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882|回复: 5

《伤寒杂病论》的源流

[复制链接]

11

主题

0

积分

8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2-10-30 19: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杂病论》的源流》-刘绍武先生对文献的基本看法

对《伤寒论》实事实是的校正整理态度。


对于一个历史文献不要争辩,我们对于文献上的学术观点,可以批评,可以拥护,也可以反对,但是不要给文献改变原样,如果你改一遍,我改一遍,文献改的都没有原样了,如果你给文献加一点,我加一点,文献就失去了历史的原貌了。所以历史的问题它已经成了历史定论,成了考古的唯一原始资料了,今天修改原文是不对的,原文已成为历史上肯定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成了事实了。所以,我主张在研究《伤寒论》398条时,对也是它,不对也是它,你不要给《伤寒论》改动,可以提出你的看法,可以另立名堂,但不要改原文,这样就保存了历史文献的原貌。不仅医学文献如此,其它文献也如此,如《史记》你能改动吗?《易经》你能改动吗?这些历史文献就不能变。如宋明理学家尽管对《易经》有种种看法,但《易经》原貌却不能改。历史的文献就是肯定下来了东西,不能改动。


对于整理历史文献,林亿的治学态度是非常端正的,他对《伤寒论》的整理,以五苓散证的记载上可以看出,他可能参考了四种版本,从五苓散证的服法上可以看出,如71条“捣为散,如法将息”,141条“更于中杵之”,156条“忍之,一日愈”,386条“为散,更治之”,从这以上来看,这算有四个版本。自孙思邈以后到宋朝,其间有四百多年。林亿在整理时有一个有利条件,因为是封建皇帝下命令了整理《伤寒论》,所以民间有关《伤寒论》的文献都得献,因此,林亿才收集四种不同的版本。而林亿得到资料后,态度很精严,文献是什么样都原封不动。再如大柴胡汤,林亿在后边加自己的按语:“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103条“下之愈”,林亿从这里推测应该有大黄,但原方没有大黄,林亿自己意见是应加大黄二两,但是,林亿在原方上并没有加大黄。这说明林亿在对于历史材料整理上,态度是严肃的,从五苓散看林亿参考的版本可能有四个,林亿对此是原封不动地原样保留下来了。所以宋本《伤寒论》是历史文献资料,最好不要更动。

《伤寒论》的两种学说。

《伤寒论》原文上记载有两种学说,大家知道有哪两种学说吗?我们读《伤寒论》要知道这两种学说,研究《伤寒论》的这个问题就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来。如果你不知道,就会将两种学说混为一谈了,将两种学说搅在一块儿了!现在中医界研究《伤寒论》这个学说出现混淆的地方就是将两个学说搅在一起了。如同泥一样,泥里有水也有土,但是搅到一块,谁也弄不清哪是水,哪是土了!又如水吧,水是由H2O组成的,H和O本身很清楚,但结合到一块儿就谁也弄不清了。今天我们读《伤寒论》仍要保存、分清楚其中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样,我们就不至于相互混淆了,大家认为有哪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这两种学说在《伤寒论》中明文记载着。象经络学说,如《伤寒论》第八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是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个就是经络学说。再看《伤寒论》第五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就不是依据经络学说的。以上两条可以看出,第五条是以证为准,以辩证为主,意思是说,如果二、三日要不见阳阴、少阳证出现,那就算病变是没有引起变化。这是以证为准,病情必须出了阳明,少阳证才算传,如果不出阳明,少阳证就算不传。而第八条就不是以证为准了,那就是传了。一曰太阳,二曰阳明,三曰少阳,四曰太阳,五曰少阴,六曰厥阴,七曰又是太阳,第八天就是阳明,在这个时候,针阳明把传变堵住,使经不传则愈。后来,《伤寒论》的两个学说发展成了两个学派了,一个学派以辩证为主,一个学派以经络为主,相互僵持不下,各有理由,都是以《伤寒论》原文有两种学说的记载为依据。比如刘渡舟的看法就是以经络为主。

《伤寒论》的两种文体。

《伤寒论》的两种文体。就《伤寒论》原文三百九十八条来看,有两种文体,大家看有哪两种文体?你们为什么答不上?其实,你们对《伤寒论》是完全熟悉的,回答不上来是因为思考问题需要有线索,如果找不到那条线索,就好像不知道一样!其实这些问题你们都知道,只是没往那儿想,所以一下子答不上来。一种文体是问答体,象三十条、一百二十八条、一百二十九条,阳明篇中一百七十九条、一百八十一、一百八十二、一百八十三、一百八十四条都问答体,这是《伤寒论》上的一种体裁,《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都是采取这种体裁,问答体就是一问一答。《伤寒论》问答体之外,其余的就是论说体。这两文体哪一个是张仲景的文体?张仲景的学说是什么文体呀?一个人的学说只能有一种体裁,不能乱七八糟的。张仲景的学说是论说体。你看仲景钻研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而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这个“论”就说明是论说体,因此,张仲景通过《伤寒杂病论》这个名称就把文体给规定下来了。因为张仲景是按照论说体写出来的《伤寒杂病论》,所以我今天跟大家谈一下有关文体的问题。语言、文字是用来反应客观事实的,用来表达客观现实的,是一种工具,如果没有这种工具,你就没办法表达客观现实。象过河一样,水很深,如果没有桥梁、船只,就过不去。对于历史问题,语言是没有用处的,纯粹是要靠文字来表达,今天咱们要是回到1750年前与张仲景谈谈话,那是做不到的。今天我们能知道张仲景是因为有文字,通过文字来认识张仲景。张仲景写这书的时候是用“论”的体裁,加之#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重要的文献资料,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个文学著作,可称一代文宗、千古典范,谁知道是什么著作?你们听说过《文心雕龙》这本书吗?我对此书也不太熟悉,但知道此书是“一代文宗、千古典范”。如果经常看《光明日报》文献版那个栏目,可以看到有关此书的介绍。如果对文体论述来说,现在还没有一个能超过它,不但超不过,而且还没有一个能赶上它。《文心雕龙》是(仲景以后宋、齐、梁、陈时代)梁武帝的时候有个大文学家所著。咱们知道中国代表文学,一个《文心雕龙》,一个《赵明文献》,两者都是同时代的人。《赵明文献》是梁武帝的儿子赵明皇太子所著,也是一个大文学家,深受到《文心雕龙》的影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谈文学体裁的两部突出的书。我们医学上有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兵书上有《孙子兵法》,兵书没有超过《孙子兵法》的,没有一个中医超过张仲景的,《文心雕龙》在文学体裁上的地位与此类同,也是占了第一位的,书中各种文体都有论述。

今天谈一下《文心雕龙》中的“论”看法。《文心雕龙》:“论也者,弥论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辩证然否;穷于有数,充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荃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技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陈,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弥论群言,精研一理”是对论的高度概括。“论”按现在的话是“联系”、“结合”的意思,把“群言”(也就是各家的学说,各家的道理)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而“研精一理”,就是通过研究,去粗取精,把认识形成了一个道理,一个体系。以张仲景为例,他研习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要录》等,并平脉辨证,这就叫“弥论群言”。形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个体系,这就是“研精一理”。mao***在《实践论》上也这样说:“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达里,改造、制作的东西造出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张仲景也是经过上述改造、制作过程,造出概念和《伤寒论》理论的系统。这就是“论”,这样的才叫做“论”。
“论 之为体”,“体”就是要形成一个事实了,这个事实就是要对事物进行“辩证然否?”“然”指对的意思,否指不对的意思,“辩证”是分辨哪个是对,哪个是不对 的,这都得经过思维来辨证、纠正。关于治学态度的问题,我们看见有两个形式,一个是蝴蝶形式,一个是蜜蜂形式。蝴蝶采百花粉,却不知辩证然否。而蜜蜂采百花粉,通过去粗存精,“研精一理”,构成了蜂蜜,同样都是采百花粉,结果却是明显不同的结果。现在张仲景曾读的《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要录》等,别人也读了这些书,但仲景创立出六病思想,而别人就创不出来,就像蝴蝶一样,到结果下来,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因此,“论之为 体”就是要进行“辩证然否”,把哪个对、哪个不对分析的一清二楚。举例说明,《伤寒论》二十九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 与桂枝汤欲入其表,此误也。”仲景对这种病进行了“辩证然否”。这个证好象是桂枝汤证,张仲景通过辩证然否得出结论,说“此误也”,意思是说要用桂枝汤就 错了。如果再攻表,就更错了。错在哪里呢?错在不知邪之所在。用桂枝汤是错的,也出现错的问题,因此,用了桂枝汤后病人出现“得之便厥”,“咽中干,顺躁 吐逆”情况,不但原来病没有治好,反且由于治错了闯下了大乱子了。这到底是什么病呀?现代医学叫“末梢循环衰竭”,属于危险证候。所以用桂枝汤出这个乱 子,不但没把病治了,还得赶紧设法抢救,因此,用“甘草干姜汤与之”。甘草干姜汤是四逆汤的基础方,是单方,在“甘草干姜汤”基础上加一味“附子”就形成 四逆汤。赶紧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把阳救过来后该怎么办呢?仍然还得“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由此能说明这个病是个什么汤证呢?所谓“更作”, 就是应该做却没有做的意思。说明此病本是芍药甘草汤证,却误用桂枝汤攻其表,非但病情没有好转,还闯了一个大乱子,用甘草干姜汤解决了乱子之后,原“证”
仍然还是存在,因此,需要再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关于《伤寒论》二十九条,我有亲身的经历。实践出真知吧。从前,南沟村有一个病人,他去看病,他回来之后,我问他:“怎么样啊?”他说,就是“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我问:“你给人家用了什么方了?”他说:“看着好象一个桂枝证,我给他开桂枝 汤”。我说:“可弄错了,《伤寒论》29 条不是讲‘反与桂枝汤欲攻基表,此误也’,你怎么不接受这个教训呀!”他说:“那是啥呀?”我说:“是芍药甘草汤证呀!”因此,急忙赶到病人家里。等到去 了,病家已经把药煎成了,就是还没喝。后来换了“芍药甘草汤”治疗,脚一下伸开了。“脚挛急”这个证那可厉害了,就是小腿抽筋。病人这样痛苦,能不自汗 出、脉浮、小便数吗!这个病人用了一付药倒好了。所以实践出真知,这个病没有见过容易弄错,你看看古今医家把《伤寒论》29条注解成什么了,你们打开各家著作看一看他们的注解,完全弄错了。




上一篇:李孔定经方应用举隅
下一篇:日本近代汉医大师和田启十郎肾脏炎医案三则

0

主题

0

积分

10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0-30 22: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刘老写的?错误如此之多,哪有赵明文献这书,分明是昭明文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2-10-30 22: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为讲座发言版,再整理成文导致错别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056

积分

325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2-10-31 07: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很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2-10-31 10: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仲景的著作原来是不是叫《伤寒杂病论 》都是个问题,为什么宋代之前的史料中从来没有出现这个名字?都是别的名字?孙真人才开始说“伤寒大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0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0-31 15: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汤一笑 的帖子

汤一笑:张仲景的著作原来是不是叫《伤寒杂病论 》都是个问题,为什么宋代之前的史料中从来没有出现这个名字?都是别的名字?孙真人才开始说“伤寒大论”。 (2012-10-31 10:05) 
久不见先生,先生所言正是,倘若叫金匮玉函经我还可以理解,直接叫伤寒杂病论也太匪夷所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2:16 , Processed in 0.15883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