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120|回复: 0

补发:如何看待近现代伤寒论大家的贡献

[复制链接]

885

主题

2万

积分

601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1575
发表于 2011-11-27 19: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如何看待近现代伤寒论大家的贡献


  单就临床来说,仁智互见,各领风骚。谈到对伤寒论理论体系的认识和剖析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我还是推崇刘绍武先生。

    学习刘绍武的三部六病,那是学方法,提纲挈领,举一反三,易学、易记、指征明确、容易应用,学后心有定见;观之近现代的曹颖甫,当代的胡希恕、范中林、黄仕沛、李可等经方大家,临床确实了得,但是,读他们的书,学他们的法,还是学的一证对一方,缺少系统性,学后有散碎感,临证有茫然感。在理论体系的归纳、整理、创新上,还无法和刘绍武先生比肩。

     我集中了一周时间细读、摘录黄仕沛先生的《亦步亦趋录》,加之以前精读过《经方实验录》、范中林的经方医案,最近又研究了李可老先生的几本书,相互比较,遂有了以上认识。

     细细的读、认真的学、静静的思索,掩上书本,回头再看看,那种一点对一点的学习,比之以点带面的系统传授,说句实话---还是有不小区别的。

      个人愚见,管窥而已,希望论坛诸公不吝赐教,谢谢!
楼主说的对,读三部六病,要从方法上读。三部六病学说,把人体分为三部分,即表部、中部、里部。表部病者,汗而祛之;里部病者,或吐或下祛之;中部病者,依据其病势趋向,或从表祛之,或从里祛之。单病用单法,合病用合法。另据虚实情况,补虚泻实。
此法则简明易学。
以病位解读《伤寒论》之六病,不失仲景精神。若以经络解读六病,则难以理解。因为“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可见三阴经脉与三阳经脉都走手足,而手足四肢属于表部,这就无法以经脉走向来区分人体的表、中、里三部。所以,以方药治病,应按人体部位辨别三阴三阳六病,这应是与刺灸治病的不同点。
明确了法则,就明确了方向。中药性能,有走表发汗,有走里泻下,有走中出表,有走中出里。果能学得进去,入得门来,就能做到如张仲景所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思过半矣”,就不是梦想。




上一篇:补发:桂枝证不是虚弱证
下一篇:补发:试论三阴由里传表,三阳由表传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8:00 , Processed in 0.19507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