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楼主: 今再来

[经方求索] 一个职业股民的中医杂侃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9: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证这两天墨迹墨迹,主要是因为受到998到1664上升连线的支撑,回探连0.382都不到。从周线看突破这根趋势线之后的回抽确认,如果再次反转那将是极为强势。所以,当下非常敏感和胶着。但从个股看,类似酒钢宏兴这样的票,打穿3月15号低点是必然的,总之继续空仓等待,以观其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2: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葛根黄芩黄连汤医案:
(一) 头额( 眉棱骨) 痛、鼻窦炎
袁 某, 男, 28 岁。诉左侧眉棱 骨疼痛2 月余, 双目微赤, 痛甚时恶心呕吐, 伴上唇内溃疡、疼痛, 四肢酸软无力,咳嗽, 嗽时头部掣痛, 脉弦缓, 苔白厚, 舌红。此证虽无阳明燥热或热结腑实或肠热下利等证候, 但眉棱骨痛与额颅相近, 目赤恶心、上唇溃疡疼痛俱系阳明风热上扰、经脉不利之征象, 故处以葛根芩连汤为主方加味: 葛根、黄连、黄芩、当归、川芎、来菔子、郁金、片姜黄、土鳖、红花各10g,玄胡15g,炙草6g。10剂而愈。(梅国强医案)
(二)三叉神经痛
徐某, 女, 71岁。 患三叉神经痛10余年, 时轻时重, 反复发作, 以下颌区疼痛为甚, 咀嚼时可诱发疼痛 加重,伴胃胀, 嗳气, 反酸, 便秘, 脉弦缓, 舌红, 苔白略厚。考虑此患者求治多年无效, 疼痛部位以循阳明经为主, 况且胃胀、反酸、便秘、舌红均属热象。 遂循经辨证, 参以病机, 治以葛根芩连汤化裁: 葛根、黄芩、黄连、柴胡、法半夏、羌活、白芷、郁金、片姜黄、全蝎各10g, 玄胡、乌贼骨各15g , 忍冬藤30g, 吴茱萸6g , 蜈蚣2 条。每日 1 剂, 连续 服用 2 个月, 疼痛缓 解,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继服 1个月后疼痛消失, 未再复发。(梅国强医案)
(三)牙龈肿痛
徐某, 男, 65 岁。牙龈经常疼痛, 有时肿痛部位不固定, 时发时愈, 刷牙渗血, 矢气频繁, 二便正常, 脉弦, 舌苔淡黄厚腻。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 云: 齿缝流清血, 痛者,胃火冲击也, 不痛者, 龙火内燔也 。此证牙龈渗血而肿痛,舌红, 苔黄厚, 虽为久病, 但仍为胃火冲 击, 故以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黄连、黄芩、法半 夏、陈皮、苍术、白芷、郁金各10g, 茯苓、忍冬藤、金刚藤各30g , 玄胡15g。每日 1剂, 连服7剂, 诸症消失。(梅国强医案)
梅师临床活用此方, 指出要点有三:
一、在外感热病中, 治阳明热盛下利, 理法同前。
二、外感热病之肺热咳喘, 本以麻杏甘石汤为主方, 惟其肺热炽盛者, 合用本方效果更佳, 此为变法。以上两类治法, 亦可移做杂病之用, 如无发热恶寒之类证象, 而下利灼热、尿赤、口渴、舌红等; 咳喘较重, 痰稠难出、色白、或黄或绿、口渴、舌红、苔白或黄等, 更属变法。
三、“循其经脉, 参以病机”之妙用, 尤其值得后学者参详。考足阳明胃经之循行, “起于鼻, 交頞中, 旁约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夹口环唇, 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 循颊车, 上耳前, 过额主人, 循发际, 至额颅....(《灵枢•经脉》) 。
观以上经脉循行部位, 如额颅、发际、上下齿、唇、大迎、颊车等, 均在头面部, 且与三叉神经之分布, 似有不谋而合处。阳明热证, 虽以热盛于经、热结于腑、肠热下利为主, 而火性炎上, 故有阳明热盛, 或兼风邪上扰者。此非臆说, 观《素问•热论》”阳明主肉, 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可知。此论虽不及《伤寒论》对外感热病之探讨,但对阳明(风) 热盛上扰证候, 实为临床之滥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2: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
慢性前列腺炎为男性常见病之一, 多因服食辛辣醇浓厚味之物或骑车过度所致, 一般精浊出现以热证为多, 相火偏旺, 湿热偏盛, 扰乱精室, 精浊相混, 精液失于闭藏, 则源流不断, 洋溢而下, 故湿热是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之标, 急则治其标, 以葛根黄芩黄连汤探而索之。
脏腑有表里关系, 经脉有络属之别, 前列腺位于膀胱与大肠之间, 葛根入脾, 胃经, 循督脉从尾骨、脊入脑至阴, 黄芩、黄连入膀胱, 大肠经, 清火则任脉导之以下降, 甘草引诸药于下, 有助于药效直到病所而起效, 督任交, 阴阳调。选方遣药专为里有实热而设, 故重用黄芩、黄连之苦寒, 葛根亦为清里之品, 甘草导引其位, 里热宣清, 浊流自止, 达到治疗慢性前列腺急性发作之目的。
方药组成: 葛根15g、黄芩10g、黄连5g、甘草5g。腰酸背胀者酌加菟丝子10g、山药20g;小便滴沥、会阴部刺痛明显、痛引阴茎睾丸少腹、眼眶黑、舌质紫者, 酌加王不留行10g、元胡10g、丹参10g。每日3次煎服, 舌下口含, 徐徐咽下,15天为1个疗程。
33例中年龄21~57岁, 其中21~30 岁12 例, 31~40 岁10例, 41~50岁7 例, 51岁以上者4例; 病程1年以内9 例, 1~5 年16例, 5年以上者8 例。
痊愈17例, 显效12例, 有效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
选自:(中国民间疗法,98年第1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3: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下利(包括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肠易激综合征)
症见下利,便次每日5 一10 余次不等, 里急后重, 腹隐隐痛或阵阵纹痛, 便见脓血或只见粘液, 或有热无热, 甚或高热, 口或渴或不渴,舌质红、苔厚腻或黄厚, 脉浮数或弦数有力者。
处方: 葛根30克, 黄芩、黄连各15克(川黄连5-10 克),甘草5克( 炙甘草12克) 。小孩药量酌减。
加减; 检验为菌痢者, 合白头翁汤。便血多者加地榆15克, 山楂15-30 克,仙鹤草15克以凉血止血。腹痛甚者加白芍15-30克以缓急止痛, 或适选木香5-10 克(后下) 以行气止痛。腹胀甚者适加厚朴、大腹皮各12克, 木香5-10克(后下), 莱菔子(炒)15-30 克以消胀满。小便不利者适加车前草、滑石各15-30克, 或车前子12克, 茯苓10-20克以分消利导。
如吃鱼虾蟹引起的泻利, 加苏叶12 克以解鱼虾蟹之毒; 面食致泻者加麦芽(炒)30克以消面滞; 肉食致泻者加山桩15克以消肉食。
吕**, 男, 20岁, 学生, 因吃鱼引起下利便脓血, 并有高热39.5℃ , 诊为细菌性痢疾, 舌尖边红、苔黄腻, 脉浮弦有力, 予葛根、车前草各30克, 黄芩、地榆各15克, 川黄连、甘草各5克, 苏叶12克。三剂后症状明显缓解,9剂而愈。
(六)温热病( 包括上呼吸道炎症、肠伤寒、流脑、乙脑、病毒性脑炎等) 的高热或发热
症见发热, 体温在38-4 0℃或更高, 或伴恶寒或只热不恶寒, 烦躁,口渴或不渴, 颈硬或项背强几几。小便或不畅, 大便硬结或澹滞不爽, 甚或有神昏澹语或有撮空理线, 舌质红或绛或淡红而嫩、苔厚或厚而浊腻,脉浮洪大有力。
处方:葛根30克, 黄芩、黄连各15克,甘草5克。
加减:有恶寒者, 兼有表也,宜适加银花15克,荆芥10克, 桑叶12克, 青篙5-10克以表之。日渴者加花粉12克以生津止渴。烦躁者加石膏30克( 乙脑可重至250克)先煎45 分钟。大便不爽或结硬或数日不大便者,加大黄12克(后下),芒硝15克(溶化服) , 以荡涤里热。小便不利者, 适加车前草15-30克, 滑石、茅根各30 克以利尿解毒。兼有喘促者, 加贝母10克, 瓜蒌仁(打) 15克。有抽搐者合止痉散(僵蚕、全蝎、蜈蚣) 3-5克(冲) 以镇痉止抽。有神昏谵语者, 适选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扁桃腺肿大者, 加木患子10克, 岗梅30 克,大青叶、芦根各15克。
病例: 黄**, 女,19岁, 于1978年5月中旬, 因患发热数日而住陈江公社卫生院, 进院后发热不退, 追至第五天, 患者双目出现复视, 颈硬, 而急转送地区医院传染科治疗, 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应邀往诊。
望诊: 两颧红赤,双侧幢孔等圆等大, 舌质红、苔黄黑而干。闻诊: 语时错乱。问诊: 心烦, 头痛甚, 腹胀痛, 大便7 日未下, 小搜如浓茶。切诊: 脉浮弦数有由, 以右石关为盛, 身热不扬。吾即忆《金遗. 痉湿暍病病》之“痉证”,又浮想起《伤寒论》中原文252条, “伤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无表里证, 大便难, 身微热者, 此为实也。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以此为宗旨, 即投葛根30克, 黄芩、黄连、朴硝(溶化服)各15克, 甘草5克, 花粉、大黄(后下)各12克, 两剂, 水三碗煎为一碗, 分次服。另用犀角磨服频饮连二日。据诉, 药后次日, 下硬结便一条, 接下烂便量多, 恶臭, 事后其睛即和。继服上方去芒硝五剂。一共住了半个月痊愈出院, 至今无异常。
(七)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
病症见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胸闷,血压高,或恶心呕吐,手脚痹痛甚则功能障碍,舌质胖大,淡红或暗晦, 或有癖点、苔白滑腻或黄厚腻,脉弦或缓或数有力者。
处方: 葛根60 克,黄芩、土黄连、地龙各15 克,甘草5克,野菊花、夏枯草、丹参各30克。
加减. 舌尖红, 心悸者合生脉散, 以养心益气。有痰阻气机出现语言不利,健忘,胸闷, 泛恶者, 加胆星、檬石各15 克, 竺黄、竹茹各12克,以开胸豁痰。有胸痛者( 包括心绞痛) 加桂枝15-30克,川穹10克, 薤白15克,田三七5克以活血止痛。有面红阳亢者加败龟版、炙鳖甲、珍珠母各30 克以助降潜镇坠。四肢有瘛瘲怔仲者, 适加大小定风珠类。
病例: 李父**,男,68岁,建筑队退休老工人,因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 致使双下肢功能受限二年。据诉多年来经中西草医生治疗。症见面红赤,声音高亢,头晕头痛,双下肢不听指挥。脉弦滑有力。乃予:葛根60克, 黄芩、黄连、胆星各15克, 夏枯草、野菊花、地龙、败龟版各30克。每日一剂, 连服21剂, 病遂告愈。医治前乘自行车来本院诊病都难于支持,治疗后,已能自己由镇隆来本院门诊就诊。
(八)口眼歪斜(面神经瘫痪)
口眼歪斜,或左或右, 说话漏风,饮茶漏水,舌质红、苔薄白或苔少或苔黄腻, 脉弦数或弦缓。
处方:葛根30克, 黄芩、黄连各15克, 甘草5克。
加减: 病程尚在两周以内者合牵正散。如有风寒表证者加防风、秦艽各12克, 荆芥10克,羌活、独活各5克; 风热表证者加桑叶12克,菊花15克。舌苔黄或大便硬结者, 加大黄、朴硝(溶化服)各12克。歪左合生四物汤, 歪右合四君子汤。气虚者加参芪。血虚者选加当归12克, 川芍10克, 丹参、桑寄生、首乌各15克。
有淤血征象者, 如舌有癖点, 脉象现涩, 局部有肿或痛者, 加田三七、红花各5克, 寥刁竹15克, 赤芍、土鳖各12 克。有阴虚体征者, 如舌尖鲜红苔少, 脉弦细数, 心烦失眠, 尿赤者,加麦冬、太子参、石解各15克, 竹叶10克,茅根30克。
病例: 黄**,男, 50岁,某厂采购员,于1965年10月上旬因患口眼歪斜7天而介绍入院治疗。
症见形体肥胖,舌质红苔薄白润。有轻度咳嗽, 无气紧。伴有恶寒发热,尿黄赤。脉浮数。血压不高。予葛根芩连汤合桑菊饮合牵正散, 待表证愈后仍与葛根芩连汤略有增益, 守服11剂,病告痊愈而出院,至今如常人。
葛根黄答黄连汤为临床上治疗身热下利的常用方。本方既能清胃肠之热, 燥胃肠之湿,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 清气在下, 则生餐泄” 。湿热内阻于中, 清气不能上升, 而为下利。故在清热操湿之时, 还当升发清阳之气, 清升则浊降, 脾胃升降正常, 则湿热易去。因此方中重用葛根为君,非仅为解肌而设, 其主要作用还在于清胃热而升清气。本方药虽四昧, 而法度严谨, 周密全面, 为治疗胃肠热湿之良方。然其治疗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下利。
温热病中焦热湿胶结者, 用本方治之亦多收良效. 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多责之于肝风, 然肝风上扰, 阳明首当其冲, 肝木失于疏泄, 则脾土塑滞, 湿热内生。故用本方清解脾胃之热湿, 使脾胃气机通利,升降正常, 则肝风亦易平熄。然当重用葛根以清解阳明, 实验证明, 葛根有改善脑循环及外周循环的作用, 故对高血压脑病有改善头晕头痛、茸鸣、项强、肢体麻木等症状的作用。至于面瘫, 主要病在阳明经脉, 其热蕴阳明所致者, 尤为本方所宜, 藉本方清解之功, 使阳明表解里和, 则其病自愈。概而言之, 本方应用当着眼于“ 中焦热湿” 四字, 凡由此而致的各种疾病, 皆可加减治之。
选自:(新中医,1987年第12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3: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小儿口疮唇裂
姜佐景医案:治孙孩。满舌生疮,环唇纹裂,不能吮乳,饮则痛哭,身热尿少,脉洪而数,常烦躁不安,大便自可,拟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2克、黄芩4.5克、黄连3克、甘草9克、灯心1克、芦根30克。
寥笙注:本案系小儿口疮症。患孩满舌生疮,环唇纹裂,身热尿少,烦躁不安,脉洪而数,此为阳明阳邪成实之证。阳明之有葛根岑连汤,犹太阳之有大青龙,少阳之有小柴胡。太阳以麻、桂解表,石膏清里。少阳以柴胡解表,黄芩清里。阳明则以葛根解表,芩连清里,芩连之苦,不独可升可降,且合苦以坚之之义,坚毛窍可以止汗,坚肠胃可以止利。所以,此汤又治下利不止之症。故凡属阳明病之里热腹泻症,风火上炎之目赤症,均可用以施治。本方加灯心者,以其性微寒,味甘淡,能清热利尿也,加芦根者,以其味甘性寒,善清胃热也,故病孩口疮服之而愈。
(十)小儿麻疹协热下利
姜佐景医案:治李孩,疹发未畅,下利日行二十余次,舌质绛,而苔白,嘴唇干,目赤,脉数,寐不安,宜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18克、川黄连3克、黄芩6克、山药15克、甘草9克、花粉18克、升麻4.5克。
李孩服上方后,下利渐稀,疹透有增无减,逐渐调理而安。又有溏泻发于疹后者,亦可推治。
寥笙注:本案为疹发未畅,而兼下利之症。患孩麻疹下利,疹发未畅,与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邪陷阳明之热利病机相符。《伤寒论》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芩连汤原为太阳病邪陷阳明之解表清里方,然误下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症,其方为表里两解之方。患孩服本方而愈,亦表里两解法也。方加升麻者,以其味辛,性微寒夕葛根得之,透疹解表之力更强也;加花粉者,以其性寒,味酸甘,生津润燥也;加山药者,以其味甘,性微温,甘淡养脾益气,以妨芩连苦寒伤胃也。
选自: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4: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带下案
王某,女,32岁,于1990年3月2日就诊。患者于二月前顺产一婴。近半月来自感周身酸困,疲乏、多汗,小腹两侧隐痛, 白带多, 其味臭秽。口苦, 烦躁,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浮滑。证属外感兼湿热下注
所致,治宜宣表清热,除湿止带。处方: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萆薢10克, 土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另包) , 甘草6克, 水煎服,日一剂, 连服五剂。白带明显减少, 痒痛俱减, 口苦烦躁之症尽除。另处逍遥丸以善其后。
按: 带下之症, 皆为湿患。患者新产体虚, 感受湿热,伤及中焦,冲任受损,带脉失约,表现为在表感受外邪,在里湿热下注之症,葛根宣表兼升散在里之热,芩、连清热燥湿, 配合萆薢、土茯苓、车前子通水道以祛湿。药症相符, 效果彰然。
(十二)子宫脱垂案
鲁某,女,58岁, 退休工人。于1990年5月20日就诊。患者三年前因重度子宫脱垂而行手术, 后因手术效果欠佳, 其症如故。现脱垂之子宫感染, 分泌物秽浊, 消瘦, 下身痒痛, 难以行走。自服补中益气丸, 未效。舌红,脉弦滑。证属中气下陷, 湿热下注, 当清热除湿, 兼升中气。处方: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6克、黄柏10克、败酱草15克、五灵脂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日一剂。外用蛇床子20克, 枯矾6克,水煎熏洗。五剂后, 分泌物减少, 痒痛豁减, 然其感染尚未尽除, 继服原方五剂, 并嘱其以药渣温熨小腹,诸症均退, 再纯以补中升陷之品, 配合练功, 数月后痊愈。
按: 子宫脱垂多为中气下陷, 然合并感染, 湿热下注者, 非单以升提中气可取效。故重用葛根升提,配合岑、连、柏、败酱清热除湿以治标, 五灵脂活血化瘀, 待湿除热清, 再功专升提, 以收其效。
(十三)经期发热案
高某,女,45岁, 1990年9月24日就诊。患者从年初每于月经来潮前后, 自感周身不适, 持续低烧(体温37.9 ℃-38.2℃) ,烦躁、失眠、口干,历时半月而渐愈。舌尖红, 苔薄, 脉浮弦数, 证属表里俱热, 心火旺盛, 治宜透表清热, 调经安神。处方: 葛根12克、黄岑10克、黄连6克、荆芥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穹10克、白薇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日一剂,连服三剂后复诊, 热退症减, 效不更方, 更进三剂。
又嘱下次经潮之前再诊, 上方加减, 连治三个周期而愈, 后访无恙。
按: 经期发热, 系体内阴阳不调, 气血失和而成。病久积虑, 以致五志化火, 心神不安, 方用葛根配荆芥以透表解热, 芩、连合白薇苦寒清热, 归穹坚阴活血调, 麦冬、白薇清心安神, 使热清神安而经调, 终获痊愈。
选自:(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年12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积分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55
发表于 2012-3-23 14: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上海中医圈的掌故知道还蛮多的,要多向你请教。其实老百姓不是傻子,大都知道西医治病不管人,毒性副作用大,只是苦于好中医难寻,看中医无门。麻烦推荐中医文献馆或上海其他的中医,我从小体质不好,脾胃差,吃饭容易腹胀,冬天怕冷,最近查体脾稍大。黄煌老师是准备未来一定要去看的,只是最近不方便,只好就近在上海找个。

诚如兄所言,股市稍有不慎,损失会非常惨烈。我一般是建议非专业的朋友不要做,除非真正大牛市来了。中国股市还是政策市,只要政府政策处于紧缩或偏紧状态很难有牛市,具体指标可看贷款增速,利率等。 如果普通股民一定要做一定要牢记保本和止损,否则任何时候都不要入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4: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颈椎病(骨痹)
张某,男,46岁, 1996年4月3日初诊。患颈肩痹痛3年余。初起颈肩部僵硬疼痛,转动受限,继而疼痛加重,并掣引右上肢乏力,手指发麻。近来常感头晕,口苦。诊见舌苔微黄,脉弦细略数。X线片示:第6、7颈椎前缘呈尖状骨质增生, 生理弯曲变直。
诊断: 颈椎病。此为骨痹, 证属肝肾亏损,筋骨失养,风湿闭络。治宜滋肾养肝,濡筋利骨,坚阴通脉。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葛根45g,白芍50g,生地黄30g,炙甘草、黄连各10g, 黄芩6g,木瓜12g,威灵仙、鸡血藤各15g,水煎服。1剂/d, 7剂。
复诊: 颈肩臂痹痛顿减,仍感头晕,口苦,脉弦细。原方再进14剂。三诊:颈肩部小有不适,原方加减续服,调理月余收功。
按: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肾阴精亏损,气血不荣筋骨,形成骨赘。风湿寒邪乘虚而至,闭阻血络筋脉,合而为骨痹。本例所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中葛根舒筋解痉; 炙甘草、白芍养血通络; 生地黄、鸡血藤滋补肝肾、濡养筋骨;黄芩、黄连苦味坚阴(《别录》、《珍珠囊》等载:黄连“利骨”,“去风湿”;《本经》载: 黄芩“下血闭”,利水湿) ;
木瓜、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壮筋骨。药症相符,骨痹遂除。
(十五)糖尿病(消渴)
黎某,女,59岁,1998年7月13日初诊。
近年来日渐消瘦,神疲乏力,而饮食不减。常口苦,干渴引饮,尿多,大便干结。诊见舌尖红, 苔薄黄少津, 脉弦细。尿糖(Ⅲ) , 空腹血糖15.9mmol/L, 餐后血糖20.5mmol/L。
诊断: Ⅱ型糖尿病。此为消渴, 证属津损气伤,燥热偏盛。治宜滋阴精, 生津液, 清燥热。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葛根40g,甘草、黄芩各6g,黄连12g,牛蒡子、生地黄各30g,知母、石斛各15g,水煎服。1剂/d, 4剂。
复诊: 二便调,口苦口渴减轻,原方连服10 剂。三诊: 精神转佳,口苦口渴已除,大便偏溏,舌淡红。原方加减续服。10月8日复查: 尿糖(-),空腹血糖5.1mmol/L, 餐后血糖6.4mmol/L。嘱常服葛根调理善后。随访至1999年底,未见复发。
按: 消渴一症, 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 总为阴虚液损,燥热偏盛而成。病变涉及肺、脾、胃、肾, 但主要在脾胃。脾胃“居中, 主土也”,仲景谓:“万物所归, 无所复传”。葛根黄芩黄连汤, 缘由葛根黄连入脾与胃。《本经》载: 葛根“起阴气”,“主消渴”。《别录》载: 黄连“止消渴”,重用以滋阴生津、润燥清热; 又以石斛、甘草养脾胃、生津液; 生地黄、知母补肾滋阴降火; 牛蒡子、黄芩清肺热, 重滋中土, 兼顾肺肾。药症合拍, 自可见效。
(十六)肾结石(石淋)
范某,男,24岁,1995年10月24日来诊。诉腰痛二年,近日加重,绞痛难忍,牵引少腹,尿深黄,口苦。诊见舌苔黄腻,脉弦数。腰两侧肾区叩击痛。尿检: 红细胞(Ⅲ) , 白细胞(+) 。B 超提示: 左输尿管上段积水, 左肾结石。
诊断: 上尿路结石。此为石淋,证属下焦湿热化火,熬液成石,淤积水道。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金钱草、葛根各30g ,黄连、甘草各6g, 黄芩12g,石韦、赤芍各20g,牛膝10g,水煎服。2 剂/d,分4次服。连服7天后,从尿道排出两粒黄豆大小的褐色结石,诸症顿失。嘱常用金钱草、葛根煎汤饮, 以防复发。
按: 尿路结石属中医淋证中之石淋范畴。本例湿热化火煎熬成石, 淤积水道不通, 急痛在即, 首当解痉通淋。所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中, 葛根、赤芍、甘草通脉解痉, 缓急止痛为主; 黄芩、黄连利湿泻火清热。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黄芩可解除平滑肌痉挛, 具有利尿作用; 金钱草、石韦利尿通淋排石; 牛膝引导下行。标本兼顾, 方药对症, 石淋即通。
(十七)耳鸣
林某,女,71岁,1993年10月26日就诊。患耳鸣6天。因忧思郁结,两周来夜寐梦扰不安,恶心,口苦,纳呆,渐见头晕,耳鸣嗡嗡作响,听力减退。诊见舌尖红,苔黄稍腻,脉弦小。
诊断: 耳鸣。证属思虑伤脾,阴阳升降失常。治宜升清降浊,健脾开胃。拟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30g,炙甘草10g,黄芩6g,黄连3g,水煎服。1剂/d,3剂。药尽病除。
按: 忧思伤脾碍胃,升降运化失司,清窍失荣,遂见头晕,耳鸣,耳失聪诸症。本案重用葛根补脾胃,升发清阳荣养清窍;炙甘草和中补虚;少量黄连、黄芩降浊开胃。方药精当,耳鸣若失。
选自:(湖北中医药杂志,2000年第22卷第7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5: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下肢瘫痪
患者赵某,女,28岁,农民。1980年9月1日上午劳动时突然腹泻,泻下急迫,日十余次,伴发热口渴,小便短黄, 肛门灼热, 本村医生给予黄连素片,扑热息痛等药,治疗三日后泻止热退。于1980年9月4日凌晨起床感觉下肢软弱不用, 不能站立,由丈夫用小车推到我校门诊诊治, 迸诊室时需他人架起双肩, 双腿拖拉在地。
检查:神疲倦怠,面色萎黄,双下肢肌肉松懈, 感觉消失, 皮肤发凉, 舌苔黄腻而厚, 脉滑数。此乃湿热壅遏阳明, 阳气闭郁, 津液不得输布所致筋脉失濡。拟清热澡湿, 生津提阳,选用葛根黄岑黄莲汤。
药用:葛根30克、黄岑10克、黄连10克、炙甘草6克, 三剂, 水煎早晚分服, 切忌油腻辛辣食物。
9月7日上午复诊:患者步行来门诊,进诊室笑而告知病愈。并述服药期间, 第一剂药后腹痛较重, 下肢知其痛痒;第二剂药后腹不痛, 能步行, 不用扶墙;第三剂药后如常人。再观舌苔微黄薄腻, 脉滑, 摸之肌肤转温, 下肢有力, 为巩固疗效, 再服三剂。
9月11日复诊:诸症痊愈,舌淡红苔薄白,脉平和有力。嘱停药观察,后随访其体健如常人。
下肢瘫痪系属中医“痿证” 范畴, 古称“痿躄” 《素问·痿论篇》曰:“治痿独取阳明”。 因阳明乃水谷之海, 气血生化之源, 为后天之本。脾主四肢肌肉, 恶湿喜燥属湿土, 胃恶燥喜润属燥上。二者协调密切才能“淫气于筋”,“淫精于脉”,“ 输精于皮” 。
本例病机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察水谷气,....筋骨肌肉, 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本例由湿热雍遏胃与大肠, 故舌苔黄腻而厚, 脉滑数, 为本病之关键所在。脾阳被困,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筋脉失其阳气温熙, 津液濡养, 故下肢萎软不用,选用葛根提阳气, 生津液, 黄岑黄连苦清热燥湿以治其本, 甘草调和岑连苦寒之性, 以防败胃, 使里热清, 湿邪去, 阳气复, 津液布, 仅六剂而诸症悉除。
本方在临床治疗湿热泄泻屡见不鲜, 但治疗因腹泻三天后致下肢瘫痪实为罕见, 本例着重抓住舌脉, 辨证准确, 取效甚捷, 特报道之, 供同行参考。
选自:(大众中医药,1988年第4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15: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幽门螺旋杆菌在我看来完全是扯蛋,当年我的十二指球部肠溃疡一直无法愈合,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告诉我,幽门菌要是不解决溃疡不会好。
我前后用三联疗法杀了两遍,抗菌素吃到浑身发软,照样还是阳性。
关键是肠胃的抵抗力要增强,中药治好后根本不用管菌不菌的。我一个朋友几年前带他云南来的外婆去长征医院体检,哈气试验后显示,幽门菌严重超标,老外婆听了哈哈大笑,我这个胃在老家吃苍蝇都没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20: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支气管或肺炎
王**,男,1岁6月。1986年12月18日诊。患儿主因咳喘15天,加重1天入院。查T37.5℃,R45次/分,P160次/分,急性病容,呼吸困难,咳喘明显,呈三凹征。双肺满布哮鸣音,呼气时间延长。胸透支气管肺炎,入院后曾经给予红霉素、庆大霉素治疗效果不佳,后给予非那根、氨茶碱、异丙肾等药物治疗,喘息稍有减轻,但两肺痰鸣音较前增多,并出现肠炎。多次化验嗜酸细胞增多,考虑可能为嗜酸细胞增多性肺炎。前医巳用数剂麻杏甘石汤未见著效,邀笔者会诊。
当时患儿面部潮红,发热,喘咳,鼻翼煽动,喉中痰鸣,全身有汗,下利日十余次,粪便黄褐而稀,挟有奶瓣,有秽臭气,喜饮,苔黄厚腻,指纹色紫。四诊合参,甚合《伤寒论》34条所述,故以葛根芩连汤合麻杏甘石汤,稍佐化痰止咳之品。
处方:葛根、石膏各9克,黄芩5克,黄连2克,桔梗、紫菀、前胡各4克,清半夏3克。水煎频频灌服。
1剂后,咳喘明显减轻,两肺痰鸡呈散在性,下利减至一日三次。再进2剂,咳喘下利均愈,饮食睡眠好,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罗音,胸片复查肺野转消,未见明显片影而出院。
该案说明:《伤寒论》34条喘证不可忽视,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应予重视,笔者临床体会凡肺与大肠并存之热致喘,用之多收显效。
选自:(四川中医,1992年第2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20: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痤疮
陈某, 男, 16 岁, 2008年10月12 日初诊。患者于半月前食火锅后颜面部出现瘙痒, 症见丘疱疹, 红肿热痛, 脓疱密集伴紫红色结节, 头面部可见大量皮脂溢出, 伴口臭、大便秘结、尿黄, 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此乃湿热蕴结阳明, 循经上发于面而为病。治以疏风清热、燥湿解毒、活血凉血, 佐以泻下。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15g、黄芩10g、黄连6g、白芷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牡丹皮10g、栀子10g、赤芍10g、当归10g、丹参10g、紫草10g、白花蛇舌草15g、板蓝根10g、火麻仁15g、制大黄6g、甘草6g。6剂, 水煎服, 嘱饮食清淡, 少食辛辣之品, 多饮水。二诊: 服药后诸症悉减, 大便通畅, 原方去制大黄、火麻仁, 加桃仁10g,6剂后诸症悉愈。随访半年再未复发。
按: 颜面部系阳明经循行部位, 若食辛辣炙煿、肥甘厚腻之品, 使湿热内生, 气机不利, 升降失调, 湿热结于内, 不能下达, 反而循经上逆颜面, 蕴阻肌肤而成本病, 即“膏粱之变, 足生大丁”。青春期男女多喜食辛辣炙煿、肥甘厚腻之品, 加之其生长发育处于第二高峰, 不合理的膳食更易引起阴阳失调而导致痤疮的发生。而且青少年血气正旺, 故在证型上主要以脾胃湿热内蕴兼血热多见。
葛根芩连汤以葛根为君药, 乃阳明经脉方, 而痤疮主要以额头多见, 额头属阳明;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采用黄连清心火, 利湿热; 头面属上焦, 运用黄芩清上焦热。
选自:(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9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20: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血管炎,其免疫反应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速发型变态反应,无补体参与,体内产生的抗体与再次进入体内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另一种方式有补体参与,产生自身抗原,形成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属于中医“ 血证、肌衄、葡萄疫、发癍”等范畴,临床表现分五型:皮肤型、腹型、关节型、肾型及混合型。
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组成:葛根30g、黄芩15g、黄连15g、甘草15g、蝉蜕20g、犀角6g、赤芍15g。水煎服,日2次,早晚各1次,5d为1个疗程。
紫癜多为外感风热,热毒内伏,化火动血,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溢出血道而为本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疏风散热消癜。方中黄芩、黄连清热解毒;葛根升阳透疹,发表解肌清热;犀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赤芍凉血,活血化瘀;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解痉;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疏风散热消癜之效。
选自:(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年6月)
(二十二)小儿肌衄
   王**,男,3岁。1989年8月8日入院,住院号:89424。7天前吃西瓜后,出现腹泻水样大便1天,继则牙龈出血。某医以中药调之(清胃散合葛根芩连汤),剂未尽,见患儿遍身出现紫红色疹子,急送其复诊,诊为暑温,再投中药两剂(均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服药后出疹加剧,同时伴见紫色瘀斑。症见。遍身紫包瘀点及散在瘀斑,以双下肢为甚,压之不退色,牙龈出血,血色淡红,精神萎靡,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呈棕黑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中医诊断为肌衄,证属中阳虚损,脾不统血。治以温阳健脾、益气涩血。
处方:人参、炙甘草、牡丹皮各5克,炮姜、白术各8克,制附片12克。上药浓煎后频频喂服,一日1剂。次日牙血已止,余症如故,守方再进3剂后,疹子全无,瘀斑仅见于两足踝及大腿间,食欲转佳,二便如常。原方减附片至5克,再进2剂,继以归脾汤加味一剂以善其后,住院7天,症状消失,检查亦无异常,病愈出院。
按:本例患儿病起于过食生冷之后,因小儿“脏腑娇嫩、稚阳未充”,前医又屡施苦寒之味,致使中焦阳气虚损,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渗予肌肤,则发为斑疹。此时若再投凉血止血之品,必加重出血无疑。故拟附子理中汤温阳健脾,益气涩血,少佐牡丹皮以活血散瘀,如此合用,使中阳复而血有所统,淤血散而斑疹自去,是故获效。
选自:(四川中医,1990年第2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21: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小儿手足口病
患者, 男, 4 岁, 2004 年5 月11 日初诊。昨起呕吐发热,无汗, 伴鼻塞流涕, 口烂疼痛, 口臭流涎, 拒食腹胀, 烦躁不安, 大便干, 小便黄。查体见: 体温39.3℃ , 舌质红赤, 舌苔黄厚而腻, 上下唇、两侧颊粘膜布绿豆大小溃疡十余个, 手掌、足底部布米粒大小疱疹多个。西医诊断为手足口病, 中医诊断为温病疫毒, 辨证属外感时邪, 内蕴湿热。受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中葛根芩连汤证案例启发, 以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治以疏表解毒, 凉营透疹, 清热利湿。
处方: 葛根15g, 黄芩9g , 黄连3g, 甘草3g , 升麻5g , 赤芍9g, 浮萍9g , 石膏45g, 荆芥6g( 后下) , 青蒿6g( 后下) , 生大黄3g ( 后下) 。1 剂, 水煎2 次, 取药汁150ml, 分3次温服。药渣再煎汤浸洗手足患处。又予羚羊角1g, 水牛角20g , 水煎1h, 取汁300ml, 代开水少量多次频服。
次日复诊,患儿热退, 口痛流涎减轻, 能进食, 大便通畅。原方去升麻、石膏、荆芥、青蒿、大黄, 加薏苡仁15g, 茅根15g, 竹叶9g。续服2 剂, 手足心皮疹完全消退, 口腔溃疡亦平复, 神安, 纳增,二便调,舌质转淡红, 舌上黄腻苔消退。
此病在中医古籍中未见专门记载, 根据其症状、体征, 属中医、温病、时疫等范畴, 多因内有湿热蕴郁, 外感时邪疫毒所致。《难经•第五十八难》曰: “温病之脉, 行在诸经, 不知何经之动也, 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夏秋之间, 时邪疫气自口鼻肌肤而入, 与体内蕴郁之湿热搏结, 循经脉而行, 上蒸口舌, 内伤脾胃, 外及四末, 热毒郁而为疹, 湿又聚而成疱, 故见口舌生疮、溃疡及手足心疱疹。治当疏表解毒, 凉营透疹, 清热利湿。
方中葛根辛凉, 轻清升发, 起阴气而解诸毒, 于升津液中又有透邪作用; 黄芩、黄连苦寒, 清热解毒, 坚阴燥湿; 甘草和中解毒; 升麻升散火邪、透疹解毒, 赤芍凉血散邪, 浮萍上宣肺气, 外达皮毛, 下通水道, 发汗祛风, 清热解毒, 三者合助葛根透邪, 并助黄芩、黄连解毒, 以消斑疹, 除疫气, 逐时行邪热; 薏苡仁、茅根、竹叶均为甘淡微寒之品, 甘能补中, 寒以清热, 淡渗利湿, 且薏苡仁长于健脾除湿, 茅根又能生津益肺, 竹叶则可清心除烦, 三者合用, 导时邪毒热从小便而去, 又能益脾和中,祛邪不伤正, 利湿不伤阴。
选自:(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9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21: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肺原性心脏病
葛根芩连汤见于《伤寒论》34条。对本条的理解, 注家虽有分岐, 而主症为肠热下利, 治从清热坚阴止利之法, 则决无异词, 况且临床效果显著, 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用本方治疗肺原性心脏病, 笔者认为, 其要有三:
(1)肺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为邪热所袭者, 肺家未尝不热, 故仲景原方有“ 喘而汗出”云云, 不过病证重点在于肠热下利而已。反之, 肺家热(痰热)盛, 则“喘而汗出” 自必上升为主症, 而大肠决难清和, 或伴下利, 或伴便秘,情理中事也。一证之中, 主症与副症的辨证关系问题, 即在一定条件下, 副症可上升为主症, 主症亦可降为副症。又因主症与副症各有脏腑归属, 故相应之方, 既可主治此症(证), 亦可主治彼症(证)。
(2)从六经气化学说来看, 胃与大肠同属阳明, 不过胃属燥土, 大肠属燥金, 故统称阳明主燥, 而中见(为表里)太阴。太阴统脾肺二脏, 脾为湿土, 肺为清金, 故统称太阴主湿。若仅就大肠与肺的气化关系而言, 大肠燥金, 必得肺金之清肃, 方可安和无病, 而肺之清金, 亦借燥金相助, 宣发与肃降得以自如。假令热邪侵袭, 若以大肠为主者, 多受阳明燥气, 可传为热利下迫之证;若以肺为主者, 可传为肺热塞盛, 甚或进一步累及心脏之候。
(3)肺心病在其慢性阶段, 所见证候较为复杂。若在其急性发作阶段, 多因外有所感, 热邪袭肺而与原有之痰浊相搏, 肺气严重受阻, 无以顺朝百脉。百脉不顺, 则心脏必受其累;亦有肺家痰浊郁久化热而成者。从清化痰热着手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 能降低血象, 促进炎症吸收, 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从而说明痰热阻肺是肺心病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机。清热化痰是控制肺内感染, 纠正心衰的重要手段。因而清化一分痰热, 则心脏功能好转一分。故以葛根琴连汤为主, 随症加减, 亦仲景异病同治之要义也。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者, 以痰热胶阻为主。若仅用葛根芩连汤,清肃肺之功虽佳, 而化痰之力不足, 故加桑白皮、草劳子、全瓜篓、金银花、贝母以清化之。若痰浊尚未完全化热, 或寒热错杂者, 可酌加麻黄、射干、杏仁、法半夏。兼见心脉淤滞加桃仁、丹参、三七、赤芍。本虚标实者, 即肾阳虚弱, 水气泛滥为本, 肺中痰热胶阻为标, 则应以葛根荃连汤配合真武汤化裁。
选自:(中医杂志,2001年11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22: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角(结)膜炎
姜佐景医案:
本方余备以自服者也。然余不下利,不生口疮,用此安为者?曰:用此以治目赤,西医所称角膜炎者是也。余先微伤於风,风去而目赤,晨起多眵(眼睛分泌物),封目不易张,张则梗梗然若有物触犯之者,随服本方。服药之时,适史惠甫唐崇景二兄来访。余告以病情,并请试猜药属何方,二兄莫能中也。不须再剂,不必忌口,眼部之角膜炎退。
史惠甫医案:
惠甫默识吾葛根芩连汤可治目赤之言,越日,适见表弟病目赤不能张,身大热,神糊胆语,不下利,头中剧痛。其人服务於江南造船厂,曾经医治,不愈反剧,佥(众人)谓冬温难治。惠甫与葛根芩连汤轻剂,不加他药。又次日,往视,神昏瞻语头痛目痛悉愈,惟眼膜之炎未退。嘱服原方。又越二日往视,眼膜之炎退其半。仍属原方,其痊愈可操左券者不待言矣。
张玉珍医案:
本村有张志瑞者,年六十,业农。七八年前,偶得眼鼻剧痛之症,医治月余乃愈。二十三年秋,复犯一次,半月乃愈。上月初间,(旧历)旧症复发,眼睛鼻子孔疼痛异常。先延某西医眼科专家施以止痛治疗,丝亳未效。翌日,其家人向余求治。余与病者既为同乡,又为同姓,立即驰往。及至其家,见其以头触地,弓腰伏卧,呻吟呼喊之声达於户外,问之,则曰眼睛鼻孔疼痛异常,非如此呼喊呻吟,以头触地,不能减其疼也。且每次都是这样,惟此次又加泄利,身热耳。诊之,脉象洪数,因思伤寒论中阳明经症有目痛鼻乾之文,腑症有胃家燥热之说。今泄利虽非燥热,亦定为胃肠湿热所致。彼伤寒论中之葛根黄芩黄连汤恰与此症相合。遂以此汤加桑叶,菊花,夏枯草,滑石,一剂而愈。苟用之对症,莫不效如桴鼓,今西医束手无策之症,而我国古方竟能一药而愈者,非一证乎。
曹颖甫医案:
去岁予长孙患疹,目赤,下利,脉数,予适患眩晕重证,以此方语长子湘人。湘人竟不敢用,以致夭死,至今犹为心痛。
选自:《经方实验录》

小儿麻彦后,眼胞红肿,紧闭不睁,白珠血丝探红紫赤,风轮水轮起医,或陷或突,瞳干,鼻孔结血,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加紫草胆草海螺蛸治之。
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二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紫草一钱 胆草一钱 海螺蛸二钱
选自: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2: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子自两剂半夏厚朴汤之后,咳嗽虽然好了,但每天早上醒来总是嗓子难受,自觉咽中有物相碍。咔咔几声过后才稍微舒服点,像似成人慢性咽炎。开始我也不在意以为过几天就会好,可一个礼拜了还是老样子。
今早起来看了下舌红少苔,其他饮食如常,声音不哑,二便正常。初步判断为肺虚火逆。
麦门冬汤:
麦门冬12克 生半夏2克 太子参5克 炙甘草5克 粳米10克,大枣一枚
关于半夏我之前水半夏和姜半夏都用过,上个月还专门从四川订购了一斤野生半夏,今天便是用生的。
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半夏的用法在经方里有“洗和不洗”的区别。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从这两个方子可以看出,仲景对于咽喉不利是要利用鲜半夏的那层黏液,那么对于呕吐心下痞者是否要洗掉呢?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看来不管是咽喉不利还是呕吐肚子不舒服似乎和半夏要不要洗没什么关系。
曹颖甫:“呕吐而不能食,为胃中虚寒,是宜吴茱萸汤者也,仲师乃曰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然予当如法用之,往往失效,岂仲师之误耶,是不然,古人用半夏多生者,但洗去泥耳,近来药肆所用,先以水浸七日,去膏液而留渣滓,去水之本性全失,再用生姜汁拌炒半熟欲其立止呕吐,岂可得哉,按呕吐一证,心下水气不甚,胃中虚寒者,则宜吴茱萸汤,水气太甚,时时泛滥而呕吐清水者,则宜生半夏生姜汤,仲师所谓纳半夏以去其水也。”
曹师提到的洗泥或许是洗去鲜半夏外皮的那层黏液,其他的分析相当到位。以致曹师后来的弟子章次公、朱良春之辈也喜欢用生半夏。
早上用牙齿咬开一粒发现里面都已是粉状,所以无所谓洗不洗了,只要粉碎后煎煮就可以。不过生半夏劲大啊,仅仅是粘在牙齿上的那点粉末,就搞得舌头、嘴唇刺痛。
上个鲜半夏的图

四川药农有一种生半夏的制法也介绍下。
先把生半夏洗净滤掉水分,装入塑料袋湿闷一天,捡大个半夏切开看是否润透,如无润透,则喷水再闷半天。然后把半夏放入家用高压锅的蒸层上,加热,待高压锅冒气后再加压半小时。取出蒸熟的半夏,尝了几个,软绵绵而略有粘牙,无发麻感觉,类似吃芋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22: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看了些资料,对于半夏想再补充一些。《金匮玉函经》:“凡半夏不口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汤洗就是用热水洗的意思。
李可也喜欢用生半夏,说用时开水烫一烫,洗下来的水是黏糊糊的,滑的,他这个话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下午,我又咨询了卖生半夏的四川药农,他说泥洗掉后是半夏是滑滑的,但是去皮后基本就不滑了。
所以,仲景讲半夏要“洗”但没有像附子那样要求去皮,意思半夏是不可去皮的。
再上一张鲜半夏不去皮晒干后的图片:


从图片可以看出,不去皮的半夏要难看很多。
药物学表明半夏的皮毒性最大,所以现在我们用的半夏不管生熟都是去皮的,也就不存在洗不洗的问题。李可讲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虽说有点绝对,但是去了皮再过渡炮制确实离仲景本意相去甚远。
另外,他用生半夏必用生姜等量或多于生半夏量,这个用法也有点问题。生半夏一定时间高温煎煮后已无毒性,为何还要加生姜呢?加生姜去毒,那麦门冬汤加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11: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午在家做半夏的剂量实验,下午把实验结果发上来。
下午一直在盯几只目标股,还来不及写,放到晚上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2-3-26 14: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果呢?你不会中毒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22: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晚谈一谈半夏剂量换算的问题。柯雪帆半升半夏是42克,郝万山一升半夏100克,李可一升是130克,我用这回买的野生半夏测得200毫升为133克。到底哪一种最接近仲景本意,下面先从第104条柴胡加芒硝汤开始分析。
柴胡芒硝汤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切,一两)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擘,四枚) 芒硝(二两)
再比较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柴胡加芒硝汤的组成和用量为小柴胡汤用量的1/3再加上芒硝二两而成。这里面的关键是半夏二十株是半升半夏的1/3。
通过重量和容量的关联,按1斤=16两, 1两=24铢,1两=15.5克,1铢=0.65克可以很容易推导出半夏1升=80克。
另外,半夏二十株还对应五枚,这又是重量和数量的关联。
如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又如射干麻黄汤:射干十三枚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可以看出半夏体积还分普通和大者两种,二十株的五枚相当于一枚=2.6克。半升的大八枚相当于一枚=5克。
上文已经讲了要洗的半夏肯定都是鲜半夏,因此根据中药材的折干率,半夏平均折干率为35%。一枚2.6克的普通鲜半夏,去皮晒干后的重量是2.6*0.35=0.91克。同样5克的鲜半夏折干后为1.75克。
这两个数据,已经非常非常接近我家里实际的生半夏。
上午特意筛选了6粒较大的半夏,前面5粒外形和重量基本相似,直径1.5cm高度1.2cm。用厨房电子秤测得5粒的总重为7克,平均每粒1.4克。另外一粒特大号半夏直径1.8cm高度1.2cm,由于我这个电子秤精度不够,最小值为1克,无法精确判定这粒大号半夏的准确值,大概测得是2克。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可以得出:
一升鲜半夏≈28克生半夏
一斤鲜半夏≈86.8克生半夏
一枚鲜半夏≈0.91克生半夏
大枚鲜半夏≈1.75克生半夏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去皮后的生半夏比不去皮的药效要差。所以,可以适当增加生半夏的重量来弥补去皮后的药效。
一升鲜半夏≈30克生半夏
一斤鲜半夏≈95克生半夏
一枚鲜半夏≈1克生半夏
大枚鲜半夏≈2克生半夏
这四个剂量转换值是我三天研究半夏的成果,自己未来也会按着这个比例用。但对于炮制半夏完全不适用,只能用于野生半夏。至于各类制半夏和鲜半夏之间如何转换实在没辙,也不可能有办法。
现在半夏价格年年攀高,各地种植户都是动足了脑筋,增产增效。为了提高亩产和附子一样使用化肥,而且通过各种类型化肥来提高折干率,有的甚至能达到60%,这种化学半夏吃到肚子里想想都恐怖。
另外,利用跨省的种苗栽种来实现转基因变异,把四川的半夏种到山东,以致于山东曹县那一带的半夏生长畸形,个头都超过2克甚至2.5克,让人分别不出到底是半夏还是天南星。
所以,现在这个药材市场实在太乱了,学经方要用不好药等于白学。
今天下午我还煮了一剂小柴胡汤,想试试野生半夏的力道。
柴胡15 黄芩10 党参10 生半夏碎8 炙甘草8 大枣3枚 生姜3片
自打去年那场感冒以来,颈部位置的痛还是有,说是痰核吧但不肿。所以,这两天看看喝了药会不会好一点。
生半夏果然名不虚传,煮完后药渣水滑的不得了,就像洗洁精似的,锅子洗了好几遍才弄干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3-27 08: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年初, 我也在柴胡剂里对半夏做了升与两的换算, 确定半升=二两半, 那么一升=五两; 上星期收到经方剂量揭秘P103中说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记载" 半夏一升者, 洗毕称, 五两为正".

经方剂量揭秘, 一两=13.8克, 半夏一升=84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22: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对于葛根芩连汤的寒热有疑问,今天读曹师的书,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将34条分为两段“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前一段“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仍为葛根汤证。但解表之后“喘而汗出”,说明表邪已陷阳明, 肺与大肠相表里, 里热塑盛,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蒸蒸发热汗出,如《注解伤寒论》:“喘而汗出者, 即里热气逆所致”。 既然表邪陷阳明,属里热证,法当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其里热。
此处葛根用到半斤,比葛根汤的用量翻倍,区别在于药物作用不同。前者大剂量是为了清热解肌,后者麻桂发汗解表为主葛根清热升陷止利为辅。因此,葛根芩连汤就是个阳明病的清热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3-28 09: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葛根芩连汤, 门德纯在名方广用里解释的很好.

他说, 误下使邪热内陷于三阳经之里, 阳明之腑, 阳明主阖, 必须用芩连直接从里清泄, 尤虑残邪不能尽, 故以大量葛根透发邪热, 仍由表解.

此方是解表清里之剂, 是太阳阳明合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1: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条文解析我喜欢用以经解经的方式,协热下利只有在后面桂枝人参汤里才提到,葛根芩连汤并未出现。所以,这一条暂时先这么理解,伤寒论博大精深,等以后有了新的体会再说。前面25个案例今天总结一下,找点规律。
上午去徐泾扫墓了才回来,上证在0.382附近逗留了几天,现在目标0.618点位226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3-28 11: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人参汤是表热里寒, 葛根芩连汤是表热里热, 二者是对待的.

今天拿到了您推荐的姜春华经方发挥与应用, 很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3: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证券行业的总资产规模不到高盛的三分之一,全行业净利润与摩根士丹利相当。 说明这是一个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垄断的行业,对个人而言机会无限!更是很多年轻人值得进入的行业!
上次讲了这波反弹是否有行情,风向标既是罗平锌电。戴帽前的疯狂现在看来不是博傻是什么?
再看000835四川圣达



该主力手法极其狡猾,3月13号放量赶升波一把拽到涨停,不明就里者以为是间歇量递缩之后的平台突破,便一股脑的狙击涨停。谁知主力封板不到5分钟便开板甩货,这8.13元哪还会给你机会出逃,统统高位站岗。呵呵,没有系统集成想玩涨停板便是和人民币过不去。
看到这种走势,有这票的人肯定急死,那今天能不能抄底呢?要抄的话看看过去600662强生控股的走势便可清醒清醒(但愿不会复制)。

川润啊,kdj将金不金,今天再不走明天叫你顿足捶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介绍下葛根的特点
市场上葛根分野葛和粉葛两种,粉葛颜色发白少筋,主要产于广西和广东, 以栽培为主。野葛颜色发灰纤维性极强, 又称之为柴葛根, 以陕西佛坪、河南西峡为最好。
粉葛根、柴葛根均有清热、解肌、止渴、生津的作用, 但粉葛偏重于生津止渴, 醒脾解酒,这可能与所含大量淀粉及多种葡萄糖甙、木糖甙种类与酶有着密切关系; 而纤维极强的柴葛根侧重于清热解肌透疹, 升阳止泻, 可能与葛根素及多种异黄酮化合物有关,而且总黄酮的含量随着其纤维性的增强而增高。
目前市售商品葛根, 多数为粉葛,不少临床医生都认为粉葛质量好,色白、坚实、富含粉质;而野葛根纤维粗、色质带黄色,从外观看不如粉葛美观。因此,在使用上必须要分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3-28 1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上个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20: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芩
黄芩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大宗药材之一。主产于河北承德及保定、山西汾阳、河南、陕西、内蒙古及东北等地,多为野生。尤以河北承德为黄芩的道地产地,向来以条粗长、质坚实、空心少,加工后外皮金黄、杂质少、质地优良闻名于世。 素有“热河黄芩”之称。
来自胶东半岛的黄芩称为东芩。东芩根质地结实, 华东地区认为是道地正品,可算作次一等上品。
根据药材生长年限及性状的不同,又分为子芩(条芩) 和枯芩(片芩)。子芩为2--3年生的子根,体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而枯芩则为生长4年以上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实验表明无论是子芩还是枯芩,均以鲜切饮片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约为传统饮片总量的2.3,4.8 倍,而枯芩与子芩相比,又以枯芩饮片中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较高,约为子芩的2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23: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大致看了下前面25个案例,类似鼻窦炎、三叉神经痛、牙龈肿痛、口眼歪斜、角膜炎、痤疮等头面部疾病都是按照经络理论,循足阳明胃经,并参以病机。其他更多的还是以阳明里证为主,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湿热下注,下焦湿热化火等等。
葛根芩连汤远不止这25种病,姜佐景:“葛根芩连汤证之病所同葛根汤,偏于血脉神经。发于肠则为下利;发于舌部则为口疮;发于眼部则为目赤;发于脑部则为痉或脑膜炎之类。葛根芩连汤之所以得泛应诸病者,实以本证之病所本无定处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2-3-29 08: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看了一下青山纸业,去年2月23日和今年2月23日都启动做了一波。这庄家是否老马识途?以此分析,是否还有一波?请教楼主。另,大盘有诱空企图吗?二季度主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0: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大盘乐观的看可以参考156楼那幅中小板的k线图,回抽0.618估计到位了,这两天再用缩量小阴小阳夯实一下便可起来。
上个青山纸业月线的波浪图

所以,周线目前是2浪回档,之后还会有一个三浪上行。
从月线看,大盘目前运行在3478以来的c-b阶段,这个b是个三浪结构,目前不必太担心被套。
至于,2132被打掉那就不存在这个c-b结构,而是继续运行3186下来的第五浪。
以上这些话,波浪理论熟的一般都能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4: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不是先觉条件,或者开始没发热到了后来才会渐渐发热。初始恶寒、体痛是肯定的,而且力度也很大。至于呕逆,可以理解为其气上冲过猛,也可以说胃中之气被寒外束不能发越,但不一定会有。脉阴阳俱紧者,直接讲脉紧就行。
书名《伤寒论》之伤寒,是广义的,包括多数急性热病及传染病。这里所谓的伤寒是狭义的,和第2条中风相呼应。人之感邪气,其表虚泄而汗出者,名为太阳中风;其表实闭而无汗者,名为太阳伤寒。
《素问•瘧论》: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肌肤中了邪风或是伤了寒气,部位都不深,只要发点汗就好了。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35]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外台》卷二:伤寒头疼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风,汗不出而喘,麻黄汤。
《千金》卷九•发汗汤第五:治伤寒头及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寒,不汗而喘,麻黄汤。
麻黄
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微温,无毒。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一名卑相,一名卑盐。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古人认为麻黄的“节” 能止汗,去之才能充分发挥麻黄的发汗作用。但现在麻黄都是去根结,不去小段的茎结。《金匮》有17方用麻黄,其中13方不去节;因为这些内伤杂病跟外感无关,其使用麻黄的目的, 也主要取其平喘利尿之功, 所以《金匮》用麻黄多不去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青龙汤, 用其治疗表寒里饮时, 其中的麻黄要“去节” 是取其发表散寒温化之力;但用来治疗寒饮挟热的肺胀病时, 其麻黄则不去节, 是取其宣肺利水之功。于此可见, 麻黄的“去节”与否, 仲景全是以其病机为准绳。
鲜麻黄沫多发汗力强,药房里陈麻黄沫少发汗作用弱,也就无所谓去沫了;有时发汗不理想,需考虑生麻黄是否太陈。另外,麻黄汤服用得热饮温覆,效果才好。
道地产区以山西、内蒙的麻黄质量最优,外青黄中心微赤者为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13: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甘草
甘草有生甘草和炙甘草之分,《伤寒论》只有2方用到生甘草,其他都用炙甘草。但《金匮》却是倒过来,大多数用生甘草。
甘草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时,捞出,润透切片,晾干即成生甘草。炙甘草是生甘草按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的炮制品。
甘草用蜜来炒最早记载于《千金翼方》,但没有证据表明汉代也用蜜!“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意为在火上“烘烤”。 《说文正义》释之曰:“ 以物贯之, 而举于火上以炙之。” 仲景于《妇人杂病》篇对梅核气一证的描述为“ 状如炙脔” , 其意与《说文》之意相同。
《伤寒论》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口父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金匮要略》口父咀改为剉。
从这个桂枝汤可以看出点奥妙,首先桂枝、芍药、甘草都是长条状,口父 咀三味就是要把长条弄成小颗粒或者碎片。如果像现在那样,生甘草饮片加蜜炒还需要口父咀吗?
《本草纲目》∶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
《本草经集注》: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断:纵裂也。理:纹理)
所以,张仲景用的炙甘草应该不是加蜜炮制的,而是把甘草在火上烘烤之后再口父咀入药。我们现在不可能火烤了,但可以将生甘草饮片放锅里和沙一起热炒,同样能起到炙的效果。
当然能弄到整条的甘草,可以利用家用烤箱进行烘烤。一般柴火的火焰温度在500~600℃,烤箱温度可以设定在200℃,浸润后放在烤网上试几分钟,如果表皮发黄估计就差不多了。(下次会将实验结果补充在这里)
甘草的主产区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其中棒草最好、条草次之。唐代以前野生甘草以甘肃临海地区最佳,俗称抱罕草。
一等品的描述:干货。呈圆柱形, 单株顺直, 表面红棕色、棕红色或灰棕色, 皮细紧, 有纵纹。斩去头尾, 切面整齐。质坚实、体重、断面黄白色, 粉性足。味甜, 长25~ 50 cm, 顶端直径1.5cm 以上,间有黑心, 无须根、杂质、虫蛀霉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4: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
之前读过真柳诚考证桂枝的一篇论文深感佩服,对桂枝这味药,有了一定了解。问题是实践中能不能像日本人那样一刀切,统统改用肉桂呢?对此我想好好研究一下。
一、桂枝的大体介绍
桂的主产地在广东和广西,以广西平南六陈的西江桂质量最好。越南进口的大叶清化桂(交趾肉桂)品质极高,成分和西江桂稍有差异,在防城那梭一带有引种。
药材类主要有肉桂、桂通、桂枝三种。
(一)、肉桂:
1、企边桂: 剥取10 余年生的干皮, 两端削齐, 夹在木制凸凹板内至干燥而成。此种肉桂两侧反内卷曲呈浅槽状, 长43cm左右,宽4~6cm,外皮棕灰色或棕褐色,两端各有5mm 削去栓皮的斜面, 呈棕色。内表面红棕色, 香气浓烈, 用指甲刻划则现棕色油纹。
2、板桂: 剥取老年树干皮, 在离地面30cm处作环状切口, 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 取出, 再纵横堆叠加压1 个月后至干燥,压成扁平板状。板桂两边稍向内弯曲,长43cm, 宽13~15cm, 厚0.6cm,外皮粗糙,灰褐色,内皮暗紫色,断面油层棕褐色,外层棕红色,一般油少渣多。香气及甜辣味较淡。
3、油板桂: 来源及制法同板桂, 但油层较厚, 一般油层可占断面的1/3~1/4。
(二)、桂通:
一般取栽培5~6 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 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即为官桂,不需压制。官桂均呈圆筒状或半槽形,长30~40cm, 厚1~3mm。表皮深棕色,有细皱纹,皮孔圆形,有横纹及花斑。内表面红棕色,光滑,有细顺文。质硬而脆,断面红棕色或紫红色,颗粒状。内外皮之间有黄色线纹,内层棕黄色,显油润。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对“官桂”这一药名, 本草说法不一, 《本草图经》: “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者, 则今之官桂也。”
(三)、桂枝:
肉桂定植两年后,春、夏二季采折嫩枝,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或取肉桂树砍伐后多余的萌孽从齐地面处剪断或取修枝、间伐的枝条,除去枯叶、杂质,大小分档,捆扎成把,粗茎朝下,用清水淋洒4~5次,覆盖麻布,候身回软,切成厚薄片,晾干。挑选细嫩枝稍,切斜段片,晾干称“桂尖”。
桂枝以幼嫩, 棕红色, 气香者为佳, 并规定直径必须在1cm 以内, 否则就属桂木了。
《本草求真》: “桂枝系肉桂枝梢”。自清代起方改为肉桂树的枝梢。桂枝药性上行, 以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为主。肉桂、桂通、桂枝同出一物, 因其部位不同(树干、树枝、树梢), 功效与用法有一定差异。
百度百科上两条名词解释:
树枝:是指从树的主干或大枝上生长的枝条;特指从主干上生长的枝条。
树梢:树的顶端。(树的枝条上远离树干的那一端) 。
再转载一段介绍越南清化桂的译文:桂皮的价值因所取部位不同而有异。取自离地面0.2--0.4米处的桂皮称下根桂, 质量较差;取自离地1.2米至树干分权处的桂皮为上珠桂, 质量最佳, 主干的树皮叫上表桂,分枝的树皮叫枝桂。
由此推论,《伤寒论》中的桂枝,其部位应在桂树主干分叉后形成的枝条上,越南叫做枝桂,并非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桂树梢。
二、桂枝去皮
《本草经集注》序录:凡用桂、浓朴、杜仲、秦皮、木兰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
什么是“虚软甲错”,我特意问了广西六陈的肉桂商,他说:“过去野生肉桂树因为年代久远,山里阴暗潮湿所以树表青苔腐皮较厚,“虚软甲错”就是这层东西。现在都是人工种植,树与树之间间隔大,阳光充足,“虚软甲错”很薄很薄。剥下的桂皮, 趁鲜湿用尼龙刷蘸水洗除附着在表皮上的苔解和尘土,然后直接埋地里了。”
那“去皮”到底是什么意思?
《金匮玉函经》卷第七
方药炮制: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者为佳。
《雷公炮炙论》[上卷]  紫桂:
雷公云∶凡使,勿薄者,要紫色、浓者,去上粗皮,取心中味辛者使。每斤大浓紫桂,只取得五两。取有味浓处,生用;如末用,即用重密熟绢并纸裹,勿令犯风。
老兄回答简单明了:“削皮后便是桂心,打粉的时候才去,提前去了容易跑油”。拿他们的行话讲,买桂时要注意几分油,横切口满满的油叫“五分油”,用美工刀慢慢削去木栓层, 此部分所含挥发油极少, 一定要削到油才行。在六陈上好的紫油桂都是磨成油桂粉卖,要好几百元一斤。
所以,仲景讲去皮,暗示桂必须是带油的,用时去皮。不含油的桂药用价值很低,在广西哪怕是百年肉桂树,如果树皮不含油也不值钱,剥下的肉桂最多十几元一斤。
好的油桂必须要带皮密封保存,《本草述》:“用则旋切”,《本草纲目》也强调“塞不密即不中用也”。使用宜以鲜品为佳,肉桂遇热后成分挥发,品质下降,需浸泡、后下为好。肉桂浸泡剂的桂皮醛含量明显高于煎剂, 而且煎煮时间越长, 桂皮醛含量越低。
三、肉桂真伪鉴别
1、正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茎皮。鉴别要点为外表面有横向突起皮孔, 内表面划之显油性, 断面有一条黄棕色线纹, 其内层红棕色而油性, 香气浓烈, 味甜、辣。常见的混淆品有同属植物大叶清化桂(南玉桂)。
2、民间常作香料的桂皮是樟科植物阴香、天竺香、细叶香桂、川桂等的树皮。药材市场常有混充作肉桂销售的,特点为皮薄,不油润,断面淡棕色,香气淡,略有樟脑气,味微甜、辛涩。
3、近年出现最多的伪品是同科属的柴桂的树皮。该呈槽状或筒状, 厚0.4~1.5cm, 外表面灰棕色, 粗糙, 刮去粗皮者则呈红综色,内表面棕色, 质坚, 断面粗糙, 分布有众多黄白色颗粒状物, 具肉桂气并夹杂樟气; 味辣, 微甜。两者的鉴别要点: 正品肉桂皮较薄略呈粉性, 细腻, 味甜。伪品皮较厚, 断面粗糙, 颗粒性, 微甜、较辣。
另外,在广西玉林药市,不法药商用桂通冒充企边桂,业内戏称为“欺骗桂”。
桂皮醛含量图

四、桂枝和桂心考
《本草经集注》有菌桂、牡桂、桂三种分类,实际在古方里看不到菌桂、牡桂的出现,因此讨论的意义不大。
我这两天反复查阅了《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太平圣惠方》《康平本伤寒论》,发现在《备急千金要方》28个含桂枝的方中,有23个写的是桂心。但三十年以后《千金翼方》却都改成了桂枝。
据钱超尘考证,孙思邈在编写《千金方》时,没有见到完整的《伤寒论》传本,只见到一些零星分散的资料,但他也视如拱璧,把它编进《千金方》卷九里。到了晚年孙思邈才终于把《伤寒论》传本找到,编进《千金翼方》中。我相信他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把桂心统统改为桂枝,当时他找到的那个本子确实都注明为桂枝,但都没有标注去皮。
98楼我曾引用武威医简80甲,里有“桂一尺”,我当时判断为和厚朴一样是指肉桂。
《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诸论]  论合和第七:凡方云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
这句话太重要了,孙思邈这里把桂和甘草放在一起,说明形态上是一个东西,都是细细的长条。为了证明我特意做了个实验。
家里没有整条的桂枝和甘草,我只能用饮片来替代,桂枝挑选的都是1cm以内的饮片。汉代一尺=23.1cm,我截取10cm为测量单位,将饮片排列起来尽量压紧。然后将这些饮片称重测得为3克,生甘草10cm称重测得为7克。
换算成一尺,桂枝7克、生甘草16克。以汉代一两=15.5克计算,桂枝恰好是接近半两。生甘草有误差只有一两多一点。
所以,相信当代用的桂枝,在唐以前也在用,用长度单位来标注的桂,应该就是现在的桂枝。
下面说下《外台》
在《外台秘要方》直接引用的仲景文献中,共有14个方剂涉及桂枝(桂心),其中小建中汤、小柴胡汤(实为《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麻黄汤、葛根汤、半夏散及汤、小柴胡桂姜汤、炙甘草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鳖甲煎等9个方剂中均用桂心。
而在桂枝汤加黄芪五两汤、抵党乌头桂枝汤、柴胡桂枝汤中等3个方剂中,方剂名称虽为“桂枝”,在方剂中用的却是“桂心”;另有桂心生姜枳实汤,黄芪芍药桂心酒汤,方剂名称中为“桂心”,使用药物也是桂心;更有意思的是,在《外台秘要方》中仅有两条引用了桂枝汤
在《外台秘要方》卷第一中,“仲景伤寒论疗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人小便反清一本作大便反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此条方名“桂枝汤”,用药是桂枝。在《外台秘要方》卷第二中,“仲景伤寒论桂枝汤,疗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方。桂心, 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此条方名“桂枝汤”,用药却是桂心。
《外台》尽管比《千金翼方》晚出70年,显然王焘没有看过孙思邈晚年那个《伤寒论》传本,还是像《千金方》那样,大量采用桂心。
北宋初年的《太平圣惠方》也依然把桂心、桂枝交错使用,但桂枝不去皮。
<目录>卷第九
<篇名>治伤寒二日候诸方
夫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之经也。主于肌肉。其脉络于鼻。入于目。故得病二日也。 治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主于肌肉。其气往来寒热。鼻干不可眠卧。面赤身热。
桂枝(一两)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赤芍药(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计时候。稍热频服。汗出即愈。
治伤寒二日。头痛鼻干。面赤壮热。四肢烦疼。宜服人参汤方。
人参(三分去芦头) 诃黎勒皮(三分) 干姜〔三(一)分炮裂锉〕 桂枝(三分) 赤茯苓
治伤寒二日。头痛发热。烦闷。宜服麻黄汤方。
麻黄(一两去根节) 桂心(三分) 石膏(三分) 黄芩(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 赤锉) 赤芍药(半两) 杏仁(二十一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稍热频服。汗出愈。
以上麻黄汤用桂心,五苓散用桂心,柴胡桂枝汤用桂枝不去皮。
又80年以后的治平二年(公元1064年),出现林亿本《伤寒论》的桂枝去皮。稍早时候日本康平三年(公元1060年)丹波雅忠抄写的《伤寒论》也是桂枝去皮。
桂枝去皮后便是桂心,这么简单的东西,翻来覆去就是统一不了。直到宋徽宗大观时(公元1107-1110年),宋太医局编著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才全部使用“肉桂去粗皮”这个标准。
《局方》载正方289 首, 其中含桂枝方剂73首, 占289首方剂中的25%,  桂枝、肉桂、桂心通用, 功效主治仍遵仲景之法, 如“卷二治伤寒”的麻黄汤(麻黄三两、炙甘草一两、肉桂去粗皮二两、杏仁七十枚)“治伤寒头痛, 发热恶风, 骨节疼痛, 喘满无汗”。
小青龙汤(干姜、细辛、麻黄、肉桂去粗皮、芍药、甘草各三两、五味子二两、半夏二两半) “治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 咳嗽微喘”等证。组成中肉桂和桂枝相通, 功用也同。
五、结束语
无论是肉桂还是桂枝, 其功效成份主要是桂皮醛,还有醋酸桂皮脂、反式桂皮酸等等。桂的药用部位不同功效有异,主要是成分含量有差异。
我查看了越南传统医学史,他们五苓散就是用肉桂,《吴鞠通医案》一则水肿也是用了越南紫油清化桂治愈。所以,《伤寒论》的桂枝应用,需得好好研究,我以为太阳外感病用桂枝没问题,但类似五苓散、黄芪建中汤、金匮肾气丸等再用桂枝,力道就太小。
肉桂辛甘大热, 具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之功效。主治命门火衰、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等证。用于补下焦不足, 治沉寒痼冷, 非肉桂不可。
买点好的企边桂放家里,如需温阳利水、温壮肾阳的就可以用。这种药靠药房是不行的,必须得自备。
附:国家质量总局广西肉桂质量要求
一)种名。
红芽肉桂、白芽肉桂。
(二)立地条件。
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土质为砂壤土或壤土,土层深1米以上,土壤疏松,土壤容重为1.04 g/cm3至1.53g/cm3,土壤通透性和排水性能较良好,pH值4.5至5.5。
(三)栽培管理。
1. 育苗:从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的母株上采集种子播种繁殖。苗圃地选择在近水源、有荫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3至4月播种,在小苗有3至5片真叶时施有机肥。苗木出圃标准为:2年生裸根苗高60至80厘米,地径1.2厘米以上,主根长20厘米以上,侧根多;1年生容器苗高20至30厘米,地径0.4厘米以上,主根发达。
2. 移栽和种植:
(1)栽种时期:裸根苗在春季雨水充足,新芽未萌发前造林;容器苗造林可在春季或秋季进行。
(2)栽植密度:每公顷≥9000株。
3. 抚育管理:
(1)淋水保苗:在定植初期苗木很容易受到干旱影响而枯苗,因此要视天气情况注意淋水。干旱时每天早晚淋水各一次,降水多时则不淋或少淋。发现枯苗或缺苗及时补种。
(2)松土除草:造林当年松土除草1次,第2年始每年带状或块状松土除草2次。松土深度5至10厘米,不伤害苗木根系。
4. 施肥:栽植后1至3年的幼林肉桂以施氮肥为主,每年施肥2次;栽植4年后的肉桂林则进行配方施肥,每年3至4月和8至9月各1次。
5. 修枝和间伐:以加工桂通为目的的肉桂林地,在种植后第2年开始,每年在秋季修枝1次,以保证光滑通直,生产更多的桂皮产品。以利用枝叶蒸油为主的肉桂林地,则应在定植后的第3年摘顶,以促进分枝萌蘖,增加枝叶产量。
6.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肉桂种植5至6年可进行第一次采收。采收具有严格的季节性,春季树液开始流动后采收桂皮,用专用的环割钩刀和牛角弯刀先在离地1.5厘米至5厘米处环割一圈,然后在35厘米处环割一圈,在两环割线之间纵割一垂直线取皮。逐级向上剥取桂皮,最后整株伐倒采收,伐口靠近地面,刀口平滑,基部不撕裂,保留芽原基,有利于萌芽更新。
(五)加工工艺。
(1)企边桂:桂皮→晒软→夹板成形→晒干→包装
(2)桂通:桂皮→晒软→搓卷成筒→晒干→包装
(3)桂心:桂皮→刮去栓皮→晾干→包装
(六)质量特色。
1. 感官特征:
(1)企边桂:成品呈长片状槽状、左右两边向内卷,卷边呈半圆筒形,槽的中部微凸起,外皮下凹,长33至45厘米。外皮灰白色或褐色,皮细有彩云纹,两端各有5毫米削去皮的斜面呈棕色。内表皮为暗红色、棕红色或棕色。足干、无霉变、无杂质。气芳香浓烈,味甜辣。
(2)桂通:成品呈双圆筒或圆筒形,长约35厘米,厚0.1至0.3厘米。外皮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内表皮暗棕色,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足干、无霉变、无杂质。气香,味甜辣。
(3)桂心: 表面平滑,外层栓皮刮除干净,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槽状或卷筒状块片。足干、无霉变、无杂质。气味同桂通。
2. 理化指标:水分含量≤15.0%,总灰分≤5.0%,挥发油≥1.5%,肉桂醛≥90.0%,香气浓郁、甜味重、辛香偏辣、含渣少。铅≤5.0mg/kg,镉≤0.5mg/kg,砷≤2.0mg/kg,汞≤0.1mg/kg。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从这个质量标准看我觉得能买到桂心的应该就可以替代桂枝,再配合企边桂,这样上下焦就ok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7: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六。用前第五方。[36]
康平本为追文。
前面讲了表里同时发作,叫合病。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表里同病者,先表后里。腹满可下、胸满不可下。“喘而胸满”为肺有火邪实热之证,发汗后则喘满自除。
但有一点不好理解,32、33条都属太阳和阳明合病,无论下利还是呕吐都以葛根汤为主。为什么这一条喘而胸满却要用麻黄汤,葛根汤不也照样可以清热发汗吗?
芍药腹满可用,胸满不可用。本条能否用葛根汤去芍药加杏仁呢?
胡希恕认为腹满而喘属阳明,喘而胸满跟阳明无关,也就不存在合病的问题。但太阳病喘而胸满就能用麻黄汤吗?
这三条太阳和阳明合病,仲景只是举了三个例子,两个用葛根汤一个用麻黄汤。从条文上无法总结出规律,而且合病还可以演化出其他症状,因此这一块肯定要用其他技术指标来协助分析。
也有人说此为太阳阳明表证,用麻黄汤解表, 阳明表证随外邪得解亦自然而解。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七。用前第五方。[37]
康平本为追文。
这一条小柴胡汤等以后再说。反正十日过去了,脉浮但不细,也没有嗜卧、胸肋痛者,那就说明表证还未除,可继续服用麻黄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十六。用前第五方。[46]
《外台》卷三•天行发汗等方:《千金翼》疗天行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证续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服麻黄汤方。(《千金翼》不疗天行)麻黄(三两去节)桂心(二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枚去尖、皮、两仁)上四味,切,以水九升,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分服八合取汗,不须饮粥,投此汤易得汗。忌菘菜、海藻、生葱。
《外台》里杏仁为何去双仁?《本草纲目》:甘、苦,温、冷利,有小毒。两仁者杀人,可以毒狗。凡杏、桃诸花皆五出。若六出必双仁,为其反常,故有毒也。
发于阳者, 七日愈。太阳伤寒证过了八九日了,上述表证仍在,自当还用麻黄汤发汗。服麻黄汤后,本当汗出、脉缓、退热而解。但“服药已微除”,说明症状减轻的不多,反而“发烦目瞑,剧者必衄”。(“微除”也可以解释成得微汗而邪除)
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从现代药理学分析, 麻黄含麻黄碱, 能收缩血管升压和兴奋心脏, 故令人发烦、失眠, 桂枝含桂枝油能旺盛血行。至于“衄乃解”是偶然还是必然现象? “衄以代汗” 虽有自愈的偶然性, 但决不是必然规律。
造成“烦或衄”的原因,主要还是本证持续八九日不解,阳气郁闭严重,即阳气重故也,服药后“其气上冲”加重造成头晕心烦以及鼻孔内微细血管破裂。
假设是“得微汗而邪除”,那么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排毒现象,或者是麻黄汤的副作用不必慌乱。《尚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孟子释曰:若药之攻人,人服之不以瞑眩愦乱则其疾以不愈也。
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57条: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因此,本条“服药已微除”还有两种处理方式:
1、得微汗而邪除,解表后出现发烦目瞑、鼻衄,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2、症状只是略微减轻,表未解而出现发烦目瞑,鼻衄。若衄血之后, 身热不减,那就要随证治之了。兼有恶寒、口干这些都属38条大青龙汤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21: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有四条死路、四条活路。即逆势、永远重仓、频繁交易、死扛;反过来为顺势、分级控仓、波段交易、按规则止损。一个人:理念、思想(或曰交易哲学)、心理控制是大脑;交易系统、交易规则是左手;交易计划、交易执行是右手;技术分析是左腿、分级控仓是右腿。这样,整个交易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个人”走四条活路,将走向光明;“一个人”走四条死路将坠入万丈深渊。
清明节学习暂停三天,出去旅游一下,节后再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5

积分

1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05
发表于 2012-4-3 19: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仁者见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12: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十七。用前第五方,法用桂枝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十八。用前第五方。[52]
以上两条康平本为追文,从略。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57条: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
“脉浮数”者,麻桂二汤都能用。曹颖甫讲的很巧妙:已经发汗者,即57条“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未经发汗者,即52条“脉浮而数,宜麻黄汤”。
“身重”: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便的症象。《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多因风湿、寒湿,湿热困脾所致。
“心悸”: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所致。
23条:太阳病,....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尺中主里,“脉微”即荣弱血虚,少阴病脉微、恶寒,阴阳俱虚,发汗亡阳也。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本条类似的治法仲景未提,陆渊雷和胡希恕认为当选用建中新加之属。
后人为了把身重、心悸两个的证串起来,之后加了个因为所以,我感觉没有必然关系。假设不是尺中脉微呢?恐怕还是要针对身重和心悸来解决问题。
所以,本条实际是两个不可发汗。
1、脉浮数者,本该发汗却误下,造成身重、心悸不可发汗。
2、表实里虚者、津液不和不可发汗。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一。
前文讲了:迟脉与数脉为对脉,和缓脉有区别,迟脉来去较慢,脉率小,缓脉从容和缓,脉率正常。迟脉者,血液循环慢,必然血少荣弱。里实尚轻的,可先表后里。
所以,本条跟49条一个意思,表实里虚者、津液不和不可发汗。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二十一。用前第五方。[55]
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前文讲了:“衄以代汗” 虽有自愈的偶然性, 但决不是必然规律。本条便说明了麻黄证衄后未解,还是要喝麻黄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二十二。用前第十九方。 [235]
本条为太阳阳明并病,阳明病初始。“脉浮,无汗而喘者”属表实证,发汗即可。当然,本条是非常理想化的例子。
183条: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说明病情发展非常快,瞬息万变。能抓住本条的,绝对是高手。
附:麻黄汤禁忌
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音唤,又胡绢切,下同,一作瞬。不得眠。
87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四十四。方本阙。
89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作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4-8 21: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医侠先生为了推广脉学看来很是努力,但言语间“别人不学无术”这种话确实扎眼。其实从我一个炒股的来看,脉诊不过就是个技术指标,愿意花力气学就学,学不精也无所谓。李可讲:脉象这东西,主要能做到看出病势、走向,掌握了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
学中医心态要把握好,条条大路通罗马,疗效才是终极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4-9 11: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脉诊~舌诊~腹诊等等都是技术指标, 看各自学医者的偏好了, 擅长用哪个技术指标就用哪个.

最近在看日人的腹证奇览, 日人擅长搞精细活, 搞中医也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20: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汉方医对脉诊、舌诊之类普遍不重视,大冢敬节那本《伤寒论脉法讲义》也不怎么样。汉方业看似中兴,但我觉得不过是表面繁华。日本人重“剂”远远超过重“理”,市场上的汉方药全都是单方,而且仅凭药物说明书就能使用,以致日本西医都可以开汉方。当这些汉方沦落到像西药那样被随意使用,我看变成安慰剂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说到腹诊,在学习《伤寒论》时绝对不可忽视,“心下痞坚、少腹硬满...”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不靠腹诊怎么判断?所以,汉方医把腹诊看得很重是有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

积分

17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2
发表于 2012-4-10 21: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能说说你的交易系统,是啥理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22: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盘明天非常关键了,尽管4月10号作为反转k线的可能很大,但明天是多空决战日,如果c-b结构存在,则明天见高点。同时深成指也到了颈线位,这个位置几乎是c-b的极限,不可能再高了。
要是明天再次放量突破,几乎100%肯定周线三浪起来了,那么未来2个月都是满仓持股不动,收益50%为最低目标。
这几天都在研究麻黄汤的案例,收集了四五十种,算是有了一定了解。
麻黄汤诊治规律:
8个症状:头痛、发热、恶风寒、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喘
发热、恶风寒、头痛、无汗、周身酸楚或四肢关节疼痛可作为诊断的主要指标;腰痛、身痛、喘、鼻塞流涕为参考指标。
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为本汤证的舌象诊断指标。
脉浮紧为本汤证的脉象指标。
下面开始小青龙汤的研究。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十。[40]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6 13: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蒲辅周医案》偶得:
伤寒与温病是始异(伤寒是寒邪侵犯太阳经,温病是温邪首先犯卫),中同(寒邪入里化热,证属阳明,治以白虎、承气,温病顺传气分,治亦以白虎、承气),终异(伤寒传入三阴,治宜温补,温病入营血,灼伤津液,治宜清润)。伤寒治以发汗解表,温病治宜透达取汗,两者均需顾及津液。
热病用仲景方,要向蒲老学习。另外,蒲的附子23法也是厉害,火神派真该好好研究。
今天找到胡希恕唯一发表过的论文《论辩证施治》,贴上来一起看看。这年头不该出书的乱出,该写书的不写,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积分

206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98
发表于 2012-4-17 13: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 这贴有点意思
我时常鼓励自己要: 左手巴菲特 右手伤寒论
所谓: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嘛
以后向楼主多多学习股票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4: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甘肃临海买的野生甘草上午切了一点。为了印证孙思邈讲的:“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特意选了几根来秤。上图这根传说中的“棒草”长23cm,直径17mm恰好符合,重30克。
这批甘草太干了,铡刀一切就碎。根据饮片工艺,说是要先浸后润再切。用牙刷把表面泥土刷净后放入水盆,才过了5分钟,乖乖盆里的水便蜡黄蜡黄的,工艺书上叫“下色”。
说是一旦水变色要赶紧捞起来,否则有效成分会损失。之后放入保鲜袋内润,润了2小时拿出来切,除了头上切的很完整,后面还是碎的。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甘草饮片一般都不超过12mm,主要是太粗了切不动,影响卖相。
事实上野生甘草越粗越好,自己用不必浸润白白损耗药力,清洗后口父咀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子的咽炎始终好不了,上次那个麦门冬汤不对症,半夏厚朴汤加桔梗也不行。今晚我给他做了份苦酒汤,不知道效果怎样。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方十一。[312]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半夏“洗”前文已考证了是用鲜半夏。
“破如枣核,十四枚”我做了个实验。选取一枚中等的红枣,长度2.5cm直径1.5cm,挖出的枣核为纺锤形长1cm直径3mm。根据枣核的体积,大概挑选了14粒5*5mm的超小生半夏,称重后正好是1克。依据一枚鲜半夏约等于1克生半夏,因此苦酒汤用的是一枚鲜半夏。
至于“十四枚”实际是个刀法,我用一个土豆模拟了下。先将土豆均分为3块,上下带圆弧的各分为4块,中间那份切成6块。将这14块分别称重,重量几乎接近。
“苦酒”即米醋,陶弘景:“酢酒为用, 无所不入, 愈久愈良, 以有苦味, 俗呼苦酒。”国内的醋不敢用,现在市面上大多是工业勾兑出来的醋,不具备天然醋的药性,很多还含有甲醛。这次,为了做苦酒汤特意购买了日本进口的米醋,出产于广岛县尾道市,以「静置发酵法」精心酿造。
我仔细研究了日本南九州的传统制醋法,基本上采用《齐民要术》记载的工艺,所用醋罋的直径约45cm、高70cm, 罋口直径14cm,客量约52升。表面及内部均有烧釉。这种传统制醋用罋和我国唐代的罋形完全相同。

关于“刀环”,我以为矢数道明的考证最可信,为齐刀环。前段时间特地买了把高仿的齐刀,就为今天做实验用。“齐刀”长17.8厘米,宽2.6厘米,重41克,被称为“三字刀”,是田齐建国以后通用的法币。
尾部的圆环真绝,鸡蛋竖在上面非常稳,看下图。



将鸡蛋靠近大头三分之二处破开,倒出蛋黄,加入米醋。醋不要倒太满,最好离蛋口有5mm距离。加入5粒5*5mm的生半夏(我取三分之一剂量,并略微粉碎),轻轻的搅拌均匀。
慢慢移到煤气的微火上,大约1分钟以后沸腾了,移开稍冷却,再烧开。如此反复三遍即为“三沸”。
古人做苦酒汤,我估计是放在油灯或者蜡烛上煮,煮开的时间会稍长些,齐刀短了恐怕要烫手。
倒出后用小勺把半夏残粒挑出,以防戳喉。慢慢搅拌成糊状,即是苦酒汤了。其后空鸡蛋加水测量,溶液为35ml。
苦酒汤味道极酸,儿子尝了一口立马吐了出来,手捂着嘴巴死活不肯喝了。之后连哄带骗,让他吞了一勺,不容易啊!这么小的宝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4-22 21: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加工饴糖失败后,这两天又重做了一遍。
原料:500克黄米、50克小麦、纯净水
周二晚上开始让小麦发芽,室温20°,发芽4天,每天2次浇水,芽长到3-4cm为好。切碎出白浆。


大黄米隔夜浸泡,第二天一早用电饭煲煮熟后迅速翻松冷却,温度降至60°加入切碎的麦芽拌匀。注入90°水500克,然后放入烤箱发酵,烤箱温度55-60°,第一阶段时间6小时。




取出后再加80°水500克,继续发酵,烤箱温度升至80°,第二阶段时间2小时。
发酵结束后,将糖液倒入电饭锅,剩余的糖渣用榨汁机榨出汁液后合并(液体重1915克)。用电饭锅蒸发水分,浓缩约2小时后糖液颜色发深,当出现缓破的大泡,糖液粘重时,即达到合适的粘稠度。



第一次没控制好,制取了243克。糖液浓缩过头了,太黏、比重大,冷却后饴糖发硬,黏在电饭锅里的大概有70克左右。
陶弘景:“方家用饴糖,乃云胶饴,皆是湿糖如厚蜜者,建中汤中多用之。其凝强及牵白者不入药。”因此,饴糖浓缩很关键,粘到可以拉出白丝,或冷却后过硬,都不能入药。
今天第二遍就好多了,同样500克黄米,50克小麦,制取了380克饴糖,容量310ml。
经方中饴糖都是用到一升,以我这个比重至少要240克。小建中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桂枝汤本来就甜,煮取600ml后再加入240克饴糖,估计会甜的够呛。
另外,我没有调查过外面中药房有没有卖饴糖的,但调味剂商店的饴糖不能药用。我家附近菜场里那种2.5元的桂林饴糖都是红薯做的,一般用来涂烤鸭或做爆米花。
所以,想用建中汤的,尽量自制饴糖。虽然很麻烦,但质量保证、用的放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1 22:28 , Processed in 0.14087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