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5615|回复: 13

裴永清解伤寒论第七条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11-15 14: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第七条言:“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历代注家看法不一:或谓“病发于阳”是发于三阳(太阳、阳明、少阳);“病发于阴”是发于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或云“病发于阳”是发于太阳,“病发于阴”是发于少阴;或言“病发于阳”是发于风(因风为阳邪),“病发于阴”是发于寒(因寒为阴邪)等等立说。其实,仲景在这里所说的“发于阳”与“发于阴”,是对疾病的一种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本源于《内经》,《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灵枢·百病始生篇》又言:“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或起于阴,或起于阳,……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从《内经》上述这二段文字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外为阳,内为阴,所以外邪致病称为“病发于阳”,情志、劳倦、饮食、起居不节等内因致病称为“病发于阴”。这是《内经》对疾病的病因分类方法。仲景沿用了《内经》这种“病发于阴”,和“发于阳”之分类方法,并具体地运用于《伤寒论》第7条,来指导临床实践,辨认一个以恶寒为主的病人,是外感病的恶寒,迟早必定伴有发热,所以仲景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若内伤杂病所致恶寒,多为阳虚生内寒,故无发热之情,因此说“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病“发于阳”的外感恶寒之人,治当解表,以祛其邪;病发于阴的内伤阳虚之恶寒病人,治当温补阳气。一为伤寒(广义),一为杂病,一当祛邪,一当扶正,二者的病因,病证及治则迥异,不可不辨。同一条文中寓伤寒与杂病之辨,这与原书名《伤寒杂病论》是相符合的,与仲景论伤寒而辨杂病,言杂病以明伤寒,置伤寒与杂病于一炉而治的精神是一致的。如此认识第7条原文,似较它说更为有据,更具有临床实践意义。(《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裴永清)




上一篇:《伤寒论》第三十九条新议
下一篇:简述仲景笔下的“胃中”,“心下”,“心中”

220

主题

7353

积分

2401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53
发表于 2011-11-15 14: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无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第七条)   山田正珍语:“发于阳,七日愈------阴数六故也。”今不取。删。
   山田正珍说:此条三阴三阳大纲领,寒热虚实之原本,不可不明。
   葭杭按:此不过就病变属性划分上之概念,乃舍弃了偶然性而视其一般而论者。阴证不必绝对无热,麻附细辛汤例(301)有“反发热”。第三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是说太阳病之初有未发热而先恶寒者,不可误认为“发于阴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1-11-15 15: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提纳.
无热恶寒,是四逆类方治疗范围,属少阴.太阴也有四逆汤症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六日愈那个看不懂(少阴能自愈吗?或治了以后,六天才能完全恢复?),七日传变那到是有实例.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2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15 17: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内伤杂病所致恶寒,多为阳虚生内寒,故无发热之情,因此说“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不正是少阴病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2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15 17: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发于阳”是发于太阳,“病发于阴”是发于少阴。这种说法较妥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169

积分

292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饮上池水,集长沙方。

Rank: 5Rank: 5

积分
3169
发表于 2011-11-15 18: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裴永清先生解释的有一定道理,比较中正。
医之病病在少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18: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以为,若不从经脉之气循行的节度理解《伤寒杂病论》中的数理关系,永远是糊涂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1-11-16 08: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正气恢复时间,李翰卿老中医有独到的理解及实践。

久泻  久痢
曾治患者石××,男,50岁。一年多来,腹痛,泄泻。里急后重,日渐消瘦,前以中、西药物治疗无效.细询其证,腹痛尤甚于脐腹,痛则欲便,每日大便约30次左右,大便稀溏兼夹脓血,疲乏无力,但食欲基本正常,舌质淡,舌苔白,脉弦。证脉合参,诊为寒积不化,治以健脾温中导滞。理中大黄汤加味:附子9克,党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槟榔9克,甘草6克,大黄3克,焦山楂30克,莱菔子12克。
因思病久正虚,攻伐太过则正气不支,嘱其4日1剂。
2剂后。腹痛消失,大便减为每日4.5次,粘液脓血明显减少,继按上方服药3剂,治疗20多天,大便减至一日3—4次,粘液脓血便明显减少。此时患者见此方效果卓著,为求速效改为每日1剂,三天后,腹痛、泄泻加剧。

再审其证,舌苔薄白而呈水滑状,质淡。因思病久肾气虚衰,改为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2克,吴茱萸9克,肉豆蔻9克,五味子9克,山药30克。连服4剂,不但腹痛、腹泻不减,反见里急后重更加严重。口舌生疮。经验教训告诉我,必须重新追问病史,必须反复考虑各种治法的得与失。因询患者家属,云:“某院检查诊断为肛门5厘米处,有一中等硬度,有压痛的6厘米×4厘米×3厘米的菜花状肿瘤,诊为直肠癌,因患者拒绝手术,而求中医治疗。”又说:“某院曾用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收敛固涩的药物1OO多剂,不但无效,反而腹痛,泄泻更加严重。”因悟:久病正气已伤,虽有寒积,不可大下,又思肾虚之状全无,再与补肾,恐药不达病所,而治无过。
故仍以理中大黄汤加味,七日1剂,服药1个月,大便正常,其他诸证亦解。(惟因条件关系,没有进一步检查,实为遗憾。)
又如:患者朱×,男,46岁。慢性痢疾,久治不效4年多:先在某院住院治疗无效,后在某院以芍药汤、香连丸、桃花汤、四神丸等治疗1年仍无功。细审其证,除大便每日3~4次外,并见大便稀溏而兼少量脓血,里急后重,左下腹疼痛,舌苔白,脉弦。综其脉证,诊为寒积不化,中土虚衰。乃拟理中大黄汤加味以温中健脾导滞。处方:附子9克,干姜9克,党参9克,白术9克,甘草9克,木香9克,槟榔9克,大黄4.5克。
三日1剂。
2剂后,腹痛、泄泻、便利脓血等症均明显好转;继服2剂,脓血消失,大便减至一日2—3次。
但左下腹疼痛不减,或时见加重。综合脉证,因思左下腹乃肝经之所络也,此寒积虽除,脾土已衰,木邪犯土,治宜理肝木,助脾土,逍遥散加减:柴胡6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干姜4.5克、防风3克。4剂后,诸证消失而愈。

李翰卿曾说:“久泄虽然多虚,但夹实者不少;久泄虽然多寒,但夹热者恒多。久痢虽多有积,但虚证不少;因此治疗久泄、久痢之时,必须仔细审查虚多实少、实多虚少、寒多热少,热多寒少的不同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分别采用补多攻少、攻多补少、寒多热少、热多寒少的不同方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此外,攻下祛积时,一定要力求其缓;补益之时,一定要力求不滞;温热之时,千万不可使其上火;寒凉之时,千万不可损伤阳气,总之,以达到恰到好处为原则。”还说:“积滞内停者,必须除其积,正如尤在泾所说:久泄不止。百药不效,或暂止而复来,此必有陈积在肠胃之间,积一日不去.则泄一日不愈,必先逐去陈积而复补之。所以久痢、久泄必须攻下之后,停药3—7天之后,俟其正复再除其邪。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积分

59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1-16 09: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仲景師論陰陽在臨床意義是有其實指並非一般哲學性的用法,分散於各篇章。
這句話其實很直白,看專家解釋,反而越解越糊塗。
不過,這是講一般性的判斷原則,臨床也有特殊的,譬如:少陰病「麻黃附子細辛湯」(雖然發熱,其實是少陰病);「熱深厥亦深」(雖然惡寒手腳冷不發熱但內蘊實熱,屬於白虎湯證)。特殊性就必須細心分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093

积分

207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Rank: 4

积分
1093
QQ
发表于 2011-11-16 09: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有道理,太阳病就得之风雨寒暑,伤了阳气.麻黄附子细汤也是一样,还有内伤(得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三阴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伤了阴
新手发言,请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2-4-15 20: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序曰:“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反过来说,若不能循伤寒论所集,很多问题都是不容易弄明白的。
比如,若认为病发于阴,是发于内伤阳虚无热的病人,这样的病人当温补阳气。但是,《伤寒论》所谓“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个病发于阴,就不应是指病发于内伤阳虚无热的病人。因为对于内伤阳虚无热的病人,而反下之,一定是虚寒下利不止,而不可能出现类似泻心汤证寒热错杂的心下痞。如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这个心下痞,是伤寒中风,医反下之的结果。与“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联系起来,那么病发于阴,就是病发于伤寒中风。问题也就出现了。这个“伤寒中风”,到底是“伤寒”呢还是“中风”呢?其实这个伤寒中风,是个独立的病名,而不是把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合并到一起了。病发于太阳伤寒,而反下之,其病势一定是“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此条伤寒中风,就不应是太阳伤寒。那么“伤寒中风”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病名,有如太阳中风、阳明中风、少阳中风、太阴中风、少阴中风、厥阴中风、妇人中风等一样,都是独立的病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3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4-15 20: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為太陽病自愈說。發於陽,截斷病勢,桂枝湯類方主之;發於陰,截斷病勢,麻黃湯類方主之。傷寒全篇注重外邪,教人如何施治外感病,與內經所論毫無瓜葛。愚不敏,遑論如此,貽笑大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积分

50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2-4-23 22: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表证有阴证有阳证,阴证少阴,阳证太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2-6-17 14: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ymljd001 的帖子

ymljd001:关于正气恢复时间,李翰卿老中医有独到的理解及实践。

久泻  久痢
曾治患者石××,男,50岁。一年多来,腹痛,泄泻。里急后重,日渐消瘦,前以中、西药物治疗无效.细询其证,腹痛尤 .. (2011-11-16 08:53) 
此案精彩,李翰卿先生不愧是山西四大名医之一,深的伤寒之根基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12:54 , Processed in 0.30051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