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楼主: 今再来

[经方求索] 一个职业股民的中医杂侃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19: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子最近早晚一直有咳嗽,前天看他舌头有点红还有鼻涕,胃口一般大便硬,于是弄了一剂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3 苦杏仁6 炙甘草5 法半夏5 陈皮6 茯苓8 黄芩3 川贝3 生姜3片
两天下来没什么反应咳嗽依旧,今天幼儿园回来人感觉很软,一量体温39℃,晚饭也没吃赶紧让他睡了。
不晓得有没有手足口的可能,刚在厨房煮了扁鹊三豆饮,希望今晚能退烧。
黄豆40粒 黑豆30粒 绿豆15粒 白饭豆30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2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汗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桂枝汤既是伤寒论的第一方也是汗法第一方。仲景对汗法的应用不仅用于太阳病, 亦用于阳明、少阳病及太阴、少阴、厥阴病的兼证、夹证、变证和二经或三经的合病、并病中。
所以等六经分类法走完之后,下一步用八纲分类法继续研究(可参考吴人驹《医宗承启》),学伤寒论实际就是弄分类法,什么治法分类、症状分类、药物分类等等都可以用来总结。
可以说伤寒论是一切方剂的祖方,好比大树法则,基础扎实之后便可慢慢顺着树枝往外伸展。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对理解伤寒论中“汗吐下”三法就很有帮助;读吴又可的《瘟疫论》结合承气类方,建中汤到李东恒等等都是相同道理。
对于汗法,仲景是很谨慎的。除了药物发汗之外还有个物理发汗法,高继冲本《伤寒论》记载,叫“蒸法出汗”,类似今天的桑拿,只是这个尺度非常难把握。
蒸法出汗
以薪火烧地,良久扫去火,微用水洒地,取蚕砂、桃叶、柏叶、糠及麦麸等,皆可用之,铺着地上,令厚二三寸,布席卧,上盖覆,以汗出为度,不得过热。当审细消息,汗少,周身便佳,汗不止,后以粉粉之,勿令汗出过多也。(《太平圣惠方》卷八)
有个比较接近的例子但不完全是: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汉书·苏武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11: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这5味药在伤寒论中出现频率极高,好比是厨房里的基础食材,加一点减一点,便可花样百出。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灵魂,可以说是张仲景最打手的一道菜,必须得好好研究。
药物怎样来研究,值得思考。《张仲景50味药证》一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是看别人的书总不如自己动手一遍来的踏实。
由于我是第一遍整理伤寒论,因此不想在药证上多发挥,以先弄清组方规律为要,比如桂枝汤的主方、合方、加方变方等,待有了基础之后再慢慢深入。
公元737年唐《医疾令》规定了太医署的医生必须要学习《本草》,这个《本草》指的是公元659年苏敬编著的《新修本草》,翻开《新修本草》(卷十二)找到桂枝这一条,会发现很有趣。
菌桂:
味辛,温,无毒。主百疾,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
牡桂:
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桂:
味甘、辛,大热,有毒。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嗽、鼻,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
菌桂和牡桂这两条都直接摘自《神农本草经》,都是无毒的,但是第三条“桂”却是“辛、大热、有毒”。这个“桂”在唐以前的医书里出现的太频繁了,所以《新修本草》要特意加上去,但是里面没有提到出汗功能是非常奇怪的。
查成书于公元682年的《千金翼方》,[卷第三·本草中木部上品]  桂:
味甘辛,大热,有小毒。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出汗,止烦止唾,咳逆鼻,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
也是有毒的,如果我是太医署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怪不得民国某些医家视桂枝如猛虎,言多服必死,还是有依据的。
桂枝汤的发汗主要在桂枝和生姜这两味,都是辛温药。平常要是3两生姜45克煮200毫升,保管也会出身汗,所以 到底是哪味药起主要作用讲不清楚。桂枝主上气咳逆、温筋通脉、止烦出汗。生姜治咳逆上气、止呕吐。
芍药多数认为味酸性寒,有敛汗作用。既然要发汗还敛什么汗?葛根汤无汗,为何也要用芍药。《本经》言芍药味苦平、除血痹、破坚积,《别录》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都是说明芍药是个通利之品。所以陆渊雷讲芍药是将肌肤内的有害物质分离后通过汗液排解出体外是有道理的。再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以和血养液,这样便能起到热退邪却的功效,而不是什么收酸敛汗。
邹润安讲芍药合桂枝破营分之结,合甘草破肠胃之结可以大致了解下。至于芍药是用白芍还是赤芍,我看功效都差不多,现在普遍都用白芍。
另外,桂枝汤服下后温覆发汗这个我觉得很难控制。比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身上本来就有点粘糊糊的,就算不吃药盖了被子不透气出汗也会增加。因此这个增加的汗到底是本身的病汗,还是服药后“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确实不好判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9 20: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13]
前面一条桂枝汤治的是太阳中风,这一条扩大为太阳病。意思是桂枝汤并不是仅仅治疗太阳中风,还可以治别的,毕竟太阳中风只是太阳病的其中之一。
太阳病第一条总纲写的很清楚,里面就有头项强痛,现在明确了头痛也算,因此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可以用桂枝汤。
这一条柯韵伯总结的很好:“此条是桂枝本证,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伤寒、中风、杂病也”。
由此,我以为不管什么样的疑难重症,只要患者出现这4个症状,用上桂枝汤至少不会出大错。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四。[15]
太阳病本来应该用桂枝汤发汗解表,但是误下之后,幸好邪气尚未转里,机体依然有“其气上冲”的症状,比如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那么这个时候还是用桂枝汤。一方面将邪气由汗液带出体外,另方面桂枝汤可以安中养液,滋补误下后导致的津液损失。
但是体质差的人,被这番下攻以后,邪气内陷,转为里证,当然就不能再用桂枝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上]
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在七日以内都属太阳病,何况还只是三天。只要“其气上冲”症状依旧,那么桂枝汤喝着便是,不必更药。
15条说了误下后如何如何,本条扩展到发汗以后又误下、吐、温针。意思说开始的发汗或许是对的,但医生在没有搞清为何发汗后表证未解,便用了其他的手法。“至坏病”即变证也,就不会有“其气上冲”那么幸运了,故桂枝不中与(这里的“桂枝”单指那五味药的桂枝汤,非谓桂枝不可用;不中,不行也)。
温针
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现在一般都是用艾绒裹在针尾,燃烧后将热通过针体传入体内。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谓“逆”就是不当汗而汗、不当下而下,搞清楚了就要方证对应,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五。[16下]
“肌”是肌肤的肌,桂芍二味专通营卫,利气血,故邪气不能深入,共汗解脱也。但解肌并非是桂枝的专利,《外台》便有麻黄解肌汤、葛根解肌汤。
脉紧、不出汗说明体内津血充实,水分足够。桂枝汤有滋补津液的作用,此时本身体内就不缺,再补那还得了。
所以,张仲景在这里把桂枝汤的核心给明确了,解肌目的不是为了发汗,于其称“解肌”不如叫“救肌”,解邪气于体外、救肌肤之缺液,是个治疗表虚使人气血强盛的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08: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十一。[24]
这里的太阳病特指中风,初服是指桂枝汤煮去三升后,先服一升。[成] 烦者,热也。
我理解有两层意思:
1、病势重、药力不够。一般多服几日自然就好了。
2、按规定应该先服一升,病人可能一下子把三升全部喝了,这个热就厉害了。
“其气上冲”加重后造成头晕心烦,针刺风池、风府,便可平抑头颈充血发胀的感觉。
疏其邪热,更与桂枝汤后,则自然汗出病愈。
一般病在表者用针,在里者用汤;顶尖高手是不管表里的,可以统统用针。过去上海的陆瘦燕在金陵路诊所,病人排队都排到马路上,来了不管你什么病,一插一拔只管收银元一元两毛,天天五六百人应诊。
所以,学医是没底的,就跟炒股一样,成功在于过程,不必太在意结果。
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57]
56条没说明伤寒后有没有发过汗,本条是发汗已解。24条的“反烦”指的是“其气上冲”后的头晕心烦或者身体烦热郁闷,和金匮里的“四肢苦烦”不同。本条“复烦”和“反烦”是一个意思。“脉浮数”应该是指“浮缓数”,如是“浮紧”就不能用桂枝汤。
所以不管中风用桂枝汤解肌,还是伤寒用麻黄汤发汗;之后只要出现反烦、脉浮数、头痛发热甚至鼻衄这些的,继续服用桂枝汤。
陆渊雷:以期曾经发汗热退,表已不闭,故不复用麻黄。
关于汗后邪气卷土而来的问题,《温疫论•邪气复聚篇》讲了不少,可以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10: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十二。[42]
“脉浮弱者”即前“阳浮阴弱”的意思,这个外证还是指太阳中风。至于是初受之邪还是寒邪入侵已久,无关紧要!操作上仍当用解肌之法,以桂枝汤汗解之。
另外42条放在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之后会被误解,胡希恕讲座里就说前面麻黄汤怎样怎样,外证属桂枝汤,表证算作麻黄汤,实际还是受到条文排列的影响,意义不大。
现在我们读的伤寒论是北宋林亿等人整理过的,条文顺序和张仲景时代有了很大不同。所以对于条文顺序不必过于认真,权当做数字游戏好了.
历代对于张仲景的学说都有发挥,西晋王叔和加了一个“可与不可”,北宋林亿把方剂挪到条文下面,清代徐灵胎更是打乱后搞伤寒类方。所以,古人能改我们当然也能改,关键思路要清楚。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十四。用前第十二方。[44]
仲景对于下法是极为严格的,他不怕你不下,就怕你乱下,此为“逆”!《辨脉篇》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所以尽管存在可下之证,只是不是特别急,外证不解就是不可以下。本条“外证未解”不谈脉证,说明不管中风还是伤寒都可算作外证,此“外证”比42条的“外证”范围扩大了。
柯氏云:外证初起,有麻黄、桂枝之分,如当解未解时,惟桂枝汤可用,故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自汗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即阳明病脉迟汗出多者宜之,太阴病脉浮者亦宜之,则诸经外证之虚者,咸得同太阳外证未解之治法,又可见桂枝汤不专为太阳用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1

积分

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41
发表于 2012-2-20 11: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13: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十五。用前第十二方。[45]
《素问•热论》云:“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16条那个医家还不算庸医,但远远达不到张仲景的水平。
经过42条和44条的论述,这个“汗和下”的关系已经很清楚。再写显得有点罗嗦了,故刘栋云:此条承上条,而后人之所记也。
该汗不汗而误下,为何不再提“逆”呢?参考16条,似乎汗后再下已不怎么严重了。经过汗下之后,依然未愈,脉仍浮者,当再汗之。同时机体津液也有相当损失,此时唯有桂枝汤出马方能担当。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十九。用前第十二方。 [53]
《脉经》: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
营卫学出自《灵枢》,这部书到南宋才出现,张仲景看到的《九卷》显然不会是现在的《灵枢》。脉经这段读起来还顺一点,但毕竟也是王叔和写的。所以讲到营卫学说,我看现在的人要远远超过张仲景,用当代的营卫去讨论伤寒论没什么意思。
总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桂枝汤可以推动脉外卫气从而使脉中营血得以推进,使得营卫调和后自汗证得以缓解。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二十。用前第十二方。[54]
“脏无它病”这个是前提条件,心肺肝肾、肠胃功能等都没问题。
“时发热、自汗出”和太阳中风没关系,是个缠绵已久的症状。承接上一条的意思,还是自身卫气不和导致的,所以要用桂枝汤。
[成]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所谓“先其时”者,在定时发热汗出前,先服用桂枝汤发汗则愈。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四十七。方用前法。[95]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上面讲了12条实际是从脉证上解释了第2条“中风”的概念,“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是说阳浮的脉有热,出了汗便阴弱了,这个“弱”和“缓”是差不多的意思。
“荣弱卫强”就是阳浮阴弱,荣卫不和,故汗出不已。类似这种因为而所以的条文,一般都是后人解释仲景原文加上去的。
邪风即邪气也,救邪风当是解邪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4

积分

880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64
发表于 2012-2-21 09: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天没来楼主写这么多,先回帖再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11: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去江桥雷允上补药,买点石膏、苏子、莱菔子什么的。他们饮片部成立没多久,今天去有个六七十岁的老中医在坐堂,说话嗓门挺大的。
去的早还没病人,他见我买饮片也凑上来看看,便跟他聊了几句。听到我说小青龙,顿时眼睛一瞪,小青龙怎么能用,古人体质和我们现在完全不同;用经方要么是强壮的或羸弱的,要么立杆即影,要么性命垂危。
上月嘉定人民医院一个孕妇感冒,喝了某中医开的经方(防风散)狂流鼻血,请他过去救急,三剂便转危为安。这个阴虚......
哎呀,实在是不知说什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13: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56]
《伤寒论》里面“主之”是固定的,必须执行。“宜”就是应当,程度稍低。“与”程度更低,需要随时观其脉症,一旦误用要明白知犯何逆,并随证治之。“属”在可与不可篇里很多,属于汤症分类,也很重要。
大便六、七天没有,粪便的毒素大量被肠道吸收,是引起头痛的一个因素。对于这种疑似里实证,可以用承气汤类试试,仲景并没有规定哪种承气汤。
这里的发热或许不像太阳中风的翕翕发热,应该像蒸蒸发热。
但是小便是判断里热还是表热的重要依据,小便清自然不是里热,尽管六七天没大便了,还是要用桂枝汤发汗。
头痛发热和鼻衄出血肯定跟阳气上冲过头有关,鼻孔里微细血管膨胀的太厉害就会破。
仲景没有指明伤寒之后有没有发过汗,没有指明就意味着不管有没有发过汗,只要小便清再加头痛发热鼻衄这些症状,就可用桂枝汤。
有一点疑问,阳明病人要是多喝水,小便会清吗?那用这个桂枝汤可要命了,越发汗里头热越厉害。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一。[234]
迟脉与数脉为对脉,和缓脉有区别,迟脉来去较慢,脉率小,缓脉从容和缓,脉率正常。迟脉者,血液循环慢,必然血少荣弱。
56条看起来像阳明病,但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本条虽冠以阳明病,但荣弱汗出多,再伴有发热微恶寒者,很明显有表证。
所以,除了里虚寒之外,一般里实尚轻的,都要先表后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二十六。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桂枝汤用前第二十一方。[240]
病人指的是中风或伤寒之人,胡希恕特指是大青龙证,不汗出烦热,汗出而解,有一定道理。和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的“汗出”相比,前者为药汗,后者为自汗。
“又”同“复”或“反”,像发疟疾似的。日晡即申时(下午3--5点),热势阵阵如潮,潮热也,如此邪气已属阳明矣。按其脉实而大有力者,则由表传里,邪在阳明之胃实,故承气下之。
脉浮虚,即浮缓之义,为邪气犹在太阳之表而未解,宜汗解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十二。[25]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服桂枝汤,大汗出”和24条“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都属于变证。“大汗出”有可能是被子蒙的过紧、粥太烫、或者3剂同时服下,总之桂枝汤后出大汗概率很低。脉洪大者,就不是一般的“其气上冲”,只有实热才有这样的力度,用桂枝汤恐怕解决不了,因此胡希恕认为是脉浮。
23条除了疟状还面有热色和身痒,本条仅有疟状,因此发汗力度要小一点,麻黄减为三分之二。
和240条对应,同样也转成了疟疾,本条一日发作两次,也是“宜”,但汗出必解。对这个“必解”要高度重视,尽管发作次数由一次增加到两次,但症状都是疟疾,240条为何不用必解的桂枝二麻黄一汤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21: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说儿子的病情,上周五回家后发烧39℃,煮了三豆饮给他吃,当时没想太多。周六早上起来体温退到37.5,继续干咳,我以为问题不大了,于是做了一剂金佛草散。
旋复花10 前胡10 法半夏10 茯苓10 荆芥6 细辛3 炙甘草5 生姜3片 大枣2枚劈
周六晚上咳嗽开始加重,除了睡着不咳,醒了就会连续咳。周日发现嗓子有点痰,体温38.2,口渴,胃口还行,舌苔薄白水润舌尖略红。
换成小青龙
麻黄5 白芍5 细辛3 干姜5 炙甘草5 桂枝5 五味子5 半夏5
周日全天都是咳嗽不断。
周一早上体温37.8℃,咳嗽没有减轻,人明显没有精神了。午后再次腋下测体温,出乎意料尽然飙到40.2℃,摸摸额头倒还行并不烫,难道是肺炎吗?
到万源路儿科医院拍片验血,结论是混合型肺炎。医生要吊针,我说还是开点口服的消炎药吧,女医生立马口气严峻了起来:“你当然有权利选择不吊针,但后果自负”,开了两盒美力泰(乙酰麦迪霉素干混悬剂)回家。
今早麻杏石甘汤一剂
麻黄3 苦杏仁10 生石膏25 生甘草3 苏子10 瓜蒌皮6 黄芩10 知母6 半夏3
刚才睡前腋下体温38.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05

积分

92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05
发表于 2012-2-21 22: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再说说儿子的病情,上周五回家后发烧39℃,煮了三豆饮给他吃,当时没想太多。周六早上起来体温退到37.5,继续干咳,我以为问题不大了,于是做了一剂金佛草散。
旋复花10 前胡10 法半夏10 茯苓 .. (2012-02-21 21:33)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加连翘栀子薄荷黄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0: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咳嗽稍稍平缓些,今早起床后腋下测得体温37.3℃,退烧了。痰在喉咙口咯不出,流涕、舌苔变化不大,大便软,胃口还行。
原方去知母加千金苇茎汤
麻黄3 苦杏仁10 生石膏25 生甘草3 苏子10 瓜蒌皮6 黄芩10 半夏3 芦根20 薏苡仁10 桃仁10 冬瓜子10
加水700ml,45分钟后煮取260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7: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四十五。用前第十二方。[91]
这一条仲景还是继续举例,来阐述表里缓急的处理方法,
伤寒是不可以用下法的,医生为什么会采用下法,结合56条有可能是好几天不大便并发热,以为是里实,因此误下。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下剂之药力虽尽,但仍腹泻不止,且所下者是完谷,表明胃肠虚寒,消化机能丧失。此时虽有表证,但也得急用温药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是跟在“医下之”后面,还是温药救里之后,都可解释。只要大便正常,身体疼痛的就当解表。“清”是不臭的意思,不管“清谷”还是“清便”里头都没有热。
至于桂枝汤,说到底还是下之后用来补液,恢复气血的。
伤寒论里,小便、大便都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指标,这里的“下利清谷”要用温补,但在少阴里面“自利清水”却要攻下,所以经方难就难在这种地方。
《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十七。用前第一方。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十三。四逆汤,用前第五方。[372]
下利腹胀满者,与太阴腹满同理,都是下利虚寒。91条已经讲了很清楚了,这里是再次强调“先温里,后解表”的规则。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164]
表里缓急的处理,91条介绍了桂枝和四逆汤,本条是桂枝和泻心汤。延续91条的意思,伤寒用大下还不是小下,医生总有他的道理,无非是判断为里实较重。一旦发现下后并未缓解,便意识到伤寒应该发汗,于是又上了麻黄汤。
下后本来身体就缺液,何况是大下,尽管病人扛住了,但大下之后表不解应该用桂枝汤解肌补液,用麻黄汤肯定是错了。恶寒,汗后未解证;心下痞就是胃胀属误下后里证,比下利清谷要轻。表虚里实,既然里不急,可以先桂枝后泻心。
这里有个问题,条文光写“恶寒”并没有提发热或者汗出。附子泻心汤有“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大下后再发汗,导致恶寒和汗出不止,说明不是发热引起,是内里虚寒,因此要加附子温里。
所以本条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可以先用桂枝汤解表,如果不发热恶寒汗出就不能用,得先温补救里。
16条、45条都是汗后再下,本条是下后再汗,程序一颠倒治法便完全不同,需细细揣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21: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艺文志》:“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说,有了病与其被庸医误治,不如不治疗,不治反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
在股市里,于其乱炒,还不如不炒,也是这个道理。
我现在越发觉得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只要不死哪怕躺在床上也可以炒股,这就是我学医的动力。
中医为什么难学,我觉得还是出在整体思路上。吉益东洞说: “古昔医有三,曰疾医、曰阴阳医、曰仙家医也”。《周礼》所谓疾医见定病毒所在,视其毒处方取去病毒,故尽愈诸病疾苦。扁鹊仲景所为是也。
我们现在的中医是三医混合再加西医,所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是难免的,这个定位不光是古代和现代,未来估计也是如此。
所以系统啊系统,如何走出一条不寻常的路,就得靠自己。
在我眼里真正有系统的很少,扶阳派的“阳主阴从”算一个,吉益东洞的“万病一读说”更为高明些。细分化的系统,唐步祺的咳嗽是代表。
不管你“万病一读说”还是股市的“一线走天下”皆为异曲同工,能赚钱的就是高手,能看病的就是上工,其他统统都是浮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09: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午睡体温不升,但汗出不止,起床后双手发冷。今早起床后体温测得36.5℃,咳嗽减轻,痰哽依旧,苔薄白,双手不冷。
治宜益气生津,化痰止咳为主。
太子参10 麦冬6 麻黄3 苦杏仁6 桔梗5 紫菀6 百部6 白前5 陈皮5 苏子6 前胡6 炙甘草3
加水600ml,45分钟后煮取350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0: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方三。[387]
这一条是在霍乱篇,[成]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消息”,斟酌也;“小和”,言少少与服,不令过渡之意。霍乱是种肠道传染病,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我以为不管哪种肠胃炎,过后有表证的都可以用点桂枝汤,发发邪气,滋补下体液。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一。[276]
所谓太阴病者,必有腹痛吐利诸证,尤以下利为主。387条是吐利止,然后可以用桂枝汤和之。
太阴寒利,必先温其里,四逆汤是也。91条、372条已讲了很清楚。因此对于凭脉不凭证的条文需要特别谨慎。
对于这一条的解释,一些伤寒论注家很搞笑,有的干脆在书里让此条文消失(于己百),有的选了正反两个注家但自己不发表意见(姜春华),有的跟你绕弯弯就是不说自己的意见(冉雪峰)。
不过大多数都认为是太阴表证,腹痛吐利是由脾阳不足引起的,桂枝汤解肌除邪,温补中阳是一举两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2-23 12: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涉猎很广, 发散思维很强! 是个学中医的胚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15: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妇人得平脉说明没有里证 ,脉阴弱便是荣弱,即血虚;口渴、没胃口、无寒热用桂枝汤主之,唯一的解释就是补津液增加营养,它不是用来解肌发汗的。
当然只是按字面理解,到底孕妇喝不喝桂枝汤,等以后研究妇科的时候再说了。至少这一条没有体现桂枝汤的主证,暂做参考吧。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第8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产后的感冒,延续了几十天没有好,头痛、恶寒、时时发热,心下闷干呕汗出,很明显是桂枝汤证。
由于过去文献的缺失,不少注家对阳旦汤的定义有分歧,所以临床还是要以症状来确定。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外感天行病方》第一方:小阳旦汤。治天行病,发热,汗自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脉弱者。
桂枝三两 芍药 生姜切 各三两 甘草炙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随啜热粥一器,以助药力。稍稍令汗微出,不可令流漓,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
附:桂枝汤禁忌
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21: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汤的诠释终于告一段落,按这个速度估计一年差不多就能弄完。在论坛这只是尝试,以后不可能条条都在这里发,发多了自己都会搞糊涂,因此还是关起门来慢慢磨吧。
走出第一步总是困难的,但我自信仲景学说比炒股要容易入门,从这二十多句条文来看,只要有医学常识的都能理解,难主要是难在前后呼应,可与不可,yes or no上面。
这还仅是二十来条,伤寒加金匮几百条,那就不得了。所以,学好伤寒首先要记忆力好,几百条变幻起来,何止是成千上万条。
下苦功是必须的,玩伤寒就是玩分类,跟当年攻基础k线一样,没什么秘诀。内在的逻辑不搞清楚,扯太多的技术指标都是空。
学医追求大而全便已误入歧途,最好的办法就是割,割到只剩那么几招能治病的就行,其他花架子统统扔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2-2-25 05: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医追求大而全便已误入歧途,最好的办法就是割,割到只剩那么几招能治病的就行,其他花架子统统扔掉。 ”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2: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个体质啊,实在太差!自去年那个咳嗽以来,,打个哈欠右侧颈部某块韧带就会牵着疼,开始以为淋巴肿,但摸摸两边基本对称,做了b超也没看出什么。连带着右侧肩膀上的肌肉也疼,晚上睡觉根本无法转到右侧,现在只是稍微好一点。
这两天照顾儿子,不知是被他的细菌感染了,还是怎么的,鼻窦和喉咙又开始痛了。哎...
葛根20 麻黄12 桂枝10 干姜10 炙甘草6 白芍10 半夏5 桔梗5 制附片15 大枣4枚
去年12月21号从安徽回来再次感冒,头痛咽痛无汗项背强,因此弄了一剂葛根加半夏汤,当时加半夏的原因是觉得稍有点恶心。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起来嗓子非常舒服,即不疼也不干,还以为葛根汤能治咽痛。
后来读了伤寒才知道,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原来是半夏,桂枝和炙甘草这三味药在起作用。
所以,我今天这个药就是葛根汤+半夏汤+桔梗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试试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22: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论坛里看到一个帖子,说胡希恕和刘绍武的学术比较,挺有意思。
刘绍武将太阳病看做表部实热之证,“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用桂枝汤治太阳病效果不理想。治应辛凉解表;所以将桂枝汤不列入太阳病方,又认为桂枝汤为热补性方剂,虚应属于阴的范畴,故将桂枝汤列为表虚阴证方剂。
我读《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这部书,在序言里刘称是长期临床得出的结果,这个结论确实有点震撼。都是读同一本伤寒论,其差异竟会如此之大。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出自“伤寒例”篇,这篇东西历来分歧很大,有说是仲景写的,有讲是王叔和写的。
将《外台》和《千金》对比之后,我只能说这篇“伤寒例”它综合了“外台、千金、小品方”的相关条文,依据《素问》和王叔和的部分论脉文字,在《外台》成书以后由后人整理而成。因此,跟张仲景没有任何关系。以后有时间,或许会将考证详细写一下。
至于伤寒论的序言完全是后人依着这篇“伤寒例”杜撰出来,是先有“伤寒例”再有序的,逻辑上就是这样。
伤寒论到底怎么研究,为什么胡和刘的观点南辕北辙这么大,这里面有个信仰的问题。从古至今,研究伤寒论的无计其数,在我看来多数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上面贴着伤寒论的金字招牌,低下说的是自己那一套。
所以相信它就复制它,在我心里伤寒论只是一堆竹简,不管你是宋版还是哪个版,我就当它竹简读。六经提纲不必太当回事,那个都是后人依着内经排列的。
这次学了二十几条桂枝汤,除了一个阳浮阴弱,其他都是在讨论“表里寒热虚实”,这六个字才是伤寒论的精髓,把这六个字搞通了,方剂只是你的子弹而已。
胡希恕为什么不写书,因为他属于基本教义派,认为核心的东西都在原著里,自己要做的仅仅是复制而已,何必狗尾续貂呢?
好好复制吧,让子弹飞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2-2-26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今再来 的帖子

今再来:今天在论坛里看到一个帖子,说胡希恕和刘绍武的学术比较,挺有意思。
刘绍武将太阳病看做表部实热之证,“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用桂枝汤治太阳病效果不理想。治应辛凉解表;所以将桂枝 .. (2012-02-25 22:51) 
真知灼见!
“胡希恕为什么不写书,因为他属于基本教义派,认为核心的东西都在原著里,自己要做的仅仅是复制而已,何必狗尾续貂呢?”
我也一直在想,南中医那么多人出了那么多逐条解读《伤寒论》的书籍,为什么单单黄老师不跟风呢?
道理应该在此。
从这个角度看,哪家更接近仲圣本意,一目了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9651

积分

5505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651
发表于 2012-2-26 11: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的是拓展方证运用范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4: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子的药方连续服用了三天,到昨天为止,除了体温偏低只有36.3℃,咳嗽痰还有,但白天咳的很少了。
昨天下午换了苓桂术甘汤加减,希望能把体温恢复一下
茯苓12 桂枝9 白术6 炙甘草6 金银花10 冬瓜子5葶苈子5 枇杷叶10
奇怪的今天一直睡到上午10:20才起床,以前从来没有过,而且精神不太好。草草吃了半个面包喝下60ml汤药后带他去社区医疗中心,儿科医生听下来肺里罗音还有,痰也有。
最出乎意料的,出了医院便开始呕吐,而且在车上吐了便眼睛闭上睡觉,手很冷。到家体温测了还是36.3℃。
儿子是过敏体质,这个呕吐跟葶苈子有关吗?有点没方向了,真担心会不会要心衰啊。初步的想法是桂枝汤用干姜或者加附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21: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18009&ds=1#tpc
中国的传统文化,近百年来遭受了三次重击,“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危害就好比现在的台独教科书,文言转白话,后来繁体转简体,这个根便已倒了。文革期间把曲阜孔庙的孔子塑像推倒,砸坏数百座墓碑,现在大搞孔子学院还有用吗?改革开放之后整个社会推崇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管你黑白猫能赚钱就是好猫!
以前我有个炒股群,群里有个缠迷,天天喜欢用缠论来分析行情,还止不住的唠叨炒股不懂传统不行,不读论语更不行。
讲到读经,论语算不算基础啊,不要说中学各学期都有接触,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热,论语也被炒得沸沸扬扬,看看前两年易中天、于丹这些人多火呀。
大家没发现吗?清华北大那些顶级的企业家班,哪个没在上国学课,现在好像弄得做生意的,如果不对国故稍有知晓,就会落后,不懂论语不提升境界,想要做大就不行了。
我自己研读四书五经,第一本就是论语,先选了杨伯峻先生写的《论语译注》,后来又看了钱穆的《论语新解》,不要说很精通了吧,至少论语对我来讲,基本也就那么回事了。
论语作为国学经典中的经典,为什么现在那么流行,所谓“尊孔”、“读经”、“弘扬国学”,在五四时期可是“老鼠过街”啊,受过很大的批判,没想到搞了这么多年改革开放,还有人重修这股浪潮。
实际上媒体上津津乐道的所谓“国学”,也就是指能够看懂一点古书,能够做一点古诗词,能够写两笔字而已罢,笼而统之的就这点东西,实际上空洞得很。
所谓“国学”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概念。如果“国学”指的是传统文化,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应该是“国学”,墨子是不是“国学”啊?还有诸子百家,好像又不包括在内。
所以,我以为除了专业搞经史的、搞传统文化的(中医也算作其一)。其他真的没必要多花心思。我14岁开始读论语,16岁接触伤寒论,20年过去了,深刻体会到老百姓要相信中医,并非要读了经才能理解中医,讲穿了中医只是一门技术,中医关键要把疗效体现出来,这个才是根本。
所以,经方未来要是能够普及,人人都像我一样把它当做家庭保健书,“之乎者也”的重要性不用宣传自然就会提升。
大家如果对读经教育感兴趣,我建议可先读一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4: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情我看第一波是到头了,走得相当疲软,没办法再操作了。今天继续伤寒论的学习,还是发帖比较好,思路容易集中。
这两天在想,条文第一遍过后下一步怎么弄,我的想法或许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93年中专毕业后,到工厂开了3个月车床,后来转当电工。技术工在劳动局都是以等级来衡定你的水平,我那时候一边读夜大,一边去考电工证。花了一年半时间从最开始的上岗证到初级工培训、中级工、最后是高级工,按部就班的走了一遍,只是不久又改行了。
开玩笑讲,我现在花一年时间整理条文完毕,算不算拿到伤寒论的上岗证呢?请问伤寒论的初级工培训是什么?未来中级工、高级工的考纲又在哪里?
柯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六经能治百病吗?
以经方医师的角度思考,尽管天天都在开小经方,但有没有想过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伤寒加金匮262个方子用过多少?会用多少?用方知法吗?还是死套条文。
如果搞不清楚,那就麻烦了,看似天天忙得不得了,实际都是低水平重复!
当然医生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每天应付的病人各式各样,要多病种同步提高谈何容易。
所以,我认为伤寒论的应用在初步熟悉的基础上,必须要在某些病种,向中级甚至高级应用靠拢。否则的话,最多只能是有效,但不保证治愈。
我第二步的计划,准备专攻咳嗽,唐步祺的咳嗽虽然不错但还远远不够。看吧,希望自己能研究的再深入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2-2-29 15: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咳嗽是座山,学问很深,各种原因的咳嗽,你能十愈其六,便直接进入高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6: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太对了,经方里至少三分之二的方子跟咳嗽有关,而且搞了这个必然会沿着八纲延伸出去。我就是想通过专病来熟悉条文,掌握内在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1: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14]
葛根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这一条宋本林亿已经有了说明,并非是桂枝加入到葛根汤内,而是葛根入桂枝汤,所以直接改正了。
“几几”据钱超尘考证应该读jinjin,他的观点我基本同意。另有学者考证说是南阳的当地方言,读ji。这个也有道理,我们上海方言也有痛几几、酸几几的讲法,意思是比较轻微的,不算严重。但从古至今都是读shushu,你要来个其他读法人家未必认可,还是按老习惯吧。
《辨脉法》:阳浮阴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颈后曰项,项筋强急,故前颈被引而自伸,其貌几几也。项背强几几,跟颈椎病发作时有点像,另外肩背酸痛,头痛什么的都算。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用葛根汤。“反汗出恶风者”,意思还是桂枝汤证,只是加葛根来解痉。
葛根中的大豆甙元具有抗乙酰胆碱作用,能够明显收缩平滑肌,被认为是葛根解痉作用的主要成分。
《本经》:治消渴,身大热
《别录》:主治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止痛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六。[1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方十三。 [43]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43条和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比较,多了一个微喘。
下之后引起的微喘和18条的喘家不同。喘家,是指素有里饮的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只要表现出桂枝汤证,可以加厚朴和杏仁兼治咳喘。
微喘可能是其气上冲后,气逆造成的,只是表证,没有里热。如果咳出黄痰,用厚朴和杏仁温中化饮恐怕不合适了。
《类聚方》:治桂枝汤证而胸满微喘者。
《本经》
厚朴:味苦温。治伤寒中风头痛寒热
杏仁:味甘温。治咳逆上气,解肌
《别录》
厚朴:温中,益气,消痰,下气,胀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21: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桂枝汤用了两天,体温确实恢复了,后来看舌苔有点黄就给他喝川贝枇杷膏。原指望不咳就算了,但收尾不理想,早上醒来还会咳几声。
今天一早赶去中医文献馆看卞嵩京医师,直到中午才看上。卞老讲,宝宝表证还是有,脉浮滑,舌淡润。
枇杷叶9 桑白皮9 地骨皮12 制半夏9  麻黄3 杏仁9 甘草3 韦根30 桔梗6 冬花9 川贝3 浙贝9 胖大海1颗
这个方子还是三拗汤加苇茎加清肺止咳利咽为主,希望能搞定啊。
之后他说有条件给宝宝弄冬虫夏草炖鸡腿,10根虫草一个鸡腿每周一次。呵呵,十根虫草至少三百多代价不小哦。
上一张中医文献馆的诊费表,用手机拍的,只拍了部分没拍全。

它里面挂号费分7个档次,14、17、38、58、108、158、208元。
从这个价目分级来看,14元到208元要勇闯6关,我不知道底层14元和17元的那些中医师压力大不大。如果是学校刚毕业的收这点诊费倒也罢了,但有几个医师都年过四旬了还再收17元,哎....看的我自己都心情沉重。
收208元的当然是名医了,但技术一定就比58元的要高吗?谁也讲不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22: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七。[20]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的发汗法都是“取微似汗”,只要出了汗就得停服。
但这个发汗技巧相当高,像曹颖甫给他老婆用麻黄汤最后都没了方向。所以出现“遂漏不止”有时并不一定是医家的错。
“遂漏不止”给人感觉是汗漏个不停,根本止不住。想想体内有多少汗可以这么流,因此造成体温降低,恶风。
小便难,是体液大量丧失造成的。同时体温低和津液缺失引起筋肌失和、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汗与血是同源异流。许多汗症与心有关,发汗太过,可伤心阴而致亡阳;心气衰竭时,可见汗出如油。本例还没这么严重,只是津脱阳虚的阴证。
25、53、54条已经表明了,汗出恶风者,还得用调和荣卫解除外邪的桂枝汤。
回其阳则津自生,这个时候加附子回阳温经帮助阳气恢复,只要体温上升,再加桂枝汤生津补液,身体自然就恢复了。
仲景在这里只是举了一个漏汗、四肢微急的例子,实际桂枝加附子汤不管发不发热,只要是阳虚漏汗、表证不解者都能用。和玉屏风散还有区别,玉屏风主治表虚自汗,和漏汗引起的阳虚有不同。
少阴证里,自汗出可以用这个方子;无汗的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
学伤寒论是个技术活,或者讲是个手工活,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必须按步骤循序渐进。
我现在是考伤寒论的上岗证阶段,属于最初级的整理,对于汤症不想过多发挥。所以,在条文解释过程中,自己要把握一个度。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方八。促,一作纵。[21]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对于脉促主流都是以“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来定义。刘渡舟派系的,不管是刘本人还是郝万山和聂惠民,都讲:“脉促,即脉数而促迫,非数而中止之促脉。”问题是脉数会发热啊,发热当然不能去芍药。
胡希恕和陆渊雷从内经说,《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 曰肩背痛。”是指脉来急促没有间歇, 而且向鱼际方向上窜。
陆:其脉寸口特躁疾,关尺部相形几如无脉。胡:寸口浮,关以下沉。寸口脉浮为在表,关以下沉说明是腹气虚。
胸满是其气上冲引起的,需要桂姜的辛散来治。
《类聚方》:治桂枝汤证而不拘挛者。于桂枝汤内,去芍药。
前面讲过芍药主要是治邪气腹痛,164、372条心下痞、腹胀满就可以用。
下之后,腹部拘挛是里急可以用。如果软绵绵的不拘挛便是腹气虚了,所以要去掉芍药。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22]
微寒应该是指较轻的手足厥冷,和身体的微恶寒不同。下之后出现了胸满、体温降低、手足冷的阳虚寒症,那光靠桂姜的力度便不够了,因此加附子来回阳温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20: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牛股符合自己系统的极少,因此盘中也不怎么上心。目前空仓,下周要是再涨也与我无关了。至于,下一步结构上到底是横盘还是回调2浪,都有可能。我希望能抓第三段,把握住一只主升浪好好做一把。
晚饭后在网上发现一个中医博客写的很好http://johnson-tcm.blogbus.com/
也是位自学经方的朋友,但在经方论坛上没有找到他写的帖子,有时间会好好看看。
下面转发一个帖子,一位中医学子体验大剂量生半夏



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19405
有一点我觉得很难理解,学习经方为什么要冒风险去以身试毒药。
据分析,生半夏的药效成分包括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黑尿酸及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儿茶醛即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质,它不易溶于水,且遇高温后分解。故生半夏入丸散时有毒副作用,经过炮制或水煎煮无刺激作用。
尽管生半夏入传统汤剂不但安全无毒且疗效高于制半夏,但以身试药这种方式我表示反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次虽然侥幸成功,但不代表下次不会受到伤害。
是药三分毒,大剂量试药,肝功能、肾功能受损情况并不知晓,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悔之晚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29

积分

2万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829
发表于 2012-3-4 16: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21: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十。[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本条太阳病已经过了八、九日,发热呈间断性,脉也变缓,“其人不呕”指未入少阳,“清便欲自可”排除了阳明,说明病要渐渐好了。
脉微在伤寒论里有几十种兼脉,相当复杂。这里的脉微与38条大青龙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意思差不多。脉微即荣弱血虚,少阴病脉微、恶寒,阴阳俱虚,发汗亡阳也。
《辨脉篇》: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伤寒类方》:微邪已在皮肤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痒,以此汤取其小汗足矣。
疟状有发热汗出可用桂枝汤,如果无汗需加入麻黄汤来小发汗,才可解决面有热色,身痒的症状。
桂枝麻黄各半汤,临床治荨麻疹较普遍。上次老妈服了苓桂术甘汤开始挺好,后来脸色发红发痒,涂了药膏也下不去。我弄了一付桂枝麻黄各半汤想试试,但她没用。停药后慢慢皮肤恢复正常,后来就算了。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27]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这一条的难点在“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辨脉篇》: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后半句大塚敬节解释为“若无战栗而惕动而仅有发热者,则病愈延迟。因为延迟表示出阳气虚衰,无力推动汗出,则身体作痒。
“战惕”指的是战兢惕厉,心慌忧惧的意思。
“差迟”为延迟,这是对的,不该理解为差错。《伤寒辨》: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迟为无阳”译错了,这个迟说的是脉迟,而不是什么延迟。
《脉经》:迟即生寒
《濒湖脉学》: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定虚寒
所以“无阳”就是指虚寒。
23条在“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后面紧跟着“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说明并无转阳明或少阳的倾向。但是这一条后面没有注,说明有转成阳明里热的可能。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23条分析了“脉微”即荣弱血虚,少阴病脉微、恶寒,阴阳俱虚,发汗亡阳也。
因此本条是太阳阳明合证,再加一点少阴表证,比较复杂。
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个方证,它是把23条的第一段后面“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拿掉,然后接着第二段“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后面,形成的。
也就是说桂枝麻黄各半汤是23条的第一和第三段组成,桂枝二越婢一汤是23条第一段的前半和第二段组成。后者因为有里热,所以去杏仁加一点点石膏。
当然也有人认为既然“无阳,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不能用。曹颖甫讲本条用的是倒装笔法,桂枝二越婢一汤应该插在热多寒少后面。这样解释便完全通了。
否则话,若夫脉微弱而无阳,恶寒甚,则宜干姜附子汤;不甚,亦宜芍药甘草附子汤。
柯琴:本论无越婢证。亦无越婢方。不知何所取义。窃谓其二字。必误也。此热多。是指发热。不是内热。无阳。是阳已虚。而阴不虚。不烦不躁。何得妄用石膏。观麻黄桂枝合半。桂枝二麻黄一二方。皆当汗之证。此言不可发汗。何得妄用麻黄。凡读古人书。须传信阙疑。不可文饰。况为性命所关者乎。且此等脉证最多。无阳不可发汗。便是仲景法旨。柴胡桂枝汤。乃是仲景佳方。若不头项强痛。并不须合桂枝矣。读书无目。至于病患无命。愚故表而出之。
另外,刘渡舟系统认为“无阳”是“无阳则阴独”,针对伤寒表实证来的,仅是表郁而生热之轻证。
这个留待以后再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2: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存仁讲过去把人病医好了,不要说送金条,送栋楼都有!
中午看了会槐杏先生的帖子,原来中医不是靠教的,是靠悟的。向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1: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药物敏感性来谈体质,我觉得很有启发。其实我对体质学了解很少,以前王琦做过一些研究,好像金子久也有些经验。朝鲜人有六经体质说,日本一贯堂的证型体质应该是黄煌体质说的基础。
实际股票和人一样,也讲究体质和形态。特殊形态下会有怎样的走势,都有规律可循。就以横盘来举例,像这种形态的,一般第一眼就会引起关注。为什么横盘需要重视呢?因为一只股票拉到前期筹码密集区时需要停顿一段时间来消化获利筹码,此时多空双方想走的想留的留,主庄利用这个位置反复的震荡,在k线图上就会留下一段横盘的走势。
主力在这个地方横盘震荡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吸筹还是放货,这时候就需要结合大小周期,前期量价等来跟踪,直到它走出方向为止。
我经常用“技术指标”一词来代替中医的学说,用炒股的阶段分析法来指导中医学习。体质学是个很好的工具,胡希恕医案里常看到他处方极快,病人屁股还没坐稳,药方便已拟好,我想这种就是体质和方证的完美结合,否则哪来这么高的效率。
对于体质的条件反射需要长期积累,初学经方者尤其要慎重,我自己在基础阶段不准备导入,道理和大小周期是一样的。比如大周期是柴胡体质,但小周期要用桂枝汤,这个时候怎么办,基础不牢的话重心就不知道往哪摆了。
还是柴瑞霭讲的好,学习经方第一步要“熟读经典,运用经方”,抓好主证,注重兼证,洞悉变证,遵循原著思想,认真运用。
但方证对应并非简单的对号入座,在辨识病证的基础上第二步要“辨识病机,活用经方”,这个阶段我认为一些学说就可以慢慢加进来,诸如体质说,气化升降,经络什么的都行。
反正炒股追求精确打击,中医讲究效如桴鼓,哪一种技术指标适合自己,便要全力以赴的学。中医最怕和炒股一样,技术指标学了好多但浅尝辄止,弄些皮毛。搞不清指标和指标之间原来都有自相矛盾的,所以今天体质,明天经络,后天气化,东打一枪西打一枪,不成系统。
胡希恕的书整篇都是口语论述,看似简单通俗,实际都是结论性东西。我常想他的学术思想是怎样演变的,他们那个时候还没有赵开美的本子,看的都是成无忌的书,从开始的气化训练到后来的方证对应,这个过程不简单。
qq上有个朋友喜欢跟我炒股,对我的坑口理论很熟,实战时却缩手缩脚,拿捏不准。结论虽好,但这个过程没有自己呕心沥血的创建,就似隔了一层东西,形似神不似。所以,你去看冯世纶的书,大都照抄胡老的观点,气场不是差一点点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7: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十五。[28]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脉经》:服桂枝汤,下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属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
脉经里的“术”到底是白术还是苍术,这个还需要研究。
本条的疑点是到底去桂枝还是芍药,胡希恕从《医宗金鉴》的说法,认为是去芍药。我先从几个条文来回顾一下。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五。
这个16条节奏上就是发汗后有下,尽管没有具体说明“仍不解者”是哪些症状,但明确指出已成坏病,桂枝不能用了。本条不也一样吗?
所以,我要纠正16条的解释,桂枝是指单味药物,而不是桂枝汤。
再回顾下哪种情况下去芍药,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芍药是腹满可用,胸满不可用。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149条: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诸病源候论》:“ 痞者, 心下满也。”
本条是心下满,心下满而不痛即是心下痞,腹满当然要用芍药啊!
小便不利加茯苓和白术,是标准用法,我就不细究了。
茯苓
味甘平。治胸肋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水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午去幼儿园接儿子,听到两个家长在议论,其中一个在说:“他们家宝宝每个礼拜要学英语、画画、还有弹琵琶”。不得了小班都这样了,我听了暗自心惊。
现在小孩子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压力大的很,到了三年级更是一天到晚在外面考证补课。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是病怏怏的以后还怎么拼。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从明天起开始研究咳嗽,儿子这个体虚的身子不把他调整过来怎么行。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31]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本条和14条唯一区别就是无汗,因此桂枝汤+葛根+麻黄=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二。[32]
表里同时发作,叫合病。先表后里,叫并病。典型的阳明病属胃家实,自下利和阳明病关系不大,这里的“阳明”泛指肠胃。
“必”在这里不是“必定”的意思,而是用作假设,表示“如果”、“假使”。《庄子·说剑》:“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句中“必”前者表假设,后者表决断。
最近研究咳嗽,了解到脏腑理论有“肺与大肠相表里”一说,肺通过促进水液代谢和维持水液平衡之作用,使大肠水分不致过多,一旦寒邪内迫大肠就会导致下利。临床上感冒发热无汗而见大便泄泻的胃肠型感冒,用葛根汤效果就很好。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本条之后再补充。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三。[33]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反正不管有没有下利,只要有呕吐就可以加半夏。半夏止呕是常识,就不多说了。
半夏
味辛平。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生微寒,熟温,有毒。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四。[34]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2-3-7 22: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炒股也不是靠教的,是靠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7: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身体频受打击,昨天三八节老婆放半天假,说是好久没吃生煎了,于是去小杨生煎吃了晚饭。因为肠胃不好不敢多吃,只吃了1两多一点。睡前感觉肚子饿,又吃了两片面包。
今天一早起来,肚子难受,从厕所解完大便回来,顿感浑身恶寒。测了体温37.2℃,肚子有点心下痞的感觉,说涨不涨也不痛,稍稍有点恶心感但没吐。大便还行基本成型,小便不利泡沫多。
勉强送儿子去幼儿园回来,路上便思量着怎么办。急性肠胃炎如果发热下注如水,葛根连芩汤主之。
我现在只是肚子难受,不吐不泻,所以还用不上。但是恶寒很厉害,无汗腰背酸痛,但头不痛,脉浮数。先来剂麻黄汤发汗吧。
生麻黄30 桂枝20 杏仁10 炙甘草10
加水600ml,半小时后煮取300ml,服下150ml上床休息。
这个麻黄汤真正来讲是第一次服用,乘着今天这个机会也想试试效果怎样。房内空调温度26°,躺下后半小时感觉没什么反应,又加了毛毯。从上午10:30到下午3点,皮肤干爽,身也不热。
3点起床后,体温37.5℃,没有恶寒感,精神也好一点,肚子不舒服依旧。刚才准备了五苓散一会服用。猪苓10 泽泻15 白术10 茯苓10 桂枝6
麻黄汤剂量不算小啊,怎么发不出汗呢?有可能跟热度有关,体温高者出汗量大,反之则不出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六晨起尽管胃有点不舒服,但是体温恢复正常,精神也不错,继续喝了一次五苓散。下午天气很好,于是带孩子去闵行体育公园玩。进公园没多久,走着走着胃开始疼了起来,这么疼法有点没对劲啊。
回到车里,喝了点热水稍稍好些。看来是误诊了,这一次是胃炎发作。三点到家后先吃了片胃达喜,临睡前再服用了一次。
第二天疼痛更严重了,赶紧到雷允上配药:莪术15 路路通9 生甘草6 青皮9 广木香9 延胡索18 炙鸡金12 谷麦芽各15 砂仁3 制香附10
药还是相当对症,当天疼痛便缓解了,昨天基本没什么感觉。吃完这三副还得巩固几天,胃炎好的慢。
实际这几天最头痛的还是儿子的咳嗽,上次卞医生的方子基本没效果,早上醒来照旧咳嗽。停药了几天,这两天小家伙常说肚子饿,但吃又吃不多。昨天吃了晚饭又说自己肚子疼。实在是闹心!家里有王氏保赤丸,昨晚给他吃了半管,因为他大便干结,又有些咳嗽,吃了没坏处。
现在幼儿园规定,每天至少有半小时的户外运动,而且必须是毛衣加穿一个背心。早上穿的羽绒服不能穿,会妨碍运动。所以,体虚的孩子这么一进一出就很容易感冒。
刚才研究半天弄了个药方
半夏10 厚朴5 茯苓10 干姜6 苏叶6 陈皮6 太子参6 炙甘草3 黄芩3 黄连3
《金匮》:凡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儿子阴虚谈不上,所以想试试半夏厚朴汤。胃不舒服,大便干结,合半夏泻心汤看看会不会好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21: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当网订的《陈瑞春论伤寒》和姜春华的《经方发挥与应用》今天到了,这两本书凡是学经方的几乎无人不知。二手书网上有卖,但我嫌贵一直没买,但电子版的都有。
姜春华这本书原名叫《经方应用与研究》,这回把书名改了一下内容不变,我贴张原书的版权页。

1994年初版时平装本定价18元,18年后重版的折扣价是18.5元,呵呵,实在是有点大为感慨!
这二十年来什么都涨,我想大概只有图书的价格一直涨不上去。90年一本250页的曹氏伤寒金匮合刊卖7.05元,那时候凭粮票买的大米100斤/17.1元,现在超市的大米100斤至少200元起售,翻了十几倍。
所以啊,这样的好书要是不买,真是愧对出版社了。
据我所知,文革以后在上海搞伤寒论较出名大概有三个人,第一医学院的姜春华、中医学院的柯雪帆和沈济苍,前两位名气较响。
姜先生出过好几本伤寒书,我就不说了,当年第一医学院以西医为主,你一个中医要能挺直腰杆子很不容易。所以,他的中医科学化是不是受到当时那种氛围的影响不好说,但有一点他待了几十年的华山和中山医院,那里的中医现在几乎已消失殆尽,谁说要去那两个医院看中医会被笑话。
中医或许要氛围,相对偏远地区的,西医阻力较小,反倒能活跃些。
陈瑞春被冠以经方家,这个是医界公认。我觉得当经方家不容易,责任很大。
第一、学术要纯
你要是常常用时方,别人就会指指点点,经方家不用经方还能配得上这个称号吗。
第二、创新意识
成了经方家之后,便满脑子要想着创新,个人风格、应用拓宽,这些都需要花大量心思。
其实,我觉得经方学习还是要轻松一点,学习它是为了驾驭它,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从大的层面来讲,一旦进入专病领域,经方只是工具的一部分,还有其他东西需要学习。
因此,像姜先生那样的杂家挺好,何必过于束缚自己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3-13 11: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陈瑞春论伤寒》是这一本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617645

还是这一本, 不过已经缺货了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69319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0

积分

0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12: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13元的那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

积分

125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6
发表于 2012-3-13 20: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读完 感触颇深
楼主自学精神可嘉 值得我辈学习
正如《黄帝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

积分

125 小时

在线时间

小学生

Rank: 1

积分
36
发表于 2012-3-13 20: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半夏厚朴汤疗效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21:51 , Processed in 0.22796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