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127|回复: 8

[经方] 伤寒论译注/边正方

[复制链接]

14

主题

449

积分

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发表于 2011-4-20 13: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书名称]伤寒论译注
[编著者]边正方
[文本格式]双层djvu

伤寒论译注.jpg

伤寒论译注-边正方.part1.rar (1.91 MB, 下载次数: 138)
伤寒论译注-边正方.part2.rar (1.91 MB, 下载次数: 132)
伤寒论译注-边正方.part3.rar (1.91 MB, 下载次数: 116)
伤寒论译注-边正方.part4.rar (1.47 MB, 下载次数: 122)




上一篇:求书
下一篇:珍贵资料,敬请珍惜

14

主题

449

积分

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13: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习中医者都知张仲景《伤寒论》,皆云是指导临床的好书,但真正能看懂者不多,熟练运用其法者更少O幸运的是,我在学医过程中,曾遇到一位精通伤寒之法的明医,他就是本书的作者边正方先生O1976年,我参加地区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学习,边正方先生讲授《伤寒论》。当时边先生已七十二岁高龄,讲授《伤寒论》之理是那样的朴实,很多独到见解是那样的清新,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以后步入中医药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随师学习过程中,有两件事使我终生难忘。一天晚上,我正在阅读《伤寒论》的参考书,边先生走近随手翻翻,不想一页没看完,竟气得把书扔出去老远!"这样的书也能看?!"。因为书上有大段真假寒热的论述。接着他静下来说:"前人曾说过‘用药如用兵',用兵是为了战胜敌人,消灭敌人,用药是要战胜疾病和消灭疾病,这个意义是相同的。可是实际情况却有所不同,因为敌人是有思想理智的,敌人是可以设假以疑惑我,而疾病却是无思想理智的,它的表现有假吗?可能是这样的:如人口舌廉烂是火热之象也,以凉药清之而更剧,则必以为或是假的了。不知用凉药之所以不能有效者,必下焦虚寒·迫使阳热之气上炎,若以温潜之药治之,必应手而愈。则上焦之火是真,而下焦之虚寒亦不假,此乃寒热上下之分。上下寒热之理如此,表里寒热亦可类推,如是而已,岂有假哉!真也好,假也好,但是带来的问题就不小。初学中医者,见了热证,究竟以真热治呢?还是以假热治呢?必使其迷失方向矣,可不惧哉!"
进一步边先生又告诉我:"中医是最唯物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学中医时,不但要好学,还要深思。凡事皆要独立思考,切不可人云亦云!"先生一番教诲,使我终生受益,在臼后治学过程中,逐渐地学会了独立思考,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很多新的见解。在初学《伤寒论》时,我向边先生请教了很多问题。由于当时知识贫乏,提的问题很幼稚,特别是易执于一点,钻牛角尖。有一次,边先生责备我:"你用心起来也怪用心的,但坠起来也坠得狠!"这一记棒喝,使我猛醒!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灵活看问题,防止钻牛角尖。后来边先生与我谈到了知博与返约的关系、胆与识的关系及功夫在书外的道理,为我日后治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边正方先生(1904~2000),享年96岁。12岁学医。后皈依佛门,曾就读于闽南佛学院,主持过九华山抵园寺。1946年还俗,以医救人。除精通中医内科外,对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均有丰富经验。在从医早期,用温病之法。后来对伤寒有悟,云:"仲师本《内》〈难》之旨,博采众方,作《伤寒论》以寿人,实济世之津梁,医学之准绳,前修尊为儒门之孔子,直也。其文简约,其意精深,虽名伤寒,实统诸病。"边正方先生在讲授《伤寒论》过程中,编写了〈伤寒论讲义》。后感慨:"仲师往矣,其书之传于世者,亦近二千年矣,而其义理迄今未明,尊经者牵强附会,师心者任情错改,注者愈多,其理愈晦,学者尽立于歧途,病人多罢乎灾难矣,悲夫!"因而将自己对《伤寒论》研究的独到见解著成〈伤寒扫尘论》。该书成于1965年,一晃40年矣。书中自序道:"古今注《伤寒》者多矣,或袭成严,或依柯尤,各有所据,言皆成理,弥缝多假乎阴阳,妆点更资于营卫,实则风寒之虚实未辨,表里之处所模糊,以盲引盲,久习不觉。慨大论之久昏,哀瓶花之暂茂,扫云霆,涤尘垢,今其时矣。……正方学无所底,雅好思惟。生命岂轻于文采,匹夫应有所担承。不敢自嫌愚鄙,爱将区区之体验所得,勒为一书,名为《扫尘〉。"《伤寒扫尘论》多年无缘出版,无法寻得知音,这使边正方先生痛心不已。他在《七十五岁初度》长诗中写下了;"曾过兰台饮杯酒,醉语语人人不从。……兰台酒,力不弱,一醉到今未醒彻。"后来在给我的信中再次谈到:"伯牙为失钟期而碎其琴,盖亦为知音之难得也。当其碎琴之时,其悲怨为何如耶?若有人,心有所会,学有所得,而无可告语者,其悲苦岂少于伯牙碎琴之事哉。东坡有言:‘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幸而边先生还未悲怨到碎琴的程度,更庆幸该书终有缘出版。愿此书成为载体,为边先生寻觅天下之知音。边先生若地下有知,一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伤寒论直白》另一作者边玉麟教授,乃边正方先生之侄女,60年代初师从先生习《伤寒论》,80年代初就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边教授在《伤寒论》研究中既继承了边正方先生的精粹,又有所创新。第三位作者边玉凤女士,乃边正方先生之女,一直随父习医,运用伤寒之法,临床颇有心得。一家三人合著此书,颇具特色,是一部学习《伤寒论》难得之作。因此乐于推荐,是为序。
安徽中医学院王德群

前言
自古习医者,不能不学习《伤寒论〉,且自始至终都要把〈伤寒论》作为临床准则,正所谓"仲景诸方,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局方发挥》)众所周知,《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作,距今已1800年,由于时空和文字的隔阂,今天的习医者如能得到一本较为理想的现代译释本,必然是很有帮助的。《伤寒论》的注本、译本很多,各有成就。本书作者多年研读《伤寒论》,字里行间,仿佛能聆听到仲师谆谆教诲的话语。作者认为,仲师所著的《伤寒论》,语言简朴,要言不繁,关键是如能正确解读《伤寒论》中所蕴含的义理,就不难分享这部一字千金典籍的价值。因此作者认为,学习《伤寒论》最重要的是首先正确理解它。本书的宗旨就是用白话直接道出仲景原意,使《伤寒论》的学术意蕴最大程度地以原貌凸显出来,尽可能使读者嚼到它的原汁原味。为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伤寒论》之需,我们还选择了既有代表性又有见地的历代注家之注,并加按语,供读者有更多的参考。有关本书的相关事项,约言如下。本书体例分为"原文"、"注释"、"语译"、"选注"、"边按"数项,后面附有论文数篇。本书的"原文"版本系采用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编注的《新辑宋本伤寒论》中收录的全文(以下称重庆编注本)。因为此版本即是宋治平本明赵开美覆刻本在《伤寒论》的现存版本中,学术界认为赵本最优,而重庆编注本辑录了赵本自"太阳病脉症"至"阴阳易莲"共十篇,其余割弃不用,我们认为重庆编注本更为实用,故予采用。"注释"部分简释了少数字词的音义。另外,每篇之末的"校释"是重庆编注本的原貌,为原书编辑者所加,本语译本未作处理,仍置每篇之末,以供参阅。"语译"部分语译了《伤寒论》的全部条文(共398条),包括方剂的煎服法,都尽可能地采用了直译。语译中用了一些圆括号,其中内容是作者添加,大都用在补充原文的言外之意或具有明显逻辑关系的前后句之间。对于一些倒装句,作者或在文句顺序上理顺,或直接译出它是倒装句。类似这样的处理,都是为了既符合现代白话习惯,又尽可能地保持仲景原貌。重庆编注本原为句读,现改为现代标点符号。以上各部分由边玉麟承担。"选注"和"边按"是边正方先生早年所作,现在人已作古,这次出版除了改正文句的明显地误,其余就基本维持原貌。由边玉凤、边玉俊、负责整理。书后所附"伤寒扫尘论先生四十年前所作,但今天读来,仍然觉得观点极其新颖,非同凡响,是边正方先生潜心研究,搏精竭虑的成果结晶,有很高的参考学习价值。虽然文字尚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但我们未做大的改动,一任读者论评。
边玉麟2005.2.2
宋刻《伤寒论》序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
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世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大守。始受术於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邀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外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髓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需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於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大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张仲景原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辑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费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恐其所措,咄喔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衔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枪,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月卢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不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释〕①头项强痛:头痛,颈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强,在此读作疆,意为强硬不柔和。
    ②恶寒:怕冷憎寒。恶读悟,讨厌、憎恶之意。
〔语译〕太阳经发病的症状为脉浮,头项僵硬而疼痛,并且恶寒。
〔选注〕成无己:"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太阳表病也。"张隐庵:"太阳为诸阳主气,有通体、分部之不同。通体太阳如天,主周身皮肤毫毛肌表,一似天之环绕于地外;分部太阳如日,主头项脊背尾闾血室,一似日之旋绕于躔度。此首明太阳,主通体之毫毛而复有循经之分部也。太阳之为病,脉浮,言太阳运行于周身之肤表病,通体之表阳,故其脉应之而浮也。头项者,太阳经脉所循之分部也,病在表而涉于分部,故强痛也。恶寒者,恶本气之寒也。盖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以寒为本,以热为标故也。"程应旄:"凡云太阳病便知为皮肤受邪,病在膜理荣卫之间,而未涉乎腑脏也。太阳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使后人一遇卒病,不问何气之交,而但兼此脉此证,便可作太阳病处治。亦必兼此脉此证,方可作太阳病处治。虽病已多日,不问其过经己未,而尚见此脉此证,仍可作太阳病处治。"
〔边按〕太阳主表,为人身最外一层,风寒袭入必从外入,人身之血气通之。脉浮与脉沉为病在里是一例,是人体正气与病邪反应之不同层次之表象,亦即今人所谓自然疗法是也。邪伤太阳之经脉则头项强痛,强者,不和也。外邪侵入肤表,内部阳气随血外充,正若胜邪则一汗而解;若不胜则外邪束之,阳气被遏,则上冲头项而为强痛。皮肤肌腠中之汗液,即太阳之寒水,既不能外泄必恶寒,张隐庵所谓恶本气之寒也。首言太阳之为病者,是仲景划六经以统诸病也,于下文之名为中风,名为伤寒,此属某证等自有主从之分,言外之意,不可不知。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注释〕①恶风:怕风。与恶寒有所区别。有风则恶,无风则安。
         ②脉缓:缓,松弛之意,皮肤膜理血管因汗出而开张弛缓。
         ③中风:是《伤寒论》所论外感风邪的表证。徐大椿:"此太阳中风之脉证,非杂病经络脏腑伤残之中风耳。"
〔语译〕太阳经病,出现发热、自汗出、恶风、脉象缓的,取名为(太阳)中风。
〔选注〕方有执:"太阳病,上条所揭云云者是也,后皆仿此。发热,风邪干於肌肤而郁蒸也。汗出,膜理疏,玄府开而不固也。此以风邪郁卫,故卫逆而主于恶风。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中,当也;凡首称太阳中风者,则又皆指此而言也。"喻嘉言:"中字,与伤字无别,即谓伤风亦可。"汪玻:"脉缓,当作浮缓看。浮是太阳病脉,缓是中风脉。"钱潢:"缓者,紧之对称,非迟脉之谓也。风为阳邪,非劲急之性,故其脉缓也。"成无己:"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荣病,发热、无汗、不恶风而恶寒;卫病,则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风。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膜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脉紧,伤风脉缓者,寒性劲急而风性解缓故也。"
〔边按〕中风之中字如伤字,古人伤风曰中风,非后世所谓中经、中络、中腑、中脏、真中、假中之中风也,学者皆当知之。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注释〕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指脉的部位,即寸、关、尺三部脉俱现紧象。②伤寒:是《伤寒论》所论外感寒邪的表证。
〔语译〕太阳经病,无论是已发热或尚未发热,只要出现恶寒、身体疼痛、呕逆、脉象阴阳俱紧的,取名为(太阳)伤寒证。
〔选注〕成无己:"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拂结而成热也。中风即发热者,风为阳也。及《伤寒》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以寒为阴邪,不能即热,郁而方变热也。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者恶风,荣虚者恶寒。荣伤寒者,必恶寒也。气病者则麻,血病者则痛。风令气缓,寒令气逆。体痛呕逆者,荣中寒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阴阳俱紧者,知其伤寒也。"方有执:"或,未定之词。寒为阴,阴不热,以其著人而客于人之阳经,郁而与阳争,争则蒸而为热。已发热者,时之所至,郁争而蒸也;未发热者,始初之时,郁而未争也。必,定然之词,言发热早晚不一,而恶寒则必定即见也。"《金鉴》:"胃中之气,被寒外束,不能发越,故呕逆也。寒性劲急,故脉阴阳俱紧也。此承前条,言太阳病,又兼此脉此证者,名为伤寒,以为伤寒病之提纲。后凡称伤寒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柯韵伯:"阴阳,指浮沉而言,不专指尺寸也。"张隐庵:"太阳病者,病太阳通体之表气也。或已发热者,感太阳之标阳而为热也;或未发热者,寒邪始袭于皮毛,未得太阳之热化也。太阳以寒为本,故无分己未发热,而必恶寒也。通体之气为阴邪所伤,故体痛;凝敛于周身之毛窍,则里气不舒,故呕逆也。夫阴阳邪正相持,其脉则紧;今寒伤通体之表阳,故脉阴阳俱紧,而名为伤寒也。"曹颖甫:"寒为阴邪,而其中人即病者,或由于暴受惊恐,心阳不振之时;或由向有痰湿之体;或由天时暴热,皮毛开泄之后,当风而卧,夜中露宿;或卫阳衰弱,寒夜卧起不定,寒因袭之。所以致病者不同,而病情则一。盖寒邪中人,皮毛先闭,汗液之未泄者,一时悉化寒水,肌里之营血并力抗拒,血热战胜,遂生表热。初病时,血热不达,或无表热,而要以恶寒为不易之标准。……中医言肺主皮毛,西医谓肺中一呼吸,皮毛亦一呼吸,其理正相合也。故发表之麻黄汤,用麻黄、杏仁以开肺与皮毛之郁,桂枝以宣阳气,甘草以平呕逆,务使肺气张于内,皮毛张于外,阳气达于中,则皮里膜外之水气,因寒凝冱者,一时蒸迫成汗,而邪随汗解矣。"
〔边按〕曹说颇精实。据临床体验,在恶寒未发热时,则脉虽紧而不浮。景岳《脉神章》亦有此说。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语译〕伤寒的第一天,太阳经感受病邪,如果脉象安静,表示病邪不传变;如果表现出欲吐,或烦躁、脉数急的,表示病邪传变。
〔选注〕成无己:"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热。如颇欲吐,若烦,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阳明也。,,张隐庵:"此太阳受邪,而即可传于少阴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言平人六气周流,环转不息,若以天之寒邪伤人毛腠,则太阳正气受之,而即以一日起太阳矣。要知伤寒者言邪,而太阳者言正。脉若静者,太阳正气自和,故为不传。颇欲吐者,即少阴之欲吐不吐也。若躁烦者,感少阴阴寒之气则躁,感少阴君火之气则烦。脉数急者,诸数为热,诸急为寒,寒热相持而脉不静,此太阳受邪而感少阴之气化者,为传也。高子曰:本论中几云传者,言邪传于某经则见某经之证,若纪日而云一日太阳,二日阳明等者,止论正气,非关邪也。"方有执:"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犹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计程,如此立个前程的期式约模耳,非计日以限病之谓。"张锡驹:"数急,对静而言。"柯韵伯:"欲字,若字,是审其将然。脉之数急,是诊其已然。此因脉定证之法也。"丹波元简:"燥烦,即躁烦之说,以为口燥烦热者,误矣。诸位并以烦躁为解。"
〔边按〕丹泼元简所言躁烦误解为烦躁者,约指成氏等,是未见隐庵之注也。本经只说详于概论中,然有谓不传阳明者,有谓不传少阴者,有谓不传本经者。由太阳传阳明,从皮毛,到肌肉,是由浅及深也;太阳传少阴者,为相表里也;不传本经者,为伤寒七日为一候,若不过七日是仍本经,脉静是欲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641

积分

323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苏方达

Rank: 8Rank: 8

积分
3641
发表于 2011-4-20 20: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仲景经方,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641

积分

3230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苏方达

Rank: 8Rank: 8

积分
3641
发表于 2011-4-20 20: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经方,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597

积分

232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97
发表于 2011-4-21 08: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好,
只是引用别人的注解比作者解说的更多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49

积分

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1: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语译〕伤寒的第二、三日,如果出现阳明、少阳证的,说明(病邪)没有传变。
〔选注〕成无己:"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证,知邪不传,止在太阳经中也。"陈修园:"此二节,一论阴阳表里相传,一论六经之气相传。"
曹颖甫:"《内经》一日二日,为一候二候。二候在七日以后,三候在十四日以后,盖伤寒以七日为一候也。惟传经初无定期,,发于春夏之交,地中阳气大泄,人身之皮毛腠理易开,常有一二日即有传阳明者。亦有冬令严寒,二十余日不传阳明者,仲师言其常,不言其变也。以传经常例言,八日后当传阳明,十五日后当传少阳。为冬令天地闭塞,人身阳气未易外泄为汗,故为期较缓。若八日后,不见潮热渴饮、不恶寒、但恶热、谵语、小便多、大便鞭、阙上痛等证,即为不传阳明。十五日后,不见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吐黄色苦水,即为不传少阳。可见伤寒之轻者,虽未经疗治,亦有七日自愈、十四日自愈之证也。若始病恶寒体痛,即投以大剂麻黄汤,则一汗而病良己,宁复有传经之变证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49

积分

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449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1: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鼻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释〕①温病:此处指广义伤寒之一的病证。②风温:此外指温病被误治后的坏证,非后世温病学的风温。
〔语译〕病在太阳,(表现为)发热、口渴而不恶寒的,是温病。如果(上述温病)被发汗之后,出现身体灼热的,名为风温。风温的病症表现是脉象阴阳俱浮,.自汗出,身体重,多眠睡且必伴打鼾,语言不利索,(如果上述温病)被攻下治疗,则会出现小便不利,眼睛直视,或小便失禁。如果(上述温病)被火攻治疗,则会出现轻微黄症,严重者如惊痫发作,时发生瘛疭;如果(上述温病)被以火熏方法治疗,逆治一次尚可延日,逆治两次则生命难保。
〔选注〕成无己:"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温病,非伤寒也。积温成热,所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也。伤寒发汗己,则身凉;若发汗己,身灼热者,非伤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风与温相合,则伤卫。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者,卫受邪也。卫者气也,风则伤卫,温则伤气,身重,多眠睡者,卫受风温而气昏也。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风温外甚,而气拥不利也。若被下者,则伤藏气,太阳膀脱经也。
《内经》曰,膀胱不利癃,不约为遗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阳之脉起目内眦;《内经》曰,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为下后竭津液,损藏气,风温外胜。经曰:欲绝也为难治。若被火者,则火助风温成热,微者热瘀而发黄;剧者热甚生风,如惊痫而时瘛疭也。先曾被火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犹延引时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程应旄:"冬时伤肾,则寒水被亏,是温病源头;误治温病而辛温发散,是风温源头。风温,即温病之坏病,非温病外又有风温也。一逆者,若汗若下若火也,再逆者,汗而或下,下而或火也,温乃阳盛阴虚之病,一逆己令阴竭,况再逆乎?甚矣,温热病不同于风寒治也。"
钱潢:"阴阳脉俱浮,则以寸口为阳,尺中为阴,即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之法也。阳脉浮,则风邪伤卫,毛孔不闭,故汗自出;阴脉浮,则热伤阴分,温邪熏灼,郁冒神昏,故身重多眠,而昏睡之中鼻息,必齁鼾也。其语言难出者,非舌强失音瘖哑之病,乃神昏不语也。.温病得火,内外充斥,浸淫于脏腑肌肉筋骨之间,所以时时瘛疭也。瘛疭者,筋骨晌动,十指抽掣,臂行坚劲,转侧而不自知也。"
张隐庵:"冬伤于寒即病者,名为伤寒;不即病者,至春随阳气而发,变为温病。温病者,热病也。邪病太阳之标阳,故但发热而渴,不恶寒。所谓冬伤于寒,春变为温者是也。此言寒邪伏匿而变为温病也。夫寒邪伏匿,寒出必解,若发汗己而身反灼热者,此非寒邪伏匿,乃风邪伏匿而名风温也。风邪从内以出表,故脉阴阳俱浮;腠理开,故自汗出。身重者,风伤通体之肌肉也;多眠者,风邪塞滞而神机不出也。邪薄于阴,致颃颡不通,故睡息必鼾;邪薄于阴,致生气不达,故语言难出,此风温危险之证。若被下则水津内竭,始则小便不利,继则津液不濡于上,而目直视矣,水道不约于下而小便失溲矣。若被火攻,风火交织,微则身必发黄,剧则火热伤神,故如惊痫之手足时瘛疭也。此被火为一逆,火熏为再逆,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由是而知风热之证,当滋养其血液,不宜汗下火攻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4-23 22: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研究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5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4-24 21: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译注-边正方.part3.rar 无法下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5:12 , Processed in 0.07803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