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2594|回复: 8

解密《伤寒论》六

[复制链接]

19

主题

205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5
发表于 2011-7-4 18: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二,解密《太阳病脉证并治》各条经文
    第一条: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解密:(一),文意。依据《伤寒论》辩证原理,凡人体五脏六腑任一脏腑出现内伤,都会引起太阳经经气消弱。若遇五运六气太过不及形成六淫,六淫按与内伤的相依关系就有可能侵入机体,发生外感病。阳伤的伤寒,阴伤的伤温,气伤的伤风,津伤的伤燥,湿困的伤湿。然而无论伤何种病邪,在太阳经层面,因为机体的正气最旺盛,抗病能力最强,因此,正气能够达于体表与病邪斗争,故脉浮;脉浮既反映病邪在太阳经,又反映正气还处在与病邪斗争的最强时期。因为太阳病外邪束闭,经气运行不畅,造成经络循行部位失养,故头项强痛。前文皆好理解,唯“恶寒”难解,存在歧义。自仲景以后,皆认为“恶寒”是因伤寒而为。“恶寒”是人的感觉,就是怕冷。人为什么会怕冷呢?是不是伤寒才会怕冷呢?不是。在临床上,伤何种邪都有怕冷的感觉,不唯伤寒。怕冷的根本原因是正气消弱了,这正是内伤与外感合伙作为的结果。所以,此条是所有外感病在太阳经期的共同表现,绝不是太阳伤寒病的独有症状。只不过伤寒恶寒重,伤它邪恶寒轻罢了。
   (二),诊断意.脉浮,是医家的切脉诊断结论;头项强痛,恶寒是病家的感觉,也是医家的问诊诊断结论;太阳之为病,是医家经综合分析诊断证据得出最后的诊断结论。这里,《伤寒论》运用的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辩证的原理是“内伤+外感”,并治的法则是疗内伤和祛外邪相结合。此种医学思想来自《黄帝内经》;此种临床辩证并治,虽有无数人的努力,却被仲景全面总结和规范,聖兮。然叹兮的是自仲景之后,历代医家虽做了不懈努力,还是没能正确解出仲景之意。
                    




上一篇:通脉四逆汤
下一篇:方舟子又在乱叫了

19

主题

205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18: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条: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解密:(一),文意。此条是对太阳病分辨的第一条,辩太阳伤风病。发热:是病人的感觉症状——周身有洪热感,不是现代医学用体温表所测之温度增高。汗出:即自汗,稍以活动就出汗;活动指两种:一是行为上的活动,二是心里上的活动。恶风:即怕风,风一吹病情就加重。前三条都是问诊结论。脉缓:缓,即无力之脉,属脉象种类中的虚脉,是浮脉类,脉速比平脉快,脉力比平脉小。此条是切诊结论。名为中风:是综合分析诊断结论;“中”即伤之意;宗和诊断结论是太阳伤风病。
   (二),诊断意。此条据“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何以就诊断为太阳中风呢?依据辩证原理,伤风的前提是内伤在气;太阳经经气是五脏六腑正气的综合反映,那一脏腑出现内伤,都会影响太阳经气的消弱,降低太阳经抗邪的能力;如遇五运六气太过与不及,产生六淫,便会形成太阳外感病,简称太阳病。那么,此条“气”伤在那一脏腑呢?仲景没有细列。只是概括了气伤的共同特点:其一,脉缓;其二,汗出;其三,恶风。由于内伤在气,故脉鼓无力而缓,阴液不固而汗,腠理打开而恶风。此时风邪正好乘虚而入。内伤在气,故伤风;气不固液,汗出,故气盛阴弱。在太阳经,气属卫,阴属营,故医学上常称营卫不合。而风邪属阳,与气想通,乘虚而入又加剧了此种内伤情况。综上而析(依原理而辩),《论》将其最后综合诊断为太阳中风病。同时,又概括出本病的共同症状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但不是所有症状。因为,内伤不同,症状自有区别。本条是提纲证,只谈共同特点,不可能罗列细条。读者若细读《伤寒论》,就会看到差不多各经都有桂枝汤证,这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余再强调:凡外感病,内伤是前提。本条营卫不和,是患者因内伤而早有的事,风邪只是加剧程度,绝不是风邪所为。后人认为是太阳伤风造成营卫不和的,错了,错了一千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05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18: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条: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解密:(一),文意。此条是太阳病分辨的第二条,辨太阳伤寒病。上条,太阳伤风病,“发热”属共同症状;本条,太阳伤寒病,“发热”不属共同症状;《论》为使后人搞清此点,特在此行对比文,故设“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文句,以示与上条“发热”文句对比。本病的共同症状是什么呢?“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恶寒,即怕冷;体疼,即身体肌肉疼痛;呕逆,即想吐,有恶心感。此三条是问诊结论。脉阴阳俱紧,即寸·关·尺三脉都是紧脉。“紧”脉是浮脉类,脉速比平脉快,脉感有拘谨之象---像紧绷的绳子,实际上“紧脉”是寒邪束经,经不得舒展只像。此条是切诊结论。“名为伤寒',是综和诊断结论,即满足“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标准的是太阳伤寒病。
    诊断意:此条据“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何以辩为太阳伤寒病呢?依据《论》辩证原理,伤寒必先内伤在阳。“阳”的功能是经脉舒展,自感温暖。因内伤在阳,故经脉拘谨,诊脉时便阴阳俱紧;因阳在太阳经为卫气,卫气弱,故自感畏寒畏冷。血,热则行,寒则滞,故阳伤者血流自滞。此种内伤身体,易伤寒邪。若寒邪乘虚而入,必加剧经脉束闭血流不畅,故体疼;阻滞阳气运行,使肠胃阴阳逆乱,故呕逆;阳气更虚,又伤寒邪故恶寒。因此,《论》依据“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最后综合诊断为太阳伤寒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是患者因内伤在阳而早有的事,感受寒邪只是加剧了症状而已。
    然而,内伤在那一脏腑?本条因是太阳伤寒病的提纲条,故不需细列。细读《伤寒论》又可知,麻黄汤散见在各经病中,不唯太阳病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05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18: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条: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解密:(一),文意。“寒”,六淫的代称,非单指寒邪;“一日”,第一个时间,初期之意,不能理解成字面上的“第一天”;“太阳”,太阳经,人体表层;“受之”,接受病邪;“静”,平静的脉象,阴阳平衡谓之静;“不传”,不发展;“吐·躁烦”,太阳病以外的症状;“数急”,脉速比平脉快,脉象急促,非静之脉。其意是说:六淫侵犯人体,在初期,都是太阳经受邪;太阳经受邪后,病情发展不发展,可从脉象和症状两个方面判别——若脉象平静,说明阴阳已平衡,病情已趋好转,表明病情不再发展;若出现“很想吐,情绪烦躁”等太阳病没有的症状,脉象出现“数急”不平静之象的,说明阴阳不平衡,病情在继续发展。
   (二),诊断意。此条在诊断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当人体有了内伤并引起太阳经经气抗邪力消弱后,六淫侵入机体,首先是太阳经接受病邪,出现太阳病。第二层,太阳病形成后,经治疗或未经治疗,太阳病都有一个动态变化,或向愈,或发展;怎么变化?怎么判断?一看脉象,二看症状;从脉象上说,脉象平静,说明阴阳已经平衡,病情向愈;从症状上说,无太阳病以外症状的是没有发展,有太阳病以外症状的是病情出现了发展。如“吐·烦躁”是太阳病以外的症状,数急之脉是不平静的脉像,这就证明病情已经发展了,可能已不是太阳病了,医家应当依据脉象症状重新辩证论治。
     第五条: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不见者,为不传。
     此条,是仲景提出判别太阳病动态变化的第二种方法。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都是外感病的可能发展阶段;因为外感病的前提是内伤,内伤的脏腑不同,其发展变化的途径就不同,所以仲景采用了列举的文法——阳明,少阳是列举,不是只看阳明少阳,其他的不看。其意是说:外感病已经得了两三天,如果无后经病之症状,尽管病情无好转,也没有发展,仍在太阳病阶段,仍按太阳病方法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05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18: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条: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薇发黄色,剧则如驚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解密:(一),文意。此条为太阳病分辨的第三条,太阳温病和太阳风温病。第一层,太阳温病和太阳风温病的辨别。“发热”,病人自觉周身有洪热感;“渴”,病人自觉口干;“不恶寒”,不怕冷;此三条是太阳温病的共同症状,即凡满足“发热·渴·不恶寒”标准的,是太阳温病。“若发汗已”,假如已经发汗;“身灼热者”,身上仍有红热感的;此二条,是承前再述,实为一意——“自汗”,即在太阳温病三条标准基础上再加“自汗”一条(发热·渴·不恶寒·自汗)才是太阳风温病的辩证标准。需要指出的是,风温是合邪,即风邪与温邪的合并邪。第二层,太阳风温病的脉象和症状。“脉阴阳俱浮”,即寸·关·尺三脉都是浮脉;“自汗出”,即自汗;“身重”,身体感到沉重;“多眠睡”,困乏,很想睡觉;“鼻息必鼾”,用鼻子呼吸有鼾声;“语言难出”,讲话时因嗓子干而难说出。第三层,太阳温病和太阳风温病的治疗原则。其一,“若被下者”,假若对患者使用了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小便不畅通;“直视”,眼球转动不灵活;“失溲”,失去小便,即没有小便。其意是说:假若对患者采用了利水法治疗,则会出现小便不通畅,严重的还会出现眼球转动不灵活和无尿的症状。其二,“若被火者”,假如对患者使用了温热法治疗;“薇发黄色”,微微出现黄疸色;“剧则如惊痫”,严重的就会出现惊厥和抽搐症状;“时瘛瘲”,手足也时时抽搐。其意是说:假如对患者才用了温热法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微微黄疸,严重的还会出现惊厥·抽搐,连手足也会时时抽搐的症状;其意是说:若采用温热法治疗,就会伤阴,致使小便不通畅,甚至无尿,眼球不转直视的症状。其三,“若火熏之”,假如对患者采用温灸疗法;“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一次错误的治疗还只是推迟了患者康复的时间,接二连三的错误治疗便会缩短患者的寿命。
     (二),诊断意。首先看太阳温病。依据辩证原理:太阳温病的先决条件是内伤在阴。因阴伤,故发热;因阴伤故口渴;因阴伤,故抗温邪能力下降。因此温邪便可乘虚而入。和太阳伤寒病相比,那有恶寒之理?温邪的侵入只是加剧了内伤的状况。所以本病的内因是阴伤,外因是可进一步伤阴的温邪。本条是太阳温病的提纲条,故未细列内伤在何脏腑,其辩证的标准是:凡满足“发热·渴·不恶寒·脉浮”标准的是太阳温病。次看太阳风温病。依据辩证原理:内伤在气,则伤风;内伤在阴,则伤温。故此患者是内伤在气和阴。因为气阴两伤,故外伤风温之邪。病在太阳经,故脉浮;气伤中风,故自汗,身重,多眠睡;阴伤,呼吸道干燥,故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再看治疗原则。温病和风温病,都有一个共同病因——阴伤,都有一个共同症状——发热,故在治疗原则上都必须护阴滋阴,绝不可伤阴泄阴,因此忌利水,温热,温灸等伤阴之法。仲景为特别强调此点,文法一改正面叙述,列错误治疗的后果:小便不利·直视·失溲·黄疸·惊痫·瘛瘲·引日·促命期,谆谆告诫医家:辩证并治,必须严格遵守“辩证原理”和“治疗原则”(前已述备,不在赘),否则,就是医家杀人。
   到此条,《伤寒论》已明确把外感病分为伤寒,伤风,伤温。虽未明提它邪,但太阳风温病一条,用合邪抛砖引玉之法,示现后世医家明了辩证原理和治疗原理是医家之根本。还须多言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05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18: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条: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解密:(一),文意。“发热”,如前所解,自觉周身有洪热感;“发于阳也”,阳有两层含义,一是内伤在阴,机体属阴虚阳盛,一是所感六淫系属风·温·热·暑阳邪,即引起病情的原因是内伤在阴,外伤在风温阳邪;“发于阴也”,阴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内伤在阳,机体属阴盛阳虚,一是所感六淫系属寒湿等阴邪,即引起病情的原因是内伤在阳,外伤在阴。本条之意:外感病有主要症状为自觉周身有烘热又怕冷的,这是内属气阴内伤外又感受风温病邪引发的;还有主要症状为自觉无洪热而怕冷的,这是內属阳气不足外又感受寒湿阴邪引发的。前者,七天可以痊愈;后者,六天可以痊愈。因为七是阳数,与阳邪对应;六是阴数,与阴邪对应。
    (二),诊断意。此条是对太阳病总纲性的分类:1,温病类。主症:发热恶寒;病因:内伤在气或阴,外感病邪在阳。2,伤寒类。主症:无热恶寒;病因:内伤在阳,外感病邪在阴。又对太阳病的预后作了启示:太阳病,无论何种类型,医家只要辨证论治正确,都可在六七天内获得痊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05

积分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1-7-4 18: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条:原文:太阳病,头疼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解密:(一),文意。“头疼”:是病家患太阳病自感的明显症状,但不是医家辩证的主要症状。医家辩证的主要症状是:伤阳的,发热·恶寒;伤阴的,无热·恶寒。人身有六经,在经络通畅的情况下,每经经气运行完本经路线需十二个时辰,即一天的时间,六经需六天时间,第七天又开始新一轮循环运行,所以叫七日经尽;当机体患病,经络阻滞,经气不畅(这是所有病变对人体最初的改变)时,经气在经络中运行就需要七天以上。“作”:病邪未去,正气已衰,病情要向人体深层发展;而发展的第二个机体层面就是阳明经。“针”:用针刺或针灸的治疗方法;针刺有补法和写法两种;“病作”是邪盛正衰的表现,故针刺阳明经用的是补发,以实阳明经气,使其病邪不能再向里发展。里实则不容邪留,邪必自出则病愈。本条的意思是说:太阳病,病家自感的明显症状——头疼,到七天以上自感痊愈的,为病邪在人身经脉中跟随经气行完六经被排除体外的缘故;假如七天以上头还疼的,是病情要进一步发展,阻止发展的办法是用针刺,来补充阳明经的经气,经气充实病邪无法里传,则自愈。
   (二),诊断意。本条所蕴含的意思有四点。1,医家在临床诊断时要注意:病家最明显的感觉症状和医家辩证所重视的症状不存在等同关系,医家所重视的是机体的阴阳变化和六淫的所在层面,而病家所感受的是自己最不舒服的症状,这就是为什么相同的症状却有不同的病证的道理。2,因内伤而招致六淫感染到太阳经层面后,若机体正气不足,无力将病邪抵抗在太阳经层面,则病邪有可能跟随经气在六经中运行,大约需经七天以上的时间运行完六经,然后被排出体外,则病也就自然痊愈了。3,假如七天以上头还疼的,是病邪没有在六经中运行,而是仍在太阳经,并准备侵入阳明经发病;治疗的办法是充实阳明经经气,以阻止病邪的侵入。这就告诉后世医家,在处理外邪病症时,充实相连的经络层面,阻止病邪进一步里传是治疗疾病的一个原则。充实的办法:可以用针刺(补法),也可以用药物。4,用药物就体现了组方的原则。随意举小材胡汤来作说明。本方是治疗因少阳经阴虚而招致温邪侵入本经而形成的病变,其症状是咽干·口苦·寒热往来。既然病邪驻守本经发病而未随经运行,则必会再向太阴经发展,出现太阴病,为阻止其发展并将病邪消灭在少阳经,组方时必须考虑充实太阴经正气。我们分析一下小才胡汤的组成:才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其中才胡,黄芩,半夏入少阳经清热排毒以去病邪;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入太阴而充正气,以阻止邪传太阴而发太阴病。这是一种多么严谨而完备的治疗思想。读者当深思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积分

42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经方初入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5 16: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再说
向高手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599

积分

472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99
发表于 2011-7-5 21: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精彩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09:04 , Processed in 0.07202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