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栀子干姜汤(第三十七方)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干姜汤和栀子豉汤,又是差了一味药。主药栀子不变,豆豉和干姜相互易位,则所治之证又发生变化。伤寒论就像魔术大师,就是这么几味药,变来变去。而且照着现在人开方子的思路,完全可以开成栀子豉汤加干姜,美其名曰栀子豉汤合栀子干姜汤。或者直接开成栀子生姜豉汤。而且一个豆豉,那不是食物嘛,多一点少一点又何妨!但是,古人就是那么较真,多一个不要,同是姜,干姜就是干姜、生姜就是生姜。
丸药,是什么丸药,现在不得而知,据大家的说法,大概是巴豆一类东西。反正是大下以后。与这一条最相近的就是=====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均是身热不去,78条的结果是心中结痛;80条是,微烦。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微烦者====栀子干姜汤。真不知道栀子豉汤,开成栀子干姜汤会有什么结果!!!!
不过从字眼上看,栀子豉汤,烦的厉害,不是一般厉害。栀子干姜汤微烦,稍微有一点,而且胃里的感觉也不一样。这里,应该可以看出豆豉和干姜的区别。前面写到栀子豉汤的时候,我说,豆豉在本草没有记载,联想到后世的葱豉汤,也许和表有关,类似麻黄一类的发散作用,现在看来这个活有点轻率,看来这个豆豉和胃有关。
那么这一条,从文字看,栀子豉汤也会有身热不去的症状,关键是微烦,胃没有大的反应。为什么身热不去呢?伤寒,应该从泄热,那么大下,只是把肠胃的热卸掉了,所以表热仍在,这时候为什么不能用麻黄汤呢?胃里已经空了,没有物质可以发汗了,急需的是把肠胃的阳补回来,所以用干姜,肠胃的阳恢复了,就可以和表接续。微烦,还是上有虚热,用栀子清理。
所以,栀子干姜汤是里寒外热、下寒上热,当热这个热也是虚热。而不是通常所谓的痞证,寒热交错。这也许可以叫做阴阳不交,也不完全对,因为这里的热也是客热虚热。
所以,栀子豉汤合栀子干姜汤最大的区别在于:胃里的感受如何!!!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老话题,栀子剂是吐剂吗?胡老说不吐,刘志杰说有吐的。看了曹颖甫的说法,我很赞成: 栀子味苦而主泄。能使脾湿下陷。故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今人动以栀豉汤为吐剂。夫探吐之剂,当从口出。岂有反能下泻者。其谬一。第一节言汗吐下后之余邪。岂有吐后虚烦而更吐之理。其谬二。况呕逆者。加和生姜以止之。岂有吐剂而反能止呕者。其谬三。盖旧本方治后。有得吐止后服五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误。张隐奄本删之。具见特识。为标出之。就连徐大椿也惊呼:吐之而反呕止,真匪夷所思也。不过这还是需要临床求证。但是我宁愿相信是传抄之误,比如,这一条,栀子干姜汤喝了绝对不会吐!!!
所谓:
治烦名方栀子剂,变来变去太神奇
甘草生姜和豆豉,身热微烦用干姜
(声明:我是一个一天中医也没有学过的门外汉,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糊涂经方学感,一为加深记忆,二为归纳分类,三为同道指导。所以,这里面的观点基本大半是错误的,希望中医人士大加斧正,更希望不误导像我一样的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