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伤寒论》有无“秋燥方”? 立秋之后,气候干燥。 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各组织均感水分不足,这叫“秋高物燥”。此时感邪,易引起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所以秋季也被人称为“多事之秋”。 夏秋季节交换这一特殊的系列的症状,医学上也称之为"秋燥综合症"。平时身体虚弱之人,特别是老年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耐受力都较差,这时更应重视预防。 对于秋季燥的认识,应分二段来看待。 一是夏季快要结束的内外俱热的“秋剥皮”阶段,此时属于夏末秋初。这时感受燥邪,往往带有夏暑的余热,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咽干口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服用“桑杏汤”效果较为理想:桑叶、杏仁、沙参、梨皮、淡豆豉、栀子、川贝、甘草等。 二是秋之中秋或晚秋外寒体热的“寒包火”阶段,天气转凉而身体仍未随之适应。此时感受燥邪,往往带有近冬的寒气,症见恶寒,微有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白而稀,头微痛,无汗。治疗可予“加味杏苏散”:杏仁、云苓、前胡、桔梗、苏叶、枳壳、半夏、甘草、陈皮、生姜、大枣。 两种应对,都是驱表邪外出,同时采取滋阴润燥的办法,来解决外因表邪合内因燥致病的问题。 不考虑以上二方,《伤寒论》113方中,有没有设方针对秋燥呢? 个人认为,可以几方可以酌选使用,特别注意燥邪犯肺引发咳嗽加减的问题。 一、表病 太阳病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少阴病用:桂枝新加汤、小建中汤 二、半表半里病 少阳病用:小柴胡汤、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用:四逆散 三、里病 阳明病用:竹叶石膏汤、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厥阴病用:甘草干姜汤、桂枝加大黄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