根黄芩黄连汤  (仲景方)
葛根  黄芩  黄连  炙甘草  (此为阳明主方,不专为下利设。)
白虎汤  (仲景方)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大承气汤  (仲景方)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诸承气法酌用)
五苓散  (仲景方)茯苓  猪苓  泽泻  (去桂术)
黄芩汤  (仲景方)黄芩  赤芍  大枣  炙甘草
大黄黄连泻心汤(仲景方)大黄黄连(温热之用泻心汤,只用此一方。)
茵陈蒿汤  (仲景方)茵陈  大黄  栀子
栀子豉汤  (仲景方)生栀子  豆豉  (诸栀豉法酌用)
四逆散   (仲景方)柴胡  枳实  赤芍  炙甘草
白头翁汤 (仲景方) 秦皮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小陷胸汤 (仲景方)黄连  瓜蒌  半夏
百合地黄汤(仲景方)

升麻葛根汤(河间方)升麻  葛根  赤芍  炙甘草
凉膈散(河间方)连翘  薄荷  黄芩  栀子  大黄  芒硝  炙甘草
天水散(河间方)滑石  生甘草
柴葛解肌汤  (陶节庵方)(原方去姜枣)
柴胡  葛根  白芷  羌活  石膏  黄芩  赤芍  桔梗  生甘草
柴葛升麻汤  (局方)(原方去姜)
柴胡  葛根  升麻  荆芥  前胡  石膏  黄芩  赤芍  桑白皮 豆豉
羌活冲和汤  (生地、生姜酌用)
羌活  生地 川芎  防风  黄芩  白芷  苍术  葱白  生姜  炙甘草
黄连解毒汤  黄芩  黄连  黄柏  栀子  大黄
三黄石膏汤  黄芩  黄连  黄柏  栀子  生石膏  豆豉
苍术白虎汤  苍术  生石膏  知母  粳米  炙甘草

叶桂  温热论  节选分析

病发卫分
叶桂曰: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入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热必孤也。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按:“留恋在表”,“故云在表”,这些字样说明本节说的就是太阳经的事情,可见所谓的病发卫分,这个“卫分”就包含在太阳一经。为什么不说太阳而代以卫分呢?
“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伤寒之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主要是风与寒。是感之,外感风与寒,感之使体表出现卫气郁闭营血郁遏。感后气即发生变化,不是伤寒之邪原样不变地一直留恋在表。不是化热,是感之出现营郁,营中含有温气,营郁使温气郁遏而发热。不是化热入里,是太阳一经如若不解,澎湃之气会传入阳明。入里即向里走,向里走要有个明确的方向,不是漫无边际。
“未传心包”,还传不到心包,因为心包属于手厥阴,厥阴一经是在一轮传经之末,刚在太阳还远得很呢。叶桂在此处提到心包,是暗指还未发生神昏谵语、昏聩不语等神志症状。因为心主神,心为君,不能说君(过去的皇帝)有病,那是大不敬,这在过去是要杀头的。但又离不开心这一块,于是就只能赖到心包头上,实际上所谓逆传心包是子虚乌有的事。神昏谵语、昏聩不语是阳明症状,不是心包症状。叶桂说还未到心包,就是意指还未发生神昏谵语,而神昏谵语是已传到阳明的情况。
“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感之之初,邪不在肺,感之使营卫郁闭,营司于肝而卫司于肺,因卫闭或卫气郁勃而感于肺,这中间还隔着呢。肺主气立,为相傅之官,主皮毛开合,不是因而合于皮毛。说故云在表,即因此而在表,这是由里向外反感证传经方向去进行归属,说服实在无力。说感于肺,再由肺及卫,卫为表,即故云在表,这样绕一圈故意避开伤寒六经,又不能自圆,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
温病初感有一分恶寒即有一份卫闭皮毛不开,卫闭会使肺气郁,肺气郁不等于是外邪在肺。温病相火烁肺伤津,也不是外邪在肺。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入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使不与热相搏,热必孤矣”。若只发热而不恶寒,在表初用辛凉开散是正确的。因为在左路,营郁热发,相火升炎,火郁用辛发之,用凉宣可使热减。同时可助右路宣散肺热,使卫气清凉收敛,可成就右路金收水藏。
使用轻剂,什么是轻剂?是分量上轻,还是只用花叶而不用根茎?我们知道麻杏石甘、大小青龙、千金苇茎等既不是份量上轻,也不是只用花叶不用根茎,又都是用于治上、治肺之寒温。
观看温学后世书籍,在解释“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时说,用药宜轻清宣透之品,如银花、连翘、豆豉、竹叶等,且不可过于寒凉,使病邪遏伏。章虚谷说,若温邪为阳则宜轻散,倘重剂大汗而伤津液,则难治矣。始初解表用辛凉,须避寒凝之品,恐遏其邪,反不易解也。
温病是内原有热,左路木火欲发,右路阳强阴涸致使卫气不能清凉收敛,所以是只发热不恶寒。温病发病的诱因是外感风或寒,外感风寒必有营卫郁闭,此时有一份恶寒,就当用一份温散,不是上来就根据名称概念悉用辛凉。大青龙之与温病,就是用麻黄辛温散表之恶寒,用生石膏辛凉以宣解肺热,此时若肺热大还要重用生石膏,所以不可胶固于轻剂辛凉透邪之说。为什么温病在表初也会有使用麻黄辛温重剂的例子呢?这是因为营郁与相火升炎有轻重不同,太阳蛰藏之令被伤的情况也大小不一。当外感风寒诱发温病之时,对于卫气敛束者,卫束时会出现恶寒,所以此时定要使用辛温之品才能透表。而当卫气不能收敛之时,是只发热而不恶寒,此时就需用辛凉甚至辛寒来进行凉宣,一是宣泄左路之热,一是助右路卫气清凉收敛。至于剂量的大小则依据病情来确定。此时不能使用辛温,否则会宣大火势,而是使用辛凉甚至辛寒重剂,例如使用较大剂量的浮萍来辛寒解表。不要不看病机,而是一味地主观决定要用辛凉轻剂。
从后世温学的解释来看,在表辛凉透宣之所以说要用轻清之剂,一是担心宣大了,担心剂量大了会大汗,出现伤津耗气;一是担心用药太凉,过于寒凉会使病邪遏伏,不用寒凝之品,恐用之会遏其邪。
在表使用辛凉,若胃热不著即使使用重剂透宣也不会出现大汗。这是因为大汗源于胃热与阴津,要看阳明是否热盛,内里阴津是否充足,因为阳加于阴才能为汗。以及外在是否捂汗、啜粥等,原因在里而不在表。抛开在里的原因,以为使用轻剂解表就是小汗,使用大剂透宣就是大汗,这是直观逻辑式猜想,是忘却汗源是来源于营,营本于脾,出汗的力量是来自阳明。
“不可过用寒凉”,是的,什么时候都不可过量用药,不能用高射炮打蚊子,包括一切疾病。
剂量的大小是根据病情以及给药方式来决定的,轻剂治疗只能是用于治疗小病与轻病,用于治疗治不治都行的病,也可用于拖延疾病,敷衍患者,以待疾病坐大。
至于是用花叶还是用根茎,是由药物的归经以及药物的四气五味来决定的,药物的比重以及饮片采用的部位只能作为比类来进行想象,不要把重力场的效应,过分地想象到中药配伍中。素问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神农本草经中就没有轻清羽浮之说,药物的属性只能是归经与四气五味而已。
挟风、挟湿之说:在表初有风是经常的,或温病发作的诱因是中风。风邪外感,风伤卫而病在营,仿桂枝汤之意去桂枝,只要理营就可以了。挟湿是意指上中之焦或三焦有湿气,己土司湿,按湿气存在的原因以及湿气所处部位,三焦有司、四路分泻,进行处理就行了。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没有透风一说,风感营卫,出现营卫郁遏,风已经没了,变了,变为卫郁营遏,又如何透风于热外呢?“渗湿于热下”,应该是湿与热一块清,利湿时以热为动力,稍加清热之品即可,不然不好渗利不好清。湿去热留会使热无羁绊,致使烁津生燥,而不是主观想象中的湿退热孤,孤热易退。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风为厥阴风木之司气,风邪外感,同气相应,必引动体内厥阴风木之气,经府风燥,加之相火升炎、肺津燔烁,所以燥生窍干,不是风挟温热,那样太笼统了。“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肾者主水,是因阳强阴涸之故。
“两阳相劫”,是哪两阳呢?是指风与燥吗?风不可能进入人体,燥可使肾水不能上荣,是因为温病阳强阴涸与相火烁肺。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先有热郁胸膈,或感受湿邪,使肺气不能清降,使上焦不能开发,宣五谷味,致使津雾蒸郁于上,使胸膈郁满,清窍壅塞。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温病类于伤寒,但它不是伤寒,正如《素问。热论》之中,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伤寒多有变证”,因伤寒内原无热,阳盛则传阳明之府,阴盛则传太阴之藏,汗下温针误治在三阳又多有坏病,所以叶桂说伤寒多有变证。
温病内原有热,是因外感风或寒而诱发。营郁因新感而更甚,相火炎升,久而弥盛,金水蛰藏之令被伤而出现阳强阴弱。温病的这种内在格局,一时之间不会随着传经的进行而有大的变化,但不是在一经不移,传与不传是原则问题,没有不传的。

所谓的病发卫分,主要是诱因导致营卫感伤。若内原有热是温病,若内原无热是中风,这对于外感处理是首先要完成的大致分野。其次,营司于肝而卫司于肺,肝是木生于水而长于土,上行化为心火,这就牵涉到己土、心火与壬癸水。肺是与大肠相表里,又与己土同经。肺主气而气原于胃,这又牵涉到胆胃下降、中气与肝脾升达。临证时根据脉症,这些若有问题是都可以发现的,再结合戴北山的温热病五辨,温病与中风应该不难分辨。
病发卫分经常见到的鼻塞、鼻鸣是肺气郁,咳嗽是肺气逆,清涕是太阳不能引精下行。脉浮是浮为在表,治宜宣清敛降肺气。同时注意是否需要疏营郁、清相火以及清营热。无内热时疏营郁用桂枝,清热用等量生白芍。热大就桂枝倍芍,甚至于去桂枝,而无热呢就去白芍,变为桂枝去芍。若仍有营郁但热盛,可用柴胡替代桂枝的位置,例如柴丹芍。对于相火炎升,或再以鲜青蒿绞汁换掉柴胡,来清疏甲乙。若担心郁疏冲顶,左关郁大又左寸浮,就去桂枝、川芎、柴胡与青蒿,直接清热,迳用丹芍生地黄芩凉木清风即可。
当无内热之时,就按伤寒专心处理营卫。当有内热之时,乙木热蕴、相火逆升、肺胃燥热、阳强阴涸都会因疏表不当而大发。但只要寻其来路,因势利导,皆会平复。
卫束卫闭会有恶寒,若无卫表束闭,就不会有恶寒。临床上恶寒有:恶寒、微恶寒、不恶寒也不恶热、不恶寒反恶热四种情况,由此可以衡量出卫闭的情况。卫闭需要开表,恶寒用麻黄,微恶寒用苏叶。不恶寒不需要开卫闭,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证。没有恶寒,而当营热之时,可用薄荷、蝉蜕、菊花、白蔹等凉宣甲乙,以宣散左路营热与相火。而当肝经风象有湿之时,可用羌活入肝经泄湿除风,用荆芥入肝经散寒发表、泄湿除风。当己土湿而乙木郁时,用防风之辛燥发扬,泄己土湿而达乙木郁。甚至用青蒿泄湿除蒸,清肝退热。
常见右路用葛根疏降阳明郁气,左路配以生白芍清泄甲乙。当肺郁热之时,肺不能清凉收敛致使右路阴涸,就用浮萍辛寒凉宣肺热,生石膏清肺胃,以促使肺金清凉敛降。轻者也可用霜桑叶凉宣肺郁,用桑白皮,瓜蒌凉泻肺郁。肺气收则卫气敛收,金水一路才能进行。脾经湿热乙木郁蒸可用黄柏,土郁夺之,甚至用大黄、芒硝。肺燥须顾及金水则用知母、天冬、玉竹、生石膏。在湿蒸热蕴于胸膈,致使胸膈满闷,肺胃不降之时,可用小陷胸加枳实或凉膈散,心下痞用诸泻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3-7-11 14: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风一起,医将不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70

积分

40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70
QQ
发表于 2013-7-11 23: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何罪?莫须有?!观此言,知岳飞亦不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楼主| 发表于 2013-7-12 05: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各家学说的栏目,我转帖专门给有缘人看,总有人把他当成是锦绣文章来提高自己中医水平。

不喜欢的请绕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520

积分

41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20
发表于 2013-8-4 13: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看到他治好糖尿病的例子!!!!!!!

看他治好多少?

治好糖尿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267

积分

892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67
发表于 2014-1-20 19: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4:49 , Processed in 0.20532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