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372|回复: 7

从柴胡证体会伤寒论的理论意义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5-25 06: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此条是解释96条的病机,伤寒五六日,正气渐衰,出现了中风的状态,中风者必为血弱,血弱是因为表部津液耗尽,也就是表部津液亏竭。血弱、津亏,则腠理松开,邪气因而入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部位。“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已含胸胁苦满之义。正邪在少阳部位分争,就有了往来寒热。有时候也不分争,不分争的时候就不发作往来寒热,故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证的特有症状,是肝气郁滞,不原意说话,也影响食欲。脏腑相连,其痛必下,少阳病位涵盖三焦,五脏六腑均相连,阳邪从外入里,病势从上趋下,其病痛必涉及到下焦。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反应了邪欲入里,脏腑失和,肝强脾弱,胃受其累的病理状态。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是正邪分争的反应,邪气从上焦下趋,必致下焦正气上冲抗邪,于是胃受其累,故使呕也。“故使呕也”包含了“心烦喜呕”之义,是由上焦邪气下趋于胃,胃中气血运行受阻,必致水气停于胃中,在肝气横逆、肾气上冲的作用下,出现胃逆作呕。胃中有水气,为什么不用茯苓、白术呢?因为此病势胃逆作呕,病因是肝脾失和,适宜柴胡、半夏宣通,不宜茯苓、白术渗利。
    此条先述小柴胡汤证的病理“血弱气尽,腠理开”,复述小柴胡汤证的病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再述小柴胡汤证的病机“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见此证,即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已”是“停止”,“没了”的意思,就是柴胡证没有了。渴者属阳明,是说服柴胡汤已,其人若渴的话,属于阳明胃热,以阳明法治之,而不是说,凡是渴者,都属于阳明。五苓散证之渴,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之渴,都不属阳明。




上一篇:胃咳与经方
下一篇:“方证对应”与“猜谜”

396

主题

8727

积分

1303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8727
发表于 2012-5-25 19: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条先述小柴胡汤证的病理“血弱气尽,腠理开”,复述小柴胡汤证的病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再述小柴胡汤证的病机“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见此证,即小柴胡汤主之。
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6 06: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伤寒五六日是邪气传里之期?就是因为正邪相搏五六日,表部正气渐衰,出现了“血弱、气尽,腠理开”的状态,若没有“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就不能传里。
     柴胡证的病机和病位是邪热“结于胁下”
     伤寒论第97条把柴胡证的病因、病理、病机、病位、病证都作了简明论述。病因是正气渐衰或汗下失法;病理是血弱、气尽、腠理开;病机和病位是邪气结于胁下;病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所以,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一证,是但见有柴胡证邪气结于胁下的病机之一证便是。如往来寒热,是邪气结于胁下,肝脾气胜时,邪气被祛出外,人则恶寒,肝脾气弱时,邪气入里,人则恶热;胸胁苦满,是结于胁下的邪气外不得出,里不得入,困于胸胁,故胸胁苦满,胸胁苦满是两胁都满,肝脾俱郁;嘿嘿不欲饮食,是结于胁下的邪气抑制肝气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故嘿嘿不原意说话、闷声不响,并且没有食欲;心烦喜呕,是结于胁下的邪气扰乱胃气下降的功能,胃逆则呕,胃不和则心不安故心烦。每一证都反映了邪气结于胁下之肝气不疏、肝脾不和的病机。所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四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所见,有的人以往来寒热为主要见证,有的人以心烦喜呕为主要见证,有的人以胸胁满为主要见证,有的人以闷声不响、不欲饮食为主要见证,与柴胡汤,均可药到病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7 18: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从表部营卫俱强的伤寒证,以麻黄汤发汗攻表为法;到营弱卫强的中风证,以桂枝汤补营发汗攻表为法;到“血弱、气尽”的营卫俱弱,邪气入里结于胁下的“亡阴血虚,阳气独盛”的柴胡证,以疏解肝气,损阳复阴,祛邪出外为法;到或吐或下,胃中空虚,邪热入里的内实证,以承气汤攻下,祛邪出里为法;到里虚寒证,腹痛吐利的太阴证,以理中汤温里祛寒为法;到阴阳俱虚,下利清谷的少阴证,以四逆汤温阳救逆为法。四逆汤证若不救,必致阳脱阴绝或阴脱阳绝的死证。
    《伤寒论》的理论意义,贯穿于阴气阳气在三部六病的盛衰变化之中,经典之旨能引起重视,加以研究,发扬光大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6: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论述疾病的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由重到危,由危到不治,所关注的就是正邪分争的变化状态。正气衰则邪气进,病则由表入里,由轻变重。正气复则邪气退,病则由重变轻,由里出外。正气不足者被外邪侵犯,人体表现为虚证。正气有余者被外邪所扰,人体表现为实证。正气就是阴阳气。正气有余,本身也是一种邪气。
        如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伤寒,先厥为邪气进,后发热为阳气复。阳气复者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者,是阳复太过,热气上行,灼伤咽喉,故咽中痛,其喉为热痹。发热无汗,是阳复不为过,利必自止;若利不止,也是阳复太过,其热下行,灼伤血络,必便脓血。便脓血者,是其热下行而不上灼,所以其喉不痹。
        再如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太阳表实,八九日不解,发汗则发烦目瞑,为什么呢?“阳气重故也”。阴气竭则目不瞑,阳气重则目瞑。明白此理,则明白“表证仍在”而“发烦目瞑”者,麻黄汤主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1: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柴胡证的“血弱、气尽”就是“营弱、卫尽”,也就是表部的血液和津液消耗的所剩不多了,于是表部的肌肉组织间的空隙张开,这是因为血液和津液不足了,不能充满腠理,所以“腠理开”,邪气因而进入半表半里部,也就是进入人体中部,在胁下受到阳气的抵抗,于正气相搏,正邪分争,于是结于胁下,邪气不能再继续入里。如果正气继续受到损害,或日渐消耗,邪气就会继续入里,进入心下,也就是进入胃脘,进入胃脘就进入了里部。如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条“过经十余日”,是过了表部的经界,邪气进入胁下半表半里部,出现了柴胡证,柴胡证属少阳,少阳不可攻下,医反二、三下之,柴胡证仍在者,是胃气足,没有被二、三下之明显伤胃,所以柴胡证仍在。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就是二、三下之,已经伤害了胃气,邪气进入到心下,故需与大柴胡汤下之。柴胡的药证是“胁下满”,大黄的药证是“心下急”,这就说明大柴胡汤证的病位在胁下及心下。136条也说明了大柴胡汤证是少阳、阳明并病。如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伤寒十余日,已经过经,热结在里,是热结在胃,复往来寒热,于103条不同。103条是过经十余日,柴胡证仍在,就是往来寒热仍在。136条是“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也就是说热结在里时,没有往来寒热,今复往里寒热。往来寒热,是热结于胁下,那么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就是邪结于里,复结于胁下,还是阳明少阳并病。103条与136条都是少阳与阳明并病,不同的是,103条是病从胁下进入里部,136条是病从里部复回于胁下。
      正邪分争,总是表现出津液和血液与邪气相争的状态。津液和血液虚到哪里,邪气就会进入到哪里。津液和血液充实在哪个部位,邪气就不能越过这个部位而进入其他部位。因此,《伤寒论》时时处处都以津液和血液的虚实状态为关注的焦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06: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为什么要去桂呢?是因为“翕翕发热、无汗”。翕翕发热者,阳气浮于上,若为卫阳强者,当有汗出,今无汗者,必为卫阳不足,故去桂,以免再伤表津。可见此条的要点在于“翕翕发热、无汗”。“翕翕发热、无汗”的理论意义,就是表部津液不足,不是营弱卫强的状态,所以去桂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664

积分

3553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664
发表于 2012-10-10 10: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在复习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0:33 , Processed in 0.16007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