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901|回复: 7

刘志杰老师《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中有关“胡老”一词的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积分

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10 18: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一书,当初在刘师给学生讲课时,学生们有一半看的是胡老的书,有一半是看其他流派的书,因此,刘师告诉大家,都要看胡老的书,因为胡老的书没有脏腑五行经络等时方理论,不至于误导大众。同时,在刘师讲课时,学生们也都用胡老的书来和刘师的讲课内容相参照学习,在课堂上也多用胡老书中的说法进行对比提问,因此,刘师书中一共用了“胡老”二字共五十五处。
    目前网上有几个自称胡老弟子的道德败坏者说,理念相近就是抄袭,果真这样的话,我们的书在出版社那边,也不会被通过,何况广大读者呢?如果全书和胡老的书,即使有三分之一内容一模一样的话,广大读者也是绝不会答应的!如果有“胡粉”或者胡老的某些弟子,认为书中条文讲解有许多见解和胡老的相同就是抄袭,那就是学霸作风,是学品低劣,嫉贤妒能的一种表现。
    写书,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广泛传播,利益大众。你写了,出版了,你书中的见解,就是你自己的了?别人再不许提及?提及了,就是抄袭?那么,你写这个书,还有什么用处和意义?
    胡老的理论和见解,也都是总结和借鉴了前人的经验汇总而已,更是主要借鉴了日本汉方派的东西,请问胡老又是抄袭谁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借鉴了几百家理论和内容,请问李时珍又是抄袭谁了?孙思邈的千金方,收录了他之前的各家理论和方药,他又是抄袭谁了?中医、天文历法,都用阴阳理论,那就是抄袭周易了?你讲1+1=2,我就得闭嘴,不许谈1+1=2,谈了,就是抄袭你?你冬天出去穿棉衣,我不许穿,因为那是模仿你?真是岂有此理。
    要知道,只要是真理,那么,真正的见解就一定相同,真理就是公理,人人可用,不是谁家私有的!更何况胡老理论并没有系统化和完善化,我们提出了部分异议,就恼羞成怒,下绊拆台,这样做,很不地道。做学术要实事求是才行,不能因为别人高过自己,就嫉妒忿恨,专业学术不行,就做道德诋毁,恶意中伤,这是中医人最愿意搞的一种劣习和伎俩••••••
        我们认为,做学术,尤其是人命关天的中医学术,该严肃严谨,正确的,要赞扬,错误的,要直言不讳。我们对胡老的几个条文讲解提出异议,并不能说明我们不尊重胡老,反之,我们很推举胡老,胡老当年在那种社会环境下,是很不容易的,顶着很大压力,坚持说学术真话,坚持学术真理,真正具有大家风范,因此,我们在书上的封面上,印了一句“探研仲景、胡希恕方证、药症精华”,给了胡老很大的赞誉。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力挺胡老,力挺他的学生和弟子••••••
        我们这样做,却反而引来胡老的某些极少数学生和粉丝,对我们进行恶意中伤与污蔑,这是我们所没想到的,胡老九泉有知,会对其弟子和粉丝的行为,作何感想呢?好心招来恶意,很不可思议。也好,也给大家今后做个教训和借鉴吧。
    如果认为书中用了“胡老”二字五十五处(共计112字),就是100%抄袭胡老,如果认为书中对胡老的一些说法表示出了异议,就是不尊重胡老,那么,我们有机会在二版的时候,就把“胡老”二字隐去,改为“有学者认为”。
    中医人如果都是这个心态和品德,中医就真的要灭亡了••••••
      
      下面,就是书中谈及“胡老”的五十五处言论,公示给大家。
(一)
我找一段胡老的论述你们先看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个桂枝汤去桂呀,这个桂也可疑,在《医宗金鉴》他改芍药了,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表还不解嘛,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应该桂枝去芍药,我们经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药。我认为《医宗金鉴》还是对的,这个书错字有的是。像头前那个脉洪大,那肯定是错的。这段书主要注重这个“仍”字,他这个病呀,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他根本就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根本就有这个病,就有这个证候。这个大夫看到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这个像表证,就给吃了桂枝汤了。这个就是药不对证了,所以这个病不会解的。他又看到心下满,微痛,心下指着胃说的。又满胀又疼,像里实,他又给吃泻药了,也不对头。所以他这个服桂枝汤,或又吃了泻药了,他这个症状有一点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这个方剂。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他如果里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呀,影响表不解,那么里头胀满呢,你泻下也行,非利小尿不可。
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他由于小便不利,水不下行,他这个里边呀,他这个古人临床经验看出来,里气闭塞,他表不会通透的。所以非利小便不可,你无论是发汗,你越发汗越坏,发汗激动里边的水,那变证多端呀,那么下也不行。所以发汗呀或者下之呀,他这个病是永远不变的。那么怎么办呢,有表证是有表证,你要兼利小便。他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他肯定这是表证。所以他用这个桂枝汤去芍药。
这个芍药这个药呀,我们头前讲这个桂枝汤去芍药。他脉促胸满,气上冲得厉害,这个芍药不对头的,他要去芍药。那么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气上冲造成的。这个气往上冲,它诱导小便不往下行,所以利尿药里常用桂枝。你要把桂枝去了,这个五苓散都有桂枝,什么苓桂术甘汤都有桂枝呀。那么去芍药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还有表证,所以还用桂枝汤。本来是个中风证,所以不汗出,就是因为要通小便,是小便不利的关系。如果这个人小便要是利,肯定他上边这个不会心下满,微痛,他就是桂枝汤证,由于小便不利,影响汗,不出,那么他气上冲得厉害,所以心下满,微痛,他这个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表证亦然存在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主要原因就是小便不利。所以他把芍药去了加白术、茯苓利小便。小便一利,这个桂枝汤就发生作用了,这个表就解了,他是这么一个情形。
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比如说一个感冒,那随便吃点发汗药就可以,但要是明显的小便不利,身上发热等等的,你要不利小便,这个表证绝对不会解的。该用哪个解表药还要用,但是非加利尿药不可,治愈小便不利才行,这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这个书里头后头有的是,就由于里有停饮,不兼去饮,这个表是解不了。下更不行了,后头很多,我们随时解释这个例子。那么这个方子呢,就是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茯苓,白术、茯苓这两个药都是利小便,利小便,这个利尿药呀也不都是一样。你像这个白术呀、苍术也是一样的,这个药它是温性药,偏于治胃停水,所以心下满,微痛。这个茯苓这个药呀性最平,那么他这个也是胃有停水,但是他是利小便的,很有力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要少用。
(二)
少阴病有一条,是黄连阿胶汤。这条啊,胡希恕老先生没说清楚,冯说,是转入少阳了,所以烦啊。这又是个“烦”证。人家书上说了,少阳是心烦喜呕啊。(我们认为)书上说病人心烦不眠,没有说呕。津液不足,心脑失所养,故心烦不眠,这是少阴传变了,身体好,传阳明了,不会死人了。这个热呢,又进一步了,伤了阳血,入了阴气了,就是这个阶段。再进一步,就是承气汤了。

(三)
我看了一下胡希恕的解释,他把目暝引申到了治疗反应上了。药弗眩暝,厥疾弗瘳。其实这句话和46条没有直接联系。药弗眩暝,厥疾弗瘳这句话的含义和机理,你们看一下我写的那个治疗反应就明白了。
(四)
胡老就说过,西医细的要命,他根本搞不出我们的六纲理论来,他不改变观念就永远抓不到疾病的一般规律。
(五)
学生(问):《内经》中关于老师讲气那段是怎么说的呢?今天看书,好象胡老那书说卫气是水谷精微滑利的部分?
(六)
学生:顺便问问,《伤寒》分析如何避免《内经》的病因病机分析?《内经》的生理病理等等呢(学习观念问题,个人认为很重要,但却难掌握)?毕竟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内经》直观的讲述。冯世纶教授所写胡老的书中大都在用西医的一些原理在讲解症状,不知道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还是怎么的?
他这样做应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因为中西医理论是互通的。
学《伤寒》,基础东西已经给讲了。其他的《内经》什么的,不要掺合进来。我们《伤寒》有五证病机,有单独一套病机病理。
(七)
这一条啊,就是讲太阳病的第二个分纲,叫做伤寒。风邪伤人,它进入腠理肌肉筋骨,这个叫入中,在表的深处。而伤寒呢,它只是在皮肤腠理,它不叫“中寒”,叫伤寒。为什么呢?伤只是代表外表的意思,而中呢,代表比伤更进一步。这个和胡老的解释是一样的。
(八)
胡老说的有意思,他说体验紧缓,拿个烟卷来。按烟卷的感觉就是紧,把烟卷里面的烟丝捻出一些再按,就是缓的感觉,很生动。
(九)
学生:水出不去?或气宣发于外?胡老好像说是气出不去。
中风也有干呕、气冲啊,这个以后讲下面条文就知道了,但不是主要的,它也是卫气津液外发,逆的不厉害。不是水,而是津液卫气。水和津液不同。《内经》说是不得宣发。这个伤寒的气逆利害,呕逆,呕是一个,这个逆可代表得多了,包括喘啊,以后下面条文就有论述的,很有意思的,呵呵。为什么呢?它津液卫气不能宣发外达,就只能上涌的缘故。这个人体的气化啊,有个特性,就是我们讲三焦时候说的,它上奉,还要外达。
(十)
伤寒一般说的都是太阳,其实也有少阴,绝对没有少阳伤寒和阳明伤寒。阳明只能说是中寒,是由于过食冷饮伤胃气,或者寒凉药太过造成的。这个所谓中寒,其实说的是病因,在辨证治疗上要按照太阴去辨才对。伤寒指的都是表,中风可以直接入其它纲。中寒指的寒气直接入胃中,中寒是说内里中了寒邪,不应是胡老解释的中焦有寒饮,因为不确切。这个寒不要理解为表证的伤寒。这是阳明篇不好讲的地方。
学生:中寒是说内里中了寒邪,那寒饮会不会随之而生?
当然会。你治疗就要按照太阴去治嘛。中风无论入了哪里,一般都会表现一些太阳表证存在的。中寒是个概念,告诉你这个寒饮是外来的。后面具体讲阳明的时候就知道了,含义很深,搞不好就理解错误了。
(十一)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胡老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呢,他说是太阳中风传到太阴的。胡老这个说法我认为不妥的。三阴三阳都有中风,惟独少阴和太阳是有中风和伤寒。这个寒呢,我前面说过,人体对它很敏感,它再厉害也只能到达太阳少阴表位。
(十二)
学生:胡老说是联系五运六气的说法没有什么意义的。
你们研究研究,看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们临床根本用不到这个东西。如果这个东西真灵,中医这千年用药,就都会遵守这个时辰,会约定俗成的。
(十三)
学生:以胡老治哮喘为例,胡老见病实者常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我不知道张、冯两位老师从什么角度上出发,总以“方证相应”解释,单看胡老的医案觉得精彩得很,再看后面的注解就让人迷糊了。从病机上解释病并没有那么困难,肝主疏泄,上则为疏,下则为泄,哮喘者上疏过度,而不及下泻,是以病者肺气上逆而喘满不已,同时伴随口苦咽干,心烦气躁,胸胁脘腹胀满,甚者结于心下,而大便不通。此病不在太阴而在少阳也,是以用宣肃纳气之法,并不起效。而用大柴胡汤去实下气,用桂枝茯苓丸引入血分,自然气血双调,而诸证得息。此说有道理吗?
“肝主疏泄,上则为疏,下则为泄”?我没有找到这个理论的来源,不敢轻易评价。
(十四)
这条,胡老解释说是归属少阴了,也对,应是个少阴外证。
学生:胡老后面还有一条也说到少阴去了,看书有点不理解。
嗯,解释得不详细,不全,给高度概括了。
(十五)
这条,也迷惑了不少人,都没把这个脉“促”理解透彻。胡老在解释这条时候,讲得很好!过去师父说,这个脉促,就像有人在后面用枪逼着你往前逃跑,前面非常紧急,后面哈哈大笑,后面的不紧张。
(十六)
学生:总的来讲:这一条的病机是津液不足,水饮内阻于胃。既然表证已罢,当去桂枝。
哪里表证罢了?
学生: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应该是水饮内阻,气化不利所致。注意这个“仍”,胡老强调的!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人家本身就是太阳病给误下了,因此表证还存在一些,就是因为里不通而无汗的。冯先生说没有表证,之后说用生姜解表,自相矛盾。桂枝本身呢,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要注意这个结气啊。心下微满痛,可没说腹痛。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2.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这个呢,也要对比着读来看看。这个心下,就是心口窝这个部位,心下就是胃。你们对比几条看看,看是否是这个意思?
(十七)
胡老说可以用小建中或者新加汤,我总觉得不妥。49条是浮数而尺中脉微,是经过下的。这里有个表邪和里热伤阴的证象啊,下面是阴血不足了。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这个是表未解而里虚有热。这个心悸可是津血的问题,脉还数。

(十八)
胡老提出个“水盛血虚”,很有见地,其实一个道理。这是个常见的大病机,因此要大家讨论,加深印象。
(十九)
栀子豉汤,胡老说,没有见过服药吐的。这个不严谨,确实有吐的,吐了后病也好了。病的出路不同,可以上出,可以下出。
(二十)
学生:里面虚寒吧。个人设想,应该是麻附细辛发汗,带走了一部分阳气,所以本身就虚寒,阳气更不足了,故出现四逆。胡老说麻附细辛解表以逐饮。
分析得很对。根源就在于里虚寒上,虚寒过重。
(二十一)
“伤寒五六日,中风。”这句话有问题,胡老解释是伤寒和中风五六日,这个不通。如果这样,就应该是“伤寒、中风五六日”这样的表法。
(二十二)
阳明太阴合病并病的情况临床不少见的。这个病就是这么个情况,要抓住不伤太阴为准则,虽然湿热,但是以太阴寒湿为主要注意的问题,千万不要再清热疏泄了,阳明的那点热不过是小部分,不要再伤胃气了。我看了一下胡老的解释,说可以用茵陈五苓散,这个方子不错,课后大家可以探讨,看还有什么方子契机。
(二十三)
学生:量也不能多用吧?书上用了一两半。胡老的书说一般临床用3克。那铅丹折算就不能按一两=10克算了。
呵呵,当然不能多,多了坠死可不行。一两半,15克,也没有多点啊。这个药重着呢。
学生:哦。还是用15克?
也不是让你直接吃,要一起煎。看胡老的书,要取神不取义。
(二十四)
学伤寒辨证,知道提纲是入门。300多条的相互关系,一辈子的问题。胡老都没有彻底吃透,先师仲景也只说八九。别看薄薄的一本不起眼的书,学问大着呢。我不敢逐条细讲,怕大家学了拘束。不然,一条就可以讲几天的。我每条讲解,是为了说透道理,说透病理,运用的时候,就用这个病理去运用,多好啊。格物致知,举一反三。疾病万般,归纳病性有五宗啊。一部伤寒病理,不离五宗。那个《内经》六气,归纳还是五啊。火暑一体嘛。
(二十五)
学生:重了就入阴?
是的。这是胃虚有客热,有水饮的证。你们看看胡老的说法,他说,这是胃有虚热不和,要用调胃承气汤,这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一下就连下边也虚了。
对喽。这个要用什么方子呢?
学生:苓桂术甘汤合甘草泻心汤?
不确切,但是肯定有效果。生姜泻心汤加小半夏加茯苓汤。读胡老的书,也要慎重去读,不要以为全是金科玉律。
(二十六)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见29条)
这条用了调胃承气汤了,这是为什么呢?难怪胡老120条给用了这个方子,被这条给影响了。
(二十七)
这个大黄,我用它泡水喝作为日常保健。别的中医听说后讥笑我,说我胡来,不懂中药。“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是指微用,这是关键。这个东西,比什么补药都强!这条理解为:如果太阳传变,没经过极度吐下的,就出现上述症状了,就不能用调胃承气汤了!这是关键的关键啊!胡老的错误就是没细看这个地方。这是什么?这是传到太阴去了,要理中类方剂了。
(二十八)
下焦血瘀,小便正常,发狂,是太阳病传阳明的瘀热互结。胡老叫蓄水或者水瘀水毒,那是日本人的叫法,我们叫做饮证。•••胡老说的许多脑神经病要注意阳明下焦血瘀,这是事实,临床遇到一些脑病,多留个心眼,从这方面辨一下。用那个先后天阴阳脏腑位置一套就懂了。
(二十九)
对于胡老说的大脉为虚,在这条呢,似乎不贴切的。在阴阳脉法分类上,大则为阳,为邪盛;小者为阴,为不足嘛。
(三十)
这个动脉的形状很特殊。胡老说摇摆不定,不是这样的。这个脉,像个黄豆或者绿豆的样子,一般出现在寸和关上的多,尺部的不多。临床呢,见到的几率中等,都没注意而已。“动摇如豆,滑实独显”。
(三十一)
学生:刘渡舟说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大便稀溏的情况,胡老说用于大便干结的情况,胡老说栝楼根和牡蛎合用有通便的作用。刘渡舟的意思是甘草干姜是半个理中汤,所以说其见证一定会有大便稀溏。
我没见到,这两个药我常用,似乎没那个效果(通便)。刘的说法也不确切。条文只提到尿了。
(三十二)
这个方我很常用,临床是有表证的,不是单纯的头汗,关键要注意一点,经方加减一味就天地不同了,就不能认为是柴胡汤加减了。
他这个病还是中上焦。但是,我认为和胡老那个说法一样,方子后面的加减很成问题,有怀疑性的。有些是对的,有些就不对,怀疑是后人的总结,存疑吧。
(三十三)
“表解者,乃可攻之。”表解了,阳明如果进一步出现大实证,才可以攻之。它这句是这么个意思。我刚才看了一下胡老的论述,胡老没解释清,倒乱了套。中风和伤寒搞糊涂了。这句话提醒我们,两方面都要考虑的。伤寒合并阳明下利,葛根汤,呕逆,葛根加半夏汤。中风合并阳明病,桂枝加葛根汤,呕逆桂枝加葛根汤加半夏。
(三十四)
他怕这么多竣烈药伤胃气,用大枣来送服。大枣安中养胃,缓和药性。要把大枣煮的稀烂。根据身体强弱掌握好用量,要早晨空腹服用,腹泻以后,喝粥养胃气津液。
学生:胡老说的用法好吗?要半斤到一斤大枣?
可以的,那样用更缓和保险的。
(三十五)
“无阳则阴独。”这句话不要错解。不是亡阳而独存其阴,这样的话还能活着?另外也和阴阳气并竭不符。这句胡老解释的对,阳指正气,阴指邪气。是正虚邪盛的意思。
(三十六)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这句胡老是如何解释的呢?你们先找找毛病。胡老说:“形似伤寒发热,但不恶寒,故汗出不解”。形似伤寒发热,但不恶寒,故汗出不解。这是强解啊。哪有这个道理呢?人家是说啊,伤寒了,恶寒发热的,结果又出现了只发热,没有恶寒的情况了,还汗出,热还是不解。这不是传入阳明了是什么?阳明发热汗出不恶寒啊。本伤寒发热,传阳明汗出发热不解。是这个意思。
“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这是少阳证。痞证,有少阳、有阳明、有少阳阳明、有太阴阳明等。他这是少阳阳明痞证,当然是大柴胡汤最合适了。那个下利就是湿热利,少阳和阳明都可以出现。大柴胡汤这里就不解了,以前讲过的。
学生:这条是不是也有误治才转阳明的?
有这个可能的。如果按照胡老说的解释,条文就要这样说:“形似伤寒发热”。

(三十七)
“病如桂枝证”,这交代的多好,上条如果按照胡老说法,就要这样表述:病如伤寒发热。
(三十八)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这条更烦人,我看胡老的解释是少阳病。你们看到别人是如何解释的?
学生:成认为是阳明伤寒,方有执也是,程知也是;张志聪认为是气滞而逆;钱天来认为也是前面因寒而呕而咳,后面则是热;黄元御认为是阳气下虚,胃阳虚;徐大椿认为表里虚寒,并有水饮——什么都有。
学生:李克绍认为中气虚寒,寒邪上逆;本条头痛好像太阳,厥又似乎少阴,但太阳头痛和少阴的厥,都是持续性的。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阳明病肯定有里实存在,但是无汗,小便却顺利,说明没伤津液。那么,里有热,不外发,是否是中焦有水饮,下焦有实热,这个热被水饮阻隔不能外发?
过二三天,热进一步多了,热深则厥,逼着这个中焦水饮上逆,咳呕头痛。你们看看是这个意思吗?这条的解释是最混乱的。这个热发不出来,汗法又有什么用呢?被水饮围困着,起初还没伤津液,所以小便利。我管这种情况叫做“水包火”。这个冷眼一看很像大青龙证的,但是他肯定没有太阳伤寒表证,如果有的话,条文就交代了。
(三十九)
阳明病,具备阳明症状,但是脉浮而紧,说明还有伤寒表证存在,胡老的分析很对,这就是太阳伤寒传阳明了,表证还没彻底。
(四十)
学生:可否理解为:不欲饮是津布失常?此热也可致津液凝滞?如胡老说得“石膏解凝”?
这个是外燥内饮。气被伤,不能化雾露滋润,就是气血营卫转化的关系失调了。不能理解为凝滞,是热伤了气,不能化水饮为津液。
(四十一)
学生:205条胡老说是人参证,是白虎加人参吧?
应该是白虎加半夏泻心才对。
(四十二)
如果还是不尿,腹满,说明水气不化了,再加上哕逆,是水饮上逆了,这么久胃气不能恢复,是无胃气的绝症,不治了。胡老说类似肝硬化腹水,确实如此。凡是见到水肿黄疸阳证,出现这个问题,就要小心了。
(四十三)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脉浮虚者,宜发汗。宜桂枝汤。汗出不解,发热汗出有时,如虐状,脉浮虚者,宜发汗。宜桂枝汤。”这条就是这么个意思,胡老解释得不透彻。
(四十四)
为什么服药驱寒降水饮养胃气反而更厉害了?是胡老说的少阳问题吗?
这个方是去寒饮而补津液,和营卫。五苓散是口渴饮水而吐,而这个是有表证的津液不足,内里水饮还上逆。吴茱萸温中驱寒,开表,人参补胃气,生姜大枣护胃和营卫。同时吃东西少,吃了就要呕吐,津液也自然不足了,水多也不能化津液,就会出现口干口渴。这种情况,就要都照顾一下,和急重证的厥逆脱阳不同,厥逆脱阳不能加人参的。
喝了这个药反而加剧呕吐,是属上焦。这是上焦有热的呕,用吴茱萸汤就不对了。这个上焦说的也笼统,少阳有呕,太阳也有呕。这个地方,又是一个鉴别之处。就是说,遇到这种情况,吃东西就要吐,要分别一下是中虚寒,还是上有热。这个病,从方子上看肯定是表里都有问题的。到底是太阳太阴合病,还是太阳少阳并病的问题。太阳太阴合病,可以吴茱萸汤。太阳少阳并病的呕,不敢吃东西,要什么方子解决?直接就用小柴胡解决。在一个条文证候叙述简略的时候,就要在方子上下功夫推敲。
(四十五)
“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如果这时候出现了烦躁,还不能静卧了,就是死证。这句有问题,问题就是烦躁还是不烦而燥。我个人的理解呢,该是这样才说得通: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躁不得卧寐者,死。把烦字去掉。不然,上下经文不通,有烦还是有热,会有生机的,不能定为死证。胡老对这条的解释有些牵强。
(四十六)
学生:我是搞不清用量了,不知道怎么才是对的?有人说一两是一钱,有人说一两是12.5克。但是看胡老用药量就很小,他是按一两是一钱用的。
经方的度量换算,我一般按照一两=10克,比较把握。1剂药15克,吃三顿。一顿多少克?药,有轻有重,有大有小,体积不同,一升的重量都不一样。
(四十七)
胡老说加桂枝是因为有表证,我咽喉疼的时候就有类似感冒的样子。何况桂枝也治疗咽痛啊。
(四十八)
胡老说这条有问题,我认为没问题。这条,参考厥阴篇的知识后,就会明白的。这个方子是最有学问的方子,配伍意义十分周密。
(四十九)
那么,那个食入就吐的给用吐法怎么不怕伤津液?这其实是权宜之计。先把寒饮顺势导出一些,不吐了,能吃东西了,就还得吃四逆汤不是?不然,连四逆汤也吃不进去。
所以说,这条胡老的解释我也不怎么赞同。
总之,凡是用四逆汤,都是重症,这个要注意。
(五十)
厥阴病有两个主要证很明朗。就是营血不通和阴阳不通。营和血是少阴和太阴的问题,其沟通就像动脉和静脉毛细血管之间的交换。厥阴是代表,不去沟通,就要阴和阳(阴中之阳)不相接顺,出现四逆。此是其一。伤寒叫厥。还有一个厥的含义,就是整体的阴阳不相沟通,出现阴阳离绝的那个大厥逆,很危险。厥阴毕竟属阴,代表里,所以一旦阴阳不沟通,就出现明显的下寒上热,水不升,火不降。因此啊,四逆和厥逆的名词要细分清。厥,该是手足的那个阴阳不接续的逆冷。而四逆,该是不单手足厥逆而冷(营血不通),还要出现整体上下内外的阴阳不同。营血阴阳,共同不通的厥逆,才是四逆。
因此,厥阴篇胡老理解的就是四条,其他的不是厥阴篇内容,我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五十一)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先厥,胡老说是太阳伤寒,这对吗?
这条语序改一下:331.伤寒,先厥而利者,后发热必自止;见厥复利。
只有太阳和少阴属表位,也只有它们两个才有伤寒和中风。其他纲没有伤寒,只有中风。
这个伤寒,应当是少阴伤寒传入了厥阴。太阳伤寒,说明表实,阳气盛。一般不误治,传也是传阳纲。少阴伤寒,表虚寒,是有寒饮的,它传太阴要寒而利,如果身体壮实一些的,也可以传阳明,出现热证。
(五十二)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这条胡老解释为少阳病,这个我个人认为不妥。是少阳病就会提出寒热往来,而不会概以厥热名词。寒热往来的少阳证,是热一会儿之后就开始恶寒,像表证的那种恶寒,一般有定时或者无定时。而厥证,是厥几天然后热几天,总之,不是短暂的热一会儿就接着冷一会儿。还有,就是有些厥证,是厥和热同时出现,就像真假寒热。另外,更有一种,就是同时出现的厥热互见,外厥里热,上厥下热等。这都是阴阳不协调,不接续的表现。厥阴的这种情况,是最复杂的,种类繁多。
(五十三)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见73条)
胡老说这是太阳伤寒,我认为该是少阴伤寒才对。少阴伤寒,多见手足逆冷。这条,是少阴伤寒而四逆,同时又有心下悸动,这是有太阴里饮上逆的表现。这条,各本叙述一样,我们修正一下:356.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不尔,却治其厥,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意思是说,这个病要先治水,后治疗厥逆。不然,单纯解表治厥,会导致里饮更盛,传入太阴,就要下利了。为什么?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伤津液而表虚,里面水饮不化,就会趁虚而泛滥。
(五十四)
这条在《伤寒》全书里,除了28条等,是最烦的一条。胡老干脆就说,方子删掉。这条描述的病情可是很厉害。
学生:寸沉迟,上面虚,下部脉不至,下面虚,中间(中上)还有郁热?
是的。
伤寒六七日,该是太阳伤寒,少阴伤寒大下后不会如此,会立刻有危险的。太阳伤寒,六七天,该入阳明了,出现阳明实热。这个大夫啊,以为可以下了,大承气汤就可以了,他觉得不行,还要加大力量,那大概只有用巴豆的那个三物白散类方剂了。显得他医术高超啊,标新立异嘛。这一下子可就泻坏了,转成了厥阴病,这个患者的体质该是很好,没泻死,反正也是危险了。条文说难治了,那就够呛了。
(五十五)
学生:《医宗金鉴》中的《伤寒论》用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把这一条也放到太阴篇了。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的?
这个还用解释吗?这是寒热错杂的厥阴证,怎么能叫太阴呢?厥阴有气上冲心,有吐蛔,没有蛔虫也要吐的。伤寒,因为内虚寒饮,入了厥阴。上面的胸中阳气被隔阻,就热。再给吐下更虚其胃气,寒饮就要冲逆而吐。黄芩、黄连清上热,干姜除寒饮温中,人参补胃气津液。胡老的说法是对的。




上一篇:生姜葱白之用
下一篇:话说白虎汤、大小青龙汤、玄武汤、朱鸟汤

76

主题

1941

积分

1055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941
QQ
发表于 2012-1-10 19: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讲一句实话:
1.任何理论与经验都有不到位之处,互补各家最好。
2.学任何一家,出师了,皆可行医救人。
3.知识都源于先人,讲不出谁抄袭谁。
4.病者可不管处方师哪家,他们只讲效果。
5.为了效果好点,还得靠医者静心学习,多读书才对 [s:184]
经方学与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5502

积分

1667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治外感如将,疗内伤如

Rank: 6Rank: 6

积分
5502
发表于 2012-1-10 20: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书中有自己的观点,刘老师的理论和临床水平都很好,其实学术矛盾的起源除了学术本身之外,还有利益,抛开名利无欲则刚,不会兄弟间祸起萧墙,建议刘老师继续钻研完善学术,以先生之大才将来必获大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41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1-10 21: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自己的事,由他人说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0

积分

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2-1-10 23: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做你的,不要总是是是非非的,如果那样讲,冯世纶编的书,全是抄的胡老的讲课录音怎么算?
现在冯也在网上讲课,如果我把录音一变文字,是不是也可以出冯世纶伤寒传真?
说实在的,现在伤寒能成一派的,真不见得有。台湾也好,还有其它人也好,都不是很全面,自己解的都很杂乱。就算冯世纶全面胡化,也只不过学了胡老一半。胡老另一半辨证全没学到,只学到或咳、或呕...变成日本小柴胡派。
多数学经方的,其实也是日本派,或是时方的底子,一辨证就露了,比如学黄师体质,学半天,看出某体质,开出方子跟体质毛关系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2-1-11 07: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学问应当兼收并蓄.  这类争论无利学术的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189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莫讥我巫医小道,且羞

积分
0
发表于 2012-4-8 18: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jtlzl18 的帖子

jtlzl18:   做学问应当兼收并蓄.  这类争论无利学术的提高. (2012-01-11 07:31) 
非常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10

积分

420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910
发表于 2012-6-6 22: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大師很喜歡大家抄襲他的傷寒論哦[s:1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8:02 , Processed in 0.07488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