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探讨而已。
皮肤病属于表证,从一般治则上说,当解表。
腠理开合正常了,郁于皮肤之下的湿毒热邪消散了,毛孔疏通了,才不会感染化脓长疱。
患者以前冬病夏愈,乃夏天阳气在外肤表通畅、冬天阳气内收毛孔闭塞所致。
《内经》云:“郁乃痤”、“火郁发之”。平肝潜阳不如顺应夏之时气:升阳散火。
===参考资料===
《仝小林教授运用三升阳方的经验》
作者:王涵;周强;顾成娟;仝小林 刊名:中国中医急症
升阳散火汤证之脾虚症状并不严重,临床仅可见四肢发热,热郁肌表,自觉热甚,触之皮肤温度升高,或咽中异物感,似咳非咳,似痰非痰,咯声不断,及肝阴不足,木郁土壅之象,或少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无力等脾胃气虚表现。脾主四肢肌肉,阳气抑遏脾土不能外达,故四肢肌肉发热,扪之烙手。仝教授认为,此证当以四肢发烫为辨证要点,余证不显,若郁热外发,则停于四肢肌表,若郁热上壅,则结于咽喉。
仝教授认为,升阳散火汤证为过食寒凉,或木郁土壅,卫阳被遏,阳气不能发散所致,内生之热或向外郁于体表,或向上郁于咽喉。故此方为治疗糖尿病以四肢、胸背发热为表现的末梢感觉神经障碍,或郁火所致慢性咽炎之效方。
选用大量风药升阳的同时,应注意其适当配伍,以防其升散太过,反耗气伤阴。
《学习仝小林教授经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医案两例》
作者:刘桂芳 刊名: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导师仝小林教授长期从事DM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工作,对DPN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升阳散火汤及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本病,疗效颇佳[2,3]。
笔者有幸师从仝教授,侍诊于旁,习得皮毛,临床亦取得疗效,现举案例分析如下,以期同道不吝赐教。
1.1 病案一
患者康某,男,67岁,2012年6月28日来诊。T2DM7年余,血糖控制尚可,近日四肢皮肤灼痛难忍,遂来诊。
刻下:皮肤灼痛,双下肢为主,伴下肢肌肉酸痛,夜间明显,夜间时时疼醒,手足凉麻,喜暖恶寒,纳少,大便1次/日,量少不畅,口干口臭,舌尖红,苔黄厚腻,右脉弦细滑,左脉弦沉,FBG:7-8mmol/L。
治法:升阳散火、健脾祛湿、活血通络,处方:升阳散火汤加减。组方:柴胡9g、党参12g、葛根12g、防风12g、白芍12g、生地18g、法半夏12g、陈皮12g、厚朴9g、炒苍术12g、生白术12g、生黄芪30g、当归30g、鸡血藤30g、丹参12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黄柏6g、生薏米30g、泽泻12、茯神30g、炒枣仁45g,7剂,水煎服,2次/日。
2012年7月12日复诊,患者诉服药后灼痛减轻,夜间疼醒次数减少,下体潮湿感,效不更方,上方加改党参15g、法半夏15g,加赤芍12g,继服。
2012年10月18日复诊,诉灼痛几乎消失,纳食增加,余双下肢肌肉酸痛乏力,喜暖恶寒,下体潮湿减轻,晨起口苦,口臭,苔黄厚腻,右脉弦细滑略沉,左脉沉。治法:益气和血,化湿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组方:生黄芪30g、桂枝9g、白芍15g、赤芍15g、生甘草12g、鸡血藤30g、干姜6g、茯苓15g、生白术15g、木瓜30g、炒薏米30g、法半夏12g、防风12g,5剂,水煎服,2次/日。
2012年10月25日复诊,诉下肢酸痛减轻,范围缩小,手足凉,上方去防风,加独活30g,改桂枝12g,继服;2012年11月19日复诊,诉症状明显减轻,小腹微胀痛,上方加乌药6g,继服;
2013年3月1日复诊,诉症状消失,无明显不适,唯口臭,舌苔黄厚腻。原方继服,2~3天/剂,巩固疗效。
按:
本案患者皮肤灼痛伴下肢肌肉酸痛,手足凉麻,纳少,大便1次/日,量少不畅,口干口臭,结合舌脉,辩证属脾虚阳郁、湿热内蕴、血脉瘀阻。
患者灼痛甚,急则先治,当升阳散火、健脾祛湿、活血通络,用升阳散火汤加减。升阳散火汤见于《脾胃论》?,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仝师结合李东垣“阴火”理论,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提出DM患者阴火伏于血中、盛于皮络,形成络热,“火郁发之”,采用升阳散火汤治疗脾胃气虚之郁火灼热型DPN疗效明显,具有方证对应、风药通阳的特点。
“不通则痛”,案中患者血脉瘀滞,疼痛导致不眠,佐以活血通络,镇静安神。
二诊灼痛减轻,睡眠好转,唯下焦湿重,守方增加党参、半夏用量,加强健脾燥湿。
治疗多日后,患者灼痛几乎消失,唯余腰以下酸痛乏力,喜暖恶寒,仍口苦,证属气……
|