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041|回复: 8

[其他] 日本经方医学大师大塚敬节经典语录

[复制链接]

29

主题

1229

积分

113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229
发表于 2012-6-23 14: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汉方医学我的生性。汉方医学实际上是很了不起的高级临床医学。
   
伤寒论》是世界最高的论述治疗学的古典医著。
     一间小而陈旧的平房。这个家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尊敬的汤本求真先生的诊所兼住宅。
在学习的初期,没有涉及杂学,而能够直接全力攻读了伤寒论,这是汤本先生予我的恩赐。
阴阳虚实的差别存在于微妙的地方,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需要积累经验,努力抓住仿佛的不同之处,也只有这样。
     被体温计的数字魔术所迷惑,着眼于患者的发热而使用小柴胡汤和麻黄汤,实属误治。
     方药对证所产生的效果是令人惊异的。
     药物的配伍是多么严格肃然之事啊,令人颔首叹服。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恬淡虚无”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通往长生之道路。




上一篇:中医是一种包容的文化,
下一篇:槐杏医话(五十七)我所理解的方证对应(三)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2-6-23 15: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塚敬节先生是天才的汉方临床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37

积分

57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经方医学论坛的确是我

Rank: 3Rank: 3

积分
537
发表于 2012-6-23 19: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敬重他,敬重他的学识,他对汉方的执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04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6-23 20: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理名言。中国热都要读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6-24 15: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冢敬节著述值得一看,粘几段共赏,读日医书不可一字一句扣,细看就是了。日本人理解汉语著述中医本来就生涩,加之再翻译很难不走样,重点还是思路。

  中国内科医鉴 上篇目录


中国内科医鉴目录   
   凡例(略)
   序言(略)
   前篇   证候与治法概论
   第一章      头痛  眩晕  耳鸣
   第二章      呕吐  吐血喀血  吞酸嘈杂  哕
   第三章      便秘  下利  下血子宫出血
   第四章      小便自利  遗尿  小便不利淋沥  血尿
   第五章      口渴  咽中干燥
   第六章      咳嗽  喘
   第七章      胃内停水  心下痞
   第八章      心悸亢进
   第九章      浮肿水肿
   第十章      热
   第十一章    不眠  谵语  狂痫
   第十二章    胸痛  腹痛
   第十三章    腹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6-24 15: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头痛  眩晕  耳鸣
      
     头痛
    当患者诉头痛之际。应考其头痛起于何病。阳证之头痛乎。阴证之头痛乎。抑为虚证之头痛乎。实证之头痛乎。探求病源。实为汉医最要之事。同一风邪之头痛也。在甲则鼻塞。微恶寒。有热无汗脉浮紧。乙则鼻涕交流。恶寒强。体温不变。脉沉而弱。甲病阳证。乙病阴证。处方自异。故甲宜麻黄汤。乙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一胃病之头痛也。而胃内停滞之水毒虽同。而丙则脉浮数。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而干燥。时欲饮水。饮则屡屡吐出。丁则脉浮数。口不渴。舌苔无。屡屡吐水。丙阳证也。丁阴证也。前者宜五苓散。后者宜吴茱萸汤。又同一子宫病之头痛也。戊则脉沉实。大便有秘结之倾向。颜面充血。时时眩晕。月经不顺。左腹下疼痛。按其腹部。觉全部有充实之感。以指触于左臂骨窝这部。有过敏之索条物。己则脉虚软。大便每日一次至两次。眩晕耳鸣肩凝。月经不顺。一月中有两次。下腹疼痛。腹部全部软弱。腰脚易冷。戊所患者为阳实证。己所患者为阴虚证。前者以桃核承气汤主治药。后者以当归芍药散治之。
    易起头痛之疾患。就现代医学之见地。多起于发热。肾脏炎 。动脉硬化症、绿内障、脑肿疡、霉毒、外伤、硬结头痛、副鼻腔疾患、耳之慢性化脓、便秘、循环障碍、子宫疾患等。余今大别分为四类。一曰外邪之头痛。流行性感冒。肠窒扶斯等头痛属之。痛时多兼发热。二曰痰饮之头痛。水毒停滞于胃肠之内。上冲而起之头痛也。三曰血症性头痛。月经不顺或血液循环受障碍而起者也。四曰食毒性之头痛。便迷秘或消化不良。食毒停滞于胃肠之内。头中受刺激而起之痛也。四者之中更分阴阳虚实欹矣。
    外邪之头痛。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小柴胡汤、及其加减之方以治者为多。痰饮性之头痛。用苓桂术甘汤。茯苓饮、人参汤、大建中、真武汤、吴茱萸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等治之。血证性之头痛。用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等以治之。食毒性头痛则应用泻心汤。大承气类。
    眩晕
    眩晕俗名也。眩者眼前黑之意。晕与运通。故有眩运。目运、头眩、冒眩、癫眩之称。凡眩晕辄兼头冒。头冒者即头觉沉重。眼前不清楚是也。凡西医学之贫血。胃肠病、心脏病(尤其在瓣膜狭窄)脑肿疡(尤其在脑霉毒)小脑疾患、多发性硬化症。癫痫、希斯笃里、神经衰弱、中毒、眼筋麻痹、内耳疾患等、往往起眩晕。
    伤寒论.金匮要略言及眩之处方有十一方。其中有术者六方。有茯苓者五芳。此亦鉴於事实。可定眩晕与水毒密切之关系者也。西医则云眩晕与三半规管内液之摇动有直接的关系。然吾人对于古贤[治眩晕必先治水]之深谋远虑。大堪惊叹焉。此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拾出治眩之处方十一。计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葵子茯苓散、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近效方术附汤、茵陈蒿汤、甘草干姜汤、治冒之处方四。计苓桂五味甘草汤、苓甘姜味辛夏汤、大承气汤等。其治乍起眩晕之方。大抵使用泻心汤。古人云“泻火降逆”其与水火相克之理论。述之甚详。茵陈汤证之眩。虽近与泻心汤证之眩。而与水火相克之理论。说来至详且备。尚细细考究之。实能发现甚有趣味之暗示焉。惠美三白云。产后血运者。水气也。得以附子泻心汤治之。原南阳云。世人用人参、黄连、防己、大黄、桂枝、茯苓、术、甘草之套方以治眩晕。远不如白虎汤之有奇验。白虎汤证用白虎汤。其有其验。固无论已。即如舟车酒醉之眩晕。用半夏泻心汤与五苓散而有效,古人早有卓识矣。和回子真翁云。所谓调血剂必从根治。余曾屡屡用当归芍药散以治此种之患者。而其中之泽泻茯苓术诸药。则视其原因之或为船醉。或为水毒而有加减焉。
    耳鸣
    耳鸣往往与眩晕为同时并起之症候。眩晕愈时。耳鸣亦止。耳鸣告愈。同时眩晕亦止。此为余日常临床所得之实验古人云耳久鸣则聋。盖耳鸣则激之为聋也。
    所谓患神经衰弱症者之耳鸣多因於水毒。用茯苓饮、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酸枣仁汤、当归芍药散等辄有效。患动脉硬化症者之耳鸣。多用泻心汤。栀子汤及以上各方之加味。患中耳炎者之耳鸣。多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以治之。
    备考
    [本间枣轩对眩晕之说]
    古人学说。称眩晕为脑海虚。即脑病也。夫脑有自体发病者。亦有外界侵犯於脑而起病者。中风、
痫症、发狂、恐怖等之眩晕。脑之自体之病也。产后及子宫出血、出血、吐血、衄血、肠出血、尿血等症。至血液虚竭。虚里与肾间动悸非常。或因过饮、过浴、诸热病等而发之眩晕。从外界侵犯於脑而起者也。[中略]卒然晕倒者。可不论其虚实。与以回生散、参连汤、三黄汤等当有效。产后之血晕或血多则上冲。面目红赤。脉络怒胀之眩者。用三黄汤加辰砂。或用苓桂术甘汤、三黄汤[泻心汤]合方为佳。下剂不宜长服。若前方已服数十日者。用苓桂术甘汤、巫神汤、如心散之类转方为佳。亡血后动悸高而眩甚者。可用肾气丸、连珠饮。八珍汤、而兼用镇悸丸。脾胃虚弱。面色萎黄。动悸而眩晕者。宜归脾汤。兼用宁心膏。即真武汤亦可用之。痫症之眩晕者。沉香天麻汤为上。头痛。眩晕。呕吐者。宜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如服后呕吐犹不止者。宜用半夏泻心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
   (原著者按)不论何处。若藐视病之虚实。随经治疗。犹之未治。回生散系附子、紫檀、人参、白檀、郁金、甘草、胡椒、而成。尚施於实证之眩晕。即为不考药效之误。又以三黄投於虚症。亦大不妥。参连汤者。人参与黄连也。产后之血晕。多运用当归芍药散。不长服下剂云云。系从西医之知识而出发者之说也。西医藐视阴阳虚实。往往滥用下剂。因过下而困疲。下已难下。而又有不得不下之必要。故曰转方。此种转方。山胁东洋之所谓医之自转。医者翻弄病之良手也。巫神汤者。五苓散加干姜、黄连、木香者也。连珠饮。八珍汤、木香、甘草也。沉香天麻镇悸丸可参照心悸亢进条。归脾汤者。当归、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远志。人参汤者。沉香、益智、天麻、防风、半夏、附子、独活、羌活、甘草、当归、僵蚕、生姜也。半夏白术天麻汤者。半夏、陈皮、麦芽、茯苓、黄芪、人参、泽泻、苍术、天麻、神曲、白术、黄柏、干姜、生姜也。亡血后动悸高而眩甚整个。炙甘草汤、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有效。脾胃虚弱。面色萎黄。动悸眩晕者。多用茯苓饮合苓桂术甘汤。头痛眩晕呕吐者。为吴茱萸汤。五苓伞之证。从证运方。庶不误也。
    [有持桂里之眩晕说] 眩者目之意。晕者犹运也。如身在车船之上。不能自主也。故俗人往往即用眩运二字。此疾多从水饮而生。亦有因气疾而来者。亦有因过食而来者。妇人从血道而发。男子自瘀血结毒(陈久性霉毒)而生。
         (原著者按)眩多因水饮之说。实得我心意。
    [伤寒赞论] 太阳病。脉沉。身热头痛者。阳中夹阴者也。黄芪建中汤治之。若误投发汗而不瘥者。四逆汤温之。
    [集验良方] 白虎汤治中暑(热射病)口渴喜饮。身热。头晕。昏晕等证有效。
    [伤寒绪论] 太阳病者发汗。发汗过度。则阳虚而耳聋。叉手自冒。不可误用小柴胡汤。宜同建中汤治之。

                         选自皇汉医学丛书  《中国内科医鉴》第一章
        日本  汤本求真阅  大冢敬节著   陈存仁编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6-24 15: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呕吐   吐血喀血   吞酸嘈杂    哕
    呕吐   
    金匮要略伤寒论中之区别呕吐干呕。呕逆等项。东坦之解释云。有声无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口中喀喀有声有吐者之象。而始终不吐出者呕也。干呕也。如乳儿患脚气与患脑膜炎者。其声未出。而乳汁食物已有甚多之吐出者。吐也。食急而有物奔出者。大抵为吐。有声而同时有物者曰呕吐。呕逆者。呕之激也。吐逆者。吐之激也。
    上述呕有干呕之逆。而干呕呕逆之中。又各分阳证与阴证。小柴胡汤 、栀子生姜豉汤、柴胡加桂枝汤、白虎加桂枝汤、猪苓汤、治阳证之呕者也。乌梅圆、吴茱萸汤、大建中汤、四逆汤、真武汤治阴证之呕者也。今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采集治呕之方一十有六。其中十四方配合以生姜干姜。治干呕之方一十有三。其中十二方亦有生姜或干姜之配合。此抄录如次,[呕]  大建中汤   半夏泻心汤   苓甘姜味辛夏汤   乌梅圆   四逆汤(以上诸药中有干姜)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葛根加半夏汤   吴茱萸汤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栀子生姜豉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真武汤(以上诸药中有生姜)   白虎加桂枝枝汤   猪苓汤。
    [干呕]   小青龙汤   六物黄芩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虎加猪胆汁汤   半夏干姜散   甘草泻心汤(以上诸药中有干姜)   桂枝汤   小柴胡汤   橘皮汤(以上诸药中有生姜)   十枣汤
    [呕逆]   竹皮大丸(有桂枝)
    从上看来。可知凡治呕。干呕。呕逆之病。大抵用生姜干姜桂枝。此生姜桂枝。均含挥发油。西医用为健胃之剂。认为作用甚广。临床医家最宜注意者。凡治呕与干呕往往多用上举诸温性刺激药之一方。然有时亦有全然不用刺激药。却用缓和黏滑疏通之剂。如猪苓汤等方剂。此不可忘忽者也。
    近来西医界盛用半夏以为镇吐之剂。余敢断然言之。此系西医之误。吾人当矫正也。治吐之剂。余独举大黄。半夏虽治吐有效。其实不能治吐。汉医对於吐证。虽亦有以半夏处方者。然实非半夏之效。彼不自知其力量之将军。不能视察敌人之病。以致误遭败北。而乃罪责兵卒。其可得乎。试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中言及治吐之处方。共计有七。其中皆无以半夏为配剂也。
    [吐]   茯苓泽泻汤   五苓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茯苓饮(以上各方有术)大黄甘草汤   调胃承气汤(以上两方有大黄)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右举七方中四方有术。二方有大黄。於此可知治吐以大黄。或尤为要药矣。但术之可治者。大黄往往不能治之。椐金匮要略云。痰饮之病宜温药。痰饮者。胃内停水也。停水于胃内。则饮食之物不得疏通。于是吐矣。故宜用术等之温药。以去其水。此时消化器无迟缓症状。反之宿食燥屎淤积于消化管内。以防饮食物之下降。于是吐矣。此时宜用大黄等之冷药。使胃肠紧缩以去其宿食。此际消化器现紧缩之状态。以上云云。皆其区别也。即言吐之症状。凡胃内停水者。宜配用术之方剂。宿食燥屎者。宜用有大黄之方剂。二者误用。则增病势之恶逆。诊断者不可不慎也。
    古方中虽有将术于大黄组合于一方剂者。然与后世医人之加味者。不可同日而语。况呕吐与吐。又无区别。习得半夏有治吐效力之皮毛学识者。即批判汉药。区别门户。藐视前人之劳苦。殊失公平之见地也。此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言及呕吐之方。配以半夏者亦计有六。开列如下。
    [呕吐]   附子粳米汤   小半夏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大半夏汤   半夏干姜人参丸   黄连汤。
   吐血 喀血
    吐血者。消化管(尤其是胃或食道)出血。从口腔吐出之谓也。喀血者。从呼吸器(尤其是肺)出血之谓也。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只有吐血之语。而无喀血之文字。意者其时这吐血。无今日喀血之意。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项中。有云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也。脉浮弱。以手按之即绝者下血也。烦渴者必为吐血。实为今日之所谓喀血也。
    吐血与喀血。不可同一处理。但在处方上若不确定其阴阳虚实而误用之。亦往往无效。故在处方之前。先宜看定是吐血乎。抑是喀血乎。然后辩明其为阴证欤。阳证欤。实证欤。试举一例以明之。泻心汤。柏叶汤。均治吐血之剂也。然泻心证之出血。为组织上起炎症之出血。柏叶汤之出血。为组织迟缓所起之瘀血。盖泻心汤为阳证之治剂。柏叶汤为阴真证之治剂。苟柏叶汤之证。误与泻心汤。则出血增加。病者立即可毙。吐血喀血既认明矣。阴阳之分。亦不可不慎。前例诸方之外。如人参汤。甘草干姜汤。黄土汤。治阴证之吐血者也。白虎汤。栀子豉汤。(以其加减方)茵陈蒿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等。治阳证之吐血者也。请在第三章下血条更事研究。兹采用金匮要略中关于吐血之说于下。
   (一)吐血。咳逆。上气之候也。其脉数有热者死。
    栗园(译者按即日本名汉医浅田栗翁)曰。脉缓而身凉者。血或可止。
   (原著者按)患肺结核者。多表见此种症状。上气者。两颊潮红。气上逆之谓也。
   (二)贫血之亡血者无汗薏。出汗者更失体液。故至恶寒战栗。
   (原著者按)病者对医家施行手术之创口或误伤之处诉疼痛时。西医往往在阿斯匹灵中混加莫儿希纳加罗莫金之类。企图达其镇痛这目的。称为补血液。又以搿儿液注射之。称为消耗之发汗剂。此殆即西医之治疗方针乎。
    吞酸嘈杂
    胸中吐出苦酸之水曰吞酸嘈杂。治吞酸嘈杂之方。屡屡应用者为。生姜泻心汤 、  旋复花代赭石汤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小陷胸汤等。如以上方剂不能见效。病势反觉恶化时。则用大建中汤或吴茱萸汤。此系余之经验。颇著速效。此中阴阳相异之认辩。甚为切要也。
    哕
    哕。俗名也。有阴阳虚实。可以大小承气汤治之。亦可与以小柴胡汤。桔皮汤、桔皮竹茹汤之类。亦可选用。食毒、气逆。水毒。以及带热带寒之时机。可用小半夏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
    备考
    [兰轩医谈]  哕有数因。阳明证渴而不能食。食下后。渐渐口渴引饮。此必发哕选用茯苓饮桔皮竹茹汤可愈。(竹茹汤之人参代以麦门冬竹茹代以竹沥更妙)因留饮而哕者。其小便必不利。又投承气汤后。亦有稍稍下降而仍哕者。此因热气挟痰(水毒)而上逆也。非竹沥不效。
    [有持桂里之说]  方书有种种之名目。而以哕字最为正确。自证自古即认为胃中之寒。亦有因热而来者。蛔虫聚集。痰饮者。皆患此病发时挟以他病者凶候也。(尤以痢疾后及诸病之所发者为最凶)
    桔皮竹茹汤   此为古今治哕逆之通用方剂。
    桔皮汤       手足厥而气逆者均用之。详说见呕吐门。可参照。
    半夏哕逆汤   哕逆而心下痞硬者。用次方开通之。痢疾伤寒之患此者。尤为爻吃紧之要方。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为止哕之效药。阴证用之。阳证则不适用。本草纲目中有吴茱萸桔皮附子三味之方。用于阴证甚相宜。
    柿蒂汤       大冢云。自方在柿蒂丁香之中。加生姜煎而热服之。古时无此方剂。对证应用。能奏伟效。其主治为胸满与咳逆不止等。
    用桔皮竹茹汤之类尚不止者。可用此方止之。盖柿蒂为治哕之专药。烟法印云。此物若与石蜜合煎。愈妙。又在平胃散中加柿蒂丁子亦有伟效。
    甘草干姜汤   与以苦味剂而犹不止者。用此方间能奏效。
    炙甘草汤     哕而脉结者可用此方。但需在危笃症中用之。
    附子粳米汤   胃中寒甚。哕逆更加呕吐。轻剂无效时用之。
    四逆汤       阴寒脱症之哕用此方甚佳。在霍乱症呕吐下利。手足微冷。脉细而哕者。用此方能救其十一。
    猪胆汁汤     哕时呃呃不已。呼吸有暂绝之状。用此可以急救。无猪胆时。熊胆亦可用之。(大冢云。此可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之类。)
    备考
    [本间枣轩之说]   吐血呕血。古时通称呕血。有从肺出与胃出两证。(中略)而治法并不区别。大抵吐血多者用三黄汤、犀角地黄汤或二方合用。亦有用四逆汤者。吐血少者或连绵不止。胸肋苦满者。用柴胡四物汤或黄土汤。如用以上手段犹不止者。可与断红饮间服阿芙容液。服后血色变黑者。为止之前兆。亡血过多。而脉沉微。虚里煽动。气短汗出者。生命已在瞬息之间。可用独参汤。兼用回生散亦佳。吐血之后变黄胖者。可用连珠饮兼镇悸丸。虚劳者以人参养荣汤为佳。无病而微咯血。久而不止者。凉膈散为宜。饮酒后吐血者。亦可用凉膈散。出血过多。亡血甚者。可与理中汤四逆汤。
   (原著者按)   吐血亦有阴阳虚实。宜从证以处方。三黄汤者。泻心汤之别名也。四逆汤者。当归、川芎、芍药、地黄也。柴胡四物汤者。小柴胡与四物汤之合方也。命期促迫者。宜与独参汤。而不投四逆加人参汤。独参汤者。人参一味也。断红饮、犀角地黄汤、人参养荣汤、凉膈散等可参照肺结核条备考之部。
    黄胖者。在十二指肠虫病、心脏病、肾脏病等。其病势进行。则其人贫血甚。皮肤淡黄。稍有水气。动悸甚强者也。连珠饮者。苓桂术甘汤合四物汤加木瓜、苡仁、术、萆藓也。
    [伤寒绪论]   太阳则脉浮数。灸之必惊狂。起卧不安。咽燥吐血。此时投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为佳。
    [集验良方]   黄芪建中汤治吐血。衄血。虚赢不足。饮食乏味。脚步软弱。言语倦怠。失精(遗精)内热等诸虚损之证有效。
    [续易简方]   理中汤治身寒气虚。咯血吐血之剂。
    [千金方]     酒徒之咳着者必吐血。自因久经长年月日过度之饮故也。其脉虚者避血冒。若饮后胸满者。厚朴大黄汤治之。
    [樱宁生传]   桃仁承气汤治积郁。火甚。迫血上行。衄血数升。面赤。脉躁疾。精神恍惚。如痴者有效。
    [心法服馀]   吐血者。胸中觉气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千金方]     凡服药后。呕逆不入腹者。先与甘草一两。水煎服之可效。
    [朱氏众验]   二神汤(既甘草干姜汤)治吐血极妙。
    [证治准绳]   栀子柏皮汤治小儿衄血极有效。
        (原著者按)此方不只限于小儿衄血。吐血。亦极有效。小儿衄血。可用麻黄汤、桃核承气汤、泻心汤之类。
    [三因方]     大半夏汤为治心气郁而不行。生涎饮。心下痞硬。聚结不散。肠中辘辘有声。食入即吐之剂。
    [仁齐直接]   半夏丸(生姜半夏汤所制之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虚肿诸病有效。
          按崩中带下即今西医之所谓子宫病也。
    [疗治茶谈]   呕吐证之动悸甚者。必致煎汤不入。往往无相应之药。其时在下焦穴针灸之。以引下其动气。药则将丸药为散药。渐渐静其动气。然后在与煎药。若无此心得。妄用汤药。反足增病。
    [兰轩医谈]   衄血之实证应用三黄汤(泻心汤}此其现象为出血不止。及其血自止。血虚者用广东人参肉桂之类。血实者脉实数。血虚者脉沉微。若脉微数者必死。
    [证治摘要]   一男子下痢不止。发哕。吐蚘虫。与以吴茱萸汤见效。
   
  注:日本人著中医书,文字较蹩口,须细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2-6-24 15: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大冢敬节的内科医鉴,就是一个一个字打出来,手过一遍记忆深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

积分

12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0
发表于 2024-7-2 15: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7:27 , Processed in 0.162677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