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细辛确切的安全剂量 “细辛不过钱”之说,源于宋代元佑年间陈承著的《本草别说》一书,900年来,已成为临床上的戒律。其实,在宋代之前的诸多医书,皆言无毒,也未限量,就是在宋代之后,许多医家,也并不同意陈承之说。如清代陈修园引张志聪《本草崇源》曰:“宋·元佑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余在初涉临床的十多年间,守细辛不过钱之言,不敢越雷池半步。1974年,跟中国中医研究院赵锡武教授进修临床,赵老用细辛少则2~3钱,多则7~8钱。问其原因,赵老说陈承别出心裁,误人不浅。你看一看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读》就明白了。其后,我在30多年的临床中,打破“细辛不过钱”的羁绊,根据病情需要,少则3~5克,多则100多克,从未发现毒副作用,而且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病。 1985年,《山西中医》创刊号,向我邀稿,刊登了我写的批驳细辛不过钱的文章。
现代刊物上确实发表过一些应用细辛不当而发生死亡的报道。《中药大辞典》载“细辛之毒在挥发油,醇浸出液对小鼠灌胃,其半数致死量为 123.75mmg/10g”。笔者为试验细辛的毒性,将单味辽细辛60g,煮沸20分钟,一次服下,照常在门诊应诊,并让同科室大夫,每20分钟测量一次脉搏、呼吸、血压,共观察了4个小时。结果,自觉无任何不适,唯血压在服药后的40分钟时升高12/11毫米汞柱,2小时后降为服药前水平。说明大剂量应用细辛,有短暂的升压作用。由此可见,是否会发生细辛中毒,服用散剂超量才是关键问题。如果是单服细辛末,或丸散中含有细辛末,每次服用其中细辛含量若超过3克,就有发生中毒的危险。如果是用煎剂,细辛的毒性成分挥发油,在煎煮过程中会被蒸发掉,用量即便很大也不会发生中毒。但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近年来,不少医院、药店采用高压煎药机为患者代煎中药。多数煎药机不放气,药物的挥发成分不能蒸发掉,所以用此机代煎,细辛用量也不能超3克,不然会造成重大事故!1997年,我购到一本《细辛与临床》,系河北省当代名老中医刘沛然主任医师50年用细辛的实践总结。刘老真可谓细辛大师。该书有理论有实践,读后令人折服。书中共载各种疑难杂病73例,载方94首,每方均用细辛。书中最小用量为10克,最大用量是200克,平均每方用量50.23克。其中脉管炎一案,前后用中药137剂,细辛的总用量为11.8公斤,平均每方用量为86.75克,终将该病治愈。又如无脉症一案,先后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救逆汤加味,共74剂,平均每方用细辛137.8克。该书不但是临床工作者值得一读的好书,更是批驳“细辛不过钱”的好教材。 当然,大剂量应用细辛,一定要用煎剂,还应当注意辨证用药,细辛究竟属于辛温发散之品,对阴虚有热者,应当忌用。 典型病例 彭某某 男 18岁,学生,1976年11月就诊。患者7~8年来,每到冬季手、足、耳发生冻疮,去年冬天最严重,足跟皲裂,局部感染,行动不便,只好借宿学校旁边的同学家。今冬已转入县城上学,住宿条件较好,但入冬后手、足又发现冻疮。检查发现手足冰冷,双手、双足有多处红肿硬结之斑块,遇热则痒痛不已,脉沉细,舌淡苔白。
方取当归四逆汤加附子,重用细辛。 桂枝30g 当归12g 炒白芍12g 细辛90g 炙甘草10g 通草4g 大枣10枚(擘) 附子45g(另包先煎1.5小时) 上方共服 12剂,手足变温,冻疮痊愈。后观察3年,再未见犯病,而且春秋季与同学握手,再无人说冷血动物了。 清·汪昂撰《汤头歌诀》在当归四逆汤歌诀的最后一句是“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我在临床时确常加附子,是否有违常理?我认为不然,要知道阴阳是互生的,阳旺才可生阴。当归四逆汤见于《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按仲圣意,脉细已到欲绝的地步,当然是心肾阳虚、阴血也十分衰竭,在此情况下,加附子干姜辛热补阳,阴血也会随之而生。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并未发现因补阳而伤阴之弊端。(摘自纯中医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