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3665|回复: 23

请教《伤寒论》学术考古的三大问题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发表于 2011-6-22 13: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学术考古的三大问题 

  一是“六病”的原始含义是什么?这个学《伤寒论》的人大概没有不关注的,自清代柯琴异见以后观点很多,争论很大。从目前经脉学说的考古研究来看,材料还是偏向支持“六病”原始含义应该就是指那个时代医家心目中的“经脉”相关的疾患。参考文献可见廖育群、李建民等脉学考古的著作。当然他们的著作中也没有直接讨论这个问题,他们主要是讨论脉学的发端与定型的可能过程,但他们的论证以及逐渐剥露的历史真相却能给人很大的启发。

  二是《伤寒论》的组方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医界关心的人多,但很多研究多是出于唯心推测,缺乏可靠历史文献的支持。从目前的可靠材料看,西汉前期长江中游(见《五十二病方》、《关沮周家台秦简医方》)、黄河下游(见仓公)的方剂较简单,公元前后中国西部的方剂组方忽然复杂化(见《武威医简》《敦煌医简》等),可惜前后不是一个地区,长江中游张家界市古人堤出土的东汉医方木牍可惜只有一方,但也是复杂处方。如果确证公元前后中医方剂学组方忽然复杂化,则某种理论介入指导组方的可能性大,可能跟《内经》成书以及“一异说”有关(也可能是不同医学风格流派融合的结果),但华佗和张仲景所用方剂似乎有异当时一般医家,以方简著称,不知是组方理论有异还是谨守历史经验传承,这些都有待新的历史材料来考究;我本人不清楚学界是否有人从出土的秦汉文献研究论证这个问题,如有,请高明者指点已有哪些重要的论文或著作。

  三是《伤寒论》的汤剂是怎么来的,从目前的史料来看,似乎两汉时代汤剂还不是内服药物的主流剂型,为什么张师普遍使用汤剂?有什么理论原因吗?之前吃药基本都是以酒等饮料送服散剂或丸剂,而汤剂是只喝汤不吃渣的(当时的食物中大概唯一可比的是茶),似乎是吃“精华”或“化合物”之类的意思,与其他剂型是有某种“质”的区别的,似乎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伤寒论》主流用汤剂是突变还是医学发展的渐变?这个问题似乎学界关心的不多。好象认为汤剂天生就是如此的。“丸散膏丹汤的使用时机不同,各有优势,但治重症非汤药不可。”这种说法基本是后世的揣测,也是最常见的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缺乏实证。历史真相恐非如此,重症为什么不能用热汤或酒送服散剂?不用煮,省时间更适合急救(医家常备急救散剂)。古典丸剂大概主要是为了保存方便、分量好把握、取用方便,因为古典服用丸剂的时候常是粉碎后放入饮料中“饮服”的,与服用散剂其实没什么本质不同,与什么缓慢释放药性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

  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经方医学是怎么来的基本就清楚了,对于经脉学说的起源和定型,医学史、文化史以及科技史的学者是下了不少工夫的,而对于经方是怎么来的问题似乎却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仅仅简单以“经验医学”来解答这个问题则显得过于草率了。

  有高见者希望能谈谈这些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得分 20 收起 理由
黄煌 + 20 发人深思!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一篇:仲景“六经”实质遐想
下一篇: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22

主题

1064

积分

33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Rank: 4

积分
1064
发表于 2011-6-22 13: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为什么不冠名为“太阳经病”等六经病,而是以“太阳病”等六病名为篇章,更有“太阳证”等六证名,为什么不写“太阳经证”等六经证呢?
“六病”名和“六证”名均不含“经”字,是忽略遗漏呢?还是另有它意呢?
为什么在宋代朱肱以前,没有人以经络解伤寒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14: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lgdaz) 的帖子

  某脉或某经“是动”(指异常搏动)则为“某脉病”或“某经病”,如摸到太阳脉异动,是“有过之脉”,则可称之为“太阳病”,最早的诊脉应该是全身揣摸的方法,是针灸家的脉法,他们是全身各处找点针灸的。我粗略比对过出土脉书与《伤寒论》中各脉所病的病症,有很多是有历史继承关系的,所以我认为《伤寒论》或其祖本大概原本是“以脉统病”的,即“太阳病”中所论原本都是属于“太阳脉异动”这一类的病,当然到《伤寒论》时代“六病”的概念应当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大意如此。“以脉统病”是战国末期到前汉时期经脉砭灸医家的医学传统,马王堆《足臂经》在每一脉循行后即以“其病”罗列本脉有关的病侯。《阴阳经》是以“是动病”和“所产病”来总结本脉有关的疾病。当经脉学说与方剂学派结合后,成为诊断基础的经脉理论中“以脉统病”的医学习惯可能也被接受继承了。(如果不研究过马王堆、张家山的出土脉书,以上所说大概是不容易明白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伤寒论》中“可与不可”部分可能是后来按经脉医学的治疗思维另外总结的,因为可刺与不可刺,可灸与不可灸,针灸治疗中是很多讲究的,是针灸医家必须清楚的,是他们的先决习惯思维。仓公诊疾,首先要定可治与不可治,这是脉诊的首要问题,可与不可是经脉学诊断和治疗的习惯性思维路径。所以《脉经》中《伤寒论》部分只有“可与不可”就不奇怪了。一些医史学者认为《伤寒论》“可与不可”部分早于“六经病”部分,是更老的版本,这估计是站不住脚的,他们没有意识到经脉学说对《伤寒论》的影响之大之深,或者就是先入为主,根本就没往这方面想。

  学中医的人说《伤寒论》一般是不会说全称的,因为是常识,谁都知道是说哪本书。医家之间讨论经脉或穴位也很少说全称的,足太阳、手少阳、足三里、涌泉谁都知道是什么,不需要把“经”字“穴”字说全的。马王堆专门论脉的书《足臂经》中就直接说“阳病”“三阴病”的,没有说“阳脉病”或“三阴脉病”的。《伤寒论》原本应该是师徒授受的医书,不是写给门外汉看的,使用医学常识性略缩语是很自然的事。参见马王堆脉书及《内经》。

  其实从医史来看,北宋之前似乎没有医家认为六经不是指经络(或经脉)的,也不讨论这类问题,即这不成为问题,大概在当时医界是背景知识,是常识中的常识。《外台》中论伤寒治疗,复杂的逐日传变,不用经脉传变的理论恐怕是很难解释的,用华佗伤寒病传法或也可解释。(王焘弃针而言灸,但《外台》专设一门论述十二经357穴的部位,主治,灸法及注意事项等,王焘也是精通经脉学说的)。北宋医家用经脉解伤寒本来大概是很自然的事情(北宋最早用经脉解伤寒的绝不是朱肱,至少韩祗和1086年成书《伤寒微旨论》就比他早20多年,还有更早的),但自清代柯琴对“六经”异见以后不同观点就蜂起,争论不休。

  一般而言,年代距离越近的人,他们所说的观点可能更近于本来的含义。年代越远理解则越可能发生偏移。两汉之交公元前后时代正是中医经脉学说最后定型12脉的时代,之后就是其大传播和大影响的时期,在不到200年后的东汉,医书中出现的“六经”本义是指人体经脉是很正常的,不是反而显得很异常。何况《伤寒论》的作者确定是一个能针善灸精通经脉学说的人,《伤寒论》“可与不可”部分主要就是“汗、吐、下、温”四部分,粗略而言,前三者可以视为“泻”法,“温”可视为“补”法,而泻补的方法正是针灸经脉治疗的两大治则,也是符合秦汉医学“损有余,补不足”的大原则的,“为方者宗”的扁鹊仅存的不多医论中主要就是论这一条,后世一些治疗五脏病的方书也是从“补泻”角度论治的,这里也可以看出《伤寒论》的作者其实是深受经脉治疗理论影响的人,这也是符合经脉学说是当时整个医学的背景知识、是显学的时代特色(仓公的弟子主要就是向他学习脉法)。如果从具体治疗方法来看,《伤寒论》更近似于仓公主用汤剂加针灸的方法,而《仓公传》显示仓公是一个标准的以经脉学为基础的内科经方家,尽管他那一派的脉学大概已经失传。仓公显然与张仲景不是同一个流派的,但一代名医对后汉医家的影响显然不能低估。仓公时代还没有“伤寒”病名,他治疗风寒外感,似乎只有火齐和药酒发汗(另一例是饮火齐汤后“前后溲”,不知算下法,还是发汗后便自通)。《内经》中的伤寒治疗主要就是“汗、下”的泻法;华佗治疗伤寒是“汗吐下”法;《伤寒论》则是“汗、吐、下、温”及其他,又更有所发展,这是符合伤寒治疗方法的历史发展的。
  除非《伤寒论》的六经病名是后人所加,原始版本没有这些内容。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

  但我们今天的人要真正令人信服的论证《伤寒论》六经的原始含义却不是容易的问题,关键是可靠的历史资料缺乏,最好是能发现《伤寒论》之前关于的伤寒治疗的较多的医学文献,目前还比较缺乏。但这个问题迟早会搞清楚的,因为汉代人讲究厚葬,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官僚阶层普遍喜好方技,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并且喜欢用方技书籍陪葬。近几十年出土了很多汉代的文献,有些出土文献还没有整理完毕公开于世,今后肯定还会出土,这是一个地不藏宝的时代。

   要理解《伤寒论》的原始含义,需要我们借助今天的科学考古提供的材料,实现尽可能的历史“穿越”,回到秦汉时代,去体验当时的社会风土,而不能唯心的揣测,或仅靠自己的一些经验揣测。 这一点日本、台湾的一些医学史学者就作出了很好的学术榜样。

   近代有一些医学大家持六经不是经络的观点,大概有以下原因:

  一是实践表明,把六经解释成别的东西更便于学习和使用,实践中也有很好的疗效,这属于突破传统的情况,好听点就是取精华去糟粕。

  二是近代生理解剖以及其他各类实验尚不能证明经络的确实存在,当然也不能证明其确无。(其实古代医家很多认为经脉就是血管,古典医生中的经络概念跟今天中医的经络概念是不同的,今天的经络概念是在近代改变过的,古今医家心目中的经络实际有异)。

  三如果用经络解释六经恐怕不符合“科学”,易受攻击,对中医发展不利,这是属于“明知”却故意的。

  四有些医家大概确实就是认为六经就与经络无关的,这不属于“明知”却故意。

  理解《伤寒论》的原始含义,并不是为了证明后世的伤寒学研究的正误,后世的学者的探索和实践经验肯定也是有其学术价值的。

  原本是什么就是什么,要实事求是;该创新发展《伤寒》学术的就创新发展, 今天该怎么治更好还得怎么治,要与时俱进,这是两个问题。以更好为标准 。

  今天如何使中医更好的服务社会、适应社会、更好的发展是中医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387

积分

5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针药并用,内外合治,

Rank: 4

积分
1387
QQ
发表于 2011-6-22 19: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经络,更古实际是经脉,其实就是摸到的血管加上一部分揣测而成,张仲景也确实很有可能就是说的经脉病,但是这样的理论公开出来,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因为经络这个东西是个泥潭。大部分国内人是在意淫经络的伟大,几个练气功的人也在吹嘘。
汤先生说的话非常能体贴人。
大愿力成就人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4df4b0100dlbb.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499

积分

1232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99
发表于 2011-6-22 20: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的确伟大,学会一点穴位知识即使是按摩的方法也能治疗病痛,徐兄何出此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387

积分

505 小时

在线时间

大学生

针药并用,内外合治,

Rank: 4

积分
1387
QQ
发表于 2011-6-22 21: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杨庸医) 的帖子

能治病,没问题。治病上够伟大。
大愿力成就人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4df4b0100dlbb.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主题

7686

积分

1638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古槐杏林生,束手多少

Rank: 6Rank: 6

积分
7686
发表于 2011-6-22 21: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治法,在伤寒论中被作者信手拈来,仿佛本来就应该如此熟稔。要否定仲景精通经络,很难。熟到省略经字,是很自然地事。目前针灸正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行其道,被称之为绿色疗法。不知3喽金针有何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1

主题

1万

积分

5345 小时

在线时间

总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93
发表于 2011-6-22 23: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是怎么来的?确实是千古之谜。汤一笑先生是本论坛的医史专家,期待他不断破解谜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1:4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师抬举了,尽力而为吧,关键还是史料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1: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贴和跟贴进行一些较大的补充。

主跟贴再修改一下大概可以成为一篇文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主题

7572

积分

1465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经方医生黎崇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72
QQ
发表于 2011-6-23 12: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伤寒论》的组方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医界关心的人多,但很多研究多是出于唯心推测,缺乏可靠历史文献的支持。我本人不清楚学界是否有人从出土的秦汉文献研究论证这个问题,如有,请高明者指点已有哪些重要的论文或著作。
[s:180] 楼主可以去请教一下马继兴先生,他对于中医类出土的秦汉文献很有研究,或许在他那里可以得到答案
中医已经融入我的血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3: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0楼(黎小裕) 的帖子

谢谢!我查查马先生有没有这方面的论著。

《马王堆医书考释》 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1-6-23 20: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汤先生的确是真正的客观而渊博的研究者!
   其实,你已经不必再费力研究(不是我自负而小看你,你擅长考据,略显教条,又没有仔细阅读桂林本),参考鄙人拙作《左手易经 右手内经》,您的许多疑惑就会解开!
  我本意开展讨论,奈何世人“痼”见太深,难以片言只语而扭转,故而一直没有设坛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12: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2楼(leiyuanmo) 的帖子

用《桂林本》去考究汉代医学,先生敢,我是绝不敢的。《易经》也同样。

先生如对三大问题有高见,不妨在这里提要论说,以示同道。我对自己思考的问题,尽管写出来有些罗嗦,但自己如果不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出大意,那我自知对这个问题还是没有明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1-6-24 20: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桂林本》去考究汉代医学,先生敢,我是绝不敢的。《易经》也同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的这个回答正好验证了我对你的评价!
  如同你评价罗声鸿对《辅行诀》的错误(您是客气,它简直是胡掰)认识一样,桂林本一样,后人不可能,也没有那个智慧伪造出,尤其是六气篇和温病篇,几乎否定了后世近两千年来的错误“中风”、“伤寒”论和错误的“温病”说!
   同时,此中仲景已经说得明白三阴三阳就是指经络(您也认同)又云“奇经八脉不系于十二经,别有自行道路。其为病总于阴阳,其治法属十二经。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
  显然后人迷惑的原因是,仲景执简驭繁的囊括让他们无法分辨,太阳篇章哪些是督脉等,况且,仲景也非毫无瑕疵,混淆之处还是有的,所以千年苦辨,莫衷一是。
  既然您是好学、博学之人,看看拙作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不愿意简单叙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积分

5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QQ
发表于 2011-6-24 22: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张仲景的针灸不是很好,从伤寒论可看出。
第二懂方剂必须懂药性,这在散失的《胎儒药物》(音是这样)中有记载,经方早已有之,仲景只是做了收集归纳的工作。
第三丸散膏丹汤的使用时机不同,各有优势,但治重症非汤药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1-6-25 09: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关于《伤寒论》的组方是怎么来的,其实您自己的经方为禁方说就是!
  就像经络以及诸多神秘文化(河图洛书等,包括文字)是怎么来的,不会是劳动人民的总结,而是圣人的智慧结晶!
  经方是极其精确地藏府(辅行诀、部分千金方)、经络(仲景、弘景方)方,不是单纯的经验方!看看拙作的分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1-6-25 09: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相信,想想现代科技的成就,基本上就是尼古拉。特斯拉和爱迪生的发明极其延伸。有几多劳动人民的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0: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4楼(leiyuanmo) 的帖子

“后人不可能,也没有那个智慧伪造出”
这只能是先生的揣测,是无证之说,是不能作为学术根基的;中医后世发明的理论也很不少,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古典医学“圣人”,理论各异。如一代比一代人笨,我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发展到今天的。

关于《伤寒》六经具体问题,有机会再详细论说,我没有说完全的,没有涉及其历史变化,大概跟先生认为的或有异。

关于《伤寒论》的组方是怎么来的,我的意思是其组方是否在某种理论指导下推导出来的东西,还是历史经验淘汰后的结果,或者兼而有之。禁方同样也可以这样问。学术论说这种问题可以揣测,但一定要小心求证,不能理论多材料少,那就是臆说为主了,很难让人信服的,光能说服自己没什么用。

《辅行诀》我目前认为是陶氏作品的可能性很低。这个问题以后可能还会再为文讨论。

谢谢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0: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5楼(qgy88) 的帖子

“第一张仲景的针灸不是很好,从伤寒论可看出。”

针灸发展了近两千年后评价古人水平恐怕是不实际的。
何况谁知道张仲景的针灸是哪个流派的?当时的医生不是医学院统一教出来的,是各有传承的。

“第三丸散膏丹汤的使用时机不同,各有优势,但治重症非汤药不可。”这些说法基本是后世的揣测,也是最常见的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缺乏实证。历史真相恐非如此,重症为什么不能用热汤或酒送服散剂?不用煮,省时间更适合急救。古典丸剂大概主要是为了保存方便、分量好把握、取用方便,因为古典服用丸剂的时候常是粉碎后放入饮料中“饮服”的,与服用散剂其实没什么本质不同。

谢谢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11: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主贴,再次细说第二、三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3

积分

111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663
发表于 2011-6-25 21: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为汤先生很客观,但是遗憾!你没有读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是揣测,是无证之说?
如果任何东西都要靠“死的”资料和证据(何况可以作伪的),而忽略人的智慧,世间岂非一笔糊涂账?
  

   中医后世发明的理论也很不少,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古典医学“圣人”,理论各异。


   理论各异,不代表都很完整和完善,古典医学的历史发展已经(如果现在不认同,至少我的揭示将来可以)证明到底哪个是系统而高效的,因而也最接近真实!

   至于是否如一代比一代人笨,可以参考《列子》中扁鹊三兄弟医术的寓言。丰富多彩、百花齐放未必代表更加高级,而可能是纷繁缛乱,混淆不堪!
   这就是聪明与智慧的差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7127

积分

4137 小时

在线时间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2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12: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1楼(leiyuanmo) 的帖子

要想证明东汉《伤寒论》有六气篇和温病篇

唯一可靠的证据就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伤寒论》中存在这两篇,否则怎么说都只能是揣测,毕竟目前其他较可靠的《伤寒论》版本没有一本具有这些内容。遗憾的是从来没有出土这种东西。

如果先生不认同这个标准,那是各人学术准则的问题。相互间是无法讨论的。

先生的帖子要比大作简洁通俗,如果书也写得通俗些可能读者会多些,先生的书估计一般人是看不下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积分

137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26 17: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我会突发奇想,是不是张仲景也没有完全搞懂“六经臆说”,想舍弃又找不到好的说理工具,只好继续使用六经。让后世的我们继续猜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5:36 , Processed in 0.19014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