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柏 子 仁(《本经》)
柏子仁为柏科植物的干燥成熟种仁。栽培或野生。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原植物生于土壤肥沃地,或石灰岩山地。味甘,性平。归心、肾、大肠经。功效养心安神、敛汗、 润肠通便。临床用名有柏子仁、炒柏子仁、柏子仁霜。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药性论》:君,恶菊花,畏羊蹄草,味甘,辛。能治腰肾中冷,膀胱冷脓宿水,兴阳道, 益寿,去头风,治百邪鬼魅,主小儿惊痫。
《日华子本草》:治风润皮肤。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本草衍义》: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蜡,丸桐子大 。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尝官陕西,每登高望之,虽千万株,皆一一西指。盖此木为至坚之木,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气,他木不逮也。所以受金之正气所制,故一一向之。
《汤液本草》:气平,味甘辛,无毒。
《本草》云:主安五脏,除风湿痹,益气血,能长生,令人润泽,美颜色,耳目聪明,用之则泽,肾之药也。
《药性论》云:柏子仁,君。恶菊花,畏羊蹄草。能治腰肾中冷,膀胱冷脓宿水,兴阳道,益寿。去头风,治百邪鬼魅,主小儿惊痫。柏子仁,古方十精丸用之。
《本草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烧沥,泽头发,治疗癣。
《本草经疏》:柏感秋令得金气,其质坚而气极芬芳,故其寄实味甘平无毒。甄权加辛,亦应有之。入足厥阴、少阴,亦入手少阴经。其主惊悸者,心藏神,肾藏精与志,心肾两虚则病惊悸。入心故养神,入肾故定志,神志得所养而宁定,则其证自除矣,芬芳则脾胃所喜,润泽则肝肾所宜,故能安五脏,五脏皆安则气自益矣。惟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耳。《别录》疗恍惚,即惊悸之渐也。虚损吸吸,精气微也,历节腰中重痛,肝肾不足也。汗乃心液,心主血,益阴血则诸证悉瘥矣。
叶:味苦而微温,义应并于微寒,故得主诸血,崩中赤白。若夫转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则略同于柏实之性矣。惟生肌去湿痹,乃其独擅之工也。
简误: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作泻,法咸忌之。已油者勿用入药。
《本草蒙筌》:味甘、辛,气平。无毒。聪耳目,却风寒湿痹止疼;益气血,去恍惚虚损敛汗。治肾冷腰冷并膀胱冷脓宿水,润肾燥体燥及面颜燥涩不光。兴阳道,杀百邪,止惊悸,安五脏。头风眩痛,亦可煎调。
《本草乘雅》:万木皆向阳,而柏独西指者,顺受金制以为用,乃能成其贞固而可久,故字从白。干枝叶实,为用有别,实具全体,内含章美,故入五藏。叶如脉络,故治络不坚固而溃,脉不摄溢而崩。枝则气倍于叶,故入肢节。干则气烈于枝,故主全身矣。圣惠方,以实治惊痫,及大便青白色者,盖肝木受制,怒则乘其所胜,是以青白之色见于便,而惊从藏发,匪实奚宜。
柏芳香高洁,文彩陆离,即参天直上,谁能禁之。乃俯焉西向,以秉制所天,可谓至德也已。巨擘乔木,作社稷栋梁,宜哉殷人以柏,其逆知后世之西向乎。味甘美,性和平,对待肝木失制,发为惊骇悸忡,质坚固,气条达,驱除风湿成痹也。德润于身,安藏乐道,耳目聪明,色泽长生矣。
《药性解》:柏子仁,味甘辛,性平,无毒,入肺、脾、肾三经。主安五脏,定惊悸,补中气,除风湿,兴阳道,暖腰膝,去头风,辟百邪,润皮肤,明耳目。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止吐衄崩痢,除风冷湿痹,乌须黑发,炙音冻疮。牡蛎、瓜子为使,畏菊花。
按:柏子仁辛归肺,甘归脾,浊阴归肾,故均入之。柏叶之苦涩,属金而善守,最清血分,为补阴要药,须用嫩叶,春采东,夏采南,秋采西,冬采北,才得节候生气。
《景岳全书》:味甘平,性微凉,能润心肺,养肝脾,滋肾燥,安神魂,益志意。故可定惊悸怔忡,益阴气,美颜色,疗虚损,益血止汗,润大肠,利虚秘,亦去百邪鬼魅,小儿惊痫。总之,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所长。
《本草备要》:补心脾,润肝肾。
辛甘而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而悦脾,昂按:凡补脾药多燥,此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养心气,风肾燥,助脾滋肝。好古曰:肝经气分药。益智宁神,养心。聪耳明目,甘益血,香通窍。益血止汗。心生血,汁为心液。除风湿,愈惊痫,泽皮肤,辟鬼魅。
《本经逢原》:柏子仁性平而补,味甘而辛,其气清香,能通心肾,益脾胃,宜乎滋养之剂用之。《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别录》疗忧惚,及历节腰中重痛,即《本经》主惊悸、除风湿痹也。《经疏》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好古以为肝经气分药,时珍言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即《本经》之安五脏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本草崇原》:柏叶经冬不凋,禀太阳之水气也。仁黄臭香,禀太阳之土气也。水精上资,故治心肾不交之惊悸。土气内充,故益气,除风湿。夫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则五脏皆和,故安五脏也。
《本草求真》:[批] 养心血。
柏子仁专入心。辛甘平润。专书俱言四脏皆补,究之止属心药耳。盖香虽能补脾,而实可以通窍而入心;润虽可以补肝而益肾,而实可以宁神而定智;甘虽足以和胃而固中,而实足以益血而神守。是以风湿可除,惊痫可疗,邪魅可辟,皮肤可泽,惟见神恬气适,耳聪目明,而无枯槁燥塞之患矣。然性多润滑,凡仁皆润。阴寒泄泻者切忌。气多香泄,体虚火盛者亦忌。若云不饥不老,延年轻身,虽出经典,仍当活视,毋为书执。
《得配本草》:辛,平、微凉。入手少阴、足厥阴经气分。安五脏,宁神志。去鬼交,定惊悸,利虚秘,治惊痫。
得远志少许,升肾气交心。配松子、麻子仁,治老人虚秘。
痰多,肺气上浮,大便滑泄,胃虚欲吐,四者禁用。
《本草经解》:柏仁气平,秉天秋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以其仁也,兼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和,阳也。
神者,心之舍也,神不宁则病惊悸,柏仁入心,故治惊悸也。
益气者,气平益肺气,味甘益脾气,滋润益心气,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柏仁味甘益脾胃,血行风自息,而脾健运,湿亦下逐矣。盖太阴乃湿土之经也,五脏藏阴者也,脾为阴气之原,心为生血之脏,肺为津液之腑,柏仁平甘益阴,阴足则五脏皆安矣。
《神农本草经读》:徐灵胎云“柏得天地坚刚之性以生,不与物变迁,经冬弥翠,故能宁心神敛心气,而不为邪气游火所侵克也。”
人之生理谓之仁,仁藏于心,物之生机在于实,故实亦谓之仁,凡草木之仁,缘能养生气,以类相应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柏实,味甘,平。主惊悸,清火经之游火。安五脏,滋润之功。益气,壮火食气,火宁则气益也。除风湿痹。得秋金之令,能燥湿平肝也。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滋润皮肤及诸窃。不饥不老,轻身延年。柏之性,不假灌溉而能寿也。
柏得天地坚刚之性以生,不与物变迁,经冬弥翠,故能宁心神敛心气,而不为邪风游火所侵克也。
人之生理谓之仁,仁藏于心。物之生机在于实,故实亦谓之仁。凡草木之仁,皆能养心气,以类相应也。
《本经疏证》:凡木缘向阳,柏独西指,是木气与金气媾。夫金木者生成之终始,木禀春生,金禀秋成,人之肝肺应之,肝合乎肺,而化则阴生,而血之化源裕,于是阴降阳随,所谓金之降不穷,则木之升不穷也。肺合乎肝,而化则阳生,而气之化源裕,于是阳升阴随,所谓木之升不穷,则金之降亦不穷也。其升降有穷,皆由于不相合以为化耳。柏之为物,阳合阴而化,阴由化而生,于是阴自降,阳自随,其功不同于苦寒之直折,故于逆顺之血类能治之,然其实与叶主治又有不同,何也?夫叶之四时不易者,木已化于金,为收降之气,故味苦而性燥。至实之花于春,成于秋,虽禀金气亦厚,然木之生气系焉,盖仅合于金而未化于金,为冲和之气,故味甘而性润。苦燥者象火,甘润者象水,甘润即孕于苦燥之中,所谓血源于水而成于火。血源于水而成于火,正藉金以为用也,惟不能和于金,而后金能和于火,俾真水之液,因鼓煽以化知焉,于是尽举益心血诸药遂无逾此者,是即别录所谓益血,而本经定惊悸安五脏诸功,胥于是在矣。抑即继之以益气者何?盖心离也,中之血既益,则外之气自充,心气充肺,乃得贯心脉而行呼吸,此所谓益气也。肝和于肺,而心血生,肝即合于肺之阴,输血以归血海,肺和于心而心气畅,肺即合于心之阳,以归命门,是柏实于后天气血之化源,若有尽得其机缄者,是即别录所谓疗恍惚虚损吸吸腰中重痛者也。
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观于磁之引针,柏之西指,其气固然,有非人力所能强者,揣其故,则曰磁为铁母,则柏之西指,独不似子之向母乎?西为金方,人之身属金者肺,肺则主朝百脉行治节者也,凡血得归经,自不溢为吐衄与利,柏叶之治吐血衄血利血,盖欲血受肺之节制,分布诸经,俾不溢耳。金匮于柏叶汤著吐血不止句,以见血之不归经也。虽然,烦喘气火之向心肺也,乃竹皮大丸主妇人乳后中虚烦乱呕逆者以此而加柏实,柏实非结于柏叶间者耶,何以柏叶能令血西指,柏实又能禁气西指也?曰,是诚有故焉。夫实之于叶,犹叶之于西,气之与血,犹叶之兴实也,请试以人喻。人之向母,本无时或已,迨有子,其心遂有所分注,柏之实始而色青,久而色金黄,则仍木与金相媾而生者也。气之与血,亦互相化,彼此相生,妇人乳后中虚烦乱呕逆,则血虚而气乱四射矣,射于心则烦,射于肺则喘,治之以柏实者,挽其西指之气,使其潆洄而化血耳。然则柏叶以何定为入血耶?夫纵横灿列,而不比连,经纬有绪,而不紊乱,任值何所而终向肺,则非经络而何?经络中之所有,又非血而何?是柏叶之治血脉,会其意兼取其形矣,惟其实三月已开花,延至八月乃结,则又有可深思者。盖凡花者木之精神昌沛发荣于外者也,实者气之凝结蕴藏于内者也,八月为金气昌沛之时,木气已荣者感之,乃得媾而成实,故其为用咸在金木不媾之候,其性又润,金木媾而生润,则亦惟血耳。血之元既调,气自流转受益,五脏各得安和,病发惊者其本在肝,以血不归肝也,风与湿著人皮肉筋骨,必其间血脉气机不咸,血脉气机咸,则凡著于阴者必出阳,著于阳者必出表,更以他风湿药治之,有何不解散者哉?
《本草新编》:柏子仁,甘、辛,气平,无毒。入心、肝、肾、膀胱四经。聪耳目,却风痹,止疼,益气血,去恍忽虚损,敛汗。治肾冷、腰冷、膀胱冷。尤能润燥,腰肾身体颜面燥涩者,皆治之。兴阳道,杀百虫,止惊怪,安五脏,头风眩痛。亦可煎调,久服不饥,增寿耐老,此药尤佳,乃延生之妙品也。但必须去油用之,否则过润,反动大便。尤宜与补心、肾之药同用,则功用尤神。
柏叶苦涩,止能敛肺,遏吐血、衄血,亦生须发。但非补阳要药,不可与柏子仁同类而并称也。
或疑柏子仁益心而不益肾,以其必去油而用之也,油去则性燥,心喜燥而肾恶燥,非明验耶?噫!以此论药,失之凿矣。夫柏子仁最多油,去油者,恐过滑以动便,非欲其燥以入心,且柏子仁油去之,亦不能尽,肾得之,未尝燥也。凡药皆宜制其中和,何独于柏子仁疑之耶。
或疑柏子仁补心之药,何以补肾火之药反用之耶?夫心肾相通,心虚而命门之火不能久闭,所以跃跃欲走也。用柏子仁以安心君,心君不动,而相火奉令惟谨,何敢轻泄乎。此补心之妙,胜于补肾也。世人但知补肾以兴阳,谁知补心以兴阳之更神哉。
《本草分经》:辛、甘,平。气香性润。透心脾,滋肝肾,养血止汗,除风湿,助脾药中惟此不燥。
《本草思辨录》:柏为百木之长,叶独西指,是为金木相媾。仁则色黄白而味辛甘气清香,有脂而燥,虽润不腻。故肝得之而风虚能去,脾得之而湿痹能通,肺得之而大肠虚秘能已。竹皮大丸喘加柏实者,肺病亦肝病也。盖妇人乳中烦呕,是肝气之逆,逆则不下归肾而上冲肺。柏实得西指之气,能降肺以辑肝,喘宁有不止。此与他喘他不同,故用药亦异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微甘微辛,气香性平,多含油质。能补助心气,治心虚惊悸怔忡;能涵濡肝木,治肝气横恣胁疼;滋润肾水,治肾亏虚热上浮。虽含油质甚多,而性不湿腻,且气香味甘实能有益脾胃,《神农本草经》谓其除风湿痹,胃之气化壮旺,由中四达而痹者自开也。其味甘而兼辛,又得秋金肃降之气,能入肺宁嗽定喘,导引肺气下行。统言之,和平纯粹之品,于五脏皆有补益,故《神农本草经》谓安五脏也。宜去净皮,炒香用之,不宜去油。
《神农本草经》谓柏实能安五脏,而实于肝脏尤宜也。曾治邻村毛姓少年,其肝脏素有伤损,左关脉独微弱,一日忽胁下作疼,俾单用柏子仁一两,煎汤服之立愈。观此,则柏子仁善于理肝可知矣。
【现代药理研究】
1. 柏子仁具有镇静作用。
2. 柏子仁含有大量的脂肪油,有缓和的泻下作用。
3. 柏子仁水及乙醇提取物对跳台试验中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存储障碍有改善作用,能明显改善跳台试验中电惊厥休克所致的记忆巩固障碍。 |
上一篇:历代本草汇编“百合”下一篇:历代本草汇编“败酱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