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999|回复: 17

活用麻黄汤三大家(续)

[复制链接]

80

主题

950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50
发表于 2013-1-16 09: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活用麻黄汤三大家(续)

——选自《半日临证半日读书》



李凤林



李凤林先生是内蒙古儿科名医,知者或许不多。他的贡献与前述医家不同,在于大大拓展了麻黄汤的应用范围,或者说比许叔微、张锡纯走得更远。

李氏认为“凡无汗即是寒邪所致,无汗是辨别太阳伤寒证的关键”。突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束缚,根据临床症候分为四型:发热恶寒型、发热恶热型、发热不恶寒热型、发热恶寒或恶热口渴型。应用麻黄汤治疗小儿发热属太阳伤寒证者305例,结果痊愈294例,治愈率96.5%,好转6例,好转率1.8%,无效5例,无效率1.7%,总有效率达98.3%。

发热恶寒型: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口不渴等。曾以麻黄汤治疗这一类型患儿138例,其中135例患儿在两日内痊愈。

发热恶热型:症见发热恶热,无汗,口不渴等。《伤寒论》云:“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李先生认为有些医家只看到“不恶寒反恶热”之处,忽略了“身热汗自出”之句,把发热恶热无汗口渴等症认成阳明经病,而不敢应用发汗解表之麻黄汤。而李氏认为本型虽然有发热恶热,与阳明经之“不恶寒,反恶热”相似,但恶寒恶热不是关键所在,无汗才是辨证之关键。无汗发热为寒邪闭郁所致,故属于太阳伤寒表实证,而不属于阳明经病。《素问·举痛论》云:“寒则腠理闭,炅则腠理开”,《灵枢·刺节真邪》篇中云:“寒则……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先贤所论,昭昭明也。发热恶热者,乃患儿阳盛之体,或素有内热,逢外感发热,更增其热,故不恶寒反恶热也,发热与恶寒是寒邪客于机体寒热相争的表现,若表邪寒盛则恶寒,里热炽盛则恶热。这在古代医典中早有论述。《灵枢·口问》指出:“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灵枢·刺节真邪》云:“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据此,以麻黄汤主之,治疗发热恶热型138例,疗效甚佳,治愈率达96.5%。

案例一:



杨某,女,6岁。

1986年8月15日上午初诊。

主诉:发热3天,体温39.4℃。

现病史:3天前开始流涕头疼,后则发热恶热,无汗,口不渴,身痛,恶心不吐,咽痛微嗽,大便干,小便黄赤,口服退烧药无效,平素易患扁桃体炎。

检查:脉浮数,舌赤苔绛黄,咽红、扁桃体Ⅱ°红肿,心肺(—),肌肤干热,体温39.5℃,化验血,白细胞总数16×109/L,中性粒细胞63%,淋巴细胞37%。

诊断:太阳伤寒恶热型,乳蛾证。

治法:发汗解表、清咽利膈。

处方:麻黄汤。

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6克,2剂,水煎服。

8月15日下午,服药二次发汗不出,热稍减,体温38.2℃,重查白细胞总数13.2×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30%。嘱其再次发汗,继续服药观察。8月18日再诊,家长诉说,经盖被出汗,汗出热减,夜里服药后继续出汗,汗出透彻,热降身凉,两剂服尽,诸证悉平。脉浮缓、舌(—),扁桃体虽大,红已不显,余(—),继服牛黄清肺散、月石散、清解散。



原书按:本证无恶寒而反恶热,恶热为温病之候,禁用发汗解表之药,但仍以太阳伤寒辨证用药,方用麻黄汤者,其辨证眼目在于无汗。《素问》云:“寒则腠理闭”。寒邪闭郁肌表,卫气不得泄越故而无汗,用麻黄汤发汗解表,“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矣。

发热不恶寒热型:症见发热不恶寒热,无汗、口不渴等。根据上述恶寒或恶热两条理论,表寒里热,邪不相争,故无恶寒恶热矣,而发热无汗,表实证在,对此仍以发汗解表,麻黄汤主之,总结16例,效佳。

发热恶寒或恶热口渴型:症见发热恶寒或恶热,无汗,口渴欲饮等。此型之口渴需与太阳温病和阳明经病相鉴别。《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医宗金鉴》云:“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上述二条引文,均言及发热不恶寒口渴等症,却未明确指出有汗无汗。参考前贤对该二病的有关论述,李氏认为口渴的鉴别点仍在于有汗无汗。无汗乃寒邪闭郁所致,因寒邪闭郁,经气不利,气不化津上承则口渴,这与温病、阳明经病邪热津伤口渴而伴有汗出不同。临证曾选发热恶热或恶寒,无汗、口渴欲饮等症之5岁以上患儿13例,以麻黄汤治疗,均获痊愈,症状消失,化验血白细胞完全恢复正常。

案例二:



宁某某,男,7岁。

1990年11月2日初诊。

病史:发热6天,体温38℃,无汗恶寒,口渴欲饮,无咳痰。

检查:脉浮数,舌咽红,扁桃体Ⅱ°红肿,腹软,肌肤干热,心肺(—),化验血,白细胞总数15×109/L,中性粒细胞84%,淋巴细胞50%。(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原书如此,恐为手民误植。)

诊断:太阳伤寒恶寒口渴型,乳蛾证。

治法:发汗解表。

处方:麻黄汤。

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11月5日复诊:服药3剂烧退,出汗不多,咽干,食欲好转。脉浮缓,舌(—)、陈旧性扁桃体肥大Ⅱ°,心肺肝脾均(—)。复查:白细胞总数6.6×109/L,中性粒细胞28%,淋巴细胞71%。投以散剂,巩固治疗。

泻肺散(早服)、平胃散(午服)、月石散(晚服)各20包,每服2包。



案例三:



徐某某,女,14岁。

1990年11月30日就诊。

病史:发热5天,体温38~39.5℃,无汗恶热,口渴欲饮,口干不苦,咳嗽无痰,咽痛,干哕,腹不适,大便正常,尿色黄,曾服复方新诺明5天,注射洁霉素3天,烧不退。每天下午至夜间发烧39.7℃,今晨39.3℃,化验血,白细胞总数6.6×109/L,中性粒细胞45%,淋巴细胞47%。

检查:脉浮弦数,舌苔少黄,咽红、扁桃体I°红肿,肌肤干热,腹软,身无皮疹,体温38.4℃。

诊断:太阳伤寒恶热口渴型,乳蛾证。

治法:发汗解表。

处方:麻黄汤。

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5克,甘草6克,每剂水煎3次,日服3次。

12月1日复诊:服药2次,后盖被发汗,汗未出。晚上9时烧退,体温37.5℃,精神好,口不渴,未大便,唯咳嗽,痰不多,今晨36.6℃。脉浮缓、舌咽(—)、心率96次/分,肺(—),口服牛黄清肺散、月石散、清解散巩固治疗。



(以上引文及医案见《李凤林儿科医萃》)



按:医者一般以恶寒、无汗、脉浮紧为风寒表实证的辨证要点,若见明显的恶热、口渴、咽痛、舌红,多半会排除风寒表证的诊断;或者,至少也会认为是兼有里热证,或寒包火,或风寒入里化热。而李凤林先生将风寒表实证分为四型,其辨证关键在于无汗,而不论有无恶寒,有无恶热,有无口渴,有无咽痛,也不论舌脉;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至少证明他的观点不谬。我以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并且比较纯用麻黄汤治疗与按表寒里热治疗,看看哪一种辨治方法疗效更好。



邢斌写于2011年2月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15 收起 理由
zhiban + 15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Re:乘着经方的翅膀1猪苓汤一箭三雕
下一篇:补中益气汤治疗咳血

4

主题

0

积分

44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16 13: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离经背道,实不足法。
伤寒为经,本草为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积分

6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16 16: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有是病用是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141

积分

268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让我们一起成长

Rank: 4

积分
1141
发表于 2013-1-16 17: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那边的人壮实,皮肤粗。。。似乎麻黄体质的蛮多。呵呵。
慈悲藏心底,百草亦有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669

积分

170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9
发表于 2013-1-16 19: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圆融mm 的帖子

圆融mm:蒙古那边的人壮实,皮肤粗。。。似乎麻黄体质的蛮多。呵呵。 (2013-01-16 17:03) 
如果在南方也这样的话,肯定出问题
比如张锡纯爱用石膏
我在南方就觉得这样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664

积分

530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4
发表于 2013-1-16 21: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发热无汗作为麻黄(而不是麻黄汤)的应用指证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在口渴及恶热上还是应有所变通,否则大青龙汤就无用武之地了。
blog.sina.com.cn/guoyibens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51

积分

479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51
QQ
发表于 2013-1-17 20: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邢老师的分享。很好的文章,开阔思路。
看过经方杂谈一书,我在想,遇到上面所述的那些儿科医案,沙丘沙老师会不会倾向于考虑小柴胡汤呢?
楼上“本色”的回答也给人以启发。麻黄证与麻黄汤证是不同的。
本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从“温疟”也可看出麻黄证未必恶寒,“本色”所说的发热、无汗或许才是麻黄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950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5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0: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答青木青木先生:李凤林先生一点没有离经叛道,请看伤寒论46条自知。

答寒痕先生:我认为麻黄汤与大青龙汤在治疗“太阳伤寒与阳明病中间证”时是等效的。但说来话长,这里无法展开,只能点到为止。目前正在撰稿,以后会公之于众,届时请您再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44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积分
0
发表于 2013-1-17 21: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邢斌 的帖子

邢斌:答青木青木先生:李凤林先生一点没有离经叛道,请看伤寒论46条自知。

答寒痕先生:我认为麻黄汤与大青龙汤在治疗“太阳伤寒与阳明病中间证”时是等效的。但说来话长,这里无法展开,只能 .. (2013-01-17 20:48)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把46条与第6条温病,阳明病外证条,以及李凤林先生的几个观点及医案结合起来看吧。如果这样都可以说李的麻黄汤的运用是正确的,那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桂二越一汤,文蛤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等,确实没有必要存在于世。
伤寒为经,本草为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950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5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09: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都有存在的必要。但说来话长,以后我再发帖请青木先生指教。抱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29

积分

71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29
发表于 2013-2-17 09: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几个案子倒有麻杏石甘汤的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7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2-18 15: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44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积分
0
发表于 2013-4-10 12: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邢斌 的帖子

邢斌:当然都有存在的必要。但说来话长,以后我再发帖请青木先生指教。抱歉。 (2013-01-18 09:45) 
不要误导后学者就可以了
伤寒为经,本草为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44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积分
0
发表于 2013-4-11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伤寒口渴型-----真是个新鲜的提法!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口渴一症,何其清楚。后世共认的结论”太阳病为口中和“,临床上也是屡屡验证之。到这里就成了太阳伤寒口渴型,还是用麻黄汤主之,确实是独创之解见,独创啊。
伤寒为经,本草为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97

积分

96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97
发表于 2013-4-11 16: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您的玄参利咽汤里的玄参大剂量时是如何克服腹泻的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41

积分

314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41
发表于 2013-4-12 0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老师对楼主帖子褒贬不一啊~论坛嘛~都是各抒己见的
我认为李凤林先生说的应该是没错的。至少他实践过。
请问各位发表不同意见的老师,你们发表不同意见是因为在上述情况时你们用了麻黄汤而出现坏病吗?如果有,那正好可以展开辩论一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208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4-12 12: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信徒’观点   好多‘老师’的言论只是列举仲景一些条文然后推导出一个‘结论’去否定李凤林先生临床实践所得   有点纸上谈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4-13 21: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10 , Processed in 0.46685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