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体质 药证 方证
查看: 4639|回复: 12

伤寒论之桂枝葛根麻黄柴胡等用量意义辨析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5727

积分

4736 小时

在线时间

博士生

Rank: 6Rank: 6

积分
5727
发表于 2011-4-8 19: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桂枝
    桂枝汤证:桂枝用于解肌,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每次用量为一两,约9g。
    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用于“自冒心”,其用量为四两,一次顿服,约36g。
    桂枝加桂汤证:桂枝用于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其用量为五两分三次服。每次用量为一又三分之二两,约15g。
    苓桂甘枣汤证:桂枝用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每次用量为一又三分之一两,约12g。
    苓桂味甘汤证:桂枝用于气上冲“时复冒者”,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
    桂枝附子汤证:桂枝用于“身体疼烦”,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
甘草附子汤证:桂枝用于“骨节疼烦”,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桂枝用于“诸肢节疼痛”,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
    桂枝龙骨牡蛎汤证:桂枝用于“少腹弦急”,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小建中汤证:桂枝用于“心中悸,四肢疼”,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炙甘草汤证:桂枝用于“心动悸”,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桃核承气汤证:桂枝用于“少腹急结”,其用量为二两,分五次服。每次用量为五分之二两,约3.6g。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桂枝用于“心中痞气”,其用量为一两,分三次服。每次用量为三分之一两,约3g。
    桂枝生姜枳实汤证:桂枝用于“心中痞,心悬痛”,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桂枝用于“胸胁支满”,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木防己汤证:桂枝用于“心下痞坚”,其用量为二两,分二次服。每次用量为一两。
    防己茯苓汤证:桂枝用于“水气在皮肤中”,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证:桂枝用于“心下坚”,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总结以上用量规律,桂枝用于外证者,如“汗出恶风”、“水气在皮肤中”、“少腹弦急”、“少腹急结”等,每剂用量为三两以下;用于气上冲者,每剂用量为四至五两;用于“身体疼烦”、“骨节疼烦”、“诸肢节疼痛”等,每剂用量为四两;用于“心中痞”、“心下痞坚”、“心下坚”、“胸胁支满”,每剂用量为三两以下;用于“自冒心”,每次用量为四两。
    从以上用量规律辨析:桂枝用于表证时,其用量较轻,用于偏于里时,其用量较重;用于病势较轻者,用量较轻,用于病势较重者,用量较重。如气上冲与骨节疼痛,其病位都较肌肉偏里,故用量比解肌用量为大。“心下痞坚”、“胸胁支满”,其病势较“气上冲”为轻,故用量小于气上冲;“心悸”者,病势较轻,故用量不大;“自冒心”病势最重,故用量最大。

    2、葛根
    葛根汤证:葛根用于“项背强”,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葛根用于“喘而汗出”,其用量为八两,分二次服。每次用量为四两,约36g。
    辨析:喘而汗出,为里热而喘,其病位偏里,故用量为重,其义为宣透里热。

    3、麻黄
    葛根汤证、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麻黄用于解表,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大青龙汤证:麻黄用于“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或“身不疼,但重,不汗出”,其用量为六两,分三次服。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麻黄用于“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其用量为二两,分三次服,半日服尽。
    麻杏甘石汤证:麻黄用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
    辨析:“汗出而喘”,为里热而喘,故麻黄用量较表证大一些,有助石膏透发里热之义。“不汗出而烦躁”,为表实兼里热,故麻黄用量最大,有解表兼助石膏宣透里热外出之义。

    4、柴胡
小柴胡汤证:柴胡用于“胸满胁痛”、“胸胁苦满”、“胸胁满”、“胁膈中痛”、“胁下满”、“胁下硬满”、“热入血室”等,其用量为八两,分三次服。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柴胡用于“胸胁满微结”,其用量为八两,分三次服。
    大柴胡汤证:柴胡用于“心下急”、“心中痞硬”者,其用量为八两,分三次服。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用于“胸满、一身尽重”,其用量为四两分四次服。
    柴胡桂枝汤证:柴胡用于“心下支结”,其用量为一两半,分三次服。
辨析:柴胡用于“胁下满”、“热入血室”等,病位偏于里,故用量较大,其义为宣透里邪。柴胡用于“胸满”、“身重”,其病位偏于上或偏于外,故用量较小,其义为解外。

    另:桂枝、麻黄在小发汗剂中,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其用量皆减半。因其病势衰减,故用量亦减小。




上一篇:伤寒论之桂枝葛根麻黄柴胡等用量意义辨析
下一篇:石膏 功用总结

20

主题

1597

积分

2326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1597
发表于 2011-4-9 12: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伤寒的上乘之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4

积分

16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王林森

Rank: 2

积分
114
发表于 2011-4-11 18: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老师新的研究思路,学习了!
追寻古朴中医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3825

积分

146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刘志良

Rank: 5Rank: 5

积分
3825
发表于 2011-4-11 19: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使用的有效性与剂量攸关,  谢楼主的研究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88

积分

193 小时

在线时间

高中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88
发表于 2011-5-14 09: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起来慢慢体会、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积分

182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碧海涛声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2-1 17: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处方中的剂量是不告之密.与病位病势病性相关剂量变化亊关治疗成败.有心人,作得好!
碧海涛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0

积分

561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1-12-1 18: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1两等于9克吗,不是5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9

积分

197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189
发表于 2011-12-1 18: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李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94

积分

5258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694
发表于 2011-12-1 20: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2-10 20: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剂量比看经方应用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对比各家经方和仲景原方的剂量,大多已经不是剂量比严格的仲景原方。以这样的“经方”在临床验证仲景原方所治,去领会仲景原条文的精神,难免会有所偏颇。

  ●严格讲,剂量不准确的“经方”不能叫经方,经方中药味相同而剂量不同的方剂很多,但仲景却给出了不同的方名,说明一味药剂量有变,“法”就变了。经方“经典”的魅力也许就在这细微的变化上。

  ●对于前人使用方剂的经验,一定要参照使用时的时间、空间背景,尽量多地注意到使用时的细节,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神似”。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胡希恕用此方治疗低热、便结“很好”;刘渡舟先生用此方治口干、便溏、肝气不舒“疗效卓著”;黄煌将其定位于“柴胡类方中的安定剂和精神疲劳恢复剂”。为何对于这个方子各家都很推崇,但用法却如此多、甚至相反呢?笔者在编撰《柴胡类方歌括》的时候发现,从剂量比的分析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各家观点有“各家的用法”

  笔者学习经方时对于剂量很是关注,但由于汉代的一两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众说纷纭,故仲景原方中各药的剂量到底是多少,现在无法定论。然而原书中柴胡桂枝干姜汤各药单位都是“两”,故各药剂量之比例不会有异议,为“柴胡姜桂八二三,蒌四芩三二牡甘”,即柴胡八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炙甘草二两。现代医家是否遵从了这个比例呢?

  胡希恕的常用量为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瓜蒌根12克,黄芩9克,牡蛎9克,炙甘草6克,除了牡蛎的比例略高外,其他与仲景原方吻合。刘渡舟的常用量为柴胡16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瓜蒌根10克,黄芩4克,牡蛎30克,炙甘草10克,与原方剂量比相比,最显著的变化为柴胡、黄芩比例减少很多,而桂枝、干姜增加很多。黄煌的常用量为柴胡6~12克,桂枝6~10克,干姜3~6克,瓜蒌根10~12克,黄芩5~10克,牡蛎10~15克,炙甘草3~6克,“柴胡︰桂枝︰干姜”在仲景原方中为“8︰3︰2”,在这里已经无法找到原方剂量比的痕迹。

  对比以上各家常用量和仲景原方的剂量比,可以看到各家所用之方大多已经不是剂量比严格的仲景原方,而是经过自己改造的“经方”。而各家和各家的学习者都错以为自己用的还是仲景的经方,以这样的“经方”在临床验证仲景原方所治,去领会仲景原条文的精神,难免会有所偏颇。严格讲,剂量不准确的“经方”不能叫经方,经方中药味相同而剂量不同的方剂很多:如桂枝附子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麻各半汤和桂二麻一汤、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等等。如果按现在医家的观点看,这些似乎都能视做同一个方,但仲景却给出了不同的方名。仲景方中一味药剂量有变,“法”就变了,经方“经典”的魅力也许就在这细微的变化上。

  学习他人经验要细致

  在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7月5日4版头条《中医需有“术”更需有“道”》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同一方证,便干和便溏截然相反,而两种说法又都是来源于实践,都没有错。为什么?”如果从剂量比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么他们所用的,本就不是同一个方,所治的证自然不会相同。而如果按胡希恕先生的剂量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要治疗刘渡舟先生所认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口干、肝气不舒、便溏”的话,怕是不能获得预期效果的。

  所以,对于前人使用方剂的经验,一定要参照使用时的时间、空间背景,尽量多地注意到使用时的细节,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神似”。学习仲景的原方,一定要对于仲景的剂量比、剂量、方后注都有足够的重视。而学习胡希恕、刘渡舟、黄煌和其他医家的经验时,也一定要注意到用量的多少和比例,及其具体的煎法、服用量、药后调摄等细节问题。

  黄煌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一家有一家的仲景,各人有各人的伤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后学者对于经方的学习不能“入细”。今人在学习时如果不注重前人经验中的细节,各执己见,就会在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中是该有便溏,还是便结”之类的临床问题上陷入无用的争论。

  研究经方剂量有得

  笔者一直致力于带剂量的经方类方歌括的编撰,在不断推敲中获益良多。在此将编《柴胡类方歌括》时所得略述如下:

  1.柴胡类方根据柴胡的用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柴胡八两,分别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一类是柴胡四两,分别是柴胡桂枝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还有一类是柴胡加芒硝汤,柴胡用量是八两的三分之一,二两十六铢。  

      2.“去滓再煎”《伤寒论》中有七方用到,柴胡类方中有三个,都是柴胡八两。

  3.柴胡加芒硝汤中,小柴胡汤的药物除半夏外都是小柴胡汤方中用量的三分之一,以此类推半夏也应该是“半升”的三分之一,柴胡加芒硝汤中半夏的量是二十铢,这样可以推导出小柴胡汤中的半夏“半升”应该是二两半,这也为《伤寒论》中其他以“升”为单位的药物的换算成“两”多了一个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34

积分

52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中生

Rank: 2

积分
334
QQ
发表于 2012-2-13 20: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很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3480

积分

1530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3480
发表于 2012-2-20 10: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文章!

桃核承气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五苓散, 桂枝用量很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245

积分

1292 小时

在线时间

硕士生

Rank: 5Rank: 5

积分
2245
发表于 2012-5-29 18: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 这分析不应该从日x服着眼,而应当从取X升上明意。

个人浅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捐助本站|小黑屋|手机版|经方医学论坛 ( 苏ICP备05020114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5:46 , Processed in 0.17506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4-2024 hhjfs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