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971|回复: 5

“三焦”在《伤寒论》中的发挥

[复制链接]

3

主题

76

积分

18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76
发表于 2013-3-21 08: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读《伤寒论》有感
“三焦”在《伤寒论》中的发挥
  三焦首提于《内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的功能有三:一个是决渎,一个是水道,一个是出。在探讨“三焦”在《伤寒论》中的发挥之前,让我们先从黄元御和郑钦安的角度来看一下他们是如何看待“三焦”的。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将三焦的功能看待为“水道调”,着重在小便的正常排泄,“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目光聚于膀胱气化功能是否正常。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认为“上焦,天也;中焦,地也;下焦,水也。天气下降于地,由地而入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至于天。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之枢机也。三焦之气,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乃人身最关要之府,一气不舒,则三气不畅”。
  总的来说三焦虽称为三,实来一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焦者,万物得生之关键也。《伤寒论》继承的是《内经》的思想,对于“三焦”的临床运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伤寒论》六经都涉及到三焦的问题,谴方用药上围绕的三焦来做文章。本文通过三阳病的提纲证来阐述“三焦”在《伤寒论》中的发挥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在太阳病的本证中,围绕的是一个“表”字。不管中风表虚证中,“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桂枝汤证,还是伤寒表实证中,“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证状的表现偏重于上焦,涉及中下两焦。“头痛,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均是上焦的气机出现问题的表现。
上焦是心肺所居,太阳之邪祸害于人,心肺必受其害也。上焦心主血脉,肺主宣发肃降,故“主血脉”和“宣发肃降”必无法正常工作。
血脉者,血为营,脉为道,营为阴,寒亦阴也,两阴相搏,或血寒而凝,不通则痛,桂枝麻黄之类是也;或阴盛伤阳,心脾肾阳虚证是也;或重阴化阳,热结下焦,太阳蓄血故也。
宣发肃降者,宣发为阳,肃降为阴。风为阳,寒为阴。风邪害人,阳先受之,宣发得风之力,宣发之力更强,故“太阳中风”得“汗出”“自汗出”“发热自汗出而不愈”“遂漏不止”;寒邪害人,阴先受之,肃降得寒之性,肃降之性更显,故“太阳伤寒”得诸痛,无汗。
上焦法天,中焦法地。天者,积阳而成;地者,积阴而化;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上焦受邪,清阳不清,必风雨不调,旱涝为祸。故有太阳变证之三焦阳气亢盛的热证与心脾肾阳虚的虚证。
三焦阳气亢盛的热证。在太阳病中有栀子豉汤类证和有白虎加人参汤的“大烦渴不解”。《伤寒论》76条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枝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枝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枝子生姜豉汤主之。 三焦之热循经内传心包,再由心包直接传递入心,热扰心神,故烦而不得眠,反复颠倒。热邪扰心及直接传递至胃则心中懊憹。若吐下后损伤中气则少气。胃热甚则呕。
心脾肾阳虚的虚证。在心为“悸”“烦躁”“惊狂,卧起不安”;在脾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心下痞硬”“心中悸而烦”;在肾为“烦躁”日重夜静,“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对于阳虚,仲景喜用桂枝贯通三焦,温阳化气;助用白术补气升阳,沟通天地。
2.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者,大肠、小肠皆属胃。阳明是多气多血之位,阳明病于三阳中正邪相抗之极期,故阳明外证的表现是“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为中焦之阳土,主受纳,主分清别浊,主传导糟粕的作用。阳明受邪,中焦阳土先受其害,故其三个作用都会受邪之影响,出现或亢进或减弱的情况。
中焦法地,地之上为天,地之下为水,中焦处于在阳爻和阴爻之间,从阳则偏热,从阴则偏寒,故阳明有热化有寒化之别。但阳明为中焦之阳土,为多气多血之位,故多从阳而化热,阳明病多以实热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所以通过突出阳明病多从阳化热这个特点,用“胃家实是也”来作为阳明的提纲证。
阳明病热证就是“阳明起手三法”,上焦栀子豉汤证,为误下后热扰胸膈,治法为清宣郁热;中焦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为误下后胃热气津两伤,治法为清热益气生津;下焦猪苓汤证,为误下后津伤有热,水气不利,治法为滋阴清热利水。
阳明病腑证,以“三承气”为代表,“蒸蒸发热”“腹胀满”的调胃承气汤证;“小便数”“腹胀满痛”“大便必硬,硬则谵语”的小承气汤证;“阳明病,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的大承气汤证。
阳明病的热证与腑证,其病机不离“亡津液”,可以通过汗、吐、下、利小便等途径,而“亡津液”。这跟阳明为中焦之阳土,处于在阳爻和阴爻之间,从阳化热这生理特点而导致的。阳土之上为天,天烈无雨,其土必燥;阳土之下为水,土燥耗水,其水必缺。故在热证中有“渴“烦渴”“大烦渴” “欲饮水数升”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表现;在腑证有“蒸蒸发热”“小便数”“濈然汗出”“ 大便必硬的症状。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万物由“三”所生,“三”之所归,土也;三阳归阳土,三阴归阴土;土之阴阳互为表里,沟通六经。
阳明若从阴寒化,则为“中寒”和“食谷与呕”的吴茱萸汤证。
3.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包括了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这也是三焦在六经病中直接出现
地方。在少阳病篇,三焦作为“水道”的功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少阳病中,三焦不仅仅是“水道”,而且是气、血、相火运行的道路。少阳是相火主令,足少阳胆木生相火,手少阳三焦就是相火升降的通道。所以如果少阳受邪,或侵袭胆木,或损害三焦通道。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经腑常常同病。
三焦分天、 地、 水三界,相火当升极而降,均布三界,最后降入水中,温煦补养先天元阳。
相火只升不降,结果就是“口苦,咽干,目眩”。不降的原因有二,一者,升之过极故也;一者,道路不通是也。故少阳病本证就以小柴胡汤作为开篇之方。

《伤寒论》96条云:伤寒五六月,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邪入三焦之腑,影响其相火转输功能,三焦将相火仅向下向里传时则生寒,仅向上向表传则生热。向下向里传为阴,向上向表传为阳,阴阳相互消长,则往来寒热。甲木相火上升之力太过或者三焦向下的路被邪所阻,则出现胸腔阳气郁滞,故胸胁苦满、心烦、神清默默。若患者素为元阳不足,则下焦水饮停滞,且浸渍入胃,故呕而不欲饮食。若病位主要在胸腔,则胸中烦而不呕。“壮火食气”“壮火伤津”,故渴。若中焦相火郁滞较甚,气机不畅则腹中痛。若胁下水饮停滞,则胁下痞鞭。若三焦水液运行障碍则小便不利,水饮由三焦循经内传心包入心则心下悸。胸腔水饮浸渍入肺则咳。
故少阳病的治法,求的就是一个“和”字。三焦为三界之体现,三界和,万物始生,故“和解”是少阳病的正确治法。
少阳病从三焦的作用、从相火升降出入来治疗,才能认定着落,不失仲景之意。
三阳病是三,三阴病是三,三焦也是三,从三焦看《伤寒论》,从三焦用《伤寒论》是我读《伤寒论》的最大的感受。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方币 +10 收起 理由
zhiban + 10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承前启后  独尊仲景
下一篇:既有表,复有里

10

主题

206

积分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6
发表于 2013-3-21 10: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三焦,彼三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82

积分

12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82
发表于 2013-3-21 10: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思,给了我很多启发,多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6

积分

18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76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4: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胆小的蚊子 的帖子

胆小的蚊子:此三焦,彼三焦? (2013-03-21 10:26) 
只是一些个人读书心得,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91

积分

16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91
发表于 2013-12-26 16: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了一些人持三焦为人身油膜的观点,感觉值得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867

积分

727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7
发表于 2013-12-26 23: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焦”在《伤寒论》中的发挥

如果说起了三焦理论,我倒是感觉{陈潮祖教授的三焦理论}很值得借鉴------它有助于对黄煌经方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6:07 , Processed in 0.074872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