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275|回复: 14

[推荐] 历代本草汇编“白芥子”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1728

积分

331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728
发表于 2011-5-23 13: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白  芥  子(《名医别录》)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热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均系栽培。主产于安徽、河南、河化、山西、山东、四川等地。原植物温暖湿润气候,较耐旱,喜阳光,以肥沃湿润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忌贫瘠、低洼和积水环境。味辛,性温。归肺经。功效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临床用名有(白)芥子、炒芥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又白芥子,主射工及疰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验也。
《本草拾遗》:主冷气。子主上气,发汗,胃膈痰冷,面目黄赤。
《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傅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子,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冷,面黄。
《本草纲目》: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韩懋《医通》: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气。懋因人求治其亲,静中处三子养亲治之,随试随效。盖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紫而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白种者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破,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生绢袋盛入,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
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肘后方》言热病人不可食胡芥,为其性暖也。
《本草经疏》:芥禀火金之气以生,而白芥则又得金气之胜,故味辛气温无毒。辛温入肺而发散,故有温中除冷,发汗邪,豁痰利气之功。朱震亨云: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尔。
简误: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然而肺经有热,与夫阴火虚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其茎叶煮食,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辛,气温。无毒。善却疰气,最辟鬼邪。研醋敷射工,煎液消痰辟。久疟蒸成辟块,须此敷除;皮里膜外痰涎,必用引达。故三子养亲汤方中,加萝卜子消食,苏子定喘,此消痰。是皆切中老人病也。
《本草乘雅》:顾食芥堕泪,望梅生津,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愧而汗发,慕而涎垂,此五液之自内至也。是以芥气归鼻,涕泪交注。经言清阳走上窍,浊阴归下窍。芥则两得之矣。主治证形,正诸阳之不走上窍,致浊阴之不归下窍耳。
《药性解》: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止翻胃,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其茎叶堪却冷气,能安五脏。
按:白芥子辛宜于肺,温宜于胃,故复入之。气虚及肺胃中有火者,咸禁食之。
《药鉴》:味大辛,气温。善开滞消痰,疗咳嗽喘急,反胃呕吐,风毒流注,四肢疼痛,尤能祛辟冷气,解肌发汗,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既能除胁肋皮膜之痰,则他近处者不言可知。善调五脏,亦熨散恶气,若肿毒乳癖痰核初起,研末用醋或水调傅甚效。
《本草备要》:宣,利气豁痰。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温中开胃,发汗散寒,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未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诸病。痰阻气滞。久嗽肺虚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韩矛三子养辛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
《本经逢原》: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辛能入肺,温能散表,故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昔有胁痛,诸治不效,因食芥齑而愈者,偶中散结开痰之效。其治射工疰气,上气发汗者,亦取辛散祛毒力耳。此虽日用常品,然多食则昏目动火,泄气伤精。肺经有热,虚火亢者切忌。
陈年咸芥卤治肺痈,吐尽臭痰秽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溃宜之。
《本草求真》: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书载能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是此义。盖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藉此以为宣通。韩氏用三子养亲汤以治老人痰气,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然此大辛大热,中病即已。久服耗损真气,令人眩晕损目,若肺热阴虚火盛者忌之。
《得配本草》: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通经络,散水饮,除疟癖,治喘嗽。痰在胁下皮里膜外,非此不达。
炒研,蒸饼丸,治腹中冷气;生研,水调贴足心,引毒归下,令痘疹不入目。
肺气虚、胃中热者,禁用。
《本经疏证》:白芥子布种于秋尽,採实于夏初,以生以长,咸在冬凑,而于夏秋反若无所与者,殊不知发生于冬,长养于春,皆其胚胎之际,而夏秋则其原始要终之会也。味之辛得于秋尽,气之温得于夏初,是辛感于水而生,温孕于寒而育,温不能离辛,辛不能离温,则辛温之用,皆萃于水矣。辛者所以通,温者所以发,痰冷阻中,则气难横达而一于上行为上气,气难横达,则痰冷益无所泄,而惟留于胸膈,于是碍脾之磨荡而黄发于面,一温而胸膈痰冷无不发越,一辛而气机上逆无不宣通,皆由横达之功,并非泄降之力,故后世称其能除皮里膜外之痰,四支骨节之痛,亦为此耳。然得谓凡痰凡痛皆可治以是欤,盖亦有界限矣。夫大则空虚,小则坚实,他物之恒情。惟白芥之茎小者反中空,大者中实,仍系一类二种可同为用,中空者象痰之逼窄气道,中实者象痰之壅肿径隧。是故用以治内,其证必兼上气,用以治外,其证必兼肿痛,则凡痰在骨节及皮里膜外之候,必里有痰而外为肿痛已久而按之不空者,方与此宜,以是为其轸域可也。
《本草新编》: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崇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烁阴,南星味重而损胃。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
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统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况且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试看疟疾,正痰藏于膜膈之中也。用白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饮为丸,一日服尽,而久疟顿止,非消痰之明验乎。疟止之后,神气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气之明验乎。故白芥子消痰,实胜于贝母、半夏,谁谓肺、胃之痰不能消也。
或谓白芥子虽消膜膈之痰,未必气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药而不耗气者乎?曰:白芥子实不耗气,能安五脏。耗气则五脏不安矣,岂有五脏安而耗气者乎。其余消痰之药,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总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脏也。此所以实胜于各消痰之药耳。
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气,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止可消膜膈之痰,而肾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补其肾,肾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
或疑白芥子消阴分之痰,不消阳分之痰,然乎?曰:非也。芥子阴分、阳分之痰,无不尽消,不必分阴阳也。但肾经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则尽消而无疑矣。
或问白芥子即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觉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谁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
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气,发明几无遗议,但不知膜膈之痰在于何处?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虽痰分五脏六腑,要皆存于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于胃脘中消之,岂各入五脏六腑而后消之乎。
《本草分经》: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利气,豁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则力减。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芥子有刺激作用,黄芥子苷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芥子粉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小剂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泌,大量应用可迅速引起呕吐。
2. 白芥子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3. 白芥子有祛痰作用。
4. 白芥子有调节血压作用。家兔静脉注射芥子生理盐水浸出液,血压先轻度上升,后则下降,呼吸增快。
5. 白芥子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上一篇:真西医与真中医
下一篇:历代本草汇编“白蔹”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24 19: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名医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6-24 1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1: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服七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1: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朱震亨:“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2: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明医指掌-卷一-药性歌》:“白芥子辛,专化胁痰,皮里膜外,痞块能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景岳全书-卷四十九-本草正下》:“善开滞消痰,疗咳嗽喘急、反胃呕吐、风毒流注、四肢疼痛,尤能祛辟冷气,解肌发汗,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既能除胁肋皮膜之痰,则他处者不言可知。善调五脏,亦熨散恶气。若肿毒、乳辟、痰核初起,研末用醋或水调敷甚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2: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3: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药品化义》:“白芥子。。。横行甚捷。。。通行甚锐,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若结胸证,痰涎邪热固结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苏子、枳实、瓜篓、杏仁、黄芩、黄连为解热下痰汤,诚利气宽胸神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6: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七-本草中》:“温中开胃,利气疏痰。治胸胁冷滞胀痛、喘急、咳嗽、反胃,发汗解肌,治痈肿痛。按久嗽肺虚,阴虚火亢者禁用。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茎叶动风,有疮疡便血者忌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6: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玉楸药解-卷四》:“白芥子辛温,利气。扫寒痰冷涎,破胸膈支满。治咳逆喘促,开胃止痛,消肿辟恶,皆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6: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科学注解本草概要-植物部》:“白芥子为祛痰药。功能下气,宽胸膈,除冷气,攻反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6: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现代实用中药-增订本》:“效用:白芥子为刺激药。内服祛痰、发汗,治喘咳,及慢性湿性气管炎。加小量之水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6: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573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7-14 16: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遗***
《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8 21:21 , Processed in 0.19328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5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